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如何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把课改前的一些科学的正确的做法统统视为陈旧、落后,给予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从前的做法。新课程、新理念,但我们依旧会面对考试这一环节,因此,以前教学流程中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做法仍然要吸收、借鉴,不然,考试结果出来后,我们怎样面对学生?怎样面对家长?面对社会?在课改中我们鼓励创新,但不能无原则地创新。针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甚至是随心所欲、牵强附会的观点看法,这一类的“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为顾及学生学习热情而完全给予肯定和赞赏,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能出现“虽然不对,但是很好”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学评价。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历史教学,充实学科底蕴,夯实学科根基。
2.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但是仍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盲目追求形式,取悦于听课人,出现表面的热闹与外在的活跃。小组讨论,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走上“放羊式”的合作交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或更长时间,选代表发言,这种民主集中制的讨论,部分掩盖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往往能放不能收,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2)穿新鞋走老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乍看群情激昂、热闹非凡,但总跳不出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增强学科整合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结构和学科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科学调控“交流合作”的时间,准确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完不成一定写出教学反思,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说实话,在农村初中学校,平时教学中能用到这些是不大现实的。在优质课、展示课这类活动中使用它们,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它们的吸引力又太大,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办有精英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班级内部又会有差异。因此分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这种差异在备课中应有体现;其次在课堂上,应思考在精英班、实验班能顺利完成的任务而在普通班完不成怎么办?不同的层次的教学班在教学节奏、教学信息容量、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也应区别对待。再次,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最后,作业的批改、个别辅导上也应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怎样才能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不掉队、既培优、保中又转差呢?这是我们共同的困惑。
4.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何一种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作用。所以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应恰到好处,不要为了用而用,否则热闹一阵,收效甚微。(2)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做到能放能收,不应成为“放羊式”。(3)教师不能再单枪匹马,逞个人英雄,自己的“绝招”往往是狭隘的,要合作交流,发扬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学科集体智慧。(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应无顾及的“迁移”、“延伸”,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应为追求轰动效应,无原则的扩展。(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资源,设计创新性试题。(6)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注意学科渗透。(7)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8)拓宽历史课程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9)关注时事政治,广泛收集资料、信息,把握命题的时代脉搏,真正做到既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又要提高教学成绩。(10)积极参加学习,不断在我们的学生中、同行中、学者专家中、多媒体网络中汲取能量,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篇2
【关键词】地方性资源实效性有效途径
一、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存在的怪现象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 ;许多农村中学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随意减少地理课的课时,为所谓的“主 ” 科让路,以中考科目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现在乡镇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些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二、 当前农村地理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 城市与农村素质差异决定对地理等非会考学科的定位
由于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决定他们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由于城市或城镇人员普遍经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学历普遍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学历的获得的层面的农村人员,他们对一些非会考学科的态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也是同步受到相关影响,城市的学校对非会考学科教学质量都有明确的富有激励的考核内容,但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 农村学校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的不作为决定地理学科是游击队体制
随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台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农村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再一次拉大与城镇的差距。有些乡镇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还有现在农村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追求片面升学的恶果
当前社会、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最直接莫过于成绩排第几,省重点有多少,在种种不该有的原因下,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只学好会考学科,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是用心去学习地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识,出现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高中老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应试生。
三、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实实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会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跟从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推动各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
除了主管部门的改革外,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盘活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也中提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盘活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在对身边的地方性资源进行考察后,我发现我们身边的莲花山旅游区的教学资源丰富,于是,把课本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并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探究实践,用身边的地理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教授地质、岩层、交通、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莲花山旅游区内进行实地学习,对一些岩石的纹理进行解释,对风蚀效果进行说明等,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能够活用,特别有成就感。教师还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让学生不但学以致用,而且更热爱自然,增进爱国情感。地理教学的堂上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 思考
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之下,充分发掘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力支撑,盘活地理学习的实质,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实效性,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一、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顺利开展新课学习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如果缺乏直观的感知,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难度就会加大。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新课学习的相关资料,从感知上增加认识,便于课内进行信息交流,这样的奠基环节能够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不怕远征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故事、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搜集,在课件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的艰难险阻。在课内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搜集信息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感知,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又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是拓展教学环节的有效路径,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活跃教学氛围。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笔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思维探究载体,引导学生认真开展分析研究。例如教学《》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小组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积极意义。学生相互讨论,对开展的制度基础、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制度的中体西用、官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人才的匮乏、全球军备竞赛及缺乏核心有力的领导等方面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现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以及为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既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又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于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针对难点实施辨析,强化理解掌握效果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困惑,或是有不同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辨析的方式,不再简单充当裁判员,而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搞清楚问题的实质,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大家对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在思想上予以了认可,但是有学生存在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国两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施是否影响我们国家的性质。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港澳地区的根本政治制度、国防和军队及港澳回归中“一国两制”制度的产生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是在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特殊背景下,为解决和港澳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制度创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性质,国防、军队等外交与方面的管理权限仍在中央政府,并且“一国两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港澳地区实行,并不影响全国的制度性质,从而消除了学生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一国两制”的本质特点。
