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中职生;进出口贸易实务

一、提出问题

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理解能力相对欠缺,这是客观现实。而中职学校是要让这些学生去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又中职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学习最基础的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思想政治等通识性知识,对于进出口贸易实务这种非常专业化的知识从未接触过,更没有从事外贸方面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经历,这就导致这些学生一进入职高的外贸专业就面临他们前所未见的新知识,而且这些新的外贸知识同他们长期以来在头脑中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结合点非常少,几乎是“空中楼阁”。而现行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岗位模拟等教学方法,都是直接由一笔外贸业务引入,这让中职学生感觉非常遥远,扑簌迷离。教师应如何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究、提升,最后让学生能真正应用这些专业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下面我从以下两点分析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推行“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体现了专业起源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要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这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也使专业课的“空中楼阁”成为“平地高楼”。国际贸易原本就来源于生活中买卖的交易,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贸易。

(二)“生活化教学”实现了专业服务于实践

“生活化教学”帮助我们理解了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快速溶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要使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实践,尤其创造性的运用于实践,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学了外贸知识,能到阿里巴巴网站寻找货源,自己开网店,甚至与外商做生意,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三、“生活化教学”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生活化教学”在合同的磋商这一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一)用“生活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来源于生活中的买卖,是国内贸易的国际化,我们何不利用生活中的买卖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买卖的操作流程在国际贸易中的可行及不可行之处,分析得出国际贸易与生活中买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使国际贸易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生活中买卖的流程即是进出口贸易流程的简化版、压缩版,故在整个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学习中,我们都可以用生活中的买卖来引导学生探究进出口贸易。

例如,在合同的磋商中,根据事先调查,班级中有60%同学自己买衣服,有46%的同学有网购的经历,我创设了一生活中买衣服的情境。

同学A(买方):老板,这衣服多少钱?

同学B(老板):300。

同学A(买方):太贵了,120行不。

同学B(老板):150吧

同学A(买方):好吧,就150。

(二)从“生活化”深入,探究知识内涵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有了前面的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热情高涨,开始激烈的讨论,还原生活中的场景,这时顺理成章提出询盘(询价)、发盘(发价)、还盘(还价)、接受的流程,还意外地收获了还价的技巧。当然,教师的认可和积极的评价,是激励学生探究的最好动力。接着再接合情境深入探究,在探究中注意生活用语向专业用语的转化,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完成“生活化”到“专业化”的对接。

问题:300,具体指什么意思?

讨论得出:这衣服,300元一件我卖给你。

分析后得出构成发盘的要件:

1.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你。

2.内容必须十分确定——货物(这件衣服)、价格(300人民币元)、数量(一件)。

3.表明受约束的意思——我卖给你。

有了这些基础,再提升到专业的高度就是水到渠成了,此时接合国际贸易的特点,再让学生讨论国际贸易买卖中除了本发盘内容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货物名称、价格、数量外,还应有包装、装运、保险、付款等,这就构成了国际贸易发盘的七大要件。

接着结合前面已学的报价、包装、装运、保险、付款等知识,把刚才的发盘国际化,假设报价为FOB宁波价,数量2000件,要求2013年1月装运,付款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在大家不断讨论、优化中得出国际化发盘可以写为:2000件每件300人民币元FOB宁波2013年1月装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发盘的有效期;发盘效力的终止;发盘的撤回、撤销及接受的要件等。

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启发其思考,真正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探究知识内涵,这也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更使“生活”与“专业”得到了无缝的对接。

(三)经“生活化”提升,真正理解专业

对于一系列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学生感觉熟悉又感到新奇、充满挑战,随着问题的解决,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知识的学习上经历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此时不是学习(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56页)的结束,而是真正专业学习的开始。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让学生明白了磋商的流程、内容及注意点,把学生引入了门,而此时学生感觉自己俨然已是一外贸“专家”,我们就让这些“专家”进入外贸实训模拟室进行磋商模拟操作,把所学知识在模拟实训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学生有充足的成就感。同时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如:询盘时应怎样表达才能吸引对方的眼球?报价报多少报什么价才是最合理的?装运、数量、保险、付款等变化,价格应如何调整?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激励着学生不断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也不断向外贸“专家”靠近。当然,除了软件模拟操作,我们还需到仿真模拟洽谈室进行合同的磋商,在仿真洽谈的过程中,学生又能深深感到除了专业知识,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商务谈判礼仪》《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地理》《商品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有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作铺垫,学生就可以借鉴学校的地理优势,在每年的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大展身手,在应用中真正用活、活用知识,在应用中不断学习进取。

