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库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库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社会真正步入了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利用俨然已成为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的作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和信息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是促使水利行业向现代化转变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实现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的前提。

1 中小型水库水利资源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水利基础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但依旧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力量薄弱。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拓宽了信息渠道,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办公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仅限于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信息的查询。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有了进步,但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造成我国的水利信息利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监控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水利系统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很难完成水库水利工程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2 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水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以及全国水库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库信息数据库是国家安全重要的基础性公共信息,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水库综合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水库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中小型水库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中小型水库的水文观测站少和相对流域较小,洪水汇流和入库的时间短,传统的时段报讯方法和人工语音报讯无法对水库流域降水实现实时掌握,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洪水预报;大多数水库还采用传统的人工洪水预报方法,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不能进行实时预报;中小型水库普遍尚未实现计算机模拟洪水调度,依旧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洪水调度,手工方式演算计算量大、效率低、精度差,很难实现水库洪水的多方案调度和方案的优选,无法为现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中小型水库的工作管理人员较少且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有限,水库情况和雨水情况的资料整编费时、费力,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能保证。所以,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水库的实际情况,促进水库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一套集水域情况采集与传输、防汛值班机、洪水在线预报、洪水调度模拟、水情资料整编等功能的自动化系统。彻底解决传统的水库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水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3 中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方向

3.1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库水利工程也凸显出新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包括水库水利信息的多元化、信息的快速传输、快速处理、资源共享、水库水利信息的安全性等等。随着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RS、RTK等传感技术的应用,为水库水利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卫星系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水库水利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了水库的规划、开发、管理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先进的计算机网路技术使信息传输数字化和网路化,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利用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使得在短时间内收集齐全的国内水雨信息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达更直观。高水平软件的开发和先进的加密技术,切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提供了保证。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信息系统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3.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现代水利的顶层设计,把水利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建设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的全过程,力求实现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有机融合;要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水库水资源基本情况实时监测,为政府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要加强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在主要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制性保护中的应用,建立防汛、防台风、防山洪灾害联动预警机制,利用现代技术,在流动人口进入山洪灾害危险区或发生山洪灾害危险前,及时有效的提出预警。

水库水利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包含的关键技术有: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模拟、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和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化管理等技术。从水库水利资源规划管理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信息化水利工程转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不断丰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各个水库、江河流域等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和信息子系统。这是一个规模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需要水利共组人员认真去布置、实施和完成。

要加强中小型水库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率。水库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相关建设的程序,合理规划设计、实施和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着重强调水库的日常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水库的保持和升级。要加大与有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计算机企业的战略合作,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要加大对水利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出专业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直特色、专业、敬业、高素质的现代水利队伍。不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是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的指引下,适应水库水利工程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提高水库水库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服务目标。在全国水利行业中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解决水力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以促进水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来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水利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实务创新,带动水库水利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保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赞.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

[2]沈青德.陈林.辽宁省中小型水库水情预报调度系统技术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10

[3]罗海龙.梁振海.王亚迪.GPS技术在白石书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9.12

篇2

关键词:水库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1、前言

国内有很多水库项目,种类和数量都十分复杂,因而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非常困难。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管理和建设。在构建水库工程信息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水库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信息化的水库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水库的精细化管理,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供水安全和水资源的监测。

2.1信息收集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库工程信息系统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主要功能是收集地下水,水质,图像,干旱,工作条件,雨,天气等。采集方法主要包括云摄像头和传感器采集。通过收集数据,监测水质,水量,水泵运行,水情和降雨量,确保项目安全运行。水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防洪作业和洪水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水情监测系统包括中心站,中继站,通信链路,遥测站以及降雨和水位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和观察水库的整体状况。已经建立了结合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的视频监控系统。对于具有长电缆线路的复杂地形,光纤传输至关重要。水计量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计算储存的水量并观察水库的蒸发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为了建立供水计量系统,需要建立不同的计量点,然后由GSM发送计量点中心站的信息,以显示不同时期的水库的流量信息。建立水质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分析水质,避免环境污染。系统建设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水质监测系统仪器实现自动检测。

2.2高级应用系统建设

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水库项目没有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水库信息数据库,为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许多水库工程的运行中,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工程管理团队也不了解信息数据库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水库工程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通过网络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掌握水库的运行,这将阻碍水库工程的管理。建立先进应用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水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水库政府的管理,为水资源规划,节水和引水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信息网络,实现了水库办公管理的信息化,完成了各项任务的信息化。建立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洪作业提供依据。预报系统包括水质,水量和洪水。变量和水文参数被认为是系统的内部结构参数。天气雷达用于有效监测降水和峰值到达时间,并建立预报系统。

