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篇1

关键词:意境美;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

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是指观察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联想、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植物景观的内在美。而在园林植物景观的塑造中,应在创建优美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借植物特有的形、色、质、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及情感,使观赏者通过眼前之景产生无限遐想,从而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深度及广度,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园林景观。因而,园林植物景观中意境美的创造对于表现园林景观的“灵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美的阐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及高超的艺术涵养。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塑造中,通过赋予自然景物某种思想情感及品格特征,使得植物不再单单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园林意境,创造情景交融、景境融合,并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园林景观,成为植物造景中意境美的优秀典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意境美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比拟联想,将植物作为一种情感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是人们赋予深厚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将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比拟联想的方式赋予其某种品格特征,使之成为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创造意境美的一种常见方式。比如,松,屹立于高山之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其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竹,虚心有节、四季常绿、摇曳婆娑,古人赞其“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象征着古代文人志士的高尚品德;梅,盛开于皑皑白雪中,清新淡雅、刚直高洁,陆游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其不畏强权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兰,“清香而色不艳”,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香”象征人淡泊名利、不作媚世之态的高尚品德。

1.2 借视觉、听觉、嗅觉等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园林植物景观所传达的意境美,不仅可以通过创造、领略诗情画意的视觉美景来领略,而且还可以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得到充分的表达。比如,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则是通过雨滴落在芭蕉、残荷上所产生的别具韵味的声音效果而塑造出的意境;留园的“闻木择香轩”、避暑山庄的“香远益清”、“冷香亭”等景观,则是借桂花、荷花的香味而抒发某种感情。在古典园林中,往往利用这些具有季节和时令变化的植物景观营造出典型的环境,通过意境美的创造,使观赏者在这种环境中产生某种情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1.3 借植物形成的某种特殊景观表达意境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为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极广的植物群体,经常会形成使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而古人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中,常常围绕奇特的植物景观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留园中的“古木交柯”,以古柏与女贞缠绕相生、交柯连理的奇异景象来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吉祥征兆,同时,文人也借古柏、女贞的凌寒不凋、四季长青的自然特征,抒发文人自傲的精神。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意境美的创造

通过分析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式,挖掘其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从而可以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令人流连忘返的特色园林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创造植物意境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植物景观也不尽相同。在每个城市中都有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生长旺盛的植物品种,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及情感赋予这些植物特殊的象征意义。千百年以来,这种植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不仅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同时,也形成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如椰子树就是南国风光的代表,而北方城市的白杨树则象征着无畏的精神;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象征着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精神;广州的木棉花,则象征着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气。因此,在塑造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可充分挖掘其文化特色,围绕代表地方文化特征的植物来塑造现代园林景观,创造其意境美,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2.2 借古树名木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作为生物界中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群体,植物记载着各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也产生出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观。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遗留下许多树形奇异、国内外罕见,或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树木。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及璀璨文化的古树名木,与其它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如北京潭柘寺内萌蘖无数的古银杏,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见证着北京历史的演变,潭柘寺正是有了这棵“公孙树”,其园林景观更具内涵,别有一番风情。

2.3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创造植物配置的意境

特定的文化环境需借助植物不同的外观或象征意义塑造不同的植物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如幼儿园内植物景观的塑造,常用色彩丰富或枝叶、果实奇特或具有香味的植物,突出幼儿园活泼的气氛,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及喜欢亮丽色彩的心理特征;纪念性园林绿地,往往用常绿的松科植物和塔型的柏科植物对称列植,表现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用拟人的手法象征被纪念人的高风亮节和情操。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扩大的景观感受,通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一个“障景”,使人一眼难以望到尽头,待绕过障景物,景观豁然开朗。

2.4 结合立地条件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景观意境应根据场地的立地条件形成相应主题。根据不同的立地环境,在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适合生长的植物品种,同时,在配置植物时也应创造相应的意境。例如,可利用高地或高台突出秋景,取“秋高气爽”之意,在配置植物时多采用色叶树种,如银杏、乌桕、枫香、栾树、红枫等;在塑造滨河绿地景观时应突出成夏景,营造清凉、舒爽的感觉,植物通常以高大浓荫乔木为主,如垂柳、旱柳、乌桕、枫杨、水杉等。

3 结语

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园林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不仅要创造出“悦目”的园林景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赏心”的景观,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创造植物的意境美正是创造“赏心”园林景观的重要实现方式。我们应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文化背景,在吸收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基础上,把时代所赋予的植物文化内涵与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富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植物