四、强化学习技巧指导,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历史学习中,有些学生学得很累,究其原因和死记硬背有关。笔者注重对学生灌输学习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忆中,一些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框架法记忆,按照时间的节点形成内在线索,将相关内容、人物、历史事件逐一附着在这条线索上,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条前后连贯、条理清晰、记忆牢固的知识点体系,这对于学生有效记忆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再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提问、补充点拨的方式,既缓解了学习氛围的枯燥,又达到了把握要点学习方法的效果。另外,笔者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一天中的记忆最佳时段,花费最少的时间增强记忆效果,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科学安排历史学习不同轮次的复习时间,做到精炼高效、节约时间。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分析感悟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体会。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改革开放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资料,大到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小到家庭中条件的改善,如饮食结构的变化、家庭存款的变化、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增进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识。笔者还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活动,大家谈一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搜集的资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效及其必要性、科学性就有了更深理解。在许多章节的历史学习内容中,这样的实践活动模式都可以广泛运用,教师要充分发掘课外活动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考查、开展专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理解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紧扣要点,授人以渔,优化模式,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
[2]潘秀珍.“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J].历史教学,2005(03).
篇4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应用
Shallow talk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 how open the exhibition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Zhang Jia rong
【Abstract】Along with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already drive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be subjected to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despread and great fame and welcome.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orientation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of big trend, it found out in continuously the development with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perfect agree with point, advantage obvious.This style of writing with interactio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ep for main describe point, with period have to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certain of benefit, only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History teaching;Application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不断的推敲和探讨,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是反思,就是针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回忆和练习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就是自主互动教学,自主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所以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自我进步,同时也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 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 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 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 结束语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对历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同时也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通过创设、合作和总结的学习形式化,让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把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习,提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学习不适
高一新生在学习历史方面觉得很难,下的工夫不少,但总也不能得高分,各方面的能力都跟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很大的困惑,以至于感叹:高中的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学多了。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有了放弃学文科的想法,就此对历史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到今后的历史学习。那么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有哪些不适呢?
一、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不适的表现
1.分析问题很吃力。表现为当老师给出一段史实或是课本上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时,不能说出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不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也分析不出材料中的真实的含义;想到东说东想到西说西,没有逻辑性,这和史实的掌握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的欠缺。
2.理解问题不透彻。对老师分析的结果不能理解,对一些题目的答案不能理解,如高一的教材中有题目“为什么秦灭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这是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理解。理解能力跟不上,是刚上高一的学生的又一个苦恼。
3.概括材料不准确全面。当给段材料或一段史实,让学生根据材料概况一些问题时,学生概况得不是偏离,就是偏激,再就是不准确、不全面,体现为概况能力较差。
总之,刚上高中的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况能力的和所学的内容要求不配套,出现初高中脱节的现象,造成历史学习的成绩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学业,得不偿失。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就显得非常重要,排除其他原因之外,初中时没有完成好向高中的过渡,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没有做好基本的能力的铺垫。总之,没有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有关。
二、初中历史教学没有给高中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思想上对历史不重视。在初中的三年里,历史一直是开卷考试的,这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但使学生产生历史很好学、对历史很不重视的心理,无论在上课还是考试都能表现出来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态度,上课时的要求过低,只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认为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1]。所以在传授知识时就只关注一般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然也不重视。
2.没有注意到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所谓的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与史实紧密结合(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论从史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因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概况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1]而在初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只是进行了一些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简单的传授,学生没有接触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并得出结论的这样的训练,因此,高一接触到分析理解性稍强一点的历史资料就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初中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能力的训练。[2]
3.没有注意学生历史感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如果我们获得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3]。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这种思维能力在初中显现不出它的多大的威力,但在高中非常需要这种能力,而在初中,这方面的培养如果缺乏,就导致一上高中就“原形毕露”。没有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有利的衔接,学生历史学得很辛苦。[3]
总之,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根源,没有做到论从史出和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关键。
三、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建议
1.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加强思想重视。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如果初中学不好,没有个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到高中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一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把这一学科重视起来。让学生重视起来的方法就是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足够地重视这一学科,如每节课认真备课,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方法,科学地教授学生每个历史知道和历史思想。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重视这门学科。
2.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多用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除了教课书上的史料外,在课文以外,寻找些科学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材料,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因为“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于怀疑之中”,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当学生对构成回答的那些刺激具有适当的情绪条件反射的,顿悟才能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上高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在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什么是历史思维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综合了多家的说法,一般认为历史思维就是关于历史学的特殊思维形式与认识方法,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基本线索的,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客体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的思维素质对学习进行历史的时序性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如果学生在初中得到了这样的历史思维的初步训练,那么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就不会产生思维困惑,就会觉得很顺利,并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4]
总之,在初中要重视一些与高中的衔接问题,初中为高中打好基础,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重视是重中之重,教师的主观培养是关键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能为高中进一步对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2).
