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网络环境;服务;引导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唤醒了人们强烈的信息要求;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这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在高校正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限定于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要求,需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来补充,也需要其它各科知识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要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高校图书馆这个课堂来完成。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现代化进程加快,图书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寻求知识,追求理想的良师益友,是现代大学生的教育课堂。
图书馆为学生的另一个课堂,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另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要,正确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图书馆来度过课余时间。
二、图书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对于高校图书管理者,不但有着服务于学生,做好图书、资料的借阅工作,还有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义务,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了解高校内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准确的将信息提供学生,提供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途径,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的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图书管理者对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要求要关注,引导、教育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为人处事、企业管理、社会发展、法律法规等,使学生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当代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趋势,要求人们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新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不断涌现,高新技术发展、普及迅速,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就更应该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常识,而不是只了解每个具体的专业中极小的一部分。世界联系增强,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信息交流频繁,都要求人们结合工作要求尽量多地掌握外语。
四、发挥高校图书馆课题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提供各类知识的源泉,图书管理人员服务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重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管理,高校图书馆形成了自己内部的网络管理体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在图书馆以外的网络系统也可以完成,为学生创立了便利的条件,打破了以图书为资料来源的格局,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做好高校内各种资料、文献、图书的网络工作,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网络的导读内容上,不但注重专业书籍、专业刊物的导读倾向,还增加了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企业管理、法律法规、财务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领域全面的发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广大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养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素质所起的作用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大和更有效。大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使得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起到教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淑梅.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的基础[J].国外情报科学,2004,(5):43.
篇2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实践 有效教学策略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那么,小学科学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例如:在《生物的启示》这节课中,我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欣赏一段《珍珠港》电影中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夕阳中自由飞行的画面,在优美的画面欣赏中,我问学生:“你们想飞吗?”学生都回答说“想”!于是我告诉学生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飞翔的梦想。接着讲述了飞机的发明史,提到更早时候古人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飞行的最早雏形工具,引导学生观察飞鸟和飞机哪些地方相似,古人为什么能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瓦特怎样发明“蒸汽机”的吗?你从哪些生物上得到启示?等等。通过创设这样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科学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二、玩中体验,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目的是让他们异想天开,从玩中求知、求真,玩出科学的真谛。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上课时,我出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玩空气枪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因为一部分学生玩成功了(空气枪的子弹能射出去),而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空气枪的子弹不能射出去),这样学生就能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再如,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然后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学生对这一实验很感兴趣,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很快完成了任务。这样,学生在合作中边玩边学,在玩中体验,不仅在心理上获得了安全感,精神上受到了鼓舞,而且思维更加活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给足时空,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简单地验证某个事实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丰富的事实。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物质变精神的发展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教师要给足学生获取事实的时间,要给够学生整理加工事实的时间。学生要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的事实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在认识上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过程,并达成共识,必须有足够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和相互间充分交流的时间。如《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火柴杆、凡士林(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提问学生,你准备借助材料怎样来研究?火柴杆有几种粘法?凡士林还可以怎么涂?你还能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吗?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行设计了许多有创新价值的实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去表达,使探究实验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评价激活,深化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因此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然能够深化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科学课,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使学生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显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并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提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或科学器材不足,很多观察内容或动手实验难以完成或根本无法进行。只好用“黑板实验”或“口头实验”来代替,既不形象又不得学生理解,在运用了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 软件简介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PhET计划(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ject),即物理教育科技计划的简称,该计划主要基于Java和Shockwave、Flash技术开发,通过建立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科学网站(http://phet.colorado.edu/),提供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及地球科学等模拟试验,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
该软件主要是研究仿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通过趣味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深涩难懂的概念以及蕴藏的数理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适用于理解枯燥的抽象概念和规律(运动学、抛物线、 可逆反应等概念);观察极其微小的(原子、电子)或极其巨大的对象(太阳系、冰河等);记录反应速度太快(核反应)或反应速度太慢(温室效应)的实验数据;使用实验器材昂贵(MRI核磁共振造影)或重复进行不同参数条件的测试的实验(热、化学反应速率等);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触电、易燃性、放射性等实验)。
3 应用案例
