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学习
引言
在高中化学阶段,所学知识首先不像初中化学只需掌握基础的实验步骤和技巧,注重的是理论概括能力,即通过简单的实验分析提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概念,考察分析整合能力。其次高中化学学习进度发展较快,新的理论知识持续不断输出,并且难度广度都比初中的理论知识提升几个级别,但是只会留取少量吸收时间,没有过渡期。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养成化学的整体概念。所以需要学生有推理能力,将前后的知识点串联。形成化学学科的全局概念。
2.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2.1教材方面
高中化学的教材比起初中化学的教材设计的内容面更广、知识点更多、化学理论更复杂。教育内容由基础知识转成抽象概括总结的理论知识。难度突然增高,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对化学学科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也在学生之间产生差别,造成成绩分化。
2.2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相对浅薄,教师所教内容简单易理解,几乎不做任何学科延展。所以没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到了高中化学教育阶段,教师所教内容难度增强,学生基础不扎实,又没有过渡期,化学便成为学生眼中的困难学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尽管国家实行了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但是在高中教育领域以成绩、高考作为学生教育目的的言论依然是主流。多数教师仍然秉持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将考点、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只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部分高中教师工作量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教学行为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研究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导致教学几年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能力却不见长。
2.3学生方面
不少学生在分配精力方面做得不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少学生只会被动的学习,一切跟随教师的模式走,绝不接触教材之外的知识。这样出来的学生虽然解题能力过关,但是没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懂知识点的变通与延伸。学习兴趣不高。本来高中化学科目就属于较难理解的学科,教师讲解知识点做延展只是直接带入高考考点与经典例题,令学生提到化学只会联想考题,因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没有系统的学习目标与步骤,不遵循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学习行为毫无章法。学习中遇到难点问题不请教教师,也不与同学交流,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
3.高效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化完成教学目标或者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数量,即能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是质量,在数量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学习内容的延伸,培养思考能力。教育是整体体系,要做到真正的高效,需要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关于前两者本文就不赘述,重点阐述对于学生而言高效学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高中化学教材难度很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前了解,夯实基础。这样课堂听课效果会提升,知识消化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没有预习的听课行为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有课前预习行为的学生,是主动吸收知识。预习过程中可以将本课重难点自己分类,课堂听课就会有侧重点有目标的去听。能够将知识结构化,掌握知识更精细。
3.2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不是新奇的概念,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不过,通常学生所做笔记是为了复述教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课后巩固。但这样的行为其实效果一般,只是在单纯的重复别人的话语和思想。更高效的做法是在课堂听讲之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笔记,而不是复制教师的言语。通过自己的语言记录,等于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共知识,这样做可以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记录的知识点整理成理论导图,将碎片知识体系化,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做好这两点需要时间锻炼。
3.3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分为两类。一类是习题拓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书面知识,而做习题可以将书面知识转换成应用知识。习题不能随便选择,要根据课堂笔记所整理出的知识点理论导图选择。一个知识点对应一道例题,只要吃透一道题即可,不用重复无意义的题海行为。另一类是兴趣延展。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实际例子。在课后应多接触有关本课的实用性的文章、实验。这样既可以扩充知识面,也可以提升对化学的兴趣。
3.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根据自身的学业情况为自己编制一份学习计划表,计划表应该包括时间和任务两个模块。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让你的大脑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动转换成学习的思考状态,更有效率的学习。学习任务不能固定,视自身情况而定。始终符合自己的学习能力标准。有问题及时请教。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产生的,由于自己听不懂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要及时询问教师或者是学生,不能封闭自己,解决问题最重要。另一类是主动思考产生的。对于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当思考过程中出现全新想法,可以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满足求知欲。掌握学习技巧。化学是一门需要记忆大量理论知识的学科,拒绝死记硬背,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方法,能让知识点掌握更牢固。
总结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人才,这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努力。把握教育特点,分析教育趋势,创造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令教育发展更加完善,培育出更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华.关于高效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15
篇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性,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外语研究,2002,6.
