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

篇1

9的乘法口诀

一、单选题

1.“7×

=63”,应填的数是(

A. 6                                           B. 72                                           C. 9                                           D. 3

2.2×9=(

A. 18                                         B. 45                                         C. 54                                         D. 63

3.3×=9×2,里应填(

A. 5                                              B. 6                                              C. 7

4.除数和商都是9,被除数是(

)。

A. 81                                             B. 0                                             C. 1

5.摆一个下边图形需要9个小.

摆5个这样的图形,一共需要用(

)个小.

A. 14                                         B. 45                                         C. 40                                         D. 54

二、判断题

6.5×9和9×5都可用口诀“五九四十五”计算.

7.9×4和6×6结果相同,所用口诀也相同。

8.9的5倍是45,45是5的9倍,是9的5倍。

三、填空题

9.用6,9,54三个数|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1)6×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6=________

(3)________÷6=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6

10.最大能填几?

9×________>65

38>________×4

11.一共有________ 根香蕉。

12.按要求回答

(1)1个9是________,比10少________

(2)2个9相加是________,比20少________

(3)3个9相加是________,比30少________

(4)4个9相加是________,比40少________

13.在横线上填上“+”“-”“×”或“>”“

2________5=10

7×3________20

8×9________72

25+8________34

36________6=30

8×7________56

6×4________23

90-6________30

四、解答题

14.小朋友们在游乐园玩碰碰车,每辆车可以坐2个人,9辆车可以坐几个人?

15.

(1)买9个玩具鸭子要花多少钱?

(2)买5辆玩具汽车和1个洋娃娃,50元钱够吗?

(3)请你再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五、应用题

16.同学们做操,每列9人,2列一共有多少人?3列一共有多少人?4列、5列、6列……9列呢?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想:7和几相乘得63,七(

九)六十三,在

里应填的数是9,选C.

2.【答案】

A

【解析】

3.【答案】

B

【解析】

4.【答案】

A

【解析】

5.【答案】

B

【解析】因为摆一个下边的图形需要9个小.求摆5个这样的图形,一共需要用多少个小,就是求5个9相加是多少,列式是9×5=45(个),选B.

二、判断题

6.【答案】

正确

【解析】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9×4和6×6结果相同,所用口诀不同,9×4用的口诀是“四九三十六”,6×6用的口诀是“六六三十六”,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乘法口诀的应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乘法口诀可能不同,据此判断。

8.【答案】

正确

【解析】

三、填空题

9.【答案】

(1)9;54

(2)9;54

(3)54;9

(4)54;9

【解析】解:(1)6×9=54(2)9×6=54(3)54÷6=9(4)54÷9=6

10.【答案】

7;9

【解析】

11.【答案】

18

【解析】【解答】2×9=

18(根)

【分析】每把有2根香蕉,一共有9把,也就是9个2,2×9=

18(根),即可解答。

12.【答案】

(1)9;1

(2)18;2

(3)27;3

(4)36;4

【解析】9的乘法口诀中,一个因数增加1,积增加9.

解:(1)1个9是9,比10少1(2)2个9相加是18,比20少2.(3)3个9相加是27,比30少3.(4)4个9相加是36,比40少4.

13.【答案】

×;>;=;;>

【解析】【解答】2×5=10;7×3>20;8×9=72;25+8<34;

36-6=30;8×7=56;6×4>23;90-6>30。

故答案为:×;>;=;<;-;=;>;>。

【分析】比较一个算式与数的大小,先计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比较大小;

计算两个一位数的乘法,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解答。

四、解答题

14.【答案】

2

×9=18人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列式:2

9=18人,

答:9辆车可以坐18人。

分析:每辆车可以坐2个人,9辆车可以坐几个人用乘法列式,用二九十八口诀进行计算。

15.【答案】

(1)解:4×9=36(元)

答:买9个玩具鸭子要花36元。

(2)解:8×5+6=46(元)

46

答:钱够。

(3)买5个洋娃娃要花多少钱?

6×5=30(元)

答:买5个洋娃娃要花30元。

【解析】【分析】(1)买9个玩具鸭子要花的钱数=每个玩具鸭子的价钱×9,或买9个玩具鸭子要花的钱数=9×每个玩具鸭子的价钱,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2)先计算出一共要花的钱数,即一共要花的钱数=每个玩具汽车的价钱×买玩具汽车的个数+1个洋娃娃的价钱,然后与50元作比较,如果比50元多,说明不够,如果比50元少,说明够了;

(3)因为要提一个乘法的问题,那么可以提一个买几个某种玩具多少钱,例如:买5个洋娃娃要花多少钱?解答时,用每个洋娃娃的价钱×5。

五、应用题

16.【答案】

篇2

关键词: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名称;研究及应用

1.前言

1.1 科技成果含义

科技成果是指由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等属性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新工艺等各类科学技术项目。

1.2 科技成果鉴定含义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是国家法定机关即科技主管部门为了鉴定科技成果,邀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定,对一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之后,写出的评价性、结论性、权威性的一种技术文件。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证明文件,可以作为新产品税收优惠、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 成果名称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成果名称,又称项目题目,是项目的总纲,是能反映项目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以及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逻辑组合。在科技成果鉴定过程中,成果名称除了具有概括项目内容、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和吸引阅者注意之外,还具有如下两点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送检审查。科技成果鉴定材料准备完成后需送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其中,成果名称是其首审和必审的内容,如果成果名称确定不当,则将造成诸多的不便。例如,成果名称未被审查通过,申报者不仅需要重新研究确定新的成果名称,重新整理申报材料,而且还要涉及到科技查新等方面的事宜,即需要重新制作和出具《科技查新报告》,最终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进度。

(2)有助于创新展示。这是由科技成果鉴定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果成果名称表达不当,不能准确地反映项目的核心内容,体现其研究深度和创新特点,那么,不仅失去成果名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不利于项目成果的创新展示。

2.成果名称的要求

在科技成果鉴定中成果名称的要求是:以最明晰、最简练的词组,能简单明了、恰当、鲜明、准确地概括项目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能引人注目。简称为:准确得体、简短精练、突出创新。

(1)准确得体。成果名称应能准确地表达项目的核心内容,应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即应避免使用抽象、形容词、带商业信息的名称和使用范畴过宽的名称。

(2)简短精练。成果名称应简明,使阅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依据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有关规定,成果名称字数“不应超过30字”。我们应把这“30字”视为上限,在保证能准确反映“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

(3)突出创新。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确定与专利名称确定不一样。专利名称的确定可以不考虑突出创新的内容,但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需要有“创新”研究的含义。

3.成果名称确定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成果名称确定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果名称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

例如:项目成果名称 —— “灰铸铁发动机气缸体制造技术升级”。

众所周知,发动机气缸体的制造技术包括内容很多,不仅涉及冷加工,而且涉及热加工,另外,热加工又可分为金属铸造、热扎、锻造、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但在该项目的实际内容中,仅仅涉及发动机气缸体铸造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显然成果名称的确定过于泛指和笼统。

因此,该项目的成果名称采用“制造技术升级”用词过大。可改为:“灰铸铁发动机气缸体铸造技术升级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2)成果名称未突出创新研究