下面以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直流电路组装套件”实验为例,了解该软件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用。PhET的直流电路组装套件中所有元件和仪器都和实际非常接近,在连接上也可随意摆放,学生利用各种元件组装好电路后,即可查看电路的运行情况,只要各元件连接正确,电路便可接通,学生可以很形象地看到电在电路中的运行,利于学生完整、清晰且准确地建构电路的模型。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连接错误,造成短路,在现实中,只能看到小灯泡被烧毁的一瞬间的景象。而在PhET中,学生可以看到电路着起熊熊大火的景象,如图2所示,非常形象直观。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际动手组装电路时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还有大量适合小学科学使用的实验案例,如:“声音”实验案例可以研究声音的传递等现象、“能量的形式和转换”实验案例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过程等。教师可以对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源代码进行下载存储,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研究和改进。
4 应用启示
篇4
一小学科学教学导入原则
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要求,但是要想使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再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设计[2,3]:
(一)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目标”[4]。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为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做好铺垫,使其能够顺利实现。虽然在导入环节不能完全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应该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还体现在要紧密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服务。导入虽然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整体性指导入要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相匹配,要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形成有机的结合,让导入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引领作用。导入环节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时效性,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导入环节的内容不应过于繁琐。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应在坚持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例如在讲教科版《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中(本文所涉及的课都来自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以学生播报近期国内外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的新闻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开始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实现“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科学性指导入设计应以教材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前期知识水平。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对导入内容、教师讲授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导入的趣味性指导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要生动有趣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能促使学生思考导入环节所呈现的问题,为学习重点难点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实际中要以科学性为主,趣味性为辅的原则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覆水能收”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本节课最后让学生试着去解释导入环节中趣味实验的现象,即由于倒放的玻璃中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从而使得大气压把周围的水压进倒放的玻璃杯中。以此让学生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直观性指通过教具演示、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辅助其理解。导入的启发性指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领悟。科学课的学习往往要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或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导入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与途径。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是启发性的基础,启发性是直观性的目的。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例如在讲《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利用旗杆模型模拟完整的升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定滑轮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定滑轮的作用,让实验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学科学教学导入方法
教学导入方法的选择要以上述原则为指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选择合适导入方法对于整节课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课堂导入方法主要以下几种[5,6]:
(一)复习导入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在学生的旧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所以在讲新课时,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滑轮组》一课时,先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忆起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特点,再引出本堂课的讲授内容。这样可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思维更加的顺畅。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另一种是学生亲自操作。前者主要是一些操作较复杂、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伴随现象》一课时,教师用金属钠与水反应后再滴入酚酞试剂,使得整杯水变成粉色。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反应后水的pH值较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后者所进行的实验操作简便易行,可以让每位同学亲身体验。例如在讲《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让学生进行“拉不开的杂志”的游戏,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小学阶段尽可能选择一些趣味实验,这符合杜威和皮亚杰提出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认知方式的论断。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不宜观察的实验现象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例如在讲《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对地壳运动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依赖多媒体。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7]。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游戏软件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通过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8]。
(四)问题情境导入法
有效的问题引导要与学生的前概念相关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主体的研究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集中到关键问题上,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一个有力支点[9]。问题情境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10]。例如在讲《减慢食物变质速度》一课时,让学生汇报在课前对于超市中冷藏和冷冻区食物种类和食物产品包装的调查结果。并提出学生对于这样储存食物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食物变质有关。除了上述提到的导入方法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古诗导入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总结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3-5分钟的授课内容要让整节课进入主体内容的探索和调查阶段,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决定了导入环节设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导入的设计与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关;还与不同班级的前概念水平和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参考本文所提及的导入设计原则与方法,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既有效、又生动,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菊.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特色课程“小学科学课实用教学法”的开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46-148.
[2]康晓燕.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原则[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8-69.
[3]赖慧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原则及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3,(01):50.
[4]邹俊.论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5.
[5]季宗飞.例谈物理课堂的有效导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35.
[6]林忠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新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40-41.
[7]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8]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9]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85-89.
