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分类

篇1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1998年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从30年前的几乎无人知晓,到今天近乎50%的经济学文章使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技术以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然而,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相较于其它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因其强调数理基础的特点,一直以来被诸多学生称为“最有难度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难有保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它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于经济现象定量分析,相较于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其自身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数理基础,强调逻辑推导。在经济类专业的培养大纲中,一般先行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类与数理统计,再设置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及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这两者的实现,本质是数理推导。如果学生未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OLS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也无法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验上机并重。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两方面:理论教学和软件运用,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实现估计结果,这两者缺一不可。在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果不讲授理论,只讲解软件操作,学生会看不懂计量结果、一头雾水;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进行计量软件操作,学生则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即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熟悉计量软件操作与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由于尚未理解理论推导,或由于上机环境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晦涩难懂。

2 对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随堂调查

本文采取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时发放随堂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湖北工业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3个专业的260名学生为分析样本。在3个专业260名学生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15名,其中7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65%;金融学专业学生149名,其中52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35%;保险学专业学生26名,其中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20%。

2.1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调查分析

5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一般,仅有1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十分感兴趣。

3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的学习或就业没有用处,51%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就业帮助一般,仅有1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工作意义重大。

结合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学习兴趣”“有助于就业”这两者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有部分学生对待大学课程学习的实用主义倾向较严重:学生对将来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帮助的课程不感兴趣。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门课程与将来就业紧密相关;而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没有多大帮助,也没有多大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

2.2 计量经济学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较难,2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易程度适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较简单。

虽然高达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偏难,但在学习方法上,3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前预习,64%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前预习,几乎没有学生在每次课前预习。结合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有小部分学生从不完成课后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这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课程难度给自己学习带来的障碍。

2.3 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54%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适,而46%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合适,究其原因,绝对多数学生认为教材晦涩难懂。

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设置是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上机学时12学时。对于这样的学时设置,只有21%的学生认为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15%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也有1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多,14%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3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

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更好,19%的学生认为仅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好,16%的学生认为仅使用黑板板书教学更好。

2.4 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效果的调查分析

5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十分好,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该结果和前面各项调查指标的结果基本吻合。可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较畏惧。即使一些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最终取得不错考试成绩的学生,也对所学内容体系觉得不知所以然。

3 提高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实用主义学习态度。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学习更加以就业为导向,实用主义倾向加强:即对将来就业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习;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除了准备继续教育的学生,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几乎都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他们认为作为研究工具的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处”。针对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实用主义学习倾向,要求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难度之后,教育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包括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讨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和锻炼,这将是其受用一生的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学时设置上,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不应少于54学时,其中上机实验学时至少占三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用,黑板板书有助于讲解数理推导,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信息量。结合本科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偏弱的特点,重点讲授一元回归的OLS估计,证明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让学生明白其中原理,对于多元回归可以依此类推,让学生自学,重点以软件操作为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体体现在计量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这样一来,只懂数理推导的老师就无法很好地讲解这门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长期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准确把握,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

(5)创新考核方法。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充分发挥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作用。改革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可以采取上机操作、分组撰写科技论文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

[2] 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篇2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供求曲线 博弈分析 纳什均衡 聚点博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关税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也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相反,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一、TBT供求曲线分析

一般认为进口国设置TBT时是出于技术、安全、健康方面的原因,但从供求角度分析会表明进口国实施TBT的目的是为了打压出口国的出口价格优势。因为进口国实施TBT会导致出口国的企业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于出口国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不能达到TBT的要求而退出该产品生产,从而使出口国的供给曲线不仅向左移动且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导致出口国的国内均衡价格上升更快,从而使出口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减少相应地出口也减少,甚至变为价格劣势反而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二、TBT的一般博弈分析

1.基于两国模型下单一产品进出口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下,TBT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是在一系列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强化的。

这里采用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设置TBT的贸易保护作用。假设:(1)甲、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X产品。(2)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甲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乙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即甲国是X产品的出口国,乙国是进口国,两国的收益状况如表1所示,运用博弈论的划线法,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当甲乙两国都生产时,这时甲国获利75万元,乙国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只能获利25万元。

假设乙国政府对甲国出口的X产品实施TBT,以保护其国内的进口竞争产业的生产,这种保护措施使两国相关产业的损益情况发生了变化(表2)。运用博弈论的划线法,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乙国生产X产品的产业受到保护,收益增加到75万元,而甲国在乙国较高技术标准情况下生产,导致相关产业由于成本增加使出口减少,收益下降到25万元,甚至失去乙国市场。此时,甲乙两国收益刚好转化。

这样,乙国可以在WTO允许的限度内通过设置TBT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领先的条件频频设置TBT,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2.基于两国模型下两产品进出口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从理论上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但是,自由贸易制度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这里采用两国博弈的方法,分析贸易国设置技术壁垒的内在动机。

假设:(1)A国和B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A国在甲产品生产上有优势,B国在乙产品上有优势;两国分别从对方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即A国从B国进口乙产品,B国从A国进口甲产品。(2)A国和B国只允许采用技术壁垒方式来限制对方出口,它们的利得和策略分析如下:两国均实施TBT时各自的收益均为0;一国实施而另一国不实施TBT时,则实施TBT国家的收益为1,不实施TBT国家的收益为-1;两国均实施TBT时则各自收益均为0.5。博弈的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当A、B两国都设置TBT时,两国获利均为零,且只要两国不同时采取不设置TBT时,任何一国如果不设置针对进口产品的TBT将是严格劣策略,但是如果两国均不设置TBT的两国的均为0.5个单位的帕累托最优收益,所以此时的博弈均衡陷入了囚徒困境。

三、TBT的聚点博弈分析

博弈论中的聚点博弈论认为博弈局中人在策略选择应按从众策略进行选择才是最优的,因此我国也应仿效对我国实施TBT的国家的做法来实施与构建我国的TBT。一方面,面对国外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实施相应对策;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国外产品时通过实施与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更好地保护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发展。面对进口产品我国实施的TBT的对策为:根据我国产品的特色,利用标准合理地设置技术壁垒;完善检验检疫应对措施体系;采取进境前检疫审批、指定口岸进口等其他有效措施。

