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科学技术;技术支撑;机遇威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93-02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否开始基于它们对科技的掌握程度,这一规则对于新兴产业旅游业而言同样成立。科技兴旅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旅游科学研究及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际上,旅游产业的科技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
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需要多学科的学术和技术支持。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它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多个生产部门,仅景区的研究而言,就需要地质、地貌、水文、生态、地理、建筑、工程、规划、园林、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宗教、旅游、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目前,中国以景区为主的旅游区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重视科学不够,尤其是地理科学知识。在风景名胜资源普查评价、确定风景名胜区类型和功能、制定景区总体规划、编制景区自然保护方案、编写具有科学内涵的解说系统、进行风景区的科学研究等,都需要有地学的支持。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可靠科技保障。旅游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利用不仅发生在旅行商的旅游产品的销售上,也直接体现在潜在消费者的音视服务和无人售票机的售票方式上[2]。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改进,都意味着旅行商的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者的购买过程中的交流成本的降低。
国内旅游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旅游业的信息供求态势,建立面向国内旅游研究与发展的信息库,是保持中国旅游业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航空业政府管制强度的弱化,旅游信息服务的角色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直接地改变了CRS(中央预定系统,Central Reservation System)的覆盖范围,它不再仅仅是信息和预定系统,同时还具有营销和分销系统的作用。CRS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应用领域,除为客源地的潜在游客提供信息服务,也为目的地的现实游客服务。与CRS对应的是旅游地管理系统(DMS,Dest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它可包含以下内容:旅游地概况(包括天气)、游览项目和特殊节庆日、食宿和交通情况、吸引物和娱乐、体育设施、与旅游相关的商业网点、价格及从业人员状况[3]。DMS的发展有赖于公共及私营双方的努力与合作,它既是一种竞争手段,也是一种管理和营销的手段。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旅游业的信息化还远远滞后于世界旅游业。如从产业管理角度看,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部门线性割据较为严重、信息流的多层分道及断裂状况依然较严峻。汤书昆① 认为,目前中国旅游产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是整体的有机性与适时性连通不足,导致“内卷化低效量增”与“信息流断裂”两大弊端。
最低限度地说,一套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由数据库组成的,但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所包含的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交叉等,都是可变的因素。系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容纳的信息的准确性和新颖性,但是由于旅游信息时间概念很强,特别容易过时而成为无效信息,因此它们给系统设计者带来了困难。如果预订功能也是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可用性信息的时间概念就更强,更要求供应商愈加频繁地提供最新信息。
作为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科技支撑,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有着主导性作用。这类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于对旅游者的直接调查,具有重要的质量控制价值。
旅游业对以上各种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充分说明了旅游业与科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广瑞①在其1999年的著作中便已前瞻性地指出:旅游业一直是采用高科技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前沿产业。开世界主题公园之先河的迪斯尼乐园对高科技的依赖更是日盛一日,旅游者使用的旅游观光缆车、电子导游器、摄影摄像技术与设备,不仅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舒适,还强化了人们的旅游经历,提高了他们的旅游质量。
伴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和纵深发展,现代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快餐式”旅游,而更多的开始追求待在一地的“深度”旅游,回归了通过旅游放松身心、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旅游景区的开发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对固有资源的浅开发、粗加工上,而应该深入资源的内里,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提炼资源的特色主题,做到深度加工、主题开发。娱乐,是21世纪的通货,是21世纪的特征,是21世纪人的真正渴求。而娱乐必须通过参与来完成,通过互动来体现。中国传统景区的优势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但由于表现形式过于严肃、古板,致使多数旅游者无法解读,只能望“文”兴叹,更别提互动与娱乐了;新兴的主题公园虽然注意到了传统景区的这一不足,但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娱乐不够,互动不足,参与不深。因此,景区的创新发展应以娱乐为中心,运用科技创新,充分体现参与和互动。逐步从传统景静人动的观光型消极参与过渡到景动人静的节目表演型被动参与,最后过渡到景动人动的大型节庆和游乐项目型主动参与和娱乐互动[4]。通过技术开发,用产品显著的娱乐性、强烈的参与性、适宜的互动性创造出令旅游者满意的娱乐体验。
在还是以传统自然资源景区为主体的国内,也已涌现出很多科技创新“前瞻者”,最成功的当属由梅帅元、张艺谋、王朝歌等人在桂林阳朔开发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剧,该剧演出极显著的延长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被评价为国际领先的文化旅游创新项目,在全国旅游界和艺术界同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追风效应,著名旅游目的地争相邀请张艺谋、梅帅元班底,投资打造《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同类节目,形成了一股“印象风潮”。《印象·刘三姐》的艺术创新,关键在于舞台实景化、道具灯光大尺度化、表演群体化、演员非专业化,以及艺术动感化[5]。
人们常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同样地,高新技术给旅游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威胁。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讨下“虚拟现实”这种当前最热火的科学技术对旅游景区带来的冲击。“虚拟现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专有词汇,虚拟现实技术并不单用语言或图像来刺激人们的想象,而是利用计算机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尽管真正的“其境”是在千里之遥或百年之前。虚拟现实技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人相信最终我们将能够通过虚拟做任何事情,体验任何事物。但目前,该技术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6],系统还主要依赖于文字和图像,而真正的虚拟现实则还应该作用于其他感官。