2.3重视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研究和开发新设备和技术,以及自动信息采集设备,洪水预报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相关技术,以改善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研发问题较少,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低,缺乏先进性。因此,提高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势在必行。目前,基层水文观测站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人员培训很少。即使只是正规训练,也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训练,实用性不强,效果差。因此,有必要定期培训员工,以提高他们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此外,我们必须不断招募和吸收水库管理者,以改变和适应水利发展的新形势。

3、水库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中,水库工程管理非常重要。安全操作,维护和工程维护是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下游的关键,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水库项目。

3.1环境,气象和水文的实时监测

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创新思路,积极考虑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措施,结合水库工程的各个方面,按照信息化建设体系制定计划,确保分支机构全面信息化监管。另一方面,改善水文监测,水库周边环境信息和自然灾害监测,自动监测预警,可以节省人力,提高管理水平。环境,气象和水文是水库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了保证环境质量,气象和水文测量报告和系统工程的稳定性,相应的维护和安装。水库环境,气象和水文管理需要确保应用软件的通用性,系统维护的有效性,数据的可靠性,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加强水库综合治理

从我国大部分水库的基本情况来看,整体自然条件较好。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上游基本形成了绿色或森林。植被良好,洪水泛滥,大大小小,保护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游城市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污水排放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水质。这种现象在中国水库中很常见。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库综合管理,综合社会环境和治理工程措施。河流的运动和形成具有一定的振荡范围。它的蓄洪功能。在综合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化和现代监测方法,可以实时监测水库的水质。一旦水质发生变化,就可以及时处理,以避免水污染。

3.3加强洪水预报

洪水预报是水库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的技术支撑。但是,为了加强洪水预报,有必要加强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和预测周期的增长,有必要加强和加快水资源预测中心和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加强水情雷达的建设。利用雷达谜题研究降水反演数据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结束语

水库工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溃坝,确保防洪工程的安全。水库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水库整体稳定和安全。本文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入手,研究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水库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借鉴水库工程工程管理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李久阳.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8(6).

[2]李久阳.探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

[3]李文静.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 No.419(4):45.

[4]黄国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加固施工管理研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01):36-37.

篇3

[关键字]:水库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水库信息管理系统

水库具有很多的优点,它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水利发电、观光旅游、供水补水、水产养殖及改善生态环境等众多的作用,因此对水库进行合理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水库管理工作即是对水库的利用和管理。利用是使水库发挥出它的效益和功能,管理是延长水库的寿命及确保水库安全。

一、水库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技术

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包含信息存储、信息采集和信息分析三样整合在一起。因此系统的设计需要分别针对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展:从总体上看,水库信息管理系统要采用分布式层次结构,结合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技术进行系统开发。主要技术如下:

第一,分布式体系。一般需要选用CORBA与COM+软件,分别对应于跨系统平台与微软操作系统,两者不相同,却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平台、网络、数据库进行整合,来使得不同类型技术的资源实现共享。

第二,Web服务器。常用的Web服务器是APache HTTP Server,它具有支持跨平台的应用、良好的可移植性、源代码开放等优点。

第三,数据处理技术。水库的管理软件因开发目的不同存在技术类型差异性,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和数据库有SQL server、Silver light、Oracle等。

二、信息化管理在水库工作中的重要程度

权威人士提出了水利管理要从过去已有的水利管理的前提下,扩展出现代化水利管理和可持续的水利的内容,首先要继承和传统一样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治理,更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护水资源;一样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而且要做到在重视工程建设同时,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想要使水利工作完成转变,必须把信息化管理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既可以提高水库管理工作的决策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使得水利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使水库工作管理信息化,一方面水库的管理部门要保持与执行部门的联系紧密度,给其提供尽可能多的水利信息,比如旱情、水工程、洪涝、水量水质等信息,为相关部门尽早做出抗旱、防洪、水资源等综合管理提供其依据。水库建设的本身也极度需求信息行业的技术支持,包括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地质灾害、气候气象等。因此,水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即是水库管理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信息化建设的主体目标