1 植物造景的思想

要了解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首先要清楚景观设计的思想转变。事实上,时代、地域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国乃至国内各地区的传统园林景观风格迥异,形式与内涵均不相同。

景观设计的思路随着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改变而改变:传统园林反应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为了避免景观的自然化,需要持续地以人力与自然力抗衡。而现代园林恰恰相反,它主张以自然作为景观的主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和引导自然力形成景观生命力。景观设计过程代表着设计师对于自然的认识过程,充分保护自然特性,保护、恢复并展示地域性景观类型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旨,因为每一个园林景观都反映了整体性地域景观的一个片段。

由于植物具有很明确的地域性,它在景观中一直作为一个反应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存在。因此,植物景观设计的特色和区别成为了现代景观优劣的重要辨析内容之一。在植物造景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植物的变化尤为重要。自然会为各种迁徙植物营造竞争的场所,而人造植物群落也会由于自然的影响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别人难以简单模仿的个性特征。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适宜的条件。

2 植物造景的应用

2.1 对园林建筑景观作用

植物景观对于园林建筑的衬托作用包括:色彩的衬托,即用植物充满活力的颜色衬托建筑稳重大气的色调,可突出建筑的存在;植物生动自然的形态和质感衬托建筑形体的规则和质感的人工化。

同时,植物造景对于园林建筑景深有天然的影响作用。建筑在浓密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产生幽静深远之感,而由建筑内向外观景时,作为前景的一枝桃花、几簇绿叶也为建筑平添了无限生趣。

2.2 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园林道路不论硬质材料的铺装或是条石、步石,路旁都有树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的覆盖。蜿蜒的园路辅以景观植物的视线遮挡,将曲折之趣配以通幽之感,划分出了空间的虚实。而山岗、建筑物的分隔远不如园林植物生动灵活,园林植物是障景、框景、漏景等构景手法的材料,例如可用乔木构成疏朗的空间分隔,或以乔灌组景进行封闭性分隔。

2.3 对山石水体的作用

自然式园林以山石水体为骨架,以植物、建筑、道路装点陪衬,在大体量景观上形成“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的境界。园林植物对山体的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以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道路掩映其中,呈现层林叠翠的山地植物景观。唐代画家王维曾评价“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而植物材料对于山石的重要性,如同作画一样。的山石毫无生气,四季缺乏变化,颜色单调,如点缀一些常绿植物、低矮灌木及藤本植物,则会为山石增添生机。与山石相同,园林水体也需要植物的组合搭配增添生气。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作为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在净化水体、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的同时,还可以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丰富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4 意境创作的基础

古典中式园林在造景之初,首先考虑的并非植物材料,而是意境之美,无数匠人以此为最高追求。在古典中式园林、乃至中式文化范畴中,常常可见运用比拟、联想等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魅力,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情感意志。例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其中松柏是正义的象征,常在陵园、纪念堂、及寺庙等地栽植,作为寄情于景的表达。而竹,则以其中空外直的形象,表达虚怀若谷的心境。梅作为冬末春初首先开花的植物,常被赋予坚忍刚强、不堕俗尘的品格。梅兰竹菊常有四君子之称,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则以清幽高洁的形象常出入于诗句之中。这些对于植物的意想,不单表现在中式文化中,更体现在了植物景观的设计布局中。

3 现代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1)野生植物的采集驯化:从本地区的自然山林地或荒郊野地采集野生植物进行驯化,充分强调植物群落的粗放性和适宜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突出自然野趣。

(2)外来植物的引种驯化:从相邻或相近气候带引进植物进行驯化,充分利用异国情调对公众的吸引力,来不断丰富本地区的植物品种和群落类型。

(3)结合设计的苗圃生产: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来组织苗圃定向生产,在设计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可提前数年准备好各类植物,避免设计所需的植物无处寻觅和苗圃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公园绿地 植物景观设计 教学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防灾等功能的绿地。公园绿地特色鲜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面积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相应的,公园绿地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向公众开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绿地的开放性;二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主要功能。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景观植物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对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空间、时间、思维三位一体教学进行研究,使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上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的目标。[1]

1.空间轴向――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首先分析探讨公园绿地顺应地势,割划空间,丰富立面林冠线,突出平面林缘线曲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调查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林冠线、林缘线的丰富变化,画出林冠线、林缘线,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布置。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天际林冠线;并通过花灌木、地被的长势,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景观结构。

