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公理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公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科体系看,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的专业课,如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的基础。但西方经济学却是让老师头疼、学生畏惧的课程。这固然有课程本身的原因,但更有教学方面的原因。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经济学自然就成了令人头痛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可扭转这一窘况。因为,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实践视角学习理论,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弥补教材冷酷、森严和乏味的缺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经济学案例的选编
要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做好案例的选编工作。案例选编应该:
1.经济学案例要本土化。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因此,其案例也大多来自西方。这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毕竟源于西方的经济生活,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不太容易被我国学生理解。例如,关于弹性,西方经济学教材经常使用的弹性表就和我们中国人的不太一样,比方说,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中的弹性表中(见表1),“书籍、杂志与报纸”、“银行与保险服务”是和“食物”一样的缺乏弹性的必需品,似乎和中国的国情不是很相符。
因此我们选编经济学案例时,要注意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和国情。但是,坚持本土化,并不排斥对经典案例的引用。实际上,那些经典案例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很多时候还具有象征意义,如阐释科斯定理的火车和沿途农田的故事,论述外部性的蜜蜂和果园的例子。
2.经济学案例要贴近生活。许多教材在讲替代关系时常以茶叶和咖啡为例,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错,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如广东,喝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无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炮和黄油。该案例虽能反映稀缺资源配置的原理,但黄油离中国学生似乎有点远,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补。这就说明,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
3.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说到底,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选编的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
4.经济学案例来源要多样化。经济学案例来源首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经济现实生活,尤其是热点经问题。因为这类案例能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极大地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用鲜活的经济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关注经济生活,甚至让他们养成了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观察,并且关心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老师的主导下,利用鲜活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案例教学中,教师或在课堂当堂呈现案例,或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则应选择适当时机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除了应该把握讨论节奏,控制教学进度外,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篇2
是的,我们不能只是抱怨,而必须要做点什么,而且“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作为媒体人,唤起大众是她的使命,而作为学者,我们的使命则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选择方案。希望此文可为其一。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清洁的空气是一种“纯”公共物品。但凡纯公共产品,就免不了发生因众人的过度使用而致的“共有地悲剧”,进而对公共物品本身带来破坏。更重要的是,空气污染还是一种“可移动的外部性”,可以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转移,从而进一步放大了负外部性的影响。
由于负外部性具有显著的“非经济性”,有损社会整体福利和效率,因此即使是从效率的角度(更不用说公平了),也必须采用一些办法进行减弱或消除。放眼世界各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历史,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更多、更广泛使用的是经济方式(当然需要与法律、行政管制共同配合),通过某种精致的制度设计,将污染者的行为与其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其主动地、自觉减少污染排放。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庇古方案
庇古是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因提出“庇古税”而名垂青青史。针对环境污染(更广义的是负外部性),庇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向污染者征税或收费,以提高其污染成本,进而促使污染者自发降低污染排放。具体操作上,庇古税既可针对生产者实施,如正在立法中的我国环境税,也可针对消费者实施,如燃油税。
庇古税是一种经典的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案,为各国所广泛采用。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减少污染的持久的经济激励,二是通过征税、收费,政府可获得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支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庇古税的不足之处也越来越为大家所认知,一是税率确定困难,理论上讲,应当根据污染者排放的污染量确定个性化的税率,即“一企一率”,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政府通常就只确定一个共用税率,并适用于所有的污染者。但问题随之而来,因为所有的比例税率都会产生“超额累退”的效应,在一个共同税率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承担的相对税负必须低于污染排放量较小的企业,进而引出明显的有失公平问题。理论上讲,污染税率应当随着污染排放量的减少而降低,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税法一旦制定就具有法律刚性,各国都不可能轻易进行调整。其二,在我国特定的情况下,收取污染税费因为可以创造一笔财政收入,对政府而言反而创造了一种收钱的激励,企业排得越多,政府收钱越多,如果同时公共支出方面又不能保证用于环境保护的话。这反而形成了公共政策的“逆向”效应,即污染越多,政府收入越多。其三,对于一些缺乏需求弹性的污染产品而言,庇古税的效应有限。以汽油税为例,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交通条件和城市结构条件下,无论把税提到多高,都会因为没有其它替代品,车主仍然会不得不消费几乎同等数量的汽油,排放数量相同的尾气,此时加税,除了增加消费者负担,达不到环境治理的效果。
二、政府补贴
即政府通过向污染企业提供拨款、贷款和贴息等方式,鼓励其更新设备、采用防污治污新技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人类活动,就有环境污染,就有生态破坏。发电、燃油、汽车都是工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污染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彻底消灭污染,而是将污染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换言之,对于污染排放企业,政府不可能仅采用“关停关转”这类简单粗暴的做法,而是要促进其通过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减少污染排放,为此需要巨额的设备改造、购置投入。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企业很难主动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情况,分别采用提供拨款、贷款和贴息的方法,鼓励和促使企业更新设备、进而减少排放。
三、科斯方案
作为影响了中国改革进程的经济学大师,科斯因其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蜚声世界。在减少污染方面,科斯方案的核心可浓缩为“界定权利、创造市场、准许交易”十二个字。具体操作上,有两个步骤,一是首先确定某一地区对于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规定某一地区总的排放量;二是按一定的原则,将总排放量分配给该地区的生产者;三是创造一个交易市场,允许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易、转让其排污额度。相对于庇古税,科斯方案的优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成本低,方便监管部门执行,因为不需要政府时时处处对企业实行监控,二是公平、灵活,适用于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比如,有的企业技术比较先进,污染排放量小,于是就可以将富余的排污权配额出售,获得经济利益,而有的企业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暂时无法降低排污量,自己的指标不够用,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排污权,以解燃眉之急。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而言,只要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标准之内,目的就算达到。正因为科斯方案具有这些优点,所以成为近二十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政策选项。如美国的“泡泡法案”,都建立在排污权交易许可的规则之上。
四、责任准则
所谓责任准则是指政府规定,明确生产者必须遵循关于排污的某种指令、采用某种技术、以及可容许的排放标准等,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操作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后罚款或收取违约金,如果企业有违反了相关规定,政府就予以罚款或扣掉事先交纳的违约金,让污染者蒙受经济损失。二是事先收取押金,以电池为例,其对环境的巨大危害人所共知,因此必须对电池进行回收处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实现电池回收呢?垃圾分类当然是其中之一,但效果不彰。此时就可建立押金制度,假如一节电池本来是卖两元钱,现在加一元押金,消费者使用后,如果将旧电池交回,则可以取回他那一元的押金。当然,这要求回收点要尽量方便消费者,随处可得。不过,即使有的消费者嫌钱少不方便,不送回旧电池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要这个制度存在,就一定会创造出这样一个市场,社会一定会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做这个生意,啤酒瓶回收即为一例。
