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观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观点

篇1

    何以将经济活动主体设定为经济人

    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着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念,即“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1],用以说明追逐个人利益为动机的经济行为整体上的互惠性、合理性,这一观念的基础是经济人假设,随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一人性假设基础上的。2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盛行,经济人观念在不同的理论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所谓经济人神话。韩德强先生认为,经济人观念的实质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此乃隐含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腐朽的价值观念”。它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论证成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无道德成为道德,使恶成为善”[2]。正是“经济人”教条及其观念逻辑的谬种流传,导致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也带来我们社会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3]。

    其实,“经济人”是对丰富多样的人性特征的抽象,是为了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减少观察研究的复杂程度,在认识中突出了事物需要观察的方面,舍弃了非观察方面的结果,是人们抽象的建构起来的以单一人性特征作基础的理想对象。由于把有着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利益追求和属性的具体的人,变成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纯粹的经济人,故“经济人”实际只是一个假设。只是这个假设犹如点、线、面、体之于几何学,“质点”之于经典力学一样,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借助这类并不存在的假设对象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式,科学能够十分有效的说明真实世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无论是欧几里德几何学模式还是惯性规律模式,抑或是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式,都是如此。经常使用经济人做立论基础的经济学家对此十分清楚:“自私是一个假设——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人的本质究竟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这个一般性的假设,加上逻辑及理论,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假说”[4]

    人们何以这样抽象和设定人性,而不那样抽象和设定人性,何以运用利己假设而不运用利他假设,主要是因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解释模式,能够有效的说明人们经济活动的特性及其规律。现代经济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尊重个人利益的经济社会政策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们何以要进入市场?何以要实施劳动产品的交换?原因很简单: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存在着资源、技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专业化的生产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商品交换,会给交换双方带来比自给自足的生产大得多的效率与效益。分工不断深化、贸易日益扩大,正是因为更大范围的商品交换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看不见的手”为社会生产的有序运行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里,竞争与杠杆作用、价格自发调节作用的实现,正是商品生产者所青睐,才能为生产者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只有从供过于求的产品生自利动机使然。因为,只有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才能为市场产中退出来,选择现实和潜在需求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者才能实现最大数量的产品销售,才能获得最有利的产品定价与尽可能多的利润;承包到户的农民,所以有那样高的生产积极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了“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一崭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正是充分考虑农民自身利益,将生产努力与个人收入紧密联系的生产关系模式,改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态度与热情;面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这一现实,人们考虑最多的一个因素是,创新动力与创新人才不足,是否与创新付出的代价同所获回报不相称有关,是否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尚存在问题。这一认识的前提就在于,承认科技创新者自利动机与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国家重奖重大科技创新带头人---袁隆平、王选等,意在明示世人,科技创新不仅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巨大利益,为创新者带来的崇高社会声誉,同样会为创新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当然,不容否认,人是具有多种属性与追求的主体,自利动机并不能说明所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不少现象与行为,需要运用利他动机或者说需要运用“道德人”的行为模式来解释。比如,以特有的道德追求为目的支配自己的资产与经营活动,捐赠资产给集体或穷人的行为;投资于收益很小社会需要的产品生产或扶贫项目,为帮助穷人而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或者以有利于劳动者的价格购买他人劳动等等。鼓励创新,社会也可以从“人并不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民族国家,为了道德理想”的角度,赋创新者以崇高的政治荣誉,颂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不计得失,拿着很少的工资,却做出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发明创造。这种以道德理想的肯定弘扬,以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褒奖,亦曾有效的激励着人们从事社会需要的活动。但是,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运用利他动机予以解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毕竟是个别和特殊的。它能够解释少数乐善好施品德高尚者的经济行为,却不能解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追求;它能够解释一部分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却难以解释广泛存在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因此,对于以解释普遍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为目的的经济学来说,主体的利他主义假设显然不合适。

    以为经济人假设的确立,会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社会道德行为,这是把学科假设的现实影响夸大化了。作为构筑解释框架、实施经济关系抽象的需要建立的观念模型——“经济人”,即使具有道德意义,它对现实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当年,建立在利他主义人性假设(即道德人假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几十年的熏陶,尚且看不出对人们的自私倾向、自私观念或者说自私本性产生过多么明显的改变;今天,现代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就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如果经济学学科假设能够那样强烈的影响社会道德观念与人们的道德行为,为什么管理学中不同的人性假设,不论是“经济人”、“社会人”抑或是“复杂人”假设,都没有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观念产生过值得一提的影响呢?为什么医学中的“中国标准人”,法学中的“自然人”等人性假设,没有对人们的健康观念、审美观念、权利观念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和作用呢?