已有几个案例表明虚拟现实对旅游景区所产生的影响:(1)英国已出现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娱乐中心,如“激光探索”(Laser Quest)中心,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景点,其中一些中心同时还采用了计算机游戏交互图像的技术;(2)飞行模拟器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杰作,已被证明是很受欢迎的“景点”,特别是公司客户经常会租用一天作为公司培训或接待服务的一部分;(3)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顶尖级的博物馆,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将历史重演。
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译为虚拟旅游,从娱乐角度而言,二者定义基本是等同的。虚拟旅游在国外出现得比较早,发展也相对成熟。美国著名的虚拟旅游网站“第二生命”,采用三维图形技术模拟出一个大型虚拟世界。虚拟游客可以坐地环游世界上的1 000多个景点。在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过一个名为“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的虚拟旅游项目,主要是利用3D技术,为那些不能实地到紫禁城的游客在网上打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许多专家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旅游成为更“绿色”的活动。这种观点的考虑是,如果家庭和所在社区可以为人们提供虚拟现实旅游的经历,人们想外出寻求休闲活动的愿望就会降低,这样一来旅游需求就会减少,尤其是一日游的形式,从而可以减少旅行交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但从旅游景区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威胁,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会大大削弱旅游者对传统旅游景区的访问需求,从而导致景区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景区认为必须把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它们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中以应对挑战的原因。
总之,在未来的几年里,科技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将愈加明显,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旅游行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是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它将极大地促进旅游的产业革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30.
[2] Bruce,M.New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ourism[J].Managing Tourism,1991,(4):243-245.
[3] 格里芬.创造市场营销与旅游规划的统一[J].刘伟强,译.旅游学刊,1993,(1):27-29.
[4] 洪清华.透过“嘉年华现象”看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EB/OL].中国旅游规划联盟,2006-03.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 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已去的20世纪,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英国数学家布里顿・艾伦・图灵和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5年到1936年间由图灵设计的抽象计算机“图灵机”成为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因此,图灵被人们公认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冯・诺依曼在1945年总结了ENIAC计算机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逻辑设计方案,1952年成功设计建造,它在体系结构设计中实现了数字化的计算过程、存储程序控制并按电子学原理工作,这三点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因此,人们又把现代计算机称之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1947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威廉・肖克莱、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莱顿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他们一起成为了晶体管之父。11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杰克・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IC),从此,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芯片按照摩尔预言的速度发展,带来了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基尔也成为了电子学革命之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出现,其直接成果就是带来了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快速小型化,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4004问世,1978年,英特尔公司开发出了8086,首次用于IBM PC机中,电脑走入家庭。一个全新的概念“个人电脑(PC)”取代了“微电脑”的概念。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起初对计算机的时代需求为“二战”时期,有着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欲求,这样促使进算计的研发运用。随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存储功能不断强大,使其在教育、经济等领域迅速发展普及。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下,计算机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的研发变化着,无形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2.2稳定的选择机制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于相互竞争的技术价值做出一个共识性判断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不确定因素可能最后影响选择机制。大多数,同时发挥作用的围绕计算机技术的若干选择判据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选择的环境常常是非常敏锐和稳定的,这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践中,最强的技术性创新,把经济之间的激烈竞争转化为了技术性的较量。其计算机的发展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也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使计算机的选择机制判断更加稳定明显,这样就更容易解决计算机在生产生活的运用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2.3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新一代的技术与其他领域结合,又为了满足其需求不断的研发更新,慢慢计算机技术成为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并成为其他行业生产中重要的工具,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了各个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3.1智能化。智能化计算机是指设计结构独特并采用平行的处理技术,对计算机中的多个数据及多种指令可进行同时处理和分析的一种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相对于普通的计算机来说有着更高的运算速度。这些更智能化的计算机跟接近与人类大脑的性能,可以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更可以在某些高端行业,帮忙处理大量繁杂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成本。