水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时刻保持与国家信息化建设总方针与总原则相协调吻合,即要顺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潮流,保证信息化技术先进性。对落后的水库设施进行技术升级,稳步提升水库管理的水平,深入建设水库的信息化工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做出贡献。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一)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

水库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基本资料来提供依据,需要收集水库的蒸发量、上游来水以及降雨量、水质、出库水量等其他气象信息以及大坝渗流、应力应变的现象进行管理检测,为水库后期工作提供资料储备。

(二)提高信息化系统

水库的很多资料都需要进行共享或者传输,如果加强水库的信息化建设,那么信息传输将会比较方便、快捷。比如将采集器的采集到的信息以及相关信息经过电子设备传输到信息中心,然后依据信息中心所下达的命令进行总的调度;通过信息系统与其他的水库和管理所进行网上联系,方便传输数据,提升相应工作效率,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以此来提高整个水库的管理水平。

(三)闸门自动化管理

对水库的闸门安装自动控制系统,让其自动控制水库的进水闸与泄水闸,从而控制水库的水位。从而实现闸门及时、迅速的开启或关闭,以提高水库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实现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科学管理为目的。

四、信息化建设基本措施

目前,水库信息化管理已经为水利管理提高了很大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水库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发挥出工程效益,但从现阶段来看,水库信息化的管理建设还有待提高。

(一)改变以往观念

以信息技术来实施现代化管理、科学管理,转变以往保守、闭塞的习惯,在信息社会里需要信息共享与开发。水库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力物力的漫长过程,因此水库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培训,给予他们正确的政策领导,在人员的经费与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尽早完成信息化

(二)分步实施

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再专攻难的,从单项的信息化建设再到复杂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并将研究所得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实际生产力;多进行软件开发,为水库的生产产生效益,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推广奠定基础。

(三)与高校合作

高校是人才输出地,与高校进行合作,从而得到专业人才加快信息化的建设。高校可以提供技术、人才,在时间安排方面会比单位有优势,因为学校的空闲时间安排会比较充裕,这样水库提供财力聘用高校人才,两个单位进行结合,可以加大工作深度,带动水库的专业人才进步与发展。

(四)加大对水库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

专业人员是水库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前提,无论工作环境再好,信息系统在先进,都是需要人去实现的,只有具有了专业人才,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成为可能。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对人才进行选择培养,尽量选择一些事业心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只有确保了人才的质量,才能够让水库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发展。总之,水库管理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改变以往的老观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逐步使得信息化管理为水库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元清. 现代化水库管理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06)

篇4

关键词:盘和水库 防汛抗旱 能力建设

一、基本情况

盘河水库位于韩城市西北约20km的盘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工业供水、城乡人饮为主兼有防洪功能的重点小(一)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由大坝、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组成。水库于2009年完成除险加固工程任务。下游防汛目标主要有西庄镇和昝村镇的十个村庄。108国道,京昆高速公路,西昝工业园、盘龙煤矿、涉及1.5万人口,2万亩耕地,10亿元资产的防洪保安任务。

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盘河水库是韩城市重点小型水库,是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单位,也是抗旱工作的骨干,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旱涝灾害频繁,防汛抗旱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盘河水库管理处为差补事业单位,级别为副科级单位,目前在编人数94人,实际在岗人数49人,盘河水库的防汛工作由市防汛指挥部宏观领导,由主管市长包联。盘河水库管理处也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由管理处主任任组长,灌区各乡镇镇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防汛办公室,主要负责雨情、汛情检测预报、工程巡查、抢险、水量调度、后勤保障等工作。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盘河水库防汛领导机构行政级别低,盘河水库管理处是副科级单位,相关灌区各乡镇属正科级单位,在汛期,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命令、召集会议、调配人员或者物资,经常行不通,妨碍了防汛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建议提高盘河水库防汛机构行政级别,保证政令畅通。盘河水库防汛办的设立,有利于防汛工作统一调度、雨情、汛情、工情信息共享,形成重点水利工程、各乡镇、村、联动机制,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防洪抗灾意识,有利于形成水库防洪保安为人民,人民抢险保安全的良好局面,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统一调度、形成有效、高效、强有力的防汛集体,从而更加有效的防洪减灾,避免“龙多不治水”的混乱局面。因此,设置盘河水库防汛办十分重要。