五、一体化解决方案
经济学上,一体化的中心意思是将污染者和受害者合并,由其内部处理。这也是消除内部性的一种经典方式,常见于企业之间(最近的例子莫过于嘀嘀和快的的合并了)。针对环境污染,可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区域协作,如针对京津冀的雾霾问题,理论上可由三地自愿合作,有人付费、有人减排,进而达到将总排放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的目的。但兹事甚难,主要是北京、天津未见得愿意付费,而河北也未见得愿意收点钱就减排,其中存在诸多的政治考量。即使北京愿意付费,河北愿意收钱减排,下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应当付多少钱?由于污染的特殊性,极易在双方之间形成污染方相对于受害方的强势不对等关系,前者完全可以凭借其污染的“垄断”地位地索取高价,进而导致谈判破裂。这进而引出第二种解决方式,即将这类涉及多个行政区的区域性问题交由其上级来协调处理,这就是行政一体化。行政一体化的方式看似简单,短期内也有效果,但问题在于中央政府很难长期置身于类似区域性事务,因此常常有头无尾,没有长效。
有鉴于此,除了经济学解决方案之外,还需要法律与行政管制与之配合。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的不同角度,对供应链生成机理进行了经济学诠释。研究供应链管理,不能脱离经济学理论基础。
研究供应链管理,不能脱离经济学理论这个大环境。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委托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并行工程等。如,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管理寻求理论上的解释,以委托理论最为常用,其次是交易费用理论;对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加盟、选择、评价及开发供应商的问题,寻求理论模型的分析及指导,博弈论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对供应链的结构模式的重组和优化问题,是利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并行工程等理论思想加以阐释。下文将分别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的角度对供应链生成加以理论阐述。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1937年科斯(Coase)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科斯是最早开始关注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和边界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企业组织与市场可以看作是两种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制度,只不过企业组织是通过内部监督管理来实现资源配置,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产生的交易都要发生交易费用,企业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就是监督管理成本,市场的交易费用就是寻找价格的相关费用,两者的相等之处就是企业的边界所在。交易费用理论为分析企业与市场组织的替代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架构。针对将企业简单的看作资源配置的制度,而忽略企业的本质是进行生产和销售的观点,迪屈奇指出,企业制度存在的基础是企业组织、市场和中间组织这三种不同制度带来的效益比较。这一观点是对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框架的有益补充,他认为中间组织是一种既可以节约单独利用价格机制或单独利用行政权威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又能够使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常见的资源配置结构。
交易费用理论为解释介于单纯市场交易机制和企业科层管理体制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供应链这种依靠稳定的交易关系所形成的企业合作模式就是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它是一种涵盖了不同的过程和活动的由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网络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状态,利用一体化的长期关系性合同取代利用市场交易的短期合同,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作为一种既节约单纯利用企业机制可能产生大量的组织成本,又节约单纯利用市场机制可能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的一种更能够节约总成本的治理结构,供应链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天然合理性。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一个分支学派,它又被称为企业能力学派,另一个分支学派是企业资源学派。企业能力学派是由以普拉哈拉德和Robert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来的,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理论之一。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能力是分析企业的恰当切入点。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企业目标的变化,能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回路。核心能力来自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企业的角度和层面研究竞争优势的问题,着重于企业内部的能力分析,认为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为阐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选择和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选择合适的企业来组合成供应链,能够创造出比组合之前单个个体所带来的利益之和更多的利益,是因为这些被选定的厂商将各自的业务集中于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上,而它们的核心能力对于供应链的需求来说是最匹配的,在供应链运作中也是最有效率的。这种组合保证了整个供应链运行的协调有效性和高收益性。
价值链理论
在最初的基于制造业的观点中,价值链被看成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是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的一系列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为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价值已不再受限制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Hines把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价值链,从而大大扩展了价值链的范围。在Hines定义的价值链中,价值活动沿着价值链的流程比较合理的建立,而不只是存在于生产作业之中,还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等。Rayport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思想,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两条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不同,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而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有潜在的输入点,形成网络状的结构。虚拟价值链在任一阶段的价值创造过程中都包含五项活动:搜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就可以增加价值。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价值链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向价值网的方向发展。
传统价值链理论的思想就是让企业中的不同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随着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企业间的协调思想、信息和信息技术等共同推动了价值链理论由传统的价值链发展到虚拟价值链,并进一步向价值网的方向发展,价值链理论的范畴也扩展到所有价值网的理论模型描述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其理论思想扩展为,让所有的企业成员在基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紧密合作,利用彼此的互补优势和资源同步协作。因此,扩展的价值链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各相关企业被选择从而组建成供应链的原因。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1977年正式问世,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ermanHaken)。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为数很多的这类系统在从无序过渡到有序状态时,其行为中显出一些惊人的类似,这一点有力地表明,这些系统的功能服从一些相同的基本原理”,这里所指的“相同的基本原理”就是以协同效应原理为核心的。协同学认为:系统总是要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即有序结构,这是系统的目标,一旦系统离开了目标,就不稳定,就要通过其内部的序参量的作用重新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表明系统具有整体性,是一个相互链接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内部各子系统简单加总的结果,而是产生“1+1>2”的效果。
因此,只要存在这样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当它们通过合作,更好地实现整体目标或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更好地实现子系统目标时,即符合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优化资源配置研究。
结论
价值链理论则为人们指明了这些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之间通过关系(契约)而长期稳定的连接起来,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组成一条能够创造无限价值的流程,这个流程以链条的形式展现出来,各个合适的核心竞争力相互合作,协调一致,同步运转,从直观上理解是供应链,而从本质上理解就是一条价值增值链。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合作,更好地实现整体目标或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更好地实现子系统目标时,即符合协同学理论。综上所述,交易费用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供应链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它是由多个企业通过某种关系(契约)连接而成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告诉人们这些相关的企业实体是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学[M].原子能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高职;公共机房;情境学习
