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弈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弈论分析

篇1

【关键词】商业伦理 博弈论 企业价值 食品安全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倡导的一个目标。在1924年著名学者谢尔顿在他的《管理的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在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有满足社会一切人需求的责任,并且认为这样的责任应该比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加重要。

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只追求自身利益,将社会责任至于不顾等现象已经突显出来,在这其中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最为引人注意,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老皮鞋酸奶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商业伦理的缺失是导致此类事件频繁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企业经济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商业伦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并用博弈论分析如何使企业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

(二)研究意义

通过商业伦理的博弈论分析使食品企业认识到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行为,生产出符合甚至优于食品质量准则的产品,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改善,重新使消费者建立起对我食品的信任。

(三)相关理论基础

商业伦理,又称企业伦理。因为每个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同一件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商业伦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

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1)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需要两方面的功利性得到统一,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2)专用性。商业伦理的专用性主要是指其适用的范围,无论是哪一种商业行为,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出发点,这也正是商业伦理所必须体现出来的要求。(3)相对稳定性。商业伦理与一般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伦理的特征也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现实和理想的商业伦理之间。(4)超前性。商业伦理与现实相比,它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商业伦理的价值观也会表现出高于现实的理想成分。(5)滞后性。与超前性相比,商业伦理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表现在: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了之后,可能旧的商业伦理观念还在起作用,而阻碍了新的商业伦理的发展。

商业伦理的作用:(1)促进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2)减少腐败现象和刑事犯罪。(3)调节商业社会的和谐关系。(4)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事故原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在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这使得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和怀疑。目前看来,我国的食品生产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安全的因素都在影响着食品的生产、运送等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原材料的供应中存在着原材料本身的污染问题;第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制假造假的现象尤为突出。

(二)食品安全事故原因

1.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政府及社会监管不到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介入调查,并没有从源头上制止和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并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效率问题。

3.消费者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有很大的需求量,才导致无质量安全保证的食品总是有一定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并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更是助长了此类企业生产廉价产品。

4.商业伦理缺失。食品业是对生产企业道德有着极高要求的行业,如果在食品生产中不能遵守道德承诺,必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润,而不惜忽视道德底线,正是因为商业伦理的缺失,才使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实证分析

(一)静态博弈与道德机制

在物品交易的一次性囚徒困境模型中,参与者可以同时选择诚信而获得相同的收益;但是,选择欺骗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讲,如果它生产安全食品,可以获得R/2的收益;如果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它可能选择降低成本,使用低价原材料,可以获得a>R/2的利益。在利益驱使下,企业就有可能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违背道德伦理。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博弈的报酬结构如下:

当企业与消费者只进行一次博弈时,唯一的纳什均衡是(欺骗,欺骗),这时双方都没有获得利益,导致的社会损失将会是最大的。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水准十分低下的交易经济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种限制企业行为的机制,使得他们最终的选择是诚信。对此,一项重要的机制就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通过对参与者心理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其最终选择的目的。这种情形的报酬结构如下,其中增加了心理成本μ这一项,它足够大,使得a-μ

在道德准则引起的心理成本影响力博弈方的报酬结构,使他们的选择从“欺骗”转变成了“诚信”。

(二)重复博弈与道德机制

重复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那么,长远利益机制本身会约束博弈方对违背伦理道德的短期策略的选择,而使博弈方选择遵循伦理道德准则,以获得长期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首先构造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如下图所示。假设有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两个交易方,博弈有两个阶段。在博弈的第一个阶段,消费者可以相信企业或者不信任企业。如果消费者选择不信任企业,交易将不会进行,博弈结束,双方收益都是0。如果消费者选择信任,博弈进入第二阶段,企业开始选择,它可以选择生产安全的食品,或不好的食品。如果企业选择前者,p方都能得到5单位的报酬;如果企业选择后者,企业可以获得10个单位的报酬,而消费者损失5个单位报酬。

假设交易只进行一次,用逆向归纳法可以求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当消费者选择信任企业的前提下,如果企业选择诚实,那么企业可以获得5单位收入,相反则会带来更高的收入(10个单位)。因此,理性的企业会选择欺骗。如果消费者有理性的判断和预期的话,他会知道企业的选择是欺骗,则消费者选择不信任,没有收入。所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不信任。纳什均衡是:消费者选择不信任企业,而企业选择欺骗消费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将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如果双方选择合作的话,一共可以带来10各单位的报酬,但由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消费者会选择不信任企业,因此合作不会出现,结果是:由于欺骗,导致交易不能发生。

再假设交易是重复进行的,在每一次博弈结束前,双方预期有δ的概率进行下一次交易,并且每次博弈的结构相同。考虑消费者的“触发策略”:我首先选择信任你;如果你不欺骗我,我将继续信任你;而一旦你欺骗了我,我将永远不信任你。如果企业选择欺骗,它只能够获得10个单位报酬,所以总期望收入为10个单位。如果企业选择诚实,他在本期得到5个单位报酬,有δ的概率在下一期选择诚实而再次得到5个单位的收入,依次类推,总的期望收入为:

因此,只要5/(1-δ)≥10,即δ≥0.5,则不欺骗就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假定交易继续的概率δ≥0.5,企业与消费者的合作关系就可以建立。这就是重复博弈创造的诚信机制。

四、商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商业伦理的基本准则,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提出一些对策,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提升。

(一)构建诚信企业文化

企业的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构建诚信企业文化需要形成以制度为保障的长效机制,将诚信理念根植于企业。其次,建立诚信建设的奖惩机制。

(二)提升管理者素质

企业的发展方向需要管理者的掌控,只有管理者的素质得到了提高,那些违反商业伦理的现象和事件才能被有效的制止。因此对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也是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加大政府执法力度

商业伦理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商业伦理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撑,也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只有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打击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企业商业伦理建设得到保障。

(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的监督是商业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效武器,必须积极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舆论的曝光使一些企业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也要积极宣传在商业伦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色的企业,让其起到模范效应。商业伦理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企业的商业伦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纪良纲.商业伦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亿平.关于我国商业伦理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5):9-11.

