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

篇1

一、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哪些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记忆,完成由学懂到学会到学好的转变。

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化教学;有效运用

新课程的深化改革要求学生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没有重视“问题”的重要性,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问题化教学方式,将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线索,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化教学概述

问题化教学又称为“探索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其主要指的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创造性思维加以充分调动,并运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从已学的知识中概括出应用的规律与原则。这样能够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初中科学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化教学,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有效运用

1.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对“各种各样的土壤”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会产生疑惑:难道土壤的“模样”不是一样吗?然后教师可利用玻璃瓶,装上具有明显分层的土壤,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中隐含的相关科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直观

了解。

2.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名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利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加以提问,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活动观察中的运用

观察作为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可通过活动观察和体验准备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对科学课本中知识的真实性加以体验,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思维。如教师在对“水的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带领学生对周围水源情况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的情况。然后在课堂讲授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问题讨论:水资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通过活动的观察和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点,对水资源的保护加以重视,并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4.科学实验中的运用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玻璃棒上蘸几滴浓硫酸,并将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沾上,将其与酒精灯灯芯接触,通过高锰酸钾粉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热量将灯芯点燃。然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如为什么酒精灯不用火柴也能点燃?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运用效果

将问题化教学有效运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化教学方式时,可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硝酸钾溶液中,其具有一定的溶度,将绿色开花植物栽植在其中,可以发现开始几天该植物出现干萎情况,不久后又开始恢复原状,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的元素以及植物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等,从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该原因。二是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问题时,应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隐含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地膜覆盖有利有弊,利是促使作物产量提高,害是产生白色污染,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应废除?三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化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拓展,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学习“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种子从萌芽到长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受,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植物生长”和“种子发芽”等,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化教学时,可将其有效运用在教学情境创设、文学作品、活动观察和科学实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思维,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亦飞.浅析促进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有效提出[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40-141.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教学实践;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98-01

一、科学素养的具体含义

人们对科学素养含义的理解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指科学课程里的具体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

1.对一般科学知识基本了解。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部分的一般科学基础知识,科学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生物、科普技术等等,随着社会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会越来越广泛。

2.基本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是在不断进步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主动了解、研究各种现象,达到丰富人类科学知识的目的。这些经验和方法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已经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初中学生来说,需要对这些探究的过程、方法、态度进行了解,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

3.基本明白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无止境探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包括精神上、物质上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初中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进步影响,消除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创新科学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

科学教学课堂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科学学科教师,除了系统的传授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科学素养是人文思想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以后的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初中科学课程的几个特点。科学课程有别于其它课程,一是科学课知识点众多,既包含科学史、科学人物等人文社科内容,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内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学习过程是极其枯燥的,没有师生课堂上的互动,科学课程就会沦落成那些依靠死读硬记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纯记忆课程,完全违背了初中开设科学课程的宗旨。二是科学课程教学不但要求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人类科学史发展证明,科学知识从来都不是来自空想,而是经过千万次的动手实验得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三是科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一般对科学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既是教师教好科学课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创新提出了要求。

2.提升教学艺术水平,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针对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使得教学实践更加适应学科要求,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在课堂内容的导入上要别树一格,让学生一上课就感觉新颖精彩,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具有迫不及待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很快进入到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伊始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理,并产生对其的探究欲望。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要正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提出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同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组成多个科学兴趣小组,在课余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学习。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对一些学习压力较大的同学,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减轻心理负担,破除心理障碍,慢慢提升其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整个团队的科学素养。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要因地因时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案是最适合科学教学实际的方案,但由于科学课堂的局限性,例如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狭窄、科学实验程度难易不同、课堂场地条件的限制等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教学多方面考虑,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延伸科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针对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激励的方法,避免使用不恰当评价打击学生积极性。初中学生还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等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科学追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意识,对学生确有新意的想法和见解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提出的科学探究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并做好指导,在科学教学的动手实验部分,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求知态度,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激励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多问、多动、多想。对学生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例如通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不同语言表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赞许,对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地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较高难度的科学活动,激发他们的更大兴趣,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让学生在自己的一步一步的鼓励下,增强自信心,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毛建新.初中科学课实施探究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

篇4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七新” 初中科学 信息技术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与科学密切相关,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摸索与实践,笔者总结出“七新”之法,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对“七新”之法展开论述。

一、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教育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发展,关注国家关于教育的一些相关政策,关注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新理念,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来讲,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不是让学生做对多少道题,得多少分为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敢于突破原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掌握科学,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改变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有过了思想这道坎,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新课标的实现。

