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基础大全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基础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67-02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任务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而近些年的中学教学中,应试性的教育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完全围绕高考考纲进行,这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课程格格不入。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新课改下,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最基本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质;“过程与方法”则强调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如何得出相关结论,注重学生的自我参与和体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学生感知历史、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其形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做人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它特别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感受和实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力求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的教学过程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中就必须要依托相关学科知识,创设多样化、开放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

我们都曾经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将“教学目标”视作来自官方的、传统的教学安排,认为学生没资格提出置疑和探求,他们所要做的就只是接受和记忆,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落实这个目标。特别是由于升学的压力,一线教师往往围绕考纲进行教学,“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是一种普遍现象,于是在教学中就容不得学生置疑和探求,他们只需要无条件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按照教参要求预设好的东西,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完成来自官方的权威的“教学目标”。而新课程改革则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面向和针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班级具体情况不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一样,因此,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围绕课程总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构建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发现—探索—运用—创造,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和实际状况,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过程除了要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学生作为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是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教学的具体目标则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目标要在实际教学过程由师生相互交流而逐步形成,并不是模式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我们只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压制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性与自主探究能力,这种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的方法,即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也是削足适履。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地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比如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由于对手的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也是如此。“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说明学生绝大部分知识的养成是来自自我的学习,那么学生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具备获取技能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的总原则是: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当然设定的过程既要考虑课程提供的内容,但是最主要的是考虑学生的状况,必须“以学生为本”,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从教数年,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深深烙下了传统教学的印子,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也在思索,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应该怎样确立和达成,就此,我依据教学实际粗浅地谈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中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施教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为了他们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又怎么能够实现?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和合作,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教学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就是其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 “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尽量不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盐碱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目标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

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具体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相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才是科学教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推》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弹精竭虑。但是这样一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的目标不能定得太多、太高,否则是曲高和寡,白费功夫。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授课定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