篇2

关键词:全球失衡;全球治理;贸易保护;博弈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4-03

2011年1月12日,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明确警示到,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全球治理失灵是未来至少十年内的两大核心风险。为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各国对于全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尽快建立起跨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治理平台。

一、全球经济失衡治理背景

1.全球经济失衡历史回顾。全球失衡远非一个经济新现象,有许多可供追溯的历史数据加以佐证。

大量的经济学文献向我们提供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演变历史。文章借鉴Blanchard 和 Milesi Ferretti (2009)的说法,将现代全球失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美国的外部赤字很大程度上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结果。同时后科技时代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并为美国吸引了大量的股权和直接投资流入。第二阶段,从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时期持续到2005年。尽管全球又损失了0.40世界总产量,但并没有造成美国经常账户的严重失衡,相反,外国政府资本取代了私人净资本流入,对于美国资产的需求增多。第三阶段,从2005—2008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大幅激增,占比世界总产量从0.29%上涨至0.67%。与此同时还有石油生产国的巨额盈余。在美国国内,这一时期对应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阶段。

当前新一轮全球失衡适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稳定在417亿美元,约合世界GDP的-0.75%(见下页表1)。

2.全球治理发展动向。相较于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治理的起步很晚且发展缓慢。迄今为止能够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全球治理中心机构只有二十国集团,即便如此,该集团峰会的成效尚未通过实践经验的证实。

二十国集团峰会成立于1999年,2007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了二十国集团迅速上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及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维护了本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全球治理的目的,但最大的不利面在于其中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至盛行于15—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如今对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有机可乘,这也是长期以来全球治理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10年提出。经济博弈论是指将博弈论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构建相应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达到谋求问题最优解的目的。

在全球治理推进过程中,一些调整代价较大的逆差国国家藉由全球治理之便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反作用或架空国际性协调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博弈。本文的研究因此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博弈模型假设如下:全球治理博弈的主体包括受世界各国委托实施全球治理的者(以下简称者)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完全利己型逐利者(以下简称逐利者)。一般情况下,参与主体皆为理性经济人,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征。在决策选择时不单考虑自身行为后果,同时兼顾对方对其行为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最终做出使其自身目标最优的决策。

(1)对于者,有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两种策略选择,假定者认真治理,逐利者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这取决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者进行治理的概率为p,治理的有效概率为r;(2)若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者治理不力未发现其贸易保护行为时被委托人(世界各国)查出,则者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3)对于逐利者,有不实行贸易保护(即配合进行经济调整)和实行贸易保护两种策略选择。逐利者进行贸易保护,其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若贸易保护实行成功未被发现,获得超额收益,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4)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认真治理并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 、m-y ;(5)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认真治理但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s、m ;(6)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者不进行治理而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s、m ;(7)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者认真治理,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0;(8)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者不进行治理,则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0 。

其中:f:者认真治理的劳动成本;w:者认真治理时获得的报酬;y: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发现后受到的惩罚;v:者治理不力时获得的收益;m: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获得的超额收益;s: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委托人先发现而给者造成的损失。

以上参数设定均大于零。

2.博弈模型。在上述假设之下,者和逐利者概率与收益两方博弈模型如下:

3.模型分析。

(1)当给定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时,者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的与其收益分别为:

U1=q[r(w-f)+(1-r)(w-f-s)]+(1-q)[r(w-f)+(1-r)(w-f)]

U2=qv+(1-q)w

当者进行治理和不进行治理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最优概率。

令U1=U2,得:q=(v-w+f)/rs。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小于q=(v-w+f)/rs,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干预治理而由国家自主进行经济调整;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大于q=(v-w+f)/rs,者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治理;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等于q=(v-w+f)/rs,者随机地选择进行治理或不进行干预治理。

(2)当给定者治理的概率为p时,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U3=p[r(m-y)+(1-r)m]+(1-p)m

U4=0

当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者进行治理的最优概率。

令U3=U4,得:p=m/ry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者治理的概率小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实行贸易保护;如果者治理的概率大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不实行贸易保护;如果者治理的概率等于m/ry时,逐利者随机地选择实行贸易保护或不实行贸易保护。

由此,我们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q=(v-w+f)/rs;p=m/ry

这个结论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的假设有关,如果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必定将投入更多资源以寻求更好的逃避治理办法,从而使贸易保护行为更难以被发现,该结论就不一定成立。此外,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就越有激励去贿赂治理机构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极差博弈模型只考虑了部分经济因素,其他如实行贸易保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尚未添加在内,因为这些成本消耗不能形成者的收益。这是为简化模型的代价所致,也是该模型的局限性所在。

三、全球治理亟待规范化、合理化

上文对全球失衡治理的博弈理论分析证明了全球治理进程推进缓慢与治理措施在一些国家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刻联系。因此理应考虑为其治理措施前行方向适度转舵,以便强化未来全球治理在世界各国的实施力度。

1.充分发挥G20协调全球治理的积极面。G20必须尽量发挥其全球治理协调的积极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当发现通过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方式实则复杂化了解决手段时,可以考虑减少软性约定以硬性规定取代,例如免除反复权衡协调石油输出国大量顺差问题、德国在欧元区内的外部贸易失衡等等。因为各国就全球治理问题分歧较多,能够实际达成的政策共识相当有限,在相互妥协仍旧未果的情况下政策协调基本成零状态。

2.以国际长期目标优先,适当辅以各国国内目标。目前所提出的治理方案几乎都偏向于结构层面与长期层面,但世界各国更加倾向于国内目标,国际整体性目标往往顺次排在第二位。而全球失衡治理的现有措施很难满足这些成员国的国别差异需求。因此,在制定全球失衡治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应当以国际长期目标优先,适当辅以各国国内目标,恰如其分地照顾到成员国希望在中短期内解决本国经济危机的迫切心态,以弱化全球失衡治理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Jacobson,H.K.and Oksenberg,M.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FM,the World Bank,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2] Jee-Hyeong,P.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countries of asymmetric siz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I Economics,2000.

[3] Sprinz,D.F and Wolinsky-Nahmias.Models,numbers,and Case,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2004.

[4] Whitman,j..The limits of global governance Routledge[M].2005.

[5]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6] 华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7] 李稻葵.富国、穷国和中国——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责任[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8] 庞中英.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教训[J].国际观察,2011,(2).

[9] 曲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J].外交评论,2010,(6).

[10] 孙伊然.全球经济治理的观念变迁:重建内嵌的自由主义[J].外交评论,2011,(3).

[11] 王国兴,成靖.G20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J].国际展望,2010,(3).