例如:项目成果名称 ——“大型拖拉机底盘环保柔性自动喷涂生产线”。

该成果名称未突出创新研究,也就是说,这条“自动喷涂生产线”虽很先进,但是否属于研制,是否实施“创新”研究,却未给予表述,即无“创新”研究的含义。可改为:大型拖拉机底盘环保柔性自动喷涂生产线的创新研制。

(3)成果名称文字结构缺乏合理性

成果名称原则上不宜采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例如: 项目成果名称 —— “研究轮式拖拉机总装线的电控接车下线设备”

该成果名称采用了动宾结构,即“研究 + 设备”,因此,文字结构缺乏合理性,可改为偏正结构,即,可改为:“轮式拖拉机总装线的电控接车下线设备的研制”。

(4)成果名称选词不准确

成果名称用词应仔细选取,应符合项目所研究的内容,否则出现语意不明或产生逻辑错误。例如: 项目成果名称 ——“铸锻造材料及产品特殊元素分析研究” 。

该项目属于化学分析领域,该项目实际内容,一未涉及锻造材料,用词不准确;二是铸造材料和铸造产品的语意不明,选词不准确。可改为:“铸造特殊元素化学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介绍一种确定成果名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别人已获科技进步奖项的成果名称特点,来完成自己所需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例如,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5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就是通过上网查询研究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的项目名称特点,见图1所示,从中获得启发,并结合自身申报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特点,完成了本单位2012年度申报鉴定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大型感应电炉技术改进及应用性研究”。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项目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故此,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第5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中的“深度开发”四字,如图2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大型有芯工频加热保温电炉应用技术的深度开发”,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际先进地位。

(2)成果名称确定实例二。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大变径轴类零件感应淬火新工艺研究”。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反映项目研究的深度,故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第7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中的“创新”和“关键技术”六字,如图3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大变径轴类零件感应淬火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内领先地位。

(3)成果名称确定实例三。

2012年,我单位申报的1个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名称原为:“铸锻造材料及产品特殊元素分析研究”。同上,由于该成果名称未能反映项目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故借助2011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第3个项目的项目名称 —— “特殊环境下复杂类型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中的“特殊”和“关键技术”六字,如图4所示,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果名称确定,即为:“铸造特殊元素化学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顺利通过送检审查。

实例说明:该项目2012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处于为国内领先地位。

5.研究效果与结论

我单位自2011年开始实施科技成果鉴定中的成果名称研究以来,已经顺利完成了9个科学技术项目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专业涉及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机加工艺、化学检验和工艺装备等多个方面。其中,以2012年的成果名称研究的效果最为明显。如下表1所示:

篇3

[关键词]翻译;美学;科技英语;美学取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1009-6167(2016)04-0043-02

社会的发展使多种新材料、新工艺应运而生,并且国家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也极为普遍,翻译中也加入了大量的科学新术语,但是科学技术同其他产业不同,它具有确切性和简明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这样在科技类文章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字句斟酌,并且表现出我国翻译特有的形式美和真实性。

对翻译美学的理解

翻译美学就是在美学的基础上对文化以及语言进行集中和结合,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基本的转换,以此最大化地表现出翻译的精准化,并且透露美学的基本思想。从这种理解中可以看到,翻译是一种审美性活动,基本的流程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中介的作用下,把审美的客体转换成为另一种审美客体。此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才能完成,首先是审美,也就是翻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美学本质特点;其次,赏美,这是翻译者对文章中美感的一种体验;最后,制造美,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翻译者对美感体验的一种升级感受,然后将自己的感受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美学翻译语言产生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翻译美学主要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学方面的体验。在美学的作用下,翻译成为了译文和美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载体,翻译的过程就是美学的取向过程。科技英语翻译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文本翻译,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和真理的存在,并且在翻译中更加强调逻辑性,但是不能缺少美学翻译的特质和美学翻译的共性,翻译者要将原有译文和美学的原理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现科技英语的形式美感,同时不缺少内容的真实性,其美学情感和审美情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技翻译中的美学进行分析。

科技英语要展现精确性特点

科技英语翻译要从科技本身出发,对其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把握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美学定位。科技英语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逻辑性、精确性和周密性。这样,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科技英语的精确性进行全面的把握,有效地挖掘出科技英语的内涵所在,并且把握原文的正确性。例如,在科技英语翻译当中,用词既要避免含混不清,又需要注意一词多用的情况,其中也包含科技含义的多重含义性以及关联含义性。概念在一个文章中属于核心词汇,也是语言语义的一种延伸,这样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科技术语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挖掘,积极地探寻科技用语的方式和方法,以此提升翻译文章在内容上的精确性和简洁性。一般来讲,科技英语在翻译时,需要把握翻译的精确性、简洁性,同时在文本中渗透出一种创造性的美感和可以令人反复咀嚼的味道,在目前的很多科技词汇当中,词汇本身不具有模糊性,非常精确,同时也更加形象和生动地体现了美感所在,例如,背负式运输在翻译上是dogclutch,一旦科技英语在文中经常出现这种引申义时,对语言的美感和简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运用程度需要有所把握。

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条理性特点

上文提到了简洁和精准是科技语言的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构成上,科技英语翻译的构词一般有词缀法、混成法、缩略法以及合成法。例如,在词缀上,用“调节”demodulation这一词汇为例,该词汇是由前缀de和后列的词汇共同构成的。缩略法中有很多常见的词汇,例如,我们对不明飞行物的英文介绍是UFO,就是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的缩写形式。另一方面,在科技英语的句法构成方面,也存在一些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有较多的名词化结构。在科技型文章中不仅要求语言更加简洁和准确,更因为信息量比较大,所以句法中很多名词和短语。其次,在科技型英语翻译当中,很多的逻辑关系表达都向着简洁的方向发展,常常有逻辑关系的省略,在句子上突出意境。再次,科技型文章常使用被动语态,以此强调客观存在感,并且使表达更加凝练和简洁。最后,在科技型文章中,会使用很多动词,特别是非限定性动词;会着重注意句子中分词以及短语之间的独立存在性;一般会在文章中出现较多的从句,以此来表达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如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利用不定式短句时,会比较生动;会利用介词和动名词的集合关系,去替换一些从句,使句子更加完整。

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性特点

一般而言,科技英语所表达的关系都是各项事物之1234间在科技方面演变的历程,尤其是在原理以及概念和现象的区分上,需要通过具体的描述,来对结构加以更加严格的规范,并且通过严密的逻辑,对事物的现象以及本质有一个全过程的把握。这样,用美学和哲学的观点看,科技英语更加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并且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也更加突出特色所在。翻译者通过逻辑概念的关系,对科技英语句子中的语法以及句法通过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全面的推导,进而更好地阐释出各个句子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区别。翻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把握英语的抽象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进而展现出文章的美感。例如,有些句子中,使用themore和and就是一类不同的比较关系,这样在翻译时,可以融合多种汉语的句式,进而有效清晰地表达出各种逻辑关系,进而让文章更加通顺、更具美感。

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转义性特点

转义就是在原有的意义上进行转换,进而引出另外一层的含义,以此让科技术语有更加直观的展现,转义是对语言上升趋势的显示。在当前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计算机一级科学技术领域的语言也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和计算机以及机械科技产生了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的渲染下,科技专业英语翻译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也增加了一些幽默的色彩和庄重的气息。生活用语和科技用语结合在一起,不仅让科技和生活有了更好的联系,更加丰富了科技的翻译,并且让隐语也更加形象,给人一种回味感。例如,英文单词cousin表示的是表弟妹,那么在科技用语中就可以翻译成“同样类型的作物”。在某种意义上,转义词的高频率出现能够给科技英语翻译带来全新的感受,例如,driver这个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其表示“驾驶员”的含义,在科技用语中则翻译成为“驱动程序”,体现了别样的韵味,也给文章增添了美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着重阐述了科技用语在美学中的各个特点。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角度应该更加广泛化,并且多层次地挖掘科技文章中存在的美学因素,以此提升文章的美感,使科技英语翻译更加符合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筱楠,胡雪,李凤敏等.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石油科技英语翻译[J].海外英语(上),2015(7):122-123.