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软件模拟实习、场景仿真实训、社会实习,真正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运用中练就所学专业的实际能力。在整个“生活化教学”中,不仅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教会了学生学习。

四、反思

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常常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1.只注重“生活化”,而忽略了特定的中职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生活化主体,甚至出现仅为“生活化”而“生活化”,远离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不可抗力时,我以911事件为切入点,没考虑到这些学生都是90后,对911事件毫无印象。因此,所选的话题或材料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注重“生活化”后的“专业化”,避免使专业化淡化

“生活化”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要及时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专业,让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专业的“专业性”,以提高其综合的专业技能。例如:在报价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直接体验报价的重要性,同时还得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外贸报价的复杂性。如何做好其中的链接,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应重视“专业化”后的“实践”,注重知识的提升

学习本身是为了应用,专业的学习更得注重应用,重视实践。在外贸教学中,我们的实践较多的都是模拟、仿真,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真正地创造性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这值得我们思考,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影,叶玮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鉴[J].教育理论研究,2009(03):25-26.

[2]许宝良.外贸业务协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4]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08),1.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渗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资源消耗逐渐增加,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水资源污染严重、全球气温变暖;大量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生活垃圾、污水及化肥农药造成垃圾土壤污染;各种有害细菌、寄生虫及有害化学物质引起食品污染,等等。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健康发展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更危及炎黄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化学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高中化学教师自然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

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树立环保意识,并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意识,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环保教育。

一、紧扣课本,渗透环保意识

课本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化学资料”。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已经编排了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渗透环保意识,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延伸,将环境问题与化学物质、原理关联起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及其与化学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金属及其化学物质》时,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钢铁的生产过程和原理,讲解在工业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及废渣,这些工业废物的排放会直接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要正确处理这些废弃物的排放。又如教学《氨、硫、硫酸》,在讲解氨、硫和硫酸的化学原理及其化学反应问题时,让学生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可以导致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硫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样的危害;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危害。这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世界上的一些真实事例进行讲解,如世界著名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等,这些都是与化学息息相关的环境污染事件,值得我们关注与警惕。另外在课本中的《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环境》等章节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金属矿物、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科学地指出了如何改善大气质量,如何爱护水资源,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等等。通过利用课本素材,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们了解环境污染造成的原因、化学原理、危害,以及预防保护措施,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各国的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的制造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联系生活,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物的严重危害,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比如学习《氨、硫、硫酸》这一节时,可以我国的“酸雨事件”为例进行讲解。截至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11个省份都已遭遇过酸雨危害,大量植被受到腐蚀破坏,其中重庆市每年由于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8亿元。酸雨就是由于燃烧石油、煤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形成的。可见,化学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因此,保护环境,义不容辞。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要将环保教育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之中,从点滴做起。例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饭盒、纸杯等;尽量乘坐公交车、自行车出行,减少私家车带来的汽车尾气排放;日常生活中学会旧物利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不铺张浪费……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倡导低碳生活,从细微之处做起,并将环保观念传播给周围的人。此外,化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诸如“保护环境之校园行”之类的环保活动,例如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世界停电日,等等,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意识及行动。

三、实验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与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也十分有效,不仅教师能够通过实验以身作则,做到环保、节约、低碳,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实验中增强环保意识,锻炼其认识并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化学实验物品的选择上面,教师要尽量选择毒性较低、污染较小、剂量较少的化学药品,避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避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等。其次,在化学实验操作时,也必须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基本规范执行,例如称药品的重量、对化学物质进行加热、冷却、分离、提纯,对溶液进行配制,等等。如果不按照要求操作,比如乙醚、苯、甲醛等很容易挥发,操作不规范就很容易造成实验人员中毒,并造成环境污染。最后,实验操作完成之后,对于实验用过的废液、废渣也不能随意丢弃,而是将其倒在废液缸中,以避免污染水资源,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和操作规范。此外,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实验操作步骤,降低其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例如将平常的一些较大实验,尽量改成微型的化学实验,不仅节约化学药品,还可以避免废液废气废渣过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危害。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十分有效,可以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意识转化成行为。人人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地球明天将会变得更美丽。

