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08-02
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高校信息集散、传播中心的图书馆,拥有大量农业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信息情报队伍,具有专业的文献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优势,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含义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1]。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工作中,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动态信息,使其正确地预测和决策,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
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
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能力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农民信息意识薄弱、素质较低,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造成虚假信息在农村传播,时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所以,农业院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扮演好中介角色,发挥信息桥梁的作用,实现与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在信息上的对接,把储备的大量信息派上用场,解决农村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 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3.1 馆藏资源优势
与农村图书馆相比,农业院校图书馆无论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源、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如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了适应学院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建立了完善且丰富的农业特色馆藏体系,学科广泛涵盖农民读者迫切需求的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及法律、医药保健、兽医等纸本文献资源以及丰富齐全的电子文献资源。
3.2 人才资源优势
3.2.1 图书馆人才资源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学历组成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日趋合理,各馆都拥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有咨询服务人才、管理型人才和传统型服务人才等,为农业院校图书馆开展科技兴农服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2.2 专家队伍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3]。知识、技术、信息是农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投入品。各农业院校均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人员,是农业知识、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农业院校中,专家集聚、人才济济,知识、技术、信息相对充裕,而在农村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靠各自院校的专家队伍优势和科技成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3.3 技术优势
目前,农业院校图书馆都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设备,如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拥有丰富的网络开发经验,组建了自己的校园网以及图书馆网页,可利用现代高效的网络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3.4 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闭塞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和处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组织生产[4]。与此同时,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科技信息。把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信息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校园网,农业网站、新闻媒体等向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传输。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就必须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进行共商,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在当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之下,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4 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4.1 建设农村图书馆,建立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农业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开展送“科普知识到农村”和“科技图书资料进村人户”的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图书联合服务中心和农民科技书屋等,定期送书下乡。选择时效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图书、科普资料及时送到农户手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建立信息通道,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寻找到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方法,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4.2 延伸和扩展服务,建立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渡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必然是朝着农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型过渡期,我们应该着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与自身素质,逐渐完成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充分利用,取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作重心。虽然我国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在农业生产中达不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盲区,最受到重视的反而是物质成本的投入。在以信息带动起来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广大干部群众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陈旧理念,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培养出大批以信息武装头脑的新时代农民代表。
一、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带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步伐。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首先就要进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保障与开展前提。与传统的耕地少与配置不合理相比,现代化的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全面改进,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要做到农业信息化,首先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管理,改过去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改包揽一切的宏观调控为行政干预的适当引导等。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要切实做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与生产技术需要不断的得到提高,才能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市场需求决策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的主体仍旧是农民,做好信息化发展,也就相当于是对传统农民进行了一次信息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最终表现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上。
二、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两个原则
1. 坚持面向需求、服务“三农”的原则
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根据市场情况、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合适的信息服务方式,着力提高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努力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
2. 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促建的原则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在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建设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最有效办法。以提高应用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用得起和方便、实用、有效”放在首位,把推动广大农业经济主体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导向,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
三、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1. 加快“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政府应组织涉农部门和涉农企业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有益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
2. 建立农业信息站,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利用“数字农业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相对合理的组合方式,相互链接,方便农民和相关单位访问查找,不断提升农业专业网站的效能;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一些农业专家上门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 建设“农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统一规划建立实名制“农民信箱”,采用实名制登记,广大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其他人员都可申请注册使用。注册用户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并要求每个用户所的信息真实可靠。
4. 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三电合一”是指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重点推进农业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