(1)立面。利用林冠线的起伏也是处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是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二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三是利用不同高度植物的不同树冠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波、和谐的空间。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包括落叶乔木(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与常绿乔木(如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等)。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包括适合林荫下栽植的植物(如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等)、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的植物(如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紫穗槐等)。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榆叶梅、锦带花、平枝子、迎春、牡丹等。适合于作下层植被的有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

(2)平面。突出林缘线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应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2]

2.时间轴向――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及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3.思维轴向――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被人们赋予了人格象征,在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创造意境可使得景观更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如古典园林中人们对植物拟人化的应用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中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收集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案例进行拍照片、分析讲评,学以致用。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姿态创造意境。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色彩创造意境。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芳香创造意境。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名称创造意境。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意境的体现应该既含蓄又具体,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稗表示家乡,等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如用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植物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园绿地时间、空间、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植物配置 小城镇

城市绿化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显现,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和科技、经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制约,给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树木品种的利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植物色彩的表现上也显得比较苍白。因此,加强我国北方城市植物配置的研究,积极推进科学种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什么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功能

1.1 园林植物配置的含义

通常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1]

1.2 园林植物配置的功能

1.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植物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园林植物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能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局部小气候[2]。同时也兼有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和安全。如夹竹桃、大叶黄杨具有抗SO2的作用;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

1.2.2 美化城市市容市貌。首先,植物配置过程通常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艳丽及孤植、对植、丛植、群植、林植等手段使配置具有形式美属性的植物,形成形式美。其次,植物本身也具有美感,形态之美和季相之美。例如竹子具有盘根错节的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空有节的杆、“个”字形状的叶,潇洒飘逸,倩影娑娑;银杏树一年四季的季相更迭变化,使周围环境仿佛有了生命,形成美感引人入胜。

1.2.3 烘托城市文化底蕴。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形、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追求要具有画意,与意境上的“深远”“含蓄”“内秀”来达到曲径通幽、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诗情画意般的景点布置[3]。而市花市树、乡土植物的应用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能大大烘托城市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2 北方小城镇植物配置的具体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具体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2.1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而不必盲目引进推广外地特别是南方园林植物。

2.2 重视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区域风貌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2.3 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4]。

3 小城镇园林植物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植物配置不够合理。莒县隶属山东,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冬季漫长,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比较注重常绿树种的引进。但由于不了解常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加之该类植物对本地的适应性有限,许多引进树种进来后都处于濒死边缘,而且管理成本高,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不利的[5]。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但城市绿化也就因此缺少了变化和新意.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3.2 配置结构模式化。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莒县也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园林设计,致使园林绿化较为模式化,如灌木的种植为大色块、大拼搭、大修剪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北方城市绿化中兴起的草坪热,城区园林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6]。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气候、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而莒县作为北方小城镇,广场上大面积的草坪,生长状态欠佳,公园、广场跟风的大草坪热缺乏理性。

3.3 植物配置缺乏文化品味。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近来绿化建设偏离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自身的历史文脉,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莒县作为鲁南文化名镇,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其莒国故都的历史背景。

4 植物配置方法改进建议

4.1 坚持生态原则,发挥植物群落效益。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原则,根据物种的生态原则,参照自然植物群落,选择各种类型植物群落如针叶型、阔叶型、混交型等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一个长期稳定立体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4.2 坚持多样原则,丰富植物景观。利用品种丰富的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包括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色彩、姿态的多样性,植物功能的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并打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4.3 坚持乡土原则,体现当地绿化特色。城市绿化中构建人工植物群落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营造出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城市绿化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如莒县银杏树、椿树、黑松等树种的运用等。

5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种以植物栽植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莒县作为一个鲁南文化小城镇,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人文景观。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以地域内原有植物群落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构建生态适宜、物种丰富、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深厚的别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Ⅱ.中国园林,1992.8(1):20一24

[2] 张庆进.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7(1)134-36.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徐波,赵锋,李金路,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5):32-34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设计;文化理念

1 园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1.1美化作用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自然线条,或柔和或劲拙。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美。根据植物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四时演变的时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景观美。园林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线条,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不同差别,植物对建筑等园林小品和山水的装饰,可以拓展园林空间,增加植物景观层次的变化,从而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园林观赏,起到了美化作用。更为突出的是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景观美;园林植物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还可使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