参考文献:

[1]何晶.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篇3

关键词:观念构建;化学教学;高中化学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各种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并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以观念构建为本的化学教学就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在学生化学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乎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学界普遍认为一个良好的高中阶段化学教育,不仅仅让学生了解熟知各种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能够建立起一种观念构建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构建阶段的高中生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但是,当今国内的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高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大量的知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由于知识信息量的巨大,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更加关注那些具体的化学知识,用大量的记忆和习题加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忽视了化学观念的构建问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反而不会用化学的思想去考虑,这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曲解了化学教育的本质。

二、观念构建为本的化学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化学基本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但这仅仅都是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化学观念不是大量化学知识的堆积,也不是化学知识之间的随意组合,它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之后,加以总结就会发现在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的背后都存在一些不变的思想观念,当学生能理解这些思想观念时,也就能熟练地运用化学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经历以上内容层层递进的化学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化学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并且能够初步构建出“化学元素观”“化学粒子观”“化学物质分类观”等等基本的化学观念。这些虽说是些简单的观念,但是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化学观念的构建标志着学生化学思维方式的初步形成。

三、化学教学中的具体知识和观念性知识

从知识的分层来看科学知识可以分为两类:“观念性知识”和“具体性知识”。在知识的分层图中可以看出,“观念性知识”处于整个知识结构分层的基础层,在其基础上又有由“过程方法知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构成的“具体性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具体知识就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各种化学分子、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化学概念,这些信息量巨大的具体化学知识构成了宏观可见的化学知识体系,但是“观念性知识”在化学中却是比较抽象的,它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所获得的对于化学学科的宏观性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既有的知识。化学观念的构建既是在不断地学习化学具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更能反作用于化学具体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

四、观念构建化学教学法

观念教学法在高中化学中运用的重点在于化学观念的构建,而化学观念构建的基础就是以大量的具体性化学知识支撑起来的。也可以说化学观念就是具体的化学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要时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那就是在熟练掌握各种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总结概括,对观念性知识不断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使学生构建出一个明确的化学学科观念。

1.化学研究的尺度和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研究也日新月异地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化学研究怎么发展,化学物质的层次却没有变化,仍然是那几个固定的维度。粒子方面: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等等。化学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同时也可以根据其结构分为化合物和单质。分散系主要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三种。

物质在化学分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也就决定了这种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单位和其他物质是不同的。例如,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就是原子核和电子,而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则是原子,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以上问题。再如,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就在于各种液体中溶质颗粒的大小。

2.化学物质组成单位及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化学物质由不同的组成单位组成,各个组成单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解释化学反应形成的作用原理。

现代化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微观来解释宏观,通过对分子、分子层等化学组成结构形式来解释物质的化学属性,通过对物质化学属性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原理,最终对该化学物质得出一个科学的认识。

3.化学中的系统

在化学中尽管化学物质的存在种类和存在形式是千百万化的,但从化学物质最近基本的组成元素来说,目前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仅有一百多种,而化学物质的内部结构基本上都有比较统一的粒子基本结构,从这些来看,化学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整个化学系统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够把以上的化学观念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化学最基本的观念的构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化学具体知识时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化学观念就能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教授新课程或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时,也就更容易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能够展开良好的高中化学教学就必须要有一套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突破性地解决了高中阶段化学教学中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问题,通过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起基本的化学观念,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时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各种化学观念,也使得学生自身的化学观念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1]高瑞.浅谈当前环境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J].中国教育,2010(6).

[2]刘玉祥.新形势下实施化学教学新方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0).

