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分析

篇1

一、联系生活,开展情境式教学

从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态度并非我们预想的那样,他们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并不浓厚,主要是因为化学演示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因此,一直以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都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多融入一些生活现象,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亲近感,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比如,笔者在教学“氢气”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公园和广场中卖的氢气球。小孩一、转变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活动课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交谈,结合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实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探讨辩论中,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开展专题活动,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比如为学生介绍有关消防知识和违法现象,并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所学内容或者当下热点话题,让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让学生从中获益。比如,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家独立自主的生活状况拍成短片,也可以以“如何调节情绪”为主题设计成情景问答,通过表演和问答,表现和谐与温馨,从点滴中折射出人格的魅力,让学生明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针对“网络的利与弊”,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新闻,并进行筛选处理,编排成小品,在全校进行表演,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从内容上来看,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很强的实践性。但一些政治理论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学生直接理解概念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政治理论能够回归到事实中去,学生就会在形象生动的具体材料中感悟理论的内涵,理解理论的深刻含义。因此,适度地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一是在政治课堂中,实现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学会用政治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视角,提高运用政治理论的能力。二是在政治课堂外,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用政治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鼓励和引导学生经常观看一些社会时事新闻,比如“新闻联播”,让学生经常浏览一些新闻网站,关心国内外的一些时事政治以及身边的一些小事,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去探究,做到学以致用。三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政治兴趣学习小组,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机关、公司等进行社会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从而逐步认识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这样,采取多种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政治学科知识,接受了思想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又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实现了政治教学的良好功能。当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需要因材施教,顺势而为,不能机械地生拉硬拽,这样才能实现政治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注重正面育人教育,实现政治育人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格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而政治教学的更是如此。学生的教学成绩可以有差异,这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与学生的思想品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更不能因此将学生划分等级,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歧视。要知道任何人都需要鼓励和肯定,成绩只代表学生的某一方面,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充分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给予他们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避免使他们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贬低他们,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尽可能地去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当然,一些差生虽然他们的成绩稍差,但是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将他们的活跃思想引导到良好的轨道上来,从而将他们的缺点变成优点,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在正面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到以理服人以外,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在育人方面担负的任务更为重要,但在教育学生方面单靠政治课程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积极配合以及学校思想管理的逐步到位,这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育与育人教育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发言,用所学的知识去辨别和分析相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哲学内涵

四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情”的教育,而是“有情”的教育;不是“无境”的教育,而是“有境”的教育。重视“情”与“境”的相得益彰、和谐共存,才能在纷繁多变的时代背景中,在尊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下,激发其积极的情绪,培养其正确的认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可以理解为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了优化教育效果,选择或创设能够为教育主体双方所感知并把握的具体的、微观的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多个要素交叉合力的影响组成,因此,科学理解其哲学意蕴,需要从四个维度,分别研究其立体合成。

1认识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多变性

认识论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类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揭示认识的本质、结构,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因此,从哲学认识论维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不同主体、事件、时间、环境纵横交错的教育情境的合成。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经历、认知情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有所不同。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决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过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种恒定式的教育思维展开。如: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话语灌输和说教,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或学习方式呈封闭状态、墨守成规。当代的大学生处于信息膨胀、多种思想纷至沓来的时代,往往思想比较活跃,甚至出现多元化的倾向。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应该针对特定教育内容,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情感体验进行情境法的开发。这样才能够满足教育对象不同的认知和需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才能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才能使旧问题连根拔起”。[2]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变性不代表我们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特定性,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目标的规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既要重视情境教育的确定性,又要重视情境教育的多变性。在强调其多变性同时,又要反对唯多变性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使情境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因时、因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本体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应源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追问万物的本原。“是‘存在’或‘是’的学问,是对有关世界本源与本质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3]从本体论维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本质体现在其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是指,教育情境所包涵的物质、精神上的教育素材是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开发、运用都是生活在学生周围真真切切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性。情感的真与假、素材的真实与捏造具有不同的感受和教育效果。虚假、枯燥的素材不利于学生情绪的激发和教育意义的生成。现在一种普遍的教育观念是:教育者认为学生记住了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就可以自然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甚至部分教育者利用虚拟的典故或者故事情节作为素材进行教育灌输,从而形成某种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去遵循。这种虚拟情境的设置,在必要的教育过程中避免不了,但长此以往,受教育者只是单方面的内容输入,教育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做出真实的道德反应,更与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不相关,无法激发其道德心理矛盾冲突,因而内心难以产生真实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生活世界,即教育情境的实践活动重视生活情境的开发和运用,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教育主体双方的经历体验和心理感受,而不是疏远其生活世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世界。这种来源于主体的真实生活情境教育,更易于教育效果达到与教育对象心灵的契合。教育内容只有在真实的情境或者类似于逼真的情境中,以解决受教者切身利益问题为目标,在“真实的知识”和“真实的环境”的互动中,受教育者才能真实地理解、体验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外化教育内容和知识,顺利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从而自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