篇3
关键词: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思民(1966-),男,江西瑞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和高教研究;柯海珠(1993-),女,江西瑞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管理方向);李丹(1993-),女,湖南岳阳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管理方向)。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以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编号:14YB055),主持人:王思民;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批准号:校教字【2013】22号),主持人:王思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72-0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各大高等院校都在努力攻克的难题。本科阶段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本科学历人才,是社会人才构成中的主体,当前高校本科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以独生子女较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有思想、有主见,但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第二,个体学习能力强,但主动性不够,动手能力差;第三,碎片化知识面广,全面系统分析能力弱化。针对占主流的90后本科生的人才的培养定位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储备,而是衡量在社会组织的运作实践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因此,加强本科教学的改革,是高校教育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其改革创新更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组织中感受组织文化,接受组织的理念,有目标、有纪律、有计划地学习,更适合学生的特点,促进全员参与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组织化学习”概念的诞生最初只是一个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1],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实践,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创,但其理论基础的立足点始终还是企业管理,侧重于企业管理案例应用[2]。在国内高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尝试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由于“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它是管理学与教育学二个学科交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无经验可循,因此,将管理学的组织职能中的“分工、协作”二大主题与教育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找到“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突破口,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
(一)管理学理论基础―“组织”的相关理论
管理的组织职能就是根据一个组织目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分工授权并进行协调的过程[3]。“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就是根据“组织”的职能建立学习的组织名称、组织理念、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学习计划以及保障组织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等,从而使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要求。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相关理论认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在组织中的学习业绩考核不再以试卷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学生平时在组织中的各项学习实践成绩和试卷成绩的综合,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综合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自立的人、平等的人、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班级等关键点和细节上下功夫,以强化管理为核心内容,全面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突出“学”的地位与价值,统筹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愉悦性和发展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组织化学习水平,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以全面落实,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二、“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确定“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
根据管理学的“组织”职能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基本要素应包括“组织化学习”的名称、理念、文化、结构、目标、计划以及保障组织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的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组织化学习”的各项内容,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核心内容。
(二)设计“组织化学习”课后实践活动的内容
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和设计是关系到“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课程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校内课后小组活动)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践体验)活动中领悟第一课堂所学课程知识。活动内容应具有应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要素。课题组依据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运用组织化教学教学方法,设计了八次新的实训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课后的参与组织化学习的积极性。
(三)制定“组织化学习”的绩效考核方法
毕竟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是以试卷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标准,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成绩考核办法,那么“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就会对学生失去组织力、推动力和号召力。“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特色就是强调学生个体在组织中学习的行为,课程考试成绩应突出平时考核成绩(遵守组织纪律绩效、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工协作表现绩效、课后各项实践活动绩效),而淡化试卷考试成绩。试卷考试内容设计方面应避免考核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多增加灵活运用的题型,如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和实践题等等,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组织保证。
(四)“组织化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和纠偏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把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因为要分组讨论,小组应以双数为宜),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教学8课时)有展现的机会,每小组成员应控制在8名以内,但由于各小组成员性格、能力、习惯等各不相同,在小组学习中存在许多差异,各小组之间也存在竞争的情形,难免在“组织化”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偏差,无法实现小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因此,在制定班级的“组织化”学习目标、学习制度的同时,还应让各小组制定适合小组的制度,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绩效与小组整体成绩挂钩,由任课教师、课代表、小组长逐级监管,及时纠偏,确保“组织化”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实,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基于课题组所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资源条件,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管理学》为例,结合“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内容,选取改革试点的一个班级作为实例来具体展示运用。在教师的引领下,试点班级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当作一项他们重要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拟定班级名称,随机组建学习小组,设计班级的“组织化学习”框架,确立组织学习目标,制定组织学习计划,倡导组织化学习的理念,塑造组织文化,建立组织化学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各项管理活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学生和生活的实践能力。具体设置如下:
(一)《管理学》课程改革试点班组织构成要素
组织名称:终极一班
组织目标:做精英的管理者
组织口号:We are the best
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班级“组织化学习”组织结构图
组织文化:主动学、积极学、实践学、共同学
组织纪律:制定“五不一拿”课堂纪律――“五不”:不迟到、不开机、不堂食、不走动、不抄录;“一拿”:拿铭牌(学生校园卡背面写有个人的座右铭,起到时时激励的作用)。
(二)《管理学》课程改革试点班组织制度和学习计划
1.组织奖惩措施(即管理职能中的控制)。上课时,后门关闭,前门进入,迟到报告,鞠躬致歉。上课超过一分钟即视为迟到,3次迟到记一次旷课;5次旷课,则本门课的平时成绩记为0。不能上课则需提前请假,请假一次记一次迟到。①扣分项:迟到扣0.5分,旷课扣2分,作业完成不合格或未完成者扣1分,如果各组织管理者在日常组织化学习管理中作弊扣10分,整个学期不发言的扣1分;②加分项。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发言并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得到大家评分前3者、优秀作业(或作业得到小组全体认可的)加0.5分,小组长加2分,课代表加5分;
2.组织学习计划(即管理职能中的计划)。①完成各章作业,教材阅读以及预习、复习;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身边的管理案例分析”调查研究;③完成人生规划(应包括座右铭、学习计划);④阅读8本课外书籍(管理经典书籍2本,中外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企业家、佛家或者心理学家传记),撰写四篇读书心得;⑤参加学校组织的名家学术讲座1-2次,参加并体验一次校外实践活动。⑥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心得交流和模拟管理实践。
3.组织绩效考核(即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笔试闭卷。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分标准: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课程考试成绩应突出平时考核成绩(遵守组织纪律绩效、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工协作表现绩效、课后各项实践活动绩效),应淡化试卷考试成绩。平时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班级“组织化学习”平时成绩考核表由正副课代表及各小组组长签字后计入学生形成性评价分数,与终结性评价试卷成绩一并存档。