一、情境学习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将已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通过与外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新认知的过程,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的统一。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层含义组成。建构主义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交互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背景下,衍生出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使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的建构主义的模式下,诞生了多种教学模式,情景学习理论是其中比较新颖的一种。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否通过学习过程主动建构意义,要依靠内部情境和外部情境共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习环境、外部学习资源等外部学习情境,对学习者起到了帮助、组织、引导、促进意义建构的作用。
基于情境的学习是指创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在探究、协作学习过程中,自主的理解知识、建构认识。在情境学习中,教师同样属于学习者的外部情境,为学习者自主理解知识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融入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环境中,而不是仅仅是作为被动接受讲解的人。基于情境的教学正是要尽量构筑接近真实世界的外部学习情境,使学习者能在接近现实情况的条件下,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经验。适宜的外部学习情境,能促进每一个学习者自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适宜的外部学习情境也能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对知识和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困难,解释疑惑,分析问题和促进理解。
外部情境同样应包括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应是随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既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样是学习结果的评价。情境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外部学习情境与学习者内部学习情境共同作用,才产生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因此如何构筑外部学习情境,帮助当前高职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是高职院校都应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公共机房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当前已建设的公共机房,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师教学和高职学生学习的需要,其存在的普遍问题一般包括技术管理层面问题和教学、学习理论层面问题两个部分。
在技术管理层面上高职院校机房存在问题包括公共机房的卫生问题、硬件故障问题、软件兼容性问题、病毒防治问题和网络部长问题。
具体言之,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公共机房吃东西和乱丢垃圾的情况屡有发生,机房计算机的柜子里、键盘底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经常是塑料袋或者没吃完的早餐等。公共机房的机器由于使用时间长,使用人员变化快,因此硬件故障也是时有发生,特别是机箱内的灰尘多和温度高的共同作用造成死机等情况出现。公共机房由于使用的人员多,每一位教师上课所使用的软件可能都不同,而有部分软件对于系统本身的要求以及运行环境的要求都比较特殊,因此可能造成两个软件只能装一个,否则就出现兼容故障的问题。病毒问题也是机房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由于使用机房的学生数量大,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学生用移动媒体携带病毒或木马使用并感染了机房机器,虽然机房电脑具备还原功能,但是病毒或木马极有可能进入服务器的存储区。最后就是机房机器多,对机房出口带宽和机房内部带宽有要求,网速无法满足机房学习需求的情况也有发生。
在教学和学习理论层面上,高职院校机房存在机房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座位布局不适合协作学习(小组学习)、机房缺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功能的问题
当前高职机房缺乏本地教学信息资源,特别是公共机房,由于上课的专业、课程较多,无法为每个课程提供详细具体的信息化课程资源。高职学生在公共机房的作为安排仍然按照传统课程来布局,缺乏灵活变通的方式,无法实现小组讨论,对协作学习的模式也缺乏促进作用。机房是高职生学习的场所,高职生在使用机房的过程中,很少有具备评价使用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应用,能够为高职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打分,促进高职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效率。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缺乏帮助高职生建立学习情境的必要条件,在建设中很少考虑机房对高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公共机房建设研究
完善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建设,首先应在硬件上满足当前以至未来5年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即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做到卫生责任到课堂,卫生责任到个人的机房登录管理模式。
用云机房代替普通机房。当前公共机房可尽量使用高性能的云桌面系统,利用vmare等相关虚拟化技术,避免传统PC模式,每台机器要安装硬盘保护卡,每台机器要安装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用桌面云构架思路替代当前一座一机的状态,使用少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或服务器,统筹规划,降低硬件故障出现的频率,减少学校硬件投入和维护投入。同时解决多系统多软件,软件不兼容的问题,开启桌面云防毒,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拦截、防治。
公共机房的建设,最终应按照总体成本低、硬件使用率高、高效管理易维护、稳定耐用、节能环保等思路来建设,并将情景学习理论作为指导高职公共机房建设的核心指导融入机房建设的整个过程。
四、小结
高职院校的公共机房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是学校与高职学生交流最密切的地方之一,建设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机房,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必然需求,用情境学习理论来指导高职公共机房建设,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英华.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历史方法;经济学;科学性
一、判断经济学是不是科学的标准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首先应确定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这种标准的依据不在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而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一是是否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为目的。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熊彼特强调“一门科学是任何一种知识,它发展了寻找事实和解释或者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三是是否有一种科学的理念和精神。显然,这种判断标准避免了由于选择尺度的狭隘而将诸多科学性的东西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的尴尬。就经济学而言,政治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且采用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对稀缺性的资源进行配置的学问,采用的方法有:经济模型、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静态及比较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边际分析的方法、均衡分析的方法及数学分析的方法等。
科学的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科学,依据的重要判断标准是该学科的方法论必须科学。一般来讲,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过程是:先从实际出发,从经济史实和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在掌握大量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用范畴和概念去说明、解释和预测经济事实。这表明,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论方法贯穿了经济学确立的各方面。就此方法论而言,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同样符合科学标准。
二、为什么要强调历史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9世纪末,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和德国历史学派代表施莫勒进行了一场持久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由于历史学派方法论的缺陷,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在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走上一条公理化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经济学——这样一门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探讨上丢弃历史分析的方法。
