教育实习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实习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西中职 ; 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 ; 探索实践
一、研究背景
据问卷调查,广西大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然而仍存在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不好,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给中职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消极不上进,行为偏激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德育工作要有成效,首先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仍需加强。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有些中职生过于娇弱,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耐劳,经常跳槽。如何激发中职生对于专业工作的热爱、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是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对上百家企业调查结果分析,企业录用员工时首先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其次是团队协作精神,最后才是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用人的黄金法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选人总是将“德”作为第一要素。
中职德育的有效路径在于如何渗透和整合做事与做人,改变学生的厌学状况,使其尽快地融入企业和社会中。而传统的德育课有高大空的说教倾向,学生普遍不爱听,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咎其根本原因: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手段、单调的教学方法所导致;二是部分中职生态度不认真,学习习惯较差,把读书当作混日子。鉴于此,同行们曾做过许多努力,其中采用情境教学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情境教学汇合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通过多样化交互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充分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情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有:(1)马克思关于环境与活动的统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2)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理论;(3)主体性教育理论;(4)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5)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在世纪大转折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
二、研究价值
(一)优化广西中职德育情境教学环境
本研究结合社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探索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情境教学虽然很早就有同行开始探究并初具规模,但在具体运用与操作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材料不能充分反映主题、材料过多过滥或脱离实际等问题,甚至在课堂中出现好的情境但未能及时发现与应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这些问题,在新课改的实践中,结合广西中职生及我校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归纳出“积极上进、身心健康、技能过硬”的教育理念,研究如何在广西中职德育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二)凸显广西职业教育的地域特色
广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主动适应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的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到2013年,广西将推动建设南宁首府职教园区等4个城市职教园区;还将组建经济贸易、数控机电、电子信息、物流、旅游服务、现代农业、护理等专业化职业教育集团20个左右,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这为广西职业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也给德育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三)符合广西民族地区传统的本土特点
首先,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经济相对于珠三角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但民风淳朴、教风纯净。其次,广西沿海沿边沿江,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广西人才竞争不再是知识技能的竞争,还有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竞争。再次,广西职业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及推进素质教育上与广东还有差距,必须加速追赶。目前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探究基本上没有,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全国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德育建设如何突出广西风格,校园活动如何突出民族精神,德育教学如何突出地域文化,师生关系如何突出民族团结等方面,结合广西和学校的现实情况,探讨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职业德育发展之路。
(四)顺应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广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产业技术不断更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步伐加快。其次,广西北部湾港口建设飞速发展。北部湾港已建成泊位227个,万吨级以上56个,北部湾港吞吐量达到1.53亿吨。港口与高速公路和铁路相接,已具备较为齐全的港口运输服务系统。广西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广西经济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劳动力水平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德育为先的构建。
三、预期目标
本研究通过实验与探究达成以下目标:
1.立足于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
2.与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摸索总结出一套提高道德素质的情境教学理论体系和适应行业岗位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本研究的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培养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
4.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板块融合,构建独特的校本化的情境课程模式,推进整个学校德育教学的创新变革。
5.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广西北部湾经济和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
四、主要内容
(一)德育课程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优化机制等。
2.生活情境模式、专业情境模式、热点情境模式、野外情境模式和典型情境模式的优化与整合。
3.德育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4.建立学校德育课程情境资源基地。
5.网络环境下情境教学模式、网络专题探究模式和网络特色自主模式的构建。
(二)“课堂教学”基础上的具体拓展:
1.经验与现状研究
(1)广西中职德育教学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2)广西中职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师教学特点的调查与研究
(3)广西中职德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其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4)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层次及现状的调查,制定出符合广西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