二、掌握新技能,提升教学能力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从业者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学”字当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对于教师来讲,更要一刻不停地进行学习,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要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灵活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笔者之前对信息技术也是一窍不通,后来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专门学习了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软件,而且还学会了视频和音频的剪辑,为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新手段,引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有的教师会针对某个学习要点,制作动画,生动地给予展示,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喜欢通过多媒体进行一些课堂游戏,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游戏当中,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这些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一直在尝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生动演示了日食和月食的整个形成过程,并一步步进行讲解,消除了学生单纯看图片带来的困惑。此外,我还经常在课堂上运用电脑抽奖类游戏,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放到游戏中,抽中谁,谁回答问题。同学们对于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感兴趣,表现非常踊跃,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拓展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时候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并传授更多的知识,然而,教师的知识量毕竟是有限,精力也是有限的。以初中科学为例,其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基本教材就可以囊括的,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作为教师,适当对这些课外知识给予讲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兴趣。笔者经常会在讲课前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五、引进新激励,激发学生潜力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他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关爱和呵护之中,更加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表扬和认可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口头表扬,发奖状,发奖学金等等,很多教师也非常善于运用各种表扬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潜力。笔者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会经常运用一些答题软件,设置各类基础知识题目,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答对,电脑会说“你真棒”“非常棒”“继续加油”等;如果答错了,电脑则会说“太可惜了”“要努力”,在答题时,同学们都希望听到电脑的表扬,表现十分踊跃,在电脑的激励声中,同学们牢牢掌握了各个知识点。

六、挖掘新不足,改善教学水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和差距,这也为教师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提供了动力。但是,俗话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沉浸在教学当中,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别人可以为自己指出,但毕竟不是亲眼所观,难免存在怀疑。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有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会定期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让老师亲自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不足,或者直接将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教研小组里进行播放,让教研小组的所有教师进行观摩和品评;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也经常进行课堂录像,回家后反复揣摩,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七、搭建新平台,实现家校交流

初中生非常有个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讲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对初中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校互动是做好初中生教育的前提。过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与家长一个学期难得见上几面,除了每个学期的家长会,教师与很多家长不可能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家校互动成了一句空话。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高度发达,为家校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笔者也非常乐于运用网络工具等信息技术与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笔者专门设立了家长微信群,可以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通过网络工具,我可以对学生在假期期间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笔者专门开通了微博,定期发表初中科学教育话题,了解家长朋友的心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了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推动了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的教学需要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趣味化、互动化。当然,作为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信息技术而去采用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一定要有高度,要站在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的全局上,牢记“七新”之法,运用信息技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运用,初中科学教学必将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樊青凤.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蔡仙明,李国良.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思考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8(23).

篇6

关键词:中考试题;初高中生物教学;教学衔接

一年一度的中考,是对初中阶段教学效果的一次综合性检测,作为选拔性的考试,由于它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而对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中考生物学科考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选拔具有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学习潜能的学生作为高中入学的对象,因此在中考命题中往往都体现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可见,在搞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问题上不能忽视了“中考试题”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个棒,让衔接更具有导向性。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方面

初中生物学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向学生介绍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和现象,教材内容是以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和基础的结论为主,通俗易懂,总体难度较小。而高中教学特别是浙教版的生物教材大都采用实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科学假说和实验验证来揭示生物学现象的本质。

2.教师“很难教”

高中生物教材课时总量少,而且每课时容量相当大,初中的教学大多采用呈现式的讲解方法,虽然新课程安排了很多生物实验,但是大多是一些观察性、验证性的实验,而高中则要求他们自己去探究,大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且高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所以学生往往觉得老师讲的课很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没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

3.学生“很难学”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情感特征与性格特征上,学生为什么觉得“很难学”,因为他们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高中生有这样的经历,上课认真听讲,课本也看得懂,可就是题目不会做,成绩上不去,为什么呢?这主要还是学生对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是以为像初中那样记住了就可以了,缺乏综合分析和整合归纳能力。所以学生觉得“很难学”便不足为奇了。

二、“中考试题”让衔接教学更具导向性

绍兴市教育考试,研究院的陈胜钢老师曾对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学试题回顾中,就曾提到这个问题。他强调科学卷命题不仅要严格遵守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所考查的知识点要分布均衡,没有偏题怪题,而且更偏重与高中科学分科学习密切联系高中的后续学习的知识。可见,在中考命题时也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科学试题,更多地关注了各种科学方法的运用,实验与探究题所涉及的知识的要求不高,但均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考核,在科学结论与现象是可重复、可验证以及符合逻辑推理等科学本质上对学生进行了考查。

