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实施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误区一:将企业知识管理等同于购买知识管理软件。
我国的知识管理发展历程与全球知识管理发展的历程基本一致,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强调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的价值,将知识管理当做it系统项目看待,认为购买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可以完成知识管理的工作。但事实上是,知识管理是一种深层的组织变革,更多的功夫在“管理”而非“it”:即便买了最强大的知识管理软件也不能带来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不少开始实施km的企业由于未取得预期成果,组织内已不再提知识管理,所购买的软件或系统基本上成为摆设。即便在那里仍然“做”知识管理的企业,也处境艰难,知识管理工作和相关人员成为“边缘工作”和“边缘人群”,无法真正对企业经营产生价值和效益。
误区二:将知识管理工作等同于撰写、保存知识文档。
许多知识管理的推动者将km实施等同于写文档、存文档,主要围绕知识文档展开:企业要求员工共享知识文档,不写则扣分,然后在文档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库。这看似是一个很圆满的解决方案,但却忽视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文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已经爆炸企业内部也会爆炸)、企业的具体情况(知识最多的人都是最忙的人)、知识型员工的成熟度(我有知识,但不一定能写出来)。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的知识库建设项目在初期的时候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内容,在内容达到一定的积累后,却发现知识库里的文档少有人查看,无法发挥作用。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知识库很重要,但知识库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一个适用的知识库也不是强制要求出来的。在中国第二代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中,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认为不仅仅要管理知识的最后表达形式(文档),更重要是去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文档怎么来的),该过程比最后的结果更加重要。
误区三:认为员工会自动自发的参与知识管理
理性的人,对于变革,第一反应是忽视,认为其不存在并与自己无关;再次会去拒绝,寻找拒绝的接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用);最后才可能去考虑了解、参与。知识管理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在没有系统的理念普及和共识达成的工作前,盲目去推动知识管理,注定要走向失败。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员工不会参与;对于看不到对个人持续价值的变革,员工的参与不可持续(即便有kpi、领导的强制),所以员工不会自动自发的去参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管理推动过程中,必须让员工知晓知识管理什么、知识管理对于他所从事的工作和业务意味着什么、能够如何帮助他们、他们需要哪些付出,如果员工不理解这些内容,知识管理项目不可能推动起来,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事实上,在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员工,他们每天都在处理信息和知识,也苦闷与自己效率的低下。各层级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大都可以归结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利用和创新问题,所以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不言而喻,做知识管理的cio们需要去将这种观点传递给你的同事。
误区四:在知识管理实施运营上投入太少
虽然当今的中国有全球最豪华的政府办公楼,但我们的公共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能力却没有随着办公楼的增高和豪华提升。有钱后的中国企业买了最昂贵的知识管理咨询、知识管理软件,但却鲜有在知识管理实施运营上的投入。这就出现了90%以上的知识管理实施项目举步维艰,不到三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不了了之。除了做知识管理的几个人热闹外,大部分员工和管理者作壁上观,对所谓的“知识管理”嗤之以鼻!笔者曾经见过一家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ecm+企业搜索,他们的km负责人跟我说,我们买的系统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但我也看到,他们的知识库里基本没有内容,有的内容阅读数量也少的可怜。见过更离谱的企业,当我建议他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去完善的时候,该同志说了一句“田老师,如果你觉得这个系统不好,我们就再买一套”!
知识管理自有其价值,对于当前的中国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做知识管理不能成为一种运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尽心竭力的对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如果企业没有在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上的投入,km不可能实现。买什么样的咨询和系统都不能真正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知识管理价值再大也无法发挥。
误区五:购买了不合适的知识管理系统
当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是最容易发生欺诈的时候。中国的知识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在系统上是各家都自卖自夸、都将知识管理作为标签和噱头。有许多“做”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的厂商自己本身都不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你能期望这些企业给您提供适用的kms?我们了解的情况是,那些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软件中的所谓知识管理模块或者功能,基本上没有一家能用起来的,没有一家实现知识管理的,他们仍然主要还是一个解决事务性流程的办公系统。
篇2
[关键词] 知识 组织 知识管理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 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 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管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知识信息在学科专业和组织、部门间进行交流。因此,对于知识型组织来讲,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各协作联系网络向外延伸,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
2.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是通过交流、结合而发展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对知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组织外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交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重视人的因素。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对具有奉献精神并奉献了知识者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生活条件;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形成对研究工作执着、热忱并全心投入的氛围。
二是探索隐性知识交流的途径、方法、手段。如,面对面的交流、学术辩论会、课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师徒式的学习等等,这些形式使参加者共享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表达方式如语言、表情、姿势等都在传递信息,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接收信息,思维和直觉也积极参与,交流被及时的刺激和反馈所激发和引导,许多难以言传的知识在这种交流中可以被意会。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在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中的作用。一方面,学者、专家在网上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提出论点、论据、解决办法的时候,其隐性知识就发挥了作用,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共享。另一方面,专家们掌握着大量的检索类、know-who类知识,面对具体问题,他们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资料,向谁寻求有益的建议和启发。这类知识并不是文献检索之类的显性知识所能替代的,它是把具体问题同具体文献和人联系起来的知识,比文献索引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利用起来更经济有效。信息网络为就具体的问题向众多专家求教,以利用他们掌握的检索类知识,为know-who类知识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2]尹继东:知识管理的主要层面和特点[J].管理纵横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企业资源 、问题分析与整理。但至今还很少企业研究如何根据自身文化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本研究将从知识的产生、传递等方面研究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影响。
知识经济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资源为基础。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势在必行,然而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还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软条件”,保证知识管理有效、持久、健康地发展。
(一)企业文化之探讨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扎根,才能够有文化定力。
彼得杜拉克说:“只有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够符合民族的文化,它才会真正扎根。”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先进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文化[1]。根的东西不能拔,本的东西不能变。
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它也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二)知识管理之探讨
在探讨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应该理清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意思;信息是自爱特定环境下的数据,它赋予了数据特定的环境;知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用来决策和行动的。
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3]。知识管理(KM)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兴起。像ERP等信息系统一样,KM同样面临着获取管理层支持、全员参与,以及与业务结合的挑战。这使得KM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管理之于信息管理,区别在于知识管理能结合企业的文化,与企业文化脱离的知识管理只是普通的信息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现代延续。同时,企业文化也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保障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
1.企业文化定位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已经和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一样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是新思想,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而这又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
早在1999年经合组织对七个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基准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科技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4]。知识密集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关键在于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然而,由于知识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很多企业在绩效评定和投资的时候,忽略了知识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企业的文化可以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分清有价值的知识和无价值的知识,分清知识的重要性和保密性。
总之,规章制度不能改变人的价值观,只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定位企业中知识的性质,才能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
2.企业文化影响不同知识传递的规则。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属于各自的专业知识库,但知识库不是全面的,Gilbert & Gordey-Hayes(1996)认为当组织认识到组织内部缺乏某种知识时,便产生了“知识落差(knowledge gap)”[5]。企业各部门的成员每每为了得到全面准确的数据疲于奔命。需要为不同的技术配备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签署不同的合约,这些都大大浪费了成本和时间。而且随着使用的时间变长,那么整合的难度也就越大。最重要的是,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孤岛”企业领导者无法得到整体概念和全局观,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极有可能是基于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信息之上。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
转贴于
知识的传递除了要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传递知识的平台之外,还要求企业的文化影响着不同部门之间知识传递的规则。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能够漫无边际地传递,企业的文化界定哪些知识可以传递,哪些知识需要保密;影响知识传递的方向和途径;同时也规定各种知识的所属权。企业领导不能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限定知识的传递,然而企业文化可以改变员工的观念,从而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
3.企业知识共享文化促进知识管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的名言伴随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知识荒芜时代的结束而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知识能够给我们的种种神奇与魔力,但知识是静止的,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知识共享才是力量。