2.广西中职德育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
3.专题研究
(1)广西传统乡土文化与德育情境资源整合与研究
(2)广西北部湾与德育情境资源整合与研究
(3)广西民族地区和东盟平台、西南经济圈提供德育情境教学平台和资源的研究
(4)广西民族风情及与东盟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新情况与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5)广西行业典型人物研究
(6)广西青少年文化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磨合的研究
(7)广西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环境体验、志愿者活动等)。
5.构建思想道德校园网站:开设优秀博客空间,开发班级网页、专题学习网页、心理辅导专栏,设立BBS论坛。
篇2
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而日益向纵深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办学规律,履行办学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艰巨而繁重,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尤显必要与紧迫,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节节互联,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上观质量方针,下涉质量监控,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调节,达到最佳控制。同时,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从而维持正常运作,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使它们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悬殊地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明确职能,强化目标,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重视其社会约束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突出长效性;同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要真正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9-02
2016年4月18-29日,笔者带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4级大专实验班3班和4班的学生到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这是该院2014级大专班学生的第二次教学实习。之所以组织这次实习,首先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未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如何组织教学,找出自己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要通过学生的幼儿园实习,检验教师在学前声乐教学上的成果。
一、问卷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们对这次幼儿园实习的亲身感受,笔者于实习结束后的第10天(即2016年5月9日),对包括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在内的所有参加此次到不同幼儿园实习的136名大专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实习时的亲身感受,找出我们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使声乐教学改革更有的放失。
(一)请列出您在音乐教学中的最大困惑(2-3个)
图1数据统计表明,实习学生中,感到节奏感差的占19%,音准差和跑调不敢唱的占16%,弹唱技能掌握不够娴熟、儿歌表演能力差的占11%。以上三方面统计数据相加表明,46%的实习学生基本功还很薄弱。
其实,学生们在幼儿园实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切实研究教学对象。本来学前教育专业应特别着重对3-6岁的学前幼儿进行教学研究,但教师们没有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更没有切切实实地研究过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些教师虽因调研工作的需要,临时到幼儿园体验过对幼儿的音乐教学工作,但这也只是“走马观花”。从如今学前声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沿着培养专业歌唱演员的模式进行教学,因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或毕业后到幼儿园工作会有诸多不适应。若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下定决心,对学前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二)您认为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图2数据统计说明,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儿童歌曲表演唱、律印⒁衾钟蜗贰⒁衾只疃设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中深感音乐活动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高达29%。这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前声乐教学工作与幼儿园教学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
上述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会唱若干首歌曲,而是要让他们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具备较高乐曲欣赏、儿童歌曲表演等能力的幼儿教师。声乐课学习不只是单一教学生唱歌的技能,还包括音乐欣赏技能、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律动的技能、分角色扮演歌曲人物的表演技能、用打击乐器体验音乐的综合技能,只有很好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自如地完成幼教音乐教学工作。鉴于此,作为学前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为培养幼教专业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您迫切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有哪些?
如图3所示,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有组织教学能力(占37%)、设计能力(占18%)、自主发展能力(占10%),合计为65%,其他占19%。图3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在声乐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教学实践机会。简言之,由于现今声乐教学理念较陈旧,方法较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所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生反馈
5月23日-6月3日,笔者带领另一批实习生再次来到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实习,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园特点。借此机会,笔者同从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毕业数年、如今在该幼儿园任教的三位教师进行了交谈。王老师告诉笔者:“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乐理知识,导致钢琴不敢弹,歌曲演唱跑调,节奏节拍搞不懂,音乐课程不敢上,更甭说打击乐教学了,碰都不敢碰。”韩老师和张老师也向笔者谈起,“声乐课没有学明白,不知道怎么发声,自己一唱就跑音,真的挺影响教学的,真想找个好的声乐老师再好好上上课,整明白这些问题。”通过这三位已工作五六年的老毕业生的反馈,说明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在过去的声乐教学中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除了因教师们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能力显得不足之外,也与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能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有关。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唱歌技能时,只注意记歌词而忽视对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理解和把握,在学唱中“偷工减料”,对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并不在意,以为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可是,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马上感到对工作难以胜任,并为此后悔不已。毕业生的反馈也提醒我们,对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把音乐形式要素贯穿于音乐教育活动中