(一)主流经济学过度演绎推理的做法不科学。在一些人看来,历史的东西往往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而基于公理推断的东西则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客观地讲,经济学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并辅之以数学化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自然科学的一种靠拢。但如果以为像自然科学一样在少数公理的基础上构建起逻辑大厦,就意味着经济学自动走向科学殿堂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公理本身是否就存在统一性或不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不同呢?按照尼采的看法,所谓的公理实质上是一种没有办法通过进一步推理证明的无条件的命令,公理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即相信公理是“真”的。对信仰而言,在抽象的意义上,很难判断孰优孰劣、谁是谁非。既然公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显然会随时间、地点和任务不同而不同。因此,建立在公理即信仰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大厦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外观和内在结构。在怀尔斯看来,“‘公理’成了‘神圣命题’的代名词。公理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顾事实建立起庞大的演绎结构,这已经成了经济学根深蒂固的传统”。事实上,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而抽象出来的经济学公理,如理性经济人等在现实环境中也遇到质疑。这种抽象演绎的结果不仅无助于经济学科学性形象的树立,相反还损害经济学的科学性。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经济学基本理念的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巨大差异。亚当·斯密教条地认为,在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下,经济生活会自动趋于最优状态,不会存在经济过剩和失业。而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彻底打碎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仰,转而寻求政府干预。而凯恩斯以后的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或者说对同一经济现象有不同的理论学说,究其原因恐怕是其信仰“失之毫厘”所致。
(二)宏观经济学的诸多成果得益于历史分析的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有四个:通货膨胀、就业或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显而易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对象,如长期的经济波动,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历史数据和历史事实。即使在微观经济学的问题中,同样也无法回避时间序列的探讨。由此可见,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抽象演绎法所作的努力,即通过形式上的数理化来完成对经济学的科学化改造并不能摆脱历史数据的支撑。
(三)任何学科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济学也不例外。在熊彼特看来,“不管哪个学术领域,任何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的方法都包含过去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的成就,而且仍然带有当时留下的创痕。”“任何规定时间的任何科学状况都隐含它过去的历史背景,如果不把这个隐含的历史明摆出来,就不能圆满地表述这种科学的状况。”从目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看,首先都是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经济学中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不是哪一家一派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个历史过程。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过程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四)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定理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才能加以正确的理解。恩格斯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诸如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劳动力商品等概念,马克思都反复强调是个历史范畴,从而对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进行批驳。同时,这些概念的许多规定性也只有放在历史的背景中才能加以理解。如,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及货币的功能等问题。
(五)在一定意义上看,历史的方法是经济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一是发展的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中,这与历史主义强调的原则是吻合的,即“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绝对的存在,而是历史的暂时产物,它在历史中产生、发展,也必将在历史中消亡。事物就是它的历史过程本身。”二是科学的抽象法认为,必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充分的考察才有可能把握住其中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除要求在一个时间截面上尽可能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更需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时间序列上的追踪考察。只有经过事物特征的反复显现,才有可能抓住背后隐藏的规律性。
虽然历史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中都非常重要,但必须承认,由于学科的限制,历史方法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学科中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经济学的科学性似乎有所削弱。自然科学的成果经过历史的积累,很容易被后人认可和运用,因为自然过程是反复发生的。但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却不具备完全可复制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充满了各种新的、不同的意见与观点。结果是,经济学无法以严格的累积的形态取得进展,经济学说史上就出现了形形的理论反复。一种理论和观念总是以真理或谬误的姿态在不同的时期交替出现,这在近代以来的宏观经济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当代尤其是中国,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唯自然科学才是科学,是因为自然科学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长期的。时间的跨度有时甚至要经过一两代人,所以经济学的成果不易为人所观察和掌握,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往往要在理论成果产生多年后才被授予。但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相反说明经济学的特殊性更需要用历史的观点去考察。
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与理念的历史
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发现,无论是有意借鉴还是异曲同工,自然科学的理念及有效的分析工具,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都得到体现,这使经济学日益成为最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硬社会科学”。
在西方,经济学的出现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为标志。为能把握住观察对象的规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明了数,认为万物即数;万事万物的差别实质上是数排列组合的差别。在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学一度成为封建神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并无科学性可言。随着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兴起,经济学也迎来了科学的黎明。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②,即古典政治经济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科学的经济学。从理论观点和贡献来看,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富商巨贾,抑或小商小贩,在进行商品交换时,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没有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力存在。显然,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受天文学革命的影响。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中,人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之分,皇族乃上天的代表,即天子。但天文学革命却发现:整个自然界并非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等级结构体,各天体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这一信号传递到人类社会,其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是生而不平等,而是生而平等的。进一步把该思想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当然,此时可能有来自传统的追问,即如果没有旧有封建等级制度的管理秩序,那么靠什么来维持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运转呢?在亚当·斯密看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资本主义这架精巧的机器一直运转下去,永不停歇。这正如牛顿的力学所揭示的原理:万事万物为何运动有序?因为一切都是“力”的作用。将亚当·斯密以后的经济学与牛顿的物理学作比较,很多的地方都会发现对事物处理方法的相似性。
就当时化学取得的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表面上千差万别的物本质并无区别,都是原子所组成,差别惟一在于原子数量的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及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劳动价值论都认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和商品表面上看起来各不一样,但却都是劳动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质上不同的使用价值在量上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都凝结有抽象劳动,即价值。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体被当成一个系统来加以对待。而系统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从魁奈的经济表到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以及当代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问题,都把经济生活当成一个整体在进行研究。
现代主流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更是无处不在。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一门学科使用了数学时才成为真正的科学。数学使以往古典经济学带有哲学思辨式的思想通过数学方式的表达而显得更为精确,使经济政策的实施也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这样讲,正是对数学这顶自然科学皇冠的摘取,才使经济学取得了社会科学皇后的地位。
篇6
一、神经成像在心理学中的贡献
1.作为一个因变量或预测变量。
