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

篇1

一、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应当强化的几项能力

一是技巧性的背诵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许多知识点需要进行背诵,但死记硬背显然耗时费力,对此,学生应当学会背诵技巧,将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记忆下来,也就能够掌握主要意思了。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知识点的框架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类别整理出知识点,寻找规律进行记忆,也可以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学习,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有针对性的回顾能力。要学好高中历史就应当多练习,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要重点做好对失误之处的分析研究。每一次训练之后都要针对失分之处进行分析,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哪些类型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巩固训练,将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形成错题集,在积累中强化对易错内容的复习巩固,提高记忆效果。

三是开放性的汲取能力。学习高中历史除了要抓住课本之外,还要从各种资源和渠道中汲取历史知识,如互联网、广播、影视节目、课外书籍等等,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搜集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有了长期的历史知识积淀,历史学习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

四是深入性的研究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既要记忆好历史人物与事件,还要针对历史表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透过事件表象挖掘内在的规律与情感,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深度。

二、开展高中历史有效学习与备考的措施

一是及早积累历史知识,实现厚积薄发。对于倾向于选择文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一定要注重提前积累历史知识,最迟在进入高中以后就要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因为历史知识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自己时间与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过程,站在整体的角度去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与规律,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理解错误。

二是深入梳理内在联系,构建框架体系。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掌握效果,使学生对学习思路更为清楚。例如在商鞅变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改革史要素框架:背景(主客观原因)―过程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内容)―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评价(对其结局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建立起这样的框架思路后,学生在其他改革史内容学习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能够又好又快地记忆历史知识点。

三是强化记忆技巧指点,综合开展记忆。历史学习是一个考验毅力和技巧的双重过程,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科学的记忆理解方法,能够使其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强化记忆方面的技巧进行指导。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规律有所了解,向学生介绍了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让学生明白:自己有时候花费时间较多但是记忆效果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按照记忆规律办事。笔者帮助学生按照记忆规律安排自己记忆的轮次与间隔,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给学生更为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预习筛选记忆法、形象联想记忆法、逻辑归纳法。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尤其是记忆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活动,要求历史学习较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有效开展历史学习的,在全班推广历史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篇2

一、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具体方法

1.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知识总结和联想。要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还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抓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毕业班的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他们依据以往的高考经验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和辅导,因此学生要好好听每一节课,要听好课。听好课并不是说在整个课堂上都只听教师讲话,一个会高效学习的学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通过教师的分析理清复习思路,并进行逻辑思维的转化,抓住课堂复习的重点,同时依据相关内容分清主次,进行恰当的复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知识联想,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述某一个时期政治状况的时候,可以将民族、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知识联系起来。在讲述某一改革的时候,可以自主想象改革之后的影响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改革模式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或复习效率的提升。

2.加强记忆,学会背诵。记忆是基础,要想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还要对各个章节中的重点进行记忆。第一轮复习是以后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学会背诵非常重要。当然,这里说的学会背诵,并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而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和整理,进行理解式的记忆。历史学科内容具有较多的细节,在进行第一轮记忆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诵读和理解大脑中会呈现一个章节大致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知识的罗列)。例如,将第一章整体的内容整理出来后,就可整理第一节、第二节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一章节的知识都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章节中的内容进行联想记忆,这会使以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3.学会比较,分类整理。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可知,越来越多的历史试题是将不同时期人物和事件的比较作为突破口的。因此,在看书的时候要头脑灵活,在看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要进行快速思考和过滤,想象一下历史上有没有和此人物相似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要进行细致的比较,作全方位的总结和区分。例如,在古代史中,可以将隋炀帝、汉武帝、秦始皇进行比较,还可以将几次变法、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另外,分类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整理,可理顺其中的关系。例如,可以分别整理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变迁以及重要人物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类,我们会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分析比较能力。

二、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注意事项

1.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做综合题时就应该准备两套好的复习资料,一套优质的综合卷用于自我检测,另一套优质的专项汇总训练用于检测后的相应强化。按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对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测一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资料要配有讲解和思路,便于对答案进行理解。到5月中旬以后,要回归课本,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对课本中的重点章节要关注,以清理遗漏知识点为主。

2.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切不可重习题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