    市场经济的本质

    韩文说“冲突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和谐是市场经济的现象”[5],“人与人的冲突是经济学的主题”,“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一方主导甚至主宰另一方,即一方的意志和目标可以强加于另一方。”[6]这是对一种事物或者社会关系,从特定角度、特定价值观出发予以认识评价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像“拳击”这样真正以冲突、征服为内容的活动,从一个角度说“冲突是本质”的时候,同样不能否定从另一个角度说“联系是本质”的正确性。你说以强凌弱、一方支配另一方是拳击运动的本质,是因为你只看到一个拳手击败另一个拳手,强者战胜弱者这一现象。没有看到拳击运动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看到拳击手参加拳击运动的真正动机,没有看到拳击手之间联系与互动带来的巨大利益。

篇2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制度;产权

一、新旧制度学派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关系的不同

理解

自从熊彼特( 1912) 提出“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论以来,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制度经济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理解。

以凡勃伦等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坚持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的观点,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动态因素。凡勃伦指出:物质环境( 技术) 决定制度,因而制度必须随着物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它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习惯方式。而这些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物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制度同过去的环境相适应,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天天都在变化的环境( 技术):制度具有保守的倾向,除非是出于环境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般总是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凡勃伦强调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但他并不否认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他认为,制度的创新一般会促进技术的进步,商业制度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新技术在私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基础上的

利用。

诺斯1973年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诺斯通过对经济史中两次经济革命的重新解读,对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只有制度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充分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革命的决定性作用,他强调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才能提高私人收益,产权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时都离不开有效的产权制度。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并不否认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影响,认为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都有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技术和制度是由某些共同原因所决定的创新过程。

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视角分析

就竞争性市场制度视角而言,市场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纳尔逊十分强调市场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他认为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制度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它的多元化是对付技术创新内在不确定性的唯一有效办法。

我国学者柳卸林也指出,市场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自发地培育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自组织过程。他认为市场本身便是一个创新过程,它能够自动地使企业或个人甘冒创新风险,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市场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国防工业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防工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把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实行军民融合,就是要建立军品与民品生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自成体系, 条块分割”的局面, 实现市场功能和计划功能的有机统一。军民融合,要求非军事专用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把眼光转向更为广泛的市场,民用企业也可以更多地进入国防工业领域,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展开公平竞争。这就要求在国防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必须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科研生产领域,扩大军品市场的竞争范围和程度。竞争压力的增强和追求利润的动机会促使形成一个竞争性的环境, 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从而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此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法人地位所带来的追求利润动机,还将促使其更多地将可以转为民用的技术通过自我发展或技术转让的方式应用到民用领域,而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蓬勃兴起,它们机制灵活、起点较高、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将其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国防工业领域,及时有效地为军工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弥补军事装备技术出现的断层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扩散,使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军民融合有助于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乃至整个国内产业界的技术创新。

三、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视角的分析

以激励性产权制度视角而论,激励机制的形成,依赖于产权制度的安排。技术创新通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供给或建立新的企业组织,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与创新有关的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离不开激励。正如布罗姆利所说: “任何一个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由此鼓励发明、创新和勤奋以及对别人的信赖并与别人进行合作。”产权制度之所以最能够给创新者以刺激,在于它直接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所有关系。因此,有关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之间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为激励创新主体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目前, 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主体资源总量不足且结构单一,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由国家投资并所有, 军工企业、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和个人仅仅是国防科技创新的直接生产者,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产权结构由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演进,可以充分调动各级投资者与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国防科技创新资源植根于整个社会。成功实施军民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不断调整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明晰责权问题,把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提高国防工业的总体效益。国家依靠国防科学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国防科技的军民融合程度,这需要促进国防科技成果在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的交易和应用。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成本较高,国防科技面临较大的外部性。科斯认为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初始的产权界定就会影响交易效率,也就是说明晰的产权界定可以降低外部性和交易成本。因此,包括有形资产产权、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在内的产权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将给我国军工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根本而持久的激励,从而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市场困境和制度障碍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的,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军民融合不仅需要军民技术、经济兼容,也意味着体制兼容。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军事科技资源、军事科研活动相关制度安排与民用科技资源、民用科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如产权制度、配置机制、价格机制、科研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因此,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是一项涉及多因子、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第一,背景的复杂性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首先面临着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军事科技资源开发中的军民融合涉及到军队科研单位、民间科研单位以及政府的方方面面,相关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为构建军民相容的制度安排的主要障碍。首先是军事科研单位由于在科研设备、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沉积成本和互补效应,军事科研活动更愿意在原有基础上投入人力与物力,而不愿改变让民用企业参与其中破坏原有的状态与平衡。其次是民间科研单位在市场体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民用科研单位未必能够迅速树立起军事科研的保密意识、质量意识、时间意识、服务意识。再次是政府在军事科技资源的军民融合上政府发挥着制度供给、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势必要求改变原有的决策方式、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

