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技术;信息技术
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经过近20年的坚持进取,我们已经在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有了良好发展。在信息技术中融入数学技术,这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应时代要求,国家和高校应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一、数学技术
数学技术被欧洲工业数学联合会定义解释为数学模型的技术以及能给出定性和定量回答的技术。之后人们使用数学计算技术替代了这一术语。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对数学技术的应用是关于数学技术较早的记载。他通过应用数学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杠杆原理等,并在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现在的科学领域里,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理论研究之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确,数学工程技术、工程数学、控制性理论、运筹学理论等的研究界限也越来越少。当今的数学科学正在致力于其技术的形成,并将自身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放到了主要位置。
二、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
从哲学层面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属性之一,是其运动的方式与所处的状态,它与物质的概念范畴是并列的。从信息论的层面来看,客观世界可以由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
从科学层面上来看,与消息的概念有所不同,信息是消息的内容,是其核心部分;信息也与信号概念不同,它是承载于信号上的内容;信息与数据也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信息可以使用图像或文字来表达,而数据和图像、文字是并列概念,都是信息的一种记录形式。
2.信息技术
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从开始发展到如今,其与数学理论的结合应用已经成为了科研和应用方面的主流。在滤波、解码、编码、信源等方面,都使用数学方法对其概念进行了定量度量和数学描述,由此促使信息技术走入精确定量时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研究信息的处理、分析、存储、传输、获取、产生等为研究方向的信息技术学科。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融合
1.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本质
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融合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学科。计算科学包括对数值计算方法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对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而信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利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获取。在信息利用方面,主要技术是控制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主要技术有计算技术和信息表示方法等;在信息传输方面,信息安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在信息获取方面,主要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与计算科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将侧重于信息表示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目前较为完善的密码技术和遥感技术,都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未来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上,技术应用的对象或许不再只是流数据或报数据,而是灵感和思维,实现机器与人类思想的对接。所以,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和探究上,人类需要不断拓宽思想、开阔思路、大胆想象、踏实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动化技术、信息系统工程学、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信息论等相关科学的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在不断进步,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人类、生物、机器的信息的控制、利用、处理、传输、变换和采集等,还包括对各种信息控制设备和信息机器的研制,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人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也提升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前景
上世纪90年代,信息与计算科学被归属到数学专业中,旨在研究应用现代计算工具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挖掘、提炼和分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对信息进行这一系列处理的过程中,需大量应用统计分析、计算数学等方法,亟需在信息处理、加工和传输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才。
我国在全国大多数高校中都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这方面能够有力反映出我国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中设立该专业,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数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革命不仅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还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开创了光明前景,信息技术和数学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是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得到社会、政府及高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宋广华,刘慧.普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117-118.
篇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显得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而生。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给教学的变革带来契机,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需求
信息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凸现的特点。在信息量剧增的社会中,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学生必须拥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运用恰当工具来学习、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这些必备技能的要求。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带来了教育信息传播手段的跃变。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保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实现,另一方面创设和营造信息支持下的综合化学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将来在信息日益丰富的社会中的生存、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合理整合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自由讨论。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帮助独立探索、整理知识、综合应用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就要求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
篇3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将知识信息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课程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
2.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根本途径和系统工程.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统方法和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3.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加上原有的常规媒体,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或对其一知半解,因此这些媒体或技术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层次的理解课程整合
新课改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重视教学设计,整合过程要结合学科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情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培训
作为教师要注意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熟炼掌握计算机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xcel,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 、Flash 、Photoshop 、视频和音频处理技术,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 、FrontPaget等,掌握了这些技术以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4.积极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络
篇4
一、“数课”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数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三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为中心。其次为“两整合”,进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学科内容的双整合。让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课程方式变为“连体课”,科学学科内容学习从“节”走向“单元”,建立5人学习小组,突破大班额交流限制,运用“知识论坛”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交流,科学课进行面对面交流。再者是“四个转变”,即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角色定位、评价方式”的四个转变。最后为“六个环节”,即教学过程分为六个主要环节:前测学生自学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合作评价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单元总结。
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方式
由于是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整合课,所以应改变传统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变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分散课”为“连体课”,变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节”学习为“单元”学习。以前科学课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两个课程都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学生不能很好地把两个科目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大胆整合,每周设置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各两节,两个科目进行连堂教学,科学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知识论坛这个信息技术资源,学生通过发帖讨论以弥补科学课堂上面对面讨论交流的局限性。而科学教学内容采用单元学习法,师生的关注点是从整体的单元主题出发,而非某一片面的知识或主题。如科学课以《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连贯性,又能和以往的知识进行联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科学内容的相关讨论,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任务。
三、“数课”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
现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为例,具体讲述“数课”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一)前测
“前测”即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为与单元总结中的后测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准备。如在《能量》单元开始之初,先对学生《能量》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测的题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制定,题目形式为主观题。检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能量》这一单元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这些知识就可以简单学习或者直接略过,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自己有疑问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这单元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自学
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如在《运动与力》单元的自学中,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学习和运动与力相关的知识,然后在科学课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享各自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把自己收获的知识分享到知识论坛上,作为对科学课堂分享不够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
