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是一门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其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与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积极态度、人文觉悟的使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借助恰当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中和人文精神有关的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林则徐的事件时,教师就可制定出尊重学生观点与想法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需求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与《》相关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同学,通过让学生在自由讲述与有关的民族英雄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增强其爱国热情,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人文性。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

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人文知识最丰富的学科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中收录的内容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经济与政治内容,而且还有艺术与思想内容,因此历史教材就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人文知识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很高价值。为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挖掘教材中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缩小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待人接物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与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与北宋变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从教材中节选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学生,并让他们讨论这种思想的深刻意义,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使他们都能树立远大理想,逐渐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以高效培养人文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悖于新课改理念,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将先进的、高效的、新兴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最终高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情境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使得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真切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高尚情操等人文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情景剧,使得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体会角色身份,揣摩角色心理,感受历史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二是可将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专题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专题讨论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更加全面地获得事件中与人物身上的人文气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其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搜集“百家争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结局与过程。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李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更新,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具体运用,希望能够让其他教师正确认识该教学方法,然后灵活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创设的一种真实有趣的情境,它能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只有在正确理解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例如,当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吴越争霸的内容,如果历史老师采用各种措施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第二,历史教师忽视了图文史料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它们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知识。但是当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他们直接对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这就大大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忽视了多媒体教学。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调查可知,有的高中历史教师没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历史有关的图片、故事,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大家拿出你们的练习册来做几道题。”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配合地拿出来了练习册,整节课下来,历史教师反复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和练习册中的习题,他并没有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第四,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非常僵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将高考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第五,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历史教师看来,语、数、英是高中阶段中主要的学习科目,而历史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过于随意,多数历史课被安排在下午疲惫的时间段,学生对历史逐渐失去兴趣。最后,课堂过于压抑,高中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按理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十分压抑,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到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创设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生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高中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大家请翻开教材。”全班学生非常配合地翻开了书本,历史教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当历史教师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史实之后,他说到:“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些内容了吗?”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此时,历史教师微微一笑,说到:“没关系,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教材中的“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然后全班投票选出表演最好的小组。”老师说完以后,全班学生都开始兴奋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情境表演练习,整节课堂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活跃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并指了指幻灯片中的课题),这个单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将重点的识记内容用课件整理了出来。”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中的内容,一边用颜色笔在自己的教材上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板书教学更具有优势,前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展示较多的历史知识,而板书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用插图和思维导图创设情境

插图和思维导图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插图和思维导图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和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上课之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整体上给学生讲解一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大概过程,他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争霸战争的全过程。当历史教师讲到了城濮大战的时候,他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晋文公的插图以及退避三舍的战争图,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微课创设情境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讲解教材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使用了PPT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前者主要是用于制作历史课件,后者主要是用于录制历史课程视频。随后,历史教师通过PPT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完成所有的制作以后又对其进行了反复地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爆发”微课视频。PPT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的有效结合既能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分析问题;对策

历史是体现一个民族特点的学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学习历史,但是课堂教学是学习历史最高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才是重中之重。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索、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阶段高中历史课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新课改高中历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采用“教师讲授法”,即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作教案,上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课本内容,按照标题的先后顺序进行讲授,在考试之前,布置具体的背诵任务。这种讲授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用“死记硬背才是王道”的模式,所以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教学任务不明确

历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课程,它让学生懂得以史为鉴,学习前人传授的经验,造福于现代社会。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考试的方式,教师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重点难点来应对考试。这种死记硬背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模糊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

3.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从唐朝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际。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历史知识,这严重隔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创新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良好的导入方式,在课堂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型的课堂导入方式有:情境再现法、音乐导入法等。采用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的片段,直接展现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视频的刺激下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在当时情况下会爆发?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由于学生对视频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轻松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模式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在新课改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分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展现动态的图画“农作物的主要分布范围、基本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工程”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自己提出和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课堂环境中,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认知能力不高,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重点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重点理解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特征。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掌握重难点知识,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改背景下,分析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对策,对完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当然,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和学校的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积极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格魅力。

篇4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题就答案而言,是没有争议的。在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用行中书省来管理;第二,大都附近,即“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第三,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而这部分内容,在人民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节有详细的表述。根据相关内容,再结合题中的关键词“西域”,可以准确地得出答案是A。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宣政院”这一知识点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提供了一幅“元朝行省图”,上面标出了“宣政院”。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两套教材关于同一知识点表述的方式不同。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文字的表述比地图的呈现更让学生重视。所以,在高考结束后,很多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师生提出了很大的异议,认为这一题对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篇5