篇5
关键词:中小学生物教师;教学;创新观;智力;创新思维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进步离不开创造, 创造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如此。同时注意,这里所说的价值性仅指那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创造。从个体成长的角度讲, 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的成功需求, 是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创造者是一个主体性高的人,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物教师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是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发挥出来,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决定了对教师的创造素质的要求侧重在他的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创造品格等方面。
一、 教师要组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培养创造性人才, 除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知识:
1、开放综合的知识背景
创造实践活动表明,任何一项创造都涉及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即使是专业创造,也非这门专业所能单独完成, 是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是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的完美结合。许多自然领域的科学家有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技艺就与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齐名。这一方面说明知识、科学本身的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证明人的知识量、信息量与创造思维、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广博丰厚的知识背景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必备的条件。
2、脑科学知识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认知特点,左半球具有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理性认识突出; 而右半球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非理性思维突出[3]。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密切配合,是大脑两半球功能协调一致发展的结果,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教师了解创造活动发生的生理机制是指导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认识前提, 教师就可能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条件。
二、 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教学的具体情景出发,灵活地处理自己与学科知识、教材、学生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展示出的非凡高超的教学能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发展经历了依靠引导,自主发展的转变过程,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稳定的心理特点、把握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创造潜力并给以积极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造型教师注意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暗示学生具有创造力, 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成功的需求,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始终保持较强的创造动机。其次,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创造力具有多元性,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课堂上创造性的见解,也可能是课外独具慧眼的发现,还可能是创新的动作等。当学生流露出创造性的信息时,教师要迅速捕捉到并根据其特点采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培育、诱导, 激起他进一步创造的欲望,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2、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表现在处理计划和现实间的关系上。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 既遵循事先制定的计划和任务,又不拘泥于已有的计划或既定的程序, 而是根据课堂的信息变化机智地改变教学计划,加快或减慢教学活动的节奏, 补充或删减教学内容。其次表现在处理教材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上。在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教材观点与个体经验、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创造素质高的教师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既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又不停滞在具体的知识传授和反复强化上,而是以课本知识为中介,将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课外那无边的知识海洋,当教材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等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教材的观点, 而是抓住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和文章的局限,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辩证的态度,机智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
所谓教师的创造品格, 是指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能保证创造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品格特征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创造能力的发展,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传统生物教学重教轻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和个性, 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在教学知识时, 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 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 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因此, 教学应坚持以学为主, 将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教学实践中看,创造型教师都较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知识,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性、创造力才能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兴趣;科学素养;培养
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使小学生学好科学课,养成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兴趣是关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学习研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把学习科学跟运用科学的具体目标联系起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教育目标。
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关键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一旦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才肯罢休,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启发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科学,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科学。运用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
如何运用问题情境,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科学探究,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生物的启示》这节课中,我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动物世界》节目中鸟儿在夕阳中自由飞翔的画面,在优美的画面欣赏中,我问学生“你们想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吗?”学生都回答“想”!于是我告诉同学们人类梦想飞翔的愿望自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人们从飞鸟的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飞机,从而实现这个梦想,可以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接着,引导同学观察飞鸟和飞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能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除了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发明飞机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事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对科学事物的热爱和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喜欢科学的思想感情。
如果科学课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使学生在智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制作电磁铁》一课时,在学习了制作电磁铁的方法之后,我利用学生在课上制作的电磁铁和其他一些小学具,设计了一个看谁的电磁铁更有力的游戏,让每个小组选出本组同学认为磁力最大的电磁铁进行磁力大小的比赛,而且,每组同学都有一次进一步改进电磁铁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愉悦了心情,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以科学课堂为主要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载体
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课堂无疑是最好的阵地。这就给科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才有助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在短短的40分钟内学使学生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可是科学教材内容非常抽象,概念化的知识非常多,对于小学生而言毫无乐趣可言。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实验和制做活动,因为这些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开展各种活动。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使科学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比如利用身边的小动物和植物开展制作动植物标本活动,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开发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一举多得。
