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收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征收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征收原则

篇1

关键词:欧债危机;税收原则;托宾税;财产税

一、引言

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到如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这PIIGS五国为首的债务危机席卷欧洲,欧盟政府前后采取和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但均未见其效,导致危机继续蔓延。而近两年,欧盟政府为了弥补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相应地建议和实施新的税收政策,以弥补财政和预算缺口,由此税收行动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在当今欧债危机下的欧盟政府所采取的税收行动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税收三大原则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当前欧债危机下,政府所采取的税收行动

2010年英国力推全球银行税,就是征收金融交易税,即“托宾税”;2011年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的财产税计划通过了国会投票,这项计划旨在帮助实现希腊政府削减赤字的目标以避免债务违约;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议根据批发融资征税。这些一连串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税收行动,无非就是挽救当前金融市场过热环境下所出现的欧洲国家隐瞒债务情况,持续举债进行投资而酿成的债务危机。

金融交易税是1972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提出的,又叫做“托宾税”,是指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金融交易税和印花税一样是一种“用者自付”的税,是以交易为基础征收的。尽管近几年来不断有国家提出征收托宾税,但都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各国之间的分歧太大。金融交易税若不能在全球广泛应用,金融交易就会转移到不征收此项税种的国家和地区,使得市场发生严重的扭曲。只有在各国政府都达成共识时,金融交易税才能够共同征收,否则无法采取行动,这就是托宾税迟迟未能征收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一行为的实施,必然会造成税收成本的增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经济均衡起到调节作用,但却直接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税收的经济效率上来看,征税活动使全社会为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以及为获得同等的消费满足多支付了一笔费用,也就是额外的负担,导致经济福利并未达到最大化,影响税收效率。税收的经济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eCt=eB+cC=(C+V)-(C′+V′)

其中(C′+V′)和(C+V)分别为征税前和征税后的全社会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额外负担以eB、从属费用以cC、税收的经济成本以eCt表示

关于金融交易税的征收,托宾税能大幅提升政府的收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认为这是一个关乎公平的问题,因为公共部门曾提供大量资金担保来帮助银行,现在应该轮到金融行业回报社会了。然而,这却与财政原则中的适度合理产生了矛盾,托宾税的征收,将直接影响到欧洲金融工具的发展,取之过度而影响金融产业的积极性,损害公平和效率。纵使为了满足财政原则以使托宾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征收,却将导致对那些小国和发展中的国家在金融产业上发展出现停滞,从而直接影响到其的国内经济发展,从全球来看,则有损公平原则中的经济公平。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希腊总理的财产税计划得到了通过,相应地希腊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在另一方面继续重拳打击偷税漏税欠税的个人和企业,这一前一后的“财政瘦身”,给希腊未来的经济发展蒙上了的阴影,而执行这项计划是希腊政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原因是工会和部分行政部门将给该计划带来重大的阻力,从而提高惯性和无作为的风险。数万名希腊人民上街游行可以看出希腊政府此次的税收行动并未符合税收原则,在一定程度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这些征收而来的税收,或许不能成为此次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

三、效率、公平和财政原则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例子上看,在债务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的情况下,欧盟国家采取了拓宽税基的办法,希腊政府也采取了相同的办法,提议新的财产税,以提高财政收入,来弥补债务的缺口。然而税收的征收,势必需要遵守税收的三大原则,也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好效率、公平和财政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政府通过税收对国家经济进行调节的职能。

图1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运用税收制度缩小公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税收效率原则强调税收中性,税收不能干扰在无税条件下的有效资源配置,不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而税收财政原则强调的是税收的足额稳定与适度合理,认为税收收入应当满足财政活动的需要并且能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依照效率原则,税收能够维持市场机制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经济结构合理。遵循效率原则,防止居民之间与行业之间的收入两极分化,既能防止贫富悬殊扩大,又能保障各个行业的积极性,维持了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对比可见,效率原则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公平原则追求的是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这就造成了两者的矛盾。然而,税收效率原则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税收公平原则是宏观调控的工具,税收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都各有利弊,是对立统一的。他们需要兼顾协调,这是因为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对立统一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有效时需要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要靠税收效率原则实现;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存在时,公平原则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而税收的效率和公平目标是在税款征收过程中实现的,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属性和主要职能,这个就需要受到财政原则的约束。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变革都必须保证政府收入,即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为了达到政府收入的目的,必然要遵循足额稳定和适度合理,然而这二者更像是是由效率与公平原则衍生得到。充足稳定的财政收入,需要建立在高效和可持续的税收征收体系上,只有将资源的配置做到最适度,分别做到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才能使税收提供足够的财力保证;而合理的税收收入,就是要防止取之过度而影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就需要做到税收负担的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和税收的社会公平。

四、结论

结合前述欧债危机下的政府税收行动和对税收三大原则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存在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

(2)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也存在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3)财政原则是严格建立在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杨斌.税收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馨.财政学(第四版)[M].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碳税 税收 公平原则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气候异常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深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和国际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促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碳排放,阻止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在众多的减排手段中,碳税不失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减排措施。由于碳税在征收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不公平,所以碳税征收必须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税收公平的释义

按照西方税收学界的解释,税收公平通常指国家征税时应该使纳税人的经济能力与所负担的税收相一致,同时,各个纳税人之间承受的负担要大致均衡。就公平价值的实现而言,公平应包含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公平,主要是确定纳税人在税收征纳关系中承担税负的多少,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保持均衡。①它包括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所谓税收横向公平,即纳税能力相同者同等纳税;所谓税收纵向公平,即纳税能力不同者负担不同的税收。税收的社会公平,主要是通过税收在社会再分配领域中发挥作用,缩小贫富差距,使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结果在社会所有成员中达到相对均衡,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②