3方法论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

须互融对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从方法论维度而论,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需营造主客体情境互融对接的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间和谐共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的界定,与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定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而不仅仅是指教师。”[4]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中,教师是主动者和运用者,而学生是学习者、协商者和共同建构者,具有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客体是教育主体所使用的物质的、精神的、符号的所有资源。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的互融对接。一方面,使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必须镶嵌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得要与主体间的经历、知识背景、能力等所构成的主体情境相结合,并且使学生原有的这种主体情境脉络成为新的知识习得的支撑。因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状况、知识背景、经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对新知识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学习作为一种知识的建构活动,受到学习者当时的情境的限制,而构成他学习的基础的情境是能够被他利用的知识和经验。”[5]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自身的主体知识情境脉络更是其作出分析判断、接受与否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在新的情境中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和运用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在以往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常采取的是一种教条式的方法,通过语言描述、教材目标、黑板板书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基于刺激———反应的学习观和信息输入———储存———提取的信息加工观。此种灌输式、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养成接受被动性的学习习惯,头脑中形成的是条条框框的教条内容,从而忽视了情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情境。因此,当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对各种突发的问题时,只能是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情境须互融对接,首先是教育主体间真实的生活情境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真实平台;其次对于学生本体的关照,能够充分利用暗示心理与情感渲染功能,使教育主体间的感情得到激发与共鸣。

4价值论维度———坚持满足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价值取向

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从价值论维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价值取向。首先,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必须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开发。那么教育情境的选择、分析判断以及实施包含了教育者的知识背景、经验阅历、思考探索等,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性。其次,创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学生易于养成自我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与意义协商的能力。情境这种开放式、对话式的隐性教育方式,更容易营造一种使学生感悟、主动思考与内化的氛围,从而使得思想理论知识、观点被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学生能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表达,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知识生成的能力,而不是一种惰性的获得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潜意识教育作用,教育者将显性教育内容寓于隐性的教育情境之中。暗示情境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它具有无对抗性的特点。学生在这种情境下,通过被激发和唤醒从而调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某些线索,消除心理阻碍并对整个情境氛围以及教育内容信息认同并接收。并经过学生大脑内部根据自身主体情境脉络的整合,进而达到知识生成和行为反应。正如保加利亚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6]基于以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哲学内涵四维分析,以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教育主体之间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性,并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开发与运用提供思路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4.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陈望衡,张黔.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J].民族艺术研究,2003(3).

[4]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M].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5]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本身的生存方式以及发展的状态的关怀,即表现在关心,尊重,理解,丰富完善,使人全面发展。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点,从而发挥其作用。

1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重要比重,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从学生的根本出发,结合实际,将人文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中,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爱护、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本质体现,能够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当今社会,在高校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的积极判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动力。要尊重学生,发挥出学生的潜质,不受束缚,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而不是完全由教师死板的灌输知识,这就要在学生接受教育时,充分发挥其地位,尊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2.2没有正确认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及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成效不理想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本的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很实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到极致。2.3教育方法对人文关怀缺失:在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去教育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的意义,只重视理论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进度是否完成,从而失去了教育的内涵,缺少人文关怀。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人文关怀的理解程度也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人文关怀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全面。当今社会,倡导重视人文关怀教育,但是部分高校知识形式宣传,没有从实际去解决,所以导致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程度差。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解决措施

3.1提高高校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深刻了解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还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学老师要根据最终目标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端正心理态度,要达到这一目标,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进行正确的引导。3.2正确把握高校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首先要寻找到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状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自己的教育程度,从而接受教育。其次,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了解的情况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将来的运用方法,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公平、公正、平等的教学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接受教师,喜爱教师。3.4健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制度:在高校要设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制度,整理出高校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想法,教师及学校的管理人员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为主的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培养出良好素质的现代大学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保证有相应的反馈制度,及时沟通对比,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制度更加完善,要做到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要作出长久打算,才能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措施的具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3.5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要做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做到按规矩办事,合理妥善的处理好问题,实现学生与社会的价值体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文化素质从根本解决问题,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

4结束语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校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期的必修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占决定因素,能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娇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0.(08):28-29.