[12] 周宇.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1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Theory Analysis of Global Governance

SHEN Le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China)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异化行为;博弈论;抑制

一、我国政府采购行为的异化

2002年颁布实施了《政府采购法》,由于其实施时间较短,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备,诚信的市场文化氛围单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利益博弈导致的政府采购异化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包括采购人与供应商或采购机构恶意串通,接受贿赂获取不正当利益;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与投标人协商谈判,或者供应商与采购人进行协商谈判还包括供应商为中标成交提供虚假材料,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与采购人、其他供应商或者采购机构恶意串通,向采购人、采购机构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以及监督管理部门、、等行为。

(二)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采购是政府向社会供给公共产品的一种手段,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承担着促进就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保护环境与宏观调控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任务。许多地方行政主体打着调控经济的“艰巨”口号,阻绕和限制供应商进入本地区或者本行业政府的采购市场,非法干预自由竞争,破坏市场秩序。

(三)定点采购行为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减少财政负担,同时为杜绝腐败现象发生,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和日常办公开支上,大都实行了“定点”采购。

定点采购未能达到政府的初衷,越来越变质变味,越来越成为权力寻租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在政府采购下的市场割据和行政垄断,是一种政策性歧视。“定点不定税”或“定点不定价”使价格与市场不符,收入与纳税不符。“定点”采购中,由于市场信息不通,行政采购单位没有自主选择市场与产品的余地,成为被封闭状态下的“圈地式”采购,脱离了市场行情,其所购买的产品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不仅未降还反有上升。

二、政府采购行为异化的“博弈”论探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是理想状态,但可以取其次优的竞争状态。如何既提高采购效益,又达到调控经济规制市场双赢的效果。政府采购行为本质上就是利益“博弈”,博弈论能指引如何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博弈”

政府采购主体是指在政府采购中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采购机构和供应商。采购人属于国家行政的行政主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代表着国家行事,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利,为社会提供公共福利。行政者手中的标落谁手,一直在博弈着。

(二)供应商与供应商利益之“博弈”

政府采购是一个消费量大的供应量,供应商为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经济地位,互相竞争中标也不断博弈。相互竞争的供应商总担心对方是否会采取与采购人恶意串通、商业贿赂等不为人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使自己中标,假如人人这样你不这样,自己便失去了在市场上竞争的地位。

(三)公平与效率之“博弈”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环境保护、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短期看,社会公平与政府采购效率之间有矛盾之处,存在着利益的权衡与“博弈”。政府采购成绩包含政府采购效率和政府采购公平,但效率与公平总是会有矛盾的,在实践中必须进行权衡。

三、抑制政府采购行为异化的对策措施思考

由于冲突与合作的结果依赖于所有人所作的选择,每一个决策者都企图预测其他人可能的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决策,如何合理进行相互依存战略策划便是博弈论的主题。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有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众所周知,要是两个囚犯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就是他们都彼此非常的信任,从而在他们分开询问时的结果和他们之前讨论的结果一样。抑制政府采购行为异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度的完善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青木昌彦认为,制度即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约束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规则集合:制度为降低人类社会运行成本,产生各种约束人类行为的博弈规则与契约合同,既包含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等非正式制度,也包含宪法及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还包含规则有效实施的实施机制,是约束国家、法人和自然人行为的规范和总和。

政府采购的垄断原因主要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使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有可乘之机,使垄断行为不时的发生。

(二)法律的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法还很不完善,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欠缺,许多供应商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护: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可采取较先进的电子采购:进一步规范“定点”采购造成的垄断行为等,让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与国际接轨。

(三)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大对采购人员素质的审查,加强政府采购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加大对实践中效率高的货物类协议采购管理,探索新的政府采购市场,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体制等等。

篇4

关键词:博弈论;考试作弊;纳什均衡

考试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偏差并制定纠偏措施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顽疾,严重影响了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杜绝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不仅仅要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与完善入手,还应考虑考虑作弊主体的内在动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学生考试行为的选择是一个与监考教师在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对策以及这种对策的均衡问题,即博弈过程。

一、师生之间的纳什均衡

在学习博弈论课程之前,简单地认为学生作弊行为仅仅与个人道德有关,道德要求我们拒绝作弊,因为作弊是一种欺骗,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分析,假设参与博弈的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的思维和判断都符合正常人的逻辑,并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或按照趋利避害原则进行决策,权衡利弊得失,优化决策选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因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表现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奖学金、评优、入党、提干、推研、就业和心理满足。在个体理性作用下,学生选择是否作弊时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作弊带来的超常收益与作弊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若作弊的超常收益低于受惩罚的损失,将不会试图作弊,否则,作弊有利可图,就会发生作弊现象;二是估计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很大,作弊概率就小,否则作弊概率就大。作为博弈的另一方,监考教师同样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认真监考或监考不力。理性的监考教师将考虑如下两点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一是将认真监考带来的收益增加和损失减少与支出成本进行比较,若有利则认真监督;二是估计学生作弊的可能性,若这一可能性大,则认真监考的概率就大,反之概率就小。基本假设如下:(1)学生和监考教师都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师生双方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成本是一种公共知识,即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只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学生作弊就能被发现,若学生作弊未被监考教师发现,结果就会非成严重;(4)存在制度约束,学生作弊被发现后既受到惩罚又有信用损失;监考教师监督不力被学校考试督导组发现后,给予相应惩罚。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当监考老师严格监考时,学生就会相对的选择不去作弊,因为被发现的概率增大;当监考老师不严格监考时,学生就会选择作弊,从而使得双方之间任何一次博弈战略组合都不是确定的均衡结果,也使得考生作弊行为在双方博弈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博弈双方是考生考试中的监考老师和考生,监考老师的任务是监督考生不作弊,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考试。因此这样就需要加重老师对考生的监考力度,力度的加大会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守信是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考试不作弊才是真正理性的选择。

二、同学之间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至今仍然是博弈研究的重要课题。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而不愿意改变决策,导致整体利益最小。纳什均衡是局中人理智选择的结果。对于学生作弊这个行为,我们同样可以用博弈论来作出分析,我们假设考生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面对选拔性考试,只有成绩相对好的被录取,成绩相对差的被无情地淘汰,这种与考生名利关系最密切、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考生无不想考出好成绩,而且还想尽量超过其他考生。但由于考生在考场上不可能知道别的考生的有关信息,加剧了考生的不自信,所以考试成绩很好的考生,仍然会认为自己可能落选。下面根据分析列出学生作弊的支付矩阵,其中,+1表示考生作弊时获得的超额收益,其中包括学生成绩的提高、选拨的优势、评奖学金时的增加竞争力等;-1表示学生不作弊的负效益,即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具备优势,竞争力减弱等。

