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此,高校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特点,以专业为核心,衔接专业与就业产业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为桥梁,打造“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课程体系全程化、动态化,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以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缓解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
一、南京晓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已成为十大难就业的专业之一 ,这主要与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不成熟有关,也与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0―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
1.毕业生就业率、满意度与专业相关性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2%~95%,就业单位与专业匹配度为62%~65%。笔者通过调查该专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发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人数在34%~48%,与初次就业质量不高有关;从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来看,生物科学专业保持在58%~65%;通过对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进行调查发现,生物科学专业仅为36%~43%。由此可见,就业指导教育需要在职业前瞻教育及入学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
2.毕业生就业方向、行业选择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平均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还在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基本比例保持在62%左右。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是药品和医药制造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除外)。
3.专业竞争力、薪酬体现、地域特点
从本校不同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排名来看,生物科学专业排名靠后。如2013年该专业在17个专业中排第14位。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专业收入调查进行分析,收入较高的为地理科学专业(4621元),收入较低的是生物科学专业(2982元)。从就业地域来看,平均85%以上的人在江苏省就业,毕业生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在3572元,高于其他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工资水平,这主要与江苏省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成熟度有关。
4.知识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78%,与2013届本省非“211”本科院校(77%)基本持平。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及满意度调查发现:营销与沟通、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化学被认为是其职业方面的核心知识,而这三项知识的满意度分别为60%、56%、78%。通过分析影响就业的显著性因素可得出,就业指导服务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和质量。
二、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专业企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只能作为就业水平和能力的“体检报告”,帮助高校管理者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终将落到专业教改措施上。应以专业为单位加以分析研究,实现以结果为依据的人才培养评价与改进目标。
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南京晓庄学院经过16年的专业发展和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如结合生物科学应用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专业教学特点和行业背景知识,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校、校地、校企等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凸显地方性、实践性、应用性。
2.生物科学专业企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药制造业,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医药领域行业现状,且实地考察了多家医药企业,深入调查分析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整合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及生产工艺中所需的相关技能,为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医药企业组织架构分析:医药企业基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构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根据职能划分,包括研发部、生产部、质管部、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注册审批部、临床医学部、采购部、行政后勤部。不同的职能部门对所招聘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毕业生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N售部、生产部、质管部,少部分学生进入研发部或注册审批部。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相关技能总结如下。
(1)药品销售岗位:负责产品的推介及销售工作;负责提供销售服务和对用户投诉的处理;负责药品需求信息搜集、客户信息反馈等。主要技能要求:营销与沟通、服务与意识、职业通用知识(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等)。
(2)药品生产岗位:药物常见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凝胶剂等)的生产;负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负责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药物制剂制造技术、制药工程原理、药物分析等)、职业综合能力。
(3)药品质管岗位:按GMP体系要求,组织对生产全过程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含药物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综合能力等。
(4)药品研发岗位:药品分析、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包括设计控制的管理、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注册标准的编制、备案及修订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专项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
三、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基本策略
1.教育理念更新:树立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弥补当前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严重缺陷,树立就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为基础,贴合学生实际,促使学生主动认知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横向与纵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发展诉求,完善专业职业技能,积极主动地规划和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课程内容改革: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双向改革
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目的是搭建由“就业”到“专业”、由“导向”到“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的桥梁。
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套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指导体系,并把全程职业指导加入分解,分配到大学各阶段。例如:大一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内涵教育,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认清专业,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了解本专业未来面对行业的特点、岗位设置、技能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开展职业知识与职业伦理教育,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为提高个人竞争力做好全面准备。大三侧重自我评估与就业能力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特点,认清自己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增强就业的选择性及满意度。通过专业课学习强化专业思想及能力素质,认清自己与就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四侧重职前培训,主要对专业方向涉及的就业政策、途径、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方法、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等。
专业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为就业服务。课程以满足及对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的操作性、实用性的能力培养进行设置,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如“生物制品制造技术”“药物制剂技术”“GMP质量体系”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实践活动。
3.教育者队伍优化: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就业教育指导涉及知识领域广,是一项融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工作,需配备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技能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循序渐进地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工作。
(1)“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内涵教育,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发展前景,为未来制订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2)“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分阶段推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为学生提高个人认知、社会认知、就业形势J知、就业服务水平等提供帮助,提高就业率。
(3)“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聘请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技能的教师,如企业HR、职业规划师等,来强化职业指导工作,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熟悉专业,以满足新时期市场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洁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45-04
生物学作为理科学科,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师范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中学生物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应的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要求也提高。生物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实验教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2]。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是以生物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教育心理学为教学理论,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有机结合,开展实验教学的能力,可以更直观、更浅显地呈现生物知识。影响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养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学生、教师、环境三大因素[3]。学生实验能力的养成主要体现在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上。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4]。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课逐渐增多,操作机会也逐步增多,因此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应逐步提高。但从近来的师范生追踪反馈情况来看,不少新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是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较为薄弱。为此,笔者针对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养成,对广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校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了一本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设想。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83份,包括专业中各个年级的师范生,占调查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94%。由于师范生生源不同,生物学的基础不同,进入专业的原因不一,对修读专业的兴趣有差异,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由“考纲”决定实验开设内容和深度的现象。绝大多数中学对初中“课标”实验、实践建议内容的53项[5],一般开出4―11项,对高中“课标”必修实验、实践建议内容的34项[5],一般开设3―15项,有4.6%的学生完全没有进入过实验室,没做过实验。所以,部分师范生入学前完全没有实验基础。由于中学开设的实验数目较少,学生一般对做过的实验教学内容记忆犹新。因此,在中学按大纲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很有必要。
直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吸引眼球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图片,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深究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学习。本次研究通过对四个年级的师范生进行关于实验课程兴趣的调查发现,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的比率,大学明显低于高中(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有44.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有32.4%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到了大学,虽然大部分师范生对生物实验课仍保持着兴趣,但相比高中,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有了一定的下降。其原因是:在中学,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生物学,完成生物学实验,加上开设的实验项目不多,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提升。到了大学,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有着更多的诱惑,此时的他们有了太多的选择。同时,每周课程都安排有生物实验课,学生对生物少了新鲜感与好奇心,兴趣相比高中自然会下降。