3.2新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是基于硅芯片技术的不断更新,但由于需求的不断加强,硅芯片的研发潜力已近极限。所以很多新型计算机就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2.1纳米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便有了纳米计算机。纳米元件与电子元件相比,其体积较小,质地优良且导电性能较高,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硅芯片。纳米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纳米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它的目标是使人类可以自由的操作原子。使用纳米级芯片组成的纳米计算机的能耗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性能上远远高于现有的计算机,所以纳米计算会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3.2.2量子计算机。量子力学的原理来对大量数据进行运算以及存储和分析处理的源自可逆计算机的一种物理装置,而量子计算机就是基于这个。量子效应是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基础,这种计算机中,开与关的状态是通过激光脉冲来改变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决定的。由于量子的叠加效应,与传统计算机对比而言,量子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量要大得多,还有就是,其运算速度是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倍。除了其存储性能及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外,其在安全性及安保体系等方面的优良性能也远远高于传统计算机。这也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另一趋势。
3.2.3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进行计算,用光子代替传统的计算机通过电子进行数据计算、传输和储存。并把传统计算机的导线互联转变成了光互联。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复杂,多数为电子硬件,而光子计算机则为光子硬件,并为光运算,不同的数据是由光的不同波长表现出来的,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快速处理。成为新型计算机一员。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科学;发展
1引言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当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最重要衡量指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宽松的概念,包括众多的子学科。如: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等。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因此,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也是导致当前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起步较晚,没有抓住发展的机遇,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存在。当前阶段我国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人才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我国不断发展之后,我国各大院校都先后设立了相关的专业。但是大部分的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都只能从事低端的技术维修工作,而不能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而现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文/杨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被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去,逐渐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人们在使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本文当中,笔者分析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发展与使用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在未来的发展状况。
2.2产业环境问题
当前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在产业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环境问题。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因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需求,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当前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整个产业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恶化,一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第二,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例如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中的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在新技术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2.3结构问题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结构是推动电子技术更新的内部动力,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虽然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是政府在“铺摊子”的同时忽视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使得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
3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在理论方面经历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两个阶段,我国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即将计入光电子阶段。许多科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是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世纪。光子可以作为一种能量与信息的载体,同时逐渐形成了信息光子学与电子学,并且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时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3.2计算机技术向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技术概念,其中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等多种不同的技术形式。当前阶段关于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已经较为发达,但是在只能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便利性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智能化设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总体来看,我们西方发达国家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谷歌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基本完善并能够投入使用。根据谷歌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安全行驶了500万公里。
作者:杨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97-198.
[2]李兆铭.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3(12):257.