由于考生都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所以在双方博弈过程中,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从表中,在A考生作弊时,B考生作弊可以获得1个单位收益,不作弊可获得-1个单位收益,所以B考生会选择作弊;当A考生不作弊时,B考生作弊可以获得1单位收益,而不作弊获得-1个单位收益。所以,B考生会选择作弊,也就是说不管A考生怎么选择,B考生都会选择作弊。同样,对A考生也是如此,不管B考生怎么选择,作弊是A考生的最佳选择。经过双方重复博弈,作弊是双方的最优选择,作弊成了双方的纳什均衡。因此,从考生之间博弈情形来看,考生之间极易形成相互作弊成风,考生选择作弊是考生进行风险收益或利弊得失权衡后自我理性选择的结果。

三、结语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无论是作弊还是不作弊,一旦被考生认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这种行为被实施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考试作弊行为的治理,应当从影响考生作弊决策选择的因素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管重罚,减少考生作弊的心理预期净收益,使考生经过成本―收益分析或依照趋利避害原则,得出作弊无利可图甚至得不偿失的结论,从而主动放弃作弊念头。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漆勇政:《大学生考试舞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3。

[3]何雪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

篇5

一、引言

随着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推出的“学龄前儿童禁止学习外语的规定”和中国大陆部分城市教育部门实行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允许布置作业的规定”的实施,中小学教育减负和素质教育再度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平面媒体和网上爆出的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厌学,自残甚至伤害家长的各种案件,也要求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教育减负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也不能仅仅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层面上谈论教育减负,应该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从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来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博弈分析的理论,然后建立了学校与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人员之间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博弈分析,最后对加强教育监管和教育减负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博弈理论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义的各种博弈问题,寻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则有限理性能力条件下,合理的策略选择和合理选择策略时博弈的结果,并分析这些结果时的经济意义,效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三、博弈模型

1.学校与教育监管人员之间的博弈

假设学校和代表教育部门的监管者作为博弈主体,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利益目标,他们的个体行为都是理性的,在交易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和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者各有自己的行动组合,学校的行动集为(减负,不减负),其决策主要受到学校的升学率教育排名本校的声誉的影响,以及学生家长的期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代表政府的教育部门监管者的行动集为(不检查,检查)。学校和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人员作为博弈的直接参与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学校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从而取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予其他方面的各类资源,从短期行为来看减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必然导致学校的排名升学率等方面的下降,进而导致学校行政领导和老师在行政级别工资待遇方面的下降,所以对学校而言,在不减负而不被监管的情况下,综合利益是最大的,对监管者而言,对学校免检则可以省去很多的人力物力,此时利益最大的。故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为

表1

如果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人员的策略是免检,则学校的最优策略是不减负;如果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人员的策略是检查,则学校的最优策略是减负。在没有政府监管部门强制的情况下,博弈双方纳什均衡是监管人员免检,学校不实行教育减负。因此,对素质教育这个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发展的重大问题,代表政府的教育监管部门一定要严格理性自己的职责,不能实行免检制度。

二、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博弈

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明白教育减负的好处,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在应试教育下过重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带给了家庭和社会一系列问题。在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博弈中,支付矩阵如下:

表2

从上述支付矩阵我们发现,家长A和B都选择减负情况下,对家长孩子和社会都是最佳选择,应该是整体理性的选择,但整体理性和个体理性之间,在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家长们的选择的策略是不减负对不减负。家长们选择了不管别人家的是否减负,自己的孩子都不减负的策略,因为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不减负意味着学习比别人好,比别人学习好意味着有更好的中学,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实际上却造成了给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更大的压力,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了整体利益的损失。

四、加强教育监管和教育减负的建议

1.继续建立和健全教育监管制度,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

2.完善人次选拔体制,应该把能力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拓宽学生的成才成功渠道,不拘一格取人才。

3.完善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体系,改变用升学率,分数等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定量方式,制定出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

4.培养个体理性认识,创新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予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王竹天,杨大进.食品安全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FYY00)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角度研究了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重点分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的语言及文化选择,指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和产品特征采取不同跨文化对策,以期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参考和服务,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网络贸易;跨文化;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14-04 收稿日期:2008-06-24

随着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对的是与本国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形成跨文化冲突,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高,市场的开放性扩大,跨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在网络中进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实施国际电子商务时必须充分研究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基础,对网络贸易信息中跨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国际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形形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往往造成重大的影响。网络贸易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追求交互式的沟通和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传递迅速而成本低。一个不起眼的跨文化冲突,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而造成呈几何级数式增强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企业开拓跨同网络市场形成难以估量的障碍。所以,在跨国网络贸易中,企业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合情合理合时地处理网络信息的跨文化冲突。从而利用网络快速高效地开拓对方市场。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作为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既包括信息时语言种类的选择,也包括组成语言文字的符号相同而含义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往往会因使用语言的不同,或者相同语言但因地域、文化渊源不同而在语意、语义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带来相应的跨文化冲突。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在德国推销National商标的产品,销路不畅。,原来,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开头即是National,松下公司得知这种情况后换成Panasonic商标,销售额马上急速上升。

在网络贸易中,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基于不同的文化,这些因素均呈现不同的特征。这要求企业在跨国网络贸易中应事先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宗教及风俗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整体风格、合理搭配网页色彩和使用图片,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描述和说明,合理调整信息和搜索方式。从而在网络贸易信息时做到有的放矢,顺利打开销售局面。

二、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之博弈论分析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因素。在企业网络贸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本企业的现状和目标市场的发展,选择适当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是企业要通过网络进入目标市场前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下面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利用博弈论来分析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选择。

(一)中越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的基本博弈假设

博弈即一些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和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四个方面: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竞争者或合作者的相应策略和市场均衡。因此,博弈论逐渐成为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应用博弈论分析网络贸易信息和接收的语言选择问题。假定中方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网络进入越南市场,进行以下假设:(1)网络贸易中只存在两个参与方:信息的发送方(中方)和接收方(越方),且二者都是理性的。(2)无政府或其他外界干预;(3)双方的决策抽象为对中、英、越三种语言的选择。

博弈按参与方决策是否有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和动态博弈:按参与方是否对各方得益了解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完全信息要复杂,而且企业在网络贸易前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双方在博弈中的利益函数。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种情况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各参与方同时决策,且所有参与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我们进行以下假设:(1)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仅一次;(2)信息和接收行动是同时进行的;(3)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作给定;(4)虚拟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对各方得益完全了解。