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出高中与大学各年级学生对于生物实验学习的差异,这其中有外界原因也有自身原因。首先,外界原因,如没有高考压力、实验内容增多、大学对学习约束宽松、课堂要求与中学完全不同、大学要求自学能力更高等;其次,自身原因,如大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分心学习之外的诱惑,学业成绩与就业的直接关系显现不明显,自律性要求更高等。此时,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与能力养成的关系体现很明显,如果个人对于生物实验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不主动,态度不端正,那么影响会从第一学期开始,延伸至大学毕业。
高中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往往是盲从或跟风的,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对专业的了解仍不多。而师范生就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并非每一个选择修读该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完全清楚,而且随着师范生就业条件的改变,是否选择教师为职业,在其四年的学习过程也会发生改变(表2)。此外,由于专业调剂的原因,该专业每年有10%―20%的师范生是调剂生,这部分师范生本身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为追求一本学校而填报服从调剂的意向。但入读后由于转专业的限制,使这部分师范生始终没有兴趣进行专业的学习。
近年来,教师的准入制度发生了变化,从教者不一定源自师范专业。从2016年起,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师范专业的优势削弱,这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择业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未确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生最少。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不确定的学生数量占较高比例,着说明就业的严峻性,使不少师范生持观望态度。但不能忽视的是,经过专业的学习,师范生的职业选择是有作用的。经过四年的学习及教育实习,有不少大四学生开始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大四学生选择当教师的比例是最高的。这让我们得出一个启示:要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有预见性,在将来就业竞争中具有优势,在大学开展深入细致的职业规划很有必要。
师范专业要遵循“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针对师范专业特性开展相应的训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效提高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实验中获取数据,从数据得出结论,对成功的总结或对失败的分析,可以使师范生通过总结、分析、比较,在实践中能够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师范生提高实验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实验设计中,虽然留有一定的空间,但师范生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与师范生的知识掌握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3。
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师范生认为,生物实验课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帮助,通过实验课的实践能够提升实验能力,但是大部分师范生都没有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后总结归纳的习惯,所以应该加强对师范生这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基于生物学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师范生实验思维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学科知识会得到提高。然而,对高年级师范生进行的能力调查显示,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师范生,不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表4)。
从表4看出,有超过31%的师范生无法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这意味着以后如果走上教学岗位,这部分师范生实验能力整体上是欠缺的。由于相当一部分师范生是调剂进入专业的,而生物科学的就业前景在国内并不好,这就导致了师范生对专业实验技能的学习热情度不高,主动性不够。在访谈中,不少师范生表示,在实验课中,如果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时,会一直充当辅助角色,只有少部分学生始终是主力。这也是部分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较差的原因。
在访谈中,也有共通性的观点:通过实验课的实践以及野外实习,师范生由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的实验能力都有提升。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实验能力的评价集中在“良好”、“中等”两个选项上。四年级的师范生对于生物实验能力的认知非常清楚,在教育实习中也亲身体会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此外,44%以上的受访师范生认为,对于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生物专业并非是首选,只有在找不到其他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考虑生物方向岗位。同时,他们认为实验能力只会对从事本专业有帮助,对从事其他工作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与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有关,同时这也是生物师范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只有少部分师范生参加过学院举办的诸如生物科技节、生物实验竞赛、挑战杯等活动,但参加的同学普遍反映实验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二、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养成的策略
1.改进转专业机制,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规划。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只有对专业有兴趣,学生才可能有学习的意愿。部分高三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受地域、重点本科与普通本科区别、家庭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会填报本人不感兴趣的专业或选择服从调剂。但进入高校后,一些学生对学习该专业感到吃力或不感兴趣,加上高校自由度增加,自制力不足以控制自身意念等因素的影响,其由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导致将短暂的过渡阶段变成常态,从而产生对专业的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应该在加强专业介绍,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同时,改进转专业机制,实行大类招生,或一年级不分专业等措施,使学生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利用好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尽管师范学校准入门槛放宽,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师范生利用课上、课下提升自身的师范素质,将来在竞争中会占得先机。但是,师范技能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目标确立后,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形成。因此,关键是要尽早确立工作目标。所以开展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规划,使师范生尽早有目的、有步骤地针对目标职业,开展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验能力提升成为可能。
2.营造氛围,培养师范生对专业的兴趣。影响实验能力养成的三大因素中就包括学生因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若是对生物实验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实验能力自然是得不到提高的。因此,学院可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如:生物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立项、生物科技节等,鼓励师范生参与,激发其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学院对一年级新生多开展一些讲座,在选题上侧重于专业发展尖端领域的介绍、富有趣味性的生物内容,向其展现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体验生物的趣味、神奇和前景,通过活动使师范生喜欢上生物,发现其自身特长,尽可能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相信其兴趣的增加,是实验能力的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另外,有部分师范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才进入生物师范学习这个专业的,这也造成了他们对这个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学院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相关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师范生加以重视,多进行心理辅导,开导他们,同时多鼓励他们参加学院举办的生物活动,培养他们对师范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作为动力,实验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基础。
3.加强实验课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科学专业课的课时在不断压缩,这也导致了实验课时的减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减少部分验证性实验,这样导致师范生开展实验时,基本训练的内容减少,有时实验失败也完全没有时间重新再来,如此无疑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丧失了对实验的兴趣。加上地方高校很多师范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如此多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也造成了师范生对实验的内容一知半解,做起实验来事倍功半,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实验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因此,优化实验课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置符合师范生的实验内容,在完成“课程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其实验能力。此外,由于生物类实验有不少实验材料为鲜活类,实验耗材成本的提高,使师范生不能一人一组开展实验,不少人因此操作技能无法训练,渐渐地成为了实验的观看者。所以,实验内容的整合要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实验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得以提高。而实验材料要优化,选择一些地方材料取代部分经典的材料,降低实验成本,使人人动手成为可能。
在调查反馈中发现,地方高校师范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比较差,这说明了师范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重。但师范生工作后是没有人指导的,所以这块短板必须克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师范生实验基础过于薄弱,没有独立实验意识。所以,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尽早了解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能力较为薄弱的部分师范生,侧重实验基础技能的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实验基础。对于无法独立进行实验的师范生,要让他们多做实验,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训练。同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辅导,或让师兄、师姐帮助。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提交实验预习报告。长期坚持下来,这种局面势必会有所改变。
总之,只有切实把握师范专业的优势,认清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师范生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性,才能全面推进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玲丽.准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105-108.
[2]刘良科.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8):2.
[3]姚蕾,吴星,徐道宏.影响学生物科学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9):21-24.
[4]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11-12.
[5]陈继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8-230.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bility of Biological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Jian-hui,ZHU Chuang-j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00,China)
篇3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
篇4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目前国内设立这个专业的院校有50多所,不同的学校其水平和侧重点相差比较大。有关联的其他专业还有: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为:生物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物技术系师资和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进行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微生物技术以及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分离技术为主的教学。除了一般生物学课程外,主要专业课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工程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现代微生物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生化分析仪器使用及维修。
毕业后就业前景?
由于生物工程与实际联系紧密,需要常年在实验室做实验。加之学的内容广泛,所以学生毕业后多半到海外深造。此外,还可以成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到生物学、农业、医药、食品发酵等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到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单位从事生物新产品开发。
热门二:国际经济与贸易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国内设有这个专业的大学有180多所。不同的院校授课重点不同。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财经类院校或专业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则更多教学生如何做外贸。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较高。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为贸易经济、国际企业管理;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设立大专的专业有国际贸易。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分组实例研究、公司实践等方式进行。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是由老师教你跟外国人做生意的全过程;国际商法课可能会要求你分析讨论外贸业务中的争议等等。在高年级,多数学校会安排学生在外贸公司或外资企业内实习一至三个月,以了解实际的外贸业务过程。外语在学习中非常重要,许多的课程会直接用外语讲授,并成为以后的工作语言。
毕业后就业前景?