四、“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的体会
(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针对当前本科学生特点创建的一种适应时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有效的组织形式。该方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各项课后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和亲身感受,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目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管理能力。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创建组织结构,并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分工和协助,交流学习体会,开展课后的管理实践活动,在“组织化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遵守组织规章制度(如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旷课等),履行组织成员义务(如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小组作业)等组织观念。
(三)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组织化学习”并非学生消极的“听、记、背”过程,而是学生有组织的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在组织中,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单靠个体学习去解决完成,而是通过具体探究、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要求每个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因此个体学习的能动性就被充分发挥出来。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个体学习单调、乏味和学习不主动等弊端
在“组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经验,便于提高学习质量,由于班级各小组都有相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成果需要在课堂进行展示,因此各小组存在学习的竞争,这样可以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激发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之精神。
综上所述,课题组把“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学习有组织”就是强调学习组织的建立,“组织人人学”强调的是发挥学习组织的作用,“人人组织学”强调在学习组织的作用下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自我发展。“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针对当前90后本科学生特点应运而生的,它是管理学与教育学二个学科交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观能动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舞台;为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和教学水平而服务;同时为更快的让学生喜欢课堂、接受知识,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筑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运用到建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建筑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型;现代教育理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解决教学中难点和重点,这对传统教育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因此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和方法,运用信息化对所授课程创设图、文、声的教学情境,甚至互动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地促进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类型
1、模拟音像教材,指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如投影教材幻灯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等。
2、数字化音像教材,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制成的数字化的音像教材,如CD、VCD、DVD、LD等。
3、多媒体教学软件,指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编制的教材,如CD-ROM等。
4、电子出版物,将书、报纸或刊物等直接采用计算机的呈现方式存储起来,如存储在光盘或软盘上。
四、建筑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五、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升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的水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高效数字化课堂,学校职能部门立足于信息化教学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1、完善信息教学系统。信息化教学已从前几年在课堂上使用一台PC机加投影仪,播放PPT或是自制课件,来实现简单的互动式教学,到近年来普通使用的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以及现在更多使用交互电子白板、智能化录播教室、自主学习型网站等综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考虑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及时更新易学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在购买成熟套装教学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其它学科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理念更新、软件二次开发和课件制作技术等相关项目的有效培训,从而确保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使用。
2、建立教学资源平台。为了使信息化教学在中等职校常态化教学有效地进行,必须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让教师在开发课件的过程中分享他人成果。学校在主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关专业或学科专题网站,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开发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型平台,给师生交流提供方便,为每位教师开辟简单易用的个人空间供教师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让教师能便捷地经营个人网站。
3、提供信息教学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信息化教学又综合了各类先进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而对于一般课任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所有信息技术相P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即有一定难度。因此学校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除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外,并做好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各种难题,并通过校园网系统及时技术应用案例与技巧,并在相应开发平台提供一些通俗易懂的快捷帮助,从而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平。
六、建筑类教学设计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优化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信息化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作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而且能方便地查阅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信息化教学包含的媒体数量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媒体资料能得到充分共享,从而扩展了教学空间,使教学摆脱了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自由遨游的学习空间。
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5、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6、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科学设计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7、信息化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8、信息化教学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总之,要针对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3年第16期).
篇5
关键词:教学观念;批评话语分析;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025-06
观念是内隐的、抽象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层面,反映主体的内心世界。我们无法直观、直接地对观念进行考察,唯有通过观察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了解。语言是观念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能够反应观念的直观行为。因此,对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做是探究观念的一种操作性较高的方法。
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理解就是语言的理解 [1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必然要将教师的话语作为重点考察内容。现有的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多是质化研究,运用观察、访谈的方法,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其中的一个考察方面即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这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介绍,不利于他人对质化教学观念研究的学习和运用。“话语不仅是说话,同时也是观念,两者相互影响和作用。” [2 ]教师的话语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的特有研究主题,以教师语言自身的结构、功能、价值等要素作为基本研究问题,与教师的教学观念联结甚少。因此,运用语言学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观念研究的新路径。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由话语分析发展而来,是话语分析的深化与细化。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话语制造者的价值、特征、在实际运用中所要阐述的问题、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在具体语境下话语的结构规律。同时,话语分析重视话语转换、话语中起语和结语、话语陈述结构等。批评话语分析则关注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就是社会实践” [3 ],重视话语本身、话语制造者的意识形态、话语制造者间的权利关系。教师话语是体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语言,从讲授的教学内容,到教师的教学语言,再到师生的互动言语,正是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畴。
1.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发展