从法理的角度看,税收公平原则是法的公平价值在税法领域的具体化。乌尔比安曾从词源意义上对法作过解释:对于那些即将学习罗马法的人,应该知道法称谓来自何处,它来自于正义。③正义在法学研究中可以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容,而通常法律价值的判断是依据“对一种事实行为应当是这样或不应当是这样”而作出的法律价值选择。④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平与公正、正义、公道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公平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体现在法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也指导着法体制的构建和法制度的创新。税收公平,即公平价值在税收领域里的体现。一方面,它在法价值层面指引着税法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也在法律制度层面内化为税法的具体原则和规范。法律通常是以规范、原则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公平的权威方式,而法律体系就是国家认可的一套公平标准,法律是实现公平的一种最常用、最可靠的途径。⑤

碳税征收的国别比较

碳税最早是在北欧国家实行,各国的碳税制度有较大差异,以下主要从碳税税率和税收优惠、碳税收入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税率水平差别较大。其中挪威和瑞典的碳税税率较高,所起的激励作用较大。由于各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同,同时所采用的其他减排措施也不同,所以,各国的碳税税率相差较大。但对于汽油和柴油的税率,各国通常采用较高水平的税率,原因是各国对这些能源的需求波动小,可以为国家带来稳定的税收。它们通常采用混合方式征收,包括燃料的碳含量、不同行业的燃料成本比重和不同燃料的比价等。同时,对工业使用的燃料和家庭使用的燃料实行差别税率。各国先采用了较低的碳税税率,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提高,这是因为征收碳税的初期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及带给纳税人的负担,尽量减少开征时的阻力。

第二,税收优惠是各国经常采用的调节手段。各国对特殊行业都给予了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碳税对个别企业或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各国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签订了自愿减排协议的企业,减排CO2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使用能源排放的CO2,都会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虽然各个国家采用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方式,但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分配的公平,以及保护本国的特殊行业。

第三,碳税收入的使用因各国情况而异。有些国家将碳税收入列为专项支出项目,如运用于环境基金和环境工程等;有些国家运用碳税的收入去补偿那些受影响比较大的企业或群体,如能源密集型企业或低收入群体;有些国家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其他税收,通过财政改革,用碳税收入来矫正其他的扭曲性税收;还有一些国家将碳税收入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第四,实施效果良好。一些较早实施碳税的国家,如丹麦、瑞典、荷兰等国也对碳税进行了相关的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碳税一方面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并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另一方面碳税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应,比如增加就业岗位的作用,以及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作用。

篇3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将成为国家与农民的主要联系纽带,是农民合理承担义务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征管的需要,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严格依法治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就建立新的农业税收征管体系有关问题做如下设想:

一、规范征收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依法征税、依率计征的原则。坚持依法征税、依率计征的原则,必须把税法的统一性与管理方法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税收管理时,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税法办事,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着差异,具体的管理办法不应强求一律,而应因地制宜,使征收管理符合实际要求,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组织税收收入与促进经济生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收入是征收管理的首要任务,如果不注重组织税收收入,则征收管理就失去了中心;但是,征收管理又不能持单纯的财政观点,不注重开辟财源,就会束缚经济的发展。在征收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专业征收管理与群众协税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税收工作涉及城乡各行业,遍及农村千家万户。如果没有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协助,仅靠征收机关的自身力量是搞不好征收管理的。因此,采取适当的形式,因地制宜地组织群众开展协税工作,把专业管理与群众协税结合起来,对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促进征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二、建立规范征收管理体系的目标

农业税收征收管理体系建立的目标:以征收机关为主、协护税为辅,分类分步推行纳税申报和集中征收,搞好服务监督,逐步实现计算机控管和重点稽查的新模式。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确立征收机关依法征收的主体地位,同时做好征收机关的自身职能转变和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提高,逐步实现由征收人员上门收税向纳税人自觉申报的转变,由专管员直接管户向管事、监督与服务的转变,建立规范的农业税收征管新模式。

三、规范征收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农业税收征收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按照农业税收业务征、管、查一体化管理的设想,考虑到农业税收与工商税收的区别,在保证地方税收整体征管体系的前提下,有必要确立农税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本着机构不升格的原则,省、市、县三级成立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农村中心所下按所辖乡镇设置农业税分所。省农税局主要负责全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征收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管理方法,组织所管税种的税收收入;管理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票据和农业税收征解会计工作;办理所管税种的减免审批事项;开展农业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管理农业税收征管装备;开展农业税收征收调研和稽查工作,处理所管税种的其他事项。市、县、市、区"农税局主要负责本辖区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的征收管理;负责所管税种的政策法规贯彻实施;负责所属地区的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管理、票据领发、农业税收征解会计工作和稽查工作;办理所管税种减免税的审批、落实工作;协助上级农税局做好本地区的农业税收调研工作,处理好上级局交办的其他事项。乡农业税分所具体负责所辖区的农业税收任务的直接征收工作;负责农业税收税源的调查核实和登记造册工作;负责农业税收的减免具体落实工作;负责乡级农业税收决算的编报;负责农业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到户工作;负责对村级协护税组织及代征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税收队伍建设。我省现有从事农业税收一线征收人员近2700名,平均每乡2名,负责全省农业税收8亿元的征收任务。税改后,农业税收征收任务成倍增加,农特两税预计达到16亿元,征收方式将由原来的政府行政命令式转变为征收机关直接征收为主,征收主体和执法主体将非常明确。面对全省800多万户的纳税人,要做到依法行政、户交户结、按期完成征收任务,现有的征收力量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配置。