从事国际国内市场销售工作的销售业务人员;研究分析国外的经济理论,写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的研究人员;从事企业内国际性业务的管理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
热门三:经济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多数综合性大学和经济类院校都开设此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师资力量雄厚,国际间信息交流也较多。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善,相关的理论和学派很多。学习主要是了解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模型(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也是必要的),并通过课堂实例讨论加深对各种经济现象如失业率、商品库存等以及经济手段如利率、税收等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能够预测分析经济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稳定发展的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毕业后就业前景?
主要从事政府部门的经济顾问;从事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人员;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从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热门四:财政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国内现在有50多所大学设置了财政学专业,主要是一些财经大学、商学院,也有专门的审计学院,如南京审计学院;税务学院,如长春税务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财政学的主干学科为经济学。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由于制度和法规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在高年级,学校一般会安排6周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
毕业后就业前景?
在政府财政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等单位从事税收规划、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或在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做报税工作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可以在大型企业财务部中做税务规划的工作。
热门五:信息与计算科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有近百所高校都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报考时,可以适当考虑学校以下几方面的情况:理论水平高比较重要,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学校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目;还要注意学校是否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是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是否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总的来说,综合实力较高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一方面应该学好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等等,它们有助于锻炼缜密的思维、掌握系统的方法和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学好计算机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最关键。
毕业后就业前景?
从事相应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把握需求和软件的方向的系统分析员;从事某个领域的信息和计算技术有关研究的研究人员。
热门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毕业后就业前景?
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的软件开发人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网络或系统管理员;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收集、管理工作的企业信息管理员。
热门七:工商管理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是非常多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该院系的师资力量、优势专业,以及是否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是全国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都有非常好的工商管理专业。其他像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相关专业都不错。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基本的理论课有: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此外,课堂教学还包括许多非常有趣的讨论课、案例分析课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实践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管理实习,或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
毕业后就业前景?
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公司、企业、政府部门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例如,从事企业、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策划的项目管理者。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等的管理咨询师。
热门八:通信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可报考的学校很多。比较有名的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工程学院等等。分数线一般较高。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电路知识和计算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通信系统的原理,然后对各种通信系统如有线电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等进行研究。做很多的实验,包括搭电路、编程序,还要看大量的科技英文资料,需要上网查询各种有用的材料。很多课是用幻灯片的形式来进行的,还有一些用英语讲的课。主要的外语是英语,学习的重点是能快速地阅读,从科技英文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此外,还会有各种实习的机会。
毕业后就业前景?
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行业的工作。例如,编制、调试各种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设计、调测各种硬件系统的硬件工程师;设计、维护各种网络的网络工程师;主持规划一个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的项目经理;为客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技术支持。
热门九:环境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比较多,较好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建议报考设置有环境工程系且历史悠久的院校,如清华大学。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环境工程需要较好的化学和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掌握基础知识后,我们还要知道环境工程设施的工作原理和设施运转的工艺流程,如自来水厂如何生产出洁净的饮用水,垃圾处理场如何使垃圾无公害并加以利用等等,所以还要学习水环境化学、水利学、水处理工程、大气治理工程等。学习过程中会经常进行实验,并有一些设计、施工实习任务。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你可专门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给排水工程师;还可从事进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施工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监督工作的项目经理。还可到环保局和环保所进行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环境工程师。
热门十:土木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校非常多建议报考建筑行业历史悠久的学校,实力相对较强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土木工程需要较好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更深入的还有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等,知道每个建筑构件(如:梁、柱)受到力之后,我们要计算它需要用多粗的钢筋,多高强度的混凝土,什么型号的钢材,所以还要学习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主要的专业课还有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实验。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设计、施工实习任务,比如会让你计算一栋住宅的梁、柱楼板所需要的钢筋,并且画成图纸。
篇5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篇6
上海交通大学
力学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的四个二级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和工程力学。此外,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中研究与人类心血管疾病成因及诊治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该方向属于当前国际前沿。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前身是冶金系,下设3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国家重点学科,整个学科的实力都非常强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
创立于1943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学基地,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优势专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
电气工程学院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全的学院之一,历届毕业生中有近30人成为院士,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非常高,学生知识能力强,颇受企业青睐。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品牌”学院,其能源动力学科实力强大,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拥有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4个优势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能源类专业方向。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进入电力、能源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收入高。
管理学院在全国同领域非常知名,工业工程专业具备了工科的扎实基础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颇受企业好评,出国率是同类高校中最高的。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涵盖电子信息领域几乎所有新兴工程学科在内的一个学院,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每年都备受Google等知名跨国企业的青睐。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本属于铁道部,现划归教育部,运输在全国排第一,源于和铁路的渊源,交大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和铁路联系密切的学校,全校各专业几乎都和铁路相关,所以一些原铁道部企业最认可交大,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去这些企业。
交大的特色还在于和铁路的相关专业,比如电信学院的通信、信号,土建学院的桥梁、隧道,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运输学院的运输、交规、物流,经管学院的企管、会计等。
电信、经管很知名,每年报名人数很多。理学院也有很不错的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地铁、物流配送、人机和环境工程、智能交通技术等方面拥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上海磁悬浮列车、长江三角洲之间的子弹头列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代表着未来铁路交通发展的方向,而西南交大正是在这方面有着优势。
电气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地铁主要是依靠电力能源运行,因此许多电气学院的学生被聘请到各地铁运营大市。电气学院的磁悬浮列车与悬浮技术研究所等重点研究所和实验室可是几块金字招牌,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国内第一,世界领先。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土木工程系的,现在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学,国家级特色学科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结合西南地形复杂的特点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航最有名的学院,下设飞机系、人机与环境系、流体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4个系所,支撑起了北航的学术高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和飞机、航天材料打交道,拥有大量省部委材料学重点实验室,如民航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不仅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等民用行业,就业范围非常广阔。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名动力系,拥有一批获得国内同行业公认的高级学术带头人作为学院的师资主体。
宇航学院堪称航天人才的摇篮,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都是以“平台课方向课”的模式构建,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
计算机学院是一个特别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是南京航天大学最著名的专业,也是历年学校招聘会上最受瞩目的热门专业,建有我国直升机技术研究方向唯一的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航空重点实验室以及CAD中心、结构振动两个部门开放实验室。
飞行员专业是这个学校最牛的专业,学校与多家航空公司联合,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有“31”和“22”两种招生模式,采取国内国外两部教学,如“31”就是学员前三年在国内校本部进行飞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年派送到国外飞行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飞行训练,并取得中国民航总局认可的符合多发仪表等级要求的国外商业飞行员驾驶执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且前景很好,拥有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技术工程中心,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其中海洋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15个基地之一。
