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篇1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个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括理论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别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生态经济系统划分范围可大可小,从层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经济界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国民经济总体生态经济系统、部门生态经济系统、行业生态经济系统。按地域大小分:有国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庭院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四大要素。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体,因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按照这个理论,中国现代经济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要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调控高度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

篇2

关键词:经济;决策;成本与收益;机会成本;虚拟社区;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021-02

1 经济学

1.1 经济学原理

“经济”是个外来词汇,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一个家庭在整体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决策,与家庭相同社会,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要决定出需要做哪些工作,由谁来做,以及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理性、逻辑的科学,不可用数学方法简单的测量,而应用演绎法或归纳法来解释经济现象。即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之上,对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判断的假说,依据假说运用逻辑规则演绎的预测结果。

做出决策,往往是在具有多重选择的情形下才会发生。为了得到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不得不放弃另一喜爱的东西,即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两样或多样东西之间做出权衡取舍。为了得到喜爱的东西,付出努力是必要的,但决策的正确性才是真正控制结果的重要因素。

做出决策,必然要在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出比较,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作为社会人,人际沟通是人社会生产的条件,是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在人际沟通中,人们选择网络媒介进行消息、情感、意见、态度等的交流,而放弃使用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这个简单的选择中,面对面交流对于参与网络讨论的受众而言即为机会成本。

1.2 网络传媒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具有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交互性强等特性,得到多数受众青睐。其中,交互性强是最大的优势。受众通过网络媒介表达个人言论、意见,并与他人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交流,并交换意见与态度,受众的言论自由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发挥到最大化,而即时的回馈与交流也是吸引受众使用网络媒介的原因。在传播学中,将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称之为“舆论”,即受众在公开场所表达意见,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网络舆论一般形成于网络的虚拟社区之中,即通过网络建立的类似于现实社会的社区文化圈。在虚拟社区中,受众不受现实社会中的权威、贵富的控制影响,可以直接地的表达个人意愿与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压力影响,人们往往在不同意见出现时,会采取沉默的方式来获取暂时性的稳定。但在网络媒介中,表达意见与态度的受众之间并不知晓对方,仅仅是依靠自己面前的电脑屏幕来完成人际沟通。因此,受众无需考虑自己与他人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可以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在遇到不同意见出现时,心理意志坚强的受众会发出反对意见并与之争辩,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但是,在网络舆论中“从众”现象的出现是影响舆论正确性与理性的最大障碍,同时却是对“二八定律”的完美诠释。

二八定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因子只占其中一少部分,约为20%,而不重要的80%因子则占多数,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由于“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存在,使得从众现象不断出现,从而促使舆论失去理性与正确性,对于那些心理意志不坚强的受众具有不利的影响。

2 舆论与言语霸权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德国传播学家伊莉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提出的。该假说基于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与公众的观念一致,则会自信的表达出来,但当自己的观点仅属于少数或劣势时,受众则会趋同与群体压力而变得沉默。虽然,在网络媒介中,受众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但是当自己处于少数群体时,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尊重,对于归属与尊重的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那么受众在心理上会产生抗拒并努力使自己摆脱该少数群体,继而发生沉默现象。只有少数意志坚强的受众,在得知自己归属与少数群体时,依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该受众会利用自己的深厚专业知识的优势,劝说其他群体中的成员支持自己,直到使自己所在群体归属更多的个人。但舆论的形成是否具有理性与科学性,则决定于控制舆论导向的少数人手里。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也在说明不和谐“由于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会促使人试图减轻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并且“除了试着去减轻不和谐,人还将积极地避免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和谐的情景及信息”。因此,网络媒介中舆论的形成过程,与受众的心理意志坚强与否相关。只有那些心理意志坚强的受众个体,才会在非理性与荒谬性舆论形成的开始将其扼杀,并给予多数受众一个理性的舆论导向。

英语哲学家卡尔·波普将宇宙分为三个世界,即物理实体世界、精神状态世界和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知识世界。这里的知识世界是与人类的语言和话语息息相关的。人类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沉默的寂静世界,而是个充满声音且声音不同的话语战场。虽然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只是单单对着电脑屏幕打字,并无发出声音。但虚拟社区的交往方式即是这种文字的沟通,虽然交流的受众之间没有直接地语言接触,但文字是组成语言的重要符号,文字的交流作用等同于语言,甚至比语言更加激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其众多理论著作中,都在阐释一个词语即“话语霸权”。福柯认为,所有的人文学科都是权力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体现,即否认了知识和真理的客观性。话语,作为知识的载体,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权力关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原理的诸多理论,都是经济学界的专业权威人士通过权威部门,告知大众,并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而大众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无法接触到第一信息源,对于权威部门信息的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认同感。有时,会失去自己的理性思考,盲目的追随着权力部门的话语导向。

经济学理论中,较为多用的是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受众之间的话语表达代表着个人对主体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意见,相同意见态度的受众会自觉地将彼此划分为同一群体,支持本群体成员并共同打压或刺激其他群体成员,直至将不同意见的受众纳入自己所在群体。但是,当群体之间意见发生矛盾时,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不同意见的刺激,会发出法抗或遵循的刺激反应。如果在意见相对的群体中,有社会权力因素的存在,那么无论这个个体心理意志多么坚强,也会毫不犹豫的转向对方群体意见,跟随对方的舆论导向。权力机构或成员的社会地位使得多数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与尊重,即认为国家权威机构一定是正确的,对于权力机构的膜拜是导致非理性思想存在的重要因素。2008年神医张悟本事件就能够很好的说明人们对于权力机构的非理性信任。但是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在当今传播渠道增多,传播效果增强的情形下,部分受众对于权威部门抱有一定疑惑,会适当的运用理性思维判断权威部门的信息真实度和可靠性。但如果两个群体之间并无权力机构或人员存在,那么心理意志坚强的那方则会取得言语的胜利。

网络舆论的形成一般具有从众性,即参与舆论形成的多数受众并没有坚定的意志来维护个人观点,只得遵从与那些意志较为坚定,并言语表达具有一定可行性与知识性的受众,而能够表达出坚强的心理意志,在意见讨论中能够说服多数受众跟从的个体,往往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接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因此,这些个体利用良好的教育可以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正确的表达观点意见,利用社会地方的优势可以较为全面的宏观整个事件的发展,理性的做出与社会发展同一的行为。在经济学中,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人们面临选择时,对于成本与收益的变动,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网络舆论形成中,当受众得知自己属于少数群体时,会产生心理刺激,被多数人孤立的恐惧迫使少数群体中的受众对刺激做出反应,即选择加入多数群体,以此来获得心理和谐。

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接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以及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受众,在整个社会中只占有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受众作为社会成员则处于社会的中级阶段,接受过教育,仅仅拥有一份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工作。这两类受众在对问题事件的处理方面主要表现出决定与从众的行为,即只占社会一小部分的受众在网络媒介中仍然处于优势位置,控制着舆论的导向,而大多数受众由于接触信息源的限制与价值观的片面性,只得处于从众群体中。因此,二八定律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二八定律仍然适用,即“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当代社会,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传播渠道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真伪失去了理性判断,信息的快餐文化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导致我们无法一一辨别信息真伪,只有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情形下,我们才会选择有意注意,理性分析信息判断其真实度。但是当社会权威部门信息时,大多数受众由于自身限制,以及知识的有限性,只能依赖权威部门的信息,对其采用全部接受的方式,缺少理性思考。但并不是每一个权威部门或每一个信息都是完全正确无误的,是否适应于自身还需要受众更多的理性判断。可以看出,社会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理性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对于权威部门的信息也有了自己的意见态度,对于主流舆论的导向也融入了自我判断。接触的信息源越多,我们对于信息的理性判断更加科学,对于刺激的反应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 曼昆(美),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1.统计学与管理的作用

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这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无处不渗透这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作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恰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策划阶段的各个方面发挥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分析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结果通过各种对比,通过动态数列,指数指标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象的显露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质的角度剖析事物数量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通过分析,与既定的指标指数相对照,从而得出内在联系或结论。以此为依据进行工作调整,达到统计的最终目的。在市场本文由收集整理营销之市场策划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当今的经济管理发展