1952年,“话语分析”首次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提出,以其发表的题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为标志。当时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依旧是乔姆斯基(Chomsky)的形式语言学,即语言自身的形式与结构,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或句子成分。到70年代时,随着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展,研究视角也有所突破,研究内容超越了语言自身 [4 ],如语言学家奥斯汀(Austin)、塞尔斯(Searls)、格莱斯(Grice)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克斯(Sacks)、斯科洛夫(Schegloff)、杰斐逊(Jefferson)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影响广泛的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针对语言语法的分析,探讨语言的语境、语域、指示、衔接、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等概念,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使话语分析发展成为新兴的交叉领域。在80年代,话语分析的代表著作有布朗(Brown)与尤尔(Yule)的《话语分析》和范戴克(Van Dijk)的《话语分析手册》 [4 ]。这一时期,话语分析主要是从多个理论角度对话语本身进行探索,并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相结合,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基础。进入90年代,话语分析的结合领域更加宽泛,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以此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语言运用的现象、特征、社会文化背景、话语结构关系等社会结构进行剖析。批评话语分析便是由这一阶段的代表理论所产生,并成为现代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学语言的实际运用、产生情境、自身结构等要素正符合批评话语的研究范畴,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正是探究教师教学观念的适用方法。
2.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各自有一位代表人物。以这三位代表人物的研究主张为中心,再结合他们各自的追随者的研究成果,共同形成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种经典研究范式,成为了教师语言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1)话语实践分析法 兰卡斯特学派主张的批评话语分析是以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为代表,结合多种语言学话语的分析方法,如系统功能语法、巴赫金(Bakhtin)对话论、福柯(Foucault)话语与权力思想等,兼顾语言自身与社会和文化变化的研究。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不仅复制和改变知识、身份、社会关系,又被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所影响 [3 ]。对这样的话语,话语实践分析需要经过描述、阐述、解释三个阶段对话语进行研究说明。在这一话语分析过程中,包含了“非批评性”(客观描述性)与“批评性”(改变描述性)两种话语分析。
(2)历史话语分析法 历史话语分析以沃达克(Wodak)为代表人物,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文化学的理论,力图还原话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借此探寻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考察话语在特定时期的变化 [5 ]。历史话语分析以社会心理为认知先决条件,以框架、图式、脚本等认知理论来解释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
(3)社会认知分析法 作为社会认知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范戴克(Van Dijk)认为研究者要对话语表明一种“态度”。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改变、干预,或是批评产生话语的事物的功能。范戴克(Van Dijk)经过文学语言研究、篇章语法研究、认知模式研究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提出,具有社会特权的某些社会群体会利用特权改变或控制其他群体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是社会结构、群体关系、思维活动(如解释、思维和争辩、推理和学习等)的“社会公认的再生产形式”,包括整个社会公认的知识、态度以及思想,代表社会和文化整体 [6 ]。除社会权势外,范戴克(Van Dijk)也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体系中,语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限制话语的产生和理解。
二、批评话语分析与教师教学观念的内在联系
近些年来,教师教学观念的研究呈现出从质化研究转向量化研究的发展趋势。量化研究看起来是借助研究分析的数字化,实现研究结论科学化的目的。但是,对于教学观念这样抽象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并不能完全依靠数字来阐述与说明,它还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信度。虽然话语分析的方法是分析“话语”的工具,但与“教学观念”的主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够在话语间间接地还原教师的真实观念。
1. 语言本身传递观念
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三种基本回答 [7 ]。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念认为语言是从音位到句子,由不同层次上的结构成分所组成的系统;交际法的语言观念类似于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结构成分组成的系统,学习者要学会运用这些成分去做事情;而交往法的语言观念认为,语言是用来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交际工具。另外,萨丕尔·沃夫(Sapir-Whorf)假说指明,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取决于语言的词汇和结构;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8 ]。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描写和解释不易解释,或被忽视的语言现象,它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它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语言和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2. 教学语言体现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语言的话语分析研究主要依据的是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奥斯汀(Austin)在1995年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 [9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和意思”,语言自身可以产生行为和结果,即说话者的说出意义和听话者的听到接受。这一理论多被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分析,为教师教学语言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是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教师语言行为为研究内容,用分析出的话语意义和内涵来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语言行为受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必然要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对教师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作恰当的总结。
3. 师生会话传达教师教学观念
话语分析重视引发话语行为的语境,批评话语分析也关注话语的语境。尽管语言学界对话语分析的界定尚未统一,但是语言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认为话语分析就是如何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研究。在这个倾向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重点,即“语境”和“交际”。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为了使交际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达到各自的目的,交际双方都需要采取一种合作、默契的态度,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除等“合作原则” [9 ]。
师生互动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交流的直接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双方相互表达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师生间的会话互动,传递着各方的观点或意识,也表明了各自的交流目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有所体现。由于观念因主体的经验和实践发展而具有变化性,因此,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会产生变化。批评话语分析正是对这样带有特殊含义的“话语”进行剖析与总结。
三、教师教学观念批评话语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批评话语分析并不是研究教师教学观念的唯一方法,但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范式对教师话语进行分析时,还需遵循一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借用这种语言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不仅便于有效地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能够促进我们对批评话语分析范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批评话语分析的运用过程,要涵盖从话语产生到结束的完整过程。不仅要对已经收集到的、整理完的话语材料进行文字的解读,还要记录话语材料产生、发展和结束时的相关情境、背景以及突发事件等客观要素。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与学习后,对它的运用可以通过度量情境—解析要素—转录话语—揣摩—内涵这四个步骤进行操作。为更好地说明这些具体步骤的操作,我们可以结合这样一个小学英语教师的访谈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 教师对英语学科定位的教学观念访谈之一
教师背景介绍:H老师从2005年开始在S小学英语组工作,原本是2000年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现是五年级中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师。H老师性格外向,在组内较为活跃,对于学校的活动不仅有较高的兴趣,而且能够积极参与。按照S小学的教龄划分,H老师在英语组还算教学新人。在英语组,H老师是与外籍教师交流最多的中国教师。通过记录能够发现,H老师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多围绕日常生活展开,极少针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探讨。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活动或日程安排均由H老师向外籍教师转达。
访谈背景介绍:此段对话在第一次对H老师进行听课课堂观察后,与H老师在下课后展开的谈话。
问:H老师,和以前的职业相比,你更喜欢哪个工作?
H老师:喜欢老师的工作,而且我觉得我这个老师当得还挺好的。
问:学生们应该很喜欢你,我看他们经常课下来找你。
H老师:可能觉得我年轻吧。
问:觉得讲课难吗?
H老师:刚开始挺有压力的,适应了好长一段时间。其实也还可以,多听课呗。看师傅怎么讲,看其他老师都怎么给建议。
问:那你觉得教学的英语跟以前做翻译的英语有哪些区别啊?
H老师:其实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外来的文化,但是学校的英语课程文化的注重性相对小些。原来做翻译的时候,不仅是什么风土人情必须知道,习语、俚语、俗语要记牢,还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更多的还是翻译技巧,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一种延伸;在学校吧,语法的东西多过英语本身。只能说两个工作侧重点不一样。其实仔细想想,知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都有英语的发展渊源和背景。
问:那我们怎么看英语这门课?英语是文化,英语课也和文化相关吗?