生物科学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系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设在本系。
军事海洋学是海洋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以军事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海洋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海洋要素的变化规律为军事作战服务。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也是很具有优势的,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海洋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等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可谓久负盛名,实力非凡,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
如果说航海学的是开船,那么轮机学习的就是如何修船了。轮机管理(轮机工程)专业现设有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专业方向,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由于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工程部件精确度要求较高,所以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也是格外高。
法学院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单位,其中海商法专业在国内同类法律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大连海事大学进校要求分数最高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法学基础,而且还要求熟悉海运及相关业务,精通海商、海事法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海事管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负责水上安全运输监督管理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一般进入海事局、海上监察、港口监察等单位工作,是海上运输的第一道防线。
海上物流专业是解决港口运输、海洋运输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备受欢迎。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是长安大学最好的学院,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最齐全、专业配套规模最大的公路交通学院。公路学院公路建设学科与技术学科均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汽车学院也是长安大学很牛的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学科点之一,只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可与之一争高下。学院有自己唯一的汽车高速实验环道和综合测试场,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赏车、鉴车、试车的乐趣中发现和学习。
资源学院、建筑学院、工程机械学院等都是在公路交通这一大学科的基础上不断细化而建立起来的,从地质勘探到建筑开发,与公路交通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强势专业学科作支持。
篇7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必要性 具体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肯定、积极、清晰和系统的专业思想能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和激发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精神和动力。
大学新生是特殊的一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期,普遍存在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现象。此外,外界信息的影响及近几年高校“转专业”趋势的出现,都导致新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清晰、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对新生学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疏通和解决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偏见和困惑。
一、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中学阶段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可能只对一些传统学科有一些了解。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我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在新生中有必要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才观。
2.外界信息的影响。
现在社会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同时导致其来源的不可靠性,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
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都是在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的。这些咨询可能会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的心理,从而导致更多学生转专业需求。[2]
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转专业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和进步,而且是更加尊重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对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转专业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各高校出现“转专业潮”,其中不少新生在转专业上存在一定盲目性。
影响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非理性的成分。学生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在对所学专业兴趣、所学专业学习压力、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以及所学专业是否冷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准确理解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能够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的学生所占比例极小,所以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3]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容忽视。新生只有经过专业认知教育,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
二、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具体对策
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新生认知教育的主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入学教育工作的效果。依托专业导论课程、座谈交流、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导论课程的前置。
新生入学后可能开设较多的公共课及基础课程,很少涉及专业知识。依托专业导论课切实疏通大学新生的专业情绪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前置的专业导论课中,主要介绍本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中外科学家实例讲述人类在本专业的长期探索中如何获取真知的案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走出迷茫,从而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把兴奋点逐渐转到专业和今后人生目标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把专业概论课程尽量往前提,排在基础课之前[4]。
2.整合资源,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讲座及报告。
高校应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通俗易懂的讲座及报告,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对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使学生在轻松的讲座中感受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专家专场报告。
介绍者应该由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本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必须对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总结与展望。
例如,我院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院系,报告人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入手,表明生活中处处可见生命科学的影子,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及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样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生命科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提供了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服务,揭示了生物科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后可以介绍本院师资力量,往届学生的毕业去向等,让新生对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新生接受后续专业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本研互动,形成双获益、双促进的新局面。
将研究生中的优势资源引入本科教育,本研互动,形成双获益、双促进的新局面,并且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有效促进了本科教育,是体现“全员育人”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在新生入学时,利用研究生优势资源开展各项专业认知教育活动。研究生可以组织本科新生参观专业科研实验室和教育实习基地等活动,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如一个博士一个讲座活动,优秀的博士生可以将自身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给本科新生,例如在我院,利用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势,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各研究方向中存在很多优秀的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将不仅给本科新生在科研上带来一定的兴趣和动力,受到学术熏陶,并以此为榜样,获取治学经验,而且对生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升自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
为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学习准备工作,培养新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较为出色的本院毕业生,结合自身行业与学生探讨专业的发展,开展各式各样的讲座或者沙龙,例如针对我院新生,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几个专业,就可以邀请知名中学优秀生物教师、科研院所或者高校知名专家和生物产业的杰出个人等,通过学生现场积极提问,与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极大地鼓舞新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
学校或各学院可以策划和组织知识性强、教育性强和学术科技氛围浓厚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叶脉书签大赛”,“保护鸟类,创意鸟巢设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专业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专业图书和专业资料,从而有效地掌握和熟悉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
一些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同时培养他对该专业的热爱。例如在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中,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调研,比如组织学生调研城市观赏性湖泊或供水性水库的水质状况、一些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调研及市场中转基因生物现状调查等与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参与到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并发现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潜力,有助于学生对现有专业的认可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对专业的信心。
4.引导学生在现有专业中寻求新的兴趣爱好点。
转专业不如找到现有专业的兴趣点。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同时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从而发展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专业的学习是系统的而且并非孤立的,从现有的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共同点,进而继续研究和学习才是有效的选择。积极培养学生在现有的专业中寻求新的兴趣爱好点,需要一批对专业领域认识深透的教师作为介绍人。
5.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队伍在专业认知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一般以学生年级为单位来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对班主任而言,以班为单位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可以精心设计、组织新生入学后的班会和主题活动,可以巧妙地寓专业教育于每次活动和谈话之中。
本科生导师一般是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业教师,他们往往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导师可以着重于对学生的专业导向和启发,传授知识并给予学生思想和人格的陶冶。本科生导师在新生入学后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5]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相当一部分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大学新生情感丰富,但极不稳定,理想色彩浓厚但意志薄弱,自我认知带有很多非理性因素,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准确定位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总之,专业思想是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搭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时期。明确的专业目标和方向将为大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前进的动力。在新生中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解军,袁艳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8):51-53.
[2]腾晓蓉.大专院校新生入学要求转专业的因素分析和应对办法[J].时代教育,2008,(10):83-84.
[3]刘慧娟,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4-35.