(二)法规制度建设情况

盘河水库成立了防汛组织机构,落实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制定并完善了《防汛值班制度》《观测及巡库、巡坝查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前最需要建立健全的地方配套法规制度,就是水政监察的执法权限问题,我们国家涉及水的法律法规建设已较为完善,我们面临的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难依,执法无权,对于日益突出的河道采砂、河道侵占、河道排污等一系列水事纠纷,水事违法事件,我们执法无力,水作为一种资源,作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日益增长,未来围绕水资源的违法、违纪事件,也将矛盾日益突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监察执法队伍,为水利各项事业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依法治水目标。

(三)预案建设管理

编制完善了《水库度汛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明确了不同等级洪水情况下的防、抢、撤、措施和水库调度运用计划,并反复修计,使防汛预案和度汛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我库防汛抢险工作的实际要求。预案的执行由盘河水库管理处负责,但是盘河水库管理处属副科级单位,灌区各乡镇属正科级单位,如遇汛情、险情,很难达到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很难集中力量全力抢险,因此建议提升盘河水库防汛办公室行政级别。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盘河水库于2009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新建库区管理站400多平米,建设有日常办公用房,汛情会商室,值班室,未设记者接待室,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但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目前仅配备防汛有线电话一部,防汛电台一部,雨情、水情、工情等都是人工观测,人工语音报汛,观测效率低,特别是恶劣天气情况下,容易误测误报,通讯失灵,影响防汛工作。要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防汛办公室还需要上级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配备防汛指挥车辆,并由政府牵头协调,电力、电信、公路、交通等部门给予帮助支持,确保防汛安全。

(五)保障机制建设

盘河水库防汛经费市财政未设立专项经费,每年应保持10—15万元才能满足防汛工作需要,(流域内雨量监测、大坝安全监测,抢险、汛雨情测报话费,防汛物料消耗补充、防汛油料、大坝设施日常维修等)防汛业务经费也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每年需五万元能够满足防汛办日常工作的需求,防办日常工作经费希望上级防汛主管部门予以解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约盘河水库防办建设工作的主要因素是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体制改革工作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人员经费,工程维修费无处着落,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职工队伍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各项工作困难重重,维修经费缺乏,工程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由于单位经费严重短缺,无法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影响了争资引项、影响灌区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2、盘河水库防办建设遇到的实际困难,防汛经费无处着落,防办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得不到落实,不能满足当前防汛工作的要求。

3、建议上级帮助解决盘河水库防办的行政级别、及防汛经费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两费”改革,增加防汛抗旱办公室人员编制,保证灌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4、盘河水库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变工作作风,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将防汛抗旱工作做好。

四、对策、措施和建议

1、建议尽快落实“两费”改革,增加防汛人员编制,加大防汛经费投入,加快盘河水库防汛工作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篇5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

神舟号载人飞天,嫦娥奔月,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实现月球巡游,在遥远的月球上开展科学实验,老一代革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梦想正在稳步实现。作为四个现代化重要技术支撑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水利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探讨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对于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特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利除害做好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充分利用是水利工作着的神圣使命。中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域面积1000KM?及以上河流2221条,河流总长度38.65万KM,流域面积10000KM?及以上河流228条,河流总长度13.25万KM。常年水面积1KM?及以上湖泊2865个,水库9802个,总库容9323.12亿M?,水电站46758座,总装机容量3.33亿KW,堤防总长度413679KM,泵站424451座。已经建成的重要水利工程如此众多,水利工程涉及的桥、涵、塘坝、围堰、引水闸、分水闸等等数不胜数的大小工程本次普查没有统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著特点一是工程多,二是分布面广,三是地下工程多,入水工程多。四是经常需要养护维修。这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掌握水利工程运行状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汛期安全度汛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确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 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灌区灌溉工程概况

中国著名的十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著名十大河流之末,这并不奇怪,主要是排名方法造成的差异,按照河流总长度排名和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顺序是不一样的。主要支流有老哈河、东辽河、西辽河、清河、柴河、泛河、浑河、太子河和柳河。四平市二龙山水库地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是东辽河上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坝址断面以上流域面积3799KM?,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库容17.62亿M?,承担发电、水产养殖、下游防洪、灌溉等任务。四平市境内下游建设四大灌区,分别是南崴子灌区、秦家屯灌区、梨树管去、双山灌区。

(1)梨树灌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给排水系统完善,是一个以稻谷生产为主的农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稻谷单产和科技含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灌溉水田2600公顷,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6565万立方米。

(2)双山灌区总人口11000人,土地4500公顷,年产大米3万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500万M?。