篇4

关键词:生活;渗透;化学教学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生活就是课题资源,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活,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将其渗透于化学教学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我就以两个有趣的化学魔术引入新课,“白水变牛奶”“白水变红酒”。演示之前,我告诉学生这个魔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的,学生期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期待着化学变化的发生,兴趣很浓。接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物质是丰富多彩的,天空中飞翔的飞机、马路上飞驰的汽车、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巧夺天工的合成材料、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神州六号升空、嫦娥一号卫星探月等都与化学有关,日常生活中无不闪烁着瑰丽迷人的色彩,这一切都是化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能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中,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物质,立志要学好化学。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我从全民关注的奥运火炬的传递中,引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从工厂火灾、森林灭火场面及上海居民楼火灾的视频中,了解灭火的原理,懂得自救的方法。在讲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中蛋白质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大头娃娃”,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并分析得出: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增加氮元素,给人误导为增加了蛋白质;“大头娃娃”是因为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出现的营养不良现象。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在化学教学中应选择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常识紧密联系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的认识,更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寻找化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学习了化学,要应将其用于生活,“生活中不缺乏化学,缺乏的是发现化学的眼睛”。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特别是有关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问题。例如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引起的,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起到防止煤气中毒的原因;室内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离现场,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而上升;每天吃的油条是在生面中加入食碱和明矾,其在油锅中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使油条胀大;灯泡中往往会放入少量的红磷,是为了除去灯泡内的氧气,使灯泡更耐用;刚建好的房子墙壁上经常有水渗出,是因为墙面上的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等。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中的背景素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让化学知识不再孤立、不再枯燥,这样学生才会形成科学的生活观,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陌生的现象和问题时,就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释,进而形成科学的理解。

三、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电源;反应原理;分类;具体应用

通常意义上来说,化学电源是一种特殊装置,它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某种化学物质而输出电能,习惯上被称为电池,也就是说,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大多是化学电源。关于化学电源的应用范畴,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军事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一、关于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实验探究设计

关于化学电源反应原理的探析问题,笔者在此选择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化学实验展示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力求让学生亲身、直观、明了地看清楚反应原理,体验创新实践的快乐,加深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认识。

1.制订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首先,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复习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随后了解各类常见电池的类别、构造、反应原理、优势和应用范畴。其次,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最后,通过此章节内容的学习,实时感受化学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光明。

(2)教学重、难点。本章节内容的重点:一次电源、二次电源、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基本性能和应用;常见电池的污染和环保问题;难点: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以及电极式的书写技能。

2.具体的实验过程

第一部分:

【老师指导试验】给学生小组各拿一节化学电源(干电池),用实验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两极。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并观察具体化学现象。

【学生试验所得】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由此可见: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试验所得结论】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Zn+2H+=Zn2++H2

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第二部分:

【实验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

【具体实验过程】通过多种装置的比对,以及多种实验现象的观察,求得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验结果所得】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课后补充】化学电源因为要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源。

二、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分类

1.干电池及其应用

干电池也叫一次电池,指的是电池中的反应物质在进行一次电化学反应放电后就无法再次使用,它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NH+4=2Zn2++Mn2O3+2NH3+H2O。常见的干电池有锌锰干电池、锌汞电池、镁锰干电池等。

2.蓄电池及其应用

蓄电池可分为酸性铅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两种。(1)酸性铅蓄电池是由一组充满海绵状金属铅的铅锑合金格板做负极,由另一组充满二氧化铅的铅锑合金格板做正极,两组格板相间浸泡在电解质稀硫酸中,其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其具有充放电可逆性好、放电电流大、稳定持续、价格低廉等优点,常用作汽车和柴油机车的启动电源,坑道、矿山和潜艇的动力电源,以及变电站的备用电源。(2)碱性蓄电池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充电电池,它的体积、电压和干电池差异不大,并且携带方便,相对来说它的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得多,使用得当可以反复充放电上千次,但价格比较贵。因其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所以名为碱性蓄电池。

3.锂离子电池及其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其充放电原理。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这里所说的电池容量就是放电容量。如果把锂离子电池形象地比喻为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像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所以,专家们又给了锂离子电池一个俏皮的名字摇椅式电池。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这一知识点十分重要,是化学学习的一大难点,需要老师和学生去认真教学、认真对待。同时,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应用范畴十分广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化学科学需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利。

参考文献:

[1]肖建锋,彭维清.第26课时化学电源[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2(11).