1.2防护作用

园林植物具有防风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减少污染和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危害等方面的作用。悬铃木、刺槐可以有效地滞尘;利用云杉、水杉、圆柏、柳树等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的特点,进行截流降水,其截流量为降水量的15%—40%,加上土壤的渗透作用,就减少和缓和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利用乔灌木可以降低噪音;利用攀援植物覆盖墙面,在强日光下反射系数也显著降低,可比白色粉刷面的系数减少10倍左右,还可以防止墙体倒塌及瓦片脱落。植物还是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时防灾避难的最佳保护地。

1.3实用作用

园林植物枝叶繁茂,花果秀丽,不但可供观赏,同时可以遮挡夏日骄阳,提供一片绿荫,供人们休息、乘凉。如在园林中,设立各种棚架及其他形式的园林小品,供葡萄科、葫芦科、豆科、猕猴桃科等藤本植物攀缘,不但满足园林造景的要求,同时又可作为休息设施。园林植物还可以用来分隔空间,组织游览路线,有时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如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曲廊附以各种攀援植物引导游;而北京石景山塑造公园的春早院,前庭后院则由花架相隔。

1.4社会经济作用

在商业化的今天,人们没有忘记植物景观对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为了提高商业谈判的效果,在办公大楼设立底层花园、层间花园和屋顶花园,利用植物景观创造和睦,安静的良好商业洽谈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程度、植物景观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生态环境好的城市相当容易引投资者。如大连的发展归功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良好的政策之外,优美植物景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2.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自然观

人类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去创造空间。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老庄哲学开起端,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反映了守土重农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2.2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影响

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拖或表达某一意境。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雪凌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杭州的西冷印社,以松、竹、梅为主题,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

(2)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这种美感多由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自古以来,咏草颂花的诗词歌赋,以植物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数不胜数。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含义。

2.3生活习俗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对植物造景中植物的运用也各有看法。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表示“延年益寿”。在日常生活中,将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别名,以表达某种意义,如地位、品行、气质。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根据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南方庭园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日,作一些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不同地区、民族,由于审美意思不同,因而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寓意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和民族有自己喜爱的植物。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花木、寄托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响。

4传统园林文化在现代园林造景设计中的应用

4.1崇尚自然,有利于园林生态的发展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传统造园的自然精神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植物造景在遵循其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力争配置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色彩美、文化美、艺术美的统一,为人们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

4.2注重意境的融合,适应现代社会人的要求

今天,人类整日被围合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对自然更加留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人们缺乏的是让灵魂回归本我的环境,而情景交融的环境才可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灵魂。现代园林回归本我、远离喧嚣繁忙城市的渴望。当今已没有几人可以拥有“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情怀了。因此,情景交融的景观园林是都市里的佳境。

4.3融有人文思想,加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多与文人墨客的诗词赋句结合,形成诗情画意的景面。现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增加对植物景观与名人诗句、民间俗语等的设计,可以使得观赏的人们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在游玩赏景之时,加深对我国历史、民间风俗的了解。这样也有助于提升景观的观赏价值。

5小结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总之,园林文化理念特别是传统园林的意象与意境进行解读、探讨,从而寻求能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目的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使作品既能体现鲜明地时代特点,又充分重视传统园林文化,融入民族特色,融会贯通,唯此,才会更具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世金,尚雪英.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J].现代园艺,2006(10):33-35.

篇6

在园林建设中对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技术要求非常大,它们是园林建设的根本。本文主要针对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详细解决方案,可以为园林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1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植物景观给人以美的感受

园林建设以植物景观为根本,同时植物景观在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直接判定园林质量的标准。大自然以植物为标志,植物在自然景观中是个基本元素,每个季节植物都有不同的美感与状态,给欣赏者各种美的享受。大部分人渴望拥抱自然,植物在大自然中到处植根存在,因此园林建设中的植物盆景将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体会,为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感受自然的美好。当今的植物景观建设是随着植物景观逐渐发展而来的,进而进一步进行植物配置,所以当今的植物景观具有超强的视觉感觉,同时形成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并且自我调节能力强的一种植物特色,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

1.2植物景观的作用

植物在园林建设环境中起到了净化、建设环境和观赏保留的强大功能。其中,净化环境说的是植物可以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环境主要是表明植物创建景观模式,构建植物特色。最后一个观赏功能指的是植物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即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美的享受。