基于以上假设可构造出以下收益矩阵。

其中,Q1、Q2Q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获得的收益,c1、c2、c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所要支付的成本;u1、u2、u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获得的收益,v1、V2、V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付出的成本。只有信息的和接收使用同一种语言,参与方才有可能获益,否则收益均为0。对方(中方)而言,使用的语言越靠近接收方,被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性越大,获益越大,即Q1<Q2<Q3但随着使用语言不熟悉程度的增加,所付出成本不断增大,即c1<c2<c3。而对于接收方(越方)而言,接收信息的语言在本国的普及率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小,v1>v2>v3,而接收信息的语言在发送方国的普及率越高,所搜索到的信息内容越多,信息的利用效率越高,获益越大,即U1>U2>U3。

发送方和接收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人,故只要发送和接收所使用的语种相同,发送方和接收方均获得大干零的收益、即

Q1-C1>0、Q2-C2>0、Q3-C3>0

U1-V1>0,U2-V2>0,U3-V3>0

在此收益矩阵中,对发送方(接收方)而言,其最优策略会随着对方使用接收(发送)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故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只存在三个纳什均衡:(中,中)、(英,英)、(越,越)。系统最后处于何种状态将取决于参与方对对方策略的猜测。在中越网络贸易开始阶段,由于对对方市场不熟悉,无论方还是接收者都认为对方存网络贸易采用国际贸易的通用语种英文进行发送(接收)信息。基于这个前提下,双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都会选择英文。因此,最后系统的状态应为(英,英)。

(三)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非同时行动,且后行动者在行动前能获知对方的行动,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将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采取一些战略性行动,影响对方对己方行为的判断或预测,从而获取对己方有利的结果。

随着中越网络贸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如农业机械、摩托车、小家电等,中方有进入越方市场的强烈愿望,认为一旦采用越语作为双方的网络贸易语言,将提高信息的接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交易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Q3-Q2>c3-C2,即Q2-c2<Q3-c3。同时,v2>v3,越方获知中方采用越语信息后必然会改用越语接收。故中方必然抢先使用越语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越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2所示。

越方获知中方采取越语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接收(搜索),最后双方必将达到(越,越)的均衡状态。

对于中越双方均供不应求但越方的需求强度远大于中方的产品,如有机农药等,越方对贸易的需求强度大于中方,竭力去获取中方产品的贸易信息。越方认为一旦使用中文作为网络贸易语言将减少中方信息的成本,提高中方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获利水平。u1-u2>V1v2,即u2-v2<c1-v1。同时,c2>c1,中方获知越方采用中文接收信息后必然使用中文信息。故越方抢先将使用中文接收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中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3所示。

中方获知越方采取越语接收(搜索)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最后双方必将达到(中,中)的均衡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易并非是一次性的,网络贸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多次进行的,这是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参与方不仅要考虑本次博弈的得益,还要考虑以后博弈的得益。另外,由于学习曲线的存在,使用对方本土语言(接收)信息的成木会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市场信号传递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中越双方在网络贸易过程中预计博弈的重复次数越大,参与方向对方发出将使用对方本土语言的可能性越大,双方更容易达到上述的(越,越)和(中,中)的各自均衡状态。

如果越方为信息的方,中方为信息的接收方,亦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三、考虑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跨文化因素后的博弈论分析

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文字,还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中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跨文化因素。加入这些因素后的博弈分析并不会改变以上各图的收益矩阵,只是进一步提高了采取非本土文化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即c2、c3、V1、V2增大。

在中越贸易前期,中方对英美文化的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越方市场的文化因素了解程度不深,c2<c3。另外,中越双方的贸易额不大,无论中方还是越方都倾向于采取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收(),并且认为对方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故双方达到(英,英)均衡状态。

随着中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方对越南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小语种教育蓬勃发展,精通越语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越南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中方的文化差异本来并不大,c3和c2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出现c3-C2<0,则Q3-Q2>c3-c2,并且差额不断增大,中方倾向于按越南的文化传统与越语的形式网络贸易信息,再加上随着中越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中方进入越方市场的动力不断增加,Q3-Q2与c3-c2差额进一步增大,最后,中方选择越方文化进行信息并将此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越方,双方达成(越,越)均衡状态。

同样,随着越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精通汉语文化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越方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越方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中方文化来接收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给中方,双方达成(中,中)均衡状态。

四、结论

企业进行跨国网络贸易时,选择适当的文化因素发送和接收网络贸易信息,将有效地提高国际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网络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和双方贸易量较小的原因,参与方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文)及文化习惯(英美文化)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接收。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目标市场文化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产品在双方市场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强度,采用本土文化或目标市场文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二)在网络贸易中,随着交易双方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使用对方市场文化来(接收)信息的可能性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双方的贸易机会。参与者要想扩大对方的市场份额,发出将采用对方语言文化的贸易信息的信号,这种信号必须能迅速被对方接收才能获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贸易信息的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对双方市场的产品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使用不同文化信息获得的收益,趋向于博弈中的完全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网络贸易信息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准确性。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咨询 博弈论 囚徒困境 重复博弈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55-02

一、引言

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30多年发展日趋成熟,随之产生的房地产咨询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产生并逐渐发展,自1996年中国楼市开始复苏以来,专业咨询企业不断地涌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50号令《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第2条规定,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咨询,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现实中的具体业务可分为信息咨询业务和投资决策咨询业务两大类。信息咨询业务即以各种方式为有需要的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房地产市场信息,是房地产咨询业务中最为广泛和普及的一种:提供房地产开发、投资有关的各方面信息,如房价、地价及其动态情况和预测、待出租、出让、出卖和交换房的情况、寻求房地产投资伙伴、招商投资、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其他关于房地产变动信息等,以便开发商、投资商等客户能及时了解某一城市或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形势,还提供对房地产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程序、资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包装与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投资决策咨询业务是诸如接受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委托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查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等。现我国房地产咨询产品多以调研报告,方案等书面或报告形式提供给客户,主要是应用SWOT分析,经验理论等为依托,对数据分析较少,产品单一,质量、可信度上也不尽人意。

博弈是指利益存在冲突的决策主体在相互对抗(或合作)中,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合集。博弈论的方法和思想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中。本文将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等理论应用到房地产咨询企业竞争行为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对存在不合作可能性的博弈分析。假定存在两个房地产咨询企业:甲公司和乙公司,两提供的咨询服务无差异,价格及市场占有率均相同且利润均分。在上述假定下,有如下支付矩阵:

如表1所示,两家房地产咨询企业的行动集合是相同的(不创新,创新),当甲公司创新而乙公司不创新时,甲公司的收益为T,乙公司的收益为S,这时数量关系为:T>P>R>S;反之乙公司创新而甲公司不创新时,乙公司的收益为T,甲公司的收益为S;当双方都进行创新并获得成功时,双方收益为P。