[2]樊君明.“论从史出”——背景原因的分析[J].历史教学,2000(11):45-48.
篇6
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过去传统历史教学灌输式的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根据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探析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式 合作 自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背诵、轻理解,重灌输、轻自主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学习历史产生了一些偏颇的看法,甚至觉得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百无一用,慢慢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收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自主地去学习,主动探究,勇于创新,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践中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时,老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根本性地转变过来,由主导变为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中去发现兴趣、了解规律、触摸本质。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一、转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讲与学,但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功能应该引导大于主导,着力点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输送为目的,而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简言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同时,要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和谐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思维、主动参与,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二、提倡合作,鼓励参与,顾及差异性
在探究式学习中,合作、参与是关键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引导合作性和参与性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和积累。同时,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主动性较弱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和参与,这样既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同时可以带动后进生的兴趣和能动性,从而达到学生的集体进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讨论曹操这个人物的历史形象,在分组的时候,采取优生和差生的搭配,由优生带动差生去分析思考,最终形成小组的讨论结果。小组的荣誉动力和压力会促使差生在这个活动环节去努力主动探究,尽力展示自己,如此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学习气氛。
三、创设学习环境,运用各种辅助手段,点燃探究火花
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创设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题和气氛,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可以借助各种辅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可感,效率也更加明显。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将一些历史事件改编成剧本,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同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通过声色光影的展示,在教室里创设一种历史事件的真实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身临其境。演出结束之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人物、谈观点、谈看法,最终老师结合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自觉参与其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自由的探讨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初中学生从思维角度来讲,已经初步具有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和一定的见解。但传统的历史教学“答案唯一固定化”的特点,容易泯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生活的能力,通过运用一些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比如,我们讲解《》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国力衰弱、清政府腐败无能、日本侵略者好战斗勇侵略成性、武器差劣等都是其中的原因,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探究,只要说得合情合理、符合历史的真实,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在学生的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让他们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强大国家、报效人民的伟大志向。这样,就能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语
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引导是不是合理是决定成败的一个标准。教师应该在引导的艺术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学到知识和能力。那种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只能是课堂里热闹、课后却收获甚微。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衔接;激发兴趣;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6-01
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很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众多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培养出怎样合格类型的人才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
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人才,要求中小学生的方方面面素质要全面整齐的发展。笔者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联想到历史科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经过思考,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几点浅陋的看法。
1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现状
1.1教学环境令人堪忧:正因为目前中学的管理机制,中学普遍重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目,而轻视历史学科的教学。这种现状导致在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困惑重重、步履维艰,而这种困惑主要来自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薄弱的基础。由于中考进行开卷考试,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教师“越俎代疱”,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二是学习观念滞后或失误。学生初上高中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但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的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
1.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偏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种种原因,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那么,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就是死记硬背。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认为只要背好了书,就能把历史学好,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2在课改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曲折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教师要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2.1.1思维品质的差异:初中学生思维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即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生认知水平各方面技能远比高中生低,且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正视初高中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教学,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1.2学生学习品质存在的差异
(1)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等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这是由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
(2)初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
2.2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的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须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高一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2.3注意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学方法较多是采用灌输式的直接讲解法。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少。高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启发、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或提示中理解、掌握知识的精髓,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创新。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别,因此高一年级的教学方法也要有一个与初中的衔接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现象。