1.重视生物实验题,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特别是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光合作用等经典生物实验题在每份试卷中都会出现,也增加了探究性的实验题和科技前沿的信息实验题,同时强调实验设计。

2.注重学生能力考查,与高中教学接轨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对两方面能力要求的考察。命题时,要关注学生实际水平的状况,注重获取知识能力、分析探究综合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考查。这些能力的具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基础条件。

(绍兴)21.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如图所示。

(1)肿瘤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传染病。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一个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的过程,利用该抗体进行治疗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其次,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命题是关注学生对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等信息,在陌生环境下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3.降低部分难度,高考试题(或高中课本内容)重现于中考试题中

(台州)34.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 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___________。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这些中考题目有直接来自于高中课本,由此可见,初中的教师要关注中考命题,因为从中可以了解高中生物的内容要求和难度要求,知道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和高中更好地接轨。

总的来说,生物学的教学应该十分注重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而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法、学法等多方面的衔接,因此,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工作,高中生物教师任重道远,初中生物教师也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顾巧英.生物教改贵在“活”.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概念;能力考查;评估工具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学教科书习题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批准号:2015SCG3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追求卓越:职前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批准号:2016M592019)的系列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73-03

一、研究缘起

试题能力考查倾向不仅是其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更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借助布鲁姆――安德森的认知过程水平对各类教育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每一层次间缺少必要的说明而导致各层次间的界面不是特别清晰,从而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操作性不强的现象。

以初中科学为例,我国各地的初中科学试题大多重在知识考查,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能力要求,这不仅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更对初中科学教学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初中科学试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基础上应用所开发的能力考查评估工具来分析试题的能力考查倾向,探查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在能力考查倾向上存在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二、初中科学试题特点分析

本研究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了不同年份的初中科学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考查题型过于传统

经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科学试题题型种类丰富,有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说明题、作图题、推断题、实验开放题8种之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与填空题,考查分值比例分别为34.75%、46.3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能力考查的灵活性。

2. 信息呈现方式单一

实验图、模型图、数据图、关系图以及实物图等解释性工具必将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辅助手段,也理应成为科学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所选样本中绝大多数试题只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少部分试题采取了其他呈现方式和组合多种方式,这样,就降低了由于信息识别、加工、运用所带来的难度。

3. 试题结合生活情境

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科学试题需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情境,让考生在一种模拟的实际中分析、解决问题。所有样本中,近40%的科学试题情境素材选自社会与生活,达到了“让学生在考场感受考题生活化”的目的,只有2%左右的试题情境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这样有助于减轻考生心理紧张而使得试题较为准确地测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4. 重点考查科学概念

本研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将科学学习分为5个学习领域,分别是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模型、科学实验、科学计算,图1是全部样本中各学习领域考查分值比例的平均。由图可看出,初中科学试题对各学习领域考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最大,其次是科学实验与科学计算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在19%左右,而科学符号与科学模型学习领域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9%左右。

上述分析表明,初中科学试题题型、信息呈现、情境设置各有特点,但这些均属于试题的外部特征,不能揭示试题的考查本质。因此,分析试题背后的能力考查要求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把握试题考查的本质特点,还能为教学实际提供有意义的反馈指导。鉴于初中科学试题中考查科学概念的分值比例最大,本研究将以科学概念学习领域为例,构建能力评估工具并进行具体应用,为我国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概念在人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事物加以抽象、概括以及分类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广泛联系,最终形成对世界整体化、结构化的认识,即概念帮助人们将其认识从简单的知觉水平提升到思维水平,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对于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科学”,指“正确、合理”的意思,科学概念就被理解成“科学的概念”;另一个比较广泛的理解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由于对“科学”所指范围的界定不同,科学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且将科学领域限定为狭义的“科学”,仅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即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可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并可在教学条件下获得”。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必然也是科学学习的基础内容,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改变他们的已有概念,而不是仅仅增加记忆中的信息量。

由相关学习理论可知,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概念学习过程,但概念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Ebert等人设计了概念渐进发展的概括化模型(图2),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大多数概念都太复杂,不能让人在一步之内对某个概念从不了解到了解,基于人们自己的建构,概念经常被再分解成渐进发展的几步”。学生在概念发展过程中,必定还受到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复杂的生理心理刺激、强化、转换而习得。