篇3

一、货币本质的分析

在经济学中,对这一问题最为精湛而深刻的分析出自于马克思。他从商品二重地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出发,看到商品一方面作为特定的产品存在,在其存在形式中观念地或潜在地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货币)存在,又抛弃了它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这种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为差别,差别必然发展为对立和矛盾。”而“商品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同商品的一般的社会属性之间的这个矛盾,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商品的这两个分离的存在形式不能互相转换的可能性。商品的可交换性作为同商品并存的物存在于货币上,作为某种和商品不同的、不再和商品直接同一的东西而存在。”①这便在第一个层面上展现了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在商品世界的矛盾运动中分离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在这一层面上所形成的表象是,货币发展的最初起点是以一切实在的产品和劳动而形成的。但应该看到的是,在那些打上了货币烙印的直接作为消费品或生产工具的商品身上,商品是由于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而成为货币;而在作为贸易品的商品身上,即为着用它再去交换其他商品而换进来的商品上,则是由于它充当了货币而获得自己特殊的使用价值。也正是这种不是作为消费的对象而是作为流通的对象商品,被人们最经常地作为需求的对象换进来,成为最初充当货币的商品,表现了货币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同时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的性质。这样,在本质上作为一切价值代表的货币,使物的价值同物的实体分离了。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2页。

作为交换价值最初的表现形式的物物交换,不是每一种物品都能和任何一种物品相交换的,也就是说,交换价值这一规定还没有支配整个生产,还没有使产品成为交换价值。它的消失和它的发生都是偶然的,是由偶然的需要、欲望等等决定的。交换的扩展和稳定,要求有一种一般的、不依赖于每一个人特殊生产的交换手段,超越直接的产品形式。可见,货布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联系的物化,它首先是表现一切交换价值的平等关系的东西:一切交换价值在货币上都是同名的。我们由此得到了一个警句:“一切商品都是暂时的货币;货币是永久的商品。”①在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成为货币的过程中,“货币内在的特点是,通过否定自己的目的的同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脱离商品而独立;通过使商品伺交换价值分离来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通过使交换分裂,来使交换易于进行;通过使直接商品交换的困难普遍化,来克服这种困难;按照生产者依赖于交换的同等程度,来使交换脱离生产者而独立”。②

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揭示出了一个更为重要而深刻的分析:即人们的劳动交换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换。“货币代表一种社会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③这种拜物教的神秘性质,既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来源于价值规定的;而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④商品的交换是以对劳动的抽象为前提的,“而在实际交换中,这种抽象又必须物化,象征化,通过某个符号而实现”。⑤这样,交换过程使产品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产品开始在头脑中取得了二重存在。“这种观念上的二重化造成(并且必然造成)的结果是,商品在实际交换中二重地出现: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产品,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得了一个在物质上和商品分离的存在。”⑥这两者之所以能够并存,只是商品取得了二重存在:“除了它的自然存在以外,它还取得了一个纯经济存在;在纯经济存在中,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单纯符号,字母,是它自身价值的单纯符号。”因此,商品作为价值的自身和作为产品的自身是不同的。价值不仅是商品的一般交换能力,而且是它的特有的可交换性。 “作为价值,商品是一般的,作为实际的商品,商品是一种特殊性。”⑦可见,产品作为交换价值的规定,便产生了一个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这就是货币。从而,“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切属性,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4页。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6—97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100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9页。

⑤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8页。

⑥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9页。

⑦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85页。

在货币上表现为和商品不同的物,表现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脱离的社会存在形式”。①事实上,被用作交换媒介的商品,只是逐渐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一个象征;而在发生这样的情况后,“这个商品本身就可能被它自己的象征所代替”;因此,货币在其完成形态上,是作为“交换价值的被人承认的符号”,“作为商品的象征”而存在的。②

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一旦货币成为同商品并存的外界的东西,商品能否换成货币这一点,马上就和外部条件联系在一起,这些条件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要受外部条件的支配。”③为了弄清货币本质上的社会涵义和制度性关联,对货币的分析就必须超越货币在完成形态上的某种具体形式,而扩展为一个全面性的分析。尽管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都立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但是,仅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劳动的产品形式,仅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式来理解货币的存在,实在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并往往使人们过多地忽略了马克思对货币存在“非物质性”的表述。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既然交换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它就像汇率一样并不包含自然物质”;④“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⑤货币在“价值形态上蜕掉了它自然形成的使用价值的一切痕迹,蜕掉了创造它的那种特殊有用劳动的一切痕迹,蛹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样的社会化身”。⑥“因为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那么,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⑦一切投入流通这个巨大的炼金钵的东西,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从每一个毛孔中渗出来。这样,由货币(或特定的金银形式)所体现的这种社会存在,就具有了一种邻近又超越社会财富真正因素的物质或商品的侧面。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0页。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1页。

③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2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9页。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8页。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第151—152页。

某种实物形式作为货币而存在的基础,甚至也不在于它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或直接有用性。尽管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假设,货币是由效用交换的过程提升到价值标准的地位而形成的,但实际上,最初充当货币的不同实物形式,往往是由它们所拥有的非经济因素及其它们在各种仪式中的实质性位置,及其一起进入特定民族共同体社会生活的不同方式.使它们与这个民族中其他类型的财产相区别而获得货币地位的。货币也由此获得了一种权力,成为了沟通社会与经济之间的一种制度性手段。“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货币的权力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也就是说,交换关系固定为一种对生产者来说是外在的、不依赖于生产者的权力。最初作为促进生产的手段出现的东西,成了一种对生产者来说是异己的关系。生产者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交换,看来,交换也在什么程度上不依赖于生产者,作为产品的产品和作为交换价值的产品之间的鸿沟也在什么程度上加深。”①进而使“货币对个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偶然的关系,而这种对于同个人个性毫无联系的物的关系,却由于这种物的性质而赋予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整个享乐和劳动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权”。②这样,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以现代社会为基点提供了一个关于经济过程的文化层面的经典论述,揭示了被嵌人生产过程之中的系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形式,而在生产者对商品的偶象化和移情意识中获得表现的。然而,这一具有深刻意蕴的洞见,并未被经济学充分理解,而是在人类学的场地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运用。

