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

篇1

一、明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

1.内容和理念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围绕三个主题组织课程内容。选取现代生物科学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连、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作为每个模块的基本内容。生物课程标准把重点放在了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原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

2.指导意义的变化。教学大纲是告诉教师如何教教材,课程标准是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教。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考试,影响学生升学。课程标准属于软性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考和应用,如果有其他更适合于教学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殊途同归,就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评。

3.课程性质的变化。在生物教学大纲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比较简单,高中生物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任务(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4.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新基础知识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既把握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这些变化表明,生物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了生物学课程价值。

二、拓展学习研究领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生物和地理,历史等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乐学、爱学,使学生把知识学好、用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研究。而且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各科之间都会互相渗透。只为一科而教学注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同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讲课时语言感染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把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和一些比较难懂的定义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用当地学生喜欢听、学的表述方式,既避免了枯燥无味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于学习过程或者实验过程的体会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改下,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这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再到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需要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完成。总结经验,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借鉴。

一、强调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生物科学换一种说法就是生命的科学,对于同是生命的人类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生物科学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三大科学之一(其他两个是计算机学和材料学),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强调其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体外细胞培养这种生物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对很多的病人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个人的肝脏受损需要肝脏移植,过去在血型的配型上就会有很多麻烦。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取出病人自己的干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和诱导生长,使细胞自动堆积成一个人造的肝脏,目前使用生物3D打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由于这个人造肝脏是由病人本身的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不需要考虑细胞排斥的问题,并且这种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种脏器和人体器官具有生产周期短的特点,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对以上类似的生物科学技术进行宣传,能够使高中生在了解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真正了解到生物科学本身的能量和作用。一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那么教学时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广泛联系其他知识

广泛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而言更是如此。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时常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而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够抓住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1.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我们日常吃的食品、喝的饮料,到生病的原理和治疗康复的过程,无不与生物有着天然联系。下面列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宣传的鸡肉食品安全。很多人担心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吃到的白羽鸡肉由于生产周期短而导致激素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我们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白羽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不是因为转基因或者激素,而是多年来人类通过人工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优的一个结果。由于饲养白羽鸡的环境温度、湿度最适合其生长,并且在饲养过程中,给予科学的饲料配方,才使得其在三十几天内能够从鸡苗长成商品鸡。因此,对于白羽鸡的食用,如果是具备相关生物科学知识的人,就不应该有恐慌。另外,任何食品腐败问题其实都是细菌或真菌进行活动的生物过程,对这一个话题可以结合生活对生物科学的使用性解读。在对食品安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学好生物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2.生物科学与成语谚语等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成语或者歇后语能够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既能够准确地表达生物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解剖学上对于肝脏和胆囊的位置进行描述,用肝胆相照形容很贴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正是对基因传递有着形象生趣的描述;“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正是利用谐音的方法对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的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名称进行概括,方便学生记忆。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物科学与文学手段的联系

文学中的比喻和拟人在生物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更加有趣,学生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不同细胞形状不同导致作用不同不能够深入理解时,我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个细胞就像不同形状的道路,神经细胞就像一条细长的火车道,火车道每经过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站点,就像细胞中的神经末梢一样;淋巴细胞就像是行人专用道,与机动车道(血液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红细胞就像一个圆形广场,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氧气分子)。通过这样的形象性比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起来更加方便。

三、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从一个主动讲授者变为一个积极引导者,实际上就是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课堂讨论实际上是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查找资料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的氛围。大环境的衬托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整个班级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个别认真学习的学生就很难进入状态而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正是从大的方面对教学进行把握,需要任课老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传统教育中好的方法应该继续应用,同时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命力;创造思维;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8-01

作为普通的生物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对教法、教学模式更要精心设计,要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触摸”,让生物课永远富有较强的生命力。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生物教师要把书面教材无法承载和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及时引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达尔文和进化论、关注海洋、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让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如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如细胞和生物个体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生主动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生物教师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篇4