(3)南崴子灌区灌溉面积5000公顷,多年灌溉用水量5000万M?。

(4)秦家屯灌区水田2010公顷,年产大米30000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400万M?。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本身工程相对比较集中,经过多年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比较正规,下游四大灌区分布在二龙山坝址断面至吉林省东明乡之间6000多KM?,四大灌区引水、配水、灌溉渠系纵横,桥涵闸工程众多,每年水毁工程及岁修工程量很多。四大灌区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跑冒水经常发生,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节约用水都是十分必要的。

(1)工程多,战线长,施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今年修,明年坏,修修补补,补补修修的问题是灌区工程管理十分头疼的问题。主要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是一方面,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2)建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数字化档案。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计算机存储数字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工程管理数字化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以及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至于多媒体技术及设备问题也比较容易掌握,过去摄像机价格昂贵,笨重,多媒体信息录制采集比较困难,磁带存储摄像设备还需要采集和后期制作,难以实现工程施工多媒体存储施工影像。如今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多媒体资料录制,存储也十分便利,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隐蔽工程等录制多媒体资料,这样施工方很难做手脚,很难以次充好,很难在隐蔽工程中投机取巧。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远程实时监控。从技术上讲实现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有条件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安装人像指纹考勤设备,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实行远程监控。对于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监督管理,有效打击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投标、围标串标等现象,解决项目班子不到位、监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有效。程信息监控系统既是对工程建设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确保质量安全和廉洁文明施工的监控平台,也是工程建设各相关责任主体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水利在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保证施工、监理人员和项目业主驻现场负责人等履职到位,节约工程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及时提高工作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涉及到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也涉及到在水利战线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上下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

作者简介

明连湖,男,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库管理局工程师。

篇6

关键词:工程建设;水库;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

水库科技档案是对从事水库建设期间所涉及的科技活动形成的资料和信息,其具有相当的保存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类型来进行历史记录的保存,需要归纳保存在水利科技文件材料档案中。因为这类资料或数据对于水利事业的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是非常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源。同时,水库建设中的科技档案也成为了最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为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广泛青睐。究其实质是因为水利研究的原始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考性、原创性以及对照作用,除此之外还能为当前水利科技进行创新与探索。因此,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水库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一)水库档案主要管理的内容

水库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和信息十分庞大,而且涵盖了巨大的范围,所以,其管理工作需要充分明晰之后再开展。首先,水库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档案管理有着性质上的差异,因为水库本身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方便周围的群众转移居住地。因此,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移民等信息档案内容,例如:民生资料、水库占地、居民地、农用地等丈量信息资料等等。其次就是水库档案资料还涵盖了水库周边区域的基本环节,例如:交通运输、水电管道、通讯光缆等等,同时部分项目还会存在相应的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勘测资料。最后,还包括了建设后的群众安置、土地补偿以及地质改造等水库档案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水库档案加强管理工作。

(二)水库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对于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也是近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增加,过去在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上的制约得以被进一步打破,水利工程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安全隐患也在逐步消除。但是,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却没有放松,不仅需要尽快完成对于水库的建设,还需要保障水库周边的工农建设,积极发挥社会服务效益。

水库档案的形式主要载体包括了文字、表格、声像、影响以及电子数据等等,能够整个水库的各项信息进行详尽的描述。在水库建设前,工程建设人员就需要对周围的地质、地形、地貌、交通、农业以及原住民等信息进行搜集,并记录所有的信息,保障施工方案能够得到高水平的设计。随着水库建设的完成,其周围的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对变化后的水库周边进行统计,并记录水库工作的运行情况等。作为水库建设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其利用价值具有非常高的可用性,供将来的水库扩建、修缮以及其他建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这种资料和信息也能够为其他水库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并有效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水库档案是一种工作检验的积累,对于技术具有相当的信息参考作用和客观性,其管理工作是不能忽视的工作。

2 强化水库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水库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依照水库建设中所涉及的技术研究、勘测、设计以及其他观测数据所展开的,同时这类数据具有来源范围广、种类但多、管理工作繁复等特点。只有加强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才能保证水利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利科技档案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强化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制度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各项制度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对内部的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建设,确保具体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然后,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并在各个不断的阶段来完成,让权责逐渐落实到管辖领导的绩效考核中,要求相关人员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完成。这样一来,才能将真正的管理工作细化到档案管理的各个职位和人员,将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建设周期,直到档案资料管理通过验收全过程。