第二,主体的多元性

军民融合不仅涉及微观层面的军民科研单位,还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军队,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导致在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选择上以及在制度的运行上难以协调一致,可能面临着较高的制度寻找成本、设计成本以及实施运行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军民制度相容的实质是彼此体制、管理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制度趋同,同时涉及军队和地方现行科研资源运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适问题,即军队应借鉴、利用民间较为灵活高效的科技资源的开发、配置与使用制度,民用企业应能适应军事科研对保密、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军民融合不仅需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与调适,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需要修改或废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总之,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融合就是要打破军民分割的技术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的状况及其效率取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的效率。因此,军民融合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更是一个制度范畴,它涉及一系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它们的实施机制耦合而成的制度体系的变革。军民融合之所以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与军民有机联结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制度结构的变革能够推动技术

创新。

参考文献:

[1]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载[美]R.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J].上海:三联书店,1991.

[2]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道格拉斯·诺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4]龚国平.基于制度视角的我国军民结合技术创新效应分析[J].军事经济研究,2007.2

篇3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篇4

一、了解内在逻辑是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对于这样一个系统体系,其创新发展绝不是简单的逻辑堆砌,要从整体入手,结合经济建设实践,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第一,方法论。《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是俄国早期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其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一元史观,即生产力决定。这一观点虽然受到了很大肯定,但是依然有争论。如,历史学家不能用生产力解释历史事件,如果用生产力去解释肯定会失败。对于一元史观,要从两个层次理解,即生产力向前发展是一个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判断人类进步的标尺;历史唯物主义上的一元史观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方向。综合以上两点内容,就可以清楚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有历史必然性。

第二,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一生心血都汇聚在《资本论》上,而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如果否认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绝不是者。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上两条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关键,但是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样才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有一个比较全面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它不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也推动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向前发展,即社会主义可以建立自市场经济基础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理论的扬弃,符合中国国情,这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只是缺少相关的理论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三条主线,只要对以上三条主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这对该理论的创新发展思考有重大作用。

二、比较是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中,除了理解前文提及的三条主线,掌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外,还要明确比较是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应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进行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的比较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得到一些已经成形的成果,对实践形成一定理性认识,但是实践并不一定与理论吻合,这就会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很尖锐的矛盾,驱动理论去创新发展。如,《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等著作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下产生的。根据《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内容,政治经济学认为按劳分配要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而个人能力是天赋特权。基于这一理论启示,结合实践就诞生了一个新概念,即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由此可见,很多理论成果都是在理论与实践比较过程中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就要发展理论,再用实践加以评判,而这一过程将产生巨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如,《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就很好的诠释了理论与实践比较当中产生新理论的观点。

(二)实践与实践的比较

在实践与实践的比较中也可以产生一些创新发展成果,如中国特色等。中国特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的相对比,产生出来的不同东西就是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特色是比较出来的。关于中国特色,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概括,但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它,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在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起着一些特殊作用,而这些是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所没有的,是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中国特色,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普遍规律进行比较,研究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地方、特色产生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等,就能得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结果。