三、建立良好师生感情,带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因为感情有助于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果学生对老师有感情,走得近,那他们就会对那个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感情越深,走得越近,兴趣越会越浓。因此,在上课时,教师一定要做到语言和蔼可亲、教态笑容可掬、辅导耐心细致,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就像自己的亲人。还要能够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应做到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正面的评价或及时的纠正、引导。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这样既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带给他们的温暖,又能使学生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他、注意他,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要切忌批评学生,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程教学手段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必要手段,它不但为科学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会主动探究与思考,学会借鉴与选择。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现代媒体器材的应用能力,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习信心,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篇7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备课时,我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并联系英雄李向群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立志报效祖国。长大后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
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成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二、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根据学校情况,侧重抓了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并结合李向群精神,从中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好奇;创新
整个国家综合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引领中国的中小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在最基础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已成了主要的授课元素。结合自己在科学授课的过程中,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开始的新课,引领孩子感兴趣的接受。
三年级是学生们学习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就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引领学生们对新课的喜欢,解决这一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多种媒体的使用能够带来更直观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丰富学生的视野。可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大脑,有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们便能正确的接受。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课时,便给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的视频: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便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热烈,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好奇的心理 激发学生们的找寻。
小学生天生的好奇性足够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新奇的东西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去用耳朵感受,去用脑子思考、去用手触摸。使用多种探寻的方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恰恰弥补了学生的这一缺点。通过观察地球的全貌,让学生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一系列的猜想,从远处看,从近处看,去不断证明自己的猜测,最后通过判断、思考知道了地球上蓝颜色的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水,而教师从视频搜索出水的情境,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好奇的情理,从而会产生对水的研究。好奇与兴趣便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大。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用心的感受。而现代信息的使用无疑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在《动物的卵》一课当中,多种多样的动物的卵的认识这一内容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内筹集到足够丰富的观察材料的。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专题网站可以获得多种有关动物的卵的信息,从而构建对于动物的卵的认识。
三、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升科学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课程里,抽象的内容很多,如像月食、宇宙知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这些内容对小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且不容易理解的。以前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靠讲解,条件好的学校也只是利用挂图、幻灯片来辅助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融于一体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由枯燥的理论知识,到图文并茂的多方面感官感受。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
四、努力的学习科学 不断的创新科学
创新的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而最终实现的。科学课的积累,使我们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只要积累了经验。对事物的重新认识,才能激发创新的意识,这就在于平时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从而大大提升知识面,为后天的创新积累财富。小学阶段是学习新知的重要阶段。接受新鲜事物的黄金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段,而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查阅、寻找、思考便能提升知识的储备。大量的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寻找到答案。我在教授锯的发明时,用多媒体以精美的图形制作,形象、生动为学生展现锯的研制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依照自然界的生物进行发明创造。在课件展示中,我适时的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叶子的边缘,从中发现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便会产生思考,讨论,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课件展示,从细小的环节给孩子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正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学习的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的优化整合,更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提升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
篇9
创新是主旋律——浅谈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严斌
农村小学品德学科开展社会调查探微张敏
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康煜翔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王皓
浅谈文言文教学雷泽晶
创德育环境促幼儿发展张晓红
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动力王富存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建议东方青年·教师 赵丽梅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宝刚
谈谈课改下高中生物之有效教学李建军
学生养成教育七字诀卿深林
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杨燕平
以读为本读中训练张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于晓梅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景凤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熊爱梅
浅议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毕艳云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谢文成
谈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张士平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东方青年·教师 周国华
我的班主任工作浅谈于晓梅
校本教研直面地理高效课堂李文玲
小学班主任经验总结孙丽双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赵秋燕
学生运动损伤事件的分析与启示汤谦
新课改下的小学和谐德育之我见马刚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刘斌
小班幼儿品德教育初探史书文
在品德课中体现德育思想李晓翠
追求个性发展创设活力课堂钱宪宇
谈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汪威强
一片丹心献教育李文莉
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贾万玉
浅议小学生"倾听"素养的培养董学磊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周粉娟
自主,给学生一片天陈春裕
让情境成为你课堂的"魔法棒"杜桂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孟春萍
教师言语锤炼四重奏周新桂
浅谈导数在中学数学的应用唐国剑,唐福根
浅谈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边巴卓嘎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东方青年·教师 李兆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张春霞
浅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吴炳友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马龙
初中新课改中数学教师的作用薛平涛
思想品德课五步教学法马龙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赖运明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巧妙教育罗文华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薛平涛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王文霞
让学习资源,花开于语文教学的百花园曹郡蓉HtTp://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安祝怀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李玉芬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雷武
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罗文波
改革体校学生的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王晖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蔡启雄
浅谈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曹云
让生活走进课堂陈伟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周萍
打磨细节,向数学素养的深处漫溯张月兰
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的乐园谢洁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杜小艳
试论多媒体CAI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东方青年·教师 冯子微
阅读教学,贵在品读付红梅
浅谈复习课教学的策略李强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王庆
管窥识字课堂——低年级科学认读的实践与探索蒋双英