如何将声乐演唱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关键是要把握好音乐形式要素。音乐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速度、曲式、织体、音色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音乐形式要素上的关注点是其样式,而非每一要素的概念,只有多关注形式的样式,才能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或音乐趣味的发展特征。
对学前儿童来说,音乐学习首先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学习环境与内容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就不能触动他们的感受系统,学习也就陷入被动。
从音乐本体特性角度来说,再现性的音乐是幼儿的最爱。所以,歌曲比器乐曲更能吸引幼儿,在所有歌曲中,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又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边歌唱边表演和角色扮演是幼儿莫大的享受。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张老师的《小小理发师》唱歌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照片1 小朋友边唱边表演《小小理发师》
音乐课刚开始的时候,张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复习歌曲《小小理发师》。在孩子们熟悉了歌曲以后,张老师提问:“这首歌曲中有几个人物啊?”小朋友们积极抢答“理发师和剪头发的叔叔。”张老师又问:“我们一起玩《小小理发师》这个游戏,谁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小朋友们积极举手,表示愿意参与角色扮演。张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专门准备了梳子、安全剪刀、衣服等道具。照片1是两位小朋友边唱边表演的画面,孩子们表演得多好啊!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龄前儿童在德、体、智、美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者,对促进学前教育中“美”的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声乐教学就是通过词曲和音色对孩子们进行情感美和道德美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将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得更充分。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4
【关键词】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保定市高校 教学水平
引言:体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人民体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并施行国民体质测定制度。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10个有关部门对3-69岁的国民进行了首次全国性体质监测,获取了20世纪末我国国民体质状况资料。此后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利用这些详实的数据,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标准》突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原有体质健康水平上的发展提高的状态;也能让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更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革新意识,做到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区别于运动员的竞技运动,体现《标准》促进健康的初衷。
1保定市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变化规律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所示,从1990年至今我市高校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上升,但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柔韧、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
第一,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2015 年与 2005 年相比,男、女大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55cm、0.41 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 0.79kg、1.03kg,胸围分别平均增长 0.76cm、0.72cm,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
第二,大学生普遍握力有所提高,平均增长1.99千克、1.47 千克。 且几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下降,与2005年相比,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继续降低。
第三,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有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我市高校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持续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 50m跑和反应力量素质的立定跳远呈现小幅度下降外,其它方面的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反应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我市高校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 4.1cm、2.2cm。
第四,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15 年我市高校学生肥胖率高达 8.12%,比2005年增长22%;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其中男生为72.24、女生为81.09。
2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在保定市高校的应用情况
为系统掌握保定市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变化规律,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培养身体素质合格的社会公民,我市各高校每年都会以《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学生体质测定标准》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数据会在年末上传教育部备查。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主要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m、800/100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全市12所高校共测试人数为179767人,其中合格人数为175004人,合格率为97.35%。
3评价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在保定市高校应用的效果
《标准》采用等级制,综合评级是根据受试者各单项得分之和确定,共分四个等级:一级(优秀)、二级(良好)、三级(合格)、四级(不合格)。任意一项指标无分者,不进行综合评级。等级得分 20-39岁:一级(优秀)>90分,二级(良好)76-90分,三级(合格)50-75分,四级(不合格)
4以《标准》测试为依据改善保定市高校学生身体素质
通过《标准》测试与往年数据的对比,反映出保定市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柔韧性和爆发力方面。无论是男生女生,无论体育课选的具体是哪些项目,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强化柔韧性和爆发力。例如在准备活动和放松中增加拉伸的时间和次数,在基本部分前增加游戏环节,调动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爆发力练习次数,达到提高学生爆发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EB/QL]. (2011-09-15)
[2]李志敢,张林挺.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指 标的影响[C].第七届全国体育大会论文汇编(一),2004.