(三)建立夯实的税源管理基础。农业税收征收要做到依率计征、应征尽征,必须从税源管理入手,在摸清税源真实情况基础上,健全完善的分级管理税源制度,实行动态控管。同时,要加强对纳税户的管理,做到农业税任务落实到户、实行户交户结、完税凭证开列到户;对农业特产税纳税大户要办理税务登记证,并定期进行检查;对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要逐步实行纳税申报制度。在此基础上,对税源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

(四)分类分步推行纳税申报制度。根据农业税收工作特点和纳税人不同的缴税意识、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管理水平等条件,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邮寄申报等多种方式申报纳税的形式。可以按照先易后难,先城镇后农村,先国有、集体单位后农户的原则,分阶段、分税种地实施。根据耕地占用税、契税一次性纳税和农业特产税大户相对集中的特点,要逐步实现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模式。针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零星散户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现实,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先试点后推广,要进一步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纳税意识,逐步创造条件实施。

(五)逐步实行集中征收体制。为了方便纳税人,节约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能,农业税收要逐步进入地税办税大厅及其他服务场所。在县(市、区)局已建立的办税报务厅所,要逐步增设农业税收窗口,负责农业税收政策咨询、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一系列工作。定期向县(市、区)农税局报送税款征收资料和申报纳税等情况。在基层税务所,农业税收要与工商税收统一进办税报务厅,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交通、通信不便的山区和偏远地区,可采取巡回征收和定期定点征收方式搞好征收工作。

(六)建立健全税收保障体系和协税护税网络,规范委托代征税款手续。针对农业税收税源分散、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充分依靠县(市、区)乡政府的领导组织及协调,成立由地税、财政、工商、公安、粮食、土地、金融、城建等部门参加的协护税组织,协助征收部门及时解决税收征管中的难题。乡镇和行政村应建立完善的协护税网络,在征收部门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协护税工作,征收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给协护税网络一定协税经费。征收机关按照税法及行政法规规定委托粮食、土地、房地产、林业等单位代征农业税收的,应规范代征程序和办法,要签定代征协议书,对其颁发《委托代征证书》,并监督代征单位执行税法和协议。对聘请的农税协税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税收业务的教育和培训,实行“一书(聘任书)、一证(上岗证)、一档(协税员档案)”的管理制度,定期考核,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其协护税行为,防止问题的发生。

篇4

一、tqm理念与行政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为tqm)是二战后在西方企业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是继“质量检验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理论后出现的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is08402标准中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呼声推动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将企业中推行的tqm理念运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将产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筹模式应用于政府行政机构之中,以达到行政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各级政府及其全体公务员通力配合,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最优地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系统管理活动。通过对基层税务机关的实地调研,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控制理念,本文认为应对税收行政管理工作的程序、要素、质量职能、过程、不合格控制等诸多质量环节予以严密监控,以确保在税收行政管理领域实现最优服务。

二、税收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分析依据tom理论,可以将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问题分为以下三方面: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主要包括功能性、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时间性、文明性。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做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做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基于tom的税收管理质量模式框架设计

一般而言,税收行政管理质量模式的框架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1、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要求的程度。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3、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程序做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

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

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

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

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o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四、税收管理tom模式要素确定

(一)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三)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篇5

一、对税收优先权的理解

优先权制度实际上是各类法律中规定得较为普遍的一种制度,在税法领域,亦多有体现。如在税收征管方面,既涉及到本文研讨的国内法上的税收的一般优先权问题,也涉及到国际层面上国家之间的税收管辖权何者优先的问题。为了解决因跨国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各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需要确定哪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是优先的。经过反复的实践,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把税收管辖的优先权配置给东道国(收入来源国)是更有效率的,由收入来源国优先行使属地管辖权,可以真正实现鼓励跨国投资、推进贸易自由化等目的,可以从现实和长远两方面对各国更有利。于是,这样的优先权配置便经常地出现在双边或多边的条约之中。

在国内法领域,涉及诸多债权的实现时,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在法律上将优先权配置给了税收债权。众所周知,人类不仅存在私人欲望,而且存在公共欲望,公共欲望只能经由公共经济,通过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手段来得到实现。为了满足公共欲望和公共需要,必须由国家这个非营利的组织体向营利性的私人经济主体(企业、居民)课征税收,以此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这使得税收成为满足公共需要的最主要的手段,从而使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税收的公益性正是在立法和学说上承认税收的一般优先权,或将优先权赋予税收债权而未赋予一般债权的理由。

我国税法规定的税收优先权,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这是税收绝对优先权的体现,即在当事人既欠缴应纳税款,同时其他债权人也拥有对该当事人的债权,而这些债权又未设定担保的情况下,税收优先于其他债权。我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与此相联系,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其中,有关破产财产清偿债务的顺序的规定,与上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基本相同。这些规定与现行税法的规定相一致,即国家税款的征收要优先于未设定担保的第三人的债权,体现了公权优先的原则。二是税收优先于发生在其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在纳税人的财产设有质权或抵押权的情况下,若设定时间在法定纳税期限之前,则有质权或抵押权担保的债权优先于税收债权受偿。在纳税人的财产上设定了留置权的情况下,如对该财产进行滞纳处分,则由留置权作为担保的债权优先于税收债权从该财产的变卖价款中受偿。留置权与抵押权、质权不同,它无需进行登记,而仅依法律规定和事实为依据即可确定其存在。由于上述对税收债权的优先权存在于滞纳处分领域,且滞纳处分费是优先的,因而在学说和立法上认为,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不仅优先于税收债权,而且也优先于质权、抵押权、先取特权所担保的债权。三是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第2款规定:“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这是因为税收用于国家财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是对纳税人的惩罚,两者相比较,税收比较重要,应该予以优先对待。此处,行政机关应该包括所有的行政机关,而不仅仅是税务机关;“同时”应理解为同时存在,而不是同时发生,如果是同时发生,则无论从法理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

