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 历史知识普及 矛盾 统一

历史教育的实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受教育者透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而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因而历史教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梁启超看来,历史学是唤起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的最佳手段,必须深入普及到千千万万民众中去,“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高中历史教育是进行历史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内在的本质的能力。通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群体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者。他们通过本身获取的历史知识,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因而要成功做到历史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矛盾。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到这种矛盾。高中历史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接受能力,在编排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课程方式的编排上力求精益求精。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必修教材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文化史,选修教材主要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在合理分析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的基本要求,达到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受历史知识的范围几乎全部集中三本必修教材上,而三本必修教材几乎囊括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全部知识要点,这就使得教材联系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这个授课环节中重点讲授的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高考的考点。这容易使使学生形成历史就是知识点的组合这样不科学的认识,感到学习历史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这也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对大纲和课本“权威”的迷信,有的是因高考试卷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面以及评卷采点计分的副作用,等等。结果导致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考试考得死,评分评得死,把一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同时也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记载了先人奋斗的历程,记载中国荣耀与屈辱,记载中国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记载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它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类发展史。历史知识的普及不仅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还包括传播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传奇,还涉及到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及耐人寻味的历史哲理。学习历史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育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其实也是许多前人反复申说过的“陈词滥调”了,诸如“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读史使人聪明”等等之类,都是人们所耳熟的。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普及的统一。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矛盾,笔者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及课堂教学实践,试图摸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如何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同时,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实现矛盾中的统一?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能够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性及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利用历史线索把各知识点贯穿起来。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应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迹,这样就可以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尽可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历史知识普及。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多变,尽量创设各种历史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这种历史情晓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层层设计各种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

现在国内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应视教育的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仅仅只是机械式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记忆。所以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

一、生活化历史教学概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生活化教学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同生活实际和对未来展望出发,加强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联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2.教学观念生活化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够将多元化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要注意的是,进行生活化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历史知识学习中能够有更好的基础,教师应注意不要本末倒置,将生活化教学观念变为传统教学思想。

3.课堂评价生活化课堂评价是学生知道自身不足和应该改进哪些方面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课堂评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评价中找到真正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学校常规的评价手段,一般为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但时间跨度太长,学生不能灵活掌握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随堂评价,将知识点碎化使学生能够在每节课都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方便查遗补漏。课堂评价的评价手段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为标准,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及思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的生活化在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为目的的。[1]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因为历史事件过多,人物过于复杂,学生容易出现记忆不清或记忆模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与对应的人物相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成绩,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也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2.生活化教学方式教师应加强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信任老师,能够向老师提出问题,向老师请教,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这是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不能很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方法进行授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极大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有效性的,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

3.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师如果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不断引导和加强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不给予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而自己又进行了回答,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们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教师进行授课时,往往都是整节课都在讲,而不给予学生们进行提问和思考或者与学生互动的时间,这是极其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这种情况下教师是不知道学生们的薄弱点在哪里的,学生也只会觉得我把老师所讲下的内容全部记下来了,我就没有问题,而不会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向老师说我哪个知识点不会或没听明白。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教师自问自答,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教师要求学生们在讨论之后回答问题,这种模式的转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教师所提问的内在的含义,而学生也会在遇到不会的或者困难的知识点的地方,向老师进行提问。在这种转变下老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教师能够讲课讲得开心,学生听课听得明白,对学习也不再是感到痛苦和难受的。学生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1-02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让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开展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原本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是望"史"兴叹。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通过对影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历史生活教学提出自己的策略。

1.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历史的生活化教学是促成质变的方式之一。目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并不是很理想。

1.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旧。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高考大环境下,以考纲为教学大纲的现象随处皆是,高考要求什么,教师就按考纲教什么,要求学生关注什么,掌握什么。所以,在升学压力之下,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作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仍顽固地影响着新时期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灌输,不会主动思考。难怪有如此调侃"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