[2]姜颖.试析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校园英语(下旬),2015(2):219-219.

[3]刘丽萍.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读与写(上,下旬),2015(10):38-38.

[4]乜广玉.船舶工程英语翻译的美学视角[J].金田,2015(2):259-259.

[5]史东辉.从阳刚到阴柔——科技英语汉译中的美学取向[J].科教文汇,2015(22):170-171.

篇4

【关键词】人类学转向/人种志方法/科学技术人类学/文化解释学/本土方法论

【正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1是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在它们的发展史中,其理论与方法的互相渗透与借鉴,对这两个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史来说,至70年代中期以来,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相伴随,出现了“人类学转向”这种现象〔1〕,在文献中也出现了科学技术人类学这个提法。

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anthrohologicalturn),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研究角度(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我简称为对科学的人类学研究。

那么,这种人类学取向的研究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我认为,至少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含义是把现代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在这里,作为文化现象考察,并不是斯诺所提的独立于人文文化之外的、与人文文化相对立的科学文化,而是把科学当作整个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与宗教、艺术、语言、习俗等文化现象相并列的文化形式的一种。这样就把现代科学纳入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第二个含义是,对科学的社会研究采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选出某个科学家集本的场所,对科学家及其活动进行人种志〔2〕(ethnography)的研究,即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详细的记载、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果说第一层意思是从宏观上把现代科学纳入人文文化范围,决定了研究的总倾向,那么,人种志的研究就属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在我看来,知识社会学的宏观定向相一致的研究和微观倾向发生学的研究[2]正好与这两方面是相对应的。从这个角度说,整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都和“人类学转向”有直接关系。

(一)

人类学转向的含义之一:科学是诗文化系统之一

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科学史家耶胡达·埃尔卡纳在《关于知识人类学的尝试性纲领》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他提出,在传统上,“科学很少被认为像艺术或宗教那样是属于人文文化整体的,因为它被看作是某种不相同的、独一无二的、互相背离的东西”,但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不同维度:宗教、艺术、科学、意识形态、普通常识、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文化系统。”[3埃尔卡纳从人类学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认为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考察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特·格尔茨的观点。在他的论文《深描:迈向文化解释学的理论》中,格尔茨说:“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本质上是符号论的。和M·韦伯一样,我们相信,人类是挂在由他自己织就了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必须把“文化看作那些网,因而对文化的分析并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寻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4]我注意到,虽然格尔茨在他的论述中是把科学列入文化解释的范围中的,但是他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后面还要讲这一点)。而埃尔卡纳同样是把科学作为文化解释的对象,并且根据他对格尔茨的“深描”方法的理解,对科学史中的“深描”作出了解释。

而这也正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凯、巴恩斯、布鲁尔等人都在他们的主要代表著作中,把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重点放到科学知识上面,并把自然科学知识等同于其他知识和信念、看作是文化现象。关于这个问题,我已在拙著《科学社会学》一书的第十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这里主要是把这种理论倾向与“人类学转向”联系起来。

爱丁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巴恩斯,在他的著作《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就指出,科学是一种信念,只是一种被接受了的信念,而不是正确的信念,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是亚文化的4集合’,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科学当然受到外部的整个大文化的影响。[5]因提出“强纲领”主张而著名的布鲁尔也是把科学当作文化现象、人类学现象来对待的。他的“强纲领”的第一条就把科学知识与信念并列,并且认为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原因。[6]他在评述维特根斯坦的知识的社会理论时曾明确地说“数学是人类学现象”。[7]

马尔凯在他的著作《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中,以专门的篇幅论述了这个问题。该书第三章的标题就是“科学中的文化解释”,鲜明地表示出文化人类学的倾向,这也就是说,他要对科学作一种文化意义的解释、文化意义的分析。他的这种文化意义的解释和分析是怎样做出的呢?

首先,他分析了科学社会学中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的争论,分析了默顿的规范和米特洛夫的反规范,认为,在科学中,科学家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多种并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都共同遵守某种特定的规范,并不存在一种体制化的机制来保证科学家们都一致遵从或信奉某组特定的规范。在科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公式(verbalformulation),这就为科学共同体、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节目单(repertoire)或字典(vocabrary),科学家们可以灵活地使用它去分类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不同职业行为。”因此,关于规范的讨论就走到了关于科学的文化资源的说明。”[8]这也就是说,科学规范并不是像默顿所说的那样,并不是体制化的要求,而是“磋商”的结果,科学家们是从代表着不同文化资源的节目单及字典中去寻找自己的道德信奉原则的。

马尔凯的文化解释还在于对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学考察。他研究了若干实际案例,从中做出分析,他的结论是,对于科学实验结果的意义是什么的评判、对于科学论断的有效与无效,并不存在普遍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在实验和解释的过程中,个人的特点、具体的环境都会产生作用,他说,“科学一致,因而科学知识,并不是仅由证明正确或拒斥来达到的。科学家们经常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思想和智力方面的信奉不是由于应用事先确立的正式标准来实现的,而常常和必定是制作而成的。对于研究纲领的拒绝或采纳,是一个更加实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科学家的相对具体的旨趣利益影响的。”[8]马尔凯承认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存在着认识因素的,科学的判断和解释是受认识和社会因素影响的。他认为,不仅社会规范是社会地变化着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研究纲领来说,认识和技术规范也是可能有很不相同的解释的。”在社会意义的磋商和知识主张的评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社会与技术的公式表述,在具体情况下,是由每个参加者所选定的,所说明的;这两种资源,在具体科学知识被认可的过程中,在非正式的相互作用和正式的证明程序中,是紧密地综合在一起的。”[8]

马尔凯关于科学的文化解释的结论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已经会聚到这样一种观念,即把科学看作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物理世界的本性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又说:“更好的普遍的公式是,科学知识是由磋商过程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被那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解释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磋商过程中,科学家们也运用认识和技术的资源;但最终结果还是依赖于可利用的其他社会资源。因此,通过科学磋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论并不是物理世界的确定性说明,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特定行动者群体看来是正确的科学主张罢了。”[8]

以上是对科学知识社会学所代表的“人类学转向”的第一个含义的简单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转向并不是没有历史根源的,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代表着旧的“知识社会学传统的复活”,它反映的是“社会和人文科学注意重点的变化和重新取向的过程”。[1]深入的研究将会说明,这种转向与当代哲学的、社会学的以及文化的思潮有着多种复杂的联系,不过,这已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二)