关键词:因材施教;活用教材

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不断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历史教学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把握高中历史教材、创新高中历史教法这两个方面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看法。

一、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材

1.把握好教材

要充分把握好教材内容,因为教材是教师讲课内容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通过教材的讲述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哪些内容是简单了解。只有分清教材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2.活用好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化的体系架构,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很容易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合理整合与当前讲述内容有关的知识,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将知识贯穿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其他内容或者建议学生看一些补充材料、思想评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二、注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吃透教材,激发兴趣,增加适当的课外知识

教师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不在课本之内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讲述武则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无字碑。转换师生角色,尝试让学生来当老师,这样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讲解结束后再加以补充。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度。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理解。

很多事情通过语言表达往往很难描述当时的景象和心理,但是通过电影、电视、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就可以情景交融,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促进感情的升华。

2.利用场景,提高效率

即合理借用教材中的环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各种不同角色的身份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各个国家的代表各抒己见,或者以谈判会的形式理清不同国家的立场等。场景教学法,首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体验生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场景中开阔自己的思维;其次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度,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最后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从而及时纠正错误的,表扬正确的,提高教学质量。

3.把握关键,串联运用

根据笔者的经验,历史知识主要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那么历史教师也应该把握好关键,从这几个基本要素着手,通过这几个基本要素将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例如,以时间为线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地点为线索,可以按照地区、国家、同盟等来讲述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人物为线索,可以讲述某个人物所经历的年代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人物和时间中去理解历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结果;以事件为线索,可以讲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历史就是由无数的事件一一组成,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规律。矛盾是贯穿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理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发生及解决的过程,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段历史。历史知识就像一张网,交叉串结,我们要能从任何一个节点纵向或者横向或者交叉地理解历史。这对历史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用一些索引、剪报、抄录的方法来交叉串联知识;学生在此中也会积累相应的经验,并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4.课堂讨论,加深印象

课堂讨论法是让教师针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提出在学生学识范围内的有一定讨论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表述,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运用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将历史知识很好地串联并且加以思考,了解历史、评说历史,做学习历史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尝试,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积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明.高一历史新教材教法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1,02.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12.

篇6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篇7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新课改;课堂效率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高中教育阶段也风风火火推行新课改。关于新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问题,老师们都在时时刻刻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学案导学法”是这些方法中影响比较大、应用比较广的一种,同时也是比较受欢迎和容易推行的一种。如何利用“学案导学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达到质与量的统一呢?

“学案导学法”的理念和具体方法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是非常好的新课改操作方法。但它同时也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抛到了教师的面前: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另外,在制作“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逻辑(历史的内在逻辑——时间先后、因果关系等学生思维逻辑的规律)进行要素建构(基本史实、史料、史论),以方便学生接受和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内容,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传递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当然,如果前面的问题都处理好了,这样的“学案”一定有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述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进行复习,巩固学习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得课堂的效率在课外得到延伸。

下面,通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专题的17课《思想》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一、“导学案”设计如下:

二、“导学案”的使用及课堂教学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采用15:20:10(分钟)的时间分配制度。前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阅读教材,在草稿本或在教材上(用铅笔)整理知识点;中间教师用20分钟讲解知识点,主要是做到“史论结合”讲明史实、史料、史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基本知识,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10分钟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巩固知识要求

