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效率 教学方法
“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核心思想,这其实也会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的借鉴价值,让我们对历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第一站,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关系到下一代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的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那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静为动”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总之,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的放大图片,然后从图片开始介绍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地位,接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将司母戊方鼎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认识历史。
二、探究历史渊源,由课内走向课外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初中历史课本只是对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概括。尽管,这样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是知识的魅力是无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更多的历史信息,对初中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况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极为活跃的,对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改变原有的只从课本上讲历史,找历史的模式,而是要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中,收集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让教学内容多元化,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其实还可以增加青铜器发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结合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时,还可以插入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因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
在教学中增加历史知识以外的历史,这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教师的教学开展,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在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更加丰满的历史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
有课内走向课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的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变换已经心领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
三、结束语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生动性,还是对课内历史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讨,都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历史氛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有机合理地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教学反思 感染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对初中历史的改革最为新颖和独特。它一改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只对知识的苍白堆积,而变成现在重视史料的编辑,大量形式不同原始文献资料被引用了起来,多种的形式的史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本文将如何选用史料,使用史料等方面,阐述提高课堂感染力。
一、有效的运用好历史材料,
合理选用教材的史料。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适当补充好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三,注重对对各类史料的正确运用。
1、关于文字史料的学习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2、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运用数据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
其次,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
再次,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彩课堂
构建精彩课堂,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责任。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中学生也正是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异常活跃的时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阵地,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创建精彩历史课堂,以完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新、奇、特的课堂导入,让精彩从头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每节课一开始就能通过创设导语或设置悬念来导入新课,那么这一堂课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导入非常重要。
历史课导入的方式主要有:以旧带新导入、运用诗词歌赋导入、以神话故事或传说导入、以视频短片导入、以乡土历史导入等。如讲到“夏、商、西周的兴亡”内容时,可通过让学生讲大禹治水的传说导入,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与中国国家形成的密切关系;讲到“的爆发”内容时,可通过播放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进行导入,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场面,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和日军的残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所以,我们应该开好头、做好序,让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语成为精彩教学的序幕。
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精彩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上演
1.创设问题情境,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巧设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把已知与未知、学和思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由原来只重死记硬背向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转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压力。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有关,使他们倍感亲切,也就容易让他们真正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激活课堂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精彩起来。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才能开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学生才能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感受到探索和发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创设物具情境,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如在讲“秦王扫六合”内容时,可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他一手指前方威严而又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这位帝王的雄心、威严和胆识。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所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可容纳的信息量更大。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不利局面,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
三、开展合作式教学,让精彩在互动交流中生成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合作式教学理念交流。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历史,人们会有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重心与阐释思路。因此,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多视角性、多层次性的内容,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才有无穷潜力可挖。
2.开展辩论活动。实践训练对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分组,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和分工,而且在合作学习之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与反对方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些设计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合作分享,共担责任。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辩论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恰当,所定题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辩论兴趣,有讨论余地的;②课前必须引导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占有一定的资料;③课堂讨论中要注意调节、控制讨论话题,不要让学生随意转换话题或跑题;④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讨论状况,如论据是否完善,论证的方式是否得当,评价的标准是否正确等,但绝不要就辩论内容下唯一性的结论。
3.教学任务要明确化和具体化。学生在进行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性,不能盲目的去死记硬背,这样肯定是记不长久的,要想能够真正掌握概念,就需要与文学作品学习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对照,让书本知识自然而然地消化。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互动为主线,将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四、适度地拓展延伸,开展历史活动,让精彩在活动中体现
在课内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度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延伸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关于故事的收集整理及故事会的交流活动中,学生收集整理了许多有关的故事资料,大大丰富了知识,补充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培养了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生为了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故事材料,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历史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课堂真正鲜活、精彩起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演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组织准备,每次演讲由三人进行,分工如下:一人主持演讲,一人演讲一分钟历史故事,一人当主考官主持上节内容检测。之后由演讲的小组带领学生进行新课自主预习部分内容的展示。学生在竞相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而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更开心了。这样的课堂想不精彩都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兴趣偏低的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按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将历史课堂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就会使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中去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开放理念;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通过课堂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对于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封闭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显得过于封闭,这样封闭的课堂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开放教学理念,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化,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开放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材构成了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然而,教材内容毕竟是经过筛选的内容,在内容量上显得不够丰满,如果我们一味地束缚于教材,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立足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敢于打破教材,这样,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才会更加丰富,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第一次签订《》时,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为了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笔者就让学生联系了一下上世纪至今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学生对比一下中的开放口岸和今天我们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的异同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开放口岸的影响,还能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一次国情教育。
二、开放教学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占据着主要地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但这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却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节奏都由教师一个人决定,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过小,这样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意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开放历史课堂教学,引进多种教学模式,像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打破历史课堂的沉闷,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就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充当魏国、蜀国、吴国的历史探究者,让每个组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搜集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探索,包括三国中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三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基本状况等等。以这种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搜集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内容,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东西,课堂内容显得非常丰富,不仅如此,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开放教学工具
很多时候,历史课堂过于封闭都是受到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我们能够开放教学工具,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多媒体是一款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并且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大存储和快速显现的功能,因此,有了多媒体工具助一臂之力,就可以有效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化。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这课的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唐朝与国外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用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根本无法呈现,不仅如此,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也难以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展示出来,由此可见,教学工具的开放也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过于单一,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开放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除了考试分数以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课反应、发言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范围,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内容之中。通过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课堂,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综合的提升。
五、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我们不能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场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很多课本上没见过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历史知识竞赛,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一下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开拓眼界、拓展思维。
开放历史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学生在开放的历史课堂下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努力从多种途径入手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开放历史课堂,推动历史学科的素质化[J].文理导航,2013年第4期.