H老师:嗯……这个我想想,还真没想过。英语和英语课……其实最开始我就把它理解为教英语的一门课。
问:现在也这么认为吗?
H老师:当老师也五、六年了,也学了不少教育的东西。它(英语)要是学校的一门课了,就得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太细的我说不好,就觉得跟英语本身联系的少了。
问:那你会认为它也是文化吗?
H老师:英语本身肯定是文化,就是成为学科了可能文化性弱了点,教育性多点。
问:那它的教育性是什么呢?
H老师: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沟通。现在都提倡教育改革嘛,强调实践的东西。
问: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沟通,是侧重在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
H老师:我们现在得侧重学生的学了。文化年刚做过(公开)课,就是培养学生学的。唉,这个问题真是不太好答啊。
1. 对话语情境进行全面度量
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要明确话语产生的背景要素。话语实践分析法指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不仅复制和改变知识、身份、社会关系,又被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所影响;历史话语分析法则是尽可能地还原话语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认知分析法认为,在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体系中,语境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有限制作用。可见,无论是哪种批评话语方法,都将话语的情境作为重点。对话语的情境进行度量,不仅是要了解话语的环境,还要依据掌握的情境,对情境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有所预设。
对话语情境的度量首先要明确话语的需求情境。质化研究中,研究者自身就是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客观、中立,避免研究者因个人的感情或态度而影响对话语材料的判断和分析结果。因此,在话语产生以前,对话语收集的需求情境进行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客观、中立地把握话语的发展倾向。在访谈案例中,话语的需求是研究者希望了解教师对英语学科的认识,这也是话语的产生需求,由研究者使用一系列的问句来引导教师说出自己对“英语学科”的理解。
其次,对话语产生的客观环境进行洞察,即考察对话展开的氛围是否会引起对话的内容或含义发生变化。在话语产生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客观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有哪些事件会改变对话的内容、影响对话的持续时间、左右对话者情绪等。案例中的访谈是在课间进行的,访谈时间大约5分钟,从H老师的任课班级持续到英语组办公室。由于H老师当天两个半的教学任务均已完成,无需再做课前准备,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回答研究者的问题。针对英语学科定位这一主题与H老师之间的交谈,是以“英语的语言基础是什么”为前提展开的。鉴于H老师在整个的访谈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因此,研究者依据H老师的回答,对这一主题的预设问题进行了临时改造(预设问题截止到“那我们怎么看英语这门课?”)。而H老师对英语课程“教育性”的看法,是研究者未能预想到的答案。
最后,结合话语的需求情境与话语的客观环境,研究者对话语的内容和分析结果要有预期定位。案例中的访谈是在第一次观察H老师课堂教学后展开,在不熟悉H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下,交谈内容未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鉴于H老师的非师范专业背景,访谈内容体现了H老师对两份英语职业的感受对比,用来引导H老师对英语和英语学科的“文化”和“教育”的理解,达成研究者对预设问题的话语材料收集。
2. 对话语要素进行充分解析
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时,需要对话语的构成要素有清晰、明确的归纳。话语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
第一个角度的话语要素是指话语的参与者。依据参与者的身份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话语的参与者要素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确定。第一个层面的参与者是研究者与受访教师。第二个层面的参与者有两类,分别是教师与学生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因互动产生教学对话,话语的构成要素即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因共事,如集体备课、合作等而引起对话,则话语的构成要素为教师与教师。另外,教师个体也可作为话语的独立参与者产生话语,如课堂陈述、管理、提问等语言行为。话语构成要素的最后一个层面比较特殊,是“非人物”的构成要素。“话语”既可以是我们普遍认为的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因此,话语的参与者可以由教师与书面语言构成,即教师与教材、试卷、学生作业等书面材料构成。这一角度的话语要素是研究者对话语材料进行分析时,不可或缺的情境要素。无论是话语的引导者、掌控者,还是领导者,都是话语呈现方式及结果的影响要素。
解析话语构成要素的第二个角度是话语材料的内容要素。话语产生的过程中,除记录工作外,对话语的内容要有简短的反应、引导和延伸。在记录话语内容时,研究者无法做到直接提取出研究所需的信息,但是能够帮助研究者加深对原始材料的基本认识,也能够帮助研究者依据对方的回答调整访谈问题,来丰富话语内容。与第一个角度的话语构成要素类似的是,第二个角度确定的话语构成要素也需要涵盖书面话语材料。
对话语材料构成要素进行解析,不仅便于研究者在话语产生时能够加深认识与体会,更便于数据材料的后期分析。依据研究的初始框架,在收集话语材料前,研究者首先要对研究问题与教学观念维度有扎实的记忆,才能依据话语内容进行迅速反应、记录、筛选,并对潜在的话语产出进行方向导控来获取更有利的信息。对于话语材料的分析,无论是编码、归档,还是统计分析,都需要收集口头语言或书面话语进行还原、描述和提升,解答预设研究问题,或总结预设以外的发现。因此,解析话语材料的构成要素,是对研究结论进行深化与提升的必要准备阶段。
在案例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话语的参与者是“我”和H老师,对话在这二者之间产生,由“我”发起,就H老师的英语学科观念进行信息收录;从话语内容看,H老师的话语中涉及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其实最开始我就把它理解为教英语的一门课”、“成为学科了可能文化性弱了点,教育性多点”等观点。
3. 对话语产出进行有效转录
话语材料的转录不仅是原封不动地将话语转变为文字的原貌呈现,还要在基于话语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在转录的过程中直接对话语材料进行分类,便于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结论的提升。
转录话语材料,是数据分析的正式开始,而有效的转录是数据材料的初步提升。数据转录并非是以得出最终结论为目的,而是通过对话语材料的梳理、分类,结合话语的情境,帮助研究者预设研究结论。梳理话语材料时,对话语的数量、内容、客观要素等都要忠于原始材料,不能掺杂转录者的个人评判,确保转换成文字的话语材料能够反映有效的信息。在话语分析的初步加工阶段,若发现话语材料存在不完整、信息缺失、相关性过低等问题,则需要补充话语材料,分析过程重新从第一个步骤开始。
访谈案例中,基于话语结构要素的双层角度,首先确定出“我”和“H老师”二人、课间环境、H老师对英语学科有着“刚开始”和“当老师也五、六年了”的时段因素。结合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假设和具体研究维度,研究者按自己的需要,将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分类或整合,为总结研究发现、调整研究结论预设做好数据准备。
4. 对话语资料的内部关系进行揣摩
反复研读、揣摩数据材料是质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批评话语分析话语材料更是如此。通过回忆资料的收集,阅读转录的文字材料,联系话语产出的情境和方式,归纳话语材料体现的内容规律,并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得出最后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来阅读话语材料,来揣摩其中隐含的教师教学观念。
第一,对语料自身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如对教师话语的前后逻辑、词语选用、语音语调等语言基本要素进行回味与体会,明确语言呈现的表面含义。
第二,将初步提炼的教师语言内涵与预设的教师教学观念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教师话语材料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分析两者间的形成机制是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运用目标。
以转录过程中得出的情境要素和基本信息为基础,可以这样理解访谈案例中体现的教学观念:H老师已完成当天所有的课堂教学,有充分的时间与研究者进行交谈;同时,鉴于同事对H老师“热心、真诚”的性格评价,此次访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展开,H老师呈现的积极合作态度提供了较丰富的话语信息。话语材料的内容涉及了H老师对英语教师职业、翻译与教师职业的对比、英语以及英语学科的看法。研究者对H老师访谈的本意是了解H老师对“英语学科”的认知观念,H老师对这一维度最相关的回答是:“嗯……这个我想想,还真没想过,英语和英语课……其实最开始我就把它理解为教英语的一门课”;“当老师也五、六年了,也学了不少教育的东西。它(英语)要是学校的一门课了,就得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太细的我说不好,就觉得跟英语本身联系的少了”;以及“成为学科了可能文化性弱了点,教育性多点”。通过这样的回答可以初步判断,H老师认为“英语”和“英语学科”是不同的;对于“英语学科”的理解,H老师则认为随着教龄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有了变化。但 “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啊”的补充体现了H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不成熟。
教师的教学观念研究一直在探寻如何能从正面、直接的教师访谈或教师行为来分析、总结教师教学观念的方法 [10 ]。虽然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一直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特色方法,但正因为语言是观念的直观表现,运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来描述教师语言与教学观念的内在关系,能够帮助研究结论的得出更加真实、有效。同时,它也成为教师教学观念研究的新的思考角度。
参考文献:
[1]熊华军.教学过程:在语言理解中生成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65-69.
[2]成晓光.作为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151-154.
[3]张 艺,高 云.试论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4):124-128.
[4]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54.
[5]魏欣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J].东南学术,2010,(1):162-170.
[6]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J].外语学刊,2008,(6):76-81.
[7]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Edward Sapir.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者;中学生;方法