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有充分的和准确的知识作为其基础。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主要是靠各部门的知识共享,但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在传统工作环境中人们对知识共享有一种自然抵制。因此,必须不断地鼓励员工,摒弃信息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和引导对知识的不断创造、收集、使用和再使用,并且让员工能够使用、共享、再使用本企业内部的知识,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当然,企业的文化也包括激励制度文化,为了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知识共享,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知识晋升制度、知识培训制度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消除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障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知识共享[6]。
4.创新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有力支持和保障。知识资产有很强的时效性[7],它的价值在使用和存储中会损耗或贬值。知识的时效性要求企业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什么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它是指企业的主要信念是创新,相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创新,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8]。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包容新知识的素质和才能,鼓励员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识,促进员工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把隐性知识转化企业的强大生产力。
结论: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只有在合适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才可以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知识管理不只是依靠IT技术来实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史秋秋.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03,11
2.王铁生.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学解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11Z: 132~132
3.A. D. Marwick.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Knowledge Management.p. 814 Volume 40, Number 4, 2001
4.高洪深,丁娟娟. 企业知识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Gilbert, M. & Gordey-Hayes, M.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301~312
6.魏长生.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02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措施
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支配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企业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企业界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和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需求在增强,知识被证明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关注与重视,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知识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为了实现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知识员工和客户)的渴望与尊重,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知识管理的实现还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传统的管理手段,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而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那么,传统的信息管理等手段也能达到目的。可见,知识管理带来的是一场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一场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而不是管理手段的变化。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理念体现在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所有的传统业务流程管理当中,但并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原有的业务管理流程,即使是信息管理这样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内容。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形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企业模式和劳动形式,因此,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一个部门或生产车间已经有过的教训、经验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方便的查询和发掘已经拥有的知识,通过将已经拥有的知识用到新工艺或新流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
2.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现代的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事件越来越多。对此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微弱的商业信号,并按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反应,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
3.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科技高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显著缩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创新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设法将其在各国的员工组织在一起,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讨论和研究,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4.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具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
三、企业管理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发挥企业高管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社会的变革,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知识管理,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只有通过宣传、学习和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而观念的更新,要依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其次,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发挥在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指导和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一是企业高管应该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且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高管应该精通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能够具体指导员工,促进他们有效地收集、应用、交流和创造知识。三是企业高管必须受到员工信任,具备高度的协调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使企业管理的本质对资源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2.打造学习型组织,创造组织文化基础
在学习型企业中,全体员工应全心身地终身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员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引导员工的系统学习,使员工能够系统地学习、思考,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强调对环境的认同,不断认识到外界的变化,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的行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如: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因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向外界学习,因为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学习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除了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还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 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等各种途径学习。
3.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员工培训机制,提倡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而且学习培训要定位准确,因岗有别,注重效果,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使企业和员工都有一种学习的应激力。
要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工具,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然而技术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要把它作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和流动的辅助手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及平台。
4.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一定要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和形式主义;同时,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知识管理的实施也是各具特色,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成功经验,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的经验也不能简单地拿来硬套,也要认真的学习、研究别人成功经验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5.加强评估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必须有一种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的机制,通过评估和反馈来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保证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为客观评价知识管理开展的成效,有必要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开展多方面的绩效评估。此外,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性管理体系,每一个环节的严格合理的绩效评估,将不断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并使其不断发现并推广使用最佳知识管理实践。
四、结语
知识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知识管理的实施也不是单一的管理变革过程,而是牵涉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整个系统,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管理的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陈跃飞: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
[2]赵 亮: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以同仁堂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
篇5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在企业管理中应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加强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激励制度。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解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知识,以知识的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为主线,形成了一个连续和相互衔接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成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并把其他的管理工作联结为一体,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线。
1.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成
(1)知识成为企业管理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所指的对象是知识,是企业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知识和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知识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总结。现代人的活动无一不是在特定的知识和知识水平的支配下进行的,知识已成为个人和组织生存和发展最内在的力量。知识成为企业管理的对象,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加快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提高员工和组织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知识活动以产出新知识为结果,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依赖每一个员工创造力的发挥,企业知识管理就是要促使每一个员工积极地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并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新的知识,同时把所有员工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3)知识活动成为管理的核心。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它抛开了物质的过程,把知识活动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把物流和价值流看作是从属于知识活动过程的东西,研究知识活动的规律并以此构建管理的原理和组织以及相应的方法和体系,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企业的各种管理职能。