同反应时和准确率一样,神经成像数据可以被用作因变量。如在一个简单的手反应任务中,除了记录行为测量外,也可以使用EMG记录臂部伸展肌的肌电图数据,或使用EEG记录运动皮层处的单侧准备电位(LRP),或使用fMRI测量运动皮层的单侧血液动力学反应。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来推测相关的心理过程。
神经成像数据也可被用作预测变量。当前试验中的BOLD反应与随后试验的反应相关联,因此这可来预测被试的行为。例如,Eichele等人(2008)发现在所关心试验之前30s与静息状态相联系的大脑网络和执行网络的变化可以预测被试在侧抑制任务(flanker task)中的错误。
2.揭示心理行为的神经机制。
神经成像可以用来探究心理行为发生时或在心理过程中神经系统会产生怎样的活动规律。这里涉及到几个研究问题。首先是认知机能的定位,这是心理功能到解剖结构的推论。例如,在语言研究领域,我国研究者使用fMRI发现,左半球顶叶下部和颞上回的一些区域等是汉语语音加工激活的主要脑区。左侧顶叶下部和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和额上回以及左侧额中回是语义加工激活的主要脑区。其次是认知功能的联系和分离。两种心理加工间有时也是存在联系的,如研究者使用PET发现被试在表象任务和视知觉任务中激活相似的区域,这说明视知觉和表象具有相似性。两种心理过程有时也存在着分离。
3.区分竞争的心理学理论。
神经成像可以作为比较心理学理论的有用工具。许多研究都支持这个观点,如Henson(2006)使用fMRI比较了再认记忆的单加工和双加工理论等。这里我们列举一个社会心理领域的例证。Lange等人(2008)比较了识别他人行为意图的三种不同理论:第一种观点认为,动作模仿对于理解第三个人的行为意图是重要的。动作模仿发生在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neuron system, MNS)中,这包括前运动区和顶叶皮层。当人们完成一个行为,或当他们观察到他人相同的行为时,这些脑区就被激活。第二种观点假定通过内化他们的欲望和目标的方式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这被叫做“心智活动”或“心理理论”。与这种心智活动相关的神经网络包括内侧额叶前皮层,后扣带回,颞上叶和颞顶联合区。第三种观点认为动作模仿和对他人意图的内化都是重要的。在他的实验中包括两个任务,方式任务要求被试判断行为者完成行为的方式是否是正常的;意图任务要求判断行为者的行为意图是否正常的。结果发现,不管意图是否是意识加工,不正常的意图在额下回处激活,这属于MNS的一部分。而仅仅行为者意图的意识加工激活内侧额叶前皮质,或扣带回和后颞下叶,这些结构与心智活动有关。这些结果与前两种理论观点不一致,因此证实了第三种理论,从而完成了不同心理新学理论的区分。
4.提出新的心理学理论模型。
很多研究者排斥神经成像,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只是对已有理论的简单验证,其实神经成像也可以发掘研究问题,产生新的心理学假设,从而提出新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一个有力的例证来自视觉短时记忆(VSTM)的研究。一些行为研究发现VSTM中储存固定数目为4个的物体 ,而其他研究发现VSTM中储存的物体数目随物体复杂性的增加而减少(n≤4)。Xu和Chun (2006)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不管物体的复杂性如何,顶下内沟的活动都随着物体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达到一个最大数目3或4。这个区域也编码呈现物体的空间位置。而顶上内沟和枕叶外侧复合体的激活受物体复杂性的影响。顶上内沟和枕叶外侧复合体编码物体的特性而不是整个物体。对于简单物体,这些区域的激活达到最大数目。随着物体复杂性的增加,仅对于较小物体达到最大数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提出如下假设,VSTM容量依靠两个心理过程:一个过程与顶下内沟有关,这编码物体的空间位置,并决定环境中哪个物体接受更近的注意。第二个过程与顶上内沟和枕叶外侧复合体有关,这更深地加工和编码早期阶段预先选择的物体。但由于有限加工容量,接受更近注意的复杂物体数目将进一步被减少。这个新模型解释了行为数据不一致的发现,并整合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再次说明神经成像不仅有验证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而且也有提出新理论的潜力。
二、神经成像在心理学中的存在问题
1.神经成像环境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情境。
目前,神经成像环境并不能完全地纵,来满足心理学情境。首先,神经成像技术,尤其是fMRI技术很难应用到面对面的社会现象中。当对被试的大脑进行扫描时,很难允许对多个被试同时进行,这便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其次,大多数神经成像技术都要求被试头部固定,因此被试头部活动会使测量结果混入伪迹,从而破坏成像质量。当对被试进行成像时,被试的身体、言语都会受到控制,这定会限制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同时当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因为儿童注意力很难保持持久。第三,神经成像技术获得的数据信噪比较低。为了得到稳定、清晰的数据,必须获得多张图像,对图像进行平均、叠加来增大信噪比,因此被试必须重复完成同一类型的任务。因此这种要求对于许多心理情境便失去了它们的心理学意义。最后,当将神经成像研究心理发展时,磁共振扫描对儿童和孕妇有危险,而且噪声较大,当用于情绪研究时,这种噪音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从而造成实验污染。
2.心理功能和脑结构关系的不确定性。
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物质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并不仅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神经成像意在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是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目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大脑功能定位说”,但近些年大量研究表明,一种功能常需要脑的多种结构参与,同时一个脑结构也可能参与多种功能。以往研究已分离出一些相互独立的脑功能模块,但这些心理功能模块也可能是重叠或部分重叠的脑神经网络,组成这些网络的脑结构具有一定的连通性。而且,代谢功能成像的激活脑区反映出脑代谢率或血流量增加,由于分辨率的限制,我们无法分辨兴奋和抑制神经元的分布,以及每个神经元的活动,因此脑区是否可以代表神经元功能仍不清楚。这种心理功能和脑结构关系的模糊性使我们做出推论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时,我们对于以上从神经成像数据中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质疑。
三、未来展望
心理学成为科学心理学,不过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它只不过是处于前科学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寻找范式和收集大量资料。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观点。因此,心理与脑的关系必然是心理学走向规范科学过程中必然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成像技术在心理学中的作用是大有前途的,未来的研究必然会与行为测量一起,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展望。
首先,在研究技术上,应革新现有的神经成像技术。目前神经成像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很大局限,未来的研究应旨在发展高时空分辨率的、可被用来实时观察大脑特殊区动态过程的、无创伤性神经成像工具。当然,在现阶段还没有发展出单一完善技术的同时,多通道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PET与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EEG/ERP/MEG技术相结合,成为今后方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EEG/ ERP成像以及PET/ fMRI成像的进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研究者对TMS在脑内作用模式的了解,特别是在脑内的联系和兴奋性方面。
其次,在研究思路上,应树立大脑神经网络观,而不仅仅是大脑定位。对于简单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大体上分离出相对应的大脑结构。但是有时某些心理过程特别是当这些心理现象或过程很复杂时,神经网络可能是心理现象或过程较好的标志,更多地要考虑各功能区间的功能连通和整合问题。如研究发现由面孔刺激激活的神经元也可能对其他刺激产生反应,尽管在程度上有所差异。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可能在神经机制上是相互重叠的,两者都采用所谓的马赛克式或选择性分布式的加工方式,这种不同于模块加工理论和并行分布式加工理论的新观点,对于探究视觉特异性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篇7
【关键词】学生管理 特点 过程
一、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四个关键过程
(一)管理过程
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指导思想和管理艺术。首先,管理人员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多从正面教育出发,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化解矛盾”的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普及教育和短期整顿的方法进行解决,主要侧重于学生认识和自觉性的提高;二是制度环节。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使学生牢固树立遵章守纪的意识,定期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用严格的制度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考核环节。无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及时合理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竞争意识,实现自我约束,树立集体主义感。对班级和学生在学习、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和日常奖励、期末评定“全优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以及推荐就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四是及时处理三个关键点。“三个关键”指的是关键人、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是学生管理的重点。这些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活动能量较大,对学校和班级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对这些学生采取重点学生重点管理,拟定了奖惩办法,并进行严格考核。双休日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活动自由,是违章违纪易发期,需要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增加值班力量,加强巡视的方法保证秩序的稳定。学生餐厅、活动集中场所和晚自习是学生管理的关键部位,也是问题易发区域。需要学管人员及时到岗到位进行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值班环节。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杜绝学生违章违纪的发生,由学校、学生科、专业部、学生宿舍等部门组成综合值班系统,分工合作,周密安排,由学管部门对每日值班人员到岗到位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遇有问题协同处理。
(二)教学过程