中学化学科目充满乐趣的实验可以极大程度地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是很简单地。但是教学者也不能因为简单就忽视这个问题,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十分关键,同学们拥有兴趣后就会对这个学科产生求知欲,产生好奇心理,因为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学生就能做到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探求。在中学化学这一科目中也就能如鱼得水,所以教学者在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学中教学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收获知识、收获经验。教学者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应该是极易理解,并且具有系统的机构,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个系统的体系,掌握一套牢固的化学知识,另外教学者还要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达到这些目的,教学者在中学化学科目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关于中学化学的教育,笔者曾与众多中学化学的资深教育者进行过探讨,根据探讨的内容总结出以下关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希望对于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上面欠缺经验的新教师或是想要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者能够有用。
一、课堂传授为关键
课堂是教学者和学生的主要交流中心,教学者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传授内容的进行探索,吸引学生们求知的目光,让学生在化学知识中进行探索。所以化学的课堂对于教学者十分关键,需要教学者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
1.概念讲解清楚
化学的概念多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一些抽象的化学现象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话,学生很容易产生怀疑,或是没有兴趣。而化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有具体的使用范围或是具体内容。概念的教学对于教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学者要谨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者要能够注重概念的意义,能够清楚的解析概念,让学生能够听明白。其次要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教学者要通过这些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概念。最后教学者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作用,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等,结合实例将概念更加清晰化,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
2.实验要做好
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吸引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做好化学实验十分重要。教学者在做实验的时候千万不能够马虎。一定要严谨谨慎,而实验之前要为学生讲解清楚实验的原理,现象,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而操作的过程中,更要严谨,为学生们做好示范。在学生自己探索做实验时,要时刻关注同学们的状态,进行指导和帮助,最后引导学生研究出反应的原理或是反应方程式。在中学化学的教育中,教学者一定要能够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3.弄清楚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描述化学中各种物质的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简明、直观,概括的用语言将化学现象或是性质表现出来。中学化学中具有较多的化学用语,这些化学用语在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者要能够清晰的将化学用语传授给学生们。学生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等。做到会写、会读、会用,三会。化学用语有可能十分的枯燥、乏味,但是在化学中运用广泛,所以教学者在教学中要能够分散难点,提高课堂的趣味,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学习化学用语。
4.合理举例
教学者在课堂中一定会举例子说明概念或是某些定理。所举例子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对教学者所传授的定理或概念具有代表性,教学者所举例子一定不能够不切实际,让学生对于本来抽象模糊的概念更加难以理解。而且举例子也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所举例子也要有所不同。在举例的时候,教学者要以总体为准,兼顾个别的发展。力求全体学生都能够听懂。
二、注重课堂上的互动
教学者课讲的好,但是学生们不一定能够听明白。课堂上面是教学者和学生之间产生知识共鸣、灵感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教学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作为学生学习引导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之中更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
教学者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发散思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所传授的内容,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传授知识的时候,前后进行联系,联想前后所学知识,构建学习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3.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学习兴趣
1注重绪论教学,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一般院校对于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至少安排40~50个课时,鉴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课时安排时间有限,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有些老师甚至直接忽略绪论部分的讲解,这么做是非常不好的。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知识体系,也需要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通读和钻研,最新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课件的用心制作。这样,对于绪论的讲解才能生动清晰起来,才能使学生树立学好学会生物化学的信心。
2由浅入深介绍生物化学定义,让学生理解学科特点性质
许多学生上完了生物化学课程,还不理解这么课程到底是讲的什么,所以说对于生物化学的概念讲解至关重要。把“生物化学”的概念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理解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出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又称生命的化学。然后再从概念为出发点提出几个问题,如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是运用什么原理和方法、在哪个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课程和我们学习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角度有何不一样?什么叫做生命?生物化学为什么又被叫做生命的化学?最后让学生经过讨论、发言回答,教师解答,从多层次和多角度,由浅入深的介绍生物化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生物化学究竟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3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总体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叙述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阶段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物质代谢途径以及相关调控;第三个阶段就是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研究对象是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其相关调控。总而言之,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调控,以及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讲述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要密切围绕这部分学习内容,并且尽多地融入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把他们去的这些科学成果的经过、趣闻给予介绍,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样比起蜻蜓点水式枯燥讲解课本内容,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介绍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课理论课程具有抽象难懂、反应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所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很必要的。生物化学学习方法一般有目录法、图示法、比喻法等。例如在糖的代谢这一章节,利用图示法讲解效果很不错,对于代谢过程,列表法很清晰的对比出三条途径的代谢起始物、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其中的关键反应步骤和关键酶、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代谢分支点以及调节因素。人体8种必须氨基酸的记忆可以通过编顺口溜“一两色素本来淡些”。用“一、二、三、四”来总结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特点,也就是“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二次脱羧,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其对应的三个关键酶,四次脱氢”。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尽可能避免走弯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重视并积极改进绪论教学
绪论部分不仅要介绍给学生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主要研究对象,还要简述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发展道路的曲折,而激起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总之,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与此同时,也要运用合适的讲课技巧,这样传授知识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才能更加吸引和打动学生;才可以去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概念、特点、学习方法等,学好生物化学课程,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张俊河,张煜.详尽与简略讲授绪论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529-530.
[2]严冬梅,李敏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948-949.
[3]姜立,马文丽.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52.
篇8