篇3

>> 浅议如何教好历史课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程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 浅议如何教好中学历史课 如何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好历史课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如何教好中学历史课 抓住四点教好历史课 浅谈如何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浅议如何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新教学理念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 教师如何“教好”新课程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的教学定位 浅谈教好初中历史课的几点方法 浅谈教好高中历史课 教好历史课铸就学生成才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 浅谈如何教好中学历史 谈谈历史课程改革 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历史教师如何教好历史课程 历史教师如何教好历史课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教和学中存在的有利因素,避免妨碍教学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以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师学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难免存在由于教和学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讲,有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认识问题:认为文科无非是背背记记的事情,比较容易学习,没有多大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繁多,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兴趣,加之没有方法和技巧,记不住学不好,学习起来很被动很费劲。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看法我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除了教材上的“一杯水”外,无“一桶水”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上课表情生硬、干巴,语气平淡,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从学生的角度讲,除了教师的的问题外,学习方法、技巧手段的缺乏都将会影响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教应该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我们如何从教和学这两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呢?一位好老师可以把十分复杂、枯燥的课程讲得格外简单且生动有趣,课堂气氛热烈;一位好老师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爱学好学;一位好的老师,往往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能吸引住孩子,能用特殊的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好老师的一次偶然的教导或启迪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历史教师,要上好历史课,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自己的素养。

一、首先对教师本人方面的要求:

一)教师要博知多识,一指专业基础;二指业余知识

从学识方面来看,身为一名合格的文科历史教师,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说服力。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并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顺利搞好教学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一名优秀教师善于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常处于“芝兰之室”,使学生能够能够不教而教,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的人格不是与生而来,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是后天有意塑造的结果。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品质的发展提高。

二、在历史教学方面

一)、让学生明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往开来,借鉴历史,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治国安邦的道理。如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培养理性判断力;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爱善憎恶、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对三国历史人物张飞、关羽的讲述了解,为我们做人做事提供借鉴。史书记载: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以致自取其祸;原因是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的五虎上将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历史教师,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十分关键,这是学生学好也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历史问题,才会觉得学历史有意思。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这么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暂且不说这句话的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提,但至少说明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一些教师肚里货少,照本宣读,表情木然呆板,少有激情。动辄大怒,冷眼相对,师生关系尖锐僵化。如此教学,教是教不好的,学也是很头痛的,成绩也是可想而知的。当一个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历史细节无一不晓,富有表情,抑扬顿挫,动作搞笑,话句幽默风趣,方言外语穿插其间,把教学看成是自己的才艺大展示,谁还认为课讲不好?学生不欢迎?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本身就是教和学双向互动的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技巧。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方法大有联系。进入中学,一些学生面对陡然增多的课程和繁多的作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处理不好各方面的关系,如时间安排,上课与预习,作业和背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此,教师应在这一方面予以指导。首先,必须做好学习计划,分配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各科的作业时间,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背诵。让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先来后到不能乱了阵脚。其次,掌握学习方法,课本怎么预习怎么看,听课怎么听,笔记怎么记,作业怎么做,怎样去做选择题和材料题,如何审题分析概括等等。赠之以鱼不如授之一技,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对于学生不再是苦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学习

篇4

【关键词】史料教学 重要性 有效性

历史研究本身有几千年历史了,其中重要的东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观。综观最近几年江苏及全国高考的试卷命题趋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史料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新的史料体现新的史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性题目,都大量引用历史原始资料出题,从多角度切入历史知识。所以,机械背书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命题趋势的这一显著变化,必然引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转向,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重视、强化并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研究,已然成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点。

一、加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教育目标,即历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与历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学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1]

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历史教学的新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五项能力: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尤其“历史探究”和“组织和交流”两项更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英国,史料的运用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

2.高考改革趋势下中国历史教学的必然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确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阶段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具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所以,重视和推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折的桥梁,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记忆和背诵现成历史知识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

1.以史料带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讲述全球化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现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革命和世贸组织建立等相关史料,再组合成系列提问,如:全球化形成的过程、推动力、主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关于全球化专题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关于世贸组织的资料、区域集团化的资料、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资料、当今世界赞成和反对全球化的不同资料和报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问题思考: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是什么关系?你怎么认识和评价全球化问题?丰富的史料可以养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认为研究历史不应该追随权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从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思想。[3]书本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是单薄有限的,而历史本身浩瀚无边,史料的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教学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平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自主能力,论从史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4]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近期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感知历史,改变原有的简单化的概念,突破书本有限资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吴稼祥所说:“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多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历史就多一分真实。”

2.课堂内外史料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史料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内外结合的长期训练过程,绝对不可能只是讲讲解题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课堂上看几段史料这么简单。所谓课堂内外训练有机结合,指的是学生课前搜集史料和课堂运用史料相结合,课堂基础训练与课后提高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搜集史料,产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的探究兴趣,然后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汇总、分组讨论或者师生相互质疑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结合训练,将历史与校园连接,与时代连接,与现实连接。

历史史料是陈旧的史实,与我们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学生常会感觉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接触古文字史料来加强解题训练,同时,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把历史史料反映的现象与今天的现实思考相连接,使它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如呈现工业革命影响的史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大家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问题等;在展现近代社会风俗的史料时,我们运用了我校前身振华女中的校史资料,学生很有兴趣,也增强了现实使命感。