当代的经济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导向使管理方法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使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查,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近年来是后退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是件庞大的事情,国家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调查报告放在一起查看,那么如何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就需要统计学的加入。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程序,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共同完成,统计经济学可以简洁、清楚的表达出经济的现况,统计分析也是统计学在经济中的一个很大作用。然而统计科学就它的实质来说,应该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可以认为是被应用于观察资料上的数学。同一公式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绝对不同类型的具体对象,这是统计学的一个特征。经济应用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必然要利用数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中,经济现状的分析、随即现象的概率、每个变量 总体的影响等都与数学不可分割。把数学有的、严密性的特性结合到统计中,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和计量方法。运用好数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对大量事物的观察数据加以综合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从而较好的反映出现象的规律性,可以把管理工作做的更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经济、管理类在现实中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列表、图示和加减乘除等初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表达的总体有直观的了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位置,需要统计的事物也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统计学。

篇4

1.生物气候学

生物气候学(Bioclimatology)是生态学和地理气候学的边缘学科,研究气候因子季节(年)变化和生物活动周期性的关联。基于对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空气温湿度等不同气候因子的分析,创造出符合人类舒适度的气候环境并降低人工建设的能耗。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2000多年前,在《空气、水和地点》中就曾提到物候概念,维克多·奥戈亚(VictorOlgyay)在1963年出版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中提出生物气候主义的地域设计理论,以满足人体舒适度为出发点,关注气候和人类生理感受之间的关系,并把建筑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评价每种气候条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采取技术手段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感的矛盾;结合地段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感之间的矛盾。

2.生物气候图

生物气候图的绘制类型有维克多奥戈亚(Olgyay)的生物气候图法,B吉沃尼(Givoni)的生物气候图法,沃特森(Waston)法和马霍尼(Mahoney)法等,其中Olgyay的生物气候图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此生物气候图以人体舒适度研究为标准,使用温度——相对湿度指数坐标。横轴表示相对湿度,即空气实际含水量和同温度空气饱和时含水量的比值;纵轴表示空气温度,可反应空气和人体之间热能的流转,坐标点表示空气状态,适用于潮湿地区的人体物理舒适度评价(见图1)。设计原理与人体的舒适度和得失热量以及大气状态相关。

3.国内外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及应用

建筑学领域对生物气候学应用研究主要着手于太阳能的被动式利用,使用日照角度、强度和时间来降低建筑能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师重点关注设计如何适应各气候带的建筑,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地域气候逐渐成为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继20世纪60年代,维克多·奥戈亚正式提出生物气候学概念,1980年代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建筑结合生物气候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90年代,B吉沃尼将气候研究拓展到城市规划领域。他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考虑》中系统分析了气候的成因及城市、建筑的影响因素,就不同气候区域提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方法策略。21世纪后,美国的布朗和德凯的《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建筑设计策略(原著第2版)》(2008),史密斯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可持续设计指南(原著第二版)》(2009)从群体布局、建筑单体、材料构造三个层面的气候适应性和气候要素的关系着手,对生物气候建筑提出自身见解。吉沃尼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因素》(2011)研究了气候因素及其对人、建筑和社会的影响。埃维特·埃雷尔等的《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2014)探讨了气候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人类室外热舒适的问题。以建筑高效节能为起点,重点探讨了建立在建筑-人-气候的相互和谐上的自然通风、被动式太阳能和自然采光设计。杨柳《建筑气候学》(2010年)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创造舒适的低能耗生态建筑为目标,系统阐述了考虑我国地区气候影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气候分耩方法、气候调节策略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国内高校院系目前关于生物气候的建筑文献研究多从宏观生态建筑学角度做整体性思考,或绿色建筑技术角度着手设计,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气候环境、能源资源的研究专注于结合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研究成果较少,相对缺乏对生物气候设计的全面理论研究。

4.风景园林应用生物气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自然观推崇尊重人类活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国际东西方大学研究员董斌先生提出的“科学堪舆学(运用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和堪舆学说进行创意思维的设计科学叫做堪舆设计学)十八原则”中与城市气候密切相关的有因地制宜原则、建筑景观原则和改造风水原则。《园冶》(计成,2011)、《长物志》(文震亨,2012)、《草堂记》(白居易,唐)、《术藏》(谢路军,2010)等众多风景园林著作及相关文学作品都对景观的物候设计进行了理论经验总结,但多注重视觉描述和情感体验,缺乏科学数据论证。生物气候学可帮助设计场地获得高效高质的可持续发展。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是在保证使用的舒适性基础上,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流动,增加被动式能源使用,减少主动式能源消耗。对生物气候学的有效应用可为风景园林设计带来多重效益:(1)经济效益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为中国带来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发展压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紧凑型城市发展更需依赖生物气候能源的利用。免费绿色气候能源的使用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和设备购买运行的费用,可持续推进产业经济发展。(2)生态效益风能、太阳能、光能、水资源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热岛效应,在城市中实现固碳和碳汇效应,达到巩固城市生态环境,建立能源循环体系的目的。(3)观赏效益忽视生物气候特征的城市建设,极易抹杀城市的个性特征,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地域性、本土性的生物气候特征是建设特色城市景观的大背景。冬冷夏热地区顺应水系,布局紧凑的风水村落格局;湿热地区出檐深远的干阑式竹楼;干旱地区外闭内敞的庭院式建筑,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视觉景观效果,成为气候适应性景观的典范。

二、风景园林基础物候资料的建立

城市气候和人类的生理、心理关系密切,良好的城市气候环境可以让人的中枢神经保持正常状态,调节人的温热感和光电效应,促进身心和体力的恢复。物候单因子资料的建立,可为研究人体舒适度提供基础数据。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包括海陆、洋流、地形、冰雪覆盖和局部下垫面的土壤植被特征)、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类。大气科学词典则将其归纳为:辐射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地理因子。风景园林学科着重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空间形态表达为主的实践研究是其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手段。在研究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上,风景园林学主要关注由气候要素和风景园林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舒适度感受。运用三元论方法,可将三者的相互关系作如下表述

1.风因子

风即大气环流,其测量参数分为风速、风向,可用流场和流线表示,主要考量标准为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各季节平均风速等。现场实测、风洞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针对风因子的主要研究方法。风向可简单地从罗盘或云、植被的运动方向测得。数字式或手持风速测定仪一般宜设置在风向垂直线上,多次记录后算取平均值;并选择不同高度,比较风速的变化规律。风速、风向可由年或季风玫瑰图表示。风(即大气环流)是人体在室外空间中感知气候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人体的冷热感受。注重物候条件的景观设计会充分考虑场地中空间组成因素的布置和组合,因势利导,营造舒缓宜人的夏季主导风向。

2.湿因子

相对湿度对于施加于人体的热负荷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由于它对空气的蒸发力的作用进而影响身体表面排汗的散热效率,从而影响人体热舒适度。湿度的测量参数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湿度,多使用干湿球测量法和露点湿度测量法测量。绝对湿度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水蒸气的重量,并不能直接说明空气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是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量与同温度时空气所含饱和水蒸汽量之比值,可以作为评价空气干湿的标准;露点温度是在未饱和湿空气水汽压不变的条件下,气温下降至出现结露时的温度。城市空气湿度多用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表示。

3.热因子

热因子由大气温度和热辐射两方面组成,主要利用干湿球、黑球、照度计等仪器测定。干球测量空气湿度;湿球温度又称绝热饱和湿度,可表现当前环境通过水分蒸发蒸腾后达到的最低温度;黑球是在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时,通过热辐射方式传输能量的测定方式。大气温度变化包括平均气温,气温较差,表示环境热辐射平均强度和温度的平均辐射温度(MRT)也可用来作为衡量温度的参考指标。热辐射分为太阳辐射照度和光照度。辐射照度时到达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总辐射通量,以物体的热点效应为基础原理,可测量总太阳辐射量、散射辐射量、直射辐射量、底面放射辐射量等。光照度是达到物体表面单位面积就的总光通量,受照平面上接收的光通量的面密度。

4.生物因子

城市环境中的物候适应性不但涉及人类,同样也涉及在城市中生存的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生命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物候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城市生物资源的不合理过度开发,直接导致景观破碎严重,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同质景观丧失了异质景观应有的和谐共生系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生物气候学风景园林应用