【关键词】生物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减数分裂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个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思维及应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科学方法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科学方法的教育转化成了陈述性知识和结论,而忽视了在知识发现过程中渗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亲身体验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赵占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中阐述了生物科学方法内容。其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理性思维的方法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和灵感、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逻辑思维包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类比。模型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3.理性思维的概念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即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4.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为例,阐述在减数分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4.1生物科学史 体会生物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史不仅包含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学生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体会科学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究、质疑、再提新问题的实践过程,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当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遗传因子在细胞中的什么位置,怎样精确的代代相传?魏斯曼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及其合理性进行了预言。他认为:必须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来研究遗传,他拒绝了达尔文的“泛生论”以及获得性遗传等观点。他预测:在卵细胞和的成熟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别的分裂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和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后来,鲍维里和斯特拉斯分别证实了魏斯曼关于减数分裂的预言。通过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对生物知识进行割裂式的教学,为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通过了解魏斯曼的预言及鲍维里和斯特拉斯的实验论证,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大胆质疑、提出合理假设,实验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

4.2建构模型 学习生物科学方法

减数分裂过程是一个抽象复杂的过程,通常教师会运用视频和图片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但这依然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并未真正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染色体模型让学生动态地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如果在知识全部讲解完后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只能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进行巩固,对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不够深入,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根据“发现式学习”原理,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用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对书本静态的图片动态化,进而构建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通过先学后教,先操作后总结的教学顺序,学生构建过程中的错误会不断涌现,针对错误,一起观察、剖析、解决问题,实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科学方法教育。模拟过程主要分四步。第一步,理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重要概念。有的学生用模型构建同源染色体会出现错误,例如,选择染色体模型时只想到选择大小一致的配对,有的学生没想到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这一特点。又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能够配对,但大小不一样,也是同源染色体,在错误中总结完善了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第二步,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犹豫哪些染色体移向一边,哪些染色体移向另一边,通过点拨,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学生加深了对配子中染色体多样性的理解。第三步,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注意分裂完的细胞数目及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等。第四步,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特别要注意如何模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过程,最后形成的生殖细胞的数目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逐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最终理清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形成有意义的主动的模型构建。整个教学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可操作化,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了生物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4.3问题链导学 渗透生物科学方法

本节内容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问题链导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在解决新问题时,通过问题链梳理旧知,进行铺垫,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知识链。当问题比较复杂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层层递进,每一个小问题运用什么知识点,在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中,什么可以先解决,什么必须先解决,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回忆、观察、比较、分析、演绎、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来进行思维。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思维更清晰,精力更集中,更能理解探究的精髓。教师针对减数分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链,使之成为整个学习内容的探究线索,学生沿着这个线索指引的方向,经过思考,模拟减数分裂过程。问题链如下:(1)如果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则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2)如果是这样,那么前后代的遗传能否稳定?(3)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如何减半的?(4)一个精原细胞需分裂几次?染色体复制几次?产生几个?(5)如果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能减半吗?(6)染色体如何变化能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7)染色体怎样才能有序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8)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9)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析,导致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10)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如何变化使其产生的中染色体数与它相同?DNA数目如何变化?(11)总结什么是减数分裂?1-2问题利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创设认知冲突,形成认知矛盾,激起学生探究欲望。3-6问题引导学生假设、分析、推论、寻求答案。7-11问题层层递进,为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提供线索,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最后总结减数分裂的核心概念。

4.4实验教学 内化生物科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生物实验类型分为:观察型,验证型,设计型,探究型,演示型和模拟型。每个实验蕴含着不同的生物科学方法,实验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教师如果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组织实验教学,学生过多重视实验的结果,这样会使科学方法教育大打折扣。反之,教师按照科学方法呈现的逻辑组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包含一个观察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此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形态、位置和数目。为了更好地突出科学方法教育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笔者将此实验改进成制作洋葱雄蕊减数分裂装片并进行观察的实验。材料特点及方法步骤如下:洋葱(2N=16)春天四五月份可长出花序,采摘花序,放置于卡诺固定液中(酒精:冰醋酸=3:1)固定2小时,然后取出花序,挑取小花即可制片。如不及时制片,可将固定后的花序,用95%酒精冲洗后(直至闻不到醋酸味为止)放入70%酒精中,存于冰箱内,可随时取用。制片时挑取一朵小花,拨出雄蕊,用碱性品红或醋酸洋红染液染色2-3分钟,按常规压片法压片,镜检,可清楚地看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本实验学生要学会正确的操作,细致的观察,分辨出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分出模型图和显微图像的差别。

在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或者校本课程上,我们可以将此验证性实验改进成探究性实验,探究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最佳实验材料,学生查阅资料,选择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探究实验。也可以用动物的精巢(如蝗虫)作为实验材料,和植物雄蕊材料进行对比,观察动物和植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区别。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合作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并能进行总结和内化。