篇4

一、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未贴近员工

现如今的诸多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方面工作力度持续增加,但却是盲目追求政治工作,该形式下的政治工作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并且未能收到较好的具体效果。这时事业单位则应持续深入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各类体制,不能总是机械式的去按部就班。随着社会发展,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却未能与时俱进,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充分落实,未能依据员工自身特征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导致某些新员工不易接受,未能深刻理解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内涵,造成新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抱以散漫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切实际,没有多大作用,不配合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或者有些新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反感,导致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稳定确保单位持续发展。

2.未能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

当代是一个多元素社会,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复杂,诸多员工对单位各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模糊,并且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再加上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精力及热情对待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领导层对思想政治工作并不重视,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发展战略上积极展开。只是一味的注重眼前利益,将思想政治工作排在利益之后,以致思想政治工作及现实情况严重脱节。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质量偏低

政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整体不高,没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及理论水平,这主要是事业单位政工岗位门槛偏低,因为对政工工作认识不足,则人们通常认为政工工作就像是杂工,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并且在机构改革时政工岗位更是避免不了被影响。再加上政工人才出口不畅。诸多大龄政工人员终身服务于事业政工,自身专业技能缺失,年轻的政工人员尽管获得了行业资格证书,又因为待遇不高影响了发展。

4.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职工学历及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该教育结构下的事业单位仍是根据传统式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及体制展开,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现代新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及要求。再加上工作构架模糊,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不健全。各类教育方式及监督方法未能严格落实,并未依据员工自身特征构建适宜的工作体制,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作受阻。

二、把握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对策

1.重视顺势而变

事业单位改革可谓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发展机遇,事业单位改革使得员工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参与公共服务工作中去。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梳理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真正意义,所以员工们不能带着悲观情绪对待事业单位改革,要深刻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在单位改革中锐意进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应深刻认识到改革效用,以便有效传递这一良好理念给员工。

2.重视攻心为上

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人心,注重改变人们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良好引导。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懂得心理学知识,不需要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只需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打动员工们的内心即可,从而达到攻心为上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该项工作的实现,要求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一定地位,从而引导员工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3.重视服务文本

事业单位可以提供各项社会服务,是展开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极高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和精神。事业单位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应不断强调服务为本,使得工作人员有着非常饱满的精神,积极参与到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服务为本理念主要是要求员工能够深刻认识自己的各种身份,摒弃传统及不适宜的理念,严格履行这个时代及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4.重视挖掘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

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单位的各项制度及发展进程与管理和阶段等方面较为熟悉,再加上员工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熟悉,在展开各类思想政治工作时可以充分提升工作效率及进展速度。经常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比如交流会及茶话会和各种竞赛活动等。借此有效增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应注重从中挑选基础较好且具备专业背景,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及热情的人才,从而对其进行定向培养,提升待遇福利,以便增强岗位吸引力。树立良好的模范先锋,让榜样带动员工们共同进步,编制适宜的奖惩机制,从而形成整套模式,调动员工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反思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1-02

1.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

首先,是对实践参与的反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资金和组织安排等方面的影响,通常只能选择一些优秀学生来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广泛性,也很难真正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每位学生。其次,是对实践教学时间的反思。很多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对于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时间安排上,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难以确保所有班级都能够开展,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最后,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在参与完实践课程后通常只是了解了做了什么,却难以真正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而受到一定启发,教学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深度也有待拓展。

2.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是提高师生的协同效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要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想要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外因是基础条件,而内因则是重要依据。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协调发挥两者的重要作用,协调师生的主导和主体功能,才能实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与目标。