教师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人才。任课教师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身示教,为人师表。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45分钟开展教育,组织好课堂教学,管教管导。对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要在课堂内及时解决,并在课后做好思想工作。任课教师应力争主动参加学生活动,较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师生友谊,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服务过程
关心爱护学生,是搞好学生教育的出发点,为学生服务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义务。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上,创造舒适的住宿条件,配置必要的设施,安装电扇、校园网电话,日常维护做到小修不过天,大修不过三。学生就餐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期间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学生和学校之间拉近心理距离,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学校对饭菜花样、质量和卫生情况要定期检查,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伙食科定期召开有学生代表参加的会议,征求意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对过生日、有病的特殊学生更应格外关注,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温暖。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定期注射防疫疫苗,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四)活动过程
针对学生年轻,富有激情,喜好活动的特点,多搞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或多组织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团委、学生科、专业部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学生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并认真抓好实施。通过成立“文学社”、“读书会”、“书画社”、“摄影社”等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从积极的角度加强了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要发挥四个作用
第一、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前提下,要明确职责,确定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制定班级建设计划,建立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改进工作方法。还要加强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开展经验介绍和培训。班主任的经验来自于学生管理一线,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例如在教育方面的“正面引导,耐心说服”、“从关心学生入手,把思想工作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管理方面的“抓小防大,抓早防出”;在后进生工作方面的六字方针“爱、行、机、细、活、导”等,都反映了班主任在管理一线取得的宝贵经验。
第二、发挥学管部门的作用。学生科、团委、专业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部门,在学生整体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健康良好的校风,平时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在认真进行日常教育的同时,特别抓好新生入学、老生开学、学生假前、学生毕业等关键时刻的教育,强调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做到常抓不懈。在日常管理方面,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预防为主,洞察苗头,抓住关键,全面覆盖”的原则,做到重点学生有人管,关键时间有人查,关键部位有人盯。
篇8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班导师
新形势下国家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提到,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职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等,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班导师是学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想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用相关条例去管理学生。其次,班导师要用心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老师的思想、认识、感悟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班级的班导师,影响更为直接和强烈。所以,班导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做起事来也得心应手。一名优秀的班导师,如果想把一个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就应用心去抓住每一个细节,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凡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要起到带头作用。只有老师做到了,学生才会对你产生敬佩之情,这样就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教学内容趋于专业化,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随着生活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较高。现代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9岁左右,处于青年初期阶段,这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的学生积极上进,朝气蓬勃,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乐观向上的趋势。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格尚未定型、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常又出现心理波动和矛盾冲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作为班导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做好学习、生活规划,指导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实习、就业准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2日常管理工作
2.1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导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包括正确合理地选拔班级干部、班级制度制定等,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班导师既要抓教学工作,又要抓班级管理。班级干部确定之后,工作职责要分工明确,彼此之间要互相帮助,并能协助班导师管理好班级。同时,班导师应适当的让班干部去参与班级的管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信任他们,指导他们如何去把班级管理好。如果班级干部得心应手,那么班导师工作就就会事半功倍,效率更高。班级干部是辅助班导师工作的重要力量,合理地选拔任用班级干部对良好的班风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班级生活环境都有好处。班级干部的选拔采用自愿原则,通过写申请、班会上演讲、班级同学投票、考察试用的流程进行。班级干部应该在班级各方面都起到表率作用,学习成绩应该排在班级前列,让普通同学以班级干部为榜样争先创优,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依据,也是学生班级生活的准绳。制定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很有必要。班级制度包括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先进表彰制度、帮扶困难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优秀的学生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落后的同学帮助鼓励,让大多数人都不落后。
2.2积极引导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掌握一部分将来从事的职业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尽早地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是班导师必须认真对待的日常工作。职业规划的引导要积极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要积极地鼓励,让他们继续保持,但对他们的缺点决不能忽视,要经常性地教育和指正。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无时无刻的督促他们。尤其是优秀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更加严厉地批评与指出,绝不能姑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绝不可包容和庇护,只有这样,学生的各个方面才会提高,思想才会进步。对于那些中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让这些学生在班导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提高一个层次。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班导师更要无微不至地去关心、爱护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个性,提高他们的信心。职业规划从学生入学即开始渗透,在一二年级的课程学习和日常活动中逐渐培养,让学生自主制定短期目标、中期计划以及长期规划等,逐渐引导职业规划制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实习与就业管理
实习与就业是关系到每个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关键问题。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在实习中引导学生改变就业择业观念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的就业择业观念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开端、走向职业人生以及步入社会的方向。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参加实习和就业是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爱社会,让学生活力四射,更加勤奋学习。作为班导师只有用一颗真心去爱护学生,学生才会无所顾及地去追求理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学生施以爱心,我们要对如何爱、什么是爱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道理,才能懂得什么是爱学生,如何去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都感觉很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照顾学生,那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很多学生都认识不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并不理解老师的苦衷,所以这并不是爱护学生的一个好的方法,反而是在伤害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因此,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关爱方式。在带领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通过跟企业人员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师傅们的现场经验和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社会需求和企业指导以及管理学生实习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在实习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会贡献等综合素质。