(三)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进入知识论坛,提出探究话题,自主进行质疑、澄清、发展、讨论;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两种方式的讨论让交流更广泛、学习更持续。如在《地球的运动》单元自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入知识论坛,以发帖的形式提出探究话题(图1),通过发帖子的方式与他人开展讨论学习;在科学课堂,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学生之间的交互频率比起普通的班级讨论大大提高,部分学生一节课的帖子阅读量高达几十篇,而发帖数量平均为2~3篇。学生可实时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参与贡献按钮,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发帖数量(图2),也就是说在知识论坛上一节课学生们的总的信息交互次数可达上百次;还可以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社群网络按钮,查看学生阅读帖子、互相建构、评点等情况;还可以从线状图箭头指向和圆点大小,看出学习中的交流模式从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参与和支持的多向复杂的交流方式。同时,因为学生的观点可以在线帖子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保留下来,对于某一个话题的讨论就可以超越一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周、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持续下去。
(四)合作评价
第四环节为合作评价环节。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知识论坛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帖子了,但是这些帖子质量如何?是不是都是和科学内容一致,有没有没讨论的话题?有没有存在重复讨论过的话题?有没有已经达成一致或者解决了的话题?我们不能只顾蒙头前进,还需要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的学习进行到了哪一步。这个时候,需要使用Applet评价工具和ITM工具来对全班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步的探究计划。如在《能量》单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全班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基本都经过了讨论,帖子的数量达到上百个。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学生讨论的宽度有了,但是深度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对《能量》单元的讨论进行梳理,采用的方法是对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每个学生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由于每个学生的分类方法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接着在科学课堂上全班就分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达成一致。这样分类下来,学生把问题分成了类,然后每个小组认领一个类别,对之前在论坛上讨论的帖子通过使用ITM工具进行筛选,把一个类别的帖子整理到一起,再书写进程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查看这个类别的话题经过讨论获得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讨论或者讨论得不够深入,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图3)。这样的梳理反思过程必不可少,可以避免学生在知识论坛上无目的地发帖和浪费时间,随时掌握学习进度。
(五)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第五环节为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区别于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这一环节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就显得有目的性了,学生进入知识论坛,按照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学习方法基本和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一样,但是这次讨论是针对学习计划中的不足和挑战来进行讨论。如在《能量》单元制订完学习计划后,学生就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始去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查询资料。
(六)单元总结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音乐教学;运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中,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手法单调、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重要方式只有板书。多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更新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更好地体现在音乐课堂上。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提高了教学效率。笔者一直担任音乐欣赏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不断的寻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下面就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一点体会:
一、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好处
1.激发兴趣,乐学善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音乐课中集中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常规教学中,每遇欣赏课,教师只是播放乐曲,简单讲解,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模糊意识──音乐欣赏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过后再问乐曲表达什么情感、各种乐器之间怎样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没有多大的兴趣。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让课本知识都动起来,就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即使是板书输入到计算机中配以各种声音、颜色就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转变以往欣赏只是过过耳朵的旧观念,可以引申为“心赏”,用心来体会。学生只有理解音乐,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2.激活思维,敢于创新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主导成分。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让学生融于情。
例如: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3.发挥主体,丰富想象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其结果更会令你惊喜。例如:欣赏戏剧《红灯记》片段时,可以不局限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戏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等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饶有兴趣地查找信息、交流信息,那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扩大了视野,吸收了知识,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可以让学生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戏曲的内在美。
4.丰富情感,情景交融
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知识、重技能,轻艺术、轻体验,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地参与,兴趣寡然,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不能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修养。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舞蹈、语言、唱奏、表演等方式,一起共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感受,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能力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十分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注意几个误区
1.重形式,轻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合理而科学地应用才是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既要注意多媒体素材的积累和整合,也要防止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媒体的现象,切忌忽视音乐学科的特点,摆“花架子”。
2.重形象、轻想象
电脑能将抽象的音乐通过画面、图片等形象化,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画面的精彩性和可看性,这样以来虽然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能力,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重程序,轻主体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其前提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教学时,教师只要动动鼠标,不用写也不用多说,完全让课件代替了教师。在这种缺乏师生交流的教学中,音乐对学生的感染力会大打折扣。因此,不宜制作那种从头放到尾的课件,而应在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师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因为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三、结语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而科学的整合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广大音乐教师应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真正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音乐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多媒体音乐课与传统音乐课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更好地将音乐课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还有待于我们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易山,付妮.《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2月
[2]孙继南 .《中外名曲欣赏》[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洪文峰.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年5月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数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一些弊端,引领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媒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有效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数学学科教学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学科教学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课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使数学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其次,它突破了学科、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得到了最大的延伸与发展。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重心和目标
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巧妙的计算方式和快速的笔纸运算是最重要的计算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运算方式,从而有时间更多地去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也使数学学习的重心从计算技能转移到培养数学思维、探究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模式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探索中去,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多媒体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集成在一起,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有效。
2.化静为动,形象揭示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抽象转变得更形象、具体,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能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快、更准地把握知识的实质。
3.直观演示,突破重、难点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很多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讨。因此,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
4.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创设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拓宽思路,适应个体差异
学习方法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锻炼思维和实践操作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6.借助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特定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外的作用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材能够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大家都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资料和信息,然后在课堂中一起交流和谈论,在彼此交流的时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形成了技能。
2.网络交流,促进师生沟通
网络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联络方式,使一些问题得以更加充分、平等地交流和讨论,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营造学生探讨、研究的氛围。
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从数学学科需求的角度出发使用计算机,而不能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2.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明确的是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性原则。(2)可控制性原则。(3)简约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也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也将日趋完善,并将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群英,程全洲.信息技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5-30.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8.