篇8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提出的非专业教育,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理念。后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这种“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为“一般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通识教育”。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集中阐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即“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承袭自由与人道的传统。仅仅获得资讯或某种专门技艺和能力,并不能获得文明传承所必需的理解的广博基础。即使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和生物科学基础,也有读、写几门外语的能力,仍然不能提供一个自由民族的公民所需的教育背景。因为这样的教育既缺乏与人作为个体的情感经验的联系,又缺乏人作为交际动物的那种实际经验”。由此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是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善思博识、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教育改革的理论探讨,提出素质教育,并把西方的通识教育进行引进介绍。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部对素质教育的强调与重视,通识教育概念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各高校开始对通识教育进行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展到今天,通识教育的研究重点已经转换为对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及通识教育内部课程及结构的研究。
二、大学外语通识教育课的现状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及善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外语通识教育就是以外语尤其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外语教育的本质在于其工具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夏纪梅,2010)。王佐良先生曾说:“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张西平,2008)由此可见,外语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更要承担起人文主义教育的重担。通过大学外语通识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视野,提高对外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有能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
近年来,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及通识教育课程在各个高校的普及,外语类通识教育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山东大学(威海)作为国家重点院校之一,一直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鼓励各院系教师积极开设通识课程。以2015年秋季学期为例,全校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110门左右,其中外语通识课仅为9门,开设的课程包括大多数为英语电影赏析、美剧与美国文化、英美文学选读等语言文化类的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仅为一门。从学生选课情况看,影视类的课程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一方面由于其上课及考试形式比较轻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通选课不够重视,在大环境影响下往往会选择此类课程“赚学分”。而语言技能类的课程因为其授课内容和形式的相对单一而常常出现因选课学生数不满最小课容量而停开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我校外语技能类的通识课基本上是开不起来的状况。但对学生的课下访谈却又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想通过通识课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习得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的想法。由此可见,外语通识课并未取得预期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的效果。
三、通识课体系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加强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外语教育一直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首先是以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同时需要学习和了解国外的商务文化、习俗、涉外礼仪等。因此,学生在商务英语课程上学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地道的英文表达,更是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精神、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同他们合作,适应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而这些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上往往是学不到或学之甚少的。在通识课体系下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通识课体系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教育,其强调的是广泛的知识传授和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正是因为传统大学专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弊端,通识教育才越来越受到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知识的范围不断扩大,通识教育内容必将不断增多,课程量将不断扩大。随着国际间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增多,通识教育的理念必将向着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商务英语已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流语言,其所代表的商务文化成了所有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士甚至于所有职场人士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通识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
第二,在我国大学课堂中,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学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主要以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相关领域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一知半解,无形中为学生的未来的职场生活埋下隐患。同时,由于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商务英语学习之前并未学习过相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文化知识,造成其上课听不懂、下课无从着手复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识商务英语课一方面填补了学生商务文化知识的空白,另一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在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商务英语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第三,受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各高等院校都在缩减大学基础英语(非英语专业)的课时。大学英语课由原来的两年压缩为一年半或一年,甚至有的大学已经取消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直接让学生进入双语课程。以我校(山东大学(威海))为例,目前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只进行一年的基础英语学习,然后三年级直接进入专业英语学习,二年级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处于语言空档期。商务英语应用广泛,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成熟,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以商务英语为先导,积极开展各种语言技能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最终形成井然有序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样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仅有人文类外语通识课、学生混学分的状况,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了基础,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学习。
(二)通识课体系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通识课体系下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讲解语言点的同时,更强调商务文化的渗透与讲解,旨在让学生了解商务职场的工作理念、合作方式及企业精神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场生活。同时其授课内容决定了其授课形式必将不同于传统的专业商务英语授课模式,学习起来会相对轻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选择此门课程。
其次,随着近年来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个专业中居于前10位,大多数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前景乐观。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自己专业之外辅修商务英语课程。在这种背景下,通识商务英语课程会有更多的市场。受到“实用性”的驱动,学生会学习这门课程。
四、结语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本科课程重要的一环。通识商务英语课旨在给予学生更多的商务文化熏陶,对其将来的专业英语学习进行良好的铺垫,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将来的职场生活,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通识商务英语课程提高了学生广泛就业的能力,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从外语通识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考虑,笔者希望通识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能为外语类通识课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及外语通识课体系的构建提供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鲁男,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6):25-29.
[2]郭景文,郭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优化模式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17卷(4):81-84.
[3]马姝.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J].神州教育,2013(12):88-91.
[4]韦兰献.探索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1(5).
[5]于燕.情景体验式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第23卷(3).
篇9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8-03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主伐更新等技术内容[1-2],并逐渐从以往的以培育木材为主的单一目标发展为多目标培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3-4],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且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实践和验证更具有直观性,在提高学生吸收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增强操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运用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满足多目的化林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指出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总结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办法及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室管理模式不灵活,管理体系不健全。受制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实验室管理模式僵化,在内容上受限于验证型实验,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创造潜能上存在严重不足,加上各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也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前景的连通性了解不足[5]。这种实验管理模式是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模式的产物,决定了其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地位是从属的,相应的实验管理人员也就居于较为次要的从属地位,同时存在“学科壁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情况[6],实验室课程设计中综合性、创新性项目所占比重较低,实验管理仍局限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这些不足均制约了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森林培育学学科发展。