二是科学有效地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保障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手段,就是科学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方法来开展。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具体的知识点与相关理论,并充分体现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同时,还要根据理论内容的变化对实践教学内容做出灵活的调整,并结合高校教学活动安排的变动情况,制订出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任务与目标得到全面完成,并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对理论知识点、教学进度、难度和重点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进而使实践教学效果和优势可以得到全面发挥。

三是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创新是提高实践活动质量与效率的重要理念。主要体现在应积极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约束,并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获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另外,课外活动的设置需要投入的社会资源和经费以及相关保障比较多,所以教师应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把握,并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对策,创新实践活动手段。

四是注重保障与监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和社会应给予其一定的资源保障,并创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合理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使现有资源真正得到全面充分的利用,进而在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高校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并结合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认知需要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从而为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11):54-55.

[2]杨桂华.高职思政课的学生定位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

篇6

           ——以***县部分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长期在高校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三年的团委书记经历,使我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心。2011年初挂职***县担任团委副书记后分管了学校工作,因此得以接触中学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学生团员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生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特别是全球化引发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走访,利用下乡机会与中学团委书记接触,深入了解中学团员青年情况。第二部分向中学生团员是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了团员 “三观”调查、传统文化教育、团员专题教育等内容,共计38个问题。此次调查共向普集高中等四所初高中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96份。

一、调查结果

在对96份问卷结果进行详细统计后,发现一些问题的答案具有针对性,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1、中学生团员在看待人生追求问题上,70%以上的团员追求一种轻松安逸没有压力的生活状态。

2、对于整个社会和学校道德素质的判断显得过于失望,40%的团员认为假丑恶的现象要多于真善美,26%的团员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判断,但是出现了迷茫情绪。

3、中学生团员对于家长和教师并不信任,尤其是教师。96份问卷中只有1人选择有心事的时候会选择向教师倾诉。2/3以上的团员选择与同龄人沟通;同时值得关注的是15%的学生不愿意向任何人坦诚心事。

4、目前中学生团员最大的焦虑是学业压力,近一半的团员担心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批评;同时还有一半的团员担心在学校没有朋友,遭到同学的孤立。

5、几乎所有的团员青年都认为上网有利有弊,但是2/3的团员都认为上网的动机是因为网上有很多新奇的东西。

6、团员责任意识差。超过一半的团员并不愿意担任学生干部,而且接近一半的团员在对待义务劳动方面选择躲避或者被动参与。

7、超过60%的团员认为,目前来将团员道德素质形成的主要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只有不足15%的团员认为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在学校。

8、80%的团员表示平常关心国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没有一个同学选择学校。但是45%团员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

9、80%左右的团员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团日活动,但是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团课培训,75%的团员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效果并不满意。

10、在日常的团日活动中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现状分析

将这些问题系统综合归纳之后现状是:

第一,传统的中学生团员思想教育阵地发生变化,社会和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接触时间最多,影响涉及面最大,当代中学团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变化大,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已有很大提高,处于青春发展期,而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最有生气的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师长、父母的指引下,正在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也在寻找人生的真、善、美。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中学生团员“三观”形成容易受到家庭的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合成正向“合力”,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中学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没有与社会接轨,没有形成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面对全球化下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必须提高中学生团员的适应力和免疫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自制力。而这些能力光靠理论灌输是不会自动生成的,还必须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当前各级团组织提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一种充分尊重青年自主参与意识,使青年在个人与社会互动中寻求和谐统一,但是中学生团员参加这一活动的人数有限,范围狭小。探讨制定适合目前中学生团员基本情况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网络兴起对传统的团员教育模式构成了挑战。网络是开放自由的,而且是多元平等互动的。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主体、千差万别的观点派别、丰富多彩的政治言论纷纷登台亮相,各竞风流。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所认可的理论,还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理论。中学团组织是否敢于接受挑战,面对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又要正确对待网络的负面效应对广大中学生的影响。中学团组织要利用网络资源创建网络沟通平台,建立主题网站;利用 QQ、E-mail、BBS、Blog 等功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反馈信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中学团的活动内容并没有和社会和国家焦点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甚至是直接认可其他渠道信息。