2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原则

2.1植物选择原则

挑选植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对园林植物景观至关重要,在挑选过程中只要关注乡土性和多样性就已足够。乡土植物是本土的代表性植物,是长期形成的具有本土气息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乡土植物在季节变化时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特色,本土植物拥有林相和季相的变化。所谓多样性原则,即是加大植物种类,选择不同品种的植物,利用每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方式,带给观赏者不同的美感效果。

2.2植物配置原则

为了打造美好优雅的植物景色,需要在植物配置中注意科学和艺术2项根本原则。针对科学性这一原则,讲究合理配置各类草本植物,要遵守各类植物的本身性特征以及如何与环境相互适应搭配,侧重于各种植物的相互统一。其中在草本植物配置的环节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需求习性与特点,选择适合的空间、环境对不同的植物进行造景。然后需要注意每种植物间应搭配结合统一。每种植物习性不同,生物特性不同,有的植物种在一起会产生美的效益,但是有的植物则会相克,造成景点设计的一大失误。艺术性原则也在植物配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植物造景的制高点是艺术、观赏、生态的完美结合。为了达到这一统一目标,要加大植物配置中对艺术性的塑造与培养。针对艺术性这一问题,有以下3个办法:首先可以利用各类不同植物,各种花色,营造出一个错落芬芳,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进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新颖。其次,为了延长观赏时间,可以把不同的观叶与观花植物融合在一起,实现年年有花,年年充满绿色。最后就是运用色调,打造出一个有色度差的植物景观。

3植物造景的主要形式

3.1按人们的需要来创造景观

植物造景应该充分照顾到大部分人的需求,各式各样的园林所表现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公园等绿地最主要的是为欣赏者提供一个休息的场地,所以针对这一方面应在植物配置中营造出一个凉爽的环境。在古典园林和其他特色园林中,应发挥自身优势,表现出自身的美学艺术价值。总之,园林景色构造的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人类,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在园林造景中应该以人为主体。

3.2根据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当今的园林景色中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景观模式,园林景色包含植物造景,它完全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随时都在适应着周围的环境景观,它们相互映衬、相互融合,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3.3注重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

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群体景观,应该侧重于树形的比较与搭配,然后注重林缘线轮廓线以及天际线的变换,另外植物造景时应从每种植物的外表,生长习性等来整体把握草本植物造景的观看效果。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大部分绿色效果,应该打造出一个上中下立体绿化,然后增加自然式群体,充分表示群体效果。

3.4创造出动感和意境

当今园林建设中,植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它具有生命和动态,园林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是如何创造动植物所持有的动感等。针对植物造景这一环节,应充分引用各种比拟手法,增加艺术性,把植物取景和意境相互融合,衬托景物的特质,进而使之与周围环境特点相结合。

4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存在的问题

现在,由于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植物配置与造景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大概可以归类为2个方面:(1)缺乏创新。表现在设计缺乏科学性,完全没有研究过植物自身的特点;(2)以盈利为目的。重点放在植物的观赏性上,忽略了其他景观的功能作用。大部分园林在植物造景中选择的树的种类只研究其外形、颜色等,完全没有探究过植物对土壤、空气、周围环境的适应性等,致使各种植物景色生存率变低。大部分的园林规划者思想单一,缺乏创新性,更没有和谐发展的理念,缺少对都市草本植物群落的研究和观察,最终致使外来种类过多,外种入侵,从而使我国某些地区物种死亡。另外,本土树木种类运用缺乏本地特点。在我国,大部分的园林建设者早已明白树种多样性对城市建设的重大作用,相应的也在园林设计中投入了大量新的树种,这其中本土树种也占了大部分。可是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控制,推广的滞后性加上树木品质,数量在实际中和计划中相差甚远,最终更改方案。与此同时,由于过分重视利益性,为了达到观赏效益不惜一切代价,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园林设计的成本逐渐上升,其主要原因是设计者在选择物种时只注重外表,在植物配置与造景时过分侧重在图案美丽等方面,力求美学价值,因此产生了非常昂贵的费用。

4.2解决措施

针对植物配置与造景,要提高对科学性与协调性的重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设计者拥有一个强大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园林设计上应提前预测规划每个景点,尤其是要充分研究草本植物的每项功能,比如净化和建设环境功能,观赏功能等,应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的造景战略,加大对都市草本植物群论的探究,把当地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起来等。