因此,在不合作的情况下,容易得出表1中矩阵的纳什均衡是(创新,创新)。因为无论甲公司还是乙公司,选择“创新”才是最佳策略。但因创新是一项阶段性、多变性的活动,两个公司之间可能不在同一时间完成创新。在寡头竞争市场,在每一阶段各寡头都在关注着对手的行动,从而调整自身的决策。所以我们假定每个公司都是在通过多个时期的努力才能够创新成功,而且企业在不同时期会增加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设t表示不连续的时间段t=(0,1,2……,T);并假定存在一个从时间到随机量k(t)映射,k(t)表示到时间t累积的创新上的投入。用πi(i=1,2)表示厂商在另一厂商没有率先成功的情况下分期获得的利润,用π0表示另一厂商率先成功的情况下未成功厂商分期获得的利润。设定贴现系数为δ,人们对未来收益越看重(δ越大),寡头双方预计再次竞争的可能性也越大。当利率为r,则δ= ,率先获得成功者利润的现值可用 表示。用μ(k(t),t)表示创新战略失败的概率,这一概率取决于房地产咨询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投入。失败的概率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反之,则失败的概率会升高。再令C(k(t))为在创新活动中投资的成本,则抢先成功的期望利润的现值为:

上式告诉我们,抢先成功的期望利润的现值是时间与累计投入的函数。各寡头采取理性竞争行动的判断标准是权衡抢先成功的期望利润和被人抢先后自身的所得利润,即如果πp(k(t),t)>π0,房地产咨询企业便会进行产品创新,(创新,创新)是纳什均衡;反之,(不创新,不创新)是纳什均衡。

在双寡头竞争市场,博弈双方不会因为预计同时创新后依然平分市场而且利润比不创新时有所增加就必然产生(创新,创新)的纳什均衡。在不合作的情况之下,因为一项产品创新要经历多个研发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分任务并且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因此这种模型设计过于简单化。房地产咨询企业必须通过多方面调研了解市场及对手的动态,适时对失败概率函数μ(k(t),t)进行调整。

2.对存在合作可能性的博弈分析。由于房地产当事人对咨询产品要求的多样化,替代产品的增加,潜在的房地产咨询企业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各个企业纷纷以产品创新作为应对措施。若不进行产品创新,原有产品可能不满足客户的需求,致使客户寻求其他咨询服务提供者,这样,房地产咨询企业将减少在市场占有份额。但是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调整过程中,寡头们的利润不一定有增加,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市场份额。

如表2所设,T>R>P>S情况是可能出现的,两个房地产咨询企业完全有动力合谋,即有可能出现合作博弈。如果博弈双方各自进行技术创新并且成功后出现P

尽管由于合作不创新博弈双方都是有利的,但在一次性博弈中,双寡头创新博弈仍然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问题,唯一的纳什均衡为(创新,创新)。为解决此问题,引入重复博弈。

3.无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弈。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因为其他参与人过去的行动的历史是可以观测的,因此在重复博弈中,每个参与人可以使自己在每个阶段选择的策略依赖于其他参与人过去的行为。在重复博弈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为“触发策略”,即如果一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另一方随即也采取不合作策略并且永远采取不合作策略。

针对双寡头市场的产品创新博弈分析,房地产咨询企业采取的行动步骤:甲公司先选择不创新(合作);如果乙公司在上阶段选择不创新(合作),则甲公司在本阶段继续选择不创新(合作);如果乙公司在上阶段选择创新(不合作),则甲公司在本阶段及其后阶段均选择创新(不合作)。

设t表示不连续的时间段t=(0,1,2……,T)。在此策略下,如果咨询公司选择不创新(合作),则他的期望效用为:

如果咨询公司选择创新(不合作),则他的期望效用为:

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贴现率δ越大,说明博弈双方越看重未来收益,博弈双方再次相遇的可能性也越大。

当Ua>Ub时,可得:δ≥

若T与P相差越大,同时T与R相差越小则(不创新,不创新)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若T与R相差较大时,博弈双方在自身选择创新或不创新的差距较大,合作的关系可能被打破,则(创新,创新)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房地产咨询企业竞争中是否合作,都有出现产品创新的可能。随着产品的创新发展,市场占有份额可能逐渐增加,随之带来的是良好的收益,也更容易获得垄断地位。

三、房地产咨询企业产品创新实例

伴随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咨询企业在我过的发展也逐步扩大,各咨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加,每个房地产咨询企业的产品创新脚步也越来越快。

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国轻资产地产概念公司,旗下克尔瑞信息集团为企业提供房地产资讯、信息集成和解决方案,包括住宅、区域开发、主题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咨询等服务。易居在近些年发展中不断地创新产品,2013年5月,独立第三方房价指导平台“克尔瑞房价”系统正式上线;2013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超・跃――易居中国2013年度创新峰会”中宣布CRIC房地产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升级,将使其房地产咨询业务更加专业化、高成效;从表3中可以看出,房地产咨询业务收入在2012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在2013年全年过后,同比增长40.66%,不仅远超2012年收入,也创下近年新高。

易居中国在2014年1月,B2C战略全面启动,这是从B2B到以B2B与B2C为核心战略的转变。在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咨询行业发展中,创新产品也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结论

通过对房地产咨询企业在相互竞争中是否采用产品创新战略博弈分析,从双寡头垄断市场入手,分别讨论了企业不合作和合作的可能性。本文对房地产咨询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发展战略决策上有一定指导意义。房地产咨询企业应借鉴优秀咨询企业的经验,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软件,不断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1] 杜建国,彭萍.我国房地产咨询业务扩展战略与发展趋势研究[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

[2] 陈俊华,武泽江.国际房地产咨询业务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3] 何轩.博弈论在动态竞争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

[4] 涂智勇.博弈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懋,祁守成.囚徒困境从单次博弈到重复博弈[J].商业时代,2009(2)

[6] Emmanuel M.Pothos,Gavin Perry,Philip J.Corr,Mervin R.Matthew,Jerome R.Busemeyer.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3)

[7] 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彭萍,刘静,任叶倩.房地产咨询产品界定及发展建议[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

[9] 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J].中国房地产,1996(2)

篇8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有限理性;进化博弈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为国内外持续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合理估计,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正常往来以及世界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美国政府多次对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如何选择人民币汇率策略成为两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策略选择。

一、进化博弈的基本理论

进化博弈理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认为现实中个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者,个体的决策是通过个体之间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实现的。有限理性博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群体成员的反复博弈,相应的动态机制称为“最优反应动态”;另外一种情况是学习速度很慢的成员组成的大群体随机配对的反复博弈,策略调整用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机制模拟。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后一种情况中的两人非对称博弈,分析的框架是用两个(或多个)有差别的有限理性博弈方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随机配对。