5. 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变化也不小,随着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人民只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针对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及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发展农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以信息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佳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莲香.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 现代农业. 2008(08)
篇3
职业教育
信息化 作用
论文摘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从理论上讲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筹建工作中一些调查发现,虽然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促进农户增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存在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都要依麓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结合我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市的新农村建设,谈谈如何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我校作为市级农业培训的龙头基地,在本市的农业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等资源,通过各种培训,使得各类农民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对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集中培训效率低等,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建立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把我市各类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培训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一并纳人资源库,统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统一纳人资源库后,就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时,可以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有选择的从资源库内调用培训资源,如师资专家、专业培训课件教材、实训基地等,这样有助干农业培训能结合各个职业学校特色,保持培训技能的先进性。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既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又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既降低了农业培训成本,又提高了各个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建立我市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据统计,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促进下,本市的电信宽带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自然村,在农村基层的信息化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农业网络资源的缺乏使得基层的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各地都扶持农村家庭购买电脑已经接入宽带,但是农民上网后,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培训资源、市场行情资源等。所以,如何完善网络体系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在成立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统一服务平台,开发傻瓜式客户端软件,通过各种煤体,把各种资源快速的送到农民手中。如:可以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风络,把专家培训视频播放给农民观看,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把市场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发个农民,通过互联网,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课件教材给农民学习使用,通过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农民可以在家读中专、大学。深人研发智能化服务产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包括应用软件、多煤体光盘、智能化终端等。这些产品应具有智能化、傻瓜化、实用化、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即在技术和设计上科技含量高、在使用上简单便捷、在内容上能解决当前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在价格上低廉、在形式上多样化,真正做到为民所急、为民所想、为民所用。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从两端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和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3培养懂农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农村懂得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特别少,有子女在外读大学、中专的农村家庭还能或多或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如何使得农民掌握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的瓶颈,有了网络,有了资源到了农民手中才是最主要的。从2009年开始巅州市农业技术员三定向培养在我校开始招生,这对农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壮大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使得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掌握更多的技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对定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脑的技术员,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专生到农村去发展,最好能每个乡镇有一名电脑技术员,既能帮助农民查阅所需资源,又能教农民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发展职业教育基础上要大力支持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化生力军的深入,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即使有着数千年的经验,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无法忽视的严峻考验: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探讨如何更好的应用机械化。
1目前我国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人口众多,平原较少,东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耕地较多,然而总体地势多丘陵和山地,并不利于耕种农作物和谷物的生长;并且我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耕地的过度开垦更是导致了严重的水土资源的流失,中国身为世界上四十多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总体占量不足,而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严重不均匀,耕地较多的东部地区缺水严重,而西部地区多山脉不利于耕种。尽管有南水北调的水利工程为东部地区减缓了一定程度上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然而绝大部分北调的水资源都是运用于城市生活用水行列中,真正能够用于耕地使用中的水资源还是占了很少一部分。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为建筑用地,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我国在耕种农具方面的基础设施和装备过于落后。我国虽然农业历史悠久,然而农具的发展过程却十分缓慢,现有的老式耕种农具生产率不高,并且在面对恶劣天灾环境时对农作物的保护十分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更是非常薄弱。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够科学,生产环节的风险大部分要农民承担,往往由于时令环境的因素农民损失惨重。3)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整个生产环节的大部分操作都是由农民自己完成,然而现阶段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文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农民对大型机械化的农具的接受程度不高,并且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也是严重不足,因为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与产出相比效益低下,所以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成年之后会更倾向于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商来谋生,因此,务农一业在年轻人中所从事者比起往常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国家对于农业的就业政策鼓励性的还是过少,农业相关的在校生毕业之后有较多一部分学生往往是选择和自己在校期间专业不对口的行业从事工作,难能从一线基层来着手。从农业的整体大环境来看,从业者的文化水平不够高,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又远远比过去少,对农业的长久发展有着很不好的基础。4)现阶段我国耕地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少。一方面导致可以开垦耕种的土地资源日益稀少;另一方面来说,土地的价格因素也在持续增加,这大大增加了农民农业的成本,并且对于农村务农人员的整体人口和劳动力的结构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过去相同的土地成本可以承包相应更多的土地,农民可以用差不多相同的成本收获更多的农业成果,而现在土地价格因素的持续升高,让农民不得不选择另谋职业或者承包少量的土地来开垦耕种。过高的成本会导致农业效益的持续下降,粮食的产出也会有所减少,种种恶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将农作视作副业,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别的行业产出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另谋职业只在一年的小部分时间会从事农业相关的产业,这样的趋势在近几年而言已经越来越明显。
2农业机械化的实际意义