4.5习题训练 运用生物科学方法

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能力。高考试题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广度、深度,生物科学方法广泛蕴含在高考试题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巨大。在平时解题训练过程中要重分析、重引导、重讨论、重总结,指导学生运用生物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理性思维习惯。

5.有效实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指导思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结构。课堂上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切记生搬硬套,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同时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隐性科学方法教育即教师隐蔽地发挥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显性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生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名称、特点和操作过程等讲清楚,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运用。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生物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尤为重要,这是提高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总之,加强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这一主线,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中学生物教学[J].2007.3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 STS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成为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及发展的科学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解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生物科学与社会、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本部分内容里包含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主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文以该模块为切入点,对STS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系统化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通过代谢表现为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具有应激性,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一定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心中有STS理念,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起生物科技与社会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知识后,分析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推导DNA与生物的遗传相关,通过“Avery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继续追问思考: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D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通过了解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奥秘引出DNA结构、功能、中心法则这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亲子鉴定、基因诊断与治疗、生物技术制药和研制疫苗、艾滋病病毒的遗传机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食品、害虫和病原体抗药性形成、干细胞的应用、克隆技术、人体器官移植、组织培养、朊病毒等,这些都是极好的STS教育素材,教师只要随心巧用,必可达到良好的STS教育效果。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推进了生物的进化,学生沿着达尔文的思路,能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教师提示学生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局限,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了解现代生物进化学说。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至此,又很自然地把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水到渠成的联系起来,在生物与环境里,生物性污染、生物净化、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绿色消费等又是渗透STS教育的良好素材。

以上的知识梳理只是一个示例,在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均可以作为主线将STS生物学知识框架建构。教师心中应有生物整体的概念,善于从不同角度把STS教育落实于生物教学实践中。

二、穿插应用生物科学史,渗透STS教育

生物科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STS教育材料。如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寂静的春天》带来的环保革命等,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展示了生物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实应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从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成就的获得无一不是生物学家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甚至是不断失败后反复实验而获得的成功,因此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问题引导,设疑激趣:简单解释“融合遗传”的观点,预测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F1会是什么样颜色?实际结果F1紫色,与“融合理论”不符合,怎么解释?(2)设问: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为什么F1全是高茎?矮茎消失了吗?F2为什么会出现3∶1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怎么解释孟德尔的发现?(3)带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它与“融合理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呢?怎么检验它的正确性?(4)介绍“假说―演绎法”,指导学生绘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理解测交实验过程,预测测交实验结果,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实验研究中的价值。(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组织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体会模型意义。(6)介绍孟德尔定律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通过设疑探究模拟孟德尔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理解“生物―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归纳总结”的一般研究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实现知识(分离定律)、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情境创设、课堂引导,落实STS教育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从情境和活动中来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里发生的,情境教学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所进行的教学。[1]创设情境的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或启迪思维,总的来说是为实现有效的教学服务,因此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STS教育活动,是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体现。如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位男明星和一位女明星的照片,设问: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有点发育成雌性?再讲述“色盲的发现”“月亮的女儿”的故事,提问:色盲和白化病的患病人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遗传病,如果你是一个遗传咨询师,你怎么给一个怀孕的母亲进行遗传咨询?在这样创设的提问情境,学生产生了价值取向,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好掌握了知识,同时在假设的情景里应用所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也自然地融入在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延伸,课外拓展STS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同时,应充分组织学生围绕与生物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社会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对生物学课堂教予以必要延伸和拓展补充。如举办“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专题讲座,进行“生物与人类未来”“环境污染”“健康与生命”“健康与营养”等专题调查,推荐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读物,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巩固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学和合作与分享,认识体会生物学科学的重要性,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医药生产和疾病预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背景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把知识与应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价值观与关注社会的理念融于教学过程中,能使生物教学的内容更趋于完整。教师应立足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利用好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反作用,作出判断和决策,主动学习,寻求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物科学、技术运用的最佳方案,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对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决策和解决的能力,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鲤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想学习有关知识的浓厚兴趣。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有色盲?”真巧,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同学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吗?”同学们摇头议论到“为什么呢?”这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效果会很好。

二、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加强演示实验

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地演示,如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有些学生会流露出吃惊的表情。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地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沾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想知道为什么。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二)边讲课边实验

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在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实验结束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课本中无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三)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初一的生物课可以增加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1. 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的移植。再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可以做亲子鉴定,还可以利用DNA的检测结果给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篇7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一、哲学与生物科学的关系

