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

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生物素养;新课程改革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科学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同时,生物科学又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但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首先可以看到细胞分裂间期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紧接着在分裂期的前期看到核膜消失,核仁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染色体出现且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中期看到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进入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并被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最后在末期看到纺锤体逐渐消失,染色体解螺旋转化为染色质,出现了核膜、核仁,在赤道板位置出现了细胞板并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全过程。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要还原其在教学中的本质属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策略,应用于生物教学本应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如光合作用)、无法直观感受的生物学知识(如微生物类群)或教师不易说清的知识点(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通过动画、影像、图片、图形、文本等多种信息生动地加以呈现,有利于突破重点与难点。但这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非凡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体现和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知识要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反馈教学信息,引导学生互评互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而不能代替教师上课。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是摒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教育

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并不是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它们的协调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中学生物公开课、比赛课上很少见到教师用粉笔、黑板了,平常教学中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后略作修改,整堂课便备好了。效果如何呢?一张张片子放过去,学生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有时还没理解甚至看都没有看清楚就放过去了。由于前后干扰,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知识没理顺,学生大都茫然。

四、不可滥用现代教育技术

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检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唯一标准。但现实是每所中学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怪现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少是评价一堂课质量好坏的标准。于是,不管是公开课、观摩课,还是平常教学,只要有可能,就采用多媒体教学。唯恐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出教师教学质量高。

1.忽视学生实践,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课标》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假如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是用多媒体展示、模拟,那么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物或生物现象就难以做出客观实在的观察和描述,更难以提出与生物学相关、可以探究的问题,从而难以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过程复杂化,降低教学效果。中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利用模型、挂图、黑板完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 突破 省时高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现代教育技术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下面就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真实情景,精心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组成》这节课中,可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片,让学生深刻感受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也可用课件展示一些能体现生态系统类型的优美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面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不甚了解。而运用Flasb课件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动态地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自主、分层、高效

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生动直观,便于教师讲,便于学生学。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省时高效,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有的放矢,新旧结合,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例如,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有的重点复习脂类代谢,有的重点复习糖类代谢,有的重点复习蛋白质代谢,所有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已有水平自主学习。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可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实验教学、生物测试等方面。

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实践结果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初中生物课程之间的整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高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概述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我国目前所称为的“现代教育技术”一词的涵义的界定有两种:第一,强调“时间性”。新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以及系统技术的教学技术;第二,强调“现代性”。是指现代教育活动中运用到高新科学技术,例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总之,这两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观点均有局限性与片面性,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AFCT的“教学技术”概念相联系,将教学活动中的物理性以及系统整体性进行突出强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诠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一方面强调了教学系统中的完整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来进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应需要采用高新技术来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不同的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今有很多的科学技术均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教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培养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本文以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关应用型高新科技产品渐渐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跟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我国现代教学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活动引入全新的境界,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逐渐对教育技术的机制提高了认识;第二,转变了教学方向,由传统的“教”转为今天的“学”。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而且在教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内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东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在认识上以及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西部地区的教学现状仍然较落后。第二,条件不成熟。有很多地区均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优势,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从而导致多媒体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于课堂中;第三,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的教学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结果发现,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益以及教学水平,便在课堂上45分钟一直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不愿采取其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这种过分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第四,电脑教学呈“流水课”“一键式”。教学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们操作失误而将多媒体中的课件设为”一键式“,学生们通过按键来进行阅览课件,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得学生们易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三、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进行整合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生物教学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学教师不但需要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生物教学上讲授到病毒引起的疾病,教师需要找到一些疾病案例,同时,需要将造成疾病的各类病毒等进行制成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效的培养学生们学生兴趣,而且使得学生们生物教学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另外,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使得二者之间实现优化与整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们有效的理解了生物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而且更好的掌握了生物教材内容的难重点知识。

(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进行一些生物实验,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不仅消耗大量的实验试剂以及器材,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教学教师通过播放试验具体操作的录像,并且一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们更好的记住实验步骤。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教学时,需要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例如:投影、幻灯、录相、微机等,合理选用生物教材中的难重点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展现出现,不仅使得生物理论以及内容特点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们,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们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例如“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的教学,因为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再以CAI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以加深其深刻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学生们从中也获得生物相关的知识,因此,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节约了学习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生物教学效率。

(三)合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需要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不需要课堂45分钟一直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们易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们易将生物课堂当做多媒体技术课,从而没有掌握到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过多会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变得不明确,另外,在应试考试前复习生物教材时候,找不到生物课本中的重点内容知识点。因此,需要利用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则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多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物教材中的难重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传授出来即可,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生物教学的整体目标。例如:在讲授生物教材中的《人类神经调节》一课时,只需要在“条件反射的建立”上放录相带,让学生真正理解简单的反射与复杂的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就足矣。

结语:

本文将现代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榕,林雪松.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第十五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

[2]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纪念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3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3]曾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英特尔?未来教育”受训体验[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4]续丹,郑镁.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5]赵明秀.工程图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6]续丹,郑镁.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7]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01).