(三)理论与理论的对比

同一个经济现实,研究的出发点、观念、方法等方面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目前,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主要是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比较。由于西方经济学有很多流派,这里做全面的比较,仅将政治经济学与科斯企业理论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比较已经很久了,很多学者全盘否定科斯企业理论,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在否定前,应当探索是否能从科斯企业理论中得到启示、借鉴,科斯企业理论是否存在一些合理成分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再进行评断,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科斯企业理论提出两种概念,其一是将市场与科层等级制分开,其二是交易成本概念。科斯提出的第一种概念使我们对的企业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资本论》中,其中提到了市场内部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这两种分工其实就是市场制度与企业科层制度,但是由于抽象程度不够,并没有明确提出科层概念。同时,马克思认为工场内部分工是有计划的、有序的,市场内部分工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分工,所以他指出工场内部分工优于市场内部分工。后来经大量实践证明,市场内部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是互为补充的两种制度,其中的一个不能否定另一个的存在,这对理论创新发展有启发作用。

交易成本概念在不同制度的优劣度、效率分析上有较大作用。将其与政治经济学进行比?^,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冲突。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劳动过程与交往过程分开了,其中交往过程会投入人的脑力、体力劳动等成本,这些与交易成本类似,只是政治经济学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概念。后来,经过理论的比较,将这些成本认定为交往成本。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到新的理论成果。在理论比较中,先认清楚其他的各流派,在理解基础上再进行比较分析,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在线平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64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把经济学作为一种工具,用它的基本思维和分析方法去分析现实社会。郑州西亚斯学院是一所新独立不久的应用型、地方性高等院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作为这样一种定位的学校,这都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以往单纯的讲授模式来传授知识,而应该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的搭建、考评机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互相配合来进行教学改革。

1《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1.1教材选择应因材施教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是教材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经济学教材数量庞杂,质量良莠不齐。但我校本科生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中,在2018年之前使用的都是高鸿业主编的《本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之后开始全面启用“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两种教材各有特点:首先,对于高鸿业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之前不光我校,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目前该教材已经修订至第七版,有很完善的配套资源,多年来各高校老师甚至在自己作为学生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教材,对这套教材比较熟悉,这套教材本身知识点严谨,相对于马工程教材来说,运用了较多的数学工具,比較直观的分析经济学知识。同时社会上各种考研辅导班也大都运用这套教材为模板进行讲解、练习等,它的广泛性深入人心。不足之处就是本套教材主要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其它不同派系的理论,同时本套教材因涉及较多数学工具,而显得有些枯燥,让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多了些迷茫。其次,对于马工程版《西方经济学》(下册),它的编写,本就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自从2018年下学期开始使用以来,就有很多老师反应它的内容过多的侧重于“描述性”,让人学习起来有点抓不住重点,且在公式的规范性和严谨度方面有待提高。相比于高鸿业版教材课后的大量主客观习题来说,马工程版教材更侧重点问题的论述,对于学生在知识点的巩固上来说有些欠缺,且不利于未来有考研打算的学生。

1.2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对于经济学的安排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西方经济学即微宏观经济学在一起一个学期学完(48学时),如财务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另一种是微、宏观经济学分开用两个学期完成,如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专业,每个学期用时48学时。基本上都是小班上课,相对于某些课程的大班上课来说,好很多。不同专业对本门学科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对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对于经济学、金融等专业学生,我们在内容的选取上,不光让他们了解凯恩斯经济学对于社会的解释,而且也要告诉他们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社会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这门学科,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主观性的特点,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经济学探索的道路上,敢于怀疑,敢于创新,而不是一味仰望大师的观点,人云亦云。对于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当减少宏观内容的讲解,做到能够运用凯恩斯的理论来理解现实国情即可。总之,对宏观经济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求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匹配,根据各专业数学基础的差异区别不同层次的教学。

2《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

2.1案例教学法要不断渗透在每堂课堂上

经济学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宏观经济学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更加抽象,晦涩难懂,深奥的经济理论、各种假设推定、研究内容与每个人的联系不大等,都说明了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针对各种难懂的理论去寻找合适的案例来说明各种经济现象,即运用案例教学法,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首先,它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的阅读、讨论等环节,即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经济理论对社会的作用。如在对GDP的讲解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世界各国GDP排名,来掌握这一指标的重要性;在对通货膨胀的讲解中,可以结合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的通货膨胀实际案例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探索等。