(4)依靠个体和组织智慧的发挥。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必须依靠个体和组织智慧的发挥,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获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多少,企业合理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特定的知识体系就是企业的价值。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以知识的手段和智慧的发挥实现企业的价值。
2.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
(2)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效率取决于对个人和群体创造的知识进行收集、综合并提供给其他人再利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必须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并把它们应用于新流程,解决新问题。
(3)提高企业的洞察力。因为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
(4)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3.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
(1)积累原则。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的汇聚,才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
(2)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能建立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3)交流原则。如果企业的知识有积累,能共享,但是没有交流,仍然不能算做有效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当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得到启发和提高。 二、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企业虽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国企业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来的是效率不高以及竞争能力不强,在经济活动中导致的结果是经济效益低下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传统的管理思想束缚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传统静态的管理模式是固化的,框架性质的程序缺乏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是以物为本观念突出,即偏重于对设备、厂房、生产资料等管理,对人力资源以及他们的智慧能力只是当作一种静态的生产要素随意安排;二是缺乏系统的管理,即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总是某一单独事物,或是生产、或是营销、或是资金的管理,大多是就事论事,整体化、系统化的考虑不够;三是简单决策,即决策是直观、经验和线性思维的,不经过企业信息部门的整理分析,就进行主观臆断;四是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五是创新严重不足,即管理行为的实施、选择基本上是依据经验判断,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某一单位内获得成效,很快就变成一种公认的“经典”作法,容易形成管理定式,在同行业中盲目效仿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创新和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能源)己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创新的首要战略因素。中国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2.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对策
(1)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平台。它是一个有助于知识的收集、组织和在公司的内部员工之间传播的知识管理技术的集合。企业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建设,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和知识库建设,用于知识的存储和共享,为计算机服务层提供服务;第二层是计算机服务层,属于系统软件建设,它相当于一个管理平台,用于支持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第三层次是应用软件层次的建设,是基于第二层管理平台的二次软件开发,属于应用平台,用于面向用户具体知识的分类、传播、共享和应用。
(2)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学习新知识,才能够创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的进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引导员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所以说,创建学习型组织结构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3)加强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建立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需要。要想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必须精缩企业的组织结构,把金字塔式的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变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形成平等畅通的交流渠道,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图书馆管理
引 言
知识管理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是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和个人为组织目标合力于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转移过程,它要求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一、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有利于 图书馆建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利用组织知识实现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实施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学习。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子系统,由三个互补的要素构成:学习的层次(个人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学习的类型(适应性学习、预见性学习、行为学习)和学习技巧(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自主学习和对话)。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其横向内容划分为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激励馆员寻找和发现问题并系统地解决问题。
2、实施知识管理,促进 图书馆组织的转型。
组织是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学习发生的载体和构架,包含各种要素和过程.组织子系统包含4个关键的要素是:愿景、文化、战略和结构。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为组织共同愿景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能够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管理结构扁平化,有利于 图书馆从一个非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过渡的过程。
3、实施知识管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人员子子系统是由种群体组成的,图书馆人员子系统由管理者和领导、馆员、读者、业务伙伴和联盟、供应商和经销商五部分组成。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能够全面协调各方面人员的知识关系,及时掌握来自各个方位的需求信息,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个人素质,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团队作用以求得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值”.
4、实施知识管理,丰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
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是持续和相互关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再发展、再深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图书馆专业背景,要体现出这个学科的历史感和有持续价值的知识。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其实是相当被动的,过于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技术层面,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的专业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知识的发现、应用和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有利于形成图书馆学教育三要素:空中教室、家庭教师、全新教材。它们为学习者建立和建成了一个随时丰富和更新的专业知识网络: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组织和个人可以自主、自立、自愿地积累、交换、共享实际有效的专门知识,进而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5、实施知识管理,能够架起知识的高速公路。
自由利用知识是21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所谓自由利用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按自己所需去充分利用知识。自由利用知识需要高效率的知识组织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丰富与共享着知识转移、利用的技能。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特点
1、强调系统观点
从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2、重视人的发展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个人发展有利于组织成功.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重视馆员的个人素质培养,营造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
发展是永恒的。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组织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快速老化和贬值,甚至成为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快速的知识更新,意味着学习必须成为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习能力,快速获得新知识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4、营建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组织文化一般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更具特色。它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1、基于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制于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组织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管理的成功。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图书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这一机遇,利用组织管理外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依靠组织内部优势,能够增强组织的知识服务能力。为了达到知识共享和转移的目的, 图书馆选择SO策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以馆员的人力资本升值为目的,在“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引导下,遵循管理规律,把图书馆管理组织外部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转移到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上来,通过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提高馆员群体素质,增强 阴书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作用主要在于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实现自我超越,是 图书馆员迎合外部机遇的理性选择.同时,也要依靠内部的业务工作优势加强个人知识管理,使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地建立,有针对性地挖掘和补充个人所需的知识资源,改善馆员个人素质结构,并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工作,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
对于学习型图书馆来说,组织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快速便捷地为所有馆员所用,内化为个人的准性知识。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存量。
(2)组织知识管理
组织的知识管理需要找到相关的人和知识,并用正规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随时保持并进一步优化这些知识。
建立组织的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构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结构,并将该结构与知识一同保存下来的场所。它是知识发现的基础,同时又是知识发现的对象,。知识仓库是知识管理的支撑工具。
组织知识的转移。组织知识转移需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KnowledgeMap)是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的综合体。构建 图书馆组织的知识地图,能够系统反映组织内部知识的类型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能够真实地提供组织内外知识的详细线索,为组织内部人员共享知识创造条件。
3、过程管理
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应以它对环发的影响来衡量。
撰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依靠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ZI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发现能力.在激励馆员感觉参与知识管理和创新时,应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馆员处与规章制度约束之下被动地工作,以致造成馆员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