(二)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人员作为影响工作质效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首先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选取高素质技能的档案管理团队,并在定期内选取合适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最终,要不断提升其在技术、管理、业务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同时,在管理资质上还需要进行密度的管理,对准入资格证进行严格的审查,开展相应的工程档案工作的业务交流会,配备相应的文件和资料进行讲解和培训。

(三)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的推进信息化进程,不断让社会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发挥更大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因此,水利档案的管理也需要不断推动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转变,确立以电子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目前,水利工作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例如:文字、数据表格、设计图形、图片以及影像等资源已经采用电子数据的模式,不仅清减数据存放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在修改和查阅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这样一来,人力、时间以及物资等资源都得到了节约。档案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归档、编目、查询检索和借阅管理的自动化,便于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3 结束语

水旃こ探ㄉ枭婕暗浇隙嗝爬喾倍嗟南钅浚具有内容繁杂、阶段性强以及周期性长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整个建设过程中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档案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和周边城镇化进程推进等等。目前,负责水库建设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丽.水库档案管理重要性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4,24:261.

[2]方兰平.加强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治淮,2012,07:43-44.

[3]刘晓焱.水库档案管理重要性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48.

篇7

这一被称作中南大学“湘雅临床大数据系统”(下称“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1月正式启动。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希望利用中南大学所属的几家医院产生的庞大医疗数据,促进临床科研、转化医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带动基础医学发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下称“湘雅二院”)是这一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自身的临床数据中心建设正是“大数据系统”的基础之一,与大数据系统的建设相辅相成,而这意味着,该院的信息化建设迈向了新的高度。

信息化三步走

与国内很多医院一样,湘雅二院的信息化也非一蹴而就,该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黄刊迪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从1990年开始,医院实现了病案的统计管理,能够在住院处统计所有患者的出院数据,但这种信息化仍停留在部门级或者叫单机应用型的阶段。1995年以后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了全院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在1999年左右投入运用。第三阶段则始于2009年,这一阶段中,医院开始向临床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临床信息化,意味着信息部门服务的中心由原先的管理部门转向临床,也意味着建设过程中要克服大量的难点。

“十年前,大部分院长如果手上有几千万肯定是买设备。”院长周胜华笑言,“中国医院的信息化是慢慢发展的,前几年大家都不太感兴趣,因为信息化不直接产生效益。”他一语道出了国内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阻力,一是院长等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二是资金的投入。

黄刊迪表示,信息化面向临床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医院内部繁多而凌乱的系统。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一家大医院往往面临着其HIS、PACS、电子病历分别属于不同公司系统的困境,并且后接入的系统要与前面所有系统进行对接。黄刊迪认为,这首先造成了不必要的大工作量,其次有可能找不到早期系统的设计公司,让对接十分困难,导致系统的可维护性急剧下降,维护成本升高,维护周期变长。

另外,不同专业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信息化越向临床发展,也就分化出越来越多的系统,如果系统间继续“点对点”的连接,让各个系统各自为政,就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面对这些系统繁杂凌乱的现状,建立一个让多个系统相互共享相互集成的基层平台,就成为了湘雅二院信息化战略的有效选择。

不过,湘雅二院建设临床数据中心的起步,更得益于周胜华院长的“前卫”意识。

黄刊迪举例说道,“每一期报表周院长都要先看,看完还会发现哪些数据是错的,因为早期调数据的时候,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的情况,而周院长时常下手 术室,对数据非常敏感。”可以说,周胜华对信息化和数据的重视成为了湘雅二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一大动力,也实现了较大的资金投入。

“临床数据中心本身的投入非常大,这些都需要钱来做,可能以前所有投入加起来只有几百万,现在一个数据中心就是几百万,没有院里的支持和要求,我们可能也无法改变。”黄刊迪总结道,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非常难,如果没有院长的远见和决心,是难以推进的。

易化临床思维

目前,湘雅二院的临床数据中心第一期已经建设完成,所有的数据都已经在数据中心备份,并且能够同时刷新。另外,新系统也不再需要跟过去的系统直接对接,只需要连接数据中心。

“第二期差不多做了一半,预计年底将完成第二期的工作。还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例如电子病历和HIS之间的链接还未完全断掉,就像已经搭建的违章建筑,要拆也不容易。”黄刊迪笑着比喻。