本论文在结合笔者的农村初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了解到农村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现状,分析了影响其学习化学兴趣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激发其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下,国家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课改目标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兴趣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国外研究学习兴趣的很多,但关于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一些客观因素如农村地处偏远等导致的,提出研究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课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笔者自知能力有限,仅此希望能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探寻出有利于农村学校孩子学习的兴趣的方法。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 ]
一、 农村学校初中生学情
在我所任教的农村初中学校,该校的学生几乎来自当地农村的山区,小升初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减少,每年初中能顺利毕业的人数也在减少,有的学生中途辍学或外出打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目标性不强,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学习兴趣稳定性普遍不强,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染上网瘾,认识不到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
当今的农村初中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隔辈儿监护普遍存在,这必然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包括父母关爱和家庭辅导。其次,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方面有待完善。再次,农村初中教师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课题教学没有渗透新课改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农村社会不注重读书的风气,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激发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 社会
当地执法部门应严厉查处农村学校周围的黑网吧,学校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家校多联系沟通。农村社会应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建立农村孩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 家庭
农村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应常打电话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沟通、谈心,从精神上支持和鼓励孩子,时常给予关爱和信任,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促使形成学习的动力。家长应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和老师交流孩子平时在家的情况,在对待孩子教育的内容、方法上多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一起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三) 学校
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比如在校园黑板、报刊、宣传栏等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和关于化学的趣味性故事,鼓励学生多观察与发现生活,将所学化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学校还可适当开展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竞争意识,在竞赛中不断提升对化学的认识,促进化学学习兴趣的增长。
(四) 教师
农村化学教师是最主要影响因素,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弄清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明确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得到强化。[3 ]
1. 关爱学生,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感染着学生,榜样示范作用引导着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对待班上的学生,理解其需要,热心帮助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 针对农村学校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改进
第一、重视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的关键,化学实验较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特殊性。针对农村学校化学教学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农村初中学校切实地开好化学实验对于化学的教与学非常重要的。提出以下三点策略:
a) 增加趣味性实验
化学教师可以花些心思将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的部分实验进行改进,变为趣味性实验,更加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例如:可将“酸碱指示剂变色”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改进为一个趣味实验。
b)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教师应在课前多次操作演示实验,探究出最佳实验效果的方式,增大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动手能力,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其体会实验过程的奥妙,提高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c) 指导学生利用身边事物做好家庭小实验
农村学校的化学教师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身边的优势,指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实验。如:教材上的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蔗糖的溶解”“铁制品腐蚀的条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值”“自制酸碱指示剂”等都可作为家庭小实验进行。
第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刻而长久的学习兴趣,应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化学的习惯和掌握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断从化学学习中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农村的化学教师要将“教师主体”“一言堂”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课改的思想注入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合理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其在如何听课方面多给予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对待化学学习的问题上积极归因,如努力因素,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强化,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建立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强心,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加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困难的学习任务,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保持学习兴趣。
第三、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减少对化学知识的枯燥和乏味感,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导学,强化学习兴趣;将知识点联系学生身边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贴近学生生活,更易理解知识。例如:被蚂蚁等动物蜇伤皮肤,抹上少许牙膏货肥皂水,可止痒止肿;打开汽水瓶会冒气泡,喝下汽水会打嗝。
三、 结论
培养农村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需要多方面力量的一致努力,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其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其中,化学教师的作用及其关键。首先,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师生互敬互爱;其次,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增强化学学科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生产实际应用性,让学生乐有所学、乐有所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再次,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指导学生遇到问题积极归因,多鼓励和信任学生,共同帮助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探讨
一、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由于高考制度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仍显著,理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高考的要求,文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毕业会考的要求,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或未来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文科学生在高一时就放弃理科学习,从而导致大部分文科学生化学成绩不理想。
(二)习化学的思维障碍多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化学在思维上主要存在以下障碍:①听不懂,记不住;②知识通联性差;③缺乏问题意识;④存在较多的思维盲点;⑤缺乏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不科学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有很好的效果。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高中来说,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甚至在上化学课时很多学生并不认真听课,更不要说记笔记了。
二、改进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的措施
(一)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1.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上一节课,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否则,教师即使上课再详细,教案书写得再工整,板书再规范,也只能是低效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研读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构思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备课、上课。教师要考虑到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应采用哪种学习方法。对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预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引导。
