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教学反思 感染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对初中历史的改革最为新颖和独特。它一改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只对知识的苍白堆积,而变成现在重视史料的编辑,大量形式不同原始文献资料被引用了起来,多种的形式的史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本文将如何选用史料,使用史料等方面,阐述提高课堂感染力。

一、有效的运用好历史材料,

合理选用教材的史料。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适当补充好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三,注重对对各类史料的正确运用。

1、关于文字史料的学习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2、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运用数据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

其次,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

再次,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学关系;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和熟悉了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此内容就可以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费点口沫,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初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的作用,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时候,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发生的背景、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最后就是总结第一次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的齐全,讲授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为此,基本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有著名的导演谢晋拍摄的《》,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初中历史教材,紧扣初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把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在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出来,或者是勾划出来,落实在笔记上或者教材中,素质教育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讲授是无止境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呈现差异性,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和分层学习,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题中之意。例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控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其中一个准则就是有效教学,大致内容为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各种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态度分析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那么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积极为国贡献,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收获颇多。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02):179

篇4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教材或者课外辅导书进行讲课,这使得原本具有故事趣味性的历史课变得非常枯燥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这门学科里面有许多的故事,而学生又非常爱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所选的视频资料与史实不符。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以及声音于一体,所以有形象性以及生动性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认知。一旦教师所给出的视频资料与历史不符,就会误导学生[1]。例如,在讲述清朝历史的时候,有一些教师会下载《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然而在电视剧中,??静所饰演的庄妃在台词上就出现了问题,例如,她总是说“我庄妃如何如何”,然而根据《清史稿》记载,庄妃这个名号是在她死之后,由后面的皇帝所追封的谥号,所以这就不符合历史,会误导学生。

二、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互动性的提问,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如,在讲述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些题目是:(1)最早发明麻醉药的是谁?(2)在四大发明中,哪一个发明最早出现?(3)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然而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请问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2]。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历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多媒体技术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插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秦国的国力,了解其他六国的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大概了解秦国灭其他六国的原因。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三国演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照片展现给学生看,如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你们对他们的事迹了解多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然后可以播放一些著名而又经典的战役片段,如“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等,通过观看这些战役的片段,让学生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进行讨论。例如,通过观看“官渡之战”,学生就会了解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是袁绍和曹操,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曹操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3]。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时,教师对影视资料的选择要进行把握,对于一些违背历史的视频片段,教师要指出,防止误导学生。

3.适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

篇5

一、积极学习,XX年的研修认真学习,观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随着远程研修尾声的到来,满心都是深深的不舍,这些天来,享受着远程研修的智慧大餐,方才明白,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梦想与智慧的相逢原来可以如此激- 情澎湃!研修的日子里我们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然纵有千般留恋万般不舍,我们终要分手,只能在心灵一隅,在三尺讲台,在每一寸教育的土地把远程研修珍藏!虽然再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但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更多不足,这将督促我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

初中历史研修日志

初中历史新教材为广大教师准备了良好的素材,为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供了可能。为了帮助教师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在此提出新教材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新编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

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二)必须减轻学生负担,澄清四个问题

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教材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每个学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新教材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生产一种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信、自立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新教材如何设计,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呢?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

篇6

一、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资料、识图等,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摆正位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是学生独立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0分钟要成绩。

第二阶段是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尝试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编和表演历史剧、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首先是改变小组交流展示的形式。在小组内活动时,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整合答案,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集体朗读整合后的答案。全班交流的时候也把“一人讲”改变为“多人讲”。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学困生的惰性,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其次是培养学习态度和集体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

最后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教师还要设计良好的导学案,注重教师的导学,教师适时精彩的导学,是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二、关注教师的“导”

所谓教师的“导”,主要是指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填空题后,教师适时引导,顺利地转入第二阶段的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融洽的学习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首先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精讲。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三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学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钟之内,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和难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篇7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为之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努力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建设一个开放性课堂。在以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许多人都把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师单方面的事,即简单理解为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不全面的。应这样理解教学改革它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是教与学的同时改革,同时创新。

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和角色转变已经出现在广大教师面前。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旧的历史教学那种只讲教而不讲学的格局。随着这种变化,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旧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搬运工、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帮助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一种新型平等关系,这样,就会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心情愉快,乐学情感油然而生,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以及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图画、音乐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开放与交流》一课开始,先向学生播放《西游记》片尾曲及画面,并指定一名学生讲电视剧《西游记>大概内容。然后设疑,唐时有一位高僧只身前往印度取经,这与电视剧有什么异同,大家想知道吗?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的求知状态。