由此,本研究根据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将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4个水平:识别(回忆和识别相关科学概念)理解(从多方面释译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区别和联系相似概念,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应用(对科学事实进行原理阐述),具体规定如表1。

本研究为考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专家咨询对水平界定进行评估,并由两位研究者选取特定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及层次、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际的试题分析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考查倾向分析

本研究按照既定水平界定结果,针对所有研究样本中有关考查科学概念的试题进行分析,分别从考查水平、历时变化、学段差异几个方面来揭示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的考查特点。

1. 考查水平特点分析

本研究对所用研究样本进行综合发现,水平1考查的分值比例为27.4%,水平4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5.7%。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初中的科学概念考查仍以基础为主(水平2和水平3之和占据66.9%),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理解为主”,而且需要记忆的内容过多、高层次水平考查要求较低。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考查知识点的选取状况发现,考查内容过分集中于物质科学中的部分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偏重知识考查。

2. 历时变化特点分析

本研究以课程改革的开始年份为节点,分别对课改前、课改初期、课改深化阶段的初中科学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同样不令人满意:随着课改的进行,科学概念的考查比例不断增大;高层次考查要求在课改初期有所提高,但课改深化阶段却又减弱;“理解”层次要求考查比例始终高居不下。

3. 学段差异特点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某个初中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该校的月考、期中/末考、地区综合考、最终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月考试题中只涉及水平1、水平2、水平3的考查;到了期中/末考,仍然是加大水平2、水平3的考查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综合考对科学概念各水平的考查已经非常接近中考情况,这再一次体现了我国当下的终结性考试对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五、研究启示

本研究聚焦科学概念学习领域,通过对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具体应用,得到如下启示:①我国当前的初中科学评价仍以知识评价为主,“能力立意”考查的倾向并不明显、能力考查似乎还是一纸空文,这亟待统一的科学能力评估标准去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本研究正是这一标准研究的尝试;②本研究发现中考作为“指挥棒”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样势必会阻碍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仍然重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本研究所建构的能力评估工具客观上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操作性框架;③本研究作为一种尝试性探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能力水平是否可以进一步抽象?能力水平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如何?能力水平是否存在下位水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8.

[3] 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严文蕃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5.

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效率;有效策略

初中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作教学计划,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指引学生使其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高效的学习效率,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习惯以科学的角度为起点,对待问题要客观、理性,从正确的方向分析处理问题。因此,对于提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究是每一位老师必须要积极面对一项挑战,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亢奋状态。

例如,对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课“走进科学”我就用了一段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会捕食昆虫的猪笼草,澳大利亚的能预报天气的“极雨花”。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壁虎的断尾逃生、黄鼬释放臭气来防御敌害。以及生物的发展前景:克隆技术(克隆羊――多利),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只有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营养与健康”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某一天三餐的食谱,然后公布几份,让学生评价哪份比较合理,其他还需要补充什么?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然后,请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配出合理的三餐食谱,这样,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后设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如上完新生的第一节课“走进科学”在最后总结时,我说:“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出我们身边的科学吗?请你们课后查阅有关的资料或上网查询,下节课我们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科学教学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摒弃传统的 “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现代教学模式所替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完全获取科学知识,学生的个人能力一定要具备,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如果学生拿到科学题目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注意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才导致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办法,有目的性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要从多方面着手,例如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将例题训练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坚持一项原则,那就是因材施教,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长,有目的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在进行探究性研究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将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逐渐向“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也从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 “水的压强”这一课时,学生明白:连通器装同一液体时,液面是相平的。这时教师要提问:得出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吗?学生进行思考,将茶壶这一实例列举出来。教师继续提问,学校锅炉是铁制造的,怎样才能获取炉内水量?学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教师继续设问:长江三峡水电站是借助于长江水来发电的,一旦修建了拦河大坝,不就阻碍了上下游船只通过?(船闸原理)。只有通过这样一问一思考,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步步的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思维空间