如用于特罗布里恩岛库拉交易圈中的交换手段——红色贝壳项链“索拉瓦”和白色贝壳手镯“母瓦利”,在其本身并无直接经济有用性的同时,却拥有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定和稳定的非经济的社会涵义;与此并存的“财富标志”,也是用“希罕并难于获得的”材料并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动”来制作的、而“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仪式使用的大斧斧身”;③劳姆(Laum)则证明了《荷马史诗》中著名的牲畜货币不是从牲畜作为实用产品的任何用途中产生,而是从牲畜在献祭和仪式性的聚餐(圣餐)中所具有的神圣意义里产生的。他还从赎罪仪式的收费中引出了等值(相同价值)概念,从象征性替代的仪式中引出了价值象征的概念,从仪式中散发圣餐引出了价格的概念。尽管人们把一些古代货币看作装饰品并从其装饰目的中产生其价值,但劳姆也明确地论证了装饰不能被视为终极的心理范畴来接受,而且装饰品事实上基本是巫术护符和象征。④人类学的诸多资料都表明:“被无文化民族用作货币的物体中很少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是给展示它们的人带来声望。”⑤同样也可以看到的是,“金银根本不是必要的使用对象,所以它们也被排斥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金银的使用价值的性质就在于它应是某种多余的东西”。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表示:“在商品流通的初期,只是使用价值的多余部分转化为货币。这样,金和银自然就成为这种多余部分中财富的社会表现。”⑦货币作为剩余使用价值的特点,隐含着金钱即声望,而声望与实际无用的“剩余使用价值”关联的观念,揭示出把真正人性的需要与无用的(非理性的)需求区分开来的必要性。“金和银同别的财富形式的区别何在呢?不在于价值量(因为价值量是由其中物化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在于它们是财富的社会性质的独立体现和表现。”⑧似乎可以这样说,金钱的本质是其绝对毫无价值。因为以合理用途和真正的人类需要来衡量,现代经济中的金银和古代经济中的贝壳、狗牙或羽毛束毫无区别,雅普岛的那些“即使在海下也继续象征着价值”的巨大石盘与诺克斯堡地下的黄金也并无不同。在某种充盈着社会文化和制度性涵义性的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中,在无价值的东西向昂贵的东西的转化中,许多具有深邃洞察力的学者都看到了作为货币完成形态的金银所具有的文化和制度性涵义。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1页。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1页。

③ [美]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贵州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94年版,第263页。

④ [美]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贵州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94年版,第263、264页。

⑤ Herskovits M.J.,Economic Anthropology,New York,Knopt 1952,P.214.

⑥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58页。

⑦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50页。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649页。

当然,需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经济学也并未完全放弃这一方面的思想努力。如国际通货理论的权威波尔.爱因齐格(P.Einzig)曾为了弄清包括“金问题”在内的现代通货问题的本质,以数年时间完成了《原始的货币——从民族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书,就受到了经济人类学者的高度评价。①古代经济的权威海希尔海姆(Heichelheim)指出,在古代近东地区附加于金银之上的价值,本质上具有巫术一宗教的性质;约翰.洛克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是“人类同意给金银赋予一种想象的价值”;凯恩斯也在其《货币论》中充分承认,现代经济附加在金银之上的想象的价值,是从宗教领域中衛生出来的,他曾写到:“古老埃及祭司的巧计使这种黄色的金属充满了其有魔力的特性,这至今也没有全部丧失。”①

应该看到,货币形式在财富的名义下,真正渴望获得的实质上是对人的权力。而其经济上的重要结果,便是创造了“超出需要的财富形式”。③正是对这种超出需要的财富形式的渴望,改变了事物的固有价值,而这本来仅仅取决于事物对人的生存的有用性。在此,我们再次看到了货币形式所展现的所谓现代“理性”的虚假性,正是这些理性原则,使我们一直把某些最令人厌恶的人类品质抬高到最高美德的地位,使我们没有胆量按照金钱动机的真实价值来评价它。这昭示着,从人类的本性需要和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关于交换价值的,同时需要一种关于使用价值的科学,以便使人能摆脱异化,摆脱社会的奴役,把外在化了的经济活动同人的发展的真正需要联系起来,而最终实现人向其本质的回归。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看到,货币存在的本质,可能并不仅仅在于其所谓的“经济性”规定,只有同时把握住货币的“制度性”涵义,才能对货币存在的本质作出全面的审视。

————————————————

① 参见[日]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7年版,第115页。

② 参见[美]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贵州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94年版。第264—265页。

③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40页。

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作出的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它看到了交换经济资源的所有权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当我们把引导权利转移的这种安排称作交易系统时,一个交易系统是由、法令、传统习惯和各种促进付给的手段、工具所组成的。在几乎所有已知的社会中,人们看到了某些特定的资产、物品,经常充当间接的连结环,频繁地出现在交易链中。这些资产、物品就被称之为交换媒介。而当某种交换媒介经常性地使用,并排除了其他物品充当潜在的或现实的媒介和支付的作用时,这种物品就被称之为货币。经济学在个体交换中看到,货币的有用性在于它使使用信息经济化,并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这样,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货币需求的部分原因在于出现了与生产专业化有关的收益。只要人们的生产与消费直接相联,或者说人们同时专业化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交换媒介就没有必要存在;而且,只要专业化分工和交换中的信息使用是无成本的,交换媒介也没有必要存在。从直接的易货贸易和相对迂回的交易比较中,可以很好地认识专业化的间接物流中所可以产生的利得。在直接的交换中,所交换的商品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巧合,即便获得了这一条件,若商品是不可分的,也会出现交换的困难。这样,人们的交换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为了直接交换而花费一定的成本来搜集信息,以确定他们商品制作的质量和对特定商品的需求,用经济学家的语言就是试着发现特定商品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或者就是在他们的交易链中加人间接连结环,以获得有关质量信息而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人们愈多地交易同一种资产,有关成本就下降得愈低,最终绝大多数交易者所面临的交易成本结构是可以比较的。一旦买卖双方作出某些安排来降低不确定性和改善期望价格时,某些商品就开始充当专门的交换媒介了。假设每个交易者都拥有一份最初的资源禀赋,假设交易成本与交易量成正比,把交易成本纳入交换模型。那么,交易者在追求最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他的问题是,在挑选最优的一组商品或在确定消费计划时,如何找到一个最优的交易结果并确定最优的信息成本该是多少。交易成本类型不同,所得到的付给体系就不一样,有些是货币型的,有些是非货币型的。这一理论分析指出的是,货币并非从来就有,而在同一个经济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交换体系。

经济人类学对解释现代社会的基本主张之一是:尽管市场经济的原则支配着整个现代社会,但是在这个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可见大量的文化延留的母斑。货币表现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当然,作为社会深层的某些存在物的影像或象征,除了货币以外还有其他许多东西。但在所有的影像或象征中,只有货币,才成为财富的化身;才拥有社会性权威并具有强烈的拜物教性质;才能够穿梭于交换的并在历史上被普遍地当作“物神”来顶礼膜拜;才能够成为统摄社会的物。货币作为显现在社会制度表层上的所有物象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规定物”,它的运动和性质是标识社会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离开了对货币本质的这种社会涵义和制度性存在的考察,是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过程作出全面审视的。