在支持中学生接受时事政治的各个层面上,学校的支持起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发挥的作用比较弱。 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相应的制度。对于国家和社会焦点问题,中学生团员开始追求自己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模式,拒绝跟随他人的思想,但是目前他们的心理不成熟,“三观”还处在形成过程中,无法全面的看待这些问题,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左右。中学团组织应该加强团队对这些问题的学习,不应放任这种现象恣意蔓延。中学团组织应该主动的拓宽渠道向广大团员青年介绍各种问题,并教育广大中学团员学会全面、理性的看待世界、国家以及社会焦点问题。

第四,目前中学生沉重的学业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严重压缩了中学团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出现太大的变动,因此中学团组织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安排。将各种团日活动、团干培训、团史讲座制度化、长期化。

第五,目前中学团的活动在内容对于传统文化关注不多。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保留并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例如中国民族文化中所倡导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青年高尚的情操,提高青年的人文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现实,用什么样的文化旗帜来引领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紧扣时代脉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扬时代主旋律。

第六,  在团的干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领军人物培养和“朋辈效应”。

朋辈群体又称朋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朋辈群体作为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有其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而且一般有较强权威性的核心人物,成员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也有自己的亚文化。青少年朋辈群体的成员交往频繁,彼此间相互影响, 朋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因此,对于朋辈群体,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青少年朋辈群体形成的规律,及时了解青少年朋辈类型和性质,积极引导发挥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朋辈群体的文化能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必须利用学校主要阵地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朋辈群体中一般都有典型、核心人物和骨干成员,他们往往是朋辈群体中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人物。他们在朋辈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在群体内的人格魅力影响而形成的。要想使青少年朋辈群体积极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做好朋辈群体典型人物的工作,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予他们发挥自我的舞台。一方面给他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有消极倾向群体作思想工作时,要牢牢抓住典型人物,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和教育。核心人物自我转化所起的参照和教育作用,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摒弃不良习气,实现消极性群体向积极性群体转变。

在重视朋辈效应的同时应该重视中学生团干中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团干能够成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团组织深入学生的核心力量。因此在平时一定要加强对于团干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学习。

第七、中学生团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逆反心理

篇7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三、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我们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篇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15SJD785),主持人:李健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编号:1121714452),负责人:李健美。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27-05

学情分析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学生综合情况而进行的研判分析,既包括对学生整体多视角的全面分析,也包含对个体学生的差异逐一分析。它包含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双向过程,从外而内主要通过观察时代家庭环境、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透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了解其知识获得、情感价值、性格养成等内在的特质;从内而外则是根据学生已有特质对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适合其个性差异的教育方式方法,分析评估教育效果,即对学生习得内容和感受进行研判的过程。学情分析作为教育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其目的是“以学定教”,通过对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提供教学实践的基础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在关注课程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时,对思政课学习的实际评价遇到了一些困境,学生对于课程的信效度的困惑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思。究其原因,思政课教师在全面理解思政课重要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的特性有准确和深刻的把握,突出对高职学生的理解,尊重其独特性,将思政课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既要对高职的“学生”进行了解,又要加强对高职思政课程的把握,这样才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特殊性

高职思政课程强调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高职思政课程要求高职学生掌握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体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联系,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引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解决困惑的独特路径和不同视角,评价现实生活,解答人生意义,规划和选择未来生活,实现个人追求,在不断强化的自我意识教育过程中,提供一种唯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独有的经历和体验,最终形成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为学生融入社会、完成“社会人”的转化提供独特的课程价值。

高职思政课促进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转化的过程,因为正确解决思想和价值观层面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和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比较,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无法立刻直接呈现,学生不能在短期内感同身受思政课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对其个人生活和成才的指导意义,容易忽视课程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内心感受上容易误认为思政课并没有实际用处,因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漠视思政课重要性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比较普遍。

高职的思政课学习受到课程开设的限制和影响。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这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受到两个方面限制,一是课程覆盖学生的时间短,高职院校学生系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完成,而本科安排两年的学习时间;二是课程覆盖的内容少,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一般开设两门课程,另加学时极少的形势与政策课,而本科思政课程开设了四门课程。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教师不能有效的较长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价值观的分享。