人类学转向的含义之二:对科学作人种志研究

文化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起源于对初民社会(primarysociety)的研究,起源于欧洲和美国的学者对于“不开化的”、非欧洲文化的研究。与人类学的发展相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这就是人种志方法(ethnogranhicatmethod)。人种志研究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这种研究首先要选定地点,即某个部落或民族的聚居地,作为田野调查(fieldwork)的基地,进行参与观察,作详细的记载,最后形成描述性分析性人类学著作。许多文化人类学的名著都是人种志研究的成果。这种研究要求有较长的时间投入(一般在一年以上,离开以后有时还有通讯联系或回访);这种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学习当地的方言土语,尽可能地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并保持一个观察者的客观独立的立场,除了参与观察以外,研究人员通常选定或培养某个当地人作为信息提供者(informants),等等。这种研究也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于所研究的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对照性的分析。

当代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初民社会的研究(可研究的初民社会愈来愈少),已经发展到为对现代社会中某个社区、某些特殊人群的研究,例如,对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研究,[9]对于工厂、精神病院、科层制的研究,等等。[10]人种志研究的技术也有很大进展,如广泛利用电影、录音、录像等等手段。显然,这种方法是可以同样应用于研究科学活动所在地和科学家人群的。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的第二个含义:对科学作人种志研究。具体说来,这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对科学进行的人种志研究。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对科学知识持有建构主义观点的学者,以人类学家的身份进入实验室,他们以实验室为田野调查的基地,进行长期持续的参与观察,对于实验室的环境、仪器设备、科学家的日常活动和对话,对于科学家与实验室以外的联系,以至于科学论文的形成、发表,论文引证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做出分析,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这就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研究成果,它们有一个概括性名称,即“实验室研究”(IaboratoryS-ludies)。在这种成果中,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拉都尔对美国加州萨尔克实验室的研究、谢廷娜对伯克利大学中生物化学等相关实验室的研究和这两项研究的成果《实验室生活》和《知识的制造》以外,还有若干研究及其相应的成果。[2]虽然这一批著者在他们的进一步分析中表现出差异和分歧,但他们的共同认识是“深入到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经验材料,就可有益于对科学的理解”。[11]而谢廷娜则把这一批“实验室研究”看作是说明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纲领的,她说:“这个纲领是被若干个实验室研究所支持的。”[2]

拉都尔的《实验室生活》一书的工作基础是长达一年零十个月的田野调查,他进入实验室观察科学家的日常活动,进行相关研究,他的书内容确实展现了人种志研究所得的大量资料:有实验室场景的多幅照片,有科学家在不同场合的对话记录,有科学仪器状况的一览表,有某项化学物质合成的报告记载,有科学家个人事业经历的摘要,等等。拉都尔运用这些资料得出了认识论的结论:实验室是文学标记的系统,仪器所显示的现象是“技术现象”,科学实验室中的事实是“人工事实”,因而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科学的陈述是磋商的结果等等。其实,拉都尔在《实验室生活》的第2版后记中就说过,他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看法即科学认识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他在参与观察中的工作只不过是搜集详尽的材料罢了。这就使得这部运用人种志研究的著作读起来与其他文化人类学的著作很不相同:其描述与分析结论似乎有某种不连贯;这些分析,与其说是文化人类学的,不如说是认识论的,与其说是社会学的不如说是哲学的。

《知识的制造》这部书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这部以人种志研究为基础的专著,已经完全把调查来的资料编纳入作者的认识论结论的框架中了。“科学家作为实践的推理者:知识是在环境中建构起来的”;“科学家作为索引性推理者:科学研究的机会主义和情境性”;“科学家作为类比推理者,取向的基本原则和革新的隐喻推理批评”;“科学家作为社会环境中的推理者,从科学同体到跨越科学的领域;”“科学家作为文学的推理者,或者实验室推理的嬗变”;“科学家作为符号推理者,或‘我们以什么造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这就是该书的章节标题所构成的框架。这样,在文化人类学著作中通常见到的对文化现象的完整而生动的描述性记载不存在了,资料“沦为”结论的例证。

在这里,我们不能详细讨论这些结论与哲学、社会学思想的具体联系,那是需要专门的研究的。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科学知识的微观建构学派是运用人种志研究方法寻找经验资料支持和论证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纲领的,因而就恰好代表了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不过,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个学派的运用,与本来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人种志研究是不完全同一的,因为他们进入了认识的领域,而且是科学认识的领域。拉都尔也承认了这一点,他说,他“所使用的人种志方法,只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与人种志方法相一致。”[11]因此,我们一方面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建构学派的“实验室研究”看作是“人类学转向”标志;另一方面,从严格的人类学意义上考察,又只能把这些研究看作是特殊的、值得讨论的具体运用。

(三)

科学技术人类学:有待开发的领域

科学知识社会学所代表的“人类学转向”,只不过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类学取向或者科学技术人类学的一种类型。全面系统论述科学技术人类学,笔者尚力所不及,仅就目前的初步认识,说明以下要点:

(1)科学技术人类学,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所作的研究。在人类学领域,早已存亡可以归纳入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考古人类学及人种志研究对于含有科技内容的“物质文化”的研究;人类学家所考查的非西方的知识系统,为民族数学(ethzo-mathmeties)、民族心理分析(ethnopsycehiatny)、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医学人类学所研究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非西方的知识系统〔3〕,等等。因此,有的学者指示,“在这个意义下,人类学开始研究科学技术,要比跨学科领域STS研究科学技术早得多。”[13]当然,人类学家在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科学,是非西方文明中的传统科学,并不是现代科学技术。

(2)正因为人类学的研究传统是关注欧洲以外的文化,所以,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就必然处在专业人类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外。现在,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已经发展为大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人类学家进入这个领域的仍然为数不多,为1988年美国的4S’学会召开会议,有来自各学科的学者529人,其中人类学家只有18人。[13]

但是在70年代中期以来毕竟出现了一批人类学取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有前面提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那么,这些研究成果是由什么人完成的呢?”绝大部分科学人类学研究或者人种志研究是由社会学家、哲学家及其他并没有受过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专门训练的人完成的。”[14]这样一些社会学家哲学家在采取了人类学研究角度、完成了具有人类学特点的著作以后,就获得了人类学家的称号,如拉都尔就是一例。这些不是人类学家(或者说准人类学家)所作的研究,被人类学家看来是存在着某种混乱的,有人指出,“实验室研究”作为人种志研究的一种版本,是与人类学家的研究不相同的。”[14]拉都尔也谈到他的人种志研究所引起的批评。[11]

(3)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领域,关心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类学家的建议是:必须弄清人种志方法的真谛,弄清这种方法的要害在于记和写(grapy)、在于描述,在于通过写他们来说明人民和他们的文化;必须了解文化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整体主义的人种志学,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比较主义方法,以格尔茨为代表的符号象征主义的文化解释学等等。[14]我以为对于当代有重大跨学科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及其文化解释学尤应引起注意。[15]

(4)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做的工作也许是接近于格尔茨的文化解释学的。如前所述,马尔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对科学进行了文化解释,埃尔卡纳则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深描”方法在科学史中的运用,讨论了科学知识增长、科学与其他文化因素,历史舞台上的科学等。但我们没能读到埃尔卡纳或是马尔凯都没有运用人种志的“深描”方法所作具体的研究。而“实验室研究”所作的经验描述的意义在于得出认识论的、哲学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这是因为他们给自己规定去研究的文化现象,是格尔茨都认为是棘手的问题:科学。格尔茨是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者,他从文化解释的角度说明了法律现象,但是当他把科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并列时,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尽管我们很偏爱科学,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棘手的事务”,“但物理学和雕塑以及其他所有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类学上难以理解的问题。”[16]