二、货币的功能差异

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思想长河,使亚里士多德在技术意义上对现象的,成为了经济的一个重要起点。如在工9世纪得到的对货币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经典论述,前三种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货币理论是想解释货币是什么,货币做些什么。但他对“”和“公正”的聚焦,以及逻辑分析和善良生活的理想出发点,使其强调了货币为克服直接交换困难的目的性功能和货币作为商品的物质性基础,而忽略了货币在最初形式上就具有的社会性规定。不幸的是,这竟演化为经济学的教条。货币理论在经济学中被局限在某一社会经济中货币有哪些经济功能的上,进而把这种特殊对象物的“货币性”作为衡量“货币”所有不同形式存在的标准;显现了经济学货币理论的重大缺陷。这种缺陷,使人们对货币功能的理解长期制约在一个极其狭隘的空间。如在经济学对货币所归纳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经典功能中,人们虽然看到货币在其不同的功能发挥中,可以表现为“观念的”或替代性的“符号的”存在,即始终不愿放弃货币在金银实物形态上的“商品性”定位。

应该看到,货币在执行其不同职能的过程中,随着这些职能的独立化而得到了特殊的存在形式,并独得了不同的符号指向。例如,货币作为交换手段的符号指向,是其“五个性财产”的表达,是它成为储备,成为“未来的一般生活资料的保障:货币是无需要的人用来占有财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用来占有多余的部分,即占有财富中无须直接作为使用价值的部分的形式等等。货币既是对未来需要的保障,又是超出需要的财富形式”。①而货币作为尺度职能的符号指向,则在形式上一般具有民族的、的限制。拿铸币来说,它起初无非是金的一定的重量部分;后来加上花纹作为保证,作为重量的名称,所以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作为价值的外形即标志的花纹又使价值符号独立化,并通过流通机制本身取代形式而变为实体;在社会的独立权力即国家的干预和保障下,货币在这种职能中自行分立并能升华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从而,货币在铸币形式的符号指向中,丧失了它的“普遍性,而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它取得了一个政治头衔,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说操着不同的语言。”②这样,货币的存在被概念地当作一种“超现实的物”;而货币职能及其符号的独立化,必然使中的货币表现出功能的差异性。

其实,只要理解到货币所具有的一种邻近又超越社会财富真正因素的物质或商品的侧面的这种社会存在的本质,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这句名言,前半句道出了这种存在与表现的关系本质,后者仅仅是对人类历史中一个特殊的运动过程所造就的一种具体的社会习惯或文化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获得了支配性地位的观念表达,或者简洁地说,是对“欧洲文化中心”的一种观念反映和陈述。如果还能进一步理解金银的“无用性”或“无价值性”,那么也能清楚地看到,当人们把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定位在金银上时,贮藏的实质并非金银的“实物性”或其自身的“物质有用性”,而是社会赋予它的一种“权力关系”的价值。一旦这种社会的赋予发生位移,用于货币贮藏手段的“实物”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变更。贮金与古代社会中的贮贝,甚至与社会中更为常见的对纸币这种被克纳普和韦伯称之为“官许凭证”③的保有,实在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仅仅反映了“权力赋予”的社会情境的变化。如果说,纸币这种纯粹符号的货币形式具有价值不稳定的特征,那么,今天摆放在精致橱窗中的、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饰品,在60年代的大陆,当特定的社会情境赋予它们某种阶级性的“秽物”涵义时,其所表现的价值同样也是一落千丈,在当时昆明菜市的地摊上,一个质地精美的翠玉手镯,普遍不能与100斤大米等值。在社会情境的变化中,当人们从“保值”的角度,或者把金银珠宝这类货币的“实体”转换成“官许凭证”的纸币或其他物品时,或者在面临通货膨胀的可能和现实而把纸币转换成金银珠宝和各种各样的、耐用的和日用的商品时(这种转换不是为了现实的或即时的使用,而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更多的使用或转手),都共同展现了贮藏的实质就在于为了获取支配未来的权力;反映出货币贮藏是对超越人的真正和直接需要的剩余积累的追求。这种积累的动力来源于把人的享乐延迟到永远延迟的未来,这种没有真正目标的从而也没有止境的追求,实际上表现着把金钱视为人本身,从而把现实的生命转移到不朽的、然而却没有生命的物体上来克服死亡的一种社会性幻想。同样,当世界货币的功能定位在金银上时,仅仅只从实物的或商品的形态上来作出理解也是不够的,在更深层的涵义上,货币存在的这种特定的物质形式,实际标志着一种强势文化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支配地位的确立。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40页。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6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7年版,第101页。

事实上,货币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甚至表现为目的本身,不过反映了货币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职能扩展。波拉尼以“有限目的货币”(Iimited purpose money)和“全目的货币”(all purpose money)概念,强调了货币的社会性规定,货币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用法以及货币在这些社会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并以对货币作为沟通社会与经济之间的一种制度性手段的描述,形成了对经济学货币理论的重要补充。

作为一种“涵义论”系统存在的货币,它不同的用法通常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对象物上;仅仅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构架中才变成一种“全目的货币”,使其所有者能得到所有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劳动工具。从交换意义上看,货币的三种职能(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和标准、交换手段)在这一框架中联合运作并一体化;但在其他的交换和贸易形式中,货币只存在于三种职能的任何一种或其他两种职能上。假设这三种职能从一开始就同时出现并成为每一种货币形式的特征是不对的。以波拉尼的观点,经济学家——以及那些追随其引导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其把用于分析“自由和价值创造”的市场的现代形式及其货币形式的观念投影到交换和货币的每一种形式上时,便隐藏了事实。从而也能理解,当他们依据规范一般化商品交换的因素和机制来力图实现互惠和再分配的非市场基质的理论化时,为什么会遭遇失败。

有限目的的货币存在于经济人类学的不同研究实例中。如存在于特罗布里恩德岛库拉交易圈中的“货币”,在拥有能购买各种物品的交换手段功能的同时,还能给参加库拉交易并持有这种“交换价值”——即便是暂时持有——的人带来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定和稳定。又如在罗塞尔岛的贝币——达普币中,不同种类的达普币有的只能与猪交换,有的则可交换新娘。在罗塞尔岛,交换手段就这样分别地对应各种特定的商品,不用说全目的货币,就连一般的交换手段也不存在。在非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有时甚至按照人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形成所谓富人货币与穷人货币的分离。可以说,这种连一种经济功能也被分解承担的有限目的货币形式,是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也可找到其存在的踪影。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前苏联社会中的卢布:在20世纪初期的苏联社会中,虽然卢布用于家庭经济间的各种交易,但却被严格界定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无论是在商店用卢布标价的手提包,还是家庭间的互助,卢布都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货币那样用作一般交换手段,而仅在形式上反映其作为交换手段的局部性质。卢布在此最主要的作用是充当手段。中央经济计划、生产计划、利润、工资、税收、商品价格等等,全以作为计算单位的卢布表示。但是,手提包的生产者并不以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出售为目的,产量和价格也主要由中央计划决定,尽管企业也采用计划指标,但指标使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产品质量的下降和职业道德的败坏,当然也就谈不到市场经济的竞争。这样,商品的“出售”和卢布的“购买”,都成为中央管理的财产分配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卢布承担着作为“指令的运营手段”的社会功能。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分配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性质。