[3]赵阵.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功能、未来的科技馆。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0-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技馆正跟随着时展的脚步,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繁荣景象。科技馆的展览也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人们都可以来此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愉悦,从而也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的不断探索发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科技馆这一科普形式在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成为人们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成为我国社会科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技馆的概述
科技馆是普及科学知识,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科技馆将科普教育展示和学术交流会议两大功能融为一体。运用各种高科技展示、教育手段,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直观、形象、有趣地展示给观众;同时,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提供一流场地和服务。科技馆的基本任务是向社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这是一项复杂的巨大工程,要靠科技馆的展示系统来完成科技馆展示设计创新理念是从一种积极的态度出发,逐渐发掘观众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发现科学原理,继承科学精神的潜力。
国内科技馆现状:我国现今的科普场馆目前以科技馆为主。我国的科技馆事业,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0年至2002年期间,就有24家省级科技馆新建、开馆。科技馆的展示内容也从实验室式的试验演示、展示仪器模型或实物模型,迅速发展成大量具有一定原创能力、互动性及参与性较强的展品,科技馆产业亦初步形成并发挥一定作用。
国外科技馆发展:综观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馆,都朝着采用探究式、体验性强的教育方法,主张激起观众的兴趣,让观众与展品交互的过程探究、体验,从而有所领悟提高科技素养。
二、科技馆的科普功用
科技馆立足于科普教育,营造科学氛围,增强科技意识,引导和推动贵州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它是“科教兴国”实施的具体展现。科技馆的教育目的已不单单是传播知识、激发兴趣了,而且包括了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让观众在参观、操作中发现和思考。
科技馆的展示展项多样化,其展教思想也受到了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经历了由“展示科学技术的作用,启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到做中学,动手动脑,再到发现与探索的演变"。在这一过程,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与效果不断得到强化。我认为除了学校系统的知识体系外,利用各类科普场所的科普展项来进行科学普及是最具实效的。科技馆的探究式的教学正好填补了学校的系统的讲授式的教学的缺陷,成了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
三、未来的科技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馆作为人们接受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的展览展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科技信息,而是更加渴望参与到整个展览过程中去,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和观众参与性的交互模式。因此,宜人的交互模式的运用将逐渐成为国内外科技馆展示设计的主流。
科技馆展示设计是理性的,它是设计师创造力和观众感知体验的综合展现,同时又是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个性化的展览场所,是对科学技术的积极表现与反思。科技馆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又使它在发展前进的过程当中逐渐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馆的发展将会随着社会进步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未来的科技馆正在发展成为新型的公众科学中心。
篇5
人类从此不再一直奔跑在未来后面
“未来”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里一直都是前置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未来”是无可选择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期待。如果您认真阅读了《撞见未来》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在从猿类动物开始到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在今天,时间概念的“未来”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也许从此不再仅仅属于人类。我们面对的未来再也不是把今天当做起点的时间的射线,而是对各种概念、思想、意识进行完全的重构和解构的宏大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包括我们人类,包括即将出现的人工智能概念下的超人,等等。从此,世界将不再是我们的,而是“未来”的。
时间概念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平衡木,几千年来人类在上面艰难舞蹈。虽然常常忽左忽右,战战兢兢,甚至波折颇多,但今天我们终于走到了平衡木的尽头。在这平衡木的尽头,人类只要存在就不能自由滑落,而是必将如滑行到一定速度的飞机一样腾空而起,舍弃时间,舍弃历史,奔向“未来”。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把我们已经带到了这样一道门前,门前是我们,门后就是未来。作者初次谈到《撞见未来》的时候,把它定义为关于未来学的著作。从他的努力来看,作者用洪荒之力和惊天勇气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一系列新科技知识和概念聚合起来,作为他书中的“未来”的“起点”。
在人类所认知的范围内建立的逻辑和伦理体系中,人类在这个世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概念、思想和意识几乎是全人类的私属财产,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客观和自然。当宇宙伦理和更新的科技逻辑摆在大家面前,成为大家思考问题的依据的时候,人类在伦理上的优势地位是否还能确保?这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将不再是人类的自我追问,而是超人的来自未来的隔空喊话。作者试图把这喊话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传给我们现在的人类,但人类从来没有有意识地试图把一些喊话传给这个现实世界的其他生物。所以,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从来就没有建立真正的共生关系。而今天,在人类即将走进未来场域的时候,我们需要和未来的一切共生、永生。
跨出这一步,进入共生和永生的人类最终将把时间和历史从我们的头脑中抽离,成为一种现实的物质。从此,人类不再慌张地一直奔跑在“未来”的身后,而是在“未来”的场域里舞蹈、歌唱。过去我们太慌张,经历了太多的战争、瘟疫,承受了太久的饥饿、匮乏。现如今,《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将改变,作者系统分析了可再生、可分享、可替代等“七可”,为大家描述了一个思想和意识之外的全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新的家园吗?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类还将是不是今天的人类?我们在“未来”身后观望,却无法冷静,被这种疑惑紧紧伴随。
人类到底相信不相信未来
好R坞等机构的大制作下出品的各类著名灾难片等等,超炫的未来描述和表现,让太多人类几乎都患上了未来恐惧症。这使人分化成两类:一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实在的未来,他们眼里的未来就是即将到来的明天,后天好像就与他们再无任何关系。一种是或轻易或全身心地把未来交给上帝的人。不管是信众眼里的上帝还是牛顿眼中的上帝,这些人都将面向他托付自己的灵魂和终生。在人类历史中,对于这个问题几乎从无可解,更无中间路线可行。毫无疑问,这两类人都不是“未来”的信徒,前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预期的享乐,后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心目中的想象。
《撞见未来》一书试图找到这样一条途径,尽力把靠近真实的未来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作者就从他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考和探讨,从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与沉淀出发,行囊里装上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概念,走向未来。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研究成果,《撞见未来》里面显然运用了许多预测手段。这些预测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作者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探讨、思考。从《撞见未来》的系统表达来看,这种思考已经自成体系,能够启发人的心智,使人有能力、有胸怀去领悟未来。