1.2教材编写过于浓缩。为了实现新课改精神,高中教材体例以专题史出现,从而导致知识点的高度概括,这就造成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成了干瘪瘪的"知识点"的大集合。如必修三思想史第一专题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仅介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主要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因此,新教材虽然语言生动活泼,史学观念新颖,文字插图并重,但却与实际教学实践存在不符之处,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处,学生也只能"敬而远之"。

1.3教学手段、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头脑风暴法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将历史知识简单地列为要点和序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成"这是考点,要划下来"之类枯燥、干瘪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局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形式主义而作秀。教师课堂所设计的环节无法落于实处,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较深层次的思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无多大的教学效果。

2.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2.1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单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全部掌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原本空洞、苍白的课堂授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让学生熟记历史知识为基础,同时,提高其对古今中外历史产生和发展规律等文化知识的修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借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2.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手工经济"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深入了解其发展特征,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古代中国手工艺制品用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中国手工业生产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3生活素材开展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对历史事实的讲述,而忽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元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事件讲述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充分运用生活素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累积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三历史必修三中的"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的方式,搜集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古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素材,可以翻阅图书、报刊,也可以借助网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收集素材是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养成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的良好习惯。

2.4教学理念的生活化。首先,高中历史教师从教育理念的改变开始,需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另外,历史本身也是人的历史,学习历史理应贴近人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成才观要有重新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不是要培养考试机器,也不是要培养历史工作者、专家,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创造条件。"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教学应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视。教师有如此观念,方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及生命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生活化理念开展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让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中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知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使枯燥、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历史知识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现,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类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同学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无从谈起。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前提是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不论是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考查的知识面都比较广,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内容,如此多的知识点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谈何容易?况且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知识的衔接性不强,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与旧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乱,缺乏逻辑联系,给同学们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如果像学习新知识那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如果仅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复习,那么有些同学就会失去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书上的繁杂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组结构。

二、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

有同学曾提出这样的困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可是考试之后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对于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死记硬背;二是平常练习训练得少,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有学有练,练习是为了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因此在复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练习来发现之前存在的漏点、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加重学业负担,而且盲目做题也未必高效。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典型例题来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老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同学们的学上,落实在同学们能力的提高上,故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传授新知识,忽视ν学们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对同学们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历史思维的发展,反映在考试上则是失分太多。常有同学抱怨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会答,主观题答案也写了一大堆,却拿不到高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每次考试都会碰到老师没讲过的试题,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同学能答对,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蒙对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题技巧,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做完一定数量的试题后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认为知识点以往都全部讲过,放羊式地让同学们自己复习;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的复习目标,也不清楚重点,复习课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若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应该制订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明确一节课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要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必须理解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同学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关注复习的结果,因为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的。同学们应该在复习完一定的内容后,及时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

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优化教学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思维冲击着不少仍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与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组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依据个人教学经验提出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圣经”崇拜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作是“惟一的资源”。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 教材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 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 还具有“ 工具性”, 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 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惟一资源, 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惟一工具。这也必将打破原来对教材做为“圣经”一样的盲目崇拜。因此, 过去那种将教材奉为“圣经”认为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了。“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的局面也应运而生。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情景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情景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情景设计时会出现教师的问题设计直白简单,缺乏意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也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对现实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利用现实素材,营造现实情境也是教学的必需。如通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来了解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展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2.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的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因为思维以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深入学生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倡“问题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图片教学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知识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考趋势的必然。新教材编排了数量可观的图片,它们承载着许多形象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93 幅图片,除了历史知识,还涉及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及绘画、文学、军事等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资料上述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学习信息量,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比如: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的历史资料片,展示一些抗日英雄的照片及其不甘为亡国奴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种形式,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互长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 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总而言之, 万事开头难, 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 顺应历史必然趋势, 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 努力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重新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以便在这场改革中, 更好地展现自己, 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4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历史教学不感兴趣、成绩提高慢的问题。反思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做的还不够,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适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新方法、新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把教材知识看作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毫无新意,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引入一些课外Y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理解问题的本质。