只有大脑不断思考,才能有新的发现,所以说思维是知识发掘的根本动力,学生要想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只有促使自己不断活跃知识思维,才能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创设思维空间。然后要想使得自己的思维空间创设更广阔,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其中包括:(1)大胆尝试,敢于突破。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其主要是有意从反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当常规的思考方式难以解决问题时,则需要从另外或相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往往会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讲 “浮力”时,学生知道了使用秤测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方法之后,我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不借用量筒、天平等测量工具,只通过使用弹簧秤将不规则的铁块的密度测量出来。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大大提升,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点来分析解答问题,例如物体受力、密度等。(2)改变要求,思维拓展。对同一对象材料,从不同角度、形式、范围来展开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称之为思维的发散。教师要从发散思维中涉及到很多创造思维环节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要特别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思维发散为典型进行讲解时,要特别留意不仅要将习题的核心思想保留下来,还要注重灵活改变命题的形式,对于自然科学习题,纵使它的习题类型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考虑问题的总体思路不会有太大变化,在面对变化时,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从而使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完善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质量是初中教育中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了,才能彰显出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喜欢科研事业,要有学习科学的强烈意识,指引学生要时刻准备献身科学的精神。只有从思想上得到熏陶,才能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加热爱并注重科学教育。其次,要维持良好地学习心态。教师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便有学习意识,在授课时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中,进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善于拓展。在对问题进行探索时,要学会引导学生将同事物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我们把探究性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积极地探索旧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冲突引发学生探究和探索的动机,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推理,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学生对获得的数据、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形成观点,更新知识结构。

下面就是探究式教学法的一个练习: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_______的高低、液体_____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_______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上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___________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科学技术为基础,自主选择主题并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科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将科学知识情景与问题统一,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亲自参与探究。将自己设计思想、实验方案、价值观念体现在各种实践之中,通过制订、实验、检索、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让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六、加入教学中的感情因素,提升教学品质

科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是有差异的,它不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教材中还有许多潜在的显性情感因素存在。这时,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潜在的显性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前人在进行知识探索时的不易,借助丰富的语言表情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述 “元素周期表”制定过程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让学生被他的勤奋与坚持不懈所感染,受到熏陶。其实在门捷列夫之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尝试对元素无规律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也有人提出过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但这些发现并不能极大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然而门捷列夫一直坚信元素间的规律是客观、可感知的,这种信念一直陪伴着他,促使他不惜花费很长时间,把每种元素的符号、原子量、主要性质制成卡片对其反复进行排列、组合、推敲,最终门捷列夫得到了元素周期表。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精神足以打动每一位学生。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出发,既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又要及时改变人文意识,使得科学教育改革又上新台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2]张泽军.新课标下科学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2010,19(7):22-24

篇9

关键词:复习课;知识梳理;活跃;复习效率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对已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重现,梳理知识体系,它也是一个有针对性的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教师可以解决一些学生遗漏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但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尴尬的现象:尽管我们说得唾沫横飞,效果却微乎其微,因为在复习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与主观能动性都是处于低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使复习课更为有效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用好针

复习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片面地强调“系统”“全面”。复习时把已学的知识完整地重现给学生,点滴不漏地加以讲解分析,使学生处于回忆状态,于是复习课就成了教师复述课,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其实这并不是教师讲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不想认真听,主要是重复性学习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味。最近美国坦普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重复性工作者容易出现疲劳感。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损伤缘于细胞激素的不断生成,干扰神经中枢正常工作所致。研究者认为,最初,重复性工作加重了细胞负担,促使细胞激素不断增多,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由于细胞激素越来越多,神经中枢受到影响,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贪睡,脑袋不清醒,眼花等情况并造成神经损伤。

如何让我们的复习课更加有效,让知识完整的重现却又避免简单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好针,用针去挑出问题,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1.准确定位,一针见血

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找到学生问题所在,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以此作为复习课训练的重点。那么,怎么去发现问题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从学生提问中发现问题,学生提问多,说明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从学生的作业、练习反馈情况中发现问题,学生做错比较多,说明这个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当然有的学生不喜欢问问题,有的学生的作业有抄袭现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分析中去发现问题,这是发现问题很重要的途径。

2.针对性习题,四两拨千斤

棍打气球越打越高,刺破它只需要一根针。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效。参考资料良莠不齐,只有在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的前提下,题海战术才是可取的,所以选择题目时一定要慎重。题目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年的中考试卷、名师的模拟题、复习题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有的学生喜欢攻难题,而忽略了基础的复习,成绩同样不会提升,所以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去选择题目。这样,题型见多了,思路自然开阔,就可以避免出现解题思路阻塞的现象。另外,做题的数量并不是多多益善,一定要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进行精选精练,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而且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有问题的引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穿插相关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有目的的整理复习;学生有针对性地选题,有目的性地做题,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穿好线