城市中的生态系统大多是人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基本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人几乎是唯一的消费者。生物气候设计属于被动式能源利用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利用被动系统配合人工主动系统,塑造具地域特色景观空间,可有效提升景观的生态效能、视觉感受和人体舒适度体验。充分发挥景观固有的气候调节功能是风景园林影响城市气候的关键途径。生物气候学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有场地的微气候分析和评定,以及通过景观要素的空间形态布局改善场地微气候两方面。在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上关注并合理应用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生态系统等要素,不仅可满足人类活动的生理要求,享受视觉美,同时也能满足心理舒适感的渴望。利用生物气候学做气候适应性景观设计的优点在于,使景观师在设计之初就知道何时何处需要采暖、降温、遮阳或通风;在平立剖面设计时应该利用什么,避免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佳人体舒适度;如何减少施工使用时的能耗。为达到这些目的,可在现场气候单因素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人体舒适度整合分析,得出景观空间形态的关联关系,实际应用于设计表达。

1.风环境的风景园林应用

城市风场的分布情况与周边空间形态关联密切。城市中的风多为街巷风和庭院风,由热能分布不均导致的温度差、气压差造成,周边建筑构筑物和人群活动都能对其造成强烈影响。风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夏季舒适通风区和冬季避风区,规避夏季气流不畅和冬季寒风、劣风、涡流、乱流等不利风易发区。景观风环境应用需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引导气候元素,布置景观元素,以减少不舒适风场的形成,在湿热条件下引导风速,加快人体散热;寒冷条件下降低风力,保持体温。对风场的规律掌握可通过实地测定,也可借助风动模拟、CFD模拟等技术实现定性分析。

2.湿因子的风景园林应用

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人体的水分蒸发受到限制,形成闷热感觉;在高温低湿的情况下,出现燥热情绪,都会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但在低温环境中,相对湿度对人的热舒适影响较小。风景园林湿因子的利用可包括雨水、中水的直接间接利用和节水灌溉系统。城市中大面积不透水下垫面需要集中且快速的管道排放能力,同时城市土壤涵养能力下降,微生物生存空间劣化。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减少城市防洪和供水压力,改善地下水和土壤条件,提高城市物候条件。在各类自然或人工的景观水体形式中,据SOPTS、ETM+遥感数据,使用热红外信息处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水域景观的测定分析,面状水体较其它水景观类型,对局地温度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热环境的风景园林应用

空气温度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首要气候要素。根据2001年,MarialenaNikolopolou等在欧洲国家对将近1万人的问卷和实测研究,得出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决定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但人的主动调节能力和心理作用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人体舒适度。影响城市景观空间的热环境和场地围合面的空间形态及植物布置密切相关。绿地景观的热环境温度低于其它的景观类型,可形成“冷岛效应”,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人类活动的时空安排和场地日照时长、日照角度合理搭配,可满足室外热舒适需求。利用屋顶绿化和立面绿化可调节小气候环境。根据当地气候规律,夏季运用建筑、植栽遮挡多余的光热,增加通风;冬季充分吸收光热,避免盛行风侵袭。以上都是关于热环境的应用策略,但关于如何合理布置形状大小不一的景观才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还需得进行进一步探讨。

4.生物多样性和风景园林

生物多样性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城市景观应用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理解。宏观尺度而言,城市的生物群落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应和区域稳定健康发展成正相关。就中观尺度而言,生物系统的构筑应符合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平衡原则,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特征。微观尺度的生物种类、空间形态、生活习性可以充分融合到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和人产生良性互动。其中微观尺度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具体营造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对生物群落的保护,减少对原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塑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创造以“蓝”“绿”基质为主体,和谐统一的整体,建设复层混合立交式的连续循环的生物群落。通过景观生态结构功能的分析诊断,进行景观生态评价,设计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栽种,增加动物种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经济伦理学 数理方法 博弈论

最近几年,西方学界流行这样的观点,即博弈论能被用来研究社会和政治哲学。虽然有众多的政治哲学教授们利用博弈论来研究这些问题,但是专业的博弈论专家们一直都保持着沉默,直到宾默尔将他的研究兴趣转移到公正理论领域来。之后。该方法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经济伦理学里的“数理学派”诞生

西方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们对世界顶尖级的博弈论专家宾默尔的《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寄予了厚望。当宾默尔论著的第一卷《公平博弈》和第二卷《正义博弈》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问世时,在学界引起了轰动。在这部两卷本的著作中,宾默尔对一个庞大的问题做了全景疏理,并且在其中大量的采用了数理方法尤其是博弈论的方法,因为他很清楚他的读者有一部分就是专门研究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宾默尔试图“告诉人们博弈论是研究政治哲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宾默尔写作这本书的理由在于,他“相信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人得到很多领悟”。

另一位著名博弈论学者萨金对宾默尔在这部著作里表达的思想提出了异议,由此导致了“两个博弈论学家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将道德伦理学争论引向了一个新的。同时。伴随着数理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以及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诞生,以博弈论为主要标志的数理方法在经济伦理学中广泛运用,形成了经济伦理学里的“数理学派”。在这一领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前面介绍过的宾默尔、萨金、高德、萨利、阿克斯罗德、Christina Bicchier、帕菲特、黄有光、赫伯特・金迪斯和萨缪・鲍尔斯等人,也出现了大量用数理方法进行经济伦理思想解释的著作和论文,其中《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协定道德》、《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Cardinal Welfare,IndividualisticEthics,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以及《强互惠的演化:人类非亲缘族群中的合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二十一世纪经济伦理思想数理解释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伦理思想数理解释的趋势有增无减,国外出现了大量用数理方法尤其是博弈论方法来研究经济伦理问题的文献,其中,宾默尔2005年出版的新著《Natural Justice》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本书中,宾默尔用博弈论的方法系统阐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正义观。同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和道德哲学家利用主流经济学的数理方法来研究经济伦理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伦理学和经济学出现了恢复结合的趋势,经济学研究“伦理不涉”的特征有所改善。同时,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甚至脑科学等跨学科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出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全的趋势,其中神经元经济学的诞生就是经济学与脑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的桑塔菲研究中心的主要宗旨就是从事跨学科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近年来,关于经济伦理的数理解释的研究文献不仅发表在《经济文献杂志》(JEL)、《美国经济评论》(AER)、《博弈论与经济行为》(GEB)等国际性经济学权威期刊上,而且对经济伦理背后的科学基础进行研究的论文还频繁见诸于《神经科学》(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神经成像》(Neuro Image)等自然科学权威期刊甚至《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这种国际顶级的综合科学期刊上。

三、国内对于经济伦理数理解释的研究

数理方法在经济伦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对中国也逐渐产生了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伦理学著作和论文中也较多应用博弈理论,但是国内对经济伦理数理解释的研究,包括本文中引用和参考的国内学者的大量著作和文献,主要还停留在介绍、评价和借鉴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学者能够利用数理工具系统阐述其经济伦理思想。

用数理方法来研究经济伦理思想。从理论研究层面上讲,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视角,要坚持多学科的紧密结合。通过上述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的数理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经济伦理学界在研究经济伦理议题时,以下几个学科是紧密相联的:第一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这是经济伦理学产生的基础;第二是经济伦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这一路径继承的其实是最古老的经济学传统,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其中最好的体现;第三是经济伦理学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结合,贝克尔、默菲等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极大影响了现行的社会学理论,而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结合的代表人物是金迪斯和鲍尔斯等桑塔菲学派的学者,不过桑塔菲目前主要处理的是博弈实验的验证;第四是经济伦理学与心理学结合,以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等人的工作为基础。建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是这一分支的统称。这一路径的研究就包括Christina Bicchier基于心理学中多元的无知的理论为基础的非社会主流规范的论证,而实验的代表人物则是阿克斯罗德;第五则是经济伦理学与生物学及生理学的结合,以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为代表,紧跟一系列研究演化的经济学者。有不少做计算机模拟的学者,桑塔菲学派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以鲁慈齐(Rustichini)和葛礼谦(Glimcher)等为代表的神经经济学则更进一步,研究脑部神经元在决策时的表现,主要目的在于找寻理性的生理基础,或者说,理性决策的脑神经元表现,主要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手段来进行,这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已经相当紧密。