二、税收优先权的限制或例外

(一)税收优先于担保债权的前提条件。首先,纳税人在其财产上所提供的债权担保(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必须是有效的,如果担保无效,那么就可以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第1款和《民事诉讼法》、破产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直接行使税收权力了;其次,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必须已经实现,并且在纳税人提供物权担保以前,如果纳税人先提供了担保,然后才实现应纳税款,则该笔税款就不能使用税收优先权;另外,税收优先于发生在其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额度应该以纳税人应纳的税款为限,例如税务机关处置纳税人的抵押财产后,抵压财产的处置价值超过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滞纳金和必要的处置费用的,超出部分应该退还纳税人,纳税人抵押的财产价值不足以缴纳税款和滞纳金的,税务机关应要求纳税人以其他财产补足。

正确认识这一点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欠税的纳税人仍然可以以其财产抵押、质押,其财产也可能被留置,但此时的抵押、质押等担保物权,不能影响税收,即根据税收优先的原则,对有欠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对其设置抵押、质押或被留置的财产,有优先处置权,以保障国家依法取得税收收入。

(二)税收优先权对其他私权的例外(法律规定的例外)。国家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的原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法律根据特定的情况,作了特殊规定。例如,我国《海商法》第21、23条的规定,船舶吨税的征收后于在船上工作的在编人员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给付请求,以及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的赔偿请求而受偿。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即本属一般债务的个人储蓄存款本息,因其与个人利益、社会稳定等关系密切,法律才赋予其优先于国家税收受偿的权利,这实际上也是从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出发所作的考量。既然税收也是为了公共利益,并且与保障社会公众的权利(个人储蓄存款的本息)相比,作用更为间接,因而把个人本息从其他银行债务中独立出来,确定其优先于税收的权利,也是适宜的。又如《民事诉讼法》关于破产财产清偿顺序的规定,在破产程序中,职工的工资也属于债权,但考虑到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这一更高的人权宗旨,虽然将国家税款规定在破产债权之前,但是将国家税款规定在了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之后。此外,《民事诉讼法》第222条、223条规定,人民法院执行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生活必需品;《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2条也规定,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得保全和强制执行。可见,税收债权的优先受偿地位并非绝对的和固定的。

(三)税收优先权并不优先于其他权利(力)(包括司法权、行政权等)的行使。《民事诉讼法》第94条第4款规定:“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从本条规定看,税收优先权由于与不得重复执行的矛盾而无法行使。即使税款发生在先,其较之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有优先性,但是仍不能从已被人民法院采取查封、冻结等财产保全措施的财产中优先受偿。同样,纳税人的财产被其他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措施的,也不能行使税收优先权,即税收优先权原则上并不优先于其他权利(力)(包括司法权、行政权等)的行使。

三、税收优先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现行相关破产法律制度中,税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债权人是平等的,这不利于对国家税款的有效保护。一方面,税与债性质不同,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经济手段,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而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对等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务机关不拥有对税收的所有权、分配权、处分权,也无权放弃欠税的清偿权,税收收入不属于税务机关,而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其所有权和支配权在国家;而债则不同,债权人拥有并行使全部权利。另外,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收优先权虽有优先清偿效力,但这种优先仅仅是在某些方面的优先,税款的受偿仍落后于享有物权担保的债权,并且由于我国破产实践中零破产现象的大量存在,税款的优先受偿往往得不到实现。再加上债务人为了达到逃避缴纳税款的目的,往往在财产上恶意设立担保债权,这就使得国家税款更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税收优先权理应高于有担保债权的优先权。

(二)税收优先权的实现,极易侵害正当权利人的利益。我们知道,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设定担保,目的就是要保证其债权的实现,因此设定担保债权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其他相关法律中,是受到特别保护的,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6条规定,纳税人有欠税情形而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的,应当向抵押权人、质权人说明其欠税情况,抵押权人、质权人可以请求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欠税情况,但正当权利人仍有可能因疏忽或者债务人的恶意而无从知晓。

具体工作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纳税人甲企业,2002年度及以前无欠税,2003年1月份,以其20万元的一台设备为向乙银行贷款25万元提供抵押担保,2003年8月份税务机关对甲企业2002年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查出该企业2002年应补缴增值税款18万元,该查补税款一直未缴,2004年8月,该企业被债权人申请破产。该例中,这18万元的税款,是否应该优先于乙银行的担保物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18万元的查补税款应按其实现时间确认其发生于2002年,即在该企业担保物权发生之前,然而乙银行接受该企业担保时,双方都不知道有该笔税款的存在,这时仍然强调实现税收的优先权,对乙银行显失公平。

为此,笔者以为,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第3款“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的规定,法律应明确规定“税款已经依法予以公告”是税务机关行使税收优先权的构成要件之一,否则不得行使税收优先权,并以公告时间做为税款优先于其他担保物权的时间标准。以民事物权法理论为基础,从而使公告的税款取得公示的公信力,取得税款优先于其他担保物权的合理、合法的根据,有力维护社会经济信用制度,充分保护正当权利人利益。