[2]包义华.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开放探究式学习模式[J].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0期.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教学侧重于教材中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或轻视了教学中生成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生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鼓励层面,而很少去深入探索,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上与无数的精彩擦肩而过,初中历史课也因此黯淡无光。鉴于此,笔者按照课标所提供的新理念,结合初中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征,对初中历史课的动态生成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促成初中历史教学的优质化。
历史课堂的生成教学不是随意的、纯粹自发的课堂行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发难,有机整合课堂上各种不同的信息,引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信息,有的属于正面信息,有促进作用;有的属于负面信息,有阻碍作用;有的属于无关信息,有干扰作用。对这些不同的信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以整合或放弃预设目标,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富有灵性,从而彰显智慧。
一、捕捉动态资源促成生成的策略
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复杂群体,他们的思想、方法、语言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当课堂上出现了非预设的动态生成资源时,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暂停所讲内容后即刻捕捉)还是延时捕捉(不受学生打扰地讲完一段内容后,再回到学生所提的问题上),这里需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
1.利用错误,预约精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得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学生出现了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任何理解的过程都是自我精神世界与文本的交流过程。“只要人在理解,理解就会不同。除非迫于政治或宗教方面的压力而哑口无声,人只要思想着,理解着,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状态。‘百家争鸣’不是允许或由开明政治赐予的问题,它是历史中的人在理解时所必然要发生的事实,一种思想的事实。理解总是多元的。”理解是学生对文本能动地重构。长期以来,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有偏激或错误,往往就会采取批评或谆谆教导的方法,这种做法的后果是造成学生面服而心不服。对于学生最初认识上的错误或不足,教师要有耐心,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中一种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要立即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巧妙设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从而把纠错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使课堂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教学。
案例1:“广大”和“大部分”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在复习《尼布楚条约》时,一生回答说,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应是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接着,教师让该生检查其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听课教师以为此生回答正确),可该生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问道:“广大和大部分是一个意思吗?是库页岛的一部分还是全部都是中国的领土?你仔细观察地图。”教师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而后善待错误,对错误思路进行审查和纠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通过概念比较和识图强化,这个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生成性资源,还不能仅停留在捕捉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挑战性的疑问、学生反馈的信息上,而应及时进行价值引导。否则,它就只能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己,毫无价值而言。
2.价值引导,促成生成。在情境中要引导已生成的资源,并进行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纳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即引导生成。学生的回答或不周到,或理解抽象、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显得表面、肤浅,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其强化对文本的品味、体验,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判断,以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2:变动就在瞬息间
预备铃声响了,笔者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今天要学的内容是《三国鼎立》。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我看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很阴险狡诈,怎么课本里不坏啊。”“那是小说,虚构的,课本才是真实的。”“看样子课本是真实的了,可我还是喜欢小说。”“小说哪有电视剧好看啊,要是上课能放电视就好了,能开节故事会也不错。”“不可能的,要是我们考不好,他脸上可没光啊!”这时,议论的学生发现了笔者,彼此伸了伸舌头……思考片刻后,笔者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节故事会,通过三国的故事来探究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好吗?”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在等待上课的瞬间,通过认真倾听,获得了有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困惑、要求等多方面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讲故事这一学生喜爱的形式来探究学生对历史与小说中人物特征之间差异的困惑,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捕捉意外,绽放美丽。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吻合的内容,教师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并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3: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
在对《三国鼎立》进行小结时,笔者问学生:“你们知道三国中哪一个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晋国。”一个学生随后站起来说:老师,应该说这三国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是取代曹魏的西晋政权。”笔者立刻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时,有一个学生发出了一声感慨:“要是诸葛亮能多活几十年,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肯定是蜀汉政权。”笔者顺势引导:“如果诸葛亮多活了20年,蜀汉就能完成全国的统一吗?”由于即将下课,笔者要求同学们在课外分组准备,下节课再讨论。教师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迎面而上、顺水推舟,把捕捉到的学生的假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进行了拓展,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乐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学生的思维在与同学的交流、分享中变得细致而又深入,理解渐渐趋于全面。虽然即时生成的问题影响了课堂原来的预设内容,但经教师的灵活处理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从而显现了历史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
二、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
1.判断价值,有效利用。不同的资源性质不同,利用的价值也不一样。以下列举的是对不同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判断及灵活利用。如:
资源1:“青铜时代指什么时期?”无须多思即可明了,一般关注,随机利用,一带而过。
资源2:“《》规定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可能引发新的教学内容,关注、利用,点到为止。
资源3:“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要给予重视、切实利用。
资源4:“中,左宗棠为什么要坚持?”可能衍生出与社会、政治、地理等学科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命题,应十分重视并扩展利用,可不拘泥于课时,进行讨论,条分缕析。
资源5:“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可能导引出一次研究性课题,应十分重视并扩展利用,要与学生共同加工。
2.合理引导,拓展利用。对于课堂中生成的课程事件和课程问题,教师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和价值:该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有联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具有课程与教学价值?引发该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是教师的原因还是由学生导致?通过重组生成性资源分析出新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形成新的教学过程,通过生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提升生成性资源利用的有效度和质量,使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