2.实验教材建设滞后,内容更新慢。目前教学所用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与现代林业及当地林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7]。教材内容上多为单个验证型实验,缺乏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使实验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此外森林培育学的营林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定要有一套适应于某一地区特定环境、资源状况及产业结构的综合信息作为指导。同时,由于林业的工业化、机械化,许多森林营造和经营模式都有所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限制了适应林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4]。所以,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扩大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出创新性复合型林业人才。
3.部分实验设备购置、管理与使用效率不匹配。一方面,有一部分实验仪器设备闲置,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仪器设备使用频繁,数目相对不足,损坏报废率较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效的合理利用与发挥[8]。对小型仪器监督不到位,大型仪器管理程序过于苛刻,大部分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只能在课堂实验和教师的指导、监督下使用,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利用率,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森林培育学实验改革思路
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9]。①联合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结合的实践活动。产学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双方优势[10]。森林培育学尤其强调结合生产的实践活动,更多的实验必须放在野外实习基地进行,使之更贴近林业生产实际。林木种子检验、无性繁殖技术、实生苗培育技术及除草剂使用等实验内容除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外,还需带领学生到林业苗圃参观、学习工厂化育苗过程。造林设计、幼林抚育、主伐更新等实验内容不能停留在书面设计,而是通过生产单位的支持,获得足够的试验地和技术力量。产学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实验教学经费不足的缺点,而获得更多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人才。②结合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实践技术前沿性。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不仅对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且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课程实验通常是单个进行,与科学研究的系统实验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学生在《森林培育学》课堂实验中已经做过某些实验,但有不少学生只是机械照搬实验指导书,实验结束后仍不清楚实验目的[11]。通过科研项目的引入,使森林培育学研究内容得到深入发展,提升了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先进性,也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毕业后更能应用科学知识回馈社会。
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促进“双师型”师资人才。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实践性教学的难度加大了,而且要求建立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承担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12]。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林业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并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科研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从而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且通过提供更多的中外联合项目、出国实践交流等机会,使教师体会和了解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方法,拓宽教学视野、科研创新以及企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等[13]。
3.紧密结合林业发展,更新实验实习教材。森林培育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林木种实识别、抽样、种子净度测定、种子千粒重测定、种子发芽测定等,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育苗方法、苗木调查、假植、苗圃参观等内容,主要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和联合种苗中心得到实施。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造林规划设计、人工林参观与调查、林业项目示范区参观、人工林抚育管理、幼林成活率调查及采伐设计等内容,主要在各国有林场和试验示范区中进行[14]。室内与野外实验的结合,实验室与生产单位教学模式的结合,使得森林培育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但仍然存在不足,如实验课和理论课课时安排时间不合理,各实践环节之间脱节,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综合实践未能在正确的生长季、收获季内完成,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时间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环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性管理。随着学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并逐步演化出许多交叉学科,实验室的管理也应摆脱单个管理的模式。将森林培育学实验室与其他相关学科实验室结合在一起,在院级水平上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立“大实验室”[15]的理念。除制定好实验常规管理制度外,还通过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实验平台,管理制度与校级实验设备管理挂钩,做好采购、技术档案、运行维护的工作,启用专人负责制,实现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减少了开支。开放实验室面向课程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放,协调实验室开放时间,以免造成实验室拥挤、混乱,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校级、院系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各种创新性竞技活动,实验室应面向综合性、设计性和自选性的开放[16],为学科的创新性、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条件。
三、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广西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课程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国家级“林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1.《森林培育学》理论授课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较多地展示生产及科研的现场图片、录像,使学生对于将要进行的相关实验实践活动有个感官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如在主伐与更新部分,插入斯道拉恩所公司采用机械作业法进行速生桉人工林采伐与集材的现场录像,使学生在进行伐区设计、主伐技术实习时与理论授课演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提高了实验实习效果。
2.《森林培育学》实验实习已经独立设课计算学分,与其他相关课程实行课程群综合实习,种苗部分主要与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果树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相结合,进行优树选择、种子及苗木质量检验、苗木培育等实验内容,优化整合原来分配在各个科目的实验环节,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林木繁育流程及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林地抚育管理、林木抚育间伐设计、造林规划设计部分则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授课前先实地参观,有个感性认识,通过理论授课加深理解并产生关联,课程结束后的实习与生产单位的季节性生产活动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并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为学生今后参与、指导和管理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让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性和开发性实验;做好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与执行工作,成立跨专业、跨年级科研训练小组。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指出研究方向,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论文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收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在科研写作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完善开放实验室公共平台,调整试验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广西林业的区域特点及大型林业生产项目,及时调整实习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习:①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人工速丰林生产基地,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将其作为森林培育的主要实习内容,指导学生参观和参与速生桉的育苗、整地、造林、抚育、主伐、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的设计及生产活动;②根据广西发展珍贵乡土树种的新规划,幼林抚育实习在广西高峰林场树种科技园内进行,了解珍贵树种的特点及在广西发展的优势,进行了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调查、抚育间伐设计、施肥试验等实习;③组织学生参加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林权制度改革,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了当地森林经营现状及地形图勾绘、地类划分等操作技能。这些措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林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9.
[2]刘勇,宋廷茂,翟明普,等.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J].林业科学,2008,44(7):1-5.
[3]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等.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
[4]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50):19-21.
[5]刘纯鑫,刘天颐,林元震,等.林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275.
[6]赵萍萍.刍议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3):185-186.
[7]乔梦吉,符韵林,梁机,等.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145-147.
[8]王煌.创新是推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密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1-13.
[9]王昌农.探索高校专业实验室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J].教学研究,2010,33(5):72-74.
[10]符学龙,李春波,周忠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9,(21):142-143.
[11]黄宝灵,吕成群.指导森林培育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0-42.
[12]林开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0-43.
[13]郑世良,朱云仙,曹建清.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00-102.
[14]贾忠奎,马履一,林平.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15]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05-112.
[16]曾红,尚锐,熊晓航.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6):126-127.
篇10
关键词:“七姊妹大学”;英国大学;新建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1-0086-06