全目的货币意味着某种具备了从交换手段开始的货币的全部经济功能的具体货币形式,这只发生于其在社会上被普遍地当作财富的一般代表的货币的具体对象物形式上。浪漫主义可把货币媒介的交换过程描述为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代替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紧密关系,然而,正是“在这种形式上,财富完全摆脱了地方的、自然的、个人的特殊关系。”①“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作为个体化的交换价值,货币也是一种双重手段,它使财富具有普遍性,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这样就在物上和在空间上创造了交换价值的真正的一般性。”②交换双方彼此只代表“交换价值本身的抽象的社会的人而发生关系”,即交换“借助于社会过程取得了无差别的形式”,“在从前的形式中掩盖着交易的那种适意的外观就消失了”。③这样,货币成了“无个性的”财产。如马克思所说,“我可以用货币的形式把一般社会权力和一般社会关系、社会实体,随身揣在我的口袋里。货币把社会权力当作一件物品交到私人手里,而私人就以私人的身份来运用这种权力。社会联系,社会的物质变换本身通过货币表现为某种外在的东西。”④

有限目的货币和全目的货币的分析,揭示了交易、货币和市场在本质上各有其独立的起源;进而暗示着这种独立起源并不局限于交易、货币和市场,其他大部分经济制度从起源上看,几乎都可独立发生。在现代市场框架中,许多经济制度表面上似乎不可分割地连结为一体,但实际上,它们的这种连结不过是在掩盖着各自不同本质起源的基础上的一种功能连结而已。自19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分析中产生的经济理论,把交易、货币和市场视为“三位一体”的幻觉就这样被打破了。

事实上,马克思也曾阐述过历史上货币在不同社会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它既可以表现出“凡是在货币本身不是共同体的地方,货币必然使共同体瓦解”的情况,⑤又可以在货币已成为流通的前提和结果,是流通的一个要素,是流通设定的一种东西,成为共同体的要素——既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又是一切人酌共同产物的情况下,起生产作用,成为“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⑥使其对共同体的瓦解转化为涉及个体的瓦解。所有这些都表明,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经济交换从物物交换的情境制约中解脱出来。它使交换在原则上不再同任一特定的场所连结在一起;使人们能跨越时一空地组织和调整“产品”和“存货”。这样,货币成为了“贮存和转化资源的手段”,“扩张的手段、时一空延伸的手段,因而也就是权力工具”。⑦这种制度性的货布存在,具有一种决定和调动整个社会生活的无形的、幻想般的力量;而其所以能发挥把社会整合为一个统一体的功能,又是与社会的传承因素紧密相关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货币的象征系统或货币的现象学的分析,才能深刻而全面地透视货币的存在。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30页。

②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5页。

③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29页。

④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31页。

⑤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4页。

篇4

关键词: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教师 教育教学知识 类别 获得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力与他教育教学知识获得的多寡厚薄密切相关,厚积才能薄发。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结构分类,在此基础上,知晓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获得的途径,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一、教育教学知识结构分类

在“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中,认知者是教师,被知体是教师自身所知道的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从构成来讲,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影响教师观念和行为的系统的认知和体验。以教学活动的空间要素为分类维度,将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分为五个方面:

1、意义性知识——为什么教学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短期教学目标,还要有清晰的长期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为什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定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

明确“为什么教学”,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能否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能否全面、准确地掌握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等知识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高低的一个必要前提。

2、本体性知识——教学什么

“教学什么”就是本体性知识,它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所在。

本体性知识是指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从阅读材料、课堂、老师及其他的经历中获得的有关某一学科的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的事实、概念、学科的程式及相互联系、学科中产生和确立命题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学科知识的信念,形成学科的知识理念等知识。学科内容的知识主要指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学科的主要概念、方法与学科性质的知识与信念。内容组织的知识主要指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等的横向、纵向的认知与把握。

3、主体性知识——谁教学谁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掌握“教者”(自身)和“学者”(学生)的知识。

在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既要掌握学生阶段性发展的共性特点,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关于学生的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体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别学生的个性风格、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既包括学生特点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具体的概念要具备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会在哪些领域出现学习困难。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他们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及兴趣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培养和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教师的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特点(性格、气质、能力等)和教学风格的认识,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认知,对自身教学效能的感知,以及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并根据认知特点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等等。

4、策略性知识——怎样教学

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学生,在课前或者在课中根据特定的情境制定教学活动的若干方案,并根据当前形势发展选择某一更适合的方案进行实施。

(1)关于教学背景或者教学情境的知识,指对教室、学校、家庭、区域、国家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成效的知识。这种知识既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观环境的环境,也有教室层面、个体层面的微观环境的知识;既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知识,又有政治盼、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知识,还有精神的、心理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心理环境的知识。

(2)关于教学的普遍性知识,主要指超越各具体学科而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的一般性教学知识,它包括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的基本原理,涉及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实施教学、如何总结教学的知识。

(3)关于特定学科教学的知识,主要指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面对特定的教学环境、特定的学生,教师将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相融合而生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等内容如何组织、呈现、表达的知识,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才会取得更好效果的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既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

5、评价性知识——教学得怎么样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有评价自己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知识,即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关于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结果的肯定与判断的知识,并能根据评价反馈对教学活动作出及时改进与调整的知识。

以上五种知识的区分主要是以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逻辑的。意义性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动因和起点,它解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和价值问题;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与材料,它解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问题;主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它解决了“教”和“学”的对象问题;策略性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手段,它解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案问题;评价性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效果的检测和反馈,对教学活动起着促进、激励、导向等作用,它解决了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否达到目的这个终极问题。

二、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获得途径

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获取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宏观外部的因素,也有微观内部的因素。在此,借助相关调查分析结果将获得途径进行梳理,在分析影响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指出教师教学知识的来源:

(一)作为学习者的经验

教师在接受正规职前培训前作为学习者的经验,也即工作之前的经验,还包括学校、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情景所获得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经验。

(二)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就是为了给未来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结构内容。

(三)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教师所接受的正规的即有明确目的的专业培训,可以是学历培训也可以是非学历培训。

(四)有组织的专业活动

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主要是指由教研组、教导处等机构组织的一般性会议、研讨会、课堂听课等组织活动计划。