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理论知识学习。许多人士认为高职生理论只需适度和够用就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由有限的知识需要决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技能的培养即可,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甚至硬生生隔离理论和技能的观点,过去有段时间在高职院校得到一部分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认同,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功利”地区别对待各门课程,这些都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由于受高职学生社科人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接受度就更低了。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学习为人和处事价值判断的迫切需求。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际上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离开了主要依据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精心设置的校园生活,走进自然的、完全由自己设计、因利益分配复杂的职场和社会,能否顺利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否乐观而明智的对人和事进行选择,并在个体和社会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对于只有两年而非本科四年或更长时间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紧迫,拥有处理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方法和思考的策略是他们最真实最急需的发展需求,思政课则能促进他们心智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原则

为了正确进行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取得较为客观的学情分析效果,发挥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程学习的作用,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是为了切实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育,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接受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思政教师通过学情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和促进者。学情分析应根据现代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学情分析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作为素质整体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导向性原则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和策略上把握,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政教师所希望学生认同和吸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通过知识的同化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二是从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把握,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素质,素质包括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之根本;三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及个性化发展方向上把握。学情分析要捕捉高职学生的欲望和兴趣点,了解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困惑,把准学生思维和心灵的触动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构建学情分析体系时尽可能关注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对象的关系,弄清“是谁学”和“为什么学”,在分析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的实际需要上,全面准确地考察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多个维度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不能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论断,这就要求分析的视野要尽可能宽阔。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定论,而应该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学生;“唯分论”不能客观反应高职学生状况,“唯技能”的弊端已经有了充分显现。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合理和科学,不希望高职学生成为社会职业的“机器人”,而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的职业素质[1],这要求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在回答了“是谁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在视野宽阔的基础上更深入的、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找到高职学生与思政课程培养目标的“距离”。

(三)个性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学一般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实行大班授课,学生认知结构、专业个性和风格差异很大,这对高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情分析的本质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个性化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教育。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对生命个体的成人过程和成才过程的影响造就了每一个独立特殊的个体的存在。个性、脾气、禀性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学习倾向、思维反应、学习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这些个性差异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否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除了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外,个性化原则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个性化差异中,应善于将专业背景、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其中。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为了使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分别呈现。将学情分析按照一定的结构,分为不同的阶段层次,层次之间有机结合,互有关联,形成一个层次鲜明、要素完整并各有侧重的学情分析体系,以达到科学的学情分析结果[2]。层次性原则主要有三个阶段层次:首先是“前在层次”,对学生“前在”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着重学生过去的背景分析,主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总体看法如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从而掌握学生以前对思政课程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其次为“现在层次”,对学生“现在”情况的观察和总结。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观察思政课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认同、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高职思政课程尤其要关注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最后为“潜在层次”,评判学生状况,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估测学生可能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

(五)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学情分析的过程一定要切实可行,既能满足学情分析的需要,又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这是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动力,也是学情分析真实性的保证。

高职思政课由于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可衡量的特定标准,又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学情分析比较复杂。首先要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详细的分解,思政教师可以从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养和通用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学生三种状态的综合情况,即“前在”状态、“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的发展情况;再次区分可测性显性内容与难测性内容,如思政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较易实施,属于可测性显性内容,而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分析就是实施难度大的隐性分析内容,较难了解真实情况,使隐性内容显性化、使学情分析具有“可测性”应是学情分析的难点。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要素

(一)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相配合

人的一生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各有不同,家庭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奠基”意义和直接作用,家庭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教育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其中的影响有的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是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社会是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影响人的知、情、意、信、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多维性、多层次性、综合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通过学情分析,重视家庭、社会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思政教师应以可信度的事实有力回答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信服。

(二)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其首要因素是他的知识储备,研究和了解与新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合理地设计教学,达到有效的学习[3]。高职思政课的学习能促进人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远提升发展,同样需要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情分析不能忽视对其知识储备状况的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缺少了“知识”,“情感”和“思想”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活动,能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知识也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建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离开“知识”价值观就成无本之末[4]。因此,学情分析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实践中发现,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与不同的学生相遇产生的效用各不相同,有了学生先备知识的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应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结合。而高职思政课的情感和价值观分析应体现专业和职业的诉求,因为每一个高职学生,他在走进职场的同时,要做好融入职业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后者才是制约或促进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共性分析和重视个性相统合

人始终处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外界社会环境与这个整体发生交互作用。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动中找寻学生成长的规律,继而探索和研究当代高职学生教育的规律性,这是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坚持共性分析的意义所在。