[2]王馨郁.《化学电源》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

篇6

【关键词】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优势;科学素养

就教材的编写思路、意图来看,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都体现出了前卫、新颖、务实的特点。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化学现象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精彩的化学世界。通过对该教材的研究,笔者深深的感受到该教材的魅力。该教材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内容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大胆的处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当然,好的教材只是一个方面,如何利用好教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发掘程度也是比较关键的。笔者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对使用中的一些感悟进行讨论。

一、对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领会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本着以为学生为本的思想,教材撰写新颖,力求做到让学生喜欢。首先,情景交融。教材编写者充分的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考虑,教材中插入了大量图片,与内容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改变了传统化学学习中的单调和枯燥,教材变得形象、生动,教材的趣味性的大大提高。其次,学法的渗透。新教材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性的设计,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例如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等板块的设置,不但提出了各种问题,也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发掘教材的设计特点,对教材灵活的进行应用,在此基础上传递给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主动的是思考、讨论和总结,真正的将学习的化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掌握。

二、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生活中也随处都能接触到化学,如食物腐败、铁钉生锈、液化气燃烧等,这些化学现象都是化学启蒙的良好素材。为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新教材中,大量的选择了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物质将化学知识引导出来,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将化学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新知识与学生的固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材中涉及到空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等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还有铁、铜、铝、生石灰、石灰石等金属与矿物质,蔗糖水、食盐水等溶液,油脂、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人体需要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林林总总,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新教材中涉及的非常多。这些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脑海中很早就有了一定的印象。从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都存在化学,随时都有化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化学学习的状态中。

三、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实验为主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观察和交流,学习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的沪教版化学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新增了诸多的实验,提供给学生动手与操作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到实验中,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在亲力亲为中体会化学的乐趣,锻炼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如“铜绿”性质实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实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酸碱盐性质实验等,对于这些实验,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耐心的指导学生。哲学有趣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在实验中享受化学的乐趣,不断的提高其化学实验的能力。

四、思想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和勇于创新,在价值取向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沪教版新化学教材,始终都渗透着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思想,尤其是对环保知识的加强,如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人类疾病的日益增加、工业残渣的随意排放、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危害等,在教材中始终都有渗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带领学生去探求化学知识,另一方面灌输给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接受学好化学,为人类的生存用好化学的思想教育。

结语

由于初中化学处于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对教材务必要认真地研读,对教材的编写体系进行把握,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解,对编写的意图进行领悟,在教学中灵活的进行运用和创新,发掘化学教材的优势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詹明琦.化学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8).

[2]寇富强.以化学为例谈学生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的辩证关系[J].学周刊,2013(15).

[3]贾志明.简析初中化学教材特点 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0).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课程社会化以及生活化,将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实现“生活化学”,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引导其用已经学到的化学知识解读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制定学习目标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成绩,理解知识要点,完成理论学习,化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化学丰富学生生活,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示化学与学生生活中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绝不能单纯的解题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对化学有更深的领悟。笔者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化学实验等几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生活过程之中慢慢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换句话说,学生在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无时无刻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传统教学仅仅是一味的给予,新课程倡导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由外向内传导的过程,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主动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和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相结合,借此来构建自身知识经验。经由新获得的经验,丰厚自己原来的生活知识。对此,老师务必要有耐心,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在备课时,注意收集生活中一些和化学相关的资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于教材的分析一定要认真仔细,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将化学问题延伸到学生生活方面,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知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不是“死读书”。比如在《金属材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有效的引入情境设计,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的历史,并且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金属材料进行探究。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外早就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就是生活”的理念,国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在其“生活教育”当中讲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就应该利用生活来进行教育,将生活作为基础进行教育”。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以及家长都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训上面,借此来应对考试。这样就导致学情分析被教师忽视了,不能够和学生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没有实践的化学教学,不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这就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的实质就在于还原生活,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基础那么就算化学理论知识再好,也只是一张白纸,一旦要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学生将束手无策。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在享受生活以及感悟生活的过程之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把学生解题能力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当代教学,教师也需要将自身教学理念和当下教育情况相结合,借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比如:氧化银去除。在有些同学的家里,可能会有一些银制的物品,但是,有很多的银制物品非常容易变黑,失去漂亮的光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化学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首先使用家用洗洁精把银制物品表面的一些汗渍给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小刷子,沾上一点点牙膏,去擦拭银质物品表层的黑色物质。因为银质物品表层黑色物质是硫化银与氧化银,在牙膏中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都具有较强的硬度,能够有效的磨掉银制物品表面的硫化银与氧化银。

教学来源生活,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就务必要将化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正火.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的效果与措施[J].文理导航(上旬),2013.(6):84-84.

[2]朱广.化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19.