首先,教师可以把一些史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历史教材中多是对事件发生的叙述,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史实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引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没有展开的故事。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等人用白话诗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的实质。或者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历史上一些重要任务人物,其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等等,都会对其人后来的事迹有所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穿插讲解历史上的趣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历史上有很多趣事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但往往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这些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清主次,避免学生过分关注趣事,忽视了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在适当的环节穿插,让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历史课有趣的基础上学习到相关知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也是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上讲下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学任务重,讲授法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传输,但是长时间这样会使学生厌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注重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教材上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平铺直叙的,学生容易找不到重点,教师可以把知识系统化、问题化,使知识呈现更加清晰和明确。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出问题,也就是把知识问题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运用。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展示问题。学生为了提出问题,肯定会认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到这个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语言、图片等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能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有活力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环节,组织全体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用于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这样能够有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通过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讨论的应该有很大的开放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之所以对历史课堂没有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历史知识枯燥乏味,识记起来很困难并且容易遗忘。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培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例如对于有些重要的年份、事件等,教师可以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例如中日《》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这些口诀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且还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目的。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学习兴趣;有效激发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空间等因素,充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的目标。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作简要分析。

一、以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学习活动中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较为明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当着眼于这一点进行研究,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首先,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尊重、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待全部学生一视同仁,绝不简单地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帮助,这样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氛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乐于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其次,笔者充分给予学生民主,教学活动中不搞“一言堂”,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与评价,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还有机渗透一些趣味小知识,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程度。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的教学中,笔者穿插了“土豆加牛肉”这一说法的由来趣味内容,学生感觉到非常有趣,类似的小故事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起到活跃氛围、补充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综合效应,可以为广大教师所借鉴运用。

二、以生动的影音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都是以“尊重历史、严肃认真”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并没有错误,历史教学一定要尊重历史,不能胡编乱造和随意增删,要依据历史的客观事实进行教学传授。但是尊重历史和提高历史教学生动性之间并不矛盾,部分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历史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笔者在严格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一些生动的影音资料,丰富历史教学课堂,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生动的、有趣的,颠覆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形象。在这些影音资料来源方面,笔者进行了精挑细选,一般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选取历史文献影音资料,从专业网站上下载这些素材,融入到教学课件设计之中;二是选取影视作品中的片段作为素材,所选择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是严肃的影视题材作品,一些所谓的“雷剧”“逆天剧”一定要排除在外,设计与制作出能够补充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充分运用。例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系统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由来、谈判的艰辛历程、回归时的盛况以及当前港澳繁荣稳定的发展局面,让学生对“一国两制”伟大政治构想的科学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影音生动演示也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以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丰富、历史学习能力得到强化,这是素质化历史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针对这一方面深入研究,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成效的显著提升。笔者在这一方面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效开展历史学习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充满兴趣地投入到探究互动之中,在饶有兴致的探究学习中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尤其是在相互辨析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学中,笔者就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相互合作学习研究,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笔者引导学生研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从一诞生就面临着哪两个方面的严重压迫?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其与哪些势力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抗争的目标是什么?结局如何?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和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哪些积极意义?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笔者通过这样的思考提纲引领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程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盎然,自己认真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相互研究,较为完善地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效果很明显,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以专题的讨论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课堂须要注入生动的因子,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除了抓好课堂知识点的传授之外,还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任务,穿插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让历史学习变得活泼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例如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这一方面的了解,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以交通工具为例,学生介绍了家庭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一直到现在的汽车,家庭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交通工具的变化正是这种变迁的标志。学生自己的阐述内容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一位同学发言能够激起其他学生的兴趣,纷纷踊跃发言,一时间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再以通信工具为例,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砖头大哥大”,也就是第一代巨型手机,高中生对这一时代的通信工具并不熟悉,经过笔者的介绍,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认为这一“大哥大”还有防身的功能,可以当砖头使用。笔者分别演示了第一代、第二代直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大家一起对其体积、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发展变化具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悟出了科技在进步、群众生活条件在改善的道理,整个专题活动中始终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之传统教学方式更为浓厚。