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反思等行动研究及后来的经验;与同事的交流和向老教师学习、观摩;以及职前在大学及师范教育中获得的“教科书知识”与“职前知识”等都可以帮助教师获得自身所需的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目前很多大学生、农民工还有很多其他的就业者都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似乎想找到一份什么条件都适合,工资水平也可以的工作比登天还要难;而用人单位也就是提供职位的雇主却也感觉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也是十分的困难。这样就会使人才无处发挥,用人单位缺乏需要的人才。深入研究这种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市场中矛盾性结构的存在,以及求职和供职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发达。因此只有成功地改善了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的解决现在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下现阶段影响求职业和职业供给者的因素所在,以及笔者针对这些因素所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1.整体需求的不同。我国现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求职者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或是那些符合要求的人员因为用人单位的薪酬或是工作条件不能够满足其要求而不接受提供的工作,于是便处于了失业状态。这就需要在就业服务时提高求职者的整体水平,或是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现阶段我国具有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这四部分的就业服务体系。但是在对大量求职者的访问中,他们对这些就业服务的需求大不相同,大部分的就业者则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什么需求。因此影响就业服务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就业者对就业服务的总体需求不同。

2.年龄因素。我们在90%的招聘信息中都会看到招聘岗位对于应聘者的年龄要求。其中68.2%的职业需要应聘者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相对于其他年龄的求职者比较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对于就业服务的意愿就会十分薄弱,甚至是没有。但是对于35岁以上的求职业来说,想要单纯通过市场招聘和网络求职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就需要国家的就业服务体系对自己加以援助或是对自己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适合且满意的工作。也就是说年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而且年龄在35—60这之间的需求最大。

3.文化程度。职业招聘当中87%的用人单位会严格控制招聘人员的学历,也就是说会对应聘自己提供的岗位的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要求。对于学习比较低的求职者大概只有30%的岗位可以选择。工作之中也会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得到的薪酬比较少,因此他们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就特别大,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能够得到提高,而达到他们这种目标的途径却只有通过就业服务来完成。然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可以选择的岗位本来就很多,在这些提供的岗位中他们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且各方面条件都满意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就不大,也就是说文化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

4.认知程度的不同。接受就业服务,经过技能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的意识在很多求职者当中并不是很强,很多的求职者却表示自己对就业服务的认识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就业者了解就业服务,却也只是知道就业服务这个名词而已,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确切的能够提供给就业者什么样的服务也是完全不知的。这就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求职者对于就业服务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这就导致了那些本应该接受就业的人员不能够顺利地得到就业服务,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就业现状,也就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就业服务来改善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对提供就业服务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就业服务的办理手续还是十分复杂的,接受服务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很强。理想化的就业服务虽然种类很多,很完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实际提供的服务确实非常有限,而且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求职者能够通过就业服务来获得就业的机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就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服务还不是很充足,效果也很一般。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一资金不足。就业服务的正常运行需要足够的资金保证,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都是免费的服务,这就使得他们的资金只能靠当地的财政支持,这样就会使得所用资金比较有限,在投入就业服务时就会忽略很多方面,使得其就业服务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二信息不完善:求职者的信息缺失及用人单位的信息获取不直接有效就导致就业服务机构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三歧视性政策:目前就业现状中,很多都受到户籍、身份、经验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歧视性的要求就使得就业服务不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三、提高就业服务现状的建议和策略

1.就业服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国民众和国家利益代表的政府在就业服务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国家政府对就业服务的财政支出,能够保证就业服务机构正常顺利地进行。政府大力度对就业服务加以投入能够快速地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够让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来改善和缓解我国见阶段面临的就业问题。

2.大力宣传就业服务,提高人们接受就业服务的意识。公共就业服务能够较好地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让其谋得各自所需。现阶段之所以没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原因就是很多求职者都没有自己主动接受就业服务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宣传就业服务的项目和优势,提高那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就就业服务的需求,从而真正地做好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角色。

篇6

关键字: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经济学 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自身的合法性、灵活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普遍和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维护自身国际贸易发展和保护本国重点产业的重要手段。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占非关税壁垒的30%-45%。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我国每年受到国外反倾销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年总出口额的1%[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达到了25%左右,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远远超过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所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因此,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从经济学层次深入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策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客观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2],一方面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

1、维护国家安全

国际世贸组织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明确规定:“任何国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用来保证其国家安全利益”。制定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可以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科技水平,并促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2、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环境为宗旨而采取限制或者禁止贸易而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或禁止了严重危害当地环境的投资,另一方面,其又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投资的新热点。

3、保障本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通过本国政府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理性应用,可以促使外国企业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技术标准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进而保障本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4、调控国际贸易利益

采取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取得国际认证和采用国际标准,是提高出口竞争力,优化和调节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进入国际市场必备的通行证。国际世贸组织相关协议的实施也对规范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有益处,进而为国际贸易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的负面影响:

1、增加国际贸易成本

根据美国商务部2010年的经济报告和欧盟相关机构的研究,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额的25%,并且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发展会议研究报告指出,海关和其他程序所耗费的成品约占国际贸易总额的8%-10%,对这些程序进行整合和简化可以降低约25%的成本,大约相当于国际贸易总额的2%-5%。

2、诱发贸易争端,阻碍贸易自由化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为各国间贸易争端的重要原因,在国际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67%是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的。双边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更严重影响了双边关系,严重影响两国正常交往。

3、限制进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自身特点较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成为政府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重要手段。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并最终扭曲本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和商品质量的升级。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观点上看,全球其实是一个大的市场,一个充满自由竞争和垄断的市场。贸易自由化本质上是创造一个商品无流通障碍的市场环境[3],而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为了本国企业的垄断经营,强行设置各种技术性“壁垒”,如: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颁布法律和法规、制定条例等阻碍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进入的一种方法。如果把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市场看作是竞争市场,把推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市场看作是垄断市场,那么我们完全能够看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客观原因:(1)在竞争市场中,外部企业的进入没有明显障碍的存在,而在垄断市场中,外部企业的进入需要通过各种障碍;(2)在竞争市场中,只要有经济利润的存在,就会有外部企业的加入,直至利润为零时,市场才会达到均衡,而在垄断市场中,存在着一个进入的壁垒,即使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润,外部企业也难以进入该市场;(3)在竞争市场中,价值规律起重要调节作用,需求升高,则价格升高,需求降低,则价格降低,生产商通过不断调整生产量去实现特定价格下的利润最优化,通过技术的创新,增大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而在垄断市场中,外部生产商即使可以通过降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也无法长期坚持,最终还是被挤出市场。