2.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首先,每个教师认真地备好一个单元的课,然后集体讨论,再确定最佳方案,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教案和板书基本上相同。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上,同时还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3.学习
化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包括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精通中学化学教材)、丰富的化学史知识(能深刻认识化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按照发展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内容)、科学的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主要表现在掌握实验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实验的设计和改进)等。其次,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4.研究
现代学校鼓励教师研究,教师要学会研究,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实际,要研究课堂、研究自己、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更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以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不但能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获取和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更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收获”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完“盐类水解”后,教师发放一些pH试纸让学生带回家测定常见液体的酸碱度,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书本知识的用处,更让学生体会到通过亲自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而产生的愉悦感觉。通过这些趣味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以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非常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与该知识点相联系的、学生熟悉的、生动的生活事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钠的化合物”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时,设计了“为什么在蒸馒头时常在发酵过的面团里加一些碳酸氢钠?在做烙饼时常在面粉里加一些碳酸氢钠?”等问题,以激发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以及探索它们在上述应用中的原理。
3.以“好成绩”来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只有当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对学习化学有兴趣,才会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如果和重点高中用同样的试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化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高一开始,自编一些难易适中的试题,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到高二时,再按会考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逐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化学与生物、材料等学科融合是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因此,学好化学,具备化学文化素养,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化学基础比较差,学困生较多。因此,如何能将普通高中化学课上好,上出水平、上出质量,便成了普通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效n堂教学方法是重要的途径。高效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化学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精力与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化学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化学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必需抱有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及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对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的现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实施;现状;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时常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以及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并从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化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全面自由发展。
一、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明确化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传统落后
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落后,致使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换汤不换药,思想的深处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化学教学依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不清楚,重点不突出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化学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失去教材的学科性,内容不能紧扣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基本概念的讲授,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就可以了解化学实质性的东西,教师没有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质进行讲解,不能由此及彼的进行推演,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
(三)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化学实验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课堂实验教学的环节,在对相关学科的实验器材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足,除了学校相关负责人在实验教学认识上的不足之外,学校对于实验器材、设备等相关器物的资金投入又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因此,学校相关负责人与教师应加大关注的力度。
三、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的策略
(一)高效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化学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堂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作用,焕发活力,并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中,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最具有启发性,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探索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化学学习的效率。如,课堂教学中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以讲授关于二氧化硫如何成为食品安全大敌的原因,并展示两组颜色不一样的银耳食品图片,教师再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问题讨论。通过典型的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实验课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验在化学课中所占的地位,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实验都流于形式,且很多学校班级的学生人数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显然不够用,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现有的条件,想方设法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因为在实验课上,学生急于想知道实验结果,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若渴的心理有助于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而且实验现象一般既奇妙、又明显,学生对此的记忆也极为牢固,因此教师要上好实验课,让实验课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促进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只有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化学教学,是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功能,在于改善教学活动的环境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多媒体高效课堂教学能辅助以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如,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像、动态的演示,将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微观世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微观过程直观化、抽象过程形象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化学的微观世界,将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四、结束语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化学知识、学到能力,是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春梅.关于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探讨[J].教育,2015.
- 上一篇: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
- 下一篇:公园绿化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