五、以实践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不仅要狠抓课堂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同样要将课外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更为有效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去感悟、分析和研究,充满兴趣地进行实践调研,这样的调研活动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开展调查研究,并共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学生借助于这样的调研活动,能够让身心得到一丝放松,从紧张的快节奏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对本地区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也增加了社会阅历和积累了社会常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具有了显著提高。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历史学习更加投入,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功能。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此为抓手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颖.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刍议[J].成才之路,2012,(29).

[2]胡孜.基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构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篇8

关键词:点;线;面

有的地方不将历史纳入中考的考试范围,学校对语、数、外科目研究、探讨有余,但对历史爱理不理。这些都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与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把庞杂的久远、枯燥无味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成了广大历史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话题。

以笔者浅薄的教学经验认为,看似庞杂的历史,其实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从而为心理还不够成熟或知识面、分析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初中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抓点。也就是知识点。大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小至整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间、背景等。这一个个的点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或了解的东西。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大致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知识点:(1)对台湾的统治的强化。(2)对的统治的加强。(3)对新疆的管理。(4)对西北及东北塞防的加强等。这样,对多民族的国家政权的巩固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通过串线,让学生把中外古今的历史事件做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深化了知识点的学习。如,把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事件(点)都串起来,那么就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这对初中生来说,理解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是一个横向的全景图。如,对的教学过程,通过九一八、、血战台儿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攻入日本本土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对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景式的认识。学生再不会把这阶段的事件与其他事件混为一谈了,也能正确分析出这段国际国内矛盾等。从而做到中国史与世界史合而为一,事半功倍。

总之,通过抓点、串线与铺面,学生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从而达到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要真正落实以上这些,需要教师熟练灵活的运用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首要的,再加上生动愉快的课堂教学和切实有效的课后巩固,历史教学将会是学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孙莱珠.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内容;取舍;有效

新课程在江苏实施六年来,中学老师反映比较多的是历史课的内容多、时间紧,需要讲的东西根本讲不完,而且学校的课时普遍比过去要少,任务很难完成。因此有效教学被提上了日程,大家开始更多地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研究中,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和方法较多,对于教学内容关注的较少。其实从教学目标上看,只有正确选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才能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正确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教学必须有所舍

1.就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而言,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历史教学不是记住所有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现象,所以舍去一些内容不会影响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历史Ⅱ》的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中国商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不是记住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经济现象,而是通过学习,“概述……概貌”“了解……特点”。因此即使在教学过程中,舍去某些内容,也不会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其发展的特点。

2.从历史教材的地位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教材也是师生课堂对话的“话题”,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一课的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为学习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提供的一种学习资源,因此不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不需要完全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全部内容。

3.就高中历史学习内容而言,高中历史课标设置了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涉及25个专题,7个改革、14个人物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很多。例如必修Ⅱ专题一《中国古代商业》一课,从教材内容看,涉及历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原因、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的发展,古代对外贸易等数个知识点,要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里全部完成,老师讲不完,学生也难以接受,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学就必须有所取舍。

二、历史教学舍什么、取什么

1.取舍的依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取舍不具有随意性,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对学科的具体要求。比如,历史课标对《古代中国商业》的要求是“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同时江苏省《历史教学要求》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概述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将这两个规范性文件整合,作为基本内容: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述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围绕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抓住了教学的主线,突出了学习的重点,有利于重点解决学习的核心目标。

2.选取的基本原则。有了《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要求》,就有了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就有了方向,但是这两个文件规定的比较抽象,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要求呢?即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取舍呢?这就要求处理好课标、教学要求和教材的关系。