[3]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6(4):36-37.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73-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 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 自然 、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 问题 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方法 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8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可见,高校美术教育学与信息术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能性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现,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个性化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的特点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提供了支持平台
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网络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信息,使高校美术教育学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联,收录一些教师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课堂实录,既便于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也便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网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高师美术教育学的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
二、构建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环境
1.开发高校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
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网络上信息和本校资源的构建一个网上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从网络中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美术教育学信息的能力。
开发与制作高校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本课程既要考虑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理论水平与美术教学能力;又要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利用的媒体又适当旁及了其他层次和类型的美术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既可避免陷于就事论事和课本搬家的狭隘,又可以营造一种关系场,让学生在网络上和课程的框架关系中加强对中心问题的理解,力图做到时代感与适应性的统一。
2.转变高校美术教育学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一,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出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就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或教师给学生一些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定感兴趣课题,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相关资料的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其他学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网页,或提供学生存放资料、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论坛。
第三,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利用美术教育学网络课程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发现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美术教育学课程
与信息技术整合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例如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应成为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9
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方面,我很高兴看到信息技术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我经常苦苦思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影响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和实践,我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一、问题解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然而,学科整合是双向的,信息技术学科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发现了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有效影响。
二、具体影响
1.相互联系,提供素材
各门学科知识的发展都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应融入多学科组成的大环境中,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发展。
2.学科素养,全面提升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从而生成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其他学科形成的学科素养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使用。
美国著名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潜能的开发、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说,艺术是美的经验共享,视界的融合和心灵的升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会涉及许多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艺术,也让艺术素养渗透到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3.教学方法,相互融通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方法与传统学科有所差别,但是也可以采用传统学科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英语学科中采用频率很多的是交际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模拟真实情景交际,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一些模块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教学。
4.德育,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也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引发自身犯罪。如何把他们引导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更新教学思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方法,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我在讲《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内容时,以网络警察利用IP地址破案为例。一方面传授了IP的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要做个文明网民的德育。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一些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弱的学生可能会被诱发破坏心理,冲动地利用网络技术去做一些破坏性的操作,如在网站论坛上发表一些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资料等。学习了本章内容后,学生就会意识到网络环境没有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具有隐蔽性,可以利用IP地址对其进行监控,有效地抑制人们逾越社会规范的举止。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还是一个崭新的内容,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摆脱纯技术指导的片面性,视界要从本学科转向各学科,从其他学科的素材、素养、教学方法乃至德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我相信,这样的学科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同时更能促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35-01
今天,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重新的定位,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有效的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我身边整合的现象谈一谈我个人对整合的简单理解。
一、整合过程中不能颠倒“本”“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有效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的老师上课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课件制作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成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展示课,但是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却不甚了了,连听课的老师也是一头雾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回归到本学科的基础上,切忌“本”“末”倒置。
二、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比如:在制作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用其他高级的软件。因为PowerPoint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效率很高,兼容性最强的课件集成工具,是我们制作课件的首选。还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 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三、教学课件制作不能偏离实际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一是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二是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四、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 “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 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五、不能孤军奋战
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殊不知“众人划浆,开大船”,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六、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七、要转变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递进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递进;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独立研究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尽管目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由于信息媒体的进入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则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小组合作、个别自学等各种形式开展学习;二则由于有了计算机联网这一中介媒体,打破了原来固有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下载学习信息;自由地选择合作、交流的对象。这样在班级授课制中“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贯彻,也大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上一篇: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