在这个体系里,《撞见未来》的第一部分提到的“七可”源自具体,带来的却是颠覆,比如可再生、可替代、可预测、可分享等等,显然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虽然作者对此给予了很技术很系统的解释,但让人实实在在地信以为真,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生活真的可以是这个样子吗?在更多人无法克服对未来的怀疑与恐惧的情况下,怎么去验证它呢?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给出了答案。这一部分的题目叫人类的解放事业。确实是,科技解放了人类,在这场行走中信息技术的传播是第一功臣。那么解放之后是什么样子?必然带来自我的重生、经济的革新、政治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等等。
《撞见未来》的第三部分指出了未来场域下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也许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最为宏大悲壮的选择。最终,人类要么成为超人,要么被超人替代,从而进入被选择的未来时空中。其实,在人类甚至生物历史上,这些带着生命概念的物种所有的选择的正确率和准确率都是极低的。特别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种正确率和准确率极低的选择为进化论提供了条件,因为这种高代价使每个物种都在慎重选择,保持着渐变的演进态势,这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旧有体系的维持。
渐变是进化论的基础,是一种相对机械的演进方式。而今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从技术上解决了选择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问题,突变成为常态,物质流动的高速度使选择变得近乎悲壮,速度快得天翻地覆,常常是你生我死,死而复生的惨烈场面。随着物质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对寻常世界的颠覆必将成为寻常的事情。《撞见未来》显然准确地把握和科学地分析了这一点,作者在用思想和未来竞赛,虽然无法分出输赢,但总是比我们看得清晰、辽远。
当算法和技术清算了伦理、逻辑等概念
科技的本质是发展了的工具。人类创造了工具,但工具也在改变着人类。从最初的石器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量子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对于自己创造的工具或者今天的科技越来越难把握。直接的感受就是科学家们研究越深入,发现越多却感觉对未来世界的了解越少,越无知,以至于几乎无法把控,甚至是从来没有把控过。这符合轮回的规律,未来世界的不可知是一种真理存在,跨越此世奔向彼世的人毕竟凤毛麟角。技术进步和迷惑认识的剪刀差越大,我们距离未来世界一定就越近。于是,牛顿走向了神的世界。这种无力感是不是一种轮回?人类终将走到这个轮回的终点,我们的一切对于下一个轮回来说,就是洪荒世界。那么,下一个轮回所面临的世界其实就是超人或者神的世界,牛顿只是比我们更早更透地看到了这一点。
在已经走进我们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的时代,一旦越过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那道门槛走进“未来”,一切都重新定义之后,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逻辑等一大堆人类运用娴熟的概念就会突然失效。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虫洞、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扑面而来的概念,依托极其强大的科技、算法技术作为重构未来世界的词汇将统治一切。由此造成人类所拥有的所有概念的集体失效,难道不是对人类的一次全面清算?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当然是一种必然,也是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算。就像我们走进一个殿堂之前,都会在门前稍作停留。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停留既有整理衣冠的需要,也是整理情绪的表现。就像衣服上的灰尘和不良情绪一样,在面向未来的这道门前,伦理、逻辑这些概念必将毫不可惜地被抛弃,被无情覆盖。
在超人的世界里,全新的概念体系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将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话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我们将失去主导地位,被超人所取代。众多伦理、逻辑、概念集体失效的背后,是人类让出占统治地位的主角位置。当然,当前对超人的塑造看似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几乎可以不用杞人忧天。然而,人工智能终究有一天会超过我们人类,这个节点一定是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创造智能的那一天。让人工智能模仿人是我们人类的事情,让人工智能超越人将是人工智能自己的事情。《撞见未来》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几何级的升级速度,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在能量概念下将面临着爆炸性的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道理分析,这个节点距离人类还会远吗?
当人类被超人完全取代,退到配角地位,我们也许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宇宙伦理、超人逻辑作为规范的未来世界里,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永生,还是全新算法下的变身。变身之后的我们人类在这个宇宙处于什么位置?是在宇宙的演艺厅的观众席上看超人肆意演出?还是被超人扔到各类动物或者其他生命形式充斥的纷乱舞台?对此,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毕竟,在量子时代,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预测技术还没有脱离物理概念,问题的提出并未必然带有方向。《撞见未来》描述的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视角下构建的关于“未来”的宏大场域,用二进制的传统思维解答人类和未来命题显然还显无力。
人类为超人设置算法,但按照线性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和认识,超人终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算法,或者他们终将牢牢掌控算法,直到“超”超人的出现。在人类的算法世界里,今天的我们并不比洪荒时代的人类掌控更多的人性,爱、恨、生、死,甚至梦境、幻想等等,在人类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的不可掌控的东西要交给神或者上帝。但在超人逻辑或未来宇宙逻辑下的算法技术中,今天的这些不能掌控必将被超人掌控。那么,什么人性,什么梦幻,都可能会物质化并技术地随意组合。也许,超人的世界里从此彩虹不一定七色,开水未必L烫,雪山不再清冷,超人的世界不由我们假设,人类也不会懂。
超人是人类的再生还是毁灭
在概念上,大多数宗教强调的神性其实是放大了的人性,是人性自我挣脱意识的现实反映,或者说是人性自我救赎过程中的集体映像。那么超人是不是应该具有超人性?超人性是不是就是我们一直所崇敬的神性?那么,超人是不是也意味着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神”?人类造神几千上万年,被自己所创造的神统治了几千上万年,突然人类自己升级成为了“神”,会不会像婴儿来到世界一样,一切都是陌生和新鲜的,一切又都不是自己的,除了这条生命。超人跳出人类圈子,在“神”的世界里还要像一个婴儿一样,呀呀学语,蹒跚学步,迈出神的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连通现实和未来的通道就是物质,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于是,死亡,从形而上走进形而下。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写到,死亡成了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而不是生命的消亡。这种生命概念的绝对物化,是放在未来世界里重新构建的。有了物质的支撑,也许这个生命概念将会融入类似今天的操作系统、量子力学、信息技术等内容,那么,升级我们人类将成为非常技术的可能和扑面而来的现实,而不是手术刀和各类肌肉、脏器的生硬搏杀。血液里流淌了太多技术元素的超人还是不是人?如果超人是人,超人将意味人类的升级或者再生;如果超人不再是人,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人类将面临覆灭,或者退回动物的群落,由超人取而代之?