(5)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决不局限于对实验室的研究,可以从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扩展到学术会议上的扩展到法庭中的科学家,[10]这也就是说要“从实验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和多元的领域。”[13]有的社会学家选择了科学事业管理组织及其附属机构,[17]有的学者进入了政府设立的海洋生物养殖经济研究组织[18]在这些研究中,注意的集点也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涉及到了这些机构中科学家的社会身份,涉及到实验室与顾客、科学知识与生产方法以及科学政策和经济组织的关系等问题。特别要揭示的是,同样进入实验室,其研究重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知识的生产,以特拉维克对美国及日本的线性加速器中心的研究,其重点就是实验室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及什么是“良好”的物理学工作条件的模式差别。[19]

(6)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并不局限于人种志的田野调查,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样的;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批判的、文化的方法”,这也就可以包括历史的研究、比较的方法、文本阅读、……等方法;并且基于这种种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技术’意义的定义,不可避免地以理解专家到理解非专家。”[13]虽然我们对于上述这些方法也许还不能都了解和掌握,但多样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7)总之,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极为扩散,各具特点,我们只要看看《诸科学与诸文化》(《SciencesandCultures》[1])和《知识与社会第9卷,科学技术学人类学》[13]这两部文集的论文题目就可以知道了。每个作者都按照自己对于人类学的理解,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注意焦点,进行不同的人类学探讨。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人类学的论著,要在纷云繁复的论述中弄清来龙去脉把握要害,我认为,有一项工作要做,这就是要注意作者所使用的主要关键概念,诸如“人工事实”、“技术现象”、“磋商”、“文本”、“深描”、“反思性”(reflexivity)、“结构的和形容的”(emveandetic),等等:它们就好像一片模糊背景中的亮点,了解除它们可以有助于深入的研究。

(8)在谈到实验室的人种志研究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对实验室的民俗学研究,这就是社会学中民俗学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4〕代表人物加芬克尔及其学派的工作。麦克尔·林奇把这一批研究称之为“对科学工作的民俗学方法论研究(tthnomethodologicalstudiesofscientificwork),指出这种研究要详细考察实验室中“自然地组织起来的日常活动”“讨论”有关实验室工作的暂时的秩序”[20]。他并且专门著书论述了民俗学方法论与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关系。[21]那么,这种研究与前述人种志研究有什么关系?在民俗学方法识者看来,人种志研究是与“民俗学方法论的文献是有密切关系”的,甚至认为那些作者都是“民俗学方法论的说明者”[20];而人种志研究的学者则认为民俗学方法论是人种志研究的一种。[10]弄清这两种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我们要指出的是,从已有的人种志研究的著作来看,他们确实从民俗学方法论者的著作中吸取了某些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知识社会学微观研究的特点也许是重要的。

(9)最后要说的是,科学技术的人类学研究中的专业人类学家在增加,〔5〕但是非人类学背景研究人员仍然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因为,专业人类学家即使转向现代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能够专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毕竟是少数。这种情况,对于在人类学科并不充分发展的中国从事于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学者来说,也许是一种机会:他们也许可以增添几分勇气,去涉足这个确实颇为陌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注释:

〔1〕人类学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学科,包括有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或称文化)人类学等分支学科,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文化)人类学。

〔2〕ethnography另一种译法是民族志,我这里采用的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中文版的译法。

〔3〕1996年我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特尔多)人类学系讲学时,就见到一位研究藏医的研究生,她已不止一次到作田野调查。

〔4〕这个词在社会学中有多种译法,如:民俗学方法论,人种方法论。

〔5〕从两本文集中的撰稿人可以看到这一点:1992年出版的《知识与社会》第9卷9名作者中有4名是人类学家;而1982年出版的《诸科学与论文化》9名作者中只有1名是人类学家。

【参考文献】

[1]WotgeLepenics: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sinthesociologyofscience,in"SciencesandCultures",EditedbyE.MendelsonandE.Elkana,D.ReidelPublishingCompang,1981,p.245,p253.

[2]KarinKnorr-Cewua:"TheEthnographieStudyofScienelifieWork:TowardsaConstractivislInterpretationofScience,in"ScienceObserved",EditedbyR.Knorr-CentinaandM.Mulkay,SagePublicalionLtd,1983.p.115,pp.117—118.

[3]YehudaElkana:AProgrammaticAuemttatanAnthronologgofKnowtedgein"SciencesandCultures",P.6.

[4]克利福德·格尔茨:《深描:向文化解释学理论》,《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40.

[5]BarryBarnes:ScientigieKnowtedgeandSociologicdTheory.RoultedgeKeganPaulLtd.1974.p.63.

[6]DavidBloor:ScienceandSocidlImage,RonteedgeKeganPaul&fd.1976,pp.4—5.

[7]DavidBloor:Wettgenstein-ASocialTheorgofKnontedge,MacmillanEducationLtd.1987.p.83.

[8]MichaelMulkay:ScienceandtheSociofogrofKnonfedge,GeorgeAllenandUnwinLtd.1979,pp.68—95.

[9]Ethnography,BritanicaVoi.4,pp.583—584.

[10]R.S.Anderson:TheNecessaryofFieldMethodinFliedgmmethodofScientificRecearch,in"ScieneesandCutlures,p.218,p.216.

[11]BrunoLalour:LaboralorgLifePrincetonUnicversityPress,1986,p.278.

[12]KarinD.Knorr-Cetina:TheMonutactureofKnowledge,PergamonPress,1981.

[13]"Precoce",in"KnontedgeandSociety:theAnthropologyofScienceandTechnology,Vol.9,1992,"JALPressInc.p.x.

[14]DavidJ.Hess:"Introduction:ThenewEthnographyandtheAnthropolog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ibid,pp.1—17.

[15]詹姆斯·匹科克:《芬三流派:韦伯、帕森斯、格尔茨》,《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p.106—110.

[16]格尔茨:《地方性知识》,《国外社会学》1996年1—2期,p.91,p.93.

[17]SlacieE.Zabushy:"MultipleConlexts,MultipleMeaning:ScientistintheEuropeaSpaceAgency,in"KnowledgeandSociety,Vol.9.".

[18]M.CollonandJ.Laws:"OntheConstructionofSocio-techniceeNetworks:ContentandContextRevisited",in"KowlegeandSociety,Vol.8,1989SludiesintheSociologgofSciencePastandPreseut,JALPressINC.

[19]KarinKnorr-Cetina:"LaboratorySludiesandTheConstructionApproachintheStndyofScinceandTechnologg,(日)《科学·技术·社会年版》1993、卷2p.138.