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除了对建筑物和人畜会造成严重伤害之外,对作物的损害效果更是有长远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在面对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的时候,传统农具对作物的保护效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在特殊时候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现代的机械化农具和相关的农业生产设备却能在关键时刻对于作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抵挡自然灾害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过去面对洪涝灾害时候,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到位,很难真正做到排涝技术一步到位,大部分作物都只能因为排涝不及时而涝死在田地里,出了要耗费人力物力来进行排涝工作之外,当地政府和社会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代价较为惨重。而使用现代机械化控制农业水利系统,能在涝灾发生的时候及时除涝,使农业系统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挽救最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农业现代化对在自然灾害中的经济损失的挽救好处极大。除此之外,我国水资源分布地区和空间十分不均衡,如何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农业机械化在面对水资源缺乏问题中的农田水利方面的农业灌溉技术十分的成熟,以及水利运输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2)过去我国的农业技术十分之不成熟,农业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因此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一直不是很高。然而农业机械化在生产方面对于上述问题有了很大的解决和提高。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现代化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决定性作用,并且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要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兼并和人口持续增长的种种因素,社会对农业粮食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然而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在持续减少,因此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我国过去农业秋收的主力靠的是人力,由人在田地里人力进行收割,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在秋收的过程中对作物的收割率往往比预期的要低很多,有一部分作物因为人为或者其他原因无法收获,因此过去的方式对成熟作物的使用率极低;而现在换成大型机械来对作物进行收割,所需要的时间是过去的几分之一不说,收割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比过去少之又少。用一台机器在田地里工作几个小时,其所工作的效益比得上几十个熟练地工人在田地里一天的效率,不仅如此,大型机械对于土地中作物的收割程度要大大高于人工收割,真正做到不白白浪费所使用的土地;除此之外,一台大型机械的租用价格要远远小于雇佣劳动力去田间劳作的费用。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很多时候,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在物理方面对农业生产作用显著,在生物化学防治方面效果也是十分明显,对于土地的灌溉施肥,减少土壤的流失问题,以及提高土地的水肥利用率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而明显的作用。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的发展,对于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也必须有所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要相应的跟得上机械化的进步。现就我国国情而言,大部分农民科技观念十分淡薄,拥有相关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又不在生产的第一线,为了实现更高程度的农业机械化,我国必须要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否则会对我国农业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阻碍。因此,政府要大力培养相关一线人员,提高基层农民的科学知识,加强新技术、新农具使用的推广,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和开设专门的补习班,定期向当地农民讲解有关知识,或者印刷相应的宣传图册,定时发放给有需要的村民,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引进大型机械的试点实验地区,先在小范围地区推广,得出较好成果之后再慢慢推广到大范围地区,让周围农业进程逐步走上机械化的道路,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做好更坚实的基础。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相应农业科技素养,带动我国相关农业科技进步发展。4)即使我国正慢慢踏入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我国的农业科技发明仍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存的科技发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太少,每年能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发明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农业方面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出台来全面保障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来缓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力度,以及农民的收入,以此来慢慢保证农业的稳步发展。并且结合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规律,全面调整结构和导向,一步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创新体系,最终运用好在政府政策鼓励下研发的新型科技发明,稳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战略。
3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进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创新科学技术运用好机械化并在农业中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改善和优化产业。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仍要注意对农业问题的实际考虑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分析对比,找出最优解。还要注重农业机械化问题中的许多不同方面的理念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疑问,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实际化和便捷化,从而使农业机械化更好的发展于农业。
作者:王 勇 单位:沈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近几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在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建设诚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对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文化事业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加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农信社经营的特殊性,80%的员工和网点分布在县城以下,同时客户面广分散,在公司业务中中小企业偏多,个人金融业务中城乡居民成分比较大,其中农村居民客户占到了总客户的70%以上,并且在这些客户中电子化金融服务水平偏低,60%以上的客户未能开通或使用网上银行,50%以上的农村个人客户没有办理银行卡,不能利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办理银行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重规模轻文化,虽然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都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个亿,员工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但却尚未建立一套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在企业文化工作中,靠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党政部署安排多,自己主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少,导致了业务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同步,每年除了搞几次员工运动会和政府组织的读书演讲活动以外,尚没有开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方面的直接影响就是:部分员工缺乏理想和信念,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少数员工甚至出现了盲目攀比高档消费,缺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加强农信社系统
文化建设的途径
鉴于县域农信社系统存在着以上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农信社应当在进一步学习贯彻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农信社业务发展的实际,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将文化建设纳入议程。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特征的文明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由工会、合规、党团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其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三农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业务学习等,使员工从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每一发展时期,不仅要收获业务发展的成果,也更要充分取得员工成长方面的硕果,培养出一大批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竭诚服务、品德高尚的员工队伍。
选好载体,分类实施。在开展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要注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区分青年、中年和老年员工,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一是要做到分类施教。对青年员工就要根据他们年轻活泼、学历层次高及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组织一些内容健康、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活动或文体活动。二是对中年员工,根据他们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特点,在加强合法合规培训案例教育和能力提升方面开展工作,对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中年干部要大胆使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三是对老年员工要多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休闲类、知识类文化活动,也可组织他们对中青年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去,在核心客户的联谊营销和社会有关文化“共建”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避免退休或“二线”后平时没人理睬,每年只有一次春节慰问的尴尬局面,使他们学到老、工作到老。
加大投入,取得实效。要使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比如在文化教育材料的编写、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要舍得投入,印发宣传材料是宣传,开展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活动也是宣传,应当从每年的宣传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这方面的投入。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级金融实体,应当提炼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理念:发展方针、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社会理念。做到悬挂于墙,熟记于心,应用到具体工作中;还要加强企业标识方面的投入,从工作场所到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标识,举办重大活动应有自己的行歌与行旗。此外还要注意树立公益金融的形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一家有社会责任、勇于履行社会义务的金融机构。
篇6