5结语

在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与造景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其中设计者的理念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就要求各种要素之间的良好结合。本文详细地分析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原理,希望给园林建设者提供借鉴,建设者运用植物配置使植物与环境各方面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发展,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作者:王晓霜 单位:北京印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李花,刘志国.试论园林植物造景手法[J].四川水泥,2016(8)

篇7

在布局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山水结构,同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围绕地势合理布局,并结合当地主要文化特色建筑庭廊等要素。原理艺术设计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意蕴,着重从文化内涵与意境当中把握园林设计,而不能只是具备古典文化意蕴的形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设计更加在意自然环境与人之情感的巧妙结合,通过对土壤以及植物环境的考察,形成自然舒适的设计灵感,创造一种诗画情景,形成了一种“中国画”式的园林景观。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具有一般性的文化内容,表现当地历史发展路径,并将景象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教育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利用现实生活的环境空间,形成全新意味的景观特征,通过利用当地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加之新的景观内容,构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以当地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展开设计,建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与构思中,需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花草树木,园林艺术设计应当形成地域性特色。植物应当是这种园林色彩当中的重要角色,例如,文竹搭配等,有意识地利用区域环境当中的特色植物,更好地表现古典园林艺术创造魅力。

2古典园林艺术表现方法

2.1园林艺术设计中的休闲设计

对于本园林的休闲设施设计,应更加注重景观的宁静感,以符合人在散步中的视觉规律。园林中所设置的园林小品均采用古代景观手法以及材质,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在休闲设计上,营造一个曲径通幽、荷香四溢、碧水盈盈、杨柳婆娑以及极具古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另外,通过采取绿化把围墙隐掩,让人感到空间的无限,再充分结合同类绿丛和园外行道树梢的相互交融,及公园绿地与河滨绿地视线互通,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际的天地。

2.2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布局

园林艺术设计中,有时候需要展现古典园林设计当中的“曲折性”,为此,园林的布局应当着重采取“化简为繁,化直为曲”的说法,采用错落纵横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这种“曲折”的意蕴,令观赏角度与视角更加立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观赏视角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融合自然风光的艺术审美效果。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达到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柳暗花明”的艺术特征,对园林种植布局也应当“巧经营”,设计城中湖等艺术景观,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的完整表现。

2.3园林景点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形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的特征需要在绿化方面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通过保留绿地景观相关的原生态特征,搭建庭廊与门洞,结合跌水以及叠山等形式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效果。景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具有景观效果,还应当形成一种天然合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

2.4园林种植艺术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形成景观当中的四季变化效果,需要综合利用造景艺术设计思路,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景观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汲取观赏景观艺术设计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花木的搭配对园林植物种植文化加以展现。除此之外,在绿地设计中,应当将植物充分覆盖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植物的种植则应做到四季常青,充分展现植物季节性与个性美,同时,还应当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艺术美感。

3结语

篇8

关键词: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5-1

一、前言

寺庙园林原来是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的祠庙的园林。在公园4世纪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可以说是历时悠久。在寺庙园林当中,主要是作为“神”的宫苑,它描绘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淡的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宗教活动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组成。通常多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植物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植物与寺庙园林其他造园要素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植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寺庙人文环境中的空间构成要素相结合,按人们对植物环境的视觉审美需求,形成在特定寺庙园林空间内植物景观的多种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

二、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

(一)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寺庙园林景观空间尺度对远、中、近的景观空间构成的调控,产生了平面上的曲折,立面上的起伏和质感,使景象产生层次和自然的节奏。“千尺势,百尺形”决定了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但是实现千尺与百尺、形与势之间的自然转换至为关键,尤其是在园林空间中,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建筑、山石等形体重叠堆砌,或变换过多,产生混乱无序之感。在寺庙园林中,往往利用植物景观产生的空间效果来实现远、中、近空间尺度的转换。

(二)植物对寺庙园林各造园因素的景观空间构成

寺庙建筑、寺径、山石、水体、植物是寺庙园林的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植物往往通过与建筑、山石、水体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其生态及艺术等方面的功能。植物艺术作用主要表现为植物景观空间形式及意境的营造等,直接影响寺庙园林的外貌,体现寺庙文化,是其他造园材料无法替代的。园林植物景观是以植物为主营造的景观,在视野感觉上应以植物为主,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园林要素。与植物天然的特性所不同的是,建筑、山石、水体、园路及小品的色彩、线条可以人为塑造,且十分丰富,选择余地很大,可与植物一起创造出协调的景观,是创造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三)植物与寺庙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