[3]陈秋如.西安市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 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4]全海英,刘旭阳,孔维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 实施中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9).
篇5
关键词: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师范大学的生物学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作为动物学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丰富学生动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搞好野外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
近十年来,由于环境和资源的较大改变、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学校把脊椎动物学实习与无脊椎动物学实习合并,或将动物学和植物学实习合并进行,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野外实习而改为参观。这些做法无疑对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明确了实习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实习时间、内容、组织方式和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显著提高,野外实习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得到了更有效地发挥。
一、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以往的实习都是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7月中、下旬),这时动物学与植物学的课堂教学已经结束,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知识,通过野外实习加以拓展和巩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缺点是错过了脊椎动物实习的最佳时间,因为在黑龙江省每年6月初是鸟类等脊椎动物繁殖和活动的高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合理安排课程及考试时间,把实习时间改在6月1日~15日,这样既保证了实习的最佳时间和实习效果,又不影响如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一般安排在6月15日~20日之间)和临近学期末学校共同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考试,还不占用学生和教师的假期休息时间,这种安排深受欢迎。
二、努力改进实习内容
过去的脊椎动物学实习内容中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所占比例过大,而其他内容较少。而过多的采集标本会对动植物资源造成破坏,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实习中改变了标本采集和制作的内容,只采集数量较多、较为常见的鱼类、两栖类以及啮齿类来学习标本制作方法,而对其他所有动物都采取只观察不采集、不处死、不做标本的做法。同时增加了鸟类繁殖行为观察和环志、动物数量统计方法、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行为研究方法以及当地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内容。使实习内容由标本采集和物种识别为主转变为数据采集和定量研究为主。真正做到了改“杀生”为“放生”、改“捕捉”为“观察和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显增强了学生爱护自然环境、自觉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也教育和影响了当地群众。
实习中我们还利用实习基地与中国大型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横道河子虎园)相比邻的有利条件,组织一次系统的参观,教师对园中的几十种珍稀动物从鉴别特征、形态、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既丰富了实习内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应用先进的实习手段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多,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因而配备现代化的_野外工作装备是完成好野外实习的重要保障。近五年来,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购置了全球卫星定位仪(GPS)、数码摄像和照相设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机、无线电跟踪仪、对讲机、夜视仪和高倍望远镜等等,为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或学生在野外拍摄的图像当天就能展示给其他同学,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后续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在实习之前进行预习,还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实习装备的不断改善,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率、保证了实习效果。
四、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
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鸟类野外识别和观察,而这一内容需要安静、对鸟类无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完成,也就是观察小组人数越少越好。过去由于每年招生人数在60~90人之间,指导教师人均指导15人左右即可保证观察效果。1999年以来每年招生都在120~180人之间,因此造成了指导教师人数远远满足不了实习需要的矛盾,每人指导30~40名学生,这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为此我们一方面聘请身体素质好、有经验的已退休的教师协助指导,另一方面将高年级研究生经过提前培训补充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指导教师的人数,又给研究生创造了野外教学实践的好机会。在实习中为解决有经验的老教师与新参加的研究生指导水平的不平衡,我们安排所有参加指导的人员先期到达实习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努力提高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在每一次外出时都按一定的分组顺序轮换一次指导教师,这样就保证了每一组学生都学到丰富多样而又相同的知识。这种把客观的“大组”化简为适用的“小组”的组织形式收到了很好的实习效果。
五、严格要求,强化素质
野外实习是高师生物学教学的特色,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尤其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既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每一天的活动安排上,力求内容丰富而紧凑,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根据鸟类繁殖期的活动规律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安排了四个活动时段,5:00~7:00进行鸟类识别;8:30~11:30进行两栖爬行类和鸟类识别及生境观察;14:00~17:00进行生物多样性及景观生态实习;19:00~21:00进行晚自习(预习实习指导、写预习报告、整理实习记录),活动内容要比学校的课堂教学还要多。实习过程中,要求统一身着迷彩服、统一行动,指导教师也同时随队活动,并严格要求、及时指导,学生的预习报告和作业在当天批阅并及时反馈。在做专项小课题过程中,学生要在每天早3:00就到观察点进行观察,晚8:00才回到驻地。面对周围环境的寂静、早晚的寒冷、蚊虫的叮咬、不时的风吹雨打、正午的暴晒,虽然又苦又累,但这当中既有观察动物行为的乐趣,更有同学们互相帮助、轮换吃饭和休息等团队协同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受。