第二期工作完成后,黄刊迪表示临床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中心”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服务于临床的目的。他认为,信息化改变了诊疗格局,系统向人靠拢,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其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这一过程中,如果医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而非患者身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都会受到影响。“医生的临床思维不应被计算机扰乱。临床医生需要在不影响临床思维的情况下更安全快速地获取、处理临床信息,完成医疗事务,如果只是在数据上达到集成,医生的感受可能不是很深,他们需要在界面和功能的融合上有更好的感觉。”

举例来说,过去很多医院在只有HIS系统的情况下,将医嘱系统加进了HIS系统里,但在电子病历和其他影像系统出现后,仍然在HIS系统里开医嘱就十分不便。黄刊迪认为,只有把医嘱从HIS中转移到电子病历中去,建立以医嘱为核心的电子病历系统,才算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架构,而很多大医院都没有完成这一步。因此湘雅二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三步,就是要完成临务一体化平台,让医生在一个界面里处理所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包括诊疗、教学和科研。

但临床数据中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让操作变得更为简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也是其目标之一。

在湘雅二院构建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safe-care)中,周胜华十分强调信息化,身为院长的他,同时也是临床专家,在下一线的过程中,他时常听到医生向他反映的各种需求,对信息系统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会在系统的改进上向信息部门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力求能够真正帮助医生。例如,由于现在新药和新的医疗手段越来越多,各种适应症、禁忌症给医生的工作也增加了负担,而临床数据中心能够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因此他强调要将信息化手段作为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以确保医生的医疗行为可控,避免医疗错误。

黄刊迪表示这是临床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向,“信息化向临床方向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是易化临床思维,而不是干预临床思维。”

安全并行

除了作为内部的信息交换平台,及时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以及改进医疗质量以外,临床数据中心还可将所有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沉淀出一部分数据作为备份,避免了数据丢失。

而随着时间推移,所积累的数据也越来越多,黄刊迪认为,如果不能将数据集中起来,就如同盲人摸象,凸显不出数据的价值。然而,数据集中又带来了安全性的问题。

“数据的安全与价值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黄刊迪形容道,“数据放在那里不用,很安全,但只有用的时候才能知道是否准确和真实,同时,只有让更多的人使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只对于医院内部而言,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各级部门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需要医院的大量数据。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想要非法牟利的公司也盯上了这些数据。因此,如何安全地将数据送出,关系到各级部门能否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隐私安全,医院的信息安全。

因此,临床数据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统一了对外出口。

过去,在没有临床数据中心时,由于各级部门经常找医院要数据,每一次上传都需要将数据先处理到前置机中再推出去,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黄刊迪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一间大房子有很多通道,每条通道上都有一扇无人看守的门。”更严重的是,数据上传后还会产生不一致、不准确、不实时等问题。

而临床数据中心统一出口后,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数据传送服务,并且在数据传送后会有审计,记录下向哪个部门报过哪些数据,其次可以收取回执,避免数据泄露后无法追究责任的问题。

为大数据打底

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为本院带来便利,还是中南大学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的基础。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所属的湘雅医院、湘雅二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和湘雅医学院肿瘤医院承担,首批共101个项目入选,覆盖40多个临床学科,每个项目都将由湘雅多家医院专家们组成团队,共同建设。其中,湘雅二院承担了38个病种的数据库建设。

黄刊迪透露,大数据项目源于中南大学校长以及几家医院院长的理念,那就是要将数据贡献给湖南人民,贡献给国家,服务于其他单位,以期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长期以来,很多医院相对保守,不愿开放数据,这种信息壁垒在长远上制约着医院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而中南大学能够直接协调几家医院,实现医院间的数据共享,这种优势十分难得。

湘雅二院神经外科主任蒋宇钢对此深有感触,他提到去年做植物人手术时因为无法查到数据而感到治疗困难的窘境,十分感慨,他认为如果能将数据分享给所有医务人员,就能够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但这一项目并不仅仅是几家医院数据的集中和共享,而是“大数据”这一理念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落地。目前,中南大学已研制出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医疗数据处理原型系统,可实现人体健康信息的远程采集和实时推送。而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开展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应用。据了解,未来通过对临床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中南大学还将建立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医疗相关数据运营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个体化医疗、医院精细化管理、临床科研、转化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黄刊迪表示,大数据能够为进一步深层次的临床研究提供方向和路径。与小样本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多中心临床研究相比,大数据来自真实课题,在不对临床过程做太多干扰的情况下收集每个医院的原始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本真性和大信息量。