寺庙园林中设置的水体,园林中的各类水体,无论是作为主景还是配景或小景,都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空间,使之更富自然情趣,构筑园林水体景观幽静含蓄的空间基调。池,即放生池,是寺庙园林中最重要的水体形式。河,在寺庙的周围常常有河环绕,一方面丰富了寺庙的外环境景观,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僧人的生活。湖,寺庙园林中,水体常常也以湖的形式出现。湖边的植物景观常以植物季相色彩来衬托水体空间景观。溪涧,在寺庙从林中,寺庙的周边常有流出与山峡的溪涧,一般都是水草茂盛,溪上有树阴,溪中有砥石的自然水景,在落差大的地方甚至以瀑布的形式出现,形成一派自然的景观空间,保持了自然山林的基本情调;寺庙丛林周边的溪涧在秋冬季节亦有可能是干涸的,每到秋冬,便无水流经过,干涸的溪涧配以枯树反而为寺庙增添了几分沧桑、古朴之风。

三、佛学思想的体现

“善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其中佛学思想的体现,对于现代规划中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寺庙的选址,多于风景优美、远离尘世的名山大川,有利于“解佛法,远离邪妄贪欲”,“离惟神惟我惟物等迷谬妄见”,便于“慧命增上,道业早成”。从动静空间分区上来说,以“静”的空间为主,“梵刹”也意即“清净的地方”。僧人的居住区、生活区、塔林等都为寂静禅林空间,便于修行,“得寂灭境,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在空间视域通道的开辟上,对景、借景的选取多为自然景观,或天空、山水、树木,而少世俗喧闹之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以空明、清静之景,参悟证道,从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还提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此佛寺平日一般都是开放的,每到宗教节日举行各种法会、斋会,更是吸引大量的民众,因此在环境处理上,必然会把宗教的肃穆和世俗的愉悦相结合考虑,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格局更加明确,同时注重园林的经营和庭院的绿化。

参考文献:

[1]杨新华等.金陵佛寺大观[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植物造景艺术;园林景观;作用;艺术体现;应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园林景观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特色、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文风土以及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可能的突出景观的空间变化感,做到“景以境出,因借体宜”。为建设发展科学、合理、健康节约型的城市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灵感,来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

一、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的作用

第一,园林植物能够美化环境。园林绿化是美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二,园林植物能够改善环境。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有些园林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此外,园林植物可以缓解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而且植物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

二、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艺术体现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运用植物材料来创造园林意境。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红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别,松柏的苍劲,竹之虚以有节,梅之独敖霜雪,兰之幽忧清香,莲荷的吉祥如意等等采寓意造景。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意境美。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颜色,如针叶林呈蓝绿色,常绿阔叶林呈深绿色,银白杨呈现碧绿与银白交相辉映的色相,掌握不同的种群的色相,合理配置交换的林相。

在我国在较长的植物生长期内,用较多的品种,满足对色彩的需求显示出相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使在不同的季节,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群落形象。春夏时节鲜花锦簇,二月兰、山桃、迎春、连翘等。早春竞争花开,月季、桃花、梨花、樱花等相继绽放。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四时演变的园林景观。

三、植物配置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1、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3、种植具有环境保护作用和经济收益的植物。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上层以乔木银杏、枫以金黄、红叶色渲染秋景,柿子果实秋冬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雪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

4、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有条件的庭院,可选用在短期内具有经济收益的品种,特别要选用不需施大肥、管理简便的果、蔬、药材等经济植物,如核桃、葡萄、枣等,既好看又实惠的品种。

5、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到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也与园林绿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衡. 从城市发展的理性角度看植物景观规划格局的构建[J]. 建筑与文化. 2015(02)

[2] 朱延芳. 基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2)

[3] 侯银梅. 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林业科技. 2005(01)

[4] 廖翠环.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桂林绿地植物景观特色分析[D]. 广西大学 201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园林;组景;方法

1、前言

园林绿地植物包括各类人工栽培的和野生的植物,包括草本、花卉、地被、灌木、乔木、木质藤本等,是构成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要素之一。园林设计师加雷特·埃克对园林绿地植物的评价是"一个日益失去自然本质的世界里,人们借以返璞归真的诗意的生命寄托物"[1,2]。园林绿地植物在园林绿地植物空间中是有生命的要素,具有建造功能、观赏功能和环境功能。园林绿地植物由于在大小、形态、色彩特征上的差异,能够构建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给人不同的联想和回忆,形成不同的意境空间。