案例4:为什么不叫王征?
当教师提出“关于,你想知道些什么?”的时候,一个学生提了一个怪问题(带有恶作剧性质):“为什么不叫王征(班里的一个同学的名字)?”教师当即表扬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所谓王征,即王者之征,说明王征的爸爸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那么,为什么的这次征程不能叫王征?如果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绝不能叫王征,而只能叫寇征,所谓成王败寇嘛!至于我们为什么称之为,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很快地,回应声此起彼伏:“路途远”、“困难大”、“影响深远”……
突发性事件是一种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复杂的生成性资源,比较难以处理,教师往往畏之如虎。在案例中,教师没有用生硬的“死堵”以取得士气上的胜利,而是换位思考,变无趣提问为有效问答,从对“王征”即“王者之征”的诠释上借力,首先生成的目标是立足于后面知识的进入,再从对“”的字面理解上借力,而后生成的目标是立足对诠释精神的铺垫,学生从字面解释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是“过程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思考,实现了生命的真实成长。可见,教师要适时把握、借题发挥、直奔目标,实现“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有着强烈的做好工作的意愿和决心。但如何才能快速提升实践历史课堂的效率并在工作中让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去研究、去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提高效率
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第一个捷径就是向身边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向他们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才会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参加工作以来,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教师,这为我提升自己的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老教师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完备的教学理论体系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向他们学习、请教可以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大大缩短我的成长周期。向老教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己教学经历总结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发现自身不足的过程,是一个新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也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认真做好功课,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作为一名年青的历史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积累,就更要要求自己多下些工夫在课前的准备上。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消化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写好教案为上好每一堂课做足准备。此外,开课前的另一个准备工作是了解自己的学生。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以及到同学间去交流调查,从而获得对学生心理、性格、爱好和知识量的了解,为自己有针对性授课和采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让学生充当主体角色
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历史学科,历史上的诸多人物、很多历史故事都具有丰富的哲理,值得学生去学习、去品味。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一段历史后在课下自己去挖掘相关时期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给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展现自我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同学们“上课”,通过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拓展知识面提升历史课的吸引力
历史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来记历史事件及历史数字,使本来很有趣的历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率。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或是名人轶事的方法来拓展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的兴致及学习热情。
3.通过自主讨论法提升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我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大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用脑去研讨历史,让他们的思维真正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一方面学生愿意参与这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调动思想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效率,工夫不仅仅用在课堂上。在课下,我会要求学生多做练习题、多想多反思历史并做好学案笔记,鼓励他们多读历史书籍。在课下有什么问题不清楚、有什么内容想了解,随时都可以找我来交流、辅导。
4.紧扣生活,把历史课开到户外
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局限在忆知识上,而应当指引学生探索历史并从中获得智慧。基于此,我主张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景点,切身体验历史文化,还可通过组织历史知识比赛刺激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热情。这些课外活动,有益于调动学生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发展
实践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青年教师,在学习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结合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新视角下进行思考,不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另辟蹊径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组织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历史信息,或者提供相关资料供给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储备来上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二是插入课外的历史故事,选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眼球,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影视教学法。找到相关历史影视资料或历史剧片段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历史知识中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可视、具象化。
总之,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让自己快速发展成长起来。一方面通过多看书、多做题、多研读、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多了解学生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既要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又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借鉴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思索与创新,从而让年轻的我们在磨炼中成长起来。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也就是说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为核心,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能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有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生命”,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时代还是素质教育时代都是一个关键点。去年省“五严”规定下,特别强调“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说,要改变质量增长方式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为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保证教育正常发展的重要武器。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学科的原因,初中历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并不是出于核心的地位。历史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时间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古今中外漫长的历史长河被压缩在薄薄的课本里,其内容是丰富而繁杂的。而历史的非核心地位,又造成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看历史,课后就把历史当成“历史”了,真正接触和学习历史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此可见,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让教师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好历史知识。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各种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来完成的,如我们所熟悉的题海战术、熬夜战术等等。在素质观下,“减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确对待的问题,而“减负”最直接的行动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压力的减轻是建立在学习任务的减少、学生时间的缩减,实现学习时间正常化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要在增长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