4.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紧密结合,注意新史观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务,而高中生毕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尚未成熟,认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教师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观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另外,现在学术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也要及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和灵性。

5.合理运用书本史料。

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三是运用史料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综合上述,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处的撰写,参阅、引用了台湾地区教育研究委员会翻译的美国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英)柯林伍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篇5

1.1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语学习;听力;口语;文化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英语课程教学原则为“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学中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高职生大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理解能力不强、词汇量较小、阅读迟钝、缺乏交流技巧等等,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他们所表现出的这些问题,英文电影教学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高听力水平,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语音是他们攻克英语的一大难题,其实没有学会或者无法适应英语的语音语调也是他们跟本土语言者交流的一个绊脚石。英文原版电影对于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题是很有帮助的。它们是真实场景的发音,里面有很多连读、爆破、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音变形式,掌握这些音变,对学生掌握发音,提高听力水平都有很大好处。如电影对白中gonna=going to,wanna=wantto,gotta=have got to。英文原版电影呈现的是标准的语音。如《诺丁山》(Notting Hill)和 《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这两部电影的男女主人公Julia Roberts,Hugh Grant,Meg Ryan和Tom Hanks都是大家公认的发音非常地道流利的演员,学生可以从他们的电影中学到纯正的发音。

此外,电影中运用了很多俚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很大帮助。例如“Just my luck”,学生往往会直译为“仅仅是我的运气”,从而产生疑惑。通过电影的情节可以猜出这个短语表示自认倒霉。还有,在电影《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中,14岁的少女格蕾丝麦克林因为一场马赛意外而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创伤,甚至不再开口说话,母亲安妮为了安慰她说道:“Your legis just healing,and you have to give the rest of youtime as well”,意思是“你的腿正在痊愈,可其他方面的创伤需要时间来弥补”。格蕾丝抵触地说道:“Is thatyour version of a pep talk?”这句话是说“这是你激励我的演说词吗?”这里的pep talk是个美国俚语,意思是激励人心的话语。类似“a peP talk”的俚语在电影中经常出现,学生结合电影中的情景很生动形象地就把它理解记下,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口语中去。

二、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扩大词汇量

影视语言有其丰富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性和哲理性,影视语言艺术主要靠造型语言来完成形象塑造。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注意词汇的学习,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内涵,不要停留在“就词论词”上。如“Ready to roll?”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准备好滚动了吗?”“而是“可以走了吗?”

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Network Executivel:Christof,what。s going on?Did you know there’s a rumor circulating that he’sdead.You hear me?The media is having a feedingfrenzy over this.All the phone lines jammed.Everynetwork has a pirated shot of Maflon making an assof himself in front 0f the camera.

Network Executive2:The sponsors are threateningus to rip up their contracts.

这几句表达都非常形象生动。Did you know there’sa rumor circulating that he's dead, 妙在circulate这个词,表示“传播”。The media is having a feedingfrenzy over this.注意feeding和over,over是个很有用的小词,不同的场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wannatalk it with you over coffee. 我想和你喝杯咖啡,谈谈这件事。All the phone lines jammed. 这里是说“所有电话都占线(因为电话太多了)”。Jam本意表示“拥堵,堵塞”,比如traffic jam。Pirate是海盗,它还可以表示“盗版,盗版者”,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盗版”这个行为。Shot可以指“照片”,这里是指“电影镜头/摄影”。Every network has a pirated shot就是说“每个网络/广播网/电视台都有截取的……镜头”,因为这个镜头是非法截取的,所以称之为pirated shot。

笔者认为,老师可以选一部或几部比较好的原版英文电影,重复地看上几遍,并把电影的文化背景讲给学生听,挑出其中的重点语言并做精彩对话练习。在此基础上对影片的精彩片断进行模仿、朗读、背诵或听写练习。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英语中常用的短语或句型就会逐渐积累起来。

三、了解风土人情,提高文化素养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有效工具。英语电影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英语国家特有的文化,因此看英语电影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窗口。由于中外各国在风俗、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也相应地在各国语言上体现出来。

在警匪电影中,警察抓罪犯前总是要说:“You have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If you give up the right,anything you say can and will be used against youin a court of law.You have the right to have anattorney present before any questioning.If youcannot afford an attorney,one will be appointedtO represent you before any questioning,Do youunderstand the rights?”这就是所谓的“米兰达警告”。意思是“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项权利,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你有权在接受讯问时要求律师在场;如果你无力负担律师费用,法庭将免费为你指派一名律师。你是否已经知晓你所享有的全部上述权利?”米兰达警告是为了避免审判时发生争议,警察预先告知罪犯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就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文化现象,对英语国家的习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文原声电影具有丰富的画面、精彩的情节、真实的情景和鲜活的语言。这些特点能够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会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喜爱看电影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电影内容能激发学生的观看热情,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电影语言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