三、结论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就是要挖掘出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和组织的潜在能力,丰富组织知识,使需要知识的人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图书馆学情报学业务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个人合力于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建、共知、共享的过程;是以学习型图书馆为组织目标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要更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建成学习型图书馆,实现高效率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晓萍,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信息研究,2005, (4):41-42, 44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化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1.把握化工企业档案知识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是指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组织、积累、传递以及创新应用,实现知识的最大价值,它为当前的企业管理与档案工作提供新的管理视角与思路。知识管理以知识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立足点,它使人们对企业的档案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资料,而成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载体和战略资源。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知识或档案信息方面的服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档案信息和文件资料可以更加方便地被查阅和使用;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知识得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提高使用人员的核心能力,最终使知识服务的目标与作用得以实现。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流程上也有相似之处。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管理限制,融合了前端管控、全程监理及文件档案一体化等管理理念。知识管理过程包含了知识的积累、整合、传输及创新应用等系列管理流程,这与档案管理的流程很相似。此外,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都对管理目标进行了收集、整理、鉴别和利用。因此,企业要借鉴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走出手工操作方式,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2.落实化工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措施
(1)把握档案知识管理的价值与技术依托知识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在于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和内涵。化工企业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借鉴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为核心,逐渐满足用户对信息档案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使化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具有知识价值,发挥其个的优势,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信息保障。知识管理模式是知识价值、内涵的体现。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组织、甄别、应用以及创新管理,让档案信息资料具有知识管理模式的知识价值,为化工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参考。其次,化工企业的档案管理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先进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化工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用户体验,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档案知识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要求对当前涌现的海量电子档案文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利用,它突破了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瓶颈,为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应用理念和管理方案。知识技能之间的有效转化,使档案资源信息的处理更加便捷,它满足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为企业的经营、研发提供了增值服务,体现了企业档案资源的知识价值。(2)优化档案知识管理的结合与理念更新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需要把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有效结合、科学嵌套,把知识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去。企业领导要转变传统理念,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限制,以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的导向,以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作为档案管理模式的建构基础。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顺利实现档案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有效的解决问题,必须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企业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大的改革和鼎新,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念为基础。这些思想理念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为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注入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做好档案信息加工工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用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深层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内涵,将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实体管理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逐渐过渡,从而使两种管理模式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的融合。知识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通信、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知识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对一些分散的文件和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加工。比如一些大数据、元数据、数据库、资源推送、搜索引擎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另外,提供与之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也是构建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管理增值服务、体现个性化需求的必要因素,它能够使档案管理质量与用户的需求同步发展。(3)明确档案知识管理的运用与责任主体在构建知识背景下档案管理新模式时,企业要注意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虽然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管理流程的各项组织工作需要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企业在引进和采用这些先进技术时,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些新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能不到位。这样就造成企业信息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在责任落实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企业的职能部门要明确,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辅助管理与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不能把它作为确定责任主体的主要依据。而档案管理部门是网络信息资源部门的一个专业化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自身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熟练的应用方法,需要得到企业的更多关注与重视。在对信息资源和档案文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体,由其他部门给予协调帮助,使信息资源能够进一步得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内涵和价值。(4)完善档案知识管理的制度与人才培养我国正处在渐进与突变并存的经济转型阶段,化工企业也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趋势。这对于企业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要充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做出改革与调整。首先,化工企业要加快档案管理行政体制的改革速度。在当前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当前企业的职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这就需要化工企业遵循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进行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企业要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灵活自主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企业要打破原有档案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行方式和行政手段,在国家和当地档案管理行政机关的宏观监控下,实施能够有助于企业发展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体制。其次化工企业应该完善与健全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方案。为了在制度上完善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方法、概念、组织和过程,企业应当激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构建档案管理新模式的参与热情,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建立和健全一套与新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知识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依照知识资源管理组织建设和系统推进的需求,档案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应该包含安全访问知识资源权限制度、系统数据与系统知识格式规范制度、知识资源内容建设制度、知识资源收集、整合制度、知识资源组织管理制度等。(5)突出档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领导决策此外,化工企业还应当实施知识资源支持领导决策。在充分了解知识资源管理与领导决策过程后,化工企业对知识资源支持领导决策产生了一个规范的认识,确定其决策环节与决策形式。然后企业再按照管理决策的排列环节,建立起相应的知识资源分类关联资源库,设计出资源订阅的相关机制,让企业管理者根据决策内容和决策环节查看或订阅知识资源的分类文件。化工企业还应当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般情况下,外企的档案管理职能部门都配有专职、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且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都非常的高,这些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真正实现了企业高素质、高产出的目标。外国企业从企业管理者到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充分了解档案知识资源的内涵价值,并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的档案知识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然而,在我国多数企业的档案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档案中的知识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乏更新,专业素质及业务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提高。这些人员对知识管理模式及相关知识也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文化素养层次较低。这就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企业发展带来相应的档案资源与知识价值。这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在知识管理背景下构建档案管理模式时,企业应该把培养专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企业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其对档案知识资源的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和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3.结语
知识管理背景下化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际应用,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化工企业要想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改进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能够适应当前形势需求的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文件档案等信息资源的优势,适应当前社会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动化工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永利.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4):69-70.
[2]刘晓红,夏春阳.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61-62.
[3]钱小英.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7):25-26.
[4]李晓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15):38-40.