英国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典大学历经800余年而长盛不衰,成为新老大学的典范。尽管它们的成功为世人所景仰,但英国大学中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一批建校历史不长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新大学。这些大学虽然只有短短50年左右的历史,但却完成了古典大学数百年的学术积累,攀上了学术的巅峰。在这批大学中,素有“七姊妹大学”之称的苏塞克斯大学、东英吉利大学、约克大学、埃塞克斯大学、兰开斯特大学、肯特大学和沃里克大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七姊妹大学”不单单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研究“七姊妹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大学,尤其是新建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应运而生的“七姊妹大学”
“七姊妹大学”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中最早建校的是苏塞克斯大学,最晚建立的是肯特大学和沃里克大学。这一时期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科技发展迟缓,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据统计,1958—1959年,接受全日制本科高等教育人数占同年龄组人数的比例,英国为4.5%,法国为7%,瑞典为10%,美国为20%,前苏联为5%。作为高等教育较早得到发展的国家,英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之低令人难以置信。1960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比例,英国为8.2%,而美国达到了35%,加拿大有14.1%,日本也达到了11%。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国际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决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61年,英国政府组成了以经济学家罗宾斯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前景进行调查和规划。1963年,委员会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报告》。《罗宾斯报告》建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时,英国高等教育还面临来自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二战后,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人口“膨胀”。到20世纪60年代,正是这些新出生人口上大学的年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不仅如此,二战后,英国实行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及中等教育的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高中毕业生得到了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潜在生源扩大。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60年代,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批准,英国政府颁布皇家特许状,新成立9所大学。其中,位于英格兰的7所被誉为“七姊妹大学”。谈到这些大学的建立,时任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的莫雷勋爵认为,“三分之一是出于入学人数的需要,三分之二是出于新思想的需要”。
与英国其他更早建校的大学不同,“七姊妹大学”在创建之初就获得了“大学”称号,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学位授予权,打破了近代大学都曾经历的由学院升大学的“学徒期”传统;这些大学由国家创办,政府给予90%左右的财政资助,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校址多设在英国古老的大教堂所在的小城市郊区,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采用新的教学体制和机制,重视学科融合,加强文理交流。这些都为“七姊妹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姊妹大学”初建之时规模都比较小。学生人数最少的东英吉利大学仅招收了87名本科学生;学生人数最多的沃里克大学也仅有450名本科生。目前,“七姊妹大学”均成为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万人研究型大学。比如,东英吉利大学在校学生达到13000多人;苏塞克斯大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2200人,师生来自120多个国家,三分之一的教职员工是非英国人;沃里克大学在校学生人数高达22648人,其中,本科生12823人,研究生9825人,留学生6088人。
“七姊妹大学”建校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在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中,苏塞克斯大学、约克大学、兰开斯特大学、东英吉利大学的位次分别为79、81、124、174。在英国大学排名中,沃里克大学位居第6,约克大学位居第9,兰开斯特大学位居第10,苏塞克斯大学位居第21,东英吉利大学位居第23,肯特大学位居第39,埃塞克斯大学位居第41。可以说,“七姊妹大学”整体上取得的成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成功之道耐人寻味。
二、“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之道
英国不乏中世纪的古典大学,也不乏工业革命浪潮中诞生的近代“红砖”大学。在这样一个大学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度,新建大学在没有历史文化积淀、没有优越的地域优势、没有非同寻常的外来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出奇制胜、后来居上,成为足以与老大学相媲美的知名高等学府?“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为这一难题作了一个现实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新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过老大学不仅可能,而且所需时间亦远非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久远。
(一)在社会需求中寻找发展机遇
“七姊妹大学”大都坐落在小城市郊区,距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较远。但它们创建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时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多样,尤其是来自社会需求的压力,迫使大学不得不调整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思路。“七姊妹大学”得风气之先,没有古典大学迂阔厚重的文化包袱,敏锐地打开了理念创新的大门,开辟了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广阔空间。比如。东英吉利大学创办之时就提出了“差异化办学”的理念,走与老大学不同的发展之路;约克大学提出了“卓越、平等和为所有人提供机会”的办学理念;沃里克大学从一开始就是考文垂市和沃里克郡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伙伴:“采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一所新大学,将教授带进来,让他们自由吧!”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迈克尔·夏托克认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所大学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四分之三的变化是由外部因素(如经济衰退、人口变化等)激发而非内部压力引起的。所以,在大学战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涉外,综合评估形势和环境背景,迅速、高效地对外部压力作出反应,而不是优先关注内部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七姊妹大学”的成功得益于对外部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反应。兰开斯特大学的创建“是因为伦敦人民想要一所新大学以促进西北部地区700多万居民的文明化”。埃塞克斯大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必须改变”的办学思路,要通过扩张成为伦敦和伊普斯维奇之间整个地区的多功能的高等学府,开设比传统的学术课程更广泛多样的教育服务,为非传统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研究和学位教育,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担负起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发展的责任。
在“七姊妹大学”建立之前,英国大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古典大学,另一类是19世纪建立的“红砖”大学。这两类大学尽管都经历了19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但在学科设置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都还是很传统的:人文学科和基础科学拥有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学科设置与20世纪中期的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距离。“七姊妹大学”没有一味地模仿古典大学,甚至没有照搬“红砖”大学,而是另辟蹊径,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工商业需求,开设了大量的应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以加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如,埃塞克斯大学所看重的除了学术和专业价值外,还有社会、文化和经济责任,环境的可持续性,多元化,机会公平,以及融合与引领作用。为此,埃塞克斯大学建立了人文与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法学与管理学、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部。在人文与比较研究学部,主要开设了艺术史与理论,历史,文学、电影与戏剧研究,哲学,拉丁美洲研究,欧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人文等学科领域;在社会科学学部,主要设立了经济学系、政府管理系、语言学系和社会学系;在法学和管理学部,主要开办法学、商学和人权研究等学科;在科学与工程学部,主要设立了生物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卫生和人类科学系、数学系和心理学系等。从埃塞克斯大学的学部和学科领域设置看,传统的人文和基础科学不再是大学的核心学科领域,应用科学和学科占据了重要地位。沃里克大学最先建立商学院,积极加强和工业界的联系,为具有冒险精神的师生提供空间和自由,成为了一所创业型大学。
(二)创建充满活力的学术组织机制
英国传统的大学组织是“牛桥式”的,即由众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院所组成的联邦式的大学组织。在这种大学组织中,所谓的“学院制”、“导师制”和大学教学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联邦式的学术组织机制是英国典型的大学组织建制。“七姊妹大学”是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建立的学术组织,承载了新思想、新使命,因而在学术组织机制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改英国的联邦制大学传统,建立了一体化的学术组织机制。
在“七姊妹大学”,学院不再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机构,而是大学不可缺少的具有特定学科背景的教学和研究单位,各学院共同构成大学的学术基础。这种一体化的大学使各学科专业、各院系和全体师生员工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社群。大学拥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校园,所有学院和全体师生员工都在这个校园中生活‘,教学和研究活动都在这个校园进行。苏塞克斯大学以“重绘学问蓝图”为思路,首创英国新的学术组织机制,构建了一个一体化的、功能完整的学术组织。苏塞克斯大学由13个学院、24个系构成了基本的学术组织框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部由这些学院和系承担。每一个学院都是跨学科性的,比如:商业、管理与经济学学院,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全球研究学院,历史、艺术史和哲学学院,信息科技学院,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媒体、电影与音乐学院,英语学院,心理学院和医学院。在苏塞克斯大学,“跨学科不仅仅是将一些不同的学科集合起来,而是形成一种组织结构。不设传统意义上严格按专业划分的系,而实行广泛意义上的学院。这类学院综合设置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系只是学院的次级组织单位。”即使在实行了所谓“学院制”的兰开斯特大学、约克大学和肯特大学,它们所建立的学院与“牛桥式”的学院仍然是有区别的。这些大学的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实体,只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的一个亚社区,它们仍然是大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大学仍然是一体化的学术组织。
“七姊妹大学”建立的一体化的学术组织机制解决了英国古典大学所不可能解决的办学难题,包括发展统一的大学文化、制定共同的大学战略、营造师生共同的校园生活以及培育充满活力且富有效率的学术生产能力。正是在这种一体化的学术组织中,“七姊妹大学”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将广博的基础教育与定向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行业部门的需要。比如,从建校初期开始,兰开斯特大学就要求学生在第一年学习三门学科的课程,另外,文科的学生要学一门科学,反之亦然;在第二年,学生就要从所学三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也可选择两门学科组成一个跨学科专业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多样化。在教学组织上,“七姊妹大学”发展了四种新的组织形式:第一,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轮流讲授跨学科的讲授课;第二,安排不同学科的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讲授课中所学的专题;第三,由一名以上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主持某一专题的小组讨论课;第四,安排不同学科的学生参加同一个讨论小组。
