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单元评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 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 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 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 启发诱导, 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 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 处理好教材内容, 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 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 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 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 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篇2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虽然一直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此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楚,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流程。诚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系统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但过于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完全没有思考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不仅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够不理想。

(二)教学空间及策略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初中阶段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和现代化,在教学中教师只能局限于课堂,无法灵活地将学生从课本引入现实,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止于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也相对陈旧,很多时候仍然依赖于课本和教参。这样的教学过于生硬,学生学起来不仅略显艰涩,更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学习毫无乐趣可言。

(三)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功。但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历史学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学校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现有的历史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主教其他课程的兼课教师,或者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有着培育学生历史智慧,形成完美情感的任务,从更深层次来说,初中历史课程担负着训练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从“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要想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由故事引入历史课堂。生动的历史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讲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介绍“焚书坑儒”这一成语的由来,通过故事引入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如此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历史内容大多较为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将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提供了支持。比如,在讲授到“”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抗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段历史的残酷,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学习起来热情高涨,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定位

历史教学是初中学科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凸显出一定的矛盾性。在基础年级,历史学科的受重视程度不如毕业年级。而在毕业班的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又显得不那么重要。

一、初中历史课堂定位浅述

课堂定位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最为核心的步骤,课堂定位的主体是历史教师,历史教师对历史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上出什么样的历史课。对每一个历史课堂而言,课堂定位决定着学生会以什么样的热情参与到历史课堂中,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视,但又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为例,这一节课的课堂定位是什么样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课堂定位有这样两种选择:一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教材编排的三个环节中理解当时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以“和”和“战”为主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客观地说,这两种课堂定位作者见得都比较多,前者多在课程改革之前,而后者则多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的结果如何呢?根据作者的观察、学习与研究,发现前者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即在三个环节中老是重复西汉与匈奴的关系,认知上缺少递进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最后教师总是不得不让学生去重复记忆;后者虽然会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环节,课堂进行得也比较热闹,但学生最终的掌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关键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其实并不能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

显然,这是一种过低和过高的课堂定位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课堂定位导致的教学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大不相同的。良好的课堂定位,应当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过程愉快,而且学习效果良好。

二、初中历史课堂定位探究

结合上面对课堂定位的理解,作者认真研究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现要想让学生学得有趣,又不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只限于表面的热闹,就必须真正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兴奋点,而这正是课堂定位的核心要素。经过分析,作者发现本课内容的课堂定位应该在“和亲”这一关键词上。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作者发现,通过这一关键词,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三块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当以“和亲”作为一条主线时,学生在学习这三块内容时便不会有重复感;而且有了这一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会非常有效,讨论也会非常热烈,不会出现热闹了一阵子之后其实学生对知识点还是一无所知的情形。具体教学过程摘要阐述如下:

围绕让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客观贡献这一教学目标,作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的历史过程。而马背上的生活也让这个民族具有了勇敢剽悍、能征善战的特点。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前后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亲”的政策及其效果,作者让学生从卫青北击匈奴开始思考,了解匈奴与汉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尤其是匈奴不断威胁汉朝,使得汉朝不得不把“和亲”作为一种隐忍的对外政策,达到稳定边疆以图对内发展的目的。在这一理解下,学生会发现有名的昭君出塞其实正是“和亲”政策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也就有了可能。

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者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因为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实现了,学生能够从大一统的高度来认识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发现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历史本来就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而对现在我国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友好就有了本质的认同。这对当下的实际是有意义的,尤其是结合当下的反恐形势,学生这样的认同无疑将是未来社会的稳定器。而这种成功显然又来自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三种定位的研究与判断,当作者发现不当的课堂定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要么过于简单与机械,要么过于困难与形式化之后,寻找到了这一适合学生的课堂定位,让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

三、初中历史课堂定位反思

由以上分析和探究可以发现,课堂定位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认为是核心的环节。反思这一教学案例以及在其他的课堂教学中定位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作者发现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一是初中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很多时候历史教学容易成为历史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只有记忆历史知识的任务,而没有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的任务,这显然是不行的。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用历史来教学生,这是课堂定位的核心理念。

篇4

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反思甘孜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变现为:

1.1甘孜藏区初中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课堂教学、日常交流存在较大障碍

藏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乡下学生基础更差,大多学生不会拼写,掌握常规字量少,课本中的字词、句子都较生疏,认知目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无从谈起。

1.2历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师资不稳定,专业不对口,历史专业教师缺乏

学校不重视,学生也没有兴趣,历史课形同虚设。历史科被列为学校 “副科”,配备教师时,专任历史教师基本实行“包级”制。一个年级七、八个班,一位老师要面对三、四百学生。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过低。初三年级历史政治合考,两科各占50分,相对语、数、外、藏文、每科150分,物理、化学每科100分来说,历史科分值比重太小,调动不了学生的动机,很多学生到初三后就放松了历史学习,改攻其它科目。