篇8
[关键词] 电力设计企业;知识管理;协同办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行业知识管理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21世纪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不同于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的经济形态,企业组织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取得发展,要最终取决于对智力资本的管理与运用,即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知识的管理,从应用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及应用,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也是一个创造、储存与分享、应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1]
尽管我国发展知识管理同发达国家一起起步于本世纪初,但真正开始高速发展是在2005年以后。电力行业作为对知识管理关注度比较高的行业,在2005年左右即开始制定规划,进行全行业的知识管理建设和实施,如国家电网的协同办公平台、中国电建的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等大型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都走在目前我国行业知识管理的前列。本文就以河南电力勘测设计院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为例,对知识管理的建设与实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电力行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措施
知识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职能分支,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要牵涉到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是一体化协同OA系统,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为了适应数字化网络的到来,对传统办公系统的改进,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G网络等信息技术,打造的虚拟化技术支持下的稳定、成熟的硬软件一体化高端协同办公方案,它是把办公平台与业务平台融合在一起的全员的知识管理体系。
2.1 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电力设计院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各类电力专家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把专家资源和技术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河南电力设计院的管理人员又进行了前期调研。在前期的调研中,调研人员发现设计院以往的项目完成以后,相关资料就束之高阁,而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则存在项目经理的头脑中,各个项目之间缺乏交流,大量的隐性知识无法通过知识转移使整个企业受益。鉴于此,河南电力设计院知识管理战略以日常业务开展的各类显性知识文档的管理为基础,并以各类管理制度、标准等能够及时共享给所需的人员为目标,以促进这类企业显性化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头脑中隐性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应用为前提,最终以对公司高层辅助决策的知识管理功能实现为最终方向。
2.2 知识管理的团队建设
要使知识管理能够在企业迅速开展,良好的知识管理团队必不可少。为此,河南设计院专门组建了以院领导和各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知识管理实施团队,团队包括知识社群小组、知识转变小组和技术小组。知识社群小组主要由项目经理和主要设计人员组成,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把个人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并把组织知识融入个人知识,内化为自我隐性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知识社群小组负责企业业务设计流程的知识管理,包括相关模式、架构的构建。知识转变小组成员主要由办公室、人事部和信息部的相关人员组成,根据知识管理的业务平台需求,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和加工,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促使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技术小组主要由技术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完成知识管理的实现,主要包括信息软硬件系统的构建、选定,对组织员工的培训,定期对整个系统的维护等。
2.3 知识地图的构建
根据设计流程构建设计管理流程。依据管理流程图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如现场设计管理工作内容有深入现场、掌握工程进度情况、参加工程监理例会、参与施工方案审查、协调组织设计单位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提出的设计问题、审核并签发设计变更或设计联系单等。最后根据工作内容提出每个阶段的质量要求,以便管理控制。
2.4 知识库管理
河南电力设计院知识库的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资料库的建设,包括设计院原有资料档案库、国内外同行资料库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库;二是隐性知识的规范化管理,针对实际中积累的经验、实践认知、技巧等隐性知识,尽量通过显性化的方式表达保存起来;三是知识研发小组,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知识和其他企业需求知识进行研发、解读,吸收成为组织知识。
2.5 知识管理下的管理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知识管理绩效体系,以推动设计院的业务发展和部门之间、项目团队之间、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如员工在院内部公告栏、BBS栏上有益于设计院业务发展和流程建设的帖子,或者团队合作的帖子并得到有效的响应和执行的,由相关部门如院长工作部、党群工作部进行考核核实,该员工将得到相应的奖励。另外在员工升职公示中,除了员工职责范围表现突出外,对知识库的贡献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2.6 企业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员工具有团队精神,愿意和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分享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了使员工具备共享知识的团队意识,河南电力设计院除了制定了团队合作等相应的奖励措施,促使企业形成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外,还建立了定期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平台,以推动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2][3]
3 知识管理平台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需要内部员工有一个顺畅的交流平台,以便员工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共享、转移和创新。以培训为例,培训是知识分享的主要方式,以前河南电力设计院的培训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效果有限,在后期的执行中经常有员工因为没有很好理解培训内容影响工作。现在,企业规章制度培养主要在网上进行,以在线课堂为主,员工可以随时学习,并在讨论区进行交流或向老师请教。技术培训除了现场培训以外,还有在线课堂的培训和演示,院网络学院里也有购买的外部网络课程,员工可以学习一些通用管理课程,如: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如何制定用户需求方案等。在这里,员工利用网络沟通平台进行心得体会和工作学习经验的交流,如有的员工在项目管理网络课程的交流平台上讲自己的听课体会,并把自己以前做的项目管理资料发在平台进行共享,使更多的项目管理人员受益。
4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提升
河南电力设计院实行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一年以来,在业务流程、组织弹性、人力资本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首先由于知识地图的绘制,业务流程更加清晰,项目组成员都能清楚直观的了解业务内容和完成标准及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知识社群小组的建设,使项目组长能够对更多的公司员工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比较方便快速的组建合适的团队,而在下次新的项目开展中,又可以根据新的项目要求组建不同类型的团队,使组织更加富有弹性,也更加高效。第三,知识社群的组建和更多的交流沟通平台,使员工能够更多的共享和转移显隐性知识,提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承载率,大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第四,课堂与网络结合的培训及相关的交流论坛,使培训效果更好,内容更深入,员工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得到极大地丰富。第五,降低企业成本。员工显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使员工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流程进度,对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借鉴他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知识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创新。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与方法等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多源知识的潜能,带动企业在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5 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展望
河南电力设计院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通过一年来的运行,认为有下面一些方面需重点关注:
5.1 知识软件的运行还是较为复杂,需加强前期培训。目前的知识管理平台由于承载了较多的功能,在一些操作上还是显得较为复杂,而且由此容易出现一些使用问题,因此,在实施前期,需要增加相应的培训,以使员工能迅速适应。同时也希望能够开发改进出更为方便快捷的知识管理平台。
5.2 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实施,不仅仅是知识管理部门的事情,需要所有部门的支持,如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考核上的支持,将会提供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业务部门的支持,将会大大扩容知识库,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沉淀和积累;信息部门的支持,是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需求。
5.3 知识管理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由于知识管理牵涉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管理,需要和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管理、营销管理等交互渗透使用,也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它进行混合管理,这些都是知识管理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
5.4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多种知识的融合,进行知识的创新,将会带来企业的飞速发展,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5.5 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知识管理实践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企业所有员工明白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所有员工理解知识管理的理念并承诺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的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没有终点,只有我们需要一直努力朝向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地积累、共享与应用知识,提升电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帮助电力企业实现管理转型,最终为电力企业打造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能力。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较快,要保持技术领先还要与知识管理的发展保持同步,如目前基于WIKI、WEB的员工知识管理和基于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组织知识管理,都是知识管理更加精细化,也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创新,带动企业的发展。[4][5][6]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31.