(三)税收优先权实现的司法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做出了税收一般的优先性的规定,但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在缴纳所欠税款前优先清偿无担保债权或发生在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而致使所欠税款不能足额受偿时,税务机关应如何行使税收优先权,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做出明确规定。税收优先权流于形式,难于付诸实践。因此,建立税收优先权司法救济制度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0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条、第74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我认为,这里税务机关也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请求行使撤销权撤销欠缴税款的纳税人的上述清偿行为,以达税款优先受偿的目的,从而保障税收优先权的有效行使,但是应当对本条作适当修改,明确赋予税务机关行使该权的法律依据。

(四)税收优先权行使方式有待明确。税务机关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的规定依法行使税收优先权时,极有可能与担保物权设定在后的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发生权利争议,此时,税务机关应如何行使税收优先权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税务机关能否对纳税人已经设置抵押权、质权的财产或者已经被留置的财产采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来行使税收优先权?笔者认为应区别对待。在纳税人仍保持对其财产的占有时,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0条的规定,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由于此时被执行对象仍是纳税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当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占有或控制欠缴税款纳税人的财产时,因为税务机关与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间关系非同与欠缴税款纳税人间税款征纳关系,乃是一种权利冲突关系,二者处于平等地位,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规定税收一般的优先性,但在税务机关与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间发生权利冲突情形下,以行政强制执行方式行使税收优先权对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利益影响甚巨,稍有不慎就会有损于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信用制度,无利于争议得到公正、合理、彻底的解决,因此,在上述权利冲突情形,选择由第三方(即人民法院)权衡利弊(即冲突权利各自所代表的利益),判断各种权利的有效性,并最终居中裁判解决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影响;对策

1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子商务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相继进入网络并宣布支持网络支付货款的相应行为及各式企业在网络上相继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及销货系统,使得电子商务、网络销售成为了近几年来日益走俏的一种企业销售行为,但是,伴随着这些企业销售行为的完成,国家的税款也在随之流失,到底电子商务对国家税收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运用税收法律法规及现行的征收管理系统来严把销售关口,不让国家的税款严重流失呢?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它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和个人从事数字化数据处理和传送的商业活动,包括通过公开的网络或非公开的网络传送文字、音像等。截至200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约2.5亿,7000多万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2004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交易额约为16121.71亿美元,预计2005年的全球电子商务贸易交易额将达到23000亿元。而在我国,电子商务则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及计算机的相应普及,我国的电子商务也在随之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单从2000年至今,专业网络销售网站由2000年的4、5个已经增长到了现今的125个之多,由此就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发展大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对传统贸易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当前的税收政策及征管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么电子商务到底对当前的税收及征收管理系统存在着什么样的挑战呢?

2 灵活便捷的电子商务对相对固定的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商业构想的实现,用来提高贸易过程中效率的一种形式。其不同于普通商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电子商务的方便、灵活,购买自己喜好的物品再也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商店、商场中,而只需要登陆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主页,通过简单的搜索引擎,只需输入简单的产品名称、商标、产地甚至于商品的性能、价格范围,都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中设立的各个电子商店通过银行的电子支付货币系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从挑选到购物直到货币支付的整个交易过程,最多不会超过15分钟,就是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使得电子商务站在了最近几年流行的潮头浪尖,但是,相对于电子商务的灵活、便捷,我们的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和税务监控系统就显得相对落后了。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网络仅仅依靠的是简单的WAN(内部局域网),而并非与INTERNET(广域网)相互联接。

国家税务总局在“建设税收征收管理信息化”的方案中曾经提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税务监控体系。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仅仅是局限的WAN,这样,不仅达不到及时、有效的与其他各个行业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也很难达到对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的有效监控。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相关数据,在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下网络销售平台中,仅电子商店2004年全年就达到了18956个,而象这样的电子购物系统,在INTERNET上比比皆是,但是,我国的税收管理系统和税务监控系统并未对此进行过监控。虽然说,随着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和征收改革的深入,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税收征收管理基本要素为监控的税务监控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整个监控体系仅仅实现的是将过去纳税人原始票据纸质资料的电子化,而并未真正作到与各个行业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及联合监督,这就给电子商务的商家偷逃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电子商务中无形商品销售对税收征收范围的影响

在我国的税法中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资产的使用都作了明确的区分,并且制定了不同的课税规定。然而在电子商务中销售方可以将原先的有形货物以数字形式作为商品进行销售,例如网络游戏中的相应销售行为,交易商通过购买游戏点卡和玩网络游戏产生的电子商品进行交易,而这种网络游戏中产生的电子商品的买卖行为及对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应视为销售产品?这种商品该如何确定其具体特性?运用什么方法确定?并且怎样确定其所得适用的税种和税率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的确,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无形的电子商品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将来我们身边的某些实物也可能会被其所取代,而适时的考虑对于电子商务商品的税收界定也成为了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4 电子商务的无申报、无财务报表、无经营地点的“三无”问题对于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影响

如果您想要对一个纳税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是离不开对该企业的凭证、帐册和报表的审查,为了确认纳税人申报的收入、费用准确性,纳税人需要保留准确的会计记录以备税务机关检查。传统上,这些记录用书面形式保存。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商品订购、货款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但是电子凭证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查失去基础。而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无形性恰恰使电子交易与货款支付系统联结,其过程和结果不会留下痕迹作为税务检查线索。现行税务登记依据的基础是工商登记,但信息网络交易的经营范围是无限,也不需要事先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因此,现行日常销售的税务登记方法不再适用电子商务,无法确定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由于网上交易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电子发票、网上银行开始取代传统的日常汇款、记帐凭证、信用卡。现行的税款征收方式与网上销售相互脱节。导致了税收征管模式的电子商务税收监督上的严重缺失,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法律责任也就更无从谈起。现行的税收征管手段是在销售企业每月的日常纳税申报上进行的。而电子商务的销售行为却没有实际的销售经营地点,仅仅只是依靠网络上的虚拟交易空间来进行货品交易,所以其流动性与隐蔽性,对税收征管造成极大的压力。