然而在我国,在交叉学科和跨领域方面,伦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还不够。一方面,这些年来转向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者主要来自哲学伦理学领域,他们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知识有限,而有兴趣于经济伦理问题的经济学者又发现自己并不善于运用伦理学理论。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界或企业界人士或者以为经济伦理问题是低层次问题,不在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或者认为企业在能够思考和关心经济伦理问题之前。必须先解决它们的生存问题。由于存在这些知识结构和认识上的问题,经济伦理学研究难以为学术界真正重视,也影响经济伦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作用的发挥。

2、西方在进行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数理解释中所采用的多元的数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西方学者对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数理解释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包括大量的数理逻辑推导、数学建模、数据的实证检验以及计算机的模拟仿真,如果说简单的数理逻辑推导在我国的经济伦理

学研究中尚有部分学者采用的话,数学建模、数据的实证检验以及计算机的模拟仿真的方法的采用,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当然和我国目前大量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学者的学科背景有关,其根源在于中国教育中的过早的文理分科制度。因此,在我国的经济伦理学或者伦理学教育中,改变课程结构,适当加入一些理工科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将来从事研究的学者开拓视眼,更有利于方法论上的创新。

当然,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借鉴西方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数理方法。仍然需要避免机械套用,形成数理方法的泛滥。数理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是应用最为广泛、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因为数学准则的应用将经济学带入了一个比文字叙述方法更为严谨的标准之下,而其逻辑推导的作用则更明确,一般化抽象化演绎分析能够使得经济学的命题能够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虽然数理方法一开始就受到了诸如德国历史学派等的批判,但仍不影响其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数理方法在经济伦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但是数理方法作为一种分析的“语言”,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诚如方钦和韦森所描述的那样,当数学推演过程变得复杂时,几乎所有人都必然地无法再驾驭这匹理性的野马。因此,我们在借鉴其包括计算机模拟方法等方法在内的数理方法时,切不可机械模仿其数学建模,而要认真思考其背后的伦理含义。

3、我国的伦理学的研究,应更多地加强理性思维。从字面上理解,“伦理”中的“伦”是指人际关系、秩序、规则,“理”是指理论、理性的解释、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伦理学是对于人际关系的规则给出充分理由的学问。从这种解释出发,赵南元认为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伦理学的区别:中国的伦理学是有“伦”无“理”,西方的伦理学是有“理”无“伦”。中国的传统道德对人际关系作了很多规定,但是对于这些规定背后的理由却很少述及,所以是有“伦”无“理”。西方的伦理学有不少理论,但是理论的出发点往往是形而上学的,未必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更重视人与上帝(或某种抽象理念)的关系,例如康德的“绝对命令”,所以是有“理”无“伦”。作为实践指导的科学之――伦理学应该具有解释能力,能够解释历史上或现存于社会的各种道德的存在理由。即使是错误的、过时的、应该取消的道德准则,也有其曾经存在的理由。不能假定从前的人是愚蠢的。一种伦理学理论如果得出结论,认为常识性道德准则全部或大部分都是错的,那么这种理论必然是可疑的。因为只要社会得以存在和运行,就证明社会中的常识性道德具有起码的合理性。因此,伦理学应该是理性的,不仅给出答案而且给出令人心服口服的理由。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依据的理论应该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可验证的。虽然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西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显示出了种种缺陷,但这往往是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缺乏的思维。因此,在后的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理性思维应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公平博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梁捷:两个博弈论学家之间的战争[N].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2007-05-21.

篇6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具体的部门法学,像其他的部门法一样,需要在课程的讲授中穿插大量的案例,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环境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讲授除了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学说和观念之外,还应培养学生融贯学科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灵活应变的技能。为了达致这一目的,融贯式教学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一、融贯式教学的理论形塑

融贯式方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填压式”或“储存式”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就“融贯”的含义而言,它通常是指“融会贯通”之意,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体系,以前只是有局部的、片面的或阶段性的认识,经过一定时间的知识或经验的积累,开始对其在整体上有了综合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再把各个部分或局部看作是分散的,而是彼此间具有某种程度的联系,有了一种贯通整体、豁然开朗的感觉。”[1]融贯式教学就是老师通过对讲授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达到一种批判性的融会贯通,而非仅仅停留在基本含义与表面词义的理解上。显而易见,这种授课方式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显现一种理想的上课效果。

在融贯式教学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一个是主体性要素,另一个是程序性要素。所谓主体性要素,主要指的是“人”的要素――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对于老师而言,他们是实施融贯式教学的主导性人物。在环境法学的授课中,老师首先要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控,知道哪些内容是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一笔带过或课下自学的。有了这种整体性的认知,老师就可以围绕核心的知识点展开讲解和探讨。当然,这些核心知识点不是孤立的或零星点缀式出现在某堂课上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贯穿课程内容的始终,譬如环境法的概念,无论是在基本原则部分,还是在基本制度方面,它都是一个值得深入讲解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融贯式的教学中的角色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从广度上获得面面俱到的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一些核心的概念、术语、规则和原则等内容进行纵向深入的批判性思考[2]。

除了主体性要素外,程序性要素在融贯式教学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这里,程序性要素主要指的是实施融贯式教学的具体步骤。首先,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框架式的介绍。一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就像一座房屋的搭建一样,要想让学生学好它,就要先让学生从外观上对这门课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开篇对一些核心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大体把握这门课的典型特质。其次,围绕核心的议题展开讲解。核心议题就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法学这门专业课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由老师以关键词和语句的形式提炼出来的,并采用串联式的讲解以点带面地对其进行解释。最后,对重要议题展开批判性探讨。老师对核心议题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词义和内涵的解释层面,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核心内涵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譬如,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讲解中,通过回顾环境法的概念,引导?W生思考公民的容忍义务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存在的正当性理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等问题。只有通过这种批判性思考,学生才会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对其所学的知识内容做出理论创新。

二、环境法学中融贯式授课的重要意义

融贯式教学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统摄性把握,还需要学生对其所学内容进行融贯整理并对此展开批判性的思考。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不仅有助于环境法的教学,而且对我们学好其他部门法学和理论法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防止“碎片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整体性的面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传递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是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一味地关注本节、本章内容讲解任务的完成,那往往就会造成“绵延”式的讲解,什么东西都讲到了,而学生一堂课下来仍感觉学的东西七零八碎,串不起来。融贯式教学的最大特质就在于它虽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但通过几个核心关键词和术语的讲解,可以将一章或一节的内容都串起来,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立体的体系化效果。

第二,防止“横截面”式的学习,使学习内容呈现出体系化的框架。学生进入高等学校需要接受的是专业化的精英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表面的初级教育。融贯式教学强调的就是在整体性了解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聚焦核心知识点或重要议题的学习上,并由此对所学知识展开纵向深入的思考。例如,通过对环境法概念这一核心议题的讲解,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仅把知识讲解到这一层面,那远远不够。老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要设定这一目的?意欲何在?这一目的在环境法的核心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是如何体现的?老师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讲课内容展开纵向深入思考。

第三,防止“机械性”的教学,批判性地反思教学内容。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的产物”因此,知识在累积过程中就会呈现出相对性和流变性的特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无需将知识置于“唯一正解”的高度,特别是对人文社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老师在融贯所讲内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其所学的内容有其时代性或地域性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观点学说会发生变化。而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在经过归纳、整理、思考,修正的过程对所学内容做出理解和反思,对当下的知识提问质询和论辩,批判性地对待所学的知识内容,而非固守僵硬地被动接受。