由经济学基本原理可知,无论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利益分配是最终的落脚点。在竞争市场中,利益通过竞争公平分给了生产商,而垄断市场中,利益集中在少数垄断生产商。竞争市场中如果出现“市场规律失灵”,会产生政府无法有效控制的局面,而在垄断市场中,又会因为“政府管理失灵”,则会使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分配。从经济学过程来分析,竞争市场可以使市场在短时间到达均衡的状态,资源利用率较高,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无法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从两者的结果进行分析,无论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都存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企业都会在经济利润为零的状态下推出该行业。区别为竞争市场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垄断市场被有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由此可知,无论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都互有利弊,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自由竞争会让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国企业对国内的企业的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只能通过设置隐蔽度高的技术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的垄断地位,即建立垄断市场,通过不公平竞争,保护本国企业。所以,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不能仅仅抱怨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公平,更主要的工作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积极主动的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长久性,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和企业应把被动转变为主动,采取相应对策,抵消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1、积极主动进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在国际贸易合作中,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我国企业只要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其的产品就可以取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因此企业要尽自己所能采用国际标准,积极主动进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与时俱进,站在自身行业的前列去参加国际竞争,令各国保护自身经济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攻自破。

2、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

行业协会对我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极大的作用,其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动向和对企业的影响向政府提出修改本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申请,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法规、修改技术标准等措施[4],对产品进行抽查和认证,因此其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环节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当代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机制,企业自身不可能建立一个耗资巨大的竞争机构去收集各种信息,联系各种渠道,因此要依靠行业协会的服务网络和沟通渠道去更好的面对市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日益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大作用。

3、建立预警反应机制

面对日趋严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符合本国特色的预警反应机制。例如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部门在其他主要国家都派驻有常驻代表,负责收集、调查并研究所驻国的标准化和技术法规方面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影响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时预警;日本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了官方组织“日本贸易振兴会” [5],其承担着调研、预警等任务以应对其他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借鉴国外丰富的经验,我国应当组织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和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国的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方向和实时信息,建立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反应机制,及时提出预警和应对方案,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维护并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

4、通过多种手段,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合资、独资等手段,发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并带动自身产品跨越技术性贸易堡垒,如我国进口日本的工业电子产品在很多零件是日本在我国的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内企业要努力向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学习,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这对我国企业跨越不断变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结: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本国的经济健康发展,但是过度滥用也会对全球经济自由化进程造成阻碍,当今的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制度上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为一些国家建立针对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机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经济学分析证实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其影响在短的时间内是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去减弱其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因此就更需要制定相关策略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形2008年春季报告[J].国际贸易易杂志社,2008(5): 12-17.

[2] 全国国际商务单证专业培训考试办公室编.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

[3]罗伯特.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版:227.

篇7

关键词:考研分数线;灰色预测;G(1,1)模型

1.灰色预测概述

1.1 概念

灰色预测是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即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法是通过对影响系统变化的随机变量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并处理原始数据,使其生成较强规律性的序列,由此探寻系统变换的潜在规律,从而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得到预测系统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模型。

1.2 计算步骤

1.2.1 数据的检验与处理(进行级比检验)

为了保证可行性,GM(1,1)建模方法需要对已知数据进行必要的检验。设原始数据列为[X(0)=X(0)(1),X(0)(2),X(0)(3),…,X(0)(n)],计算数列的级比

[σ(t)=X(0)(t-1)X(0)(t),k=2,3,…,n.]

从而获得级比序列[σ=(σ(2),σ(3),…σ(n))]

当所有级比都属于可容覆盖区间[σ(t)=(e-2n+1,e2n+1)]内时,数据列[X(0)]满足建立GM(1,1)模型并进行灰色预测的条件。否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变换处理,例如平移变换等。

1.2.2GM(1,1)模型的建立

设时间序列[X(0)]有n个观测值:[X(0)=X(0)(1),X(0)(2),X(0)(3),…,X(0)(n)]

要求n≥4 。通过累加生成了新序列:[X(1)=X(1)(1),X(1)(2),X(1)(3),…,X(1)(n)]

由灰指数率可知,将原始序列[X(0)]通过一次累加生成的序列[X(1)]具有近似的指数规律。则把生成序列[X(1)]视为t的连续函数,可建立如下微分方程:[dX(1)dt+aX(1)=b]

式中,a称为发展灰数;b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参数向量记为B=(a,b)T,用最小二乘法加以估计:得:[B=ab=XTX-1XTY]其中:[Y=X(0)(2),X(0)(3),…,X(0)(n)T]

[X=-12[X(1)(1)+X(1)(2)]1-12[X(1)(2)+X(1)(3)]1??-12[X(1)(n-1)+X(1)(n)]1]

求解微分方程,即得GM(1,1)灰色预测模型:[X(1)(t+1)=[X(0)(1)-ba]e-at+ba]

再累减还原,则可得原序列的预测值:[X(0)(t+1)=X(1)(t+1)-X(1)(t)]

用于建立GM(1,1)模型的序列必须为非负序列。若序列包含负值项,则需通过数据提升法来进行非负生成。即取该序列的最小值,设为p,把p的绝对值加到序列的各项上去,即可得非负序列。按生成的序列建立模型,得到预测值,再将各项减去p的绝对值,即得原序列的预测值。

2.模型建立

2.1数据检验

4.分数线预测

用检验合格的模型进行预测:

[X(0)(t+1)=X(1)(t+1)-X(1)(t)=(-2800.60)[e-0.02t-e-0.02(t-1)]=56.58e-0.02t][X(0)(t)=56.58e-0.02(t-1)]

当t=12时,[X(0)(12)=56.58e-0.02*11=45.41≈45]

由此可得2016年的经济学类考研英语预测分数线为45分。

结论

2016年经济学类考研英语实际分数线为45分,与预测值完全一致。可见,GM(1,1)灰色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分数线的预测。但是,根据模型计算出的2005-2015年的分数线估计值,与实际值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说明灰色预测还是存在一些缺陷,预测模型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谢威,廖飞.灰色预测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14.

[2]闵惜琳.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5,25(6):72-74.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徐橄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2]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

[3]孙进.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英、德、加三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36-38.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85.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院教字2011C101)。

作者简介:

郑伟南(1986―),女,硕士,助教,现供职于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红外检测技术及应用。