通过跋山涉水、早出晚归,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在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学生根据自愿或随机组合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与老师一起分析课题并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3~5天的独立观察和研究。在完成课题过程中,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绘图,各司其责。在带队教师指导下写出研究报告、再按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答辩交流,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质疑。学生们的研究报告也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材料。每年都有几名同学的研究报告获学校科技论文大奖,其中有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既让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提高了科学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野外实习,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为今后进行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野外工作以及动物学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六、改革考核方法
篇6
>>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检察权比较研究 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大陆“985工程”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 祖国大陆与我国香港地区犯罪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刑法中的公务员制度比较 基于概念图的我国大陆和台湾地理教材正文比较 基于概念图工具我国大陆和台湾地理教材正文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目标的比较 2010年我国大陆各地区高考语文试卷作文比较分析 我国大陆组织传播研究现状调查 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的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大陆各省市综合发展动力水平状况研究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化学高考试题的比较研究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犯罪立法比较 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近八年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述评 从比较法学视角看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学生实习\见习立法问题 我国“985工程”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分析 美国大学为什么没有985和211? 陈骏: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报告2010――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30强[J].评价与管理,2010(1):34.
[6]党亚茹,等.基于ESI的科学影响力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7-39.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EB/OL].中国科技战略研究网.(sine die) [2010-08-09]..cn/upload/news/Attach-20091130154058.pdf.
[8]刘莉,刘念才.我国大陆高校SSCI论文定量分析:1978 - 2007[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1-45,78.
[9]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sine die)[2010-07-08]./cur/2007/2007dxpjyjbg_doc.
[1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sine die)[2010-06-08]./cur/2009/2009dxpjyjbg_doc.
篇7
姓名: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满族
户口所在地:河北
婚姻状况:未婚
年龄:24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环境保护类:环境工程师、电子/邮电/通讯类 电子工程师、化学工程类、化学工程师
工作年限:2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1、2005年7月-8月
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员 深入实际学习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各种水质检测方法
2、2005年10月-2005年11月
桂林燕京漓泉有限公司污水站实习 污水检测员 熟悉废水COD、BOD等检测方法,了解啤酒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流程(UASB、CASS、生物接触氧化法)
3、2006年8月-2008年2月
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环境工程设计师 参与多项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方案编制,环境工程方案设计等
电子方面:
电装电调:成功组装与调试一台黑白电视机
课程设计:制作一台电子定时计数器和一台波形发生器,熟悉电路PCB图绘制和电路板焊接和调试
电子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2006-07-01
所学专业:环境工程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2年--2006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学位证、CET-4、计算机一、二级证书;
2002年--2006年 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三等奖,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二等奖;
2003年--2004年 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2003年--2005年 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荣获电子工程系电子制作大赛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相关技能:熟悉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AUTOCAD、Protel99操作,熟悉c语言、汇编语言,有单片机编程和电路板设计基础
*大学期间担任过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曾担任过环境工程设计师,参与编写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如:《温州市蝉河-山前河-汇车桥河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安宁市强制戒毒所土壤净化槽初步方案设计》、《山东枣庄市薛城小沙河河口人工湿地方案设计》等
*有一定电子制作基础,曾设计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电子定时计数器、波形发生器等
详细个人自传
篇8
关键词:工业工程;企业实习;课题;组织模式;保障措施
一、企业实习重要性