1.3教育发展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学习方法,教学质量低下

甘孜藏区教育起步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十分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停留在应试教育初期。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授课方式上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教师 “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全然没有自行探究与思考。教师不辞辛劳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仍不甚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缺乏,很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听不进,课后缺少必要练习,不复习巩固,作业习惯拖拉,照抄书本,强搬硬套,问题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学生知识面窄,分析能力差,描述和表述能力差,特别是对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有畏难情绪。测试中,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大多数学生都留空白。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得藏区的教学质量始终处于低下水平。

2 提高藏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思考

2.1多方努力,强化藏区基础教育

藏区教学质量低下,与其基础教育差直接关系。发展藏区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初中生源来自小学,起始于家庭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整个甘孜藏区目前除了在县城有学前教育外,乡村几乎都没有学前教育。藏族初中生汉语言基础差,接受能力有限,基本都来自偏远的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加上父母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大部分在边远乡村、牧区,校舍简陋,教学条件差,交通不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小学教育基本处于艰难维持阶段。很多地方课堂教学都使用藏语教学,缺少汉语言环境,很多学生上初中后还不能开口讲汉语。仅靠学校课堂上的一点汉语学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汉语言运用能力,确实很难。所以,发展藏区教育,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发展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汉语文的教学工作,才能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扫清障碍。

2.2领导重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要制定措施保障教师利益,提高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加大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要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每位教师都要审视自己,不断加强知识与理念学习,端正教学态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

2.3因材施教,尊重关爱每一学生

藏族学生大多天资聪慧,活泼好动。汉语思维表达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羞于和老师交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恢复自信,逾越语言障碍。可以通过补习基础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笔者在藏区初一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课外阅读历史方面书籍10分钟,写一段读书笔记,定时向组长、老师汇报学习心得。教师要充分信赖、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肯定学生进步加以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敢说多说。

2.4更新观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制约着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学科任务的完成,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构思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上好历史课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根据藏区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其次,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准,要活,要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索,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只有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才能掌握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5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藏区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满堂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与老师缺少信息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因此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联系生活,注重基础,讲授中要引导得法,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历史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实现由被动“听”到主动“思”的转变。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官,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上是笔者关于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浅显的想法,藏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同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汲取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相信随着甘孜藏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藏区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才凤.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障碍成因和解决对策的研究[J].新华教育研究, 2010.4.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则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中英之间商品贸易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贫穷落后,国力不强,而这个时候英国急需扩大对华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问题在于一般英国货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打开销路,于是英国就选择了鸦片这种东西,既能为大英帝国赢得中国市场,又能麻痹中国人的意志,未亡其国先亡其志。鸦片贸易开始不久,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干官员的反对,于是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要求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了鸦片。英国即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挑起。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一次我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复习公开课,课后市里的部分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通过点评我发现,可以用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条线索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连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掌握日本怎样一步步侵华,中国人民又怎样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教师应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篇6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和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

2.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基本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考试而学,试完而忘”导致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3.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不能同时做到手动、口动、心动;做作业时,基本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寻找机会作弊。

4.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基本不会做笔记,更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往往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有的虽然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探讨,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2.教学内容上一味追求难度。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部分学生考不上中学,况且历史新中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中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4.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5.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差等生。

三、转变差生的对策

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转变初中历史差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要求上,“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听懂、学懂。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差生,则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学内容上,变“追求难度”为“夯实基础、逐步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差生的立足点,“逐步提高”是转化差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差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对差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差生才能逐渐转化。

5.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篇7

关键词: 初三历史复习课 开卷考试 中考说明 教学方式 战略决策

随着中高考政策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也加入了常州中考行列,并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推行。同时试题的命制不仅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而且注重社会热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查,然而初中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但课时量少,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合适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何为复习课?它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其目的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为了巩固记忆;第二,为了补救知识;第三,是为了深化知识。所以,复习课肩负着相当沉重的任务,那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复习课的功效必然是每位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我对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心得。

一、调整学生轻视开卷考试的思想观念

柯罗连科曾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正确的思想能促进行动取得良好的结果,反之,错误的思想也会恶化事件的发展。然而现在很多师生对开卷考试却存在着极大的错误认识,一直以来都把历史科目当作“副课”,平时毫不重视。另外,试题又以开卷形式来展示,大多数学生便从心理上放松了学习,课堂上缺乏认真听讲的态度,对作业也采取放任态度。因为他们都认为开卷考试只需要翻翻书而已,答案都在书中。此外,有部分学生认为,无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测试,只需要把历史知识都背熟便能获得好成绩了,然而事实证明背熟了知识未必会运用。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开卷考试,不知道如何下笔,不会合理地安排好答题时间。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强调,开卷并非易事,只有平时多翻书,考试时才能少翻书;只有通过自己整理教材,才会真正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教材,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才能战无不胜。