3.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对教师而言,主要的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毕竟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主要活动,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教育和启发,主要是从课堂上得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相依相存。为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如讲到科技史中关机的发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冯如的图片和资料,老师也准备一些典型的资料和问题,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猜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当前的飞机和航天技术?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作概括,使知识更具系统性。这样,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通过以“问题”来引领,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掌握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要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外,还必须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探讨。如对学习气氛活跃的班级,就可以组织辩论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组,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在相互辩论学习中,增长历史知识,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一些课外历史知识,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就可以加入大文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所学历史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古迹和乡土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巩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历史教师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春秋史学社”社团,开展了扬州古迹寻踪活动,我们从扬州最南边的瓜洲古渡沿扬州古运河到普哈丁墓再到汉墓、隋炀帝陵等,通过实地参观和感受,学生收获颇丰。
三、结束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需要,也是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认清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实际,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也强调:初中历史课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一般而言,从课堂教学的要素考虑,评判一堂好课要有“五性”:科学性(教学目标)、精确性(教学内容)、严谨性(教学环节)、灵活性(教学方法)、高效性(教学结果)。而且,“五性”互为一体,贯穿其中的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
创新不能背离原则,历史课要上出历史味
在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意识”已愈来愈成为历史教学法的一个关键范畴。因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历史课要使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把历史学科这些本质的东西淡化或是湮没了,历史课就失去了历史味。
一些教师为追求新颖、独特,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手段的丰富多彩,展示自己充足的课外知识和熟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妙语如珠,彰显自己丰富的文学功底,但是,缺少学科内容,把历史课上成文学课,艺术课,科学探索课或幻灯演示课,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基本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创新关键在教学立意。
在创新教学方法中,一些教师任意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比喻历史事件的做法,乍看起来好像合乎新课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然而却违背了历史所特有的过去性基本特征,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时代风貌,所使用的词汇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果历史课不顾这种时代性,缺乏清醒的时间意识,就会造成“时代错置”,甚至导致对过去的歪曲。
任何背离学科特征,远离教学主题,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创新,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追求“接受”与“探究”的平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基于课堂观察,笔者认为最佳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接受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思维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结果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动的手段”。历史内容本身具有过去性和客观性特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探究性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和深度理解力。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探究性教学情境。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史料,史料不足,会影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教师要从多角度去搜集、整理史料,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教师在设计情境前,要弄清“为什么教?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或者“教之后,学生得到什么?”不能为了达到教师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结论或结果而选择史料、截取史料,或者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某些必要的史料辨析环节,走“课堂秀”,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课堂“曲解”现象。
从有利于学生体验的角度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不能单一地停留在向学生讲解知识、传授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个“教”的层面。好的课堂要把教师的讲解、传授与学生的体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感受和认识上的升华,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有效探究。例如讨论的影响时,笔者曾设问:“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期,你喜欢民国成立前的生活,还是民国成立后的生活?”这样,把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从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角度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历史大多是已经发生的过去,这使学生无法直接认识对象,而只能依靠史料间接感受。所以,实际的史学认识活动并不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依次运用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而是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这样才能对历史现象做出逻辑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来构思。
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首要一条是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切忌为了追求课程的生活化而造成“时代错置”。
将现代的因素应用于对较早历史时期的描述,诸如将现代语言、观念用于历史题材的电影和戏剧之中,这被英国史学家约翰・托什称之为“时代错置”。我国新世纪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接受了历史课应坚持“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新理念。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和总体目标是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然而,历史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课的时代性首先应该是体现过去的时代风貌,而不是“以今度古”或一味地追求课程的生活化,否则极有可能造成“时代错置”或导致“非历史化”现象,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 上一篇: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 下一篇: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