“用好针”让我们的复习有了方向,但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每一位学生的问题也不同,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同时也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如果只是把这些问题和知识点和盘托出,尽管我们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累得满身的汗水,学生听课仍然会索然无味,依然会纷纷欲睡,听课的效率不高,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

产生上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点乱、散且多为已知的。所以学生同样极易产生疲劳感。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上积极乐学,我们要穿好线――让我们的课堂复习有一条主线贯穿,使我们的课堂形散而神不散。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线法:

1.问题主线法

丽水的樊老师在复习《酸的性质》一课时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位酸洗工人,工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向学生寻求帮助,例如:不小心把浓硫酸溅到了皮肤上,该怎么办?在工作过程中我能抽烟吗?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定海区的李老师则以金华强酸泄露这一新闻事件引入,对新闻画面中消防官兵所使用白色粉末的猜测成为主线,探究复习了酸有关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课堂思路清晰,学生积极性高。事实上两节课都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以相关的问题为主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回顾了旧知识,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恢复了像上新课时对知识的渴望,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旧的知识点又在潜移默化中重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2.游戏主线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在做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同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初中生都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他们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如果巧妙地将游戏和知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青田二中李育明老师在一次复习课上将习题设计成以“你,能当上将军吗”为主线。闯关一:护城小兵;闯关二:威武校尉;闯关三:飞骑御使;闯关四:神武都尉;闯关五:骠骑将军(来自网络游戏梦幻西游)。在解题过程中李老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回顾旧知识,特别是遇到难题时,让学生以已学的知识为基础寻求突破,串联起知识。枯燥的习题化身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学生热情高涨,为破解题目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以致到下课铃响时,学生感慨“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3.载体主线法

在复习时以某件事或某个物体为载体创立一条主线,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温溪高中吴春媛老师在复习《电功,电能》时,以家里新买了一个电热水壶为主线,牵出铭牌、额定功率、电功电能的计算、电能表的使用等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将枯燥抽象的功、能等问题转变成了简单熟悉的生活用品,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它。吴老师说了句“帮老师一起来认识这个电热水壶”,让学生都有破解它的动力,成功地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后吴老师说了句“谢谢,同学们让我知道原来简单的热水壶也很不简单”。这是给同学们鼓励的同时,告诉大家,复习也像这个电热水壶看似熟悉、简单、容易,但要真正把它搞懂搞透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三、“活”起来

用好针,穿好线的目的就是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使我们的复习课“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复习氛围;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我们的学生“活”起来,开展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1.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课堂上形成的一种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直接影响着复习课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复习课中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课堂情境,用情感感染学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师生之“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真挚情感和师爱是调控课堂气氛的基础。“学源于思,情溢则思发”,复习课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情感联结起来,使教师复习内容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教学。

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感情共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气氛才会活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知识“活”起来

学生对于需要记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是感到很困惑,觉得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内容多而散乱,比如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指示剂的颜色,等等。死记硬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效果不佳。记忆方法很多,诸如口诀、顺口溜、诗歌等,运用巧记法,可在很短时间内,记住很多难记的知识。

一首化学版《青花瓷》红遍大江南北。我也在考虑是否可以让我们的知识也像唱歌一样唱出来,像吟诗作对那样对出来。为此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些归纳。比如:天平:螺母游码分度盘,指针标尺加托盘,游码归零再调平,左偏右移调螺母,物左码右别放错,加减质量用镊子,先大后小再游码,平衡螺母勿再动,砝码游码和为值,物归原位好习惯;复习酸碱性时:溶液酸中碱,石蕊红紫蓝,酚酞碱变红。这些口诀我编好后把它们教给学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许多学生还积极参与其中,对口诀进行修改完善,知识点自然就记住了。

3.让学生“活”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正在悄然变化,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复习课上,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复习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通信模式,让团队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分享他们的成就;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复习工作就像做针线活,看似简单,却千头万绪,细且难。但只要我们细心地去发现,精心地去揣摩和耐心地去编织。就能用它绣出美丽的复习之花。

参考文献:

1.如何上好初中化学习题课.鼎城教研室.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

3.许崇任,程红.动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篇10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最广泛,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初中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应更加广泛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既要保证能有效开展,又不能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物理知识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开展科学方法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情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当然,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脱离教师的自觉性,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大多是隐含的,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没有对物理科学方法比较系统的理解,科学方法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

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四、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着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科学精神要注重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乐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五、物理学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