三、环境法学中融贯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融贯式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这既需要老师对讲授内容有一个宏观整体的统摄性把握,也需要学生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彼此适应,且在教学中做出适时调整的过程。申言之,老师作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导者,既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融入这种教学模式中,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只有在这两方面有一个了然于胸的把握,融贯式教学的理论践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首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正确把握核心要义的能力。融贯式教学的典型特质就是老师要用一种整体性的视域把零散的、局部的、孤立的知识点以核心议题的方式将其整理提炼出来,借助串联式的讲解模式将其表达出去。同时,老师也要将这种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清晰地明白老师的讲课思路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展开课程内容的讲解的。在老师和学生都很清楚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所讲解核心议题的基本内涵,正确把握环境法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规定和基本要义。这种训练模式是融贯式教学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动性地了解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透过表意把握背后深意和批判性思考主旨要义的能力。学习知识和批判性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不能偏废其一[3]。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基本议题的核心内涵后,接下来就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在环境法学的专业课讲授中,一些新的规定的出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含义,而不深究其背后的深意,那无论是对法律规定的文意理解,还是对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都无法做出适当的理解[4]。

篇7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场景实验;寄存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79-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和电气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对学生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和使得使学生获得应用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该门课程也是大家公认的“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的,并且实验教学一般是理论教学课时完成之后在实验室完成。根据教材的顺序或教学进程的要求,如果在中央处理器相关内容的理论课堂的教学上仅仅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对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讲解,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解和学习中央处理器寄存器的有关内容时,由于寄存器种类繁多,既有专用的寄存器组和通用的寄存器组,也有功能相交叉的寄存器组,单纯靠课堂抽象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寄存器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能随堂结合Debug软件等的验证性场景实验演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相关寄存器的功能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Debug调试工具的简介

DEBUG是微机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DOS实用程序,供程序员使用的程序调试工具。该调试工具含有R(显示或修改寄存器Register)、D(显示内存Dump)、E(显示和修改存储单元内容Enter)、T(单步执行Trace)、A(汇编Assemble)、U(反汇编Unassemble)和G(执行正在调试的程序Go)等常用调试命令。既可以用来观察和检查中央处理器中的各寄存器和内存中的内容,也能够修改内存中的有关内容;它可以用于逐指令执行某个程序以验证程序运行的正确性,也可以追踪执行过程、比较一个指令执行前后的各寄存器和内存中的内容变化情况,有着强大的功能。

2 Debug的场景实验在微机原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微机系统是软硬件复杂和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对微机系统硬件结构和功能的讲解和学习与有关软件的讲解和学习不宜分割进行。在讲解微机系统硬件结构和功能的同时,教师如果根据课堂上学生听课的反映,随堂灵活地运用Debug进行相应的验证性场景实验演示,则能够使得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有关的概念,从而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以下将通过若干简单的授课案例来说明如何将Debug验证性的场景实验融合在微机原理课程的课题理论教学中。

2.1 关于“微机中有符号数是用补码的形式存放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当讲授到“带符号数的表示法”的有关内容时,尽管学生通过钟表的例子理解了补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常常对“微机中有符号数据以补码形式存放”感到茫然,并且也常提出如何对这一论述进行考证。如果授课教师能用Debug的调试命令随堂做以下验证性的场景实验,上述的疑问自然就得到了回答,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场景实验的主要演示步骤:

1) 在Win7操作系统环境下,进入Debug调试程序后,用汇编A命令输入由3条指令组成的程序段,将得到图1所示的场景实验截屏。

其中第1条指令是向寄存器AX送入整数“-1”,是一条3字节指令, 第2条指令是将AX寄存器中的内容压入堆栈,为单字节指令,第3条指令是将堆栈栈顶的数据弹出并送入BX,也是单字节指令。

2) 用单步执行T命令后,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截屏。

从图2中可以看到,用单步执行T命令后,地址0B86:0100处的指令mov ax, -1得到了执行,AX的寄存器内容被送入了FFFF,同时通过演算可以让学生确信该值恰好为-1的补码,从而证明了之前由指令mov ax, -1向AX传送的有符号数“-1”在寄存器AX中的确是以补码形式存放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场景实验过程中,常常会驱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及结果,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就能够对寄存器的功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思考更多的问题。

2.2 关于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微机系统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而中央处理器中最重要的寄存器之一是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IP指向到哪里,则程序会执行到哪里。李继灿在第3版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教材上对16位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给出了如下解释:其功能与8位CPU中的PC类似。正常运行时,IP中含有BIU(总线接口单元)要取的下一条指令的偏移地址。IP在程序运行中能够自动加1修正,使之指向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然而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无论做怎样的解释和举例说明,仍有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对“IP自动加1,使之指向下一条指令”这一表述产生“为何将该寄存器称为指令指针寄存器”、“指针功能如何体现”、“指针寄存器与其它指针寄存器的区别”、“如果是多字节指令,IP的自动加1功能是否能够保证执行完毕一条指令后,仍能够使得IP指向下一条指令?”等等疑问。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和疑问,如果在讲授完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概念后,随即让学生观察图2中的IP所指向的偏移地址为0103,而该地址上内存单元存放的指令为push ax,指令的机器代码为50H,为单字节指令,并事先给学生指出:如果用单步执行T命令第二次执行图1中的指令,则IP中的内容将会变为0104。然后由教师输入T命令后,即可得到图3所示的IP为0104。也就是当执行完当前的指令后,IP自动指向了下一条指令的首字节单元地址。这样的场景实验和讲解过程将会给学生做出最直观的回答和解释。

2.3 关于“入出栈操作时堆栈指针SP变化规则”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李继灿在第3版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教材上对“入出栈操作时堆栈指针SP变化规则”是这样表述的:入栈指令执行时,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出栈指令执行时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当在课堂上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随堂做如下的场景实验来讲解:首先让学生观察图2的SP,其内容为FFEC,而图3显示了执行完push ax指令后各寄存器中的数据,从图3可以看到:SP已由图2中的FFEC变为了FFEA,这就直观地展示了“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另外这一操作会导致ax中-1的补码FFFF被压入到堆栈的栈顶;如果继续第三次输入单步执行T命令,然后按“回车”键,则可得到图4的实验截屏图,可以看到该次T命令执行了图1中的第3条指令,即出栈操作pop bx,SP的值又变为了FFEC。而上一条指令压入到堆栈栈顶的数据FFFF,本次会被弹出并送入bx。观察图4,bx寄存器中的内容的确由图3中的0000变为了FFFF。因此这个简单的场景实验从多个角度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寄存器的变化情况,为理论课堂的授课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上述场景实验教学的案例还可以例举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逐项罗列。

3 结束语

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也表明,在微机原理理论教学中,上述这些费时不多而且相对简单的场景实验往往使得学生对微处理器执行程序的机制和各种寄存器功能有一个直接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微机系统的核心原理。因此将这种场景实验运用在微机原理的理论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实体联系模型;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0―06

一 引言

实体联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简称ERM)是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用于表达数据信息的一种方法。其宗旨是通过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来标识数据或信息的集合,通过这种信息集合图式来表征信息系统及其特点。1976年,EMR由科学家陈品山首次提出[1],该理论的提出对统一数据表达方式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和软件设计领域。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基于该理论的相关设计,如IDEF1X(Integration Definition for Information Modeling),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等重要的信息模型工具等[2]。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此类数据表达方式也逐渐渗透至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中概念或概念系统学习的有力工具。文章通过对ERM理论的剖析,从学习科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引证和分析ERM 理论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总结特点,给予启示,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 ERM理论基本涵义

ERM作为数据信息系统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表现形式为一种图示模型,这种图示既包含了所要表达系统的各个要素,还呈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帮助下,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动态模拟。依据ERM理论形成的图示称为ER图示。ER图示的基本要素是实体(entity)、实体属性(attribute)以及实体联系(relationship)[3]。从语义学角度来讲,实体主要指具体的对象,一般为名词,如人、事件、概念、方法等。如在科学学习中,实体往往可以指科学概念、理论以及现象等科学学习的研究对象。属性则是用于描述实体本质或特性,可以是文字,也可以为数字。在ER图示中,实体的属性需最能体现实体的特点,实体与实体之间根据属性进行区别。联系表示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动词居多,如空气污染与尾气排放的关系为“增加”。在ERM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他设计语言主要是在要素数量及要素标识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其核心观点则与ERM并无实质区别。ER图示中,用矩形表示实体框,实体名称置于矩形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框,属性名称置于属性框中,该实体可以对应的若干属性,n个属性,则对应n个椭圆。直线连接实体框及其对应的属性框,直线上的菱形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标识。以空气污染概念系统为例,若以空气污染和汽车为实体,则可以得到以下ER图示。