5 电子商务对税收管辖权的影响

我国现在实行的税收管辖权包括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属人属地管辖权三种方式,而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及其网点覆盖性使得它可以在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地区,所以当一项交易发生时,经营者的经营地点及销售行为实现的地点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的交易地点,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及应由哪个地区的税务机关对它行使税收管辖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电子商务的这种税收不确定性并不是说就不能管理,不能监控,恰恰相反,只要我们能够相应的加强对于税收征收管理的灵活运用及税务监控系统的相应完善,电子商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于监控和难于管理。

首先,针对电子商务的灵活便捷,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应该加强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连接,通过与各个行政部门的有效网络连接,加大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并且加大对于相应网络服务商(ISP)的监管力度,通过对于各电子商务商家电子信息认证系统的监控,充分了解各电子商家的企业基本情况,并且在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信息数据库形成数据供给形式,即只要商家在电子商务网站主页一注册,相应的资料信息就会以数据库信息的形式汇往税务机关的相应数据库并形成备份,这样不仅利于税务机关对于电子商户的管理,也防止了电子商户的偷逃税款行为。

其次,对于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这一现代的支付方式,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与银行的信息连接,确认银行为代扣代缴纳税人,当交易者以电子支付方式通过银行付款时,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相应税款,这样不仅减少了交易者的纳税环节,节省了交易时间,也保证了税款的足额及时入库。

第三,构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框架,确立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的基本原则,这是解决电子商务税收法律问题的基础条件。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在目前还是一个朝阳产业,他的许多领域还有待开拓,他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立法就首先需要确立立法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而不是阻碍其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主要是对税法公平原则和税法构成要素造成了影响,是电子商务领域出现了税法的真空和不确定性。因此从维护公平原则、维护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和解决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出发,通过立法来确立电子商务税收法律框架,以指导对现行税法的修改和完善,使现行税法能够适用于电子商务领域,从而解决对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

最后,通过对企业在网络服务商处的电子信息登记,每月按时通过固定的电子信件方式将相关的电子申报表及税款确认意见书发至电子商家的个人信箱中,利用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在收到确认信和相应的电子申报表后,对电子信件进行安全性检查,然后转入税务机关计算机处理系统中,并确认该项申报有效。如果电子商家逾期未进行申报,税务机关可下达相应的电子税款催缴书,如果在电子税款催缴书下达后满三个月仍未申报的,税务机关可通知网络服务商(ISP)关闭该电子商户网上店铺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直接锁死该电子商户登陆域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对电子商户进行税务监督,也可以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将深化税收征收管理作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强化税务监控,逐步加强对于电子商务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实时监督,改变当前税务监控体系业务流程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的现状,逐步完善对于电子商务中电子产品的有效法律界定,才能为合理、有效的管理电子商务,建立以网络为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税收管理系统提供一个高效、科学、严密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洪涛. 电子商务高级教程[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版.

[2]谭荣华. 税务信息化简明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3]李淑君. 浅议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问题及对策[J]. 财税电算化,2003,10.

[4]梁伟样. 网络经济对税收制度的影响[J]. 财税电算化,2003,8.

篇7

一、指导思想

依法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加强房屋出租税收管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调节社会分配;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促进税负公平,保护公平竞争;强化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基本原则

房屋租赁税收征收管理遵循依法征收、有利控管、稳步推进、多方协作的原则。

三、管理模式

房屋租赁税收征收管理模式为政府协调组织、税务机关管理、各有关部门协作。

四、主要内容

本方案称房屋租赁是指将本单位(个人)自有房屋出租给承租人,由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租金或者获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以及承租人将租入房屋再出租的转租行为;对以房屋产权投资入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从被投资方取得固定收入的,以及以承包、租赁经营或以其他名义提供房屋使用权的,视同房屋租赁行为。

(一)开展房屋租赁清查,夯实基础工作。在区地税部门指导下,由各镇办组织逐户进行清查,将出租房屋的详细情况逐户登记,包括企业(承租人)名称、地点、租赁时间、出租方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电话号码、租金收入等,全部录入计算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清查出的房屋租赁户要建立档案,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漏征漏管现象,为依法征管夯实基础工作。

(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强化税收监管。一是以房屋租赁合同(协议)为依托,建立健全房屋租赁税务登记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由承(付)租方代扣代缴房屋出租税款的征管办法,承租方凭房屋租赁发票支付租金,如果出租方未提供发票,承租方有权拒付。同时,明确南谯区范围内房屋租赁发票必须在区个体税收协管中心或镇办协管站开具。

(三)强化部门多方协作,加强联合控管。建立健全以公安、工商、消防、出租房管理部门、房屋租赁中介机构、镇办、物业管理等为依托的房屋租赁税收协管网络,进一步提高对房屋租赁税源监控水平。着力加强协管队伍建设,及时了解辖区内纳税人房产变动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定期提供房产使用情况,及时掌握纳税人变化,规范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四)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努力应收尽收。一是建立房屋出租税收的定期巡查制度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房屋出租税收的专项整顿,将重点稽查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整顿和规范房屋租赁税收秩序,实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二是对偷漏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实施小税重罚,增加偷税的风险成本,降低偷逃税的预期收益。三是定期在一定范围公布房屋出租的税款征收等情况,曝光涉税违法行为,设立举报电话或电子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注重强化税务人员自身素质建设,提高征管和检查水平,防止税收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阶段。区地税部门和各镇办利用各类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纳税意识。