二、进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很大影响,因此虽然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拥有自,汇率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两个国家之间均衡的结果。通过进化博弈论的知识可以很好地阐述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问题。本文的基本假设如下:(1)这里只有两个博弈方分别为:中国政府(C)和美国政府(A)。(2)博弈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只有在长期的学习和策略的调整才能找到最优策略。(3)两国政府的收益均是从各自的整体利益考虑的,不仅仅指单方面经济利益的变化。(4)中国政府只有人民币“不变”与“升值”两种策略选择;美国政府只有“逼迫”与“不逼迫”两种策略选择。假设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给双方带来的收益均是常数且与升值幅度成比例变化。用а、c分别表示为人民币每变化百分之一时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收益的变化。两个博弈方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在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先行动可以采取“升值”或者“不升值”的策略;看到中国政府的选择后美国政府有选择“逼迫”或者用α表示中国政府主动使人民币升值的幅度,β表示美国政府要求升值的幅度,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幅度β要大于中国政府自愿升值的幅度α,即α<β。一般地认为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对于目前处于巨大贸易顺差以及外国政府的压力下的中国来说是有利的,在中国政府决定升值α之后,如果美国政府接受并且不逼迫继续升值则双方的收益为c、a;如果美国政府认为升值幅度不够继续逼迫中国政府把人民币升值到β,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会明白无论以后采取什么策略反正美国政府都会选择逼迫,会导致中国政府以后选择不升值,因此从长远来说会给美国政府带来损失b;因此在中国政府选择“升值”的情况下美国政府肯定会选择“不逼迫”,即a?b??a,最后双方的收益各为:?c、a?b。中国政府选择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美国政府接受即不再采取逼迫政策,则双方的收益保持不变分别为0、0;如果美国政府觉得一定要采取逼迫策略使人民币币升值到β,则双方的收益分别为?c、a。在分析中?、、a、b、c均大于0。

两个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可以表示为图1的扩展行形式。

三、中美两国对人民币汇率选择的现实分析

1.2002年汇率改革之前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和美元“固定”汇率。面对美国的“逼迫”策略,人民币汇率采取“不变”策略。从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这个组合时纳什均衡但不是进化稳定策略,中国政府顶住外界压力,继续采取谨慎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

2.2005年,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达到8.11元水平,中国政府采取“策略”。而美国政府并不满足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继续威胁要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中国政府迫于压力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人民币升值5%和9%。

3.2008年以来人民币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之后,汇率一直在6.82~6.84之间小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在21个月内基本维持不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了拯救国内金融市场美国政府需要发行大量国债。如果美国继续对人民币施压,必然导致中国抛售美元或者以美元计价的债券,这将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违背其政策实施的初衷,因此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采取缓和态度,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采取“逼迫”策略对自己是不利的。

4.在美国政府策略调整以后,中国政府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从2010年3月26日开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开始逐步上升,每天升幅都是1~2个基点,连续8个交易日升值,这打破了长达21个月的盯住汇率。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向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美国政府仍然保持比较缓和的态度。

四、总结

1.在中美汇率之争的博弈中,中国政府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从具体的国内与国际情况以及实践经验中找到合适的汇率水平,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持一个汇率水平不变。汇率的变化不是迫于美国的压力,而是从中美长期经济合作的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双方共同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2.美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逼迫只是一种威胁的行为,从长期的经济利益考虑,美国政府基本上不会采取强制逼迫的手段。如果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必然会促使中国政府抛售美元或者不再买入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减缓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邓敏.人民币汇率趋势的中长期分析:博弈模型[J].城市金融论坛,2005(1):7-10.

[2]赵春明,王怀民.大国间的汇率博弈:中美巨额贸易差额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客车 售后服务 博弈论 收益

一、引言

随着国内客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客车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渐演变为品牌竞争、服务竞争。客车用户的购买心理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在考虑整车质量、价格、性能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客车的售后服务问题。因此,售后服务网络的规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客车业的供应链大致包括零配件供应商、客车厂和用户。一般而言,客车厂与零配件供应商应相互合作,但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等原因,他们之间不配合不协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最后不配合的恶果就由用户来承担。但用户对客车厂的满意度,也将影响到客车厂和供应商收益。

本文基于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的角度探讨了客车企业提供售后服务,对供应商与客车厂的收益及合作与不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1.供应商与客车厂的博弈分析。为了便于博弈模型的构建,假设博弈参与人是一家供应商与一家客车厂,供应商向客车厂提供n种不同的零配件。供应商与客车厂都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即合作和不合作,二者具有相同的收益结构,皆可独立采取策略,且都是理性经济人,对合作与不合作策略的选择是基于成本——收益考虑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支付矩阵来表示博弈的策略组合情况, 如表1 所示。 (1)如果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则供应商和客车厂获得的支付均为D;(2)如果供应商采取不合作策略, 客车厂采取合作策略, 则供应商获得的支付为B, 客车厂获得的支付为C;(3)如果供应商采取合作策略, 客车厂采取不合作策略, 则供应商获得的支付为C, 客车厂获得的支付为B;(4)如果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则供应商和客车厂获得的支付均为A。不失一般性,可令B>A>D>C。这是,供应商和客车厂博弈构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1),其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列。

运用划线法分别比较客车厂和供应商的支付,得如表2所示的收益矩阵:

得到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解,即最佳策略组合(不合作,不合作),其支付组合为(D,D)。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供应商与客车厂的博弈中,理性的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均会选择不合作,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损害了双方的利益。

2.用户参与后的博弈分析。用户与客车厂合作是指,用户购买该客车厂的客车后,如遇车辆故障需要维修,则联系该客车厂的售后对其车辆进行维修。用户不与客车厂合作是指,用户不找客车厂对其车辆进行维修,而是另外自行选择一家修理厂或者别的售后。

如果用户不与客车厂合作,则客车厂和供应商的收益不变。如果用户选择与客车厂合作,则客车厂所得的支付将增大,供应商的支付也间接增大。

当用户选择与客车厂合作时,客车厂和供应商二者进行合作或者不合作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收益。如果供应商与客车厂合作,则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好而及时的满足,客车厂与供应商的收益将有较大的增加;如果客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则客车厂和供应商的收益将有较小的增加或者不增加。