篇5

该书认为当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以来,虽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体现了人征服自然地创造力,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破坏作用也为人们所日益注目。这迫使人们开始普遍地用批判的目光审视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了科技异化问题研究中主要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或理论误区:一是绝对或基本否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乐观论;一是绝对或基本肯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悲观论。这两种观点,尽管对科技的社会作用的理解截然相反,但实际上都属于科技决定论,都强调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决定,不管是幸运还是厄运。它们基本上都撇开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制约性来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真理超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悲观论的失足之处恰恰就在于它们对于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不适当的夸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不仅无助于解释现实,更不能指导实践。因为,盲目的乐观是自欺欺人,消极的悲观更是于事无补。科技乐观论与科技悲观论之所以陷入片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搞“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因此,对于科技异化问题的研究,正像该书所指出的那样:应确立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克服其思路上的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方式。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按照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及其方法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不但强调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还重视人的理性创造性活动;不但推崇科学,还高扬人的主体性。

二、在考察科技的本质、批判科技中性论、澄明科技价值的前提下,研究了科技异化的实质

该书认为科技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技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类掌控,成为绝对自主的力量。科技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人是认识科技的主体。要清晰人和科技的主客体关系。无论如何,科技都不是能动的主体。科技在于人的发展规律的掌握之中。科技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科技自身内部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高级阶段,科技的自律性和自组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这种自律性和自组织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即不属于科技内在的本质属性。所以,科技的自主是相对的,不自主是绝对的。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地、无价值倾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主张科技与价值无涉,科学对它的社会应用不负责任,在考虑科学问题时,科学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等等。这种观点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某种意义上是成立并且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从历史上整体上来考察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尤其是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一种天方夜谭。科技中性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了避免科技对于人类的危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而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正因为科技是负载价值的,不是价值中立的,并且它所负载的价值中包括了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与科技因素等综合性因素的融合,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会发生异化。“科技异化”是一般异化概念的引伸和扩展,所指的是科技人的创造物,本应是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但却反过来危害人、控制人、威胁人,成为其创造者人的对立力量。科技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自身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的异化,和实践方式的异化。总之,科技异化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异化。

三、在辨析“科技异化”、“科技物化”、“科技神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人化”的主张

该书认为要减弱以至消除科技异化,就必须实现科技人化。那么,何谓科技人化呢?众所周知,人因为具有人性而从根本上区分于“神”与“物”。而何为人性呢?人们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总体上说,人性即人的本性,即人的本然、应有之属性,指人的一般特征、人类共性或“类”的共同性,它的含义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或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人性”实际上说的是综合意义上的人的基本属性,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精神属性。人们称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第二种概念是与“物性”相对的“人性”。即针对工业化文明社会发展所导致“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透过“人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性化”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它与“神性化”(神化)和“物性化(”物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该书作者采用“人化”一词来表达“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既不同于“科技神化”(即把科技当成上帝而朝圣膜拜),也不同于“科技物化”(即把科技当成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即与人类利益无关的),而又与“科技异化”(即把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束缚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相对应的含义——“科技人化”就可以阐释为:人在对自身反省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基础之上努力使科技克服无视人的存在的状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的一面。他的观点是:科技须有人本意蕴,“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篇6

【关键词】现代法语 翻译 发展趋势

现代法语翻译相比较以前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和现代法语语言变化相辅相成的。而法语翻译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现代法语的词汇、句子以及科技语言与外来词语这几个方面对法语翻译的发展特点进行阐述。

一、现代法语词汇翻译的发展变化

在法语词汇层面上,现代法语翻译更多的是注重词语的引申含义、多元化的词法以及词语的反译表达等。

(一)现代法语翻译中词语的引申含义

汉语和法语这两种语言在表达词语的客观意义方面是基本相似的,但是词语的延伸意义往往由于两个民族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不同,这在现代法语翻译中的变现有为明显。在现代法语词汇的翻译中,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关注词汇语言在整个话语环境中的情境,也就是说更多的注重对字汇引申含义的表述,比如这样的词汇翻译:“J'ai les id6es en salades,”在这句话中的“salade”一词的翻译需要结合整个语句的情境,单独的词语意思是生菜,而在这里我们结合语境将其翻译为思绪混乱,这也体现出现代法语翻译更注重词义引申含义的特点。

(二)现代法语翻译的采用多元化的灵活词法

当代法语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同样的法语文字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所以,我们对现代法语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多元化文化的特点,为了将一些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表达,就需要翻译人员增加一些译入语进行相应信息的补充,比如下面的句子:“le divorce entre《Edouard》et 《Jacques》,consomme dans l'rpique prrsidentielle de1995:la calamiteuse dissolution de 1997;enfin l'abracadabrantesquedrfaite municipale de Paris…”在句子中“dissolution”如果仅仅翻译译为“解体”,那么翻译者显然对法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了解还不是很充分。这个词语要表达的意思指的是当年法国总理希拉克为了避免国内出现罢工恶化的局面而决定解散国会,因此我们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增加词语做补充,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国会的解散”。同样的道理,对于句子中后面的词语“drfaite”如果仅仅翻译为“失败”那么也会大多数汉语读者感到困惑,而事实上它的意思表达是指法国组织在巴黎市政议会选举过程中的失败。

与此同时,结合现代法语翻译多元化的特点,也可以采取适当减少词语的翻译方法,这也可以体现出现代翻译翻译简便的特点。对于一些出于强调或者是由于其它目的而进行的重复语义强调,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精简文字。比如下面的句子“Goriot garda le silence pendant un moment,en paraissant faire tous sesefforts pour rassembler ses forces afin de supporter la douleur,”在这句话中,“faire tous ses efforts”表达的是竭尽全力的意思,而“rassemblerses forces”表达的是集中所有力量的意思,这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意思的重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翻译一次就可以了,这也是现代法语翻译方便化、口语化的特点。

(三)现代法语翻译中的反译法表达

现代法语翻译常常要考虑到汉法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对于同样语义的表达也会采用相反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用肯定语式表达的词语,我们可以采用否定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体现了现代法语翻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同时翻译人员要注意调整表达方式,比如:“Rrponds-moi sans mentir,”在这句话中,“sans mentir”是句子的状语,它的意思是不说谎,在翻译的时候如果译成“不说谎地回答我”,这明显不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做反义的翻译,译为“坦诚地回答我”,这样的翻译简洁精练,同时也很好的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二、现代法语句子翻译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现代法语翻译更注重翻译的技巧

现代法语翻译在句子层面上更多的注重翻译的技巧,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分拆法与合并法。

第一,现代法语翻译的分拆法。由于汉法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法语的句子一般比较长,句中限定成分后置的分词、补语以及关系从句比较多。而汉语语言表达中的句子一般比比较短小精练,因此在现代法语翻译的时候常常采用拆分句子的方式,比如:“Il se rencontrait en lui un persistant besoin de iouer une partieavec les autres hommes,de leur gagner 16galement leurs ecus.”在这个句子中,介词“de”的作用是引导两个“besoin”的补语,而假如用中文来表达这样同样的信息的话是不能用一个简单句来完成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对原句进行拆分,可以翻译为“他坚持和别人勾心斗角,一定要把他们的钱通过合法渠道赚过来,这在他眼里是一种需要。”

第二,现代法语翻译的合并法。在现代法语翻译中也常常采用合并的方法将与原译文结构相似的句子合并在一起,比如:“On ydiscute,on negocie,on argumente,on parlemente,on complimente,on flirte,on portise…mais on ne se bat jamais a coups de fourchette!”在这个长句中,有好几个以结构短句,假如按照传统的翻译方式则显得繁冗,因此,根据语境可以将这些短句合并成一个单句就显得更为通顺,翻译如下:“餐桌上的就餐者们对某些问题在相互探讨、讨价还价、有时也会相互吹捧,但是,他们之间是不会因此而打斗起来的!”