 生物科学和哲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一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历史。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回答的是客观世界中某一领域的局部问题,而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回答的是整个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是有关世界最普遍、最本质的问题。因此,哲学是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生物科学是哲学探究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分支。在生物研究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生物,才能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避免“形而上学”。在生物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情感价值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用科学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能力的现代教育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论,比单纯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

 二、唯物辩证思想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各事物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这是哲学的基本思想,体现在生物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

 (1)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细胞内各细胞器的特殊结构与其行使的不同生理功能的统一,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功能上却相互联系;DNA 分子的碱基互补和双螺旋结构与遗传物质复制和传递相统一;RNA的转录与翻译与其结构的统一性;鸟类、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生活环境的相适应等。

 (2) 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例如人体和动物体中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内承担个助攻生活活动的生化反应,通过各个循环的反应,保证整个在、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等。

 (3)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相统一。例如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种成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复杂的关系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各种生物体通过竞争、互利共生、种内互助等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再者,各种生物的结构特征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统一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还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生物教学内容中渗透着诸多的唯物辩证思想,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

 三、 生物教学实践中渗透哲学思想

   既然生物教学内容中渗透着这么多的唯物辩证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一切时机主动地、全方位地渗透唯物辩证思想。

 ① 渗透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社会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同形态,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在教学中涉及整个生物界的生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通过研究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现构成细胞的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也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

 ② 渗透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指出:世界是相互联系、永恒发展的,因而要求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承认矛盾是事物的动力。生物界中的任何个体,生命活动中一切生理活动在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另外,任何生物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人类自身也是进化的产物,在解剖生理上跟动物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事物间的联系。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部分和整体相协调的观点以及生物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进化论观点都是详细地阐述和渗透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很好的题材,这类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无不涉及。

 四、 培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哲学教育的思想意识

 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计划性、目的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而生物教师应看到这个薄弱环节,努力钻研教材,探讨教材,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哲学意识,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哲学知识联系起来,真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学习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初一生物课,教材内容首先安排的是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讲述植物体的构成和动物体的构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借助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来讲述这一方面的内容,这样虽然很容易使学生接受生物体是由细胞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整个观点,但也会产生一定的误解,所以教师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可穿插讲述病毒等一些非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培养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再如在讲述人类遗传病这一节内容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既要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先进性也要让学生看到科学所带来的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议;再如教师在教授人类的遗传这方面内容时还可穿插讲述生物体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生命是由物质构成,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客观实在的含义。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无不需要渗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的等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又如,在讲授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植物的生活环境由水生、阴湿、陆生、结构由单细胞、多细胞,生殖方式由孢子、种子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概括出植物进化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既为生物进化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培养自己的哲学意识,才能将这种哲学意识潜移化,耳濡目染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上的伪科学无法影响我们具有免疫力的年轻一代。

 五、 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教学中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等的哲学知识的教育。本文就以个人的亲身实习试讲经历,讲述几个本人认为比较适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抛砖引玉。

篇8

关键词 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72

0引言

初中生物是对初中生进行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教学进入了微观化的阶段,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受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微观原理与宏观表现之间的联系理解并不深刻;另外,生物教学对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表现在环境意识、探索精神等方面,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状态,这些教育结果展现的也并不完全。因此,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学科理念建构的角度入手探讨细节性的教学策略应用,成为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1 生物教育理念概述

1.1 尊重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体产生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育理念建立于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上,即对自然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产生疑问,通过科学的、客观的方式去研究、探索并解答疑问,得到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因果关系,寻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并形成科学的事物认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生物教育理念为基础,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培养。

1.2 尊重自然和生命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的生命对自然界来说并无根本区别,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必须立足于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不仅是正确的生命理念,也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生命观念、个人修养以及公德心进行培养教育。

2 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2.1 指导自学培养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识

自学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够直接实现学生对自然的主动认识和探索,对生命形成理解并构成基本的生命意识。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和引导。例如,进行“蚯蚓”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蚯蚓,然后将蚯蚓抓回家。抓蚯蚓的过程一定要亲自动手,抓回家之后进行饲养,然后将寻找、饲养以及抓蚯蚓的整个过程感受体验都记录下来。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饲养的蚯蚓带来,边观察边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很轻松的将实验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抓回、饲养便很轻松的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通过亲自动手抓蚯蚓,学生能够感受到蚯蚓身上的粘滑,以及蚯蚓蠕动的情况。这样比以往观察蚯蚓试验中,将蚯蚓装在解剖盘内,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教学效果更好。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学生挖掘土壤,发现其他动物和植物;在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蚯蚓的食物和活动规律,他们自然而然对蚯蚓与人类生活不同,但生命状态保持一致这个观点形成认同,生命平等并值得尊重的意识也逐渐形成。