而湘雅二院作为大数据项目的数据源之一,承担着提供优质数据的任务,对于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黄刊迪形象地比喻为小水库与大水库,“只有建好了小水库,才能往大水库输水,而大水库的建设反过来对小水库也有所助益。”

篇8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 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建网建库,共享资源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以校园网建设为抓手,学校以网络为基础,积极搭建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全校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有效地应用,促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 【1】

当所有的硬件设备到位,管理跟上后,艰巨复杂的建网,建库工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网、资源库就好比一个大水库,没有网,水库就无法运行,没有蓄水,水库就无法发电。我们的措施是建网、建库、建队伍齐头并进,发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目前,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作用,利用视频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片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少先队及学校各大型活动、家长会等直播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学校资源库总量650g,学生教育资源350g,教学资源光盘150g,课堂教学实录、家长学校纪实等约150g,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中可借鉴与应用素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资源的1.5g,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篇9

近日,2013年水利(务)行业信息化10大新闻事件公布,其中最为行业内外关注的是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取得新突破。这一年,《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项目评审中心的评估,长江委作为试点单位正式立项建设;珠江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建成,《珠江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引入共享补偿机制和考核机制;北京市加快水务信息化资源整合利用,形成425条河流、1085个小流域、5大水资源三级区等水务“一张图”;天津市水务信息化按照“四统一”要求,开展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水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项目实施。

目前在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指挥、电子政务、水情测报系统及决策支持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已经取得可喜成绩,接下来需要着力推进流域内数据资源的统一整合,整合了包括水文、防洪工程资料、病险水库资料、规划资料、堤防普查资料、基础地理数据资料等众多水利基础数据,并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放给流域各单位共享使用;珠江流域共建共管水文站建设也已取得实效,覆盖全流域的36个共建共管水文站、57个水库站半小时到报率达到了100%;珠江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也在起草之中。

而在北京,通州区水务局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中国移动合作,全面启动“通州区水务普查信息共享工程”,该项目将全面完成通州区水务普查“一中心、一平台、一专网”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篇10

(一)建设完善防汛预警系统

重点建设完善全市雨情、水库水情、河道水情三个监测网络,为防汛减灾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监测数据,提高防汛决策能力。

1、雨情网。建设12处融雪型雪量监测站,实现降雪量自动监测;维修滤定89处水文雨量自动监测站,确定雨量监测准确及时;改进完善雨量数据接收软件,解决普遍强降雨时数据拥堵问题。

2、水情网。维修滤定__处大中型水库、50处小(一)型水库水位自动监测设施,确保水库水情数据及时准确。

3、河道水情。建设城区防汛预警系统,提高城区重要河道防汛预警能力;维修滤定__处河道水位监测设施,确保设施工作正常。

(二)加强水文测站规范化管理工作

要把水文测站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基层水文测站的服务水平。要把规范化管理工作由四处国家级水文站扩展到所有的水文监测点,全面铺开,按照“亮、美、净”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逐步达到省局提出的规范化要求。

(三)加强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总体要求和“区域相近,管理方便”的原则,对现有测站在编在职人员,水文站、水位站和水文监测站点进行全面整合,在组建文登区水文局的基础上,陆续组建荣成市水文局、乳山市水文局和威海城区水文局,并积极落实县级水文局双重管理体制,实现双计划、双财政,确保县级水文局健康稳步发展。到20__年底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水文管理服务体系。

(四)智慧水利建设

推进威海市“智慧水利”工程项目立项,通过“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利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关键手段,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服务和公共服务,以水利信息化推动威海市水利现代化建设,以“智慧水利”丰富威海市“智慧城市”建设。

(五)抓好用水总量、水利用系数和水功能区监测工作,为市政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六)中小河流水文设施建设

对已建和在建工程进行进一步完善,搞好尾工建设。收集整理工程建设的相关资料,为工程验收做好准备。

(七)做好日常水文业务工作,认真抓好雨情、水情、墒情、地表水、地下水、水环境、水土流失、水生态保护等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编、审查、验收,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文技术支撑。

(八)、完成水文科技创新项目,搞好验收鉴定工作

1、中德合作项目:“变化气候下胶东半岛水资源风险抵御与管理技术合作研究”。

2、威海市严格水资源全信息数字化支撑系统,验收、鉴定。

3、威海市城区防汛预警系统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