篇4

【关键词】STS教育;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

引言

经研究发现,现有的生物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教学中“为什么学”、“学了做什么”的问题,即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更没有仔细去思索科技高速发展背后隐藏着的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它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学术需要之中,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模式,所以日益显示出它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它正沿着理论STS和应用STS两个方向蓬勃发展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势在必行的举措

一、STS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

STS教育基本理论认为:科学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应当力图使其在对实际问题的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这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要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新课程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进生物学教学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思想,新教材除开设三个必修模块外,还增设了“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几个模块,介绍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思想,以及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为了实施新的课程目标,向学生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推进STS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任务显然比传统的单纯传授生物知识与技能要广泛得多、复杂得多。结合生物教材和学生实际,我们认为进行STS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对现代生物知识及其价值观的了解;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模拟决策能力。

二、STS教育在生物新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力实施STS教育,是促进高中生物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1、加强现代生物知识的了解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知识及其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国内的科技发展的动向更为关注,对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有大概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科学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是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强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

2、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知识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要注意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双基”。让学生关心现实,关注身边的事物现象通过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探究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首先提出问题:放在家里阳台上的植物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向窗外倾斜?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盆跟着太阳光转动?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3、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实际联系紧密,其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实验,偏重探究和思考理解。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要注意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双基”。让学生关心现实,关注身边的事物现象通过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探究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篇5

一、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罗蒙诺索夫曾经说过“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家的顽强意志和感人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这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我国在农业、医药、生物学上的伟大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等,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循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其次指导学生大胆而科学地做出假设。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再次,积极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概括相关信息。需要重复实验的就重复实验,以便核实现象和数据,确保探究结论的科学和完善。

四、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研究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时,我设计以下探索性实验。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各1ml,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在2号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1ml,在3号试管中加入10%HCI溶液1ml,再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再放入60℃左右的水浴中5min。再各加入斐林试剂2ml,并用酒精灯煮沸1min,观察实验现象。正确的操作步骤下的现象应是: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2号、3号无现象产生。从而得出结论:酶需要适宜的PH值。但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操作步骤不严密。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有的没有砖红色沉淀现象发生,有的三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等等。对此,要求学生不要性急,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重新操作,直至成功。通过实验的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将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五、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光合作用产物之一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解决的。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另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如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在生物学中也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是一个同化过程,但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从对立统一规律角度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

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6

1实验是倡导科学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1.1.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完善、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呈现形式等,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1.2.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实验中,学生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不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不具有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或者歪曲实验现象,不尊重实验结果,轻率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需要学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验才能真正发挥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1.3.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实验能促进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实验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更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生物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和改善生活水平,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关系。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鼓励科学探究精神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2.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知识是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是生物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生物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2.2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但是在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阻碍着生物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发挥。因此,探索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延伸和拓展生物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尝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探究事物的意识得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3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探究性皮亚杰曾说过“: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其活动建构论则指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学生自主求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能力,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

目前,中学生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实验课题、实验方案及研究步骤都由教师安排决定,有时甚至连实验结果也由教师事先告知,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无从感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因此,学科教学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而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近年来的高考中都增加了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进行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教材上往往针对实验假设进行了实验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并且付诸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变“形高实低”的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验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篇7

一、STS教育理念及其目标

STS是由科学、技术和社会这三个词所对应的英文词汇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其含义是在既有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合理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其主要的教育理念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明白科学、社会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换言之,STS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科技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STS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也就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总趋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STS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其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1.从实际出发,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

在现行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有关生物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内容,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穿插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较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为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其学术成就等。

(2)注重理论教学,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和探究能力。

(3)强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技的教育,提高学生果树、食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等。

2.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课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修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是全体学生均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在必修课上进行STS教育理念的渗透,收到的效果会更好。按照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让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把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开展STS教学。

(2)开展选修课,提升STS教学的层次性。选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可辅助以实习、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开设选修课有助于更好地开展STS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选修课有着较好的层次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等合理开展STS理念的渗透。

(3)增加实践技术课,体现STS教学的多样性。生物科学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因此其是开展STS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关键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篇8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9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生物 教法改革

新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物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认识生物的科学重要性

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重要学科。中学生物教学的任务:普及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使广大青少年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由上可见,生物科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越来越显示其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将生物作为副科,有些学校无专职生物教师,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上生物,甚至随意压缩课时,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宣传生物科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生物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生物教学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从完善素质入手,改进教师教学艺术

要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提高科任教师素质是关键。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各门学科之间高度渗透和综合,要求生物教师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至两门精深的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本专业学科上最复杂和处于前沿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教师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精通所攻专业,并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现代研究成果,“知之甚多、知之甚详”,才能教好课。

生物教师除需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各种必备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三、从优化教法入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弊端,应把改革的重心由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克服“重教轻学、重讲轻练”的思想倾向,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合作氛围,既积极发挥启发、引导、激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设置悬念,小组讨论,诱导启发,演示和操作教具、学具,展示模型、实物、挂图,进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参加生产实习等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开发智力。

3.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这无疑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正在加速进入课堂。增强现代化教学观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去学习电脑,学会编制程序、制作课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到课件符合教学需要,声情并茂,形象逼真,使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五、从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实验课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方面。传统观点往往将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际上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进一步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生物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比较薄弱,实验仪器设备较差,甚至连教材指定的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有的学校都不开,有的甚至以看实验录像或背诵实验程序代替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