超人的一小步,甩开人类千万步,轻易跨越了人类和超人之间的千沟万壑。随着科技的发展、意识的升级、人与世界的重构,必将建立全新的逻辑和伦理体系,假设中的宇宙伦理、超人逻辑将成为超人的生存和发展准则,这必将给当下的道德体系和思想意识带来无情的碾压,一些基本的概念从此失去了意义,人类有可能从此不再崇高。这种不崇高使人彻底失去了积累万年的万物灵长之优越感,之后人类面临的将是什么心情?也许,进入超人的轮回里,我们人类的区区几万年只是一个痕迹?一位院士曾经说过,不要说拯救地球,地球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类,需要拯救的是人类。确实是,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存在时间与之相比不过是那么短暂的一瞬,短暂到对地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类,地球依然在,失去了人类,地球依然在。在我们还无法跳出我们的世界,遇到未来的挑战时,超人会拯救我们吗?
一切科学的最终结果就是哲学。虽然科学和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科学依然远远落在哲学的后面。天地广阔,却不能任鸟飞。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理性。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根本状态。当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一切学科都回归工具本质,唯有哲学才能给人类留有生存的空间,对接未来的世界的人类。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的法则,也是我们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但面对未来,信息溢出、权利溢出、概念溢出等等,让意义从此不再纯洁无瑕,意义退位,力量上位。力量是什么?就是物质,物质靠什么推动,眼见的就是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等等。
篇6
关键词:科学预见性;可靠性;趋势判断
在科学的功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科学的可预见性。这是因为,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前提之下,即世界是可知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对科学的预见性的思考正是建立在这一立场之上。科学预见性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与把握,从而使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不断获得一种可靠性,战胜对于不确定性的担心,实现一种在人类不断对自然改造过程中的客观现实世界的秩序。
1 科学预见性的内涵与知识地位
科学知识一旦形成,这就是一种过去形态,不仅这种知识的认识过程,这种知识本身,当然也包括知识所反映的客观物质世界本身,都意味着已经过去。因此,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知识观,知识都是对过去人类所发现和所发生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的一种总结。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知识只能解释过去,而不能预见未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和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有关。即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还是无规律的。
认定了这种规律的存在,即在世界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的、稳定的和确定不移的趋势。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人类对于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可以进行自己的认识,既能够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就以无可辩驳地击败了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同时,科学所具有的知识所具有的特性还包括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确立了物质世界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信念。这事实上表明人类坚信,这个世界是一个由必然性支配和由偶然性显现的世界,所以物质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但是现实物质又是一个相对稳定、客观、统一、可理解的世界。现实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不断呈现新的特质,但是物质世界的发展又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统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能够不断通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总结而不断形成对未来的一种预见。当然,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有限判断和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的,休谟问题正是对此展开了质疑,所以科学知识本身不仅受到了现实的质疑,而且还受到了哲学思辨的质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有一些超越现实的判断,这种判断自身是超越现实和理论本身的,同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免于受到反身性质疑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这个不断处于变动和无法全面认识的世界来说,人类或者单个的人也会秉承一种信念,这是因为我们具有这种信念,使人们在变动不居的物质世界中,确立了一种不可动摇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得人们依赖科学,不仅可以对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对未知的未来的物质世界也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预言。
中国有这样一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科学知识和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既反映了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解释,也是一种预见;既是一种过去,也是一种未来。“一朝”表明了时间点是在过去,在过去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对于现实所发生和所经历的一种认识和总结,而这样一种认识延续到了未来“十年”,当然,从认识上看,对于未来的这种认识并由产生的行为是失当的,但是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人对于自己认识判断或者行为失误的一种内心的伤害和恐惧。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人类的恐惧和痛苦往往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认知,但这种恐惧和痛苦又可能延续到未来,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过去认知的错误而加重这种痛苦。
人类不断进行对于这个世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在于试图预见未来。因为对于未来的无知的解决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对于过去的无知,过去的一页可以过去,而人类的未来才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和极其重要的。所以人类特别需要和特别感兴趣的是预言。而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各种知识类型和范式的预言。但是科学预见不同于以日常经验为基础或者其他知识范式的预言。后者由于停留于现象而未深入事物的本质,或者是基于一种文化的、历史的、宗教或者迷信的范式来构成预言本身,往往具有较多的不可靠性,同时这些预言本身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验性,更多是基于一种“信则有,诚则灵,不信则无”的状态,但科学的预见性则完全不同,尤其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知识,这是一种实证和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科学知识。这样一种知识不仅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而且深入事物的本质层次,依据客观规律性和各种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同时由现实与思维逻辑的必然性导出各种预测结果,因而,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是指向过去和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认识,而且也是一种动态的认识。科学知识不仅仅是指向了静态的客观物质世界本身,而且也将发展和变动引入到了认识的视野之中。而对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的认识的关系,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与现实互相符合的发展变化模式,即人类的认识和世界的关联是以实践为桥梁的,即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不断地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这是一种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也是相对静止和无线运动的统一。未来是不断变化、运动、发展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类能够认识这个无限发展的世界,是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同时变化发展也并不是一个困扰的因素,也提供了一种契机。