(二)清查阶段。区地税部门制定房屋租赁地方税收税源调查表格,各镇办开展清查工作。

(三)征收阶段。按照全面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龙蟠办事处为重点,在全区各镇办全面推进。

六、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随着“大滁城”建设深入推进,房屋租赁市场日益活跃,房屋出租情况日益增多。各镇办要从大局出发,积极依法协助税务机关开展工作,加大对出租房屋清查工作的领导力度,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在区地税部门的指导下,安排有关人员参加房屋租赁税收的协管代征工作,确保房屋租赁税收征管有序推进。

(二)加强税法宣传。区地税部门要积极联合各镇办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使出租人了解和熟悉有关税收政策。充分利用网站、电视、报纸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让出租人知道自己是房屋出租的纳税义务人及应缴纳的税种,让承租人知道自己有监督出租人缴纳税款并取得发票的权利,有义务协助和配合税务机关查清产权人或出租人的租赁情况。通过宣传不断提升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使纳税人能自觉主动申报纳税,在全区真正形成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房屋租赁行业管理。明确全区房屋出租的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如对出租房屋实行许可证制度,凡出租服务单位或个人都应到管理部门申报、登记并领取租赁许可证;租赁双方签订的书面合同为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并编号的规范合同等。各镇办也应成立有关工作机构,加强出租房屋管理,促进全区房屋租赁行业健康发展,规范管理,为依法征税奠定基础。

篇8

税收政策、法律制订的知情权,此为纳税人知情权的基础;对税收政策、法律内容的知情权,此为纳税人知情权的基本内容;对税收管理的知情权,此为纳税人知情权的保证;对税款支出方向、效率的知情权,此为纳税人知情权的重点和关键。纳税人知情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理论基础的构建、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需要征纳双方、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地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很多,以下几点或许是最有效的选择。

一、重塑纳税人知情权的理论,借鉴国外执法经验

纳税人知情权的保障是一个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由于我国长期官本位思想及传统学术理论的影响,纳税人与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利与义务还有着很多不对称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各级公务员转变观念,换位思考,而这要以更新理论为前行。

我国应该借鉴以上先进国家的普遍做法,建立和完善现代税收宣传、政策公告、税收法规的送达制度,保证纳税人的税法知悉权;健全征税依据公告制度、征税决定送达制度、权利告知制度、阅览卷宗制度、说明理由制度,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

二、加强纳税人知情权的立法保护

1.从宪法高度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

知情权理念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一国对知情权的尊重与否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民主程度,因此现代各发达国家先后制订了关于保障纳税人知情权方面的法律。

2.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纳税人要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利、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均离不开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权是当前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2001年新颁布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7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第8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政策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此可谓纳税人知情权明确规定的一部法律。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并没有涉及到税收政策、法律制定,税收入库,税收支出等过程,使得纳税人在这些过程中的知情权没有法律明确的规定。针对纳税人知情权规定的缺失,应该借鉴日本、韩国的一些做法,制定一部《财政基本法》或《税收基本法》,除了在宪法中纳税人知情权的原则性规定外,在基本法中也应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知情权,明确纳税人对税收信息的知情权,规定纳税人知情权的范围、内容、方式及纳税人实现知情权的保障措施。

3.建立有效的税收听证制度

《行政处罚法》第42条进一步规定,税务行政机关在对纳税人做出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纳税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纳税人要求听证的,税务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然,由于税务行政行为发生频繁,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适用该程序,在依税法规定的税法要素征纳税的过程中,则可以不赋予纳税人要求听证的权利,这既能避免其滥用权利,又是税收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但是,当税务机关将做出减免税或处罚决定时,纳税人即可要求召开听证会以增加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护纳税人权利。

三、完善纳税人知情权的司法保护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知情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必然要有具体的权利救济制度予以保障。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不同层次的救济途径:

1.我国应建立纳税人知情权的宪法诉讼制度

随着现代法治的发展,秩序的建立、宪法司法化已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宪法权利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还没有宪法诉讼这种制度,但我们应该有前瞻性,顺应宪法司法化的大趋势,确立宪法诉讼理念,给予纳税人知情权以宪法层面的保障。即纳税人有权直接根据宪法的规定提起维权诉讼。

2.完善行政救济,利用行政复议制度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

纳税人的知情权应该纳入行政复议制度的保护中来,如果有关行政机关进行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履行告知义务而侵犯了纳税人的知情权,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并且侵害了纳税人的知情权时,应该责令行政机关予以纠正,并给以有过错的行政机关行政上的惩戒。

3.税务诉讼是纳税人知情权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我国纳税人知情权应该得到司法保护,当有关机关的信息不公开,损害了纳税人的知情权时可以提讼,但是,在纳税人知情权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和财政透明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其实很难实现对知情权的保护。

四、建立纳税人的自我保护组织,加强完善监督机制

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私有经营性房屋包括自营私房和出租私房。自营私房是指个人将场地、房屋、门面及其设施用于本人加工、生产经营;出租私房是指个人将场地、房屋、门面及其设施租赁给他人使用。

第三条私房自营和私房出租所缴纳的地方各税,简称为私房税收。私房税收包括: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依本办法缴纳私房税收的纳税人简称为私房税收纳税人。

第四条地方税务机关为私房税收征收的主管税务机关,县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私房税收由县县城私有经营性房屋税收管理所负责管辖,县内其他乡镇的私房税收由各地方税务管理分局管辖。