在后来的设计语言中,如IDEF1X图示中,则将实体名称至于矩形框外,属性名称置于矩形框内,分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之间用直线隔开;在UML图示中,直接将实体名称与属性名称置于同一个矩形框内,而实体与属性之间用直线隔开。以空气污染概念系统为例,分别如下图所示:

ER图示实际上是对所研究对象系统要素及其结构的一种表达,在学习领域,这种以文字和图形为主要标识的抽象表达方式能够比较直观地体现学习者对于某一概念系统的理解程度,如常用的概念图,即以实体、直线和文字的形式对概念系统进行了直观的表达。研究表明,通过设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环境,ER图示可以为学生呈现、修改、反思以及评价概念系统模型提供支持,也能够为教师审视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提供依据[4]。

三 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分析

在学习科学领域,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研究是重要的内容,计算机模型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平台,基于相应的软件或程序而建立的模型,学习者可以对建构的模型进行测试和修改,从而实现在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与理解[5]。在当前研究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的模型中,主要有具体模拟和抽象模拟两种方法,具体模拟主要是指借助动画、图片等对一定形状的实体按比例进行呈现的方法,如Netlogo中对化学分子微观运动的模拟[6],Co-Lab中对实验装置的模拟[7],还有大量借助flash或Java技术实现的实物动态模拟软件。抽象模拟主要是以符号、文字以及数字等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呈现的模拟方法[8],如STELLA中stock-flow图示对对象及其变量关系的定量模拟[9],Simquest对科学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动态模拟[10]。因此,在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环境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抽象模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持,尤其是在学生概念系统的建构和完善方面。

1 体现认知匹配度要求的ModelingSpace

ModelingSpace是由希腊派图拉斯大学开发的一款支持多种类型模型建构的计算机学习平台[11]。其主要特点是为中学生提供基于模型建构的可视化合作学习平台,支持多种学科知识的教学,尤其是科学知识的教学,在欧洲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报告。ModelingSpace中模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实体联系模型,另一种为实体联系模型关系所对应的图表模型。ModelingSpace界面如下图所示:

ModelingSpace自带两种类型的实体标识:框图式(抽象图示)和图片式(具体图示),框图式实体构成的模型就是常见的概念图,图片式实体构成的模型则为如图4所示。在图片下方为对应实体的属性,如图中木桶对应的属性为“水的体积”,时钟对应的属性为“时间”;在描述联系时,主要为实体与实体间属性的关系,该软件提供了三种,一种为文字表述式,主要用于概念图的建构;一种为半定量式,主要用于定义常见简单趋势关系,在定义关系时,可以从软件中选择如、、↔、、等符号,选择“”,表示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选择“”表示水的体积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最后一种为定量关系,软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数学函数式及其图示用于学生选择所要定义的属性间关系。定量和半定量关系的描述中,软件提供了表格、柱形图以及折线图来动态模拟所建构的模型关系。

可见,ModelingSpace为学生的概念学习提供了多种基于认知适应性方面的支持,且注重借助不同类型的模型来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在关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应用中,考虑到使用对象认知能力的特异性[13],采用分类建构的思想,即将实体标识和实体关系按照抽象程度进行分类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抽象图示到具体图示,从文字表述到半定量的关系模拟,再从半定量关系模拟到定量关系模拟,符合并体现了当前基于模型学习理论研究中,关于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对象采用渐进式建模(progressing modeling)的重要思想,为容纳不同认知水平对象的学习提供了帮助[14]。

2 遵循渐进建模思想的Belvedere

Belvedere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支持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软件[15],其核心功能是帮助中学生通过共享平台建构科学探究图示,图示由规定的不同标识组成,呈现了科学探究相关假设、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即在Belvedere建构的模型中,实体主要为假设和数据,与概念图类似的是,实体不带属性,只关注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用三种符号进行表达:“+”,“-”,“?”,其中“+”表示数据支持假设,“-”表示数据不支持假设,“?”表示数据与假设之间无联系。Belvedere还提供了三种方式的建模界面,其中两种与概念图类似,称为简单模型和概念图,第三种为假设――数据模型图,也就是文章需重点探讨的实体联系模型的应用图示,其具体的呈现界面如下图所示[16]。

从上图可知,Belvedere使用了抽象模拟的方法,借助不同形状的框图表示不同类型的实体,其中圆角矩形表示科学探究中提出的假设,矩形表示探究所得数据或依据。“+”,“-”,“?”只用于表示假设和数据的关系。虚线框用来填写备注内容。与ModelingSpace相比,Belvedere在模型表达方面,功能较为单一:一为概念图,二为探究假设与数据关系图。图示较为抽象,但隐含在图示背后的内容则包括学生对科学探究及本质的认识以及对探究主题中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完善地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及其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结果的有力依据。这样的应用体现了基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软件设计中的一种演绎特点,即扩张实体所代表的语义外延,将其衍生至为学科方法或过程学习提供模型,而不是仅局限于概念及其系统的模型,且删减了实体联系模型关于实体属性描述以及定量关系的动态模拟。从软件提供的整体学习环境来看,简单模型界面为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及简单联系提供了支持,概念图是在简单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对概念实体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假设-数据模型则是从更为抽象地角度建立了科学探究及其概念系统的关系图。与Modelingspace类似,Belvedere从更为简便地角度说明了渐进式建模的思想,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型表达方式,且以定性模拟为主,可以为中低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提供支持。

3 体现合作建模观点的Cool Modes

Cool Modes是由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开发的一款结合多种类型的模型工具,支持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建构科学模型的学习环境。其模型工具包括手写、概念图以及存量-流量模型(stock-flow model),存量-流量模型是系统动力学主要模型方法。在Cool Modes学习环境中,允许多个学生共享一个模型建构界面,且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对模型进行表达。这样的设计也体现了由简单到抽象模型工具的逐级应用,其中存量-流量模型体现了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雏形,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模型表达工具,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界面如下图所示[17]:

如图,Cool Modes中模型的构成主要是两个要素:节点(node)和连线(edges)。节点分三种:用于储存数值的存量(矩形)、表示固定值的常数(圆形)以及用于控制存量之间流量和计算中间结果的变化率。变化率的颜色为深绿色表示其主要用于控制流量,若为浅绿色,则其主要用于计算相互作用的结果。连线分为2种,若使用“flowedge”表示某一存量的数值按照一定的变化率或比例向另一存量转移。“infoedge”用来表示各量之间的关联,不会出现量的变化。因此,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角度来看,Cool Modes模型中存量相当于实体联系模型中的实体,而变化率以及常量相当于实体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均用一定的数值来表示,连线是用以表示实体与实体,实体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且不同的连线表示了不同的关系。在完成模型的同时,软件提供了图表进行模型的动态实时模拟,其他学生可以用手写笔对模型提出意见,体现了合作建构的观点。虽然存量-流量模型从更为抽象地角度阐述了对象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使用对象认知水平的限制,在中学阶段并未普遍使用[18],即使使用也局限于数学及物理等学科。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软件的使用范围,Cool Modes向更为人性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实体标识的设计上,新版的软件更容易为低年级学生所接受[19]。

4 实施程序化建模的Model-it

Model-it是一款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发的用于科学学习的模型建构工具,其特点是设置程序化的建模步骤支持学生对科学概念、现象等进行模型建构,并借助图像对其中的关系进行验证以进一步完善模型,同时帮助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预测和解释,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知。Model-it程序化建模步骤包括:计划(plan)-建构(build)-测试(test),该步骤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模型建构的基本思路,其模型也体现了实体联系模型的应用思路,如下图所示[20]:

Model-it主界面主要分2个部分,左侧为建模指令区,右侧为模型建构区,根据建模指令区域的按钮,进行模型建构。在计划阶段,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创建,不同的科学主题,model-it提供了不同的图片,供学生选取,选择对象后,可以对对象特征进行描述,并确定与对象相关的属性,该属性有文本变量和数值变量两种,其中对于数值变量的描述,软件提供了两种方式:数值范围(如50-100)和文字描述(如低,中,高),而不进行赋值。在确定了对象及其属性后,建模阶段则主要是建立对象与对象间其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变量关系的界定中,软件提供了简单趋势变化的描述,如A变量增加,则B变量可以选择增加一点、增加很多、不变、减少等关于变化程度的选项。这种关系的描述会在测试阶段由动态实时线性变化图来表征,通过变化图,来对比预期的结果,如与预期不符,就需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再测试。