2、园林空间结构

园林绿地植物由于生长变化,具有形态和色彩方面的的季相美,所以在组织、构成和限定空间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就由三维空间变成了四维空间。本研究中的空间就是包括了园林绿地植物季相美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因子所构成的四维空间。

2.1 园林植物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定义园林植物空间为"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和优美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园林植物空间的创作是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创造出某一景观或特殊的环境气氛"。[3]

2.2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一般要求

2.2.1空间的自然性

园林绿地植物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在进行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时,应考虑四时景色,利用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营造出每个季节都有特色的或代表性的景观。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交替,呈现山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展现出大自然赋予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无限魅力。根据不同的现状和资源条件,营造相应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类型和生境类型,并认真考虑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种类,使各种园林植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使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景观效果达到最佳。

2.2.2多空间的组合性

在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中,很少是以单独的形式存在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可以通过连接、接触、包容等结构组合。同时通过不同的序列方式组合,营造出层次丰富和景深有别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如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序列沿着路径由一个个单元空间依次组合成环形式组合空间;也可以沿着轴线依次贯穿展开,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串联式组合空问;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综合式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如综合性公园冈观赏、活动和安静休憩等不同功能,设置相应的花境或花坛、大草坪、疏林草地或山水丛林等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组合。

2.2.3与其它要素的有机联系性

此外,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时,要根据同林绿地植物的姿态、种类、数量多少以及搭配组合营造方式,及营造空间的大小,运用园林绿地植物组织、美化空间,同时与山石、水体、建筑小品等相呼应,才能创造出自然、优美、和谐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

2.3 植物空间营造理论研究进展

2.3.1国内植物空间营造的发展

在国内,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绿化观念普遍流行的阶段

1958年,陈俊愉提出"绿化,的概念[4],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普遍流行的,将绿化与园林植物景观等同的认识,导致了对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艺术上的忽略与轻视。

(2)注重种植设计的画意和意境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起,出现和使用"园林种植设计的概念,这一阶段对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意境和画意组合,对于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理解,也停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画境、生境和意境"的阶段。

(3)注重科学营造植物群落的阶段

1994年,苏雪痕明确使用和提出了"植物造景"的概念。他还指出"完美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宜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及观赏过程中所升华的意境美。

3、现代植物空间营造的趋势

绿色生态文明的出现,新学科、新技术的介入,预示着风景园林的高度发展,也促使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方法改变。

(1)大力提倡环境科学、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促使园林植物空间营造形式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大量的规划设计探索和尝试,各国现代风景园林形式改变了,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已经走出传统。日本园林变得更加自然、生活化,法国整形式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中也构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象。中国现代园林吸取了西方园林的特色,讲究形式美也注重装饰性,在整形的植物景观中也有自然式配置。

(2)新学科、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引入。使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有新的发展

近年来,艺术上的"功能主义"也在园林中应用,功能主义重视设计中各个单位因素的运用和解释。成为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一种理论。另外,"简洁化"的园林设计也成为一种思潮,它强调设计中有组织的复杂性和一定秩序的多样性,而不是越简单越好。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生态园林",是通过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及其生境模仿自然而形成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6,7]。生态学的理念也促使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形式又了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提新的设计理念,是对当时设计流派的新挑战,指出应该把人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最重要的依据。李雄对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进行研究分类,从构成方式、结构方式、空间意象几个方面米划分。有学者对西湖风景区面状植物景观进行实测研究分析,对植物群落以定量研究为重,缺少对园林绿地植物营造的空间的分析和探讨.更多的学者对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研究,注重从空间形态和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类型;从园林绿地植物屏蔽视线、联系空间、划分空间入手,分析园林绿地植物空间构成手法;将园林植物按照高度的不同来划分,进而对不同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不同空间组合形成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进行阐述。例.由于空间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已得到重视并发展,所以也应系统的研究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方面的内容,故本文具有较大的深入空间。

4、结语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不应该仅限于实体空间的营造,而应该加入人对空间的感受,将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由形态美上升到意境美,形成意境空间。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L.奥斯汀.植物景观设计元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3-80,100-134

[2](美)诺曼·K.布思,曹礼昆等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66"--126

[3] 中国大百科全二饽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1992.

[4] 孙筱翔著.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北京林学院.1981

[5]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