因此,科学预见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科学理论相对性的表现。科学的预见性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既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动力和预设条件。没有预见功能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正是在科学遇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突破的。理论思维通过科学预见能够超越认识的经验层次,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认识视野,也将人类的实践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科学预见还能使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领域中不断形成更为复杂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复杂系统,并对系统的进程进行监督,从而获得更大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实现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2 科学预见性的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对于现实物质世界具有理论指导功能,这种理论指导首先是为人类提供一种认识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和现实生活的检验,总会有一些知识被人们所充分接受,被证实是正确的,如此,这样一些知识不仅为人们所认可,而且逐渐形成为一种知识体系和人类的知识基础。可以看到,这些知识基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构成了人类基本经验的一部分,使人类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信,这些知识基础不仅是科学技术继续发展的基础,或者是一些知识的基本前提和知识原则,同时还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认识基础,这样一种知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它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稳定,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生活和工作的不稳定性,而带给人类一种稳定性和舒适性。对于人类来说,不仅变化和创新意味着幸福和进步,而在很多领域,或者一些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保持稳定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舒适和幸福。
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去和现在,使人们对当前所面对的世界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帮助人类预见世界的未来。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和认识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科学的预见不经具有较大的科学知识系统内部的知识发展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加大的现实实践意义。所以,如果科学认识只停留在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上,那这样人类的新生活就无法展开,那么科学知识只能说明已知的事实,就无法成为人们再认识的向导。事实上最重要的是人类就是要依靠科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分析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不断深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从而预言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扩展自己的认识领域。这样才使人类对未来有一个更好地把握和认识。
依靠科学知识对于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这其中的意义首先在于维持现有事物的稳定和秩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类对于未来事物发展的恐慌和担心。从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作相应准备,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几千年来,科学知识的广泛积累,科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并且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客观物质世界逐步做出较为合理的解说,这是提高人类预测能力的基础。科学预见提供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结果性预测,预见事物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
事实上,科学预测被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如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报,各种疾病预报以及其他方面的预报等等,这些不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也具有和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能够有效避免各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带给人的各种巨大损失,所以,科学的功能不仅使得人类不断战胜大自然,面对各种重大挑战而实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实现人类对自然界和现实物质世界的一种改造,对物质使用价值的一种创造,还在于实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判断,并借以不断合理规划自己的行动,做好各种预案,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分析科学预见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科学的预见性和科学的其他方面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例如对科学预见性和科学解释性的认识与思考。科学预见和科学解释是密切联系的,作为科学的两种基本功能,科学的预见性和科学的解释性都是根据理论本身所解释的本质和规律性,按照科学技术内在逻辑机制演绎出的结果。但是,科学解释是从已知事实概括、抽象出理论,再从基本理论逻辑地推导出事实与内容相协调的一种判断,主要是基于对过去和现在的科学事实进行分析与判断;而科学预见则是从该理论逻辑地推导出关于未来、未知事实的结论,这些事实或者可能已经存在但不为人所知,或暂不存在,但目前发展趋势中已经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所以未来发生优势必然的,应当且能够在今后发生。
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两种锐利武器。现在,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两种科学的基本功能日益展现出极其重大的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想科学等的交叉渗透,科学技术化、组织化、社会化、经济化的发展,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将愈来愈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科学的预见性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和科学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的认识科学的预见性,必须把科学的各方面功能进行综合的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持有一种综合、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客观现实世界真正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实现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正确判断,不断实现人类自身认识的正确性和行为的恰当性。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三卷.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发展对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整体社会的进步,从生产生活到社会发展,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的科技化都是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的。现代企业的生产发展也在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厂生产也更加注重效益和低碳节能,企业为了向着这样的方向靠近,企业生产所采用的器材以及劳动力生产几乎都会向着更加节能低耗的方向发展,只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注重了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大发展的浪潮下站稳脚跟。