谈作文教学中周记的潜移默化作用付红梅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王小燕
关于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洪梅,李海江
教师转变角色"三者"谈朱长君
课文后练习要落实在课堂上张永勇
谨防评价天平失衡李慧丽
话说科学课堂点拨李戊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东方青年·教师 刘巧玲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四步走"李贺岩
试析师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张悦,李美素,李岩,张议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刘桂香
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刘燕
浅谈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彭建平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教育张丽君
浅谈差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转化教育于丽薇
篇10
[关键词] 中师教育 现代小学教师 培养
随着师范教育由三级到两级转变的完成,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师的培养模式被不断引入,“学科性”、“学术性”逐步加强,然而,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上似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效果。面对现实,我以为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高师培养的经验中获取支持,还应该认真总结过去中师教育的经验,在传统教育中寻求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
一
首都师范大学曾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无论是培养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为小学教育输送教师。换句话说,服务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中师为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知识的综合性。中师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师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培养全科的小学教师,中师的毕业生到小学后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不仅要教语文,也要教数学;不仅要教文化课,而且要教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因此,在中师教育中,高中的课程全部纳入到中师的课程计划之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一个不拉,样样齐全,以满足小学各个课程教学知识的需要。
2.素质的全面性。在中师的课程计划中,除了上述的高中课程外,还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相当于大学的《现代汉语》)、书法等课程,音乐、美术课程的课时数也大大超过了高中,音乐中包含乐理、视唱、琴法等内容,美术中包含素描、水粉、简笔画、手工制作等内容,有的中师还将中国传统诗文的诵读引入教学,纳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之中。中师校园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强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木表情”,走进中师校园既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也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歌声;既可以看到矗立的校风教风学风、名人警句,也可以看到老师学生的书画作品。宿舍内务整齐划一、教室窗明几净,其间学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布置,无一不在传达着校园主人的广泛全面的素养。
3.培养的实践性。中师的校园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每天集体跑步出操,全体同学每天早自习推广普通话,每位毕业生都要通过学校自行设计标准的三笔字、普通话、琴法、视唱、美术作品过关。教务处每年都开出诸如书法、朗诵、古诗文诵读、小学奥数、素描、国画、手风琴、二胡、琵琶、小提琴、钢琴等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校园里的每棵花木,学生都为它挂上学名、科目种类、特性等的介绍。团委学生会每周都组织朗诵、讲故事、演讲、三字、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团一角等比赛或评比,每周末还有丰富多彩文娱晚会。中师校园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场所,中师生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习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等教材教法课;不仅有学校安排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日见习、一周见习、实习,还有各班必须有一个联系的小学班级,每周定期到小学帮助任课老师、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参与学生活动,教学实习前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备课、小组试讲等场景,还可以听到学生学习体育老师队列训练的口令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师教育中,时时强调学生的教师意识,在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实践中,渗透教师的品格道德、文明言行的要求,“身正为范”成为中师校园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
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并非简单的回归中师,甚至停留在中师教育所构建的框架上,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起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的“格”。
传统中师的知识的综合适应了小学教师知识综合化的客观要求,也与目前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现实需要相吻合,但是这种综合是基于高中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标准的需要。但是,小学教师培养高等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科知识综合化的特点,在突出学科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综合化,尤其是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学科综合课程和必修、选修等形式,培养素质健全的小学教师,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的素质化。
传统中师毕业生全面的素质培养,顺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师缺乏的需要,客观上也有顺应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虽然传统中师全面素质培养,对全面内涵的理解比较狭窄,尤其是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带有比较浓重的“工具技能”的色彩,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正确理解全面素质的概念基础上的全面素质培养,依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普遍忽视学生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今天,重提全面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推动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开拓。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必要通过教师培养氛围的营造、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开发,推进未来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中师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技能习得性的特点,造就了一批批适应小学教育需要的新师资。但是随着对教学技能理解的深入和能力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进,这种“夏练三伏,冬练寒九”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小学教师培养的当今,不是要放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对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进行重新界定的前提下,更好地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效益,增强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驾驭教育教学。不仅要在课程的总量上,增加实践性的内容,而且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在隐性课程,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学生活动等方面造就实践性训练的有效机制。
三
中师的教育并非没有一点点学术,只是学术缺乏必要的理论的指导,学术的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的归纳和提升,难以形成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寻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并不是缩小教师成长空间,而是要为教师成长建立更为坚实的平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教师的教学效能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准备并不成正比,二者的相关度极低(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层次的差异,并不是单单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成长上。
这样的理论成果已经为国外的许多教育机构所接受,并且在实际的教育文件中得到体现。新西兰教师协会2007年4月公布的《新西兰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价值观与专业关系三个维度,建立了教师教育毕业生的7个标准,除了第一个标准“教师教育毕业生知道叫什么”中涉及学科知识外,其余更多的是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英格兰从2007年9月起开始实施的《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合格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资深教师、高级技能教师分别制定了标准,从内容上看,融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两种模式。与我国相近的越南教育与培训部,2006年10月公布的《越南小学教师标准》,把小学教师从人格、意识形态及政治观点维度,知识维度,教学技能维度三个维度,分为初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首席教师,建立起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层级。为界定和交流“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实践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通常是以案例知识、缄默知识、教育叙事或真实课堂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式存在,具有不确凿性和情境性。因此,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继承中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学评价与控制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教师“格”的提升,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是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主要不是学科专业研究上。
中等师范在走过了百年历史后,在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消失了。但是,它只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消失,其百年积累的小学教师培养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性、培养的实践性的经验,不仅不能消失,而且应该在高等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项目组.越南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世界教育信息,2008,(9).
- 上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
- 下一篇:思想政治风险点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