博弈收益矩阵表1转化为如下博弈收益矩阵表3,其中a、b分别代表用户选择与客车厂合作后客车厂与供应商合作、不合作所增加的收益。

当a-b≥max{B-A, D-C}时,即可得A+d≥B+b,C+a≥D+b。从表3可以看到理性的经济主体在选择战略行为时,均会选择合作,即供应商与客车厂合作成为客车厂进行售后服务条件下新的选择。因此,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解为(合作,合作),其均衡得益组合为(A+a, A+a)。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表明:用户与客车厂合作的条件下,有助于促使理性的供应商与客车厂自发的选择合作,有效的遏制了不合作的恶性循环局面,同时使得供应商和客车厂的个体收益和总体收益都大大增加,真正达到 “双赢”的结果。

三、结论

1.如下图所示客车企业做好售后服务:从企业方面来说,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及其产品声誉,促进企业客车产品的销售,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从供应链方面说,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促使得用户与客车厂合作。

2.用户与客车厂合作能够给客车厂和供应商带来收益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使零配件供应商和客车厂自发的进行合作。

3.零配件供应商与客车厂合作,能够促进客车厂做好售后服务,同时使得供应商和客车厂的个体收益和总体收益都大大增加,真正达到 “双赢”。

参考文献:

[1]韩亮,杜蓉. 中国客车企业售后市场战略[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岳世锋,李小泉,张真忠,许海东.我国客车售后服务体系优化策略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篇10

竞争与竞合问题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最神秘的一种现象,从植物界到动物界无所不在,它推动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揭示和探索竞争与合作规律成为人们控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研究表明生物间的竞争导致了合作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历程一直都是伴随着竞争与合作共存协调进行的。从上个世纪开始,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对竞争与合作共存问题进行了学术研究,对竞争与合作的机理、特性、形式和模型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经济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也不是一个完全合作的市场,是一个即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存市场。1987年Lester出版了《合作与竞争效用理论》指出完全市场竞争并不是最好,大量事实表明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市场是更好的。根据Luo(2007)企业建立竞合关系的动机,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降低市场扩张过程中与创新、新产品开发等相关联的成本、风险、不确定性;扩大收益、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外部威胁;追求策略的灵活性;抵制技术标准;创造和把握机会。陈雪梅和姜鹏指出了竞争与合作共存情况下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效应,李森和杨锡怀等分析了相同和非相同类企业竞争策略与合作策略的收益与风险分析。总之,表明个体之间竞争与竞合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竞争与竞合的博弈分析

(一)竞争与合作共存系统

目前关于竞合的定义尽管没有统一,但大多强调一点: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例如,Brandenburger和Nalebu(1996)曾定义竞合为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的一种组织间关系。根据竞合理论,竞合是多个个体(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在利己与利他行为同时存在的一种关系状态,是由某类群体中个体之间在利己与利他行为同时并存方式下为了个体与群体达到利益的一种活动过程。我们把参与竞合活动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竞合系统,其中竞合系统中的个体都是同时存在利己与利他行为的。例如社会系统、生物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供应链系统都是竞合系统。

研究表明竞合系统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迁移,竞合系统得到充分的进化,它应该从自由个体群体发展为有组织结构、性能良好的联合体,竞合系统的内部会产生一个或若干个控制个体的组织机构(称为主体),在进化过程中一些不良的个体与系统不和谐的因素逐渐被淘汰或转化成为良性发展的基因,其中利他主义的倾向在个体中得到遗传和发展,例如人类社会作为竞合系统的进化目前已到相当高的水平,政府作为国家主体成为国家系统最重要的要素,对国家稳定发展良好的内部竞争和合作起到了关键作用,经常打仗的国家是竞争与合作不协调的有利佐证。以自由为主的市场经济系统中的自由竞争不利个体发展,已导致多数企业在竞争中增加合作能力的自然倾向,企业在与自己联系密切的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合作,所表现出的利他主义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公司的领导层也特别注意将天性合作能力强的人培养成新的潜在领导的培养对象,完全利己主义的人经常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最终离开公司。随着进化竞合系统是否能深入发展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系统,还是在社会中湮灭,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

根据竞合理论定义,只含有一个主体的竞合系统称为基本竞合系统,一个竞合系统经常由多个基本竞合系统组成。如果一个竞合系统没有一个主体,称为无主体竞合系统,在无主体竞合系统中所有的个体都充分地竞争。在一个竞合系统中有时存在这样的个体,它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主体管辖,把它称为竞合系统中的自由个体。无主体的竞合系统中所有的个体是自由个体。联盟形式的主体是一些个体共同组成的机构,有时这种机构并不明显存在,而只是通过某种契约形式构成的虚拟主体,这是稳定性非常差的竞合系统。一般一个竞合系统是由一些基本竞合系统和一些自由个体构成,这样的系统在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如中小企业构成的竞合系统。

(二)竞争与竞合博弈模型

1.假设条件

有甲和乙是两个个体,在此个体是理性个人或集体的集合,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假设。他们有权选择竞争和竞合,或者他们有权决定参与竞争与竞合的程度(即他们对重要的领域和一般的领域区别对待),各种参与方式及概率如表1所示。

在参与竞合过程中,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选择竞争时我能获得的),个体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个体由于参与竞合而得到的利润是P。个体甲: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1,个体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1,个体甲由于竞合而得到的利润是P1。个体乙: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2,个体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2,个体乙由于竞合而得到的利润是P2。其中,个体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主要指数据的收集、人员培训和管理的费用;P≥V≥0,C≥0。

1.个体策略取向

假设甲和乙是两个个体在双方没有约束的条件下,采用混合策略来进行策略选择。个体甲的参与概率为a,即个体甲有(1-a)的概率参与竞争;同样,个体乙的参与概率为b,即个体乙有(1-b)的概率参与竞争。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2。

分析:当个体甲竞合概率为a时:

(1)个体乙采用竞合策略的收益为:

Rb1=a*(P2-C2+V2) +(1-a) * (-V2-C2) =a*P2+(2a-1) *V2-C2

(2)个体乙采用竞争策略的收益为:

Rb2=a*V2-V2*(1-a)= (2a-1)*V2

显然,个体乙必须比较Rb1和Rb2的大小再决定采取哪种策略:

在前述P2≥V2≥0,C2≥0且0≤a≤1的条件下,a*P2-C2的大小很难确定,因此分情况讨论。

当a*P2-C2≥0时,个体乙采用竞合策略。

同理,当个体乙竞合概率为b时,如满足a*P1-C1≥0,个体甲的最优策略也是竞合。

综上,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满足a*P-C≥0时,双方均采用竞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