正是因为学术组织的创新,“七姊妹大学”焕发出了旺盛的学术生产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苏塞克斯大学在2008年英国的研究评估中,90%以上的研究活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是英国排名前30所的大学之一;在2008年的“国际学生调查”中,被认为是英国大学中最好的去处,94%的学生感到安全,95%的学生认为教学质量很高,95%的学生对校园环境大加赞赏;在2009年秋季的“全国学生调查”中,86%的学生完全满意,89%的学生认可其教学质量;在2010年的“学生高等教育经历”调查中,教学和研究位居英国第6。东英吉利大学在第一届“全国学生调查”中排名第3,在2008年的研究评估中排名第18。约克大学成为英国排名前10的研究型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在研究评估中始终排在英国前10的位置,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在全英排名第1。
(三)致力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
大学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如何协调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古典大学和新建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七姊妹大学”是创新的,是开放的,是主动面向社会的。它们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并在其社会价值中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的问题。沃里克大学致力于与地区和社区建立积极的关系,通过建立科技园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持,通过艺术中心对地区社会和文化结构产生影响,通过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为地区服务,这些社会服务同时也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2010-2011学年,沃里克大学就有400多位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81所当地中学,有100多位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当地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埃塞克斯大学将学校看成是一个拥有诸多股东的多样化、多目的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术课程,还主动为地区服务,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约克大学与约克市建立的旨在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地区经济”的约克科学城(Scieflce CityYork),凭借大学的专业化和企业家精神,使约克市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灵活的、成功的投资场所。
“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们在环境和大学的界面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但它们仍然是大学,永远为根植于科研、教学和学习的价值所主宰。”“七姊妹大学”的舞台不只在校园,它们通过与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苏塞克斯大学的目标是为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办充实了前沿研究成果的教学计划,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教师通过咨询、报告、到相关单位指导或任职,利用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校外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建校伊始,沃里克大学就谋求卓越的教学和研究,认为良好的科研有助于充实和加强其能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为此,在教师的聘用上,它注重聘用那些在其学问领域有创新性思想的学者;在学科的设置上,它特别重视学科间的合作。商学和工程是直接面向地区生产的,因而得到了较早的发展。沃里克大学是尝试在产业和学术之间建立联系的先锋,通过加强和产业界的联系,成为了一所与地区经济、环境紧密联系的大学。沃里克大学的会议中心每年有2.2亿英镑的营业收入,学校将所得利润全部投入教学和研究。肯特大学是适应肯特地区商业、工业、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创立的学科体系完备的大学,与地方工商业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不仅应当指向社会和产业,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向学生,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七姊妹大学”重视与工商业的联系,为工商业的发展服务,这是它们打破古典大学传统、建立开放办学机制的创举。与此同时,它们将人才培养价值置于第一位,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约克大学提出:“我们的全部使命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潜能,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组织和社会的领导者都是如此。在埃塞克斯大学《2009/10-2013/14年度战略规划》中,其所设计的研究、学生经历、知识转化、全球化和财政等五大战略主题中,人才培养居于这些主题的核心。其战略目标提出,要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经历,要为一流的学者提供研究和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和教学条件,要采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技术,创造一个支持性的、激励性的、资源丰富的学术环境。
(四)谋求国际化办学
“七姊妹大学”的建立尽管有着重要的地方背景和动因,但其办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地方:“我们的视野是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而不是地方性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所有全球竞争力的、研究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在东部地区、英国和世界上担负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责任”。沃里克大学一建校就确立了不同于英国传统的办学路径,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将国际导向嵌入大学的每一项使命中去。在教学上,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际学生,不论是英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不断增进国际多样性;开办国际暑期学校;促进国际化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谋求国际化办学是“七姊妹大学”超越地方需求局限、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它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它们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科技园的创办引来了国际重要企业,促进了当地产业创新和发展。大批留学生和国际学者的到来,不仅为大学和地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而且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增强了大学和地方的国际化色彩。英国学生在与国际学生的交往和学习中不但增进了国际理解,强化了国际素养,而且开阔了眼界,激发了走出英伦三岛的兴趣。而“七姊妹大学”的英国师生出国研究和学习的经历,更加速了他们的国际化。正如苏塞克斯大学所宣称的:“我们谋求国际化,旨在帮助我们开展国际一流的研究,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使我们的毕业生适应全球人力市场需要,激励我们的师生员工在国际上脱颖而出。”约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和其他合作与交流形式,向师生提供广泛的、大量的国际机会,其20%的教职工和20%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的132个国家,其全球合作伙伴包括IBM、葛兰素史克公司、阿斯利康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等。
国际化办学为“七姊妹大学”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全球化时代,“七姊妹大学”并未停止国际化的脚步,相反,它们正在推行更大胆的国际化战略。埃塞克斯大学自认为是英国最具国际多样性的一体化大学,其学生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在其《2009/10-2013/14年度战略规划》中,该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全球化战略,谋求在国际市场份额增长、国际化和国际排名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该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包括:国际学生的比例不少于35%,其中来自某一国家的生源要占到全体学生数的8%;与5个大学联盟建立伙伴关系;每年出国交流学生的比例达到10%-15%;5项建筑争取由国际基金资助;与欧盟以外的国际伙伴合作开展5项研究;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进入英国前30位、世界前200位等。
三、“七姊妹大学”的成功对我国新建大学的启示
自建校至今,“七姊妹大学”的发展都不过50年的历史,但其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和声誉超越了世界上众多历史悠久或比较悠久的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我国新建了一大批地方大学。在这批新建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很多人慨叹:缺少政府的巨额投资,没有外部的强力支援,学校所在地又不是经济文化中心,发展难,超越更难。对照“七姊妹大学”的成功,我国新建大学应当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开创高等教育发展后来居上的“中国现象”。
(一)立足地区,放眼世界
新建大学的舞台在哪里,发展空间有多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国很多的新建大学。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学与地区的关系。不可否认,许多新建大学地处非省会城市或非中心城市。尽管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还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客观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度不高,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所以,很多新建大学如水上浮萍,与地区的关系若即若离,没有立下足来,更没有扎下根去。这也就是很多新建大学找不到舞台、看不到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借鉴“七姊妹大学”的经验,我国新建大学应当牢固地树立为地区服务的理念,立足地区发展的长远需要,主动贴近地区需要办学,不断开发新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引领地区产业和社会进步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当开阔视野,放眼世界,瞄准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要求,追求永恒价值,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将满足地区需要与追求国际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促进地区性与国际化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扩大办学影响。
(二)以人为本,弘扬使命
大学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除了教学的对象是人以外,似乎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是直接针对人的。所以,很多新建大学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往往只看到了教学要以人为本。而且在建校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配备的任务繁重而紧迫,以人为本的问题常常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加之行政化倾向突出,官本位盛行,人本位的习惯和意识都不强。“七姊妹大学”一切为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经验值得我国新建大学学习。新建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历史传统的积淀不深,包袱也相对较轻,更有可能奉行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弘扬服务地区、追求卓越的使命,塑造我国大学新的办学模式。为此,应当调整办学宗旨。一切工作,不论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还是行政、知识转化、国际化,出发点都应当是全体师生员工,都是为了给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使教职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理想和价值,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好的发展。
(三)抢抓机遇,顺势而动
在与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大学的竞争中,新建大学因学科发展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劣势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为此,很多新建大学往往纠结于自身的劣势而徘徊于时代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面前,有志气而无底气,有想法但缺乏行动,踯躅而行,难以有大的作为。“七姊妹大学”建校之初的发展状况与我国新建大学何其相似,但它们在承认劣势的同时,更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所提供的难得机遇。它们主动出击,开放办学,在时代大潮中搏击前行,开创了新建大学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奇迹”。“七姊妹大学”能够做到的,我国新建大学也能做到。我国新建大学要走出对自身历史的纠结,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看到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提供的大好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走开放办学之路,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与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
- 下一篇:安全生产总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