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能够“触境生情”,让自己尽快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注重“问题”,使学生爱学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特别注重把问题作为学习载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已有知识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机会,比如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形成新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认真、不厌其烦的处理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去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视活动课,让学生善学

活动课是当前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适当的增加学生的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领悟、实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到的知识。对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际情况来说,活动课更显得的必不可少。因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可以给学生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和交流机会,教师应积极利用活动课的有效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时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热情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老师依赖性越来越小,独立性越来越强,最终走向自主学习。

五、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主题式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界定

对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范君玲认为主题式教学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蒋俊英认为主题式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桥梁,将横向教学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宋国耀认为主题式教学是在整合思维教学方式下,以整体性为基础,对某一主题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型的整体性教学。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主题式教学模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借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主题式教学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主题。主题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主线。只有明确了主题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要素整合。老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最好做到每个课时一个教学主题。第二,要素整合。要素整合是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实施效果。在进行要素整合时,可以以每节课的课时为主题,也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内容为主题,甚至还可以将整个高中所学历史知识划分为模块,以模块为主题。第三,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在主题式教学活动开展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问题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顺应高考需求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题命题向着开放性、专业性的角度发展,历史试卷对考生的考核也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考核,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认知能力。主题式教学就是以某一主题为主线,实现不同要素的融合,强调的就是整体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二)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历史本身是枯燥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以简单的历史知识堆砌为主,更多地侧重于史料的传授。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历史是高二历史的铺垫,同时高一和高二又是高三历史的铺垫。可以说,高中三年历史是一部人类历史的简化史学习,而历史都不是偶然的,是一定要素积累之后的必然。主题式教学符合历史整体性要求,侧重学生整体知识的融会和贯通,将简单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片、面。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再是单片的“画片”式记忆,而是“画片”组合成的“历史电影”“历史电视剧”。主题式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历史基础薄弱,知识水平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师来说,教学主题过高,学生史学基础较弱,难以理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进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学主题过低,虽然学生学习相对轻松,但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时以适应学生需求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历史必修2为例进行说明。

(一)确定教学主题

对一个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经济又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是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必修2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农业。在教学主题确定上,我们可以依据上述分析,将高中历史必修2内容划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政治、军事五个主题,可以看出这与课程名称划分基本是一致的。

(二)教学要素整合

以古代农业教学主题为例,围绕这一主题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理。(1)农业的开展需要哪些要素?(2)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演变。(3)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4)古代农业发展点评。

(三)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资料查阅法等。针对古代农业主题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共同进行。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大概了解,再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变化过程、带来的影响和感想进行讨论。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它的灵活性很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主题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选择主题式教学方式时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定,不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范君玲.试论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D].

[2]蒋俊英.钱谈离中历史主题教学的误区及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3期.

[3]宋国耀.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转变[J].吉林教育,2015年第16期.

[4]王玉英.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收获与困惑[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22期.

篇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么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都认为学生不喜欢的科目是很难学好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心理学家斯宾塞的话:“凡痛苦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憎恶;凡愉快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爱好。”因此,作为普通的历史教师,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从我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开始,我就一直在尝试实施素质教育,但失败多次,无奈之下,有时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应试教育中,而学生呢?多数人在历史课堂上没有热情,甚至于做其它作业的,少数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听课。怎样挽救历史教学,众说纷纭。我现结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趣”激活历史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一、以“趣”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初中学生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阶段,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

(一)优化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导入艺术。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讲授古希腊的历史时,就可以借着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古希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以情求趣。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但是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视频,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从教以来,我很注意收集整理一些历史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举例说,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观看记录片“召开”、“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形象直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活跃课堂,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h动画。我主要使用过《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清明上河图》、《爱我中华(56民族图片展)》、《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我的兄弟》等flash动画,flash动画配合歌曲(或者朗诵)、绘画或图片,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文史结合,渗透时事。讲《“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那一课,我及时把它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他们哪些事迹感动了你,课后去做一件感动别人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文学、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结合文史、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生活不远,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二、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历史教学关键在更新学习理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教学的第一主体即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师再怎么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一)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堂上给时间预习,也可以是课外时间的预习;可以就某一事或某一人进行评价性地预习;可以研究某一时期的得失,也可以考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预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多样性的预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至少选择一种方式预习,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预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预习既做到了学生先入为主,又逼着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多问”。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那样必然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怎样让学生敢问呢?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其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经常品尝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提问。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要问”。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利用直观方法(多媒体、投影、挂图等)设置问题情境;⑵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的时事焦点设置问题情境;⑶利用对某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等。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增强学生提问能力。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巧妙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会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三)注重探究,历史课外活动不可或缺。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就近几年来的教学,我设计和开展了下列活动:

1、办历史手抄报:将小报内容与课本紧密联系,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又对学生的考试有利,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讲成语故事,学历史知识》的活动课:通过演讲或表演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3、《展示五彩缤纷社会生活》一课:让学生自己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在谈笑间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同时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4、以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选择题复习:这种小组比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历史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动”的各个环节并非相互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历史情感,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让学生爱上课堂[M]

篇10

【关键词】辩证;思维;品质;初一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思维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发展心理学一般将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叫做青少年期,通常这段时间是在中学度过的,因而也常称为中学期。中学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意味着从一个完全依赖于成人生活的孩子转变成独立生活的成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知方面,辩证思维开始形成,而这在创新性思维,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的创新思维中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为了学生目前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发展,辩证思维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就在初一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浅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对初一学生而言,辩证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自觉、不系统,学生尚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自觉应用,认知往往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全面认识事物的观点,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有关山区开发与建设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请同学先看一看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山区,你同意谁的看法?

生:我同意小明的观点。

生:我同意小玲的观点。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

师:大家觉得小明的说法对吗?

生:对。

师:那小玲的说法怎么样?

生:也有道理。

师:由此看来,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大家是否这样认为?

生:是的。

师:山区树林茂密,那意味着什么呢?

生:有许多野兽。

生:有许多植物,如蘑菇,木耳等。

生:有许多中草药。

生:有很多珍稀的动物和植物。

生:景色优美。

师:山区水质好,空气清新,加之树林茂密,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生:旅游业。

师:山区道路比较差,会有什么影响?

生:交通不便。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清新,水质好,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提到了山区的……

生:不利条件。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

生:自身的劣势。

师:所以,我们对山区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什么叫全面呢?就是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劣势;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

……

生: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首先让学生谈论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组织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老师可以总结: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好、水质佳、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谈及了山区有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小结,学生可以初步体会到: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劣势和不足,从而学会初步的辩证思维。老师可以进一步阐明: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大部分自然要素既有它有利的方面,又有它不利的方面,没有绝对好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自然环境,从而让学生在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老师在教学季风的功劳时可以这样阐述:季风使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成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富饶宝地。而相同纬度的西亚却是沙海连绵,荒漠广布。对这种差异的形成,季风起了巨大的作用。至此,教师可以设问:季风带给我们是不是只有有利的影响?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经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会认识到,季风有着很大的功劳,也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会导致我国季风区洪涝或干旱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锻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学生的辩证思维就会得到较好地发展,能够自觉地用全面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

二、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联系是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如在《气象万千》这一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作如此引导。

师:请大家看图2-15地中海之滨。为什么这个英国小伙子喜欢夏天到地中海沿岸来度假?

生:因为地中海沿岸夏天炎热干燥。

生:因为英国经常出现阴雨天。

师:那么英国是什么类型的气候呢?

生:(读图2-14)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这种气候特点是什么?

生:夏天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师:我们从图2-14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和北部是什么气候?

生: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对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来说,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

师:而夏天,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对西欧和北欧的人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了著名的……

生:旅游胜地。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大家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

以此为基础,学生经过对《地中海之滨》、《中国海南的椰林》和《格陵兰岛的房屋》这些图片的阅读和观察,学生会发现气候对旅游业、农业、建筑的影响,感受到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阅读卡《从动植物看气候》的学习,也会感受到植物和动物对于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学习《风光迥异》这一框时,会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去分析造成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这说明,如果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是完全可行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训练素材。如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等,教师需要作有意识地引导、提示和总结,以便使学生体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联系,从而有利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古人遗留下来的许多成语如“刻舟求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无不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训练。而教材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如在学习了历史上的太湖周边城镇后,学生会感受到太湖流域众多城镇的古今变迁。只有在对它们的形成和往日的繁华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才会对水乡的现状与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对这块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系统的思维训练,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会在学习中初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如学生会感受日本渔业的发展,威尼斯水城昔日商业的辉煌与今日旅游业的繁荣,学生也会体会到中国青藏牧区的发展变化与内蒙古草原人力到机械化的发展等。以石油的开采给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带来的变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师: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气候极为干燥,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绿洲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自从发现石油之后,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了。

生:农田面积扩大了。

生:建起了多座海水淡化厂,日常生活用水多了。

生:城市更漂亮了。

生: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大家说得很好。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说明事物是怎么样的?

生:……

师:事物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的。

师:这说明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

通过让学生对比波斯湾沿岸国家以前与现在的巨大差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提示、小结,学生就会感受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看待事物,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其侧重点,但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察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于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由此,我们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观点。这说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及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这三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都指向一个目标,即辨证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辩证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目前和后续的学习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思维能力不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为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把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4页;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57-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