一、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代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主要是朝着两个方面发展的,第一,工程机械的单机集成化技术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术,第二,工程机械在实际运用当中的智能监测,远程监控以及预报故障诊断技术。(1)工程机械的单机集成化技术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术。工程机械的单机集成化技术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操作技术还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机电液一体化控制的自动换挡变速器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可以分为液压式自动换挡技术以及电液式换挡技术,单一的自动换挡技术也可以为机械的自动化带来许多的便利与动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体化的自动化变档技术的运用使得机械的运作更加灵活快速,在性能上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另一种主要的技术是可编程控制技术以及无人操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一种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就是通过网络编程,在系统内部就设置好程序,这样,机械在实际的运用中就可以按照制定好的程序走,自动完成其余的步骤。例如,智能电饭煲的编程设计技术,传统的电饭煲在实际的使用中是要通过电饭煲的人工判断来设计煲饭的时间,但是人工判断对于一些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来说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往往会出现时间过于长导致饭烧焦,或者时间设置不够,饭还没有煲熟的情况。然而,使用可编程技术的电饭煲就可以排除这样的意外发生,只需按下已经规定好时间的煲饭选择键,已经输入了编程的电饭煲就可以在设定好的合理时间内将饭煲好。无人操作技术也是编程设计的另一种运用,无人操作技术即没有人来控制,机械在启动之后就可以按照已经编制好的编程走程序。比如,无人机的运用,无人机就是没有人在飞机上掌握方向驾驶飞机,无人机就是一个已经编制好程序,可以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走的飞机,无人机的运用在军国防领域可谓是一个重要的实际运用,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2)工程机械在实际运用当中的智能监测,远程监控以及预报故障诊断技术。智能监测技术即机械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实现智能化的监测,比如遥感技术的运用,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又被称为人的视力的延伸。遥感技术通过光谱当中的红外线的采集来判断监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遥感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林业等方面,比如,蝗虫灾害的蔓延方向,水域赤潮的泛滥趋势以及天气预报的监测等等。远程监控技术即通过机械的智能化实现目标物体的远程信息变动技术,比如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追踪到犯罪分子的行动轨迹,结合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很清晰的掌握犯罪分子的行动动机,从而为公安办案提供了有利的追踪依据,可以说,工程机械的远程监控技术对社会的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预报故障诊断技术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当中还不如发达国家那么先进,但是也是有进步的,地理信息系统又叫做地图的延伸,用于监测,采集数据并且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从一方面也可以对故障进行诊断[2]。
二、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的对策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工程机械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如此广泛而深刻,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在此,对于工程机械的发展展望也是全人类所关注的。工程机械智能在编程技术运用,数字化运用以及网络计算机的运用当中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希望也会有所突破和发展。
(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的多种传感器一体化运用
当代是网络发展的时代,网络发展技术可谓已经遍及了全球,人类向太空月球地球上空所发射的卫星,就是网络发展的保障,人类卫星发展不过几十年,其发展还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如若可以将网络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每一个技术当中就可以实现更好的运用,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自动控制的多种传感器的一体化运用是加快机械运作效率的保障,如若可以运用到每一种机械当中,就可以极大的加速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3]。
(二)研究开发工程技术,将微电子,人工智能以及可编程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入一体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虚拟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当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虚拟技术可以对现实当中还未实现的画面进行预言,就好比是提前感知未来的发展一样,将人们实际生活当中还未实现的或者难以实现的事情在虚幻当中实现,如若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当中的虚拟技术运用到更多的机械工程运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出现更多有趣事情以及更多有趣的可能。
篇8
只要制作一个小小的遥控器,轻轻按一下红色按钮,就会出现一座高大的房子,这座房子是长方形的,屋里的一切都不用采购,只要按一下绿色键,屋子里就会出现你喜欢的食物、家具和生活物品。小偷偷东西时,被你发现了,你不要惊慌,只要迅捷地按下蓝色钮,无论小偷怎么做,他也进不到房子里,因为蓝色钮已经把屋里的一切通道封锁了,全部控制住了。
学校、商场和医院都由机器人来工作。它们都一样聪明能干,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很娴熟。
未来的世纪不会缺少水和电,因为未来的世界已经可以完全的把污染物转化为各种能量,很环保。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你想知道未来的轿车是什么样的吗?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未来的轿车造型华丽,色彩鲜艳,十分醒目。未来的轿车轮胎大而坚硬,不会爆胎。它有一对翅膀,堵车时可以飞起来,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它还有防水装置,可以潜入水底一边开车一边欣赏海底生物。未来的汽车不需要汽油,它靠太阳能来发动汽车,还能储存太阳能,雨天会释放太阳能照常行驶。这种轿车可以折叠起来,只要按下黄色按钮,轿车就折叠成像手机一样大小,放进口袋里,就不用烦恼找不到停车位了。
2030年的一天,我正在路上走着,忽然看见老朋友龙哥在公交车站焦急地东张西望。我问龙哥:“龙哥,你怎么在这里?”龙哥说:“我等了很久,公交车都还没来,我上班快迟到了!”我从口袋里掏出轿车,按下蓝色按钮,轿车便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说:“龙哥,上车!我载你去上班!”我很快地把龙哥送到了中心医院上班。龙哥感激地说:“谢谢你,老弟。”我说:“不客气,这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三年级:卢俊杰
篇10
未来的屏风,屏风上的图案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使屏风上的图案与周围的格调相搭配,因为它有全功能扫描器。如果四周的环境是单调的,屏风便可以成为大自然中奔流直下的瀑布和大片养眼的森林;如果是温馨一派的,就会呈现出大片的薰衣草。
未来的屏风是可以随意变换大小的,折叠的电视大屏幕。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屏风太占空间了,如果需要时,可以把那折叠成30cm的屏风展开,而且也不用担心屏风会皱皱的,这种屏风采用高科技纳米技术,不皱不变形!
未来的屏风,有太阳能般的功能,也可以随天气的变化而制冷或制热。有了它,人们便可以省钱节能,再也不用为一个月产生的电费而心痛不已,也不用为晚上停电而操心了。但我们还是应该节约用电,提倡节约节省这一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