一、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已经具备一定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
信息接收能力差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电脑已作为一种新型家用电器而走进农民家庭,但大部分农民基本不懂得如何准确操作电脑,无法利用网络达到既定的信息查询目的。久而久之,电脑成为一种“摆设”,不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据2010年部分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问题调查来看,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年限仅为7.3年,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53.6%,接受初级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0.96%。受文化水平、水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难以有效的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导致其信息接收能力难以提升。
2.“数字鸿沟”加剧
目前,我国涉农网站数量不断上升,并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内容,但这些涉农网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省份的农业生产信息所占比例较少。从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农资企业自我宣传网站约占总数的83.6%,农业政府部门占13.1%,农业科研部门占3.3%。最后,大多数网站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建立在城市,难以有效采集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缺少对农业生产信息的有效采集。由此可见,地区与地区间、政府与企业间、城市与农村间的“数字鸿沟”情况加剧,成为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1.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集成型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目标地区间的努力,也需要上级部门的政策指导,也需要各级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保证能够有效调动各种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在优化管理体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必须要协调信息服务网络,重视不同信息化建设角色的作用,通过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划分,确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内容与范围,保证各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争取彻底扭转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单位相互独立、协作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地区的时间要求,建立具有规范性、体系性的交叉重复信息系统,力争在农业信息采集的同时,有效的开展资源开发与特定信息共享,为各部门间建立稳定、边界的信息交换渠道,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
2.加快农业信息传播教育
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应合理开展农业信息传播教育工作,培养懂技术、懂文化、懂操作的现代型农民。从目前我国农民的现状来看,对农民进行统一的信息教育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农业信息管理成为加快农业信息传播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农村自身而言,要加快与农资企业间的联系,通过合作建立农村信息管理站,在及时收集农业信息的同时,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信息使用中的问题。同时,应扶植农村产业协会组织,发挥组织在联络农民与农资企业间的作用,进一步推广农业信息的使用范围。
3.建立农村信息化试点
试点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试点工程,能够及时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避免资金、人力资源浪费。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漯河市作为信息产业部首批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城市,自被确定为农业产业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漯河市先后投入资金2.8亿元,发展大量的农村互联网用户,并建立了以本市为模板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专家咨询平台,农民可根据要求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国家将漯河市作为试点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让更多的地区从漯河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环境优化建设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篇7
>> 对当前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苏北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信息化实习管理需求调查分析 民勤县第一中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分析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调查分析 广东省高校党建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普通高中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途径的比较分析 对酒泉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对数字教材应用影响调查分析 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农村政策信息服务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小学使用信息技术现状调查分析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分析 公文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2-01/2013-9-5.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王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篇8
(一)网络覆盖率较低
就目前来说,农村的居民还是普遍的认为网络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城区或者郊外的农户,都认为使用网络花费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这种意识,使得农民朋友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农业网站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资源的浪费与闲置。还有一种情况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者对于网站的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资金的投入太过注重,却忽略了对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致使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出现极力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抑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二)农业信息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农民、农民经营的企业、政府机关等等相关部门都是农业信息的使用对象,但是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信息的质量以及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的变量,这使得农业信息的供应需要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然而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的发展还相对的滞后,如信息的渠道较单一,转载的信息量较多、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量又较少,原创的信息又相对稀缺,不能将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充分的表现出来,更不能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职能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将各区域、各部门、行业的专业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各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将工作的布局以及分工工做到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村经济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基础,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资金的使用率,规避重复性建设或者因建设不当造成的资金的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贪污浪费现象发生的概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村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个人、集体、以及企业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并适当的放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贷款额,实行较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二)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启动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树立大局意识,共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在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逐步的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交流以及制度,进一步的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早日实现农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故而网站信息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在信息资源的收集以及整合加工能力,保障完整性以及准确度。另外,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宣传来扩展农业信息的来源,从而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并有效地提升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知识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