(1)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典型性的教学内容呢?典型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一般阶段特征,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内容。如果不能选取典型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不容易掌握其显著特征。如《古代中国商业》中,“古代中国商业的概貌”这个学习内容,如果要把历朝历代的商业现象都作为教学内容,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真正具有典型性的现象反而不能够凸显出来,学生也不容易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的概貌。所以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我选择了商人、柜坊和邸店、交子、商帮等这样几个典型的商业现象,帮助学生梳理历代商业的概貌,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特征把握就比较容易和到位,教学目标也就相对容易达成。

(2)选取理论性强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倾向:一是不容易掌握历史学习中理论性较强、抽象性较为明显的内容。二是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教材中简单描述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教学时要选取那些有挑战性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古代中国商业》一课中,市的发展与变迁,学生感觉这个经济现象比较抽象,难以迅速概括出市发展的线索和特点,但是对这个充满挑战的内容又很感兴趣,所以这个内容要作为教学重点,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市的变迁。笔者对此提供了小说《水浒传》、笔记《东京梦华录》、图片宋代汴京等许多材料,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宋代市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重点解决这个教学内容。

(3)选取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教材要选取那些能够体现历史发展一般特点的内容,选取对于学生能力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如《古代中国商业》中,历朝历代都涉及商业发展的原因问题,但是如果每朝每代都详细讲述,学生就难以掌握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利于培养概括综合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促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只要掌握了这个基础性问题,其他历朝历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只要结合具体朝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解决了重点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2014年江苏省的学业水平测试已经落下帷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三星级学校,历史这一门科目,学生的过关率每年都不是很理想,但是今年我教的两个班成绩却让大家眼前一亮。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高考”成绩谈一谈自己的经验,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一轮复习,抓纲扣本,补充史料,夯实基础

我们知道历史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的25个专题的有关内容。三本书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却不少,分配给历史的实际课时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一轮复习时,我们要以《考试说明》为纲,为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案,教案的编写最好按照“考试范围、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知识结构体系、典型例题分析、当堂检测”等方面进行编写,基于学生下课不会看历史的实情,知识点的记忆和练习都在课堂上完成,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要求老师在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

一轮复习一定要用好教材,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教会学生会看书,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喜欢将知识点都当作名词解释,从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这些方面来分析,在分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虽然让教师省劲,可是大量的知识全部通过PPT展示,无疑会让学生不堪重负,因为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最好是将重要的史料制作成PPT,讲到知识点再结合史料进行分析。不论是“小高考”还是高考,历史越来越重视对原文史料的理解与应用,所以请老师们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二轮复习,整合知识,纵横分析,专项训练

通过第一阶段的知识梳理,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反映历史知识太碎太难记忆。为了让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我根据专题类型进行归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复习,“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关联点,比较其异同,多角度解读历史,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上课会开小差,我让学生上课拿笔记下知识框架,然后让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进行一个比赛,比赛的题目就是“你眼中的历史框架”,请学生用较大的纸张绘画出历史框架,为了美观,可以任意使用线条框架颜色,最后评比出最美观、最实用的张贴在班级后墙,供大家学习欣赏。做老师真的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对学生的成果要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也会喜欢阳光的老师。

二轮复习的练习要注意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效度,对于那些考不及格的学生我直接就是面批,当面讲评。

三、仿真检测,提炼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复习,复习迎考就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必须讲究方法,严防学生出现“高原反应”。在引导学生放松的前提下,选择近三年的真题,让学生感受试题的题量、题型、难易度训练学生进入考试状态。单选题要求限时训练,标出关键词,最常用排除法。材料题要求学生先看问题再回头阅读材料,审题时学会将题目“瘦身”,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答题的时候看分答题,肯定的就明确答题,不太拿得准的就尽量多写一点,总会有得分点在里面。在平时练习中,错别字和字迹认真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四、重视乡土史,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特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