课后学生需要根据“导学案”的框架在作业本上整理知识脉络,教师批改并评价。学生需保存该课的“导学案”,装订成册,以便以后复习。

在使用改进的“学案导学法”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知识体系轮廓更加清晰,不知如何看书、不知如何听讲、不知如何复习的问题得到解决。通过本学案,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用改进的“学案”,笔者明确感觉课堂轻松了很多,效率提高了不少;从学生作业和考试的方面看,教学的有效性比以前明显提高。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 确立难点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7-02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多数教师把着力点放在了“突出”和“突破”二字上,也正因为如此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问题上。而极少有教师去研究到底什么是重难点,如何科学地确立重难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确立重难点的方式是,抄袭教师教学用书上所列的重难点。毋庸置疑,教参上所列的重难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教参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经验进行编写的,但所谓的“教参”其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参考、辅的,而不是绝对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的重点具有固定性,是指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一些重大事件、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等。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则具有灵活性,那么本文拟就如何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高中生也适用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确定为教学难点。例如,人教版的课本将古巴导弹危机放在了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节的第三个子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中,不包括标点总共用了105个字去描述这一事件,在第三个子目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这一本来很有意思的事件,预计会使很多学生都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在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但此节较少描述古巴导弹危机,从这一点看似乎古巴导弹危机既非重点也非难点,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此确立为教学难点,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中扣人心弦的过程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时美苏之间的紧张博弈,这个曲折的过程相信会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很多学生都反映他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把历史课讲授成了一个个知识点而非一个事件,使得历史课缺乏了作为一个事件应有的生动性,而学生喜欢的往往是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的历史事件,没有血肉的事件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只有从培养学生对单个历史事件的兴趣入手,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喜欢历史,同样喜欢历史课。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这门课的热情,才有去探索问题的欲望,在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长远学习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兴趣确立难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应将每一时期新出现的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也应作为教学难点

一个事物、事件在一个时期没有出现,在另一个时期却出现,那么其出现必然有其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其特殊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纸币的出现是这样叙述的: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如果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这句话复述一次,那么学生的心中一定会出现一个疑问唐朝时期商业也很发达,为什么在唐朝没有出现纸币呢?这一疑问的产生,也就意味着难点的形成,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交子”出现在宋朝且首先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特殊性,对当时纸币出现的背景进行适当补充,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纸币的出现与两宋商业繁荣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新事物、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新特征,我们深刻分析这个特殊事物,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因此,我认为将每一时期的特殊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难点很有必要。

三 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进行突破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许多需要详细描述的地方,只用寥寥几个字就概括了,结果造成学生感觉艰涩难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换句话说抽象的理论如果不对其进行形象化加工,那么就会使学生机械化地只知道理论或结论本身,却不知道理论或结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样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两宋时期商业情况的描述: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我认为两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转折点,在整个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商业繁荣只掌握课本上这几个字的结论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当时是怎样的繁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补充,将这个结论的内涵揭示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状况,进而了解为什么说两宋的商业是古代商业发展转折点中的“转折”二字的意义。抽象的结论或理论对于没有大量历史积淀的中学生而言,如果教师不加补充解释,直接交给学生,学生掌握的可能就仅仅是个枯燥的结论了,面对一个不知其内涵的枯燥结论,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学会去运用它呢?因此,我认为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去突破十分有必要。

四 应根据新课改以来的教材整体编排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难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式的编写方法,教师教学也相应地采取模块化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纵向把握一个制度等的沿革过程,但是却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横向之间的联系。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必修一、二、三3册书学完之后学生的头脑中政治就是政治,经济就是经济,文化就是文化,而不能将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课改以来新的教材编排方法还直接为教师设置了一个教学难点那就是时间跨度大,造成学生空间转换上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一个制度、事件的沿革过程讲清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头绪。

现在很多研究者将教学难点整体概括为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例如,赵克礼、徐赐成主编的《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难点概括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个概括从表面上看是对知识点而言的,但我觉得这里也应包括历史技能。历史讲究的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引用一些史料去辅助教学,如果学生不具备分析史料的能力,就无法理解史料的意思,那么史料的引用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学难点去突破。当然,这里所说的历史技能不仅是指分析史料的能力,还包括读懂历史地图、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获得学习历史的能力就相当于获得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工具,对教师而言传授技能的过程正是教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将传授历史技能作为教学难点是个长期性的工作,值得去坚持与探索。确立难点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地区差异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比作人得的一种病,正确确立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确定是什么病的过程,而突破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下药治病的过程。如果连得的是什么病都确定不了,那即使有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同样我们如果无法科学确定难点,那即使费很大的劲去突破难点也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我认为难点的确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徐赐成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6~167

篇10

[关键词] 观念 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

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模式,变成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就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历史课,谈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一、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转换角色

1.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2.提高素质。教师的史学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决定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与否。因此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史学功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

3.转换角色。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二、认真研读和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高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2.要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课标》是一份对历史教学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因此,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又如,《高中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内容很多,而所授历史知识多、课时少,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在使用标准时,需要吃透它,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过去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但是过多的讲授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被动接受,听课效率低。多媒体教学能突破单纯语言呈现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