篇9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对于自己土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作物的产量不再仅仅是温饱的最低要求,农民还想方设法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随着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我们在确保农业经济增长的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农业经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能够对现有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1.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力地保障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1.2不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普遍都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老百姓更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达不到相关的要求。现在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作业也大都是通过人力或者老旧机械开展。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是信息化总体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阻止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并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且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这造成了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
1.3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人才短缺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够完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专业的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当然,相关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高校对于培养该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开设也不够。这些直接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向农村的时候,很难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的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最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农业经济收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另一方面也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2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健全基础设施。政府部门需要起到领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领导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规划,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目的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竞争主要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备前提条件。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人才素养与建设成果的关系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专门的培训,筛选出既掌握经济规律又熟知管理技能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的人员,通过众多人才的聚合,加速迈向农业现代化。这需要在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应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当地人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让他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在实际农作中的经验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也就是说,当地政府部门要开办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计算机、多媒体知识,使农民群众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加强与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加快农业信息化。
篇10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平台;“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国家持续推进农村城镇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60346万农村人口,占当年人口总数的43.9%,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如何更好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切实的缓解“三农”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切的问题。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效率高覆盖广并由多种数字技术支撑的信息传递渠道无疑将会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信息化平台迅速发展,但根据多地相关的问卷调查,农民和农企、农业组织对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仍偏低,由此产生了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王来等(2011)认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体现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是体现在信息产品在农村的应用方面[3]。目前,如何让农村信息化平台用起来,如何使农民、农企、农业组织真正从平台中获取所需,如何让平台真正发挥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对平台建设来说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信息化平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通常由政府主导,根据每个地区各自的特点合理布置构建信息网络。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农业信息资源甚至平台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各地政府只需增加部分当地特色信息和应用即可实现信息服务的目的。但由于政府对信息化技术的共享特点不十分了解,又缺乏R底裳过程,使得建设重复严重,从而浪费了资源。
1.2 农村信息化平台使用率低,信息化服务效果不佳,对农民缺乏使用指导
农村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以务农为主。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影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此类平台不够重视,愿意主动学习如何应用和获取信息的人少之又少,加之平台投入使用后没有专门的指导和培训,这就使得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的使用率低,信息化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目前来看,在农村地区普及信息化平台应用的困难程度较大,除去建设成果本身的缺陷,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平台使用者对平台的认识不够。
2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产生原因
2.1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科学性
在实际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较多,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多的平台由于是政府主导建设,因此设计团队在初期的需求调研阶段只考虑到政府的工作需要,而对其最主要使用主体――农民没有做任何的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平台信息内容缺失,表达形式不易被农民理解,农民不会用不能用,极大降低应用效果。
2.2 农村信息化平台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良莠不齐的另一大原因是平台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平台种类没有划分清晰的界限。目前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平台有农业技术指导类、农业种养殖数据库类、农村信息服务类、农产品交易电商等多种类别。每个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者都需要根据既定目标,依据一些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另一方面,已有平台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使得每个平台都成了一座信息孤岛。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统一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这样也有利于各大平台的完善和对接。
2.3 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农民得不到良好的信息和技术的培训指导,很大程度源于农村的贫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农村常常伴随着贫困的现状,使得懂技术有能力的人纷纷远离走向大城市。如此一来,留下的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能将网络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人才更少之又少。农村信息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管理运营维修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信息建设的知识储存不充足,致使信息化服务的效果较低。
3 利用通信运营商优势解决农村信息化平台“最后一公里”问题
3.1 科学规划与设计,提高建设效率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农村信息化的平台建设除了要有对使用对象的准确的需求分析,更要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给予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信运营商具有优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团队,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合作流程,有丰富的平台建设经验,对农村政府平台建设的需求更加了解,能够更贴切的设计出满足政府和农民需求的信息化平台,从而尽量避免设计不实用,导致建设的效果偏离目标。
3.2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多渠道平台共享
政府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在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时,需要将农业信息,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规划更新,促进信息共享,为农民提供有用的务实的信息。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云数据资源,有能力整合政府所需的农村需求信息,并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农民的使用习惯与信息需求倾向,这些信息能够指导政府对农村地区的管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和完善对农民的服务。
3.3 加强信息化平台应用指导与培训,提高建设效能
在农村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服务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是农村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民的信息需求。相比于其他大型信息化服务公司,通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丰富的人力资源上得以充分显现。运营商在村镇支局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通过建立从上到下长久的专业培训机制,可使其在农村的信息化平台应用指导和培训中发挥巨大作用。
4 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通信运营商的鼎力相助,并对其提供资金的帮助和必要的政策扶持,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优势,借助运营商对信息化建设的熟悉和高超的技术,共同完成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