二、认真研读中考说明,把握方向。

中考历史的内容涉及初中三年的知识,容量大,但复习时间少。因此,在使用《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复习指导》的同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紧紧地把握考试方向,明白能级要求A、B、C的具体标准(能级要求A涉及了解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能级要求B主要涉及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能正确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级要求C指学生能做到初步分析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初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史论结合的表达方法,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能作出自己的判断、解释和评论)。只有真正了解了考试要求,才能在复习时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课后自己复习时没有目标。与此同时,研究《考试说明》也能使学生明白,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以往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很容易”的观念是错误的。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是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特别是复习课,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学生更是缺乏兴趣。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反思教学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备课,设法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复习课焕发生机,使学生乐于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由师生共同合作创造。

四、要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不足

说到底复习课就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阶段,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暴露学习中的不足,才能针对不足解决问题。平时暴露的问题越多,到了中考暴露的问题才会越少,提高的空间也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的情境,但不能以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为教训学生的把柄。让学生把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情,了解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才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调整教学,加强学力,进而提高复习实效。

五、复习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决策

首先,应当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开卷考试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任何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基础知识才是能力的载体。纵观近年来在中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都体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因基础知识不牢而失分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不完全是学生没有下功夫学习,而是学生没有把这些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对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从而把参加考试的六本书简单化、精致化。

其次,应当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现在中考历史学科考查的主体知识范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面对六本教材涉及到的中外历史知识,我们只有在复习中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实现自己的复习目的。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时期与时期,同时又可以将之细化为列强侵华史(、第二次、及、)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划分)。如此整个中国近代史,就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再次,应当加强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的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它与以上两大点是一脉相承的。专题复习就是把具有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可设计下列专题:①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②两次世界大战;③三次科技革命;④两次思想解放运动;⑤国际格局的变化;⑥苏联社会之路的探索;⑦殖民扩张与斗争,等等。

最后,应当加强不同题型解题方式的训练。目前中考的题型基本上离不开以下四种:单项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综合题)。这一环节的实行势在必行,目前有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后都不知如何下手,只是一味地翻书抄写答案,结果往往出现答案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而解题方法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总之,无论何种题型,第一步骤都是仔细审清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关键字词;第二步骤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把试题中所论述的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第三步骤是选取最佳知识点,分点问答相关问题。当然这一环节的训练最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学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篇9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第几周复习到哪一课。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认真的进行会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篇10

依据有两个:第一个是以往的教训,每年的质量预测都很被动,每轮模拟考试都有没复习完的知识,特别是第一次质量预测只能完成一半。第二个依据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如果能抢出时间多次重复记忆,有利于记忆的强化。总之,抓的早才能赢得主动,使师生都可以根据复习落实的情况进行调整,也为文科生赢得了宝贵的背书时间,从而保证了复习效率。

二、熟悉旧考纲,钻研新考纲,体会新热点

备考复习中,深入研究考纲在复习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是短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与去年不同,今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明确了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变化不大,表现在去年强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今年则强调“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则修改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考试内容上看,必修的内容没有变化,选考内容变化较大。相同的是都十分注重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热点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尤其是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问题;二是关注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民主与法制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等;三是周年性重大历史事件,如今年是100周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等。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的结合,对历史问题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还要运用新的史学观点,以全新的视角整合这部分知识。在认识的主线上,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在认识历史的视角上,以“大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如全球史观、近现代史观等)。

三、补充重要知识,挖掘内在联系

教材的表述,由于受篇幅限制,往往是简单的。有的初中时已经学过,为了避免重复,往往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和分析的,有时也不得不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使讲授更清楚一些。如在讲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三次王朝战争及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长期控制首相大权,他的对外政策是典型的“大陆政策”,即把同欧洲大陆各国处理好关系,防止法国复仇作为重点,而不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免造成新的矛盾。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他的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已不能再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尤其是1888年,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他积极向世界扩张,与俾斯麦政见不合,俾斯麦终于在1890年递交辞呈。从此,德国开始向世界扩张,“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同殖民地最多的英国产生尖锐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以英德矛盾的双方为核心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产生。这样分析,就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提高练习质量,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和教师感到与其他年级最大的不同,就是练习多,考试多,没完没了的练习使学生和教师普遍感觉非常的累,效果不佳。陷入题海战术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复习效率低下,所以,必须从题海战中走出来,对练习题进行精选,精练、巧练,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发挥练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提高练习的质量。为此,首先选择近三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及模拟考题进行训练,其次从各种模拟试题中精选、对试卷进行重组,提高训练质量。高三阶段各种模拟试卷繁多,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在试题的选择上,精选细挑,选出既能符合高考命题方向的题,又能优化、训练学生思维,达到提高练习质量的目的。

五、突出试卷讲评,查漏补缺,提升应试信心

1.突出重点,深入细致。讲评试卷绝不可不分主次的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评前进行认真批阅并做精心的准备。参照每次机读后出示的每题得分率,失分严重的要重点讲述,反之则下课后个别辅导。

2.总结不足,查找原因。答卷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错);二属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表述不清);三是审题失误(如未看清题意和答题要求);四是技术性失分(如笔误等)。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专门安排方法指导课,则往往缺少针对性且效果也未必很明显。而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