(二)现代法语翻译的俗语化运用

现代法语对俗语的使用也比以往有所加强,这也使得现代法语翻译更倾向于俗语话的特点。在传统的法语中粗俗类的词语一般为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一般劳动者所使用,而科学技术类的用语则多数为相关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使用,在法语俗语中的行话则大多是行业组织或团体的专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中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社会各个阶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来往也逐渐密切,这也使得各个阶层以及各个行业之间在法语俗语方面的差别逐渐缩小,这也是现代法语翻译俗语化的重要原因。

在当代法语翻译中,俗语的运用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接受,比如“Cpest chouette”可以翻译为这活真是太绝了,“?a ne tourne pas rond”可以翻译为“这件事情不大容易搞定”,“il a trouv?du boulot”可以翻译为“他可算找到工作了”等等。

三、科技语言与外来词语的翻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许多常用的科技术语和其他流行语言也越来越为大众熟悉,这也是现代法语翻译的变化之处。比如clonage翻译为克隆、laser翻译为激光、ingnieriegn tique翻译为遗传工程、biotechnique翻译为生物技术等等。

现代法语中也加入了许多外来语言的因素,尤其是受到英语的影响。由于英语在近代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这使得法语语言中融入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领域都可以见到,这也给现代法语翻译增添了许多英语化反应的色彩。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词汇:融入ampex译为磁带录像机、dispatcher译为调度员、feed-back译为反馈、hardware译为硬件等。而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词汇翻译有:boom译为暴涨、boss译为老板、discount译为减价等等。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6-02

一、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概念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与技术各自都有相对确切的概念。现代所用“科学”一词,是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侠义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本文所指是其侠义的自然科学。英文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对工艺、技能的论述。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渐扩大,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伦理学,在古希腊,“ethos”一词最早见于《荷马史诗》,特指一群人所共居的地方,后来,词义扩大为一群人的性格、气质及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学发展到今天已被认为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学。“道德”一词被赋予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种观点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被大家争论不休,但主要分为相关论、不相关论和等同论。相关论者又可分为伦理道德决定论和科学技术决定论。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不相关论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区分开,他著有《物理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他的《尼格马克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而后者研究对象是人。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家勒(1854-1912)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1711-1776)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1889-1951)、卡尔纳普(1891-1970)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中国的《易经》就有“形而下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把伦理道德所指的“道”和自然科学所指的“器”区分开来。他们太注重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区分,实质上是否定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本质联系。

(二)等同论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前468-前420),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把美德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是苏格拉底对人类科学技术史和伦理思想史的巨大贡献。但是,知识与道德毕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在没有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情况下“等同”对待,实际上等于忽视或取消了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导致科学技术乐观主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的思想渊薮。

(三)科学技术决定论

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崇尚自然科学,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墨子》有“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天志既掌握自然规律,明鬼既继承前人的经验。在近代自然科学盛行一时的阶段,这种观点占据了主导。从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哥白尼的地心说革命,伽利略确定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笛卡尔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认为世界就像一个运转的大机器,上帝给了第一脚的推动力,于是世界便在三大定律作用下开始运转。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些机械论者认为科学技术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显然这种观点太过于极端化,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原子弹、克隆人等例证就能表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四)伦理道德决定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把个人的伦理道德放在高于其他知识地位,《论语》就有“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了伦理道德才是最根本的前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社会只是理性社会的一个模版,理性社会的人都是追求最高的伦理道德――善,人类学习知识只不过是为了运用知识更加认识理性世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科学的威力不断增加的同时,科学的利用越来越不高尚,越来越粗野,而且越来越不道德”。他们甚至主张用“完全刹车”的办法,来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三、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科学技术不仅带来政治、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而且带来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伦理道德的完善,中国先秦的管子在其著书《管子》中说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知礼让礼。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方法和手段,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利害关系,对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从最终决定意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作用为主的。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改变了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人类新的道德规范生成,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道德生活、处理伦理关系,强调人类智慧,促进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等。

(二)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反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在改变一些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同时,也冲击着那些仍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在发挥着重要社会协调和约束作用的伦理道德,削弱和挑战着它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例如: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人类价值观趋向的改变,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去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忽略伦理道德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作用,所导致的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更为深刻和严重。基因技术特别是人体生物遗传信息的破译,在促进人类揭示遗传基因秘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手段的同时,带来了如何尊重并保护人们的遗传信息隐私权,如何确保人们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对待,而不是“遗传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的观点,避免对遗传信息的误用和滥用,产生“基因歧视”等社会问题,以及如何真正善待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既损害了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又侵犯了后代人的权利。

(三)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辩证作用

然而,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一样也具有两面性。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体现在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家行为规范,可以更好地指引科学技术导向提高社会生产力、造福人类社会的方向,限制科学技术滥用,危害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反,当社会的伦理道德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的时候,往往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束缚,产生阻碍作用。例如中世纪西方封建国家的宗教神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时就要打破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道路。

四、正确处理好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和作用

篇8

1.物联网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分析

小学科学这一学科具有科学性、丰富性等特点,此外,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较为抽象,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将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先进的现代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更多的科学知识,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含量,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够直观形象,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含义,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物联网与教学有效融合,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含义。由于现代物联网更新发展较快,这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无法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则需要更加谨慎,要仔细甄别物联网中的教学素材的优劣,将物联网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物联网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同时,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明白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虽然物联网技术会便捷,但是教师的备课环节仍然不可缺少,教师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在备n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运用的方式,明确物联网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而不能过分依赖互联网教学。

2.物联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极大地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遇到的问题,它填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与课程相关的音频、视频来提高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将课堂内容与作业发送给家长和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二次学习与巩固,并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下去的作业。物联网还可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利用物联网观看其他学校科学课的视频,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提高自身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了解科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家长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课程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与相关知识对孩子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家人之间的沟通是相对容易的,家长也需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与孩子进行交流能够使之明白、听懂;教师也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相互学习,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与对课程的看法,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科学这一学科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并且主动地去学习与科学课相关的知识。

3.物联网对提升小学科学教学途径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还包含许多的实验内容,但是很多实验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而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就需要借助物联网进行。物联网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相对智能、安全的实验环境,降低实验中腐蚀性药品、易燃易爆品以及因实验而产生的有毒气体的危害,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实验可以进行模拟教学。物联网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桥梁,学生通过物联网,选择实验需要使用的装置以及相应的实验材料,按照物联网提示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实验,观察实验所产生的反应,记录实验所带来的结果。对于很多原理物联网上也有着较为详细的解释,如雷声与闪电、声音的传播,这些内容在物联网上都是图文并茂的,这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与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的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而这也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将物联网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将大大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字传媒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0 引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媒体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媒体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数字媒体,对于数字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对视觉艺术的表现进行创新,才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对于媒体的需求,同时促进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大时代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向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的多元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探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含义和特点,深入的研究关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