第五条私房税收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

出租人与所出租的房产不在同一地的(以主管地税机关所在地为确定原则),由承租人或者使用人代缴。

出租人与承租人如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私房税收由承租人负担,承租人为私房税收纳税人。

私房税收纳税人未按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纳税,主管地税机关又找不到出租人的,承租人(使用人)应承担连带纳税义务,缴纳房产税及相关税费。承租人(使用人)缴纳的税费可以抵顶出租人的房租。

第六条私房税收征管采取“政府组织、税务管理、部门协税”的管理模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征税原则。

第七条私房税收纳税人应在出租或者自营业之日起30日内,持房屋租赁合同、房产所有权证、身份证等有关资料和证件,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第八条私房出租所缴纳的私房税收以私房税收纳税人取得的出租收入(包括货币、实物或其它利益)作为计税依据,依照12%的税收综合征收率征收。

私房自营所缴纳的房产税收按房屋原值扣除20%的余值后为计税依据,依照1.2%的税率征收。

第九条私房税收纳税人应主动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不申报房产原值、租金收入或者不如实申报纳税,或者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低于同类市场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地税机关依法核定并报县地税局批准征收私房税收。

主管地税机关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地段核定单位面积税额标准,按面积核定私房税收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第十条私房税收采取“按年核定,分期缴纳”的征收方式,由主管地税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确定纳税期限。私房纳税人应依照主管地税机关确定的纳税期限主动到地税局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并按规定开具发票,交付承租人。

第十一条承租人支付租金时,应依法向出租人索取发票。出租人收取租金时应向承租人提供发票,租赁发票作为承租人核算经营费用的合法凭证。

第十二条对于年度内停租、闲置、复租、复业的私有经营性房屋,私房税收纳税人应于停租、闲置、复租、复业之日起的10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核实后,可按实际使用时间计算应纳税款,主管地税机关应加强对停租、闲置私有经营性房屋的日常巡查。

第十三条以房租收入维持生计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烈属等私房税收纳税人,照章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主管地税机关批准后,依法减征或免征其应纳税金。

第十四条主管地税机关应在当年向辖区内的私房税收纳税人下达税收核定通知书,明确缴纳人及其纳税义务和法律责任,依法进行税收管理。

第十五条主管地税机关应将私房税收纳入征管系统管理。定时将私房税收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核定税额、税款缴纳情况、欠税情况、出租房屋变更情况、注销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私房税收纳税人应主动在主管地税机关规定的期限内申报缴纳私房税收,逾期未申报的,经主管地税机关催缴后仍不缴纳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10

第二条凡在我县境内开采石料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第三条纳税人应按规定的期限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有关涉税事项,并依法缴纳各项税收(费)。

第四条纳税人应按规定设置帐簿,未按规定设置帐簿或虽设置帐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采取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征收的方式,实行“以炸药使用量核定计税依据,计算征收税款”的控管办法。

第五条征收流程

(一)凡在我县境内从事石料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在申请购领炸药时,凭公安机关审批的购买炸药申请单复印件,由县鸿顺民爆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爆公司)开具“购买炸药税收业务联系单”,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国税、地税窗口缴纳上期购买炸药已开采并销售石料应缴纳的各项税(费)。

(二)国税、地税部门根据民爆公司开具的“购买炸药税收业务联系单”,按核定标准征收增值税及地方各税(费)后,向民爆公司开具《已税(免税)证明单》。

(三)、民爆公司根据国税、地税部门开具的《已税(免税)证明单》和完税凭证,向纳税人销售当期开采矿产品所需炸药。

第六条销售石料的计税依据及税收

(一)计税依据

1、公式测算

我县所用石料大部分为花岗岩,其岩石坚固性系数f值为10至12,以2号岩石铵梯炸药为标准,每单位炸药消耗量q值为0.56至0.6公斤/立方米。每箱炸药按24公斤计算,据此测算每箱炸药采石量为:24公斤/q值=40—42.8立方米。

2、实地调查

经实地调查,我县石料厂每箱炸药正常情况下,可开采普通石料60立方米。主要产品是卵石13号和24号,有部分片石、碎石。13号卵石销售价格在55至70元/立方米之间,24号卵石销售价格在45至50元/立方米之间,片石销售价格在40至45元/立方米之间,碎石销售价格20元/立方米。

3、根据以上调查情况确定,我县石料厂每箱炸药可生产石料35立方米,每立方米石料销售价格均价为40元,每箱炸药的计税依据为1400元。

4、若石料销售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由税务部门对计税均价进行调整,原则上一年一调。

(二)应纳各项税费107.94元/箱

1、国税部分小计:42元

增值税:42元/箱(1400元×3%)

2、地税部分小计:65.94元

(1)资源税:35元/箱(35立方米×1元/立方米)

(2)个人所得税:28元/箱(1400元×2%)

(3)城建税:0.42元/箱(1400元×3%×1%)

(4)印花税:0.42元/箱(1400元×0.3‰)

(5)教育费附加:1.26元/箱(1400元×3%×3%)

(6)地方教育附加:0.84元/箱(1400元×3%×2%)

第七条责任追究

有关部门未认真执行本办法造成税收严重流失的,由公安经侦部门和检察机关进行查处。

第八条国税、地税、民爆公司要建立健全石料场税收管理台帐,分户逐笔登记各期纳税人炸药领购量、缴纳税款金额,每月10日前,协税单位要与国税、地税部门对上月登记的内容进行三方核对,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盖章。

第九条各采石场不得因本税收征管办法出台而哄抬石料销售价格,否则由物价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税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