[2]江积海.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1:37-52.
[3]马丽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3:39-44.
[4]李飞.基于Wiki的企业员工知识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32.
[5]雷宏振,李清,常小鑫.基于Web210环境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7):134-137.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标准 标准化组织 实践指南
[分类号]F270
1 知识管理标准的内涵与性质
1.1知识管理标准的内涵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受到广泛认同的规定,它包含有技术规范和其他一些法则。可以用这些标准来确定材料、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的目的、安全件和可靠性。标准的通过必须要获得相关人士的同意。
据此,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标准是对知识管理领域重要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规则、模式、流程等的统一规定,它是经过知识管理理论界、实践界的协商一致,由标准主管机构批准并的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2知识管理标准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国家标准。知识管理作为继科学管理之后的管理学的新变革,其影响正日益扩大。制定知识管理标准符合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标准化法》的基本规定。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把标准分为不同的层次,通常称为标准的级别。从世界范围分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同样,知识管理标准可以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美国、欧盟、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ISO等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或指南。其中有影响是是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知识管理实施指南、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的知识管理系列标准、澳大利亚标准化组织(SAI)的《知识管理指南》等。也有一些组织出台了知识管理标准,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APQC知识管理模型等。
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分类。按照标准的性质分,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从发展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标准是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是为了保证技术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种类型。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由此可知,知识管理标准是管理标准,且是非强制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虽然也是管理标准,但对某些产品,如食品等,带有强制性质。知识管理标准能否成为强制或部分强制标准,需要看其管理的范围。如果知识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核心技术知识,则该部分的知识管理标准就需要强制遵守。当然,知识管理标准要形成如ISO9000一样的影响力,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内容及作用
知识管理的兴起,研究者和实践者众多,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差异虽然是一个新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但这些差异的存在也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众多研究徘徊于一些简单问题的辨析和争论之中,也使企业等组织面对知识管理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践途径,影响了知识管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为了使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章可循,我国2009年5月6日适时了《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GB/T23703.1―2009)的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系列标准其他5个标准还在进行讨论和意见征求当中,将于2010年陆续实施。2009年11月25日,国家标准《知识管理第2部分术语》和《知识管理第3部分组织文化》通过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公布是顺应时代潮流、众望所归的产物。
2.1内容
GB/T23703《知识管理》国家标准对国内长期存在的多种知识管理定义进行了统一融合,明确指出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八项指导原则,具体包括领导作用、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文化融合、技术保障、知识创新、知识保护、持续改进等。
国家标准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知识管理模型、知识资源、知识流程和活动、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等。具体包括6部分:框架、术语、组织文化、知识活动、实施指南、评价。这6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2.1.1第一部分:框架第一部分《框架》规定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为组织提供通用的知识管理参考模型。第一部分又细分为8章,即:①范围。②规范性引用文件。③术语和定义。因为第二部分对术语有详细定义,所以本部分仅对知识、知识管理、组织、管理体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定义;④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强调知识管理应该以创造、积累、共享和应用为目标,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用户满意度、提升组织绩效,并提出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技术保障等知识管理原则。⑤知识管理模型:描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概念模型由里到外分为三个层次,核心部分是资源层,中间是活动层,是保障层;过程模型包括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PDCA循环)。⑥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即知识类型维度、知识表达维度、知识来源维度。组织实际在应用中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类。⑦知识流程与活动:本部分对流程活动要素,包括知识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进行了说明。⑧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本部分对知识管理支持要素进行了说明,包括组织结构与制度、组织文化、技术设施。虽说是支持因素,但有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却成了影响成败的关键。
2.1.2其他部分其他部分基本内容是:第二部分《术语》规定了知识管理领域的常用术语和词汇;第三部分《组织文化》规定了组织文化的相关术语,组织文化的建设目标、定位,组织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使组织通过运用组织文化的建设来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第四部分《知识活动》规定了知识活动相关术语,并给出了知识过程的模型和相关内容,为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和依据;第五部分《实施指南》规定了大多数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一般原则、实施参考模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适用的实施过程和基本活动来引导组织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第六部分《评价》规定了对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模型以及成熟度模型,以协助组织知识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2作用
2.2.1统一认识,易于交流和研究
由于知识管理学涉及到战略管理、竞争战略、核心竞争、信息管理等诸
多领域,这就决定了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的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专业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如目前最为通用的划分方法就是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这些学派之间往往偏爱于自己的认识,最终的结果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莫衷一是,难成共识。另外,国内关注知识管理实践的组织也很多,但大家对知识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及相关要求都未达成统一认识,业内又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些组织实施成功了却不明白成功原因何在,失败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更有一些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基于本身利益和优势考虑,偏执一些理念和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知识管理的普及。
