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
篇2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律 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对税收政策的启示
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清楚税收政策的作用环节和作用重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又表现出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也要经历从形成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该产业具有科技创新特征,其形成期和成长期通常涵盖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初步产业化”的过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不确定性、产业化初期市场的不确定性,都使该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而这一时期,又正是产业投资的高峰期。一旦进入成熟期,该产业又表现出稳定的市场需求,风险和投资都将降到最低,经济效益显著。
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个产业周期内表现出前后风险和收益的极度不对称,这与其他产业发展是不同的。由此,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一个基本定位应该是:根据产业成长线,平滑风险和收益。税收优惠应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前期,重点应放在对风险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上;而在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优惠政策应逐渐淡出。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先导的,其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度又是占首位的。这个发展规律要求税收政策的调整应紧紧围绕建立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激励机制上,在这两个方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政府的扶持不是对市场的取代,而是在尊重市场、尊重企业的前提下,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前期,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制度安排、能力建设、商业开发模式、消费行为改变、开发与利用服务等支撑系统往往比较滞后,发展环境十分脆弱。从税收政策的角度看,税收优惠不仅要着眼于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减负,还要体现在对上述各个配套环节的支持上,立足于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搞清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定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的关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部分领域在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迅速壮大。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重复建设问题。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着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严重,科技资源综合效率低。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还处于起步状态,难以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三是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税收激励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的机制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本市场的融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入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四是产业市场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存在问题。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市场发育度差,不少产品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缺乏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到产业的长远发展;五是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规划管理不到位,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市场体制等存在的不足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按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重新整理,可简单地表述为:在投资阶段表现为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投入的不足;在研发阶段表现为科技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在产业化阶段表现为科技向产业转化能力薄弱,产业布局雷同,集中度不高;在消费阶段则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够等问题。同时,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以及市场环境、体制机制问题也被视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税收优惠政策一定要围绕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来进行设计。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的部门多,时间跨度大,导致政策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系统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实践中政策适用的混乱: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领域界定不清晰,优惠面较窄。现行税收优惠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上,这导致实践中难以与传统产业、一般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明确区分。并且由于优惠对象以企业为主,致使许多传统企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失去优惠资格,政策覆盖面过窄。
另一方面,税收优惠资格的认定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订得过高,而实践中又往往降低标准的办法,税法的严肃性受到影响。同时,认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又经常导致企业在身份上造假,出现许多“伪高新企业”。
(二)税收政策的定位和针对性存在的问题。
税收激励政策的基本定位应当是: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但现行税收政策在很多方面都与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税收政策的针对性存在较大问题。
一是缺乏针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的税收政策措施。税收政策应当体现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避免优惠政策用于扩大产能上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2年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规定,“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减征或免征车船税”,显然这种行业优惠规定就没有将低水平的扩张与对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鼓励区分开来。类似缺乏针对性的优惠规定在其他税种中也都存在。
二是缺乏针对产业不同发展时期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问题的税收政策措施。现行税收政策所采取的直接优惠为主的方式侧重于对最终成果的扶持,但对发展前期盈利水平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作用不大,政策针对性不强。在发展前期需要政策扶持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税收优惠力度也不够。
三是缺乏针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问题的税收政策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技术创新特征,人力资本投入是产业的主要投入成本,但现行企业所得税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限额列支的规定,个人所得税对研发人员获奖免税条件的限制等,都不利于鼓励人力资本的投入。
四是缺乏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市场发育不全问题的税收政策措施。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看,但现行税收政策除了对节能节水产品、环保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部分产品在市场拓展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外,很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还没能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对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也没有政策支持。
五是缺乏针对配套产业的税收政策支持。现行税收优惠的重点集中在对产业本身的支持上,而在产学研结合、高技术服务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集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等配套产业和设施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难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税收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货物和劳务税的问题。(1)增值税。增值率越高的产品税负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承担了较重的增值税税负。同时,在产业未形成有规模的市场前,其购进项目所含的税负是难以转嫁的,也会形成产业化初期税负过重的压力;(2)增值税、营业税两税抵扣中断增加了税负。这在生产业主辅分离的情况下更为突出;(3)缺少扶持相关产业的税收政策。