1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本理念

1.1 数字媒体语境的含义

数字媒体主要是指用数字化的形式来进行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载体,一般情况下这些载体都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视觉等。数字传媒语境主要是人际交往和大众传播的一体表现,主要的特点就是全民都是传播参与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很强,同时还具有时效性。这一传播的平台具有开放性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数字化的媒体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传播的内容也加丰富,传播手段多元化、受众的范围也得到扩大。数字媒体语境实现了数字化的设计、制作、管理、传播、运营的文化内容,也是国家传播技术、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1.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艺术的发展和视觉的呈现要以媒介为根本,这就证明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发展。媒介是能够把新媒体中的艺术,真正的运用到新媒体发展的艺术实践当中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让新媒体的艺术能够得到具体的展现。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把设计师的思维产生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效果,然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形成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的含义就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或者部分的应用,具体也是说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指在创造、传播、发展、欣赏的过程中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保证,在不断的批判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同时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的方式和体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可以利用数字化的设备,对于作品进行创造,最终利用数字化技术产生艺术作品。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艺术就是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媒介,来向受众展示艺术作品,同时让受众能够有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特点

2.1 交互性的特征

交互性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就是虚拟空间,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输入功能、输出设备等和计算机用户来进行互动。其次就是现实空间的表现,利用由传感设备、激发起设备等联合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人体的位置、触感和声音等方面进行检测。最后,就是信息的传播以及扩散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终端移动设备能够同时具有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功能,这些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机互动方面,以此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数字媒体的技术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散的范围得到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为人际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空间体验。

2.2 现实虚拟的特点

现实虚拟的含义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于显示世界进行模拟体验,构建出一个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体验的三维立体空间。让受众的体验犹如身处在现实世界当中,同时对于虚拟空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虚拟的现实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特殊的体现方式,但是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世界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下,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现实虚拟的最大特点是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性和身体感官的体验。

3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3.1 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相结合

要想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能够得到发展和创新,就要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本的载体。科学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是相互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艺术提供好的展现平台和创作空间,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能够为科学技术提供活力和生机。数字传媒语境发展的时代,要求把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体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具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说电影、电视行业等。在带给观众带来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现实真实的感受来理解设计师的理念。高科技的发展给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3.2 进行交互式虚拟艺术的创新

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只停留在二维空间,要打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加强对于艺术的应用方面的创新。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艺术展现形式为三维立体空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师的艺术理念,通过艺术的想象、虚拟事物的联想利用三维立体的表现方式提供新的艺术形态。运用虚拟的技术改变现实的艺术创作时间,让受众能够同时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体验,从而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3.3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体验需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交互式虚拟视觉体验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存在创作人员的观念落后的问题。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够让技术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于艺术相符的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加强对于观众体验艺术形式的创新,要改变观众心中传统的艺术体验形式,解放受众的思维方式。加强人们对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了解与思考。为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创新的思想保障。

4 结语

通过本文对于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研究,可以看出视觉艺术创新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视觉艺术的形式。利用和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篇10

中国已经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起,同步地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进入信息时代的性质上与各国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功能、性能和发展程度上有所差异。

新的形势

一方面的变化是我们看全世界,可以看到“计算、网络、数据、软件”无处不在。

■计算无处不在。从超算、到中小型计算机、到移动,计算已经深深的嵌入到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网络无处不在。这里讲的网络是指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也就是数字化的、用于计算机之间通信的网络。传统的基于模拟技术的网络,不是信息时代的网络,已经或正在被淘汰。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向宽带化和移动化的发展,网络所承载的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将不断增加,网络将无处不在。毫无疑问,网络空间将覆盖凡有人类活动的整个物理空间。

■数据开始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也就无处不在。数据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与能源、物质并驾齐驱的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检索、传播、处理和利用数据不无关系。

■软件无处不在。支撑“计算、网络和数据”无处不在,为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做出贡献的是软件。计算、网络和数据在哪里,一定有各种各样的软件在运行。否则,计算机和网络无法运行;数据资源无法利用,一文不值。事实上,软件已经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的变化是网络空间成为竞争焦点。网络空间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载体。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化科技攻坚,许多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以及信息化应用发展,均聚焦于加快网络空间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控制权,即“制网权”,是当今和未来若干年网络空间大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博弈和竞争的焦点。网络空间的发展和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信息化推进的“牛鼻子”。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软件强国

““软件强国”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强”是形容词,就是说中国要做一个软件技术和产业非常强大的国家。另一层含义,“强”是动词,就是说软件可以使国家富强,不仅强,而且富。

信息社会中,软件产业是最重要、最具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大。因为其无处不在,且支撑其他三个无处不在,软件不强,计算、网络、数据都不可能强。支撑整个信息社会的运转,靠的是软件。网络空间的进攻和防御,靠的也都是软件。不是软件强国,何来网络强国?

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增速保持在30%上下。同期,全球软件产业平均增长率仅在7%左右。2013年末,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24.3%),仅次于美国、欧盟。中国的软件产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政府和业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2013年全球软件企业500强排名中,前100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中国软件产业“虚胖”特征非常明显。在中国软件业收入结构中,各类服务占50%以上。2009至2013年,软件产品的占比一直在31.5%~34.6%间徘徊。没有优秀的、大市场的软件产品,中国不可能成为软件强国。

软件分为三大类: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编程工具,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基础和高端软件。在工业软件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第一大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在20%左右。2012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722.98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长速度大约是全球市场的3倍。但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为世界市场的1.27%。

从研发设计软件来看,美国与欧盟是全球软件研发设计的中心,其中美国掌握全球25%左右的市场份额,欧盟掌握14%左右的市场份额,以色列、日本等占据余下市场。2011年中国研发设计软件产业规模约50亿元。国内研发设计工具产品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覆盖CAD、CAM、CAPP、PDM、PLM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国研发设计软件产业规模约占全球市场1.67%,与中国制造业规模无法相比,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

在科学软件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辅助科学研究,它对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极为重要。这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信息获取、计算机辅助建模、算法和模拟软件、科学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

战略思考

针对当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做一些战略思考。

■明确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占有”为中心。软件即服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软件即服务是以软件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没有软件产品实际上就没有服务。在软件产品中,要以编程工具、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中具有基础重要性和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软件为重点。力求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强化支持国家战略重点的政策,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发展。改变我国现有的软件产品和企业分类方法,突出生产软件产品和相关企业重要性,让真正的软件生产企业获得更大的国家政策支持,并且国家扶持软件产业政策当中应该有明确的导向性。

■建设中国软件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软件教育体系是信息化带来的教育革命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是以工业社会的需求为依据而设计的。就拿理工科而言,其三个支柱就是数理化。教育体系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随着信息化和“四个无处不在”的持续发展,软件将成为一种基础的、理工、农医、文、各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中低端软件人才。软件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软件和网络基础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掌握的基本技术。对大学本科生,应该要求他们有熟练的编程技术,达到大学计算机专业,三四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这种人才的培育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推动软件与科学和工程技术融合。这个是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涉及智慧的应用,都离不开建模、算法和软件。没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建模和算法都不可能比较专业的完成。软件与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融合,是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仅有软件的专业人才是不足以开发高端软件的。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界要承认高端软件的科学技术成果属性。

软件企业必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实体结盟,合作研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计算、网络和数据问题的软件解决方案,合力开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软件产品。另外软件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软件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吸收优秀的、一线的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改变软件企业的单一人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时理解对高端软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失时机的推出新的产品。

■大力培育软件的龙头企业。企业没有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市场份额,也不可能有资本的相对集中和相当规模的研究和开发力量,因而企业也就不可能迅速地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