3结语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D63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54-02
从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来看,很多民警都有着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大压力下很容易造成公安民警的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更为关注的是民警心理的积极层面,更强调的是通过调动民警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况。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解释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逆境时,既不能选择逃避,又不能用通常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就会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一种创伤,并对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很重要的。而对不同的研究者来说,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义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充分调动民警自身的潜能来获得一种心理及生理上的安全感,来缓和在危机中自己内心产生的害怕和失措感,恢复自身心理的平衡。这种干预主要是使民警对自己不好的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增进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使自己适应今后的工作。
其实,造成公安民警心理危机的因素有很多种。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压力,这种社会压力和民警自己的工作压力都会对民警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危机。有些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有些人自负,有些人自卑。在自我评价的框架中没有很好地正视自己,这样也可能造成心理危机。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经常会莫名地出现不安和紧张,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情绪失控,不冷静,易冲动,这样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危机的因素。
对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主要侧重于发展民警自身的潜能和积极的特质,关注民警的积极情感和积极自我,促进民警积极的自我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民警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其心理的疏导,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遵循下面的几条主要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这种原则是积极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积极心理学在预防为主这个观点上普遍认为: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通过调动和发掘人在困境中所激发出来的自身的能力,来有效地应对危机,减少危机对自身的伤害。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在预防为主的原则下,主要是将在民警出现心理危机之前与一些重大事故之后民警的心理改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二)激发自身潜能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依靠民警自身来实现。积极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内心积极的东西,通过一些方法激发人的潜能,以此来帮助人们能更好地生活与工作。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是借助心理学的方法使民警找到自身存在的强大力量,促进内心的成长,进而使民警找到一种心理安全感。
(三)把问题淡化的原则
其实所有的心理危机都是从一些心理暗示开始的,有人会把一些“我有病”等问题看得太重,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使得自己无法从困境中脱离出来。运用干预的手段,不能只在个体的表面上、个体的缺陷上做文章,要更多地关注民警的心理层面,关注他能够做好什么,尽量避免他自身不好的问题或有意识地淡化这种问题。
(四)团结合作的原则
在工作的时候,也要注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很好的指挥性,又要有好的合作性,使得形成一种统一指挥、密切配合、运转高效的机制;同时在团队合作中要积极鼓励队友,使他找到一种心灵慰藉。也可以让亲朋好友帮助他找到积极生活的意义,从而摆脱心理危机的束缚,顺利解决心理冲突。
(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安全是指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发生心理危机后,心理医生要从专业的角度对民警心理是否正常、是否还能正常地执行任务、是否还能持枪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要做出相应的措施。如果真的出现问题,那么就该对民警做出调离岗位、放松休假,最重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措施,这样才能减少危机对民警心理造成的伤害。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来解决心理危机,应面向全部公安民警。面对不同类型的民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且都要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且以易在重大事情面前受刺激的民警为重点中的重点,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遭遇重大事情变故的民警。比如说:失去亲人、家庭破碎等。
(2)在执行任务中遭到重大事故刺激的民警。包括亲眼目睹战友死亡、经历重大枪战事件和非常恐怖的灾难现场的,在执行任务中受到重伤和精神伤害的民警。
(3)性格孤僻,不爱和同事沟通,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又没有社会支持的民警。性格孤僻,不爱与别人沟通,什么事情都喜欢藏在心里,敏感多疑,心理比较脆弱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在遭受重大挫折和对自己强烈不满时,容易出现自我攻击的现象,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
(4)出现异常的情绪波动、异常行为的民警。情绪突然变化,异常的焦虑不安,脾气狂躁;情绪长时间的低落,常跟朋友说一些“不想活了”或者“活着没意思”的话;将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东西扔掉,陷入极度哀伤中无法自拔的人等。
(5)由于被突然产生的危机吓到,出现极度恐慌、担心和焦虑的民警。比如当自己比较熟悉的战友自杀或者在一次任务中死在自己的身边,这不仅会造成死者家属的负面心里影响,对于有这种情况的民警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伤害。如果对这种心理危机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有可能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6)患有严重疾病,自己觉得非常痛苦的民警。任何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特别是绝症都会无法接受,肯定会特别痛苦,这种人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家人朋友要很小心地照顾患者。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方法
(一)改善民警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最重要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所以要事先防患于未然。民警大部分的工作压力都来源于社会,所以解决这种压力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社会给你带来的压力。机构应该多关心民警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培训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很好的人,在碰到一些大的突发事情的时候,可以很好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警察在人民的心中就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巨人,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警察来寻求帮助。
(三)积极关注民警内心情感,使他们感受到幸福
当民警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机构、同事朋友、家人要多鼓励他,和他沟通。所在单位的心理工作者要找他谈话,开导他,帮助他把紧张、焦虑等不好的情绪消除,避免他对自己的症状过分关注,激励他尽快从危机带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四)完善民警的社会支持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在构成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了社会的支持,民警们办起事来才会有安全感,并且这种支持可以有效地调节民警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懈怠的产生。这种支持会使民警深切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这是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力保障。
五、结语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在系统内部都加强了对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关注,并且相应地做了很多工作。其实作为警察来说,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所以关注民警心理健康也成了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公安各个部门的配合,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这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可能实现公安民警真正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政府预算 绩效 公共财政