二是企业所得税的问题。(1)税收优惠期限短,与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不相适应。从可查的资料看,国外最高有10年的免税期,5年免税期的规定也不在少数,而我国能享受5免5减半、3免3减半政策的范围过窄;(2)对风险投资的税收支持力度不够。现行税法规定只有创投企业可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税所得,抵扣面过窄,并且无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准备金的扣除规定;(3)对研发和创新的税收支持力度不够。现行税法关于研发费的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窄、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有限、存在研发领域限制,政策效应不明显。同时,加速折旧政策适用范围窄、条件过严,无国际上通行的针对产业的特殊性所做的特别规定;(4)对研发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支持不足。现行税法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的优惠规定上存在诸多期限、范围、条件方面的限制,有的甚至是空白。
三是个人所得税的问题。(1)对科研人员获奖减免限制过严;(2)边际税率过高;(3)缺少对个人风险投资行为的鼓励。
(四)税收征管层面的问题。
一是税收优惠审批程序过繁。相关部门对税收优惠的认定和审批过于繁琐,涉及部门多,审批流程长,政策时滞长,影响到政策效果和税务行政效率;二是税收优惠的后续管理和政策评价等政策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现行税收优惠的管理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前期减免资格的认定上,而忽视减免税的后续管理,出现对减免税款的用途、效果管理上的空白。同时,现行税收政策评价不清晰,难以准确了解政策效果,难以走出支持力度不确定、支持效果无反馈的困境。
四、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一)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惠领域界定不清和覆盖不全的问题;二是优惠资格认定问题;三是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建议以“产品+项目”优惠为主取代现行以企业优惠为主的政策设计思路,以产品和项目认定代替企业认定,并对现行政策进行梳理归并。(1)税收优惠产品的认定。目前工信部正在主持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税务总局、财政部应积极参与,在目录中详细规定可以享受财税政策支持的产品名称、规格、技术标准,以此作为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据。目录出台后,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及可考虑淡化或取消;(2)税收优惠项目的认定。将环保、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相关项目上,明确规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内容、具体条件和范围,通过实行科技投资项目立项登记制度、科技成果验收鉴定制度来加强税收优惠的管理;(3)归并整理税收优惠政策。取消针对特定企业(如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和特定产品(如环保产品、节能节水产品、安全专用设备)的专门税收优惠规定,代之以项目以及目录中产品的优惠规定。
(二)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
一是要做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衔接,避免造成对重复建设的鼓励。目前国务院已陆续批准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行业发展规划,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产业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税收政策的调整应当以此为依据,把支持的重点调整到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或项目的鼓励上来,调整到对产业集聚区的税收鼓励上来。
二是把税收优惠的重点调整到对产业发展初期的鼓励上来。要强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盈亏抵补和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方式的运用,弱化直接优惠,同时加大对风险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税收支持力度。
三是把税收优惠的重点调整到对人力资本投入的鼓励上来。这要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税收规定进行调整,扩大优惠的范围和力度。
四是把税收优惠的重点调整到对消费品市场的培养上来。一方面,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税收优惠覆盖的范围,并将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也纳入税收优惠范围之中;另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税收负担,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消费市场。
五是把税收优惠的范围扩大到产品链上的各个配套产业上来。包括对配套设施、生产业、产学研联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产业集聚区都应纳入税收优惠范围,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改革现行税收制度。
一是货物劳务税改革。(1)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实行低税率或一定时期的免税政策,以解决高附加值产业税负过重的问题;(2)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值税先行退税机制,以解决产业发展初期进项税难以转嫁的问题。在研发创新阶段,实行先行退税政策;在成果产业化阶段,实行超税负返还政策;在刺激产品应用阶段,实行财政返还(退税)政策;(3)扩大增值税范围,以解决增值税和营业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带来的税负过重问题;(4)实施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进出口税收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出口免征关税,实行增值税全额退税。对产业发展所需进口的设备、装备,减征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5)消费税改革要以引导消费、培养市场为目标。一方面可以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品实行零税率,另一方面可以将与战略新兴产业产品相对应的传统产品,包括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大征收力度。
二是企业所得税改革。(1)投资环节,建立再投资退税或抵免制度,允许风险投资机构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延长投资亏损弥补的年限,以引导风险资本的进入;(2)研发环节,扩大研发费的加计扣除范围、提取科研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和实施特别折旧制度,以鼓励企业科研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3)成果转化环节,实行税率优惠、延长优惠期限、加速折旧(摊销)、扩大优惠范围,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4)人力资本环节,按实际发生额税前列支教育培训费。其他的政策建议还包括:(5)逐步以项目优惠取代高新技术企业优惠,以项目普惠取代行业优惠。无论什么企业,只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即可享受税收优惠;(6)逐步将税收优惠方式从直接减免为主转向间接减免为主;(7)完善产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可考虑将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移植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并延长优惠有效期;(8)制定对“产学研”联合开发等特定目标的特别优惠政策。
三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要以激励人力资本投入为目标来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1)对个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的个人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鼓励对产业的投资;(2)对高科技人才的发明专利、非专利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以及科研劳务报酬设计减征比例;(3)适当扩大对科技研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津贴(包括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4)放宽应税工资的扣除,允许扣除本人接受再教育支出,以鼓励加大教育投资。
(四)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一是简化办税流程。在企业认定、减免税审批等诸多环节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考虑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取消审批制,实行备案制。
篇3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设立科技城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省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以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整合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办好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年是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选、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在做大做强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场、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切实解决“老、小、困”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挥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完善各级和群众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制度,推行制度,着力健全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办好市长公开电话,真心诚意解决好市民反映的问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服务和地质灾害整治。严格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消防、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乡村、校园、社区”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省级平安县市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