2.2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在近些年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认可,它通过教师课前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回到课堂后,主要的精力都用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特别在目前全国疫情的情况下,各高校都必须通过网络授课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其提倡。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告知学生需要在课下学习的视频及收集的资料;其次,回到课堂,不再讲授所有具体内容,而是对每节课的重难点作一段简短的概述;最后,抛出与每节课重难点相匹配的案例,分组或单个进行分析讨论,并增强互动。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同时,它对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这种模式,将原来简单的传授模式,改变为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也能根据互动中的表现,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当然,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相互配合的。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再优秀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因“人”而异,“人”不配合,一切都枉然。其次,翻转课堂需配合以小班教学。动辄100人以上的规模,不要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目标,就是翻转课堂也难以实现课下的预习和课堂上的有效互动。

3《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

《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鉴于它在经管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持续的建设和发展,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在线教学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本门课程作为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在线课程,并在积极申报省级优秀在线课程,说明它已经搭建了一定的教学平台。首先,校级在线教学平台的逐步完善,已经具备了视频、课件、案例库、练习题库、考试题库等广泛的教学资源,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其次,就是如何建设更具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通过每一学期对平台的使用,不断的完善各种资源。如,如何使视频更加精练简洁,符合所使用教材的实际排列顺序,同时配备以教材同版的PPT,所引案例更加贴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题库更加能够为不同目的的同学,如考研或者单纯的为了期末能过等提供精准的服务。最后,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平台进行随时学习,在线网络学习平台比线下好一点,就是它上面的一些互动,比如,投票、讨论、问卷等设置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留有痕迹,以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通过平台幕后的统计数据获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得学习情况。

4《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机制的改革

课程考评机制即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专业是否符合应用型、科研型等各自定位的最好途径。传统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试卷成绩制,随着高校应用型、素质培养等口号的提出,逐渐转变为一部分平时成绩,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比如出现了不少“30%+70%”的考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近些年来高校应用型素质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些成果。

郑州西亚斯学院本着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定位,我们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目前的考评机制是:平时成绩(25%)+期中成绩(15%)+期末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又是由考勤(10%)、作业和课堂参与度(20%)、小测验(10%)等构成。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我校是比较重视过程性、综合性评价的,但我们认为这个比例不应该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它应该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或者不同专业的学习而有所改变,也应该让任课教师有自我调整的权力。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全校除了小部分实验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转变为线上教学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就不再适合了,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在线课程过程中,可以对这一比重进行重新设置,在考评机制的重新调整中,期末60%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比如50%,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同时,平时成绩中的考勤成绩就要适当降低,代之以课堂互动、访问数量、讨论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控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们需要对课堂互动的分数予以倾斜,比如对平时积极参加讨论或投票的同学给予个人加分,这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功夫用在平时,不以考试论英雄,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重视平时成绩管理的同时,两次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方式和试题的设置也要随机应变,首先,要求两次考试的方式要灵活,可以结合线上考试方式进行设置;其次,在考试难易程度上,也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基本涵盖教学大纲的所教内容的基础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主观分析题的题量,让学生平时多注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分析现实社会的目标,引导学生多多思考实际的经济现象,取代填鸭式的考前突击模式。

5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

篇6

【关键词】教学重点;课堂举例;有效提问

经济数学是各高职院校内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好了经济数学,就可以运用其中的数学思想更轻松的学习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几年从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其教学现状不甚理想,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昏昏欲睡,结果期末考试挂倒一片,学生怨声载道。如何提高经济数学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心得,简单谈谈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理论,重视应用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特点,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理论的精确描述,也不是对定理公式的严密推导,而是对概念理论的直观理解和对定理公式的条件、结论及所含数学思想和使用条件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入,告诉学生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样用它来解决问题,“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在讲解概念论理论时,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能与学生专业有联系的例子,会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直观理解,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深入浅出,列举恰当的例子,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恰当的例题可使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方法公式变得直观,形象,降低学生掌握理解的难度,加深其理解程度。

利用恰当的引例导入新知识,用问题来引导教学进程,在讲授中留下“伏笔”。恰当的引例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使学生注意到新旧知识的平缓衔接,保持教学内容的严密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很快的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在讲矩阵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引例: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是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大家都十分熟悉,求解方法就是消元法。而四元一次方程组,五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否存在呢,存在的话怎样求呢?这就是下面要解决的问题,原理是消元法,方法是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来表示消元法!这样我们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本质的来研究线性方程组的解的问题。引例使学生产生了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的方法,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讲课时要有意识的留下“伏笔”,在讲克莱姆法则时我举了一个四元一次方程组的例子,由于此题要计算五个四阶行列式啊,计算量太大,学生感到“山穷水尽”,我告诉学生通过下一节矩阵的学习就会“柳暗花明”了。等到讲授到矩阵的应用的时候,重提这个例子,学生既不会感到意外,又为第十三章线性方程组的学习做了铺垫。