因此,Model-it中关于概念系统模型建构的思想继承了实体联系模型的观点,即以科学学习的概念对象为实体,每个实体对应一定个数的属性,不同实体的属性之间可以建立简单的数学关系,这种关系主要用于描述变化趋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Model-it模型属于定性模型的范畴[21]。相关研究表明,Model-it这种以图片为实体标识,对变化趋势进行简单定性表述的方式,以及将建模方式程序化的设计,不但使得中低年级学生易于掌握和使用,还能促进学生认知方法的学习,如分析、推理、演绎等[22]。

四 结论与启示

以上基于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分析,对学习科学领域中,计算机支持的建模工具中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也是当前实体联系模型应用的典型实例,其共性是保留了实体联系模型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点是在保留要素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语义及其形式上的拓展,使得不同的模型工具具有不同的使用对象,支持不同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模型工具的渐进式设计

从渐进式设计的角度来看,上述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设计角度体现了渐进建模的思想。ModelingSpace中通过对实体关系从定性、半定量再到定量的渐进式设计,为学生概念理解提供了从具体到抽象关系的认知过程;Belvedere将三个不同难度操作水平的模型工具整合到一个学习环境中,使用了从简单的关系图、到需用文字标记关系的概念图、再到需用标识符对科学探究中的假设和数据概念进行界定的设计思路;Cool Modes使用了简单手写,概念图绘制以及复杂系统中存量-流量模型工具,学习者依据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认知水平可以选用或结合使用其中的工具;Model-it则是通过设置程序化的建模步骤,通过反复测试和修改的过程,使得所建模型逐渐完善,是认知程序上的渐进设计。因此,从这些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模型工具的渐进式设计以综合体现不同难度操作水平的建模工具为主要特点,在实体标识、实体联系的标识设计方面也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分类思路,使得相同的建模工具因实体标识和联系标识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模型,为教师评价学生概念的认知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 模型要素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以上学习环境的主要模型界面均使用了实体联系模型的思想,将实体、属性以及联系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展现,且在某些程度上对实体概念及其属性进行了拓展。Belvedere和Cool Modes以不同形状的框图结合文字对模型要素进行表征,考虑到使用对象认知水平的差异,Model-it和ModelingSpace采用建立专题资料库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图片来标识模型中的实体。除了用文字来表达实体属性的关系外,Belvedere采用符号来标识实体的关联程度,Cool Modes使用不同粗细的箭头符号来标识实体及属性的关系,Model-it则将属性关系隐含在属性框中,通过实时模拟才得出,Modeling Space使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标识和两种不同类型的属性标识,使得模型建构工具的选择性更为灵活,可以面向多种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因此,从这些模型要素表达方式的设计来看,绝大多数是从简便、直观易于掌握的观点出发,以具有一定意义和不同抽象程度的符号来表征关系,体现了模型要素表达多样化的总体趋势。

3 建模方式的辅助设计

从上述设计,还可以看出,各种学习环境代表的模型意义已经有所拓展,不再停留于简单描述概念系统中各概念之间关系,而是结合了其他工具对模型进行检测和修改,以辅助完成更为精确的概念模型。这些工具包括提供图表进行实时模拟、实时对话框以及实时合作建模和手写平台。如,在Model-it、Cool Modes以及ModelingSpace中,均提供了实时线性图来表征实体属性间的数理关系;在Cool Modes中,为学生设计的手写平台还可用于学生合作建模时进行实时交流;在ModelingSpace和Belvedere则均提供了标签备注,ModelingSpace还有学生交流日志记录建模活动,这些辅助设计,不但为模型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Chen, P. P. S.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data[J].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1976, (1):9-36.

[2] Hay,D. C.A comparison of data modeling techniques[EB/OL]. .

[3] Shoval,P, Danoch,R., & Balabam, M.Hierarchical 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s:the model, method of creation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Requirements Enginering,2004,9 (4): 217-228.

[4] Avourisa,N.,Dimitracopouloub,A.,& Komisc,V.On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an object-oriented approa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3, (2): 147-167.

[5] 张宝辉,邓峰,李佳.计算机模型建构与学习者为中心的科学学习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8):87-91.

[6] NetLogo Models Library: Sample Models/Chemistry & Physics/Chemical Reactions[EB/OL].

[7] Co-Lab,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EB/OL].

[8] Bell,T.,Urhahne,D.,Schanze,S.,& Ploetzner,R.Collaborative Inquiry Learning:Models,tools,and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9,32(3): 49-377.

[9] STELLA, Systems Thinking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B/OL].

[10] SimQuest: An alternative way of learning[EB/OL].

[11] Avouris,N.,Margaritis,M.,Komis,V.,Saez,A.,& Meléndez,R. Modelingspace:interactio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of a collaborative modeling enviroment[Z].Presentation for Comodeseminar,Patras,December 2005.

[12] Dimitracopoulou,A.Modelling activities in schools with a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Scenarios of use in secondary education[Z].ICTs in Education,Nicosia,14-15 Dec 2002.

[13] Wu Hsin-Kai.Modelling a complex system:using novice-expert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10,32(2):195-219.

[14] Schwarz,C.V.,Reiser,B. J., Davis,E.A., Kenyon, L., Achér, A., Fortus, D.,et al. Developing a learning progression for scientific modeling:Making scientific modeling accessible and meaningful for learner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9,46(6): 632-654.

[15] Laboratory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Belvedere [EB/OL].

[16] Belvedere4.1, Software for constructing and reflecting on diagrams of one's ideas[EB/OL].

[17] Bollen, L.,Hoppe,H. U.,Milrad,M.,& Pinkwart,N. Collaborative modeling in group learning environments[R].In P. Davidsen et al.,ed.,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Society (SDS).Palermo, Italy,System Dynamics Society. 2002.

[18] Reimann,P.,Thompson, K., & Weinel, 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modelling:Observations in an online setting[Z]. Proceedings ascilite Singapore 2007.

[19] Cool Modes[EB/OL].

[20] Model-It, Feature in Visual Map[EB/OL].

[21] BaoHui Zhang,Xiufeng Liu, Joseph S. Krajcik. Expert models and modeling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a computer-modeling tool[J].Science Education,2006,90(4): 579-604.

[22] Stratford,S.J., Krajcik, J.,&Soloway,E.Secondary students' dynamic modeling processes: analyzing, reasoning about, synthesizing, and testing models of stream ecosystems[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8, 7(3):215-234.

The Ap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Researches on ERM in the Design Learning Environment

SUN Dan-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637616, Singapore)

篇9

1、方法论

在哲学当中,方法论源于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也可以说方法论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方法论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法。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哲学思想,这也为区域经济学家开辟新思路提供了一种动力。每一位学者都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区域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他们的方法论的形成极其重要,会对整个行业的进步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基本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同通过观察推测来进行理论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考察。在这个观测和考察的过程中,要依靠一定的感性判断来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当然,这种感性也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之上。因为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感性判断,就说明其本身对想要感知的事物有一个整体上的领悟和了解,而领悟和了解又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之上。另外,观察法并不局限于现有的对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数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合理的想象。

其次是系统法,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当中,系统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当中,更是将系统法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重点推进。譬如说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外界环境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实践的联系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系统法,也可以说,系统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然后是抽象思维法,事实上,抽象思维法蕴含着两个分支,分别是形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前者强调程序化,这一程序化又包括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或者方法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最终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公理性。后者主要是前者的深化,可以说辩证逻辑从侧面矛盾上入手,具体分析了矛盾在思维活动中存在方式和解决方法。辩证逻辑不仅以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一系列方法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将每一个关系看做一个矛盾体,从哲学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抽象思维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抽象思维方法的使用和分析不容小觑。