知识管理框架标准统一了概念、术语、框架、模型,使相关业界主体能以统一的术语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管理相关活动与主体交互在更透明规范的环境下更高效而畅通地进行,提高了知识管理的效率。框架标准为我国的组织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2.2规范流程,方便实施和应用 知识管理虽然在近十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呈现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但这只是理论界的繁荣。在实践领域,实施知识管理成功的组织并不是很多,于是一些人对知识管理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结合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流程等,不能单一进行。知识管理标准确立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支持要素等内容,出台了实施的指南。这些界定,将大大避免实施企业的盲动,为知识管理顺利融入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3奠定基础,利于发展和壮大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成本规模化经济向知识创新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关键拐点背景下,未来知识管理发展与推进对于国家及各行业企业组织及政府发展都将具有关键而令人瞩目的推动作用,其前景非常可观”。规范了知识管理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管理工作者将更多时间用于对知识管理更为复杂和艰深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知识管理学研究、知识管理学科的建立、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管理在各种类型组织中的应用,都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实现中国的知识管理研究和企业应用与国际接轨。
3 国外知识管理标准及其启示
3.1国外知识管理标准概况
国外的知识管理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水平):
第一层次、描述知识管理概念:该层次是由某种特定知识管理视角发展起来的,如澳大利亚知识管理结构。他们力图描述知识管理的总体概念。
第二层次、详细说明知识管理元素:试图详细说明一个对知识管理有特殊作用的元素,它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例如规划系统或者是知识管理证明。
第三层次、非知识管理,但能支持知识管理:是那些还未从特定的知识管理视角发展出来,但能应用于支持某一特定知识管理元素,例如每一个企业模型或XML标准。
3.2欧洲知识管理标准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的知识管理工作是建立在由欧洲委员会知识部框架和标准(SIG )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如果是工作协议标准都是以“CWA”为标准号的标准构成部分。标准分别由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和爱尔兰标准化部门(I.S.)先后印刷出版,爱尔兰标准在欧盟标准前加“I.S.”。《欧洲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知识管理项目工作组于2002年9月到2003年9月制定而成,2003年6月24日通过了采纳该指南做为CEN项目组协议(workshop agreement,是CEN标准产品的一种)的决定。《指南》旨在向欧洲读者提供知识管理的主流思想的实用介绍;提供一些时下新兴的知识管理思想;激发感兴趣的读者进入欧洲知识管理门户,参加持续的知识管理公开讨论。
《欧洲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指南》包括5部分,如表1所示:
3.3英国知识管理标准
英国标准化协会(BSI)于2001年《在知识管理标准化领域的战略定位》,并临时标准《PAS2001:最佳实践指南》。该标准被称为是:“知识管理术语,知识管理衡量方法和测度指南,一个基于文化差异的最优实践指南,并且是一个知识管理构造的指南”。这本指南阐述了4个相关问题:①组织为什么应该关注知识管理?②组织应如何开展知识管理?③投资于知识管理的预期收益?④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管理。之后,陆续PAS 2001-知识管理,实践指南;PD 7500-知识管理,词汇;PD 7501-实践指南,管理文化和知识管理;PD 7502-实践指南,知识管理评价;PD 7503-建筑行业引入知识管理;PD 7504-实践指南,政府部门的知识管理;PD 7505-实践指南。知识管理技能和资质;PD 7506-实践指南,知识管理与其他功能部门和领域的关系。
3.4澳大利亚标准国际
澳大利亚标准化组织(SAI)于2001年出版物HB 275―2001《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成功指南》;2003年临时国家标准AS 5037(Int)~2003《知识管理指南》;2005年为正式国家标准:As5037―2005知识管理――个指南。该标准仅是一个框架或者说“软”标准。该标注是知识管理技术委员会合作的产物。该标准与亚太组织APO的知识管理框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生态系统构成模型包括:核心部分是组织结果、战略意图、文化、背景。中间部分包括:人员、技术、内容、过程等元素。部分包括:①推动者,如叙述者、内部网、实践社区;②驱动力,如竞争压力、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操作效益;③斗争与倡导;④网络与社区。
3.5 GKEC/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
美国有许多委员会向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建议知识管理方面的标准,包括词汇、语法、方法、更高级的培训等。而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GKEC(Global Knowledge Economics Council)由于其在自我公开方面的鲜明姿态出名并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可信任的标准开发者。美国国家标准组织(ANSI)已正式批准GKEC知识管理方案为美国国家标准,此标准于2002年1月15日生效。目前GKEC正着手通过ANSI向国际标准组织(ISO)申请建立国际知识管理活动标准。
GKEC将成立美国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申请成为美国ISO/TS/P192-Civil defense/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situations标准的管理者,并同俄罗斯联盟委员会合作成立国际标准委员会附属专门研究小组负责危机知识管理标准(Emergency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ndards)的研究。
4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思考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该标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4.1兼顾标准化与人性化
一般学者将知识管理学派分为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也有人分为:①高科技知识管理思维,它是机械的,生产力驱动型的并基于标准化系统的实施;②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思维则是基于结构主义的认知原则以及相互作用的方法。基于技术的观点,主要是把知识看成编码知识,或者能被编码成知识,所以可以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而基于人性化的思维的知识管理的观点强调隐性知识部分,这部分知识隐含在人的身体之内,与个体紧密相连,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所以难以用技术手段精密处理。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显然关注的重点是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而这部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难以应对。如表2所示:
所以标准一定要兼顾到标准化和人性化的问题,但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到知识管理的人性化或说柔性化,是一个颇费周章的事情。
4.2学术界、实践界之间乃至不同组织之间的衔接
通俗来讲,标准化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思维、准则体系,以便大家用相同的语言讲话、相同的行为做事。虽然知识管理标准化小组声明:“在制定知识管理标准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取舍和平衡”,“标准仅对目前已经成熟的、能达成共识的内容进行界定”,“是知识管理领域最普遍、最通用、广为认可的内容的规范化表达”。但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异,前者务虚、后者务实。务虚者思想创新可能比较明显,但容易陷于空谈;而务实者关注其可行性、经济效益;也可能思想僵化、拒绝革新。这些差异往往很难进行规整。另外,不同组织之间,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政府知识管理关注中心是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一般呈现的是显性状态;企业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技术知识,这种知识最有价值的往往是存在专家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关注重点不同,操作程序就会有差异。这些领域的语言的衔接是标准存在的基础。如何处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标准制定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强调共性,就必然过于抽象,对各类实体的指导意义就不大;过于强调个性,则各类实体之间就缺乏交流的语言,这也不符合标准的基本要求。国外的知识管理标准参与的力量很多,甚至是跨国界的,如AP0标准、GKEC的标准等。
4.3将国家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纳入其中