数学内容的教学可以归纳为数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和数学方法公式的教学。在讲解概念时,不仅要注重概念本身的讲解,更要注重引用实例直观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从具体的例子中归纳出抽象的共性,升华为理论即概念。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而在讲解数学方法、公式时,举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济数学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运算方法的教学时经济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接受新的运算方法要经历“陌生掌握熟练应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能举一些恰当的例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能反映教学内容的要点或事物的规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建构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三、有效利用课堂提问,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的思维,营造出积极的课堂环境

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偏离主线。

梯度原则,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给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与乐趣,从而激发与培养他们学习《经济数学》 的乐趣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一说到“经济数学”,就会想到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公式、复杂的推理、大量的计算。因此望而却步,兴致索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讲些具有趣味性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又可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概念史、定理发现史以及数学趣题、数字对联等;还可以向学生讲教师自己的家庭出身、求学成才、工作经历、生活小事等;也可以讲一些比较经典有趣的励志故事、幽默笑话。当然,需要把握两点:第一,在一堂课上讲故事、笑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第二,故事和笑话的内容、主题要健康向上。实践证明,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故事、小笑话,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共4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6.2±11.7岁。所有患者发病时均行脑电图检查,提示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明确诊断为癫痫,同时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其中脑出血继发癫痫者12例,脑梗塞继发癫痫35例。根据癫痫症状和持续时间等将其进行分类,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6例次,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简称大发作)11例次,失神发作7例次,癫痫持续状态4例次。

1.2方法对患者预警观察过程归纳总结,同时所有患者一经发现癫痫发作,立即进行病情判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

2结果

通过科学的预警观察,本组患者中无突发癫痫致意外伤害案例。同时,经积极有效的应急护理及药物治疗后46例均纠正,而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单纯镇静药物和抗癫痫药物无法缓解,予全麻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症状得到纠正,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预警观察多年的经验积累发现,癫痫患者在急性起病前,并非完全没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发作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前会伴有先兆症状,如心肌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视物模糊、幻视、幻听、焦虑、谵妄等[2]。本组47例患者回忆病情时,31例均诉有不同程度的先兆症状。故对于有突发不适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重视,嘱咐患者在出现先兆症状后,立即逃离危险场所,如工场危险机器、公路水塘旁、火源等地点,可采取安静坐姿或卧姿,避免癫痫发作后意识不清、神志模糊给患者带来的意外伤害。同时,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先兆症状后,需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做好急救准备,并根据医嘱告知患者对服用的抗癫痫药物进行调整,如是否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等。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安抚对于稳定患者情绪和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篇8

一、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从理论地位来看,微观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从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论证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等前提条件下,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需求和供给相加分别形成单个局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种单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将消费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结果,将生产者的供给看成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微观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续更新,先后经历“垄断竞争”理论革命、“不确定性”理论革命、“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理论革命以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理论革命,微观经济学不断放松纯理论的假设,理论愈发逼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突出的可证伪的学科特点使是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因而,微观经济学思维和理论逻辑被其他学科不断接纳,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掀起了向其它学科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

从课程体系来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对于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能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许多专业课程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的细化、延伸和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对于市场营销课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应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创建的D-S框架正是对微观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四大法宝”之一。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教学痛点无法回避,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症结所在”。经过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充分调研,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数理为两大痛点。