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做好学习高中知识,完成高中学习任务的准备。高一年开始的前半学期直至整个高一年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的。
3努力克服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近视的做法
3.1太早瞄准高考。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高考题,才会引起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拿高考题做例子,随意加深教学难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历史能力的形成是一种“慢效应”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过程的重要性。“一位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2过分强调应试。应试的表现在考试题型上高考什么题型就跟着做什么题型,以致于学生很擅长做选择题,而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很差。
3.3过分夸大课程难度。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跟学生生龙活虎地讲高中历史如何如何难,能力要求如何如何高。这无形中给学生背上了包袱。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信心不足。这对日后的历史学习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8期
篇8
历史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的立足之本,它就像历史教学的精气神,是魂之所在,虽无衡量标准,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何我们教得如此“煞费苦心”,如此“兢兢业业”,学生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看来,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首先还得在“教”上面多花些心思,如果我们的“教”无法荡起学生“学”的涟漪,素养之培养不过纸上谈兵。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励学生“学”呢?我认为,素养的实践与培养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若我们能适当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在他们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呈现生动有趣的史实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激活课堂,或许对于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有所益处。接下来,我结合“活历史”的教学设想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谈几点看法。
一、生动史实,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对学生,乃至我们而言,都是遥远的。正因为有太多我们触碰不到的史实,所以才充满神秘。当然对不少学生而言,太过遥远的史实显得有些“老掉牙”,既抽象又乏味,何必锱铢必较?因此,当我们面对充满个性的初中生时,要在史实材料的呈现上多做一些设想,把原本无声的、抽象的史实材料,以生动、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牢牢地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历史学习热潮。
如教学《中华民族的》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题时,我在教学导入中,创设了一个“我是司令官”的军事评议会。在这个活动中,我采取图说历史的方式,为学生们呈现了“示意图”以及视频材料。在观看视频后,我出示了军事地图,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司令官,说说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谈谈的时间、地点、经过与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与角色扮演活动相结合,我将原本无声的历史事件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原本枯燥无趣的自由讨论变得丰富有趣。即便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郑重其事地清了清嗓子,模仿起司令官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分析起了战情。
二、以史为鉴,引感共鸣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而且对于塑造人格、提高素养、发展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生已经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做出自己的逻辑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当历史知识的“传道者”,还要当他们反思与学习的“摆渡人”,教他们如何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学习,由此及彼,反思现在,并对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行为。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历史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主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尝试解答或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题中,笔者尝试借助历史事件,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引发学生们情感共鸣奏响学生心中“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最强音,从而实现教学初衷。为此,在课前预设中,我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学英雄话精神”“同仇敌忾赴国难”“永不忘却的记忆――”“铁证如山驳谎言”“畅所欲言话感想”这几个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插入这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以情入胜,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并将其放大,调动学生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将历史课堂推向。如在“学英雄话精神”这一环节中,我用视频特效的方式,以黑胶片形式呈现一些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民族英雄,如赵一曼等,配以特效音乐。在学习英雄事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想对英雄们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在“话精神”环节,贴上“英雄树”,将满腔热情表达出来。在这个活动中,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了学生们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挖掘历史奥秘
实践出真知。初中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还应该身体力行,通过小组探究,鼓励学生们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们走进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实现历史教学的“知行合一”。
如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我将学生们分为南北两个阵营。在“林肯就任与南北战争爆发”这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情境:如果林肯没有当选总统,战争会爆发吗?在这个问题提出后,我鼓励各个小组展开话题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表对比的方式,呈现南北矛盾的示意图,以及南北双方在人口、州数、工业产值、农业差值上的差异,以对比冲击的方式,给予学生话题线索,由此得出“南北战争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的废除问题,林肯就任不过是其导火线”。在这个小组探究活动中,我以问题引发讨论,通过课件提示,引导学生们尝试以历史的角度思考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扩展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因为林肯就任总统而导致战争的思维定势。而在学习南北战争的经过时,我则尝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以导学案引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以“开始――初期――扭转战局――结束”为线索,启发学生们顺藤摸瓜,沿着线索的脉络,尝试从教材中,先自主学习南北战争的经过,通过学生自主的“先学”活动,为“后教”甩干一些水分,让课堂更充实。
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讲评课 “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二
四步骤,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做题。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让他们对对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统计。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统计的方便,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级: 人数: 试卷名称: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分析。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答题困难了。
4.定点。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因其重要,须多强调,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其难懂,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三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制定《权利法案》②颁布《人权宣言》③发表《独立宣言》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告知学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启蒙运动,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 )
A.了罗曼诺夫王朝
B.了农奴制度
C.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调查报告
- 下一篇: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