坚持共性分析,不能忽略高职学生的个性分析,教育的规律性就源于个性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倡导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就高职思政教育而言,“存异”和“求同”两者比较,某种意义上“存异”教育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更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更代表现在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存异”教育的依据则是掌握高职学生个别差异。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重视个性分析,在个性分析中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是高职思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对于课时要求多、授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教学内容要求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是挑战,但这是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其实个性分析,在找寻差异的时候,共性的一面也就显现出来,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容个性,所以共性分析,在对普遍性进行基本分析时,了解掌握了独特差异性,这些独特差异性的交汇点就是学情分析的共性所在。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路径

学情分析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离不开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一)学前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前,思政教师对高职学生整体状况和个别特征的分析把握,包括生活经验、认知成熟度、知识储备、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主体,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长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和学习风格,并用新滋生出的知识信息和认识体验进行推论和判断。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性和发展性,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5]。

学生的学前学情分析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次课、一门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依据,高职思政教师以高职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出与新内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可能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取舍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设计,并设计符合学生体验与接收的先后顺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6]。

(二)学时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7]。相比于学前学情分析的静态特征,这个过程动态、即时变化而无规律,有时会让思政教师较难驾驭而无所适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把握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情分析实施的难点,由于高职思政课堂的学生总体投入程度较低,高职思政课堂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要解决高职思政课“学时学情分析”这一难点,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教”,教教材或执行教案,没有“学生学”,有教无学就无法做到学时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学时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课堂应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知识与情感对话、思维与思想交流而构建起来的依据学生适时状况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学习建构的互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学时学情分析就迎刃而解,思政教师在每堂课上只要注意把控和掌握课堂的重要几个点,如课堂互动环节的交叉点、师生思维的交汇点,课堂讨论的切入点,这些点构成了每次课的学时学情分析关键要点,关键要点的掌握也就是思政教师分析研判每节课所需要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关键要点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反应,主要有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表情和神态,学习达成的效果满意度,都是高职思政教师探寻学生课堂学情的线索和证据。

(三)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产生的的原因,发现不足以便改善,发现问题以便纠正,考察新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总结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差距,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积累必要的学情资料。

篇9

    一、情境触动,以情诱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注意展示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选取较热的时政新闻,也可是实际生活事例事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评讲、表演等,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思想政治课的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游戏、玩耍、说故事。有一次,我带着八名学生去县里参加竞赛。活动结束,天色已晚。请示领导后,决定带学生去饭店吃饭后,住在旅馆,第二天回学校。然而,在饭店时,遇到一群手中持刀酗酒的小混混,他们看到我带的学生中有几名漂亮的女孩,就有意靠近并找茬。学生们吓坏了,纷纷躲在我的身后,我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他们,并设法周旋,终于摆脱纠缠。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我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杀人犯,而被判处死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倾注真情,以情明理。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把有关知识和道德正确而又透切的加以讲解,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加以联想,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道理。这样将读讲、演示、启发、辨析、引导融为一体,以事晓理,对比明理,使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接受道理。明理的深度还在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因素。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注意要有启发性,这样能拓开思路,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最深层次的理解。设问还注意衔接,铺垫和孕伏,这样问题不仅可思,而且一环扣一环,前后照应逐渐升华。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

    三、动之以情,以情导行。

    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之以情,有助于净化认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选编与教材要点相关,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材料,讲述生动具有教学意义的小故事,联系本人、本班甚至本校的实际,创设情景,使道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以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使学生产生出来的健康情感提到相对的稳定。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谈完话天色已晚,我让他们回家吃饭,他们却坚持去上晚自习。我立即打电话告知家长放心。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四、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篇10

1.1两者未能有效接轨

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很关注与学校的沟通,而当孩子走进大学之后,很多家长都在思想上松懈,自认为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其一,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成人,具备了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二,许多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其三,许多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注家庭教育。

1.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

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却没有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程。研究表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有一部分人不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有的甚至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

1.3高职生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不会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帮不上什么忙,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善表达,于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就少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随之削弱。

1.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

常常一个学校的高职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素质和家庭背景。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效,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氛围的建立,更别说科学的家教理念了,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与在家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来比,思想认识都有所差别,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可行性分析

2.1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2.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

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

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3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3.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3.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4.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