(一)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除了简化计算优势之外的经济学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缺乏体系整体认知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仍然基本不具备经济学的思维,不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经过课题组反复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却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概念定义机械记忆,对于微观经济学逻辑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大多数学生记住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结论,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却没有形成微观经济学是如何阐明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逻辑论证,不清楚这些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更多体现出的是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初学者接受起来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的逻辑体系。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二)经典案例与中国实践有距离,学生缺乏直观理解教学经典案例的土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为学生接受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优质素材。但这些素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普遍采用美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有些国内知名的教材在案例选择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中引用过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选择的经典教材也无疑能够作为准确阐释西方经济原理含义的载体。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会增加对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缺乏了解的本科生的理解。比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券常用于预算约束、预算集的解释,也经常用来作为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中国消费券发行时间晚、发行规模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提高,我国也有许多恰当准确的案例可以被选择,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三)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无法形成经济学思维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在于利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四)数学教学与学习需求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本科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基础。在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案例中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差分方程的知识,否则学生不能求解出市场价格的表达式,难以深刻理解蛛网发散和收敛的条件、以及蛛网模型变动的经济学含义。在瓦尔拉斯证明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时,缺乏必要的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知识,就不能理解瓦尔拉斯利用联立方程的个数等于所求市场价格个数的逻辑不能求出各个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向量。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利润最大化问题都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使得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缺乏必备的数学支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不足,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抵触情绪。

篇9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篇10

一、关于教学中情境创设基本原则的探析

“思维自疑问及惊奇开始”。这说明合理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教育是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重要的编写思路之一。“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应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种有情有趣有助与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互动式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要服从教学内容、教材体系、课标原理、学生心理及生活情境等基本要素,特别要强调的是它应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转换、心理状态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1.暗示诱导数学教育中的情境教育应根据数学教育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针对所教年级的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相关图画、数字材料、数学史、数学模型等一系列感观材料,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数学场景,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当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并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独特情感,迅速地对数学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正是挖掘学生数学习潜能的重要通道。

2.情感驱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利用移情作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数学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概括地说,就是促使学生从关注数学到产生对数学学习及教育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最后达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的目标;然后,学生的情感就会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去;随着情境的延续,学生的数学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数学情感弥散渗透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心深处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稳定的情感因素。

3.角色转换

在优化的数学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中,蕴涵着教师的意图,结合新教材特点所设计的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境特色,它既能引起学生对新教教材中相关角色的理解, 又能促发学生进入数学实践和数学体验的具体情境中去。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理解情境――实践情境――理论探求――交流评价――得出数学结论――在教师引导下生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

4.心理状态整合

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有意识的创设教育情境、社会情境、活动情境、知识实践情境、生活校园情境等。这样使学生的数学习空间得到有效的延伸,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去感受许多自然状态下生活空间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富有数学内涵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数学智慧和数学情趣的生活空间――创设出多角度、多领域或多空间的数学学习情境。促使“情境――学生――数学知识”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式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景,引发学生情不自禁地用“心眼”去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活动也因此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

二、情境创设原则的具体尝试与应用。

1.通过趣化教材,创设学习探究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多媒体教室。课题:正数与负数。老师出示画面:冬天的一个早晨 ,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一小朋友戴着帽子、围着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老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学生2:零下15摄氏度 ……

这样,就很自然地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也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2.通过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教室。课题:初一代数 同类项 上课了,老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老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约三分钟)。学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约二分钟后)。 学生2:一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学生3:一共8.3元。

老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袋硬币,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老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老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经过这一过程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3.结合数学美学,创设愉悦情境

一切美丽的事物总能给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情感,板书工整,作图美观,有趣的多媒体展示,均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正如一位数学教学育家所说的:“数学知识从形式到内容均蕴含着满美感,它是一种理性美,是隐蔽、深邃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中所隐藏的数学美充分发掘出来,将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愉悦情感。促使他们在愉悦情境下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八年级下“黄金分割”这一节,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和巴台神庙这些情境素材,介绍黄金分割的奇异美、和谐美。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美感,充分利用数学美感对学生的心灵冲击促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当温度为23度时,人们的身心感到最舒适和和谐,因为此时气温与人的体温之比正好为0.618 。最优美的人体身段是身体的下肢与整个身长之比为0.618。黄金分割的奇异美、和谐美是数学美感的一个缩影,象黄金分割这样的奇异美、和谐美在数学王国中还有很多,当你一步一步走入这个神秘王国后,你一定会体会到你所想象不到的美感。学生在这样的愉悦情境下,不仅发了学习潜能,而且学习劲头十足,课堂愉悦情境十足,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课堂实录三:多媒体教室。初一代数 有理数的加法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学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 -1。 学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 -1。

老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 -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5.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教室内。 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老师:我们班一共有5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同学们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

(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老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老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老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