企业实习是工程类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专业以生产和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成本、效率与效益为目标,以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为手段,是一个面向企业运作过程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其首要目标。当前,IE专业在校内基于实验的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程实验多是针对某类抽象问题的简单模拟或知识性训练,而企业要复杂得多。所以企业实习对IE专业人才培养作用重大,主要表现为:1.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知IE专业的研究对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局限,大学生在已有教育经历中,普遍缺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专业认知度不高。尤其IE这个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其研究对象涉及生产与服务系统等一切拥有流程特征的组织,具有广泛性和抽象性。因此,IE专业学生在修读初期极易产生研究对象不明、方向不清的困惑。2.IE专业基于流程管理进行系统改善,要求企业实习整体与细节并重。如全部实习过程只停留于走马灯式的参观,则难以识别流程中的浪费;如仅专注岗位的实操,则难以从全局掌控改善的要点。3.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能力是IE人员的基本素养,企业实习提供了实训环境。IE专业针对现场的每一项改善,往往涉及多种因素与多个部门,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其他部门职员或团队成员的支持,故协作沟通能力与改善项目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
二、企业实习类型与目的
在IE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按认知过程和教学进程把企业实习分为认识、生产和毕业三种类型。其各自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认识实习的目的是达成对专业研究对象的“初识”。具体为:让IE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生产或服务系统的构成要素、各要素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树立流程管理思想;从流程上认知关键环节对系统产出的影响,培育改善意识;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铺垫实景”。2.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达成所学专业知识基于企业现场的“巩固与深化”。具体为:通过企业实际运作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对照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企业各环节的运作水平对成本、效率等目标的影响,培养问题识别能力;针对系统关键节点,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改善方案,培育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为后续专业的系统性学习“设置情境”。3.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达成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现场相结合下的“系统化应用与创新”。具体为: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全局整体角度观察系统的运作,识别并描述关键薄弱环节,经全面、系统地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这将有助于提升IE专业学生对改善项目的整体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企业实习组织模式
为达成不同类型企业实习的目的,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模式。1.认识实习组织模式。认识实习是为了认知研究对象,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故可采取“整体初识+分部门学习+专业认知提升”相结合的三阶段组织模式。(1)整体初识阶段:通过企业短期培训,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流程。(2)分部门学习阶段:按照产品生产(服务提供)流程,对所涉及的主要职能部门逐一采取先培训后现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整体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详情。(3)专业认知提升阶段:校企导师提前协商确定企业若干典型“IE改善案例”,通过集中介绍与互动式研讨,使学生理解IE专业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及价值。2.生产实习组织模式。生产实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需要实习进行巩固与深化,故可采取“整体认知+目标课题拟定+小组选题调研+改善提案提交”相结合的四阶段组织模式。具体为:(1)整体认知阶段:内容同认识实习。(2)目标课题拟定阶段: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考虑学生能力,校企导师共同确定若干目标课题,用于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或小综合训练。(3)小组选题调研阶段:根据目标课题需求对实习队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进行现场调研。(4)改善提案提交阶段:各小组提出初步改善提案,与导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反复交流,最后根据反馈进一步完善提案。3.毕业实习组织模式。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故可采取“基于企业微课题”的四阶段组织模式。具体为:(1)微课题阶段:实习前,校内导师与实习基地进行协商,根据企业运营需求,综合考虑时间、经费及学生能力,确定若干企业微课题,并给学生。(2)组队与选题阶段:学生根据课题背景、人数需求、目标信息及个人兴趣进行组队选题;然后课题组成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借助各类资源,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3)现场调研阶段:学生进驻企业后,同认识与生产实习第一阶段相似,首先进行企业整体认知,然后根据课题开展现场调研,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汇报。(4)课题报告完善与提交阶段:基于调研情况,首先提出初步的课题研究报告,然后与导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与完善,最后提交研究报告终稿。
四、企业实习保障措施
实习组织模式的落实需要必要的保障措施。为此,可采取以下做法:1.以“双赢”理念引导企业需求,拓展实习基地数量。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习过程及已有实习成果的宣讲,让企业看到合作的助益,消除接收实习生的顾虑。如目标课题及微课题研究成果可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营绩效;青年学生敢想敢做的热情可激发与带动企业员工的活力;与学校紧密合作有助于向企业导入IE的新理念与新思想。2.区别实习类型,坚持实习基地建设的甄选工作。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需要不同特点的实习基地。认识实习宜选规模中等及以上、管理水平高且IE推行优秀的企业,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后续学习热情。生产实习宜选规模中等及以上、IE意识强且推行较规范的企业,这有利于目标课题的确定。毕业实习宜选规模中等、管理较规范、现场改善意愿强的企业,这有利于确定“微课题”以及达成课题预定的研究目标。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配备指导教师。实习中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如采取以老带新方式,这将有助于培养青年教师;使用研究生实习助教方式既可锻炼研究生团队组织能力及实践能力,又可减轻校内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企业兼职导师的聘用既能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强、企业业务熟的优势,又能提高实习工作效率。4.规范实习过程,完善激励机制。针对实习教学,制定实纲、实习成绩测评体系以及实习管理与运行监督规定,打消学生“实习即游玩”的念头;设置优秀实习团队、优秀实习生评选,宣讲实习中的课题研究经历对后续就业与择业的助益等,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构建导师双选制度、实习教学奖励及附加津贴制度等,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热情。