最后要说的是假说法,假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它可以被应用到任何一个理论学说的领域。用假说法来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崭新的方法,也就是实证法。众所周知,实证法需要一定的假说,并将这些假说有选择的运用到实际需求当中,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这种纯理论学术就不再受到主观猜想缺陷而带来的阻碍,使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科学研究的属性。

3、具体方法

根据有关数据现实,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依靠两种方法,一种是系统分析法,一种是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系统,并且将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也会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质量。统计图表分析法主要将统计数据作为一种可依靠的条件,在此前提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就务必要牢牢掌握统计学的技术,并熟练掌握图表信息。由于图表具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特点,所以也可以说,统计图表将统计数据进一步通俗化,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结语

篇10

关键词: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

背景知识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语言与背景知识脱节的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较少涉及背景知识;偏重语法训练,但忽略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略了与背景知识的联系。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也许塞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和句型,但语言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一、激活背景知识的理论依据是图式理论

激活背景知识的理论是图式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巴利特(F Burlett 1932)认为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背景知识就是指对作者利用文字所表示的具体事例背景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文字包含两个部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简称SS部分和DS部分。SS部分是指印刷在纸上的文字;DS部分是指印刷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化)的含意。读者的背景知识与SS和DS部分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并产生联想的过程,由此产生对文章的理解。

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也已具备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也称主题图式)是指对文章的内容范畴和文章主题的熟悉程度。修辞图式是指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二、激活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的意义

图式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利用背景知识去激活相应的内容图式,以促进对语篇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文章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文的意义。图式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可见内容图式的重要性。图式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要素。教师在导入阶段应特别提供上下文提到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各种方法、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语言图式,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又为其以后的课文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

综合英语是一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我校各专业所设置的重要科目,每周7-8节,课时分配比较重。目前我校主要采用董亚芬主编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其大纲要求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这套教材文章内容丰富,体材形式多样,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和科普文章等。每篇文章的讲解,都要涉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特别是文化背景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很重视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所学的课文文字信息建立联系,构建学生的内容图式。下面是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提问式

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最常用的方式是采用提问式,利用提问学生过去的经历来激活背景知识,既简单又明了。但是提问要有新意,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第一册第三课《The Present》讲述了一位英国老太太80岁生日那天所经历的事情及精神上所承受的打击。上课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

1)How did you spend your last birthday party?Did you enjoy it?

2)How did your grandpa/grandma spend his/her last birthday?Did he/she enjoy it? /Why?Did he/she receive a lot of gifts?What are your/your parents’/your relatives’gifts for your grandpa/grandma?

通过这种熟悉的话题,学生回忆了自己爷爷奶奶过生日那种热闹温馨的场面,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头脑中的中国人热热闹闹过生日的背景知识,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故事,对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和西方社会中老人孤独凄苦的境遇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为学生更好理解主题做好铺垫。

(二)视听法

视听法的一个方面是利用歌曲。歌曲节奏感强,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MTV图片鲜明。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引起共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例如第一册第十课“Going Home”,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上课时,我播放了以故事创作的大家熟悉的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作为背景音乐,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凄美的故事。通过悠扬的旋律,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的鲜明象征,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为课文的理解做好铺垫。

又如另一个保护环境话题,第一册第一课“Is There Life On Earth?”。上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太湖美》,听到了“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通过旋律悠扬的歌曲,学生感受到了优美环境的重要,激活了背景知识,为本文所描写的环境受到的污染和人人应该保护环境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时事新闻导入法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些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第一册第八课“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叙述的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义务送报纸的男孩给一位普通的母亲递送其儿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的事情,道出了战争给千千万万位母亲带来的是不可名状的痛苦。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领略战争的危害,只有通过多媒体、报纸新闻收集到的材料,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形成图式。比如说让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以巴冲突的新闻材料,让学生说出战争给贫民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为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中母亲的心情做好铺垫,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

图式理论认为我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由此,我经常找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欣赏有关的网上图片及有关旅游、地理、文化、科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电影电视,制成幻灯片,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1.利用电影

预备级第二册第七课《Charles Chaplin》,介绍的是无声电影表演大师卓别林的艺术生涯及贡献。但无声电影离学生太远,学生只是耳闻,没看过,因此,要通过电影,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新的图式,为理解课好铺垫。我收集了卓别林的代表作《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剪辑成电影片段,上课前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观看后说出卓别林的形象特点及表演特色,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通过电影,卓别林的滑稽表演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欣赏,在开怀大笑中完成了卓别林的形象、艺术特点的描述,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在上第十四课《The Sleeping Beauty》时,我剪辑了《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拇指姑娘》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卡通片段,通过电影的再现,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模式,又利用卡通电影《睡美人》片段,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创设了模拟语境,产生了视觉共鸣,为学生欣赏、表演童话打下基础。

2.利用Powerpoint课件

针对说明文出现的专有名词较多,学生难理解课文这个情况,就要丰富学生背景知识,使其形成图式,更好地理解课文。如上第一册第九课《The Brain》时,本文回顾了人类为了探索人脑的奥秘从古至今所进行的研究。我们对大脑既熟悉又陌生,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给出图片:婴儿、儿童、成年人、老人的大脑结构,一般人与科学家不同的大脑结构等,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了解了人的大脑的左右脑结构及掌管大脑的不同功能。

又如保护环境的话题。上第一册第一课“Is There Life On Earth?”前,我布置明确的预习目标,把学生分成6组,每个小组4至5人,由组长负责,分配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照片、宣传资料等途径,搜寻有关环境污染资料,拍摄所居住环境受污染的相片,制成幻灯片,并在课堂上展示作品,以形象的幻灯片导入本课的话题。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形成新的图式,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五)小组讨论

对于一些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前会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看文章,阅读过程中达到人和文章的互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阅读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只会被动地吸收信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在阅读前通过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图式。

例如上第一册第一课“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时,我要求学生围绕“怎样改进你的学习习惯”这一问题开展讨论。以优等生及普通学生作为代表,总结学习方法;再与课文中介绍的六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大因素。学生有时之所以无法理解某些文章的意思是由于文化差异而未能具备相应的内容图式,因而在阅读中无从调用,阻碍了对文章的理解。英语和汉语相比差别很大,国外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也大相径庭,很多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根本无法自己建立,这个时候教师可直接传授相关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刘东明,1998)。

教授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内容时,要让学生理解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事情。如第三册第二课“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名心地善良的南方妇女,不顾危险抢救一名北方联邦政府的受伤军官,并使他回到北方和家人团聚,最终她也因此而使自己的丈夫获释并回到了身边的故事。教学时就要介绍美国南北战争。

(七)综合运用

根据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A Fable for Tomorrow”――《明天的预言》是个寓言故事,作者寓指现实,讲述美国中部一个小镇,春日明媚,夏日麦香,秋日硕果,冬日艳丽。鸟兽虫鱼安然相处,一派桃花源式的景象。突然灾难降临,一切都不明不白地消失、死亡。讲课时,我从三个不同方面,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入本课话题。

1)用电影《无极》摄制组破坏香格里拉生态环境的热点导入课堂教学;2)以一首小诗引出美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从而进入主题;3)以世界环境日的话题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别重蹈覆辙。

(八)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开展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活动

不定期地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介绍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与特点。开展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英语之角、圣诞晚会、英语知识竞答等,寓教于活动之中。

开设了《中英文化差异漫谈》、《英美诗歌欣赏》、《英语俚语、谚语和习语》等讲座,让学生积累更多文化背景知识,为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大小层次各不相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很强的学科色彩,这些图式随着学习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联想、制约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依据语篇情景正确理解句子和词汇的含义,才能实现教学既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又提高理解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式、视听法、时事新闻导入法,利用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文化背景介绍、小组讨论、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生活体验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相关知识网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Patricia L.Carrell & Joan C.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M].

[2]杨丽.现代外语[J].语篇知识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性,1996,(2):46-48.

[3]Rumelhart,D.E.Schemata:Understanding,1984.

[4]张必隐、郭德俊.“图式理论与阅读过程”.心理科学通讯.

[5]余怀松,刘明.“英语阅读教学中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5.

[6]莫幸华.“谈高中英语课的导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6.

[7]钱希洁.“中学英语课教学导入‘深加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