篇8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94

我国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试图尽快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而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因此教育部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化学教师需要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教W方式,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有关国际组织对“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种挑战的先决条件,而这个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系统的课程教学引导下慢慢培养。由此引申到“核心素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备的最为关键的素养,也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具有的素养。如果“素养”是一个人过好基本生活的必备条件,那么“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想要达到优质生活的必备条件,它包含了自主思考、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我国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有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它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结合以上国际以及国内的观念,将之引申到初中化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既然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他学科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化学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能力,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能力面对来自外界的不同挑战。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教学中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

科学伦理主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在生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人类健康,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即不随意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他人或大自然。例如,化学教师在讲到《硫酸》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某清华高材生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狗熊,导致狗熊的皮肤受到严重腐蚀的例子。狗熊的皮肤本来就非常厚,但是硫酸竟然可以使之腐蚀,可见硫酸具有强大腐蚀性。通过这一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证明硫酸这一特性,使他们对硫酸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硫酸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前期的知识铺垫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尊重生命,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使化学服务于社会。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导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不同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对化学学科而言,其思维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符号世界等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HCl与NH3反应,不仅表现出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符号世界的特征。每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都不同,当然同类别的化学物质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性质。因此,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从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等知识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路线。例如,在学习某种物质的时候,能够从它的类别、组成以及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地认识,这就是认识物质的思维路线。此外,对于容易被忽略的物质特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开始认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3.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化学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运用当前所掌握的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引申至新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例如,化学教师讲到钙这一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又比如在讲到锌、碘这两种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以及侏儒症”,让学生运用当前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方面入手思考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推理的空间,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中认识钙、锌以及碘的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获知缺钙极易导致骨质疏松,而缺锌容易导致侏儒症,缺碘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推理能力。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

4.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教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而且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容易混乱。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相关过程。例如,学习空气中的成分O2时,学生对这种随时接触到但却看不到的气体比较好奇,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气体的属性。这时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P和O2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反应现象,充分地了解O2这种气体的属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

为了在化学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美好的品德。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模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及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斌.核心素养培养:化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以“常见的碱”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2(20):102-104.

[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J]. 田卫兵 数理化学习.2016,04(01):90-92.

[3]史寒明.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培育合作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05(27):182-184.

篇9

塑化剂

塑化剂也叫增塑剂(本文主要指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不仅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在橡胶、黏合剂、树脂、电缆等材料中也有应用。其主要起到增加材料的柔软性、韧性和弹性的作用,使其更加耐用。包括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玩具、雨衣、信用卡等日常用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PVC地板、油膝等装饰材料,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它们当中都含有塑化剂。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将其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据专家介绍,塑化剂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果在体内长期积累,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严重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塑化剂还会危害人类基因,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另有研究证实,塑化剂还可导致癌变反应,且年龄越小致癌风险越高。

关于如何避免塑料制品中塑化剂的危害,专家建议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正常接触,但不过量使用,使用时要注意:

(1)在选用食品容器时,要少用塑料材质,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为主。

(2)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材质,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最好的办法是减少使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

(3)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装食用油和含油食品,在饮用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时少用。

(4)尽量少用塑料容器存放食品及在微波炉中加热。

双酚A

双酚A也称作BPA,是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化合物之一,在塑料制品的制造过程中,添加双酚A可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冲击性等特性,尤其能防止酸性蔬菜和水果从内部侵蚀金属容器。人们生活中的吃、喝、用都会接触到双酚A。因为它广泛存在于餐具、水壶、奶瓶、罐头、眼镜片、手机、电脑、购物小票等当中。

双酚A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还会诱发糖尿病和肝脏疾病,并影响胎儿、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增加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但双酚A属低毒性化学物质,在常温下它是稳定的,只有在加热或接触高温的条件下才可能释放有害物质,而且需达到一定剂量,才有导致内分泌失调等隐患。双酚A是否真正危害人体,跟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不要常用塑料杯装沸水,不要常用塑料袋装热食,以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释放,造成慢性中毒。

(2)不用彩色塑料制袋装熟食,因为彩色塑料袋大多是回收塑造制成的,可能释放有害物质。

(3)新买的塑料制品用温水浸泡数日再使用。

(4)在接触完购物小票等物品时要及时洗手。

溴化阻燃剂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策略;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