IE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其实习过程的组织应体现工程性,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性。该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及其工作流程,既关注整体又强调细节,只有将IE专业的这个特点反映到企业实习活动的组织中,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不同实习类型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需求相匹配,这样才符合专业教育的认知过程。以上成果在我校IE专业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突出表现为国家、省级专业案例大赛的多次获奖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但其仍有不足,有待完善,望在此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2]刘伟民,郑爱云.工业工程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时君丽,樊双蛟,金海华,等.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篇9
构建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使全国同类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并能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同级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少得病不得病,而且要求健康长寿活得有滋味。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社区不仅缺技术缺人才,更缺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不仅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管理者、沟通者、教育者、研究者,甚至是决策者。但是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以构建精品课程为契机,让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学到更多适用的知识,解决护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现在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构建中职卫校《社区护理》精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有必要研究分析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题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有利于培养中职高素质师资队伍。(4)调动中职护生学习积极性,让中职护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5)改善中职学校实验实习条件。(6)转变中职教育理念。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倡院士、教授等名师上讲台,以促进教学梯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求建立内容新颖、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我国中职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高校教学中,精品课程已试行多年并推广使用。但目前精品课程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职教学中,特别是在医学类的精品课程较少,制作《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的中职学校目前也很少,制作的水平也只停留在课件、视频制作的层次上。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区护理》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一套以培养中职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修订《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发出一部分适合于开放、创新的实习项目,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加大开放实验项目的个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更全、更有吸引力。同时拟采用网络教学,实现网上课堂、网上题库、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中职护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理课堂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3)组织专人精心编选教学用书,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材料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进行网络授课、网络答疑,增强网站互动性,与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试题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比法、互联网络自主交流活动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落实团队人员分工;收集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写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开发课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完善网上资源。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实施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结题各种材料;提交结题材料。
8 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拥有30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20多台教学用电脑,1间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设备能得到保障;在课程建设经费的保证上,学校给予启动费及配套建设费。
(2)为保证课件的制作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课件制作室,举办教师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培训班;
(3)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同级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认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科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均给予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
9 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负责人:周轩。负责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写好开题报告,书写各种结题材料。
(2)主要研究成员:
张红兵: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
何春秀: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
卢小春: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制作电子教案,开发课件。
莫苗:负责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
韦凤利:负责查阅、收集资料,完善网上资源。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篇10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国家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