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国家知识管理主要包括4方面:国家对社会知识资源的管理、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制度的建立、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目前主要有4种认识:①技术论,个人对等知识管理技术;②技能论,个人知识管理技能;③经验论,个人知识管理战略;④过程论,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美国管理学专家Jason Frand和Carol Hixon在《个人知识管理:谁,什么,为什么,何时,任何时候,何地,如何?》一文中,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义为: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它还提供将散乱的信息片断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目前的知识管理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组织单位的知识管理(中观层面的知识管理,相对于个人而言),对国家知识管理(宏观层面的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微观层面的知识管理)基本没有涉及。欧洲标准中就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4.4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问题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事务,本身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表现为:产生的时间较短、知识管理学科还没有真正建立、知识管理教育培训还在起步阶段、学术观点芜杂纷呈等。所以在这样的新领域,实践总是超过研究,标准常常落后应用。作为标准,不可能每年更新一下。但实践的发展又不能不加以考虑。所以,不更新,标准就没有指导意义;更新频繁,则标准让人难以适应,最后会形同虚设。如何处理知识管理标准与发展的问题,可能是难点之一。
4.5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
知识管理标准起草小组认为,标准的与实施,只是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还必须对标准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筹备成立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长期性的组织来承担这项工作。成立的方式是:以参与标准编制的单位为基础,再广泛吸纳知识管理领域的服务商、研究院所、应用单位共同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责:推广应用标准和持续完善标准,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培训、认证、宣讲等活动,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应该说,这种设想是符合标准化委员会的基本运行规律的。但关键是:①能否真正做到广泛参与,并享有发言权及修订权;②委员会的经费如何筹集,仅靠培训一条途径显然是不行的;③借助委员会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教师如何安排,培训的效果如何保证,都是需要考虑的;④该标准化委员会如何与欧洲、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知识管理标准制定的前行者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 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企业已经从传统的资本积累逐步转向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对知识的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反映,人才又是知识的载体和创新主体,故此做好人才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二、知识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在知识管理中,人是其管理的主体,由此就着决定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可以为知识的贮存、传播、还有管理和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却无法解决员工对知识分享产生的抗拒。在当今的绝大部分组织中,知识当然还是利益及权力的重要来源。要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员工就不愿意同他人分享其所知。故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管理机制的建立。下面以如何选才、用才、如何育才以及留才、以及如何晋才等多方面,说明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一)选才活动
企业在选聘人才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能力及素质要非常地重视,既要能为企业增加新的知识资源,还要候选人能愿意知识共享。要以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非常重视候选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建设,要选择具有学习意愿的候选人。最好需要候选人具有多元化的能力,增加组织中多元化的思想和知识,因而进一步刺激想法的创新和意识的更新,促动组织的知识创新。企业的具体实施招聘工作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负责,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和工具,对待聘人员实施必要的考察和了解,除了对待聘人员考察其满足组织的基本需要以外,还需要对其所具备相关的隐性知识同组织需要的符合度,在招聘中需要安排有效的测试,测试中包括待聘者的应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还有相关的创新及整合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等等的测试,这些测试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才能保证考察的可比性与客观性。
(二)用才活动。
为了促动和发展知识管理,企业需要对员工加以培训,并交给员工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以促其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竭力给予员工一定的自力,尽量减少对企业员工的束缚及制约,从而增加员工的创新活力以及诱发其主动创造动机,促进员工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并给予组织带来创新活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项目实施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组建跨功能团队的方法,形成多元化团队知识,强化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以保证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三)育才活动
育才过程其实质就是创建学习型人才及创建学习型的组织。人才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利用相关知识来进行传播或拷贝知识给其他员工,对于组织其实缺乏的是胜任此角色,具有专门教育能力的人才或者相应的平台。对知识管理进行整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有关的管理者能够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组织所提供的知识共享平台上,对新老员工实施培育,知识平台要有利于缩短员工获得知识的曲线,使新员工尽快胜任实际工作,使老员工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实施优化。从事培育工作的组织的管理者要对知识平台文化给予足够的认同,并积极引导及使用知识平台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育。首先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学习,采取帮、传、带多种形式,让有经验的老员工的隐性知识实施显性化,还可采取职内及职外培训方法创建和用才活动相配套的模式;其次是采用网络技术丰富知识内容,便利于增加学习渠道,以推动知识的交流、整合、创新及分享;再次是加强员工的岗位交流,促进多岗位锻炼,竭力打造复合型人才,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融会,并激发知识的创新。最后是要加强对员工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内容实施考核,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四)留才活动
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为企业服务意识,并乐意分享信息和知识。其中薪酬系统是关键,具有吸引人才、留住及激励人才两大功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功能的发挥各有侧重,要想喜迎人才来加盟组织,酬薪系统要具有“外部竞争性”,使其薪资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要想留住员工,酬薪系统既需要满足“外部竞争性”,还要满足“内部的公平性”,由于内部分配不公会让员工无法忍受的。要想做好有效激励,还可采取奖金和红利的激励办法进行员工激励。
(五)晋才活动
通常是通过对员工实施绩效考评,以及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保证员工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与此同时建立良好的业绩,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良好,因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结束语
随着知识时代的推进和发展,知识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而人力资源也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企业如何留住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为企业创造出隐性知识,是企业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失败。因此们需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管理及人才管理推动知识管理的进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