篇9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 ance p’sp)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nk)等一批对血管生理功能有重要 影响的神经活性物质被发现[1,2],为微循环的神经调节增加了新的内容.大白鼠 提睾肌微循环研究动物模型是上述研究的重要材料和手段[3],但其血管上的神经活性物质分布情况还未见报道.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损伤均与微循环障碍有关[4,5],上述各种活性物质是否对其产生影响还无形态学依据.我们拟采用大白鼠提睾肌模型,对神经活性物质在各级血管上的分布进行研究,为血管损伤后微循环障碍病理生理改变机制研究和完善利用大白鼠提睾肌血管微循环研究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兔抗cgrp及npy抗体(使用效价1∶5000)由英国polak教授惠赠,s p’5-ht 及m-enk(使用效价1∶3000)由第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生产.生物素标记猪抗兔igg抗 体(使用效价1∶800)及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abc),使用效价1∶200)为丹麦dako公司产品. 3.3-四盐酸二胺基联苯胺(dab)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1.2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平均分为cgrp’npy’sp’5-ht及m-enk共5组. 所有动物均以10 g・l-1’ip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开胸后经主动脉插管, 依次灌入9 g・l-1生理盐水100 ml及30 g・l-1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300 ml.切开一侧腹股沟区皮肤,显露提睾肌,从其腹侧剪开向两侧展开,将推入腹股沟深处.在肉眼和解剖镜下仔 细剥离提睾肌上的小动脉(精素外动脉),在肉眼下,从动脉起始部,至末端分支共分3级.另一侧提睾肌展开后,以动脉为中心将肌片取下,剥除血管表面肌组织以显露动脉便于免疫组化反应. 所有组织置固定液后固定48 h.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abc法操作.血管及组织片先入甲醇双氧水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再入3 g・l-1牛血清triton液封闭1 h. 各组材料分别依次进兔抗cgrp’ npy’ sp’5-ht及m-enk抗血清、生物素标记猪抗兔igg血清及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最后以dab呈色反 应20 min. 在染色过程中,每次进入抗血清前均以pbs缓冲液震荡漂洗3遍,每遍5 min. 进 入 抗血清后,先于恒温箱37℃孵育30 min,后置4℃冰箱过夜.用pbs和正常牛血清分别代替第 一抗体,用pbs代替第二抗体或abc免疫复合物进行代替试验以做对照.

统计学处理:用交点计数法进行半定量计数:在×10 olympus目镜下,计数与纤维长轴垂直的任一0.1 mm目镜网格线上纤维相交数量,每个血管分支任选3个视野同法计数,其平均值为本段血管神经纤维的密度. 平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方差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提睾肌动脉及带血管组织片经abc法染色后,各抗体免疫阳性纤维呈金黄色或淡黄色,各抗体着色一致,背景染色浅淡. 对照试验均为阴性.

2.1 cgrp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cgrp阳性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中,但随着动脉的分支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各级分支间阳性纤维和终末数量差别明显(p<0.01’tab 1). 在第1级分支,阳性纤维和终末呈浓密颗粒状,局部呈浓度斑块状 .所有阳性纤维围绕动脉形成网状分布,其中有线状和串珠状结构(fig1). 在稍细的第2 级分支中,阳性纤维有所减少,其形态与第1级分支相同(fig2). 至第3级分支以下,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但颗粒状、线状、串珠状和网状纤维的很明显,其中呈网状和与血管长轴垂直之横行排列纤维也常见到(fig 3). 在10 μm以下毛细血管壁上仍能见到分散呈颗 粒状阳性终末,局部可见色较淡之网状纤维分布.在毛细血管分叉处环绕该处之阳性纤维更 为显著(fig 4).

2.2 npy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npy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上 ,在第1级分支上阳性纤维和终末仍以颗粒状和串珠状分布并呈网状围绕血管壁.在第2级 动脉和第3级动脉,阳性纤维和终末逐渐减少,但以网状、横行、纵行或涡旋状分布更为显著,在毛细血管壁上仍能见到阳性纤维和终末(fig 5).

2.3 sp’5-ht及m-enk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特点 3种阳性纤维和终末在提睾肌动脉 各级分支上的分布特点与cgrp和npy基本相似,但阳性产物数量有所减少,其形态以线状、横行和纵行更为明显. 其中m-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最为稀疏’在毛细血管分叉处其阳性纤维较其他几种性质的更多.

3 讨论

血管生理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周围神经的调节通过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及血管内在神经释放乙酰胆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胺类及肽类等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产生影响[2,6]. 本实验结果表明. 大白鼠提睾肌血管各级分支均有cgrp’npy’sp’5-ht及m-en k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 根据npy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免疫阳性纤维分布区相同,认为npy是交感性的,但目前对这些活性物质来自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性的还不清楚,不过可以推测,血管的生理活动是在多种神经活性物质、体液活性物质及自身调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实验中的几种神经活性物质在提睾肌动脉生理活动的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管的多因素调节方式和机制是相当复杂庞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大白鼠提睾肌属横纹肌,按教科书所述,人体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神经纤维释放ne与α和β1受体结合控制血管平滑肌保持自身紧张性活力而维特血管收缩状态.存在于骨骼肌、脑、唾液腺,胃肠道和外生殖器等处的舒血管神经一般认为是乙酰胆硷性的.在有轴突反射功能的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有人认为是组胺或atp甚至是p物质,近来发现该处有 cgrp的存在或cgrp与sp的共存[2].因此,作用于血管的神经纤维性质、种类和功能已超出传统理论的范围,且有更多的活性物质被发现的趋势. cgrp是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 的目前所知对血管产生较强的舒张作用的神经活性物质,而npy则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功能,这些物质在血管的大量分布提示其对血管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sp’m-enk及5-ht均是 广 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的重要活性物质. sp和m-enk与神经传入活性有关,一般认为,这两种物质除对某些大血管有收缩作用外,是有力的血管扩张剂.而5-ht是一种具有收缩和舒张双重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但是否与提睾肌血管的特殊性和感觉冲动传入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10

【关键词】策略;分析;经管类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而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对于以本科培养为主的高校而言,除少量毕业生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外,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走向社会谋求工作。近些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多,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状况、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很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描述性实证分析。这些研究大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理论论证为主,没有针对具体学科类别的毕业生作实质性的探究,并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差异很大,所以针对具体学科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经济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及其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阐述。

1 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毕业生专业的方向和职业生涯取向来说,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银行、各种证券金融公司、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由于近些年毕业生的数量剧增,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他们只给毕业生极短的适应期,甚至一些企业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毕业生的“上手能力”,而是要求立刻上岗。为了适应企业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系统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学以致用,加强自身实践业务能力的培养。

2 弱化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_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能体现经管职业特征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要求很高,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2.实践能力低下。一些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3.人文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而许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经管岗位的需要和要求。

2.2高校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1.办学思路出现偏差。高校的办学方向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办学战略高度。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经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适应性。不重视实践环节,或在经管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 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

3.1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用人单位在评价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看重的指标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道德与诚信、专业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因此,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化专业界限,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经管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经管学科竞赛、企业经营模拟、企业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于经管类毕业生来说,首先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心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其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邀请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对经管类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另一方面,启动就业个性化服务,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日常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专设就业咨询室,由专业人员为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调试。

3.3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要树立新思维,积极探寻就业指导模式。各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程度的就业信息咨询师,面向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就业发展形势加以分析并因势利导。同时,在就业网络建设中,还应建立校友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特别是知名校友的力量和人脉资源,适时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和就业推荐会,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认清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不断研究和创新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