一、引言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预算是一种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资金分配活动,由于其分配对象性质的特殊性――公共资金,使得这种分配活动纳入了政治程序。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改革的深入,政府的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完善公共预算体系,逐步实现绩效预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探索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的新型政府与预算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政府预算管理的经济学基础
(一)公共品最佳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
依据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佳效率条件,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佳供给条件为,每个消费者在任意一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组合中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这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公共产品的边际增量产生的社会总效用增量,是每个公共产品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总和。
以UA和UB分别代表两人的效用函数,利用萨缪尔森的分析假定,即已知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和生产可能性函数,寻求符合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方案。由社会效用可能性边界UU结合社会福利函数WO,得到切点B即社会最理想状态,即产品配置的最优,通过社会福利函数,确定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如图所示。
(二)效率分析
1 “X一无效率”理论。“X一无效率”,实际上是指一些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因素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与组织结构给予处于组织中的机构或个人的激励和监督程度有关。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给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机构更大的自由,使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更少的限制。通过转嫁给纳税人的高税收以及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和产出来追求最大效用。
2 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斯坎宁对的经济分析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尼斯坎宁模型。在模型中假定了官僚机构的预算―产出函数,利用简化的形式指出:公共部门的预算规模是社会最佳规模的两倍。官僚机构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而换取最大的预算资助,使其效用函数中大多数变量产生有益影响,实现官僚机构的效用最大化。
三、公共部门经济学与政府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
公共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指出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最佳配置与分配关系,得出了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从理论上避免了“免费搭车”现象的产生,可以为政府以消费者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预算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政府的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给以借鉴。
基于效率角度的“X一无效率”理论和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理论为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政府机构的浪费、寻租、效率低下,以及自由程度的最大化限制最低化,使得官僚机构的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基于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实际管理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政府预算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监督力度不够,预算透明度低下
人大、财政以及审计部门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是预算监督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法律赋予人大的审查批准权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都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存在较大的随机性与滞后性。对财政部门而言,只有当预算出现了不平衡,才是《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因此,各级财政可以在不违反《预算法》和不需要经过人大批准的前提下,将超收部分的资金安排支出,甚至“空转收支”。而外部事后审计以及对绩效的审计,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使得审计部门的监督力量薄弱。我国目前预算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甚至还处于保密状态,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低下,使社会公众难以获得有关信息,社会监督机制无法有效建立,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约束软化
政府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任意变更。但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指标的信息资料收集掌握不完备、不准确,导致后期预算执行时频繁调整,致使财政支出变动性变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致财政资金使用中腐败现象和寻租行为频频发生。
(三)编制不科学,缺乏预见性
从预算收支上看,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上,往往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在支出预算的编制上,缺乏科学的细化、量化分析与论证;从预算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上看,缺乏必要的连续性、长远性与预见性,难以提高预算的管理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完善政府预算管理路径选择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采用跨期编制,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在上一年度数据基础上,增强本年预算的可比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尝试编制中期滚动报告以及财政中长期计划,以政策性、经济性为基础,编制1年、3年、5年的滚动报告。
(二)完善预算管理及监控手段
1 落实人大的监督责任,保障对预算的控制力。严格规范人大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充实与之相应的机构及人员,选用专业型的学者以及长期从事财政,审计以及统计分析的人员;改变代表的选举方式,以行业为对象,实现代表的专职化;增强审计力量,预算中应加强对审计的运用,保证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效率性。
2 内部与外部控制相结合,保证执行的合理有效性。内部监控是政府或政府各部门管理者为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所采取的政策和程序,能够保证全部政府和各个机构适当和有效的运行。外部监控主要表现为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和公众的监控。建立起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公众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多方位、多层次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3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对政府预算进行管理监督是社会的责任,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内涵,而预算透明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公众有权参与政府预算的全过程,通过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讨论、批准等以及预算实施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使其更具权威性、公开性与公正性。
(三)推行绩效预算,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1 完善绩效预算的法制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从政治学角度来讲,任何改革都是制度的变迁,当制度上升为法律,这种改革才更具有时效性与强制性。因此,推行预算绩效改革只有得到立法机关的强力保障,改革才得以实现。良好的绩效指标必须满足五个标准(CREAM标准),即清晰性、相关性、经济性、充分性及可监督性。以五个绩效指标为基础,以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多重价值标准、多向维度以及多元评估主体为辅助手段,建立多层、多向、多元的评估体系,借以对支出的绩效做出科学的评价。
2 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从部门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来看,权责制的引人,对支持绩效导向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各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形式上看,权责发生制会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在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或采用部分权责发生制。
3 用绩效预算优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在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基本支出:一是按照效率的原则,精简政府机构,限制人员编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二是财政部门对各部门的“人均支出水平”合理核定,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项目支出,首先,对项目支出预算所分的三类支出细化;其次,将项目支出预算目标的设计、规划与编制融合为一体。按照效率规则,政府各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设计,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计算每项实施计划的成本与效益配比,择优录入项目,以完成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