2.2 使用翻转课堂实现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的整体发展来源于对生物界的探索、质疑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这种研究理念要体现在教学过程里,要使学生勇于、乐于、善于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请学生先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请学生就收集到的材料提出问题,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将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和解决问题,并整理成研究报告作为学习作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搜索,建立基本的关于传染病和人体免疫的认识,课堂的讨论能够使这一认知得到全方位的深化,探讨问题的过程以及形成学习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模拟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产生过程。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探究方法。

2.3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课程的精神教育价值

生物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价值,不仅在于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理解生命平等、自然平衡的意义,还包括通过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属性,去体会自然赋予这些生物的精神,通过了解和研究生物现象,生物的精神也会被学生感悟到。但是日常教学并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生物,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奇妙的大自然,揭示不同生物的生命精神。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三文鱼洄游的视频或纪录片为学生进行播放。三文鱼洄游属于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洄游过程却非常励志。通过对视频纪录片的观看,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懈奋斗。

2.4 以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

生物教育理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发展和生物平衡的任,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这种责任性的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环境意识的形成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点滴积累起来的,课堂说教效果不大,教师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达成这一目标。例如,在周末或者期末作业的布置方面,设定这样一个任务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有没有什么污染情况发生,污染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做一个可靠的家乡环境情况调查表,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一形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入了大自然,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了解到了保护环境的实际意义,使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活动,所有的人都应该停止对环境的伤害,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建设家乡、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

3 生物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是高效学习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发现、认识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及审视,应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应积极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应积极的投入情感,注重内驱力的作用,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保持长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学习任务达成之后应积极的给予学生鼓励赞扬;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学生感X所学知识枯燥乏味时,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到学习的挑战性;教师应积极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连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及深刻体会学习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富有成效感,同时也富有成就感。

3.2 提供充足的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理念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教学资源缺乏也正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学校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多属于微观方面,例如显微镜、细胞实验器皿等,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学生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生物观察和实践,这意味着,生物教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资源。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一部分生物教学资源,例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小块地作为生物实验园,允许学生进行各种养殖和种植性的生物实验,这既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的需要,又能够为生物教学提供方便;另外,中学也可以寻求当地博物馆、动物园的帮助,为学生开辟专门的参观游园观察日,这样可以使学生实地了解生物科学知识,接触自然,进行直观的观察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改进,以突出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培养和社会公德培养价值。在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从教学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使生物教学的学科价值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宋玲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完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10):125-126.

[2] 严孝芳.浅析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6(10):113-114.

[3] 张晨.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123-124.

[4] 徐靖.关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120-121.

[5] 李文送.基于教育常识的中学生物教学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47-148.

[6] 吴晓燕.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活动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14-115.

[7] 杨晓春.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6(9):128-129.

[8] 夏娅萍.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6(8):118-119.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篇10

1.深入研究教材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依赖。教师不仅要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加以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教学中,我通常都是先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个专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2.向教材以外拓宽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展的方面主要有:

2.1知识点的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补充一些生物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参上的,课外读物上的,生物杂志上的,等等。

2.2最新生物科技的拓宽。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前沿科学。教师在日常的开放性教学中要不断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生物科学发展成就,如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图谱,克隆羊克隆牛等生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网上治病,等等,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然后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造逼真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出一幅幅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的图片,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5.把微笑与幽默带进课堂

利用合适的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适时的玩笑更可提神。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开学第一课就严格要求。但偶尔有打盹、说话、私聊、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走到开小差的同学跟前,不经意地点醒,或者突然停顿,或者干脆停止1分钟讲课,条件是一分钟后不再有走神的,顺便也让刚才溜号的学生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待其理清思路后,上课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同时设定小组答题竞赛,看看哪一组最后优胜,以此来刺激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我会精炼课堂语言,穿插些与生物知识相关联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展示给学生,如“大树底下好乘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些不仅使学生一下胃口大开,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学生还会反复思考。

6.教学扎实严谨,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