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主体

篇1

1.人力资本理论不能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这一理论引进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更不能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对这一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吸取其中合理的因素,摒弃其中非科学的成分,对于建立体育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西奥多舒尔茨等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人力资本是“以较大的工艺、知识等形态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之上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主要是用于教育、卫生保健、体育等支出的费用形成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为提高人的能力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人力资本不仅表现于劳动力的数量,而且表现于劳动力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知识积累量、劳动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等。舒尔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只有20%是由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结果,其余80%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即来自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他以此为根据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很大作用: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他认为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卫生保健等投资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所以这些投资应视为生产性投资。他高度评价人力资本的作用,主张重视人力投资,并提出了一套人力资本收益的计算方法。西方的体育经济学正是以这种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

人力资本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矛盾发展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竭力鼓吹人力资本的作用,主张由政府和劳动者增加人力投资,负担大大增长了的劳动力培养费用。西方经济学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出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但也作一些切合实际的研究;因此,其内容中也有一些科学成分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例如,关于重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观点;关于教育、卫生保健等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的观点;关于强调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劳动力质量的观点;关于教育政策是一国经济发展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关于重视人力投资经济效益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是有参考价值的。

人力资本理论尽管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它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部分,许多内容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严重冲突,而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例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收入,都是利润的源泉,抹煞劳动创造价值,否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事实,把工资说成是为劳动者付出的“教育成本’带来的合理后果,是其‘教育成本”的收益。经典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并不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其中并不包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现在,工资被说成是“教育成本”的收益,而不再视为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既然工人创造的价值都作为‘教育成本的收益”而被工人获得,那么资本家哪里还有剥削呢?可见,人力资本理论是一种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

由此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时,应当借鉴和吸取人力资本理论中科学的、有用的成分,这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也是由人力资本理论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2.准确界定体育产业内涵是制定体育产业政策的重要前提

关于体育产业的定义及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和体育部门中对此理解很不一致。学者们对体育产业概念的讨论不但不妨碍发展体育产业的新举措的出台,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欧美学者认为,“体育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和其他行业对体育需求的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总和,其领域涵盖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部分学者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分成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器械、体育服装等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是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经营活动。按照对体育产业的这一界定去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容易产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部门办的“第三产业”究竟包括哪些?边界十分模糊,有人说除了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夕卜,还包括运动营养食品、体育书籍报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广告等。至于体育系统为创收而兴办的第三产业更是种类繁多。可见,如此定义的“体育产业’是一个跨多种经济部门、多种产业的大杂烩,内容十分庞杂。面对这样一个“大杂烩”,怎么能制定出一个有效的“体育产业政策”呢?第二,运动服装属于服装业,体育器材属于文化用品工业,运动食品饮料属食品工业,体育报刊、书籍属新闻出版业,体育场馆建设属建筑业。作为国务院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有职责和权利为这些部门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吗?第三,制定产业政策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产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分布结构,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主管体育工作的行政部门,显然无力承担也不应该承担制定跨部门,跨行业的“体育产业”政策。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上述对体育产业包涵内容的界定,违背了经济学关于产业的原理和产业分类的原则,把体育产业界定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横跨多种产业的超级产业。这种“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主体产业发展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这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规模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的缺陷还表现在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由于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和构成范围在国内学术界存在明显的分歧,徐本力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将上述三类产业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统称为“体育产业’的观点,支持率仅为47.4%,而反对率却为526%;将发挥体育自身功能,为全社会提供服务性、非实物性形态的体育本体产业才是真正的体育产业的观点获得543%的支持率;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必须是体育部门经营管理或由体育事业牵动的产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体育产业的定义如下: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自身生产和提供财富的产业;是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体育产业是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为本体的市场。重点应该是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体育部门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首先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是体育市场依法管理的前提;同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体育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使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真正有法可依。

3.体育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薄弱环节

体育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为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使用,具有使用价值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和资源。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产业经营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及合理地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用好和管理好无形资产,关键是制定科学的政策,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开发;2)体育比赛、组织的标志、专利以及使用权的开发;3)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让;4)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名誉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

3.1 体育无形资产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无形资产具备提供体育服务和体育劳务的必需条件,体育无形资产的供求关系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体育无形资产的作用在于可以促进体育服务的实现,产生经济效益。体育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货币计量,这是因为进入市场的体育无形资产属于可交易的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就是通过货币数量来表现的。体育无形资产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供给的有限性,占有和使用上的时效性,因此体育无形资产是一种稀缺的体育经济资源。

3.2 体育无形资产的种类

体育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者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为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体育倶乐部名称和体育团队标志等;第二类为技术秘密,指体育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未公开的且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体育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体育训练规范、方法和作业流程、体育营养配方、体育食品制作方法等;第三类为经营秘密,指体育部门或企业所掌握,不为公众所知晓的信息和资料,能为拥有者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的收益能超过本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第四类为特许经营权,一种是由政府或国际体育组织授于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包括体育项目经营权、体育场地使用权、体育运动空间和区域管辖权及使用权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运动技战术和管理、训练方法和手段是重要且易被忽视的体育无形资产。体育运动技术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体育无形资产,这种特殊的体育资源的获得要有大量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投入。因此运动员的转会的实质就是运动技术这种稀缺的体育经济资源的交易,是运动技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而不应该被认为是体育人力资本的经营。在我国,优秀运动员都是由国家出资培养而成的,因此在无形资产的产权问题上与国外运动员不同,既有运动员个人的成分,又有国家的成分。因此在运动员无形资产的经营过程中,既要合理合法地保护国有和集体的权益,又要合理合法地保护个人权益。

4.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一、引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其表述的涵义有二:其一,政治经济学只有“一门”,就是总体表达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阶段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其总体性,而只会是显露出政治经济学的内部结构随历史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特性;其二,广义体系与狭义体系的区分,既是相对的,又是历史发展的,因此,如果说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将诞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那么,后一体系本身又必然以前一体系为既定前提和发展条件,从而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具有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总之可以说,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历史结构。

首先,简要的说,在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对应于经典作家的1840-1850年代的研究).为了资本主义革命批判任务的客观需要,经典作家确立的根本研究任务是,以广义政治经济学为切人,努力形成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的结合,并最终促成“科学批判分析”。通过这一初创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被规定为关于唯物史观的总体经济学表达,是关于唯物史观的总的经济学证明和运用。这一时期的经典总体政治经济学研究著作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等。

其次,相应在政治经济学的逐步科学形成和发展时期(其典型标志和核心形式是经典作家围绕《资本论》的研究),也正是通过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在资本主义对象内科学结合的完成,以《资本论》这部光辉著作的系统创作为载体,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阐释才真正具有可能。恩格斯的分析表明,《资本论》是一项“范围如此之广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学研究”,它科学地认识到“要使这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较”,而“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只有马克思进行过这种研究和比较,所以,到现在为止资产阶级以前的理论经济学方面所确立的一切,我们也差不多完全应当归功于他的研究。”归根结底,《资本论》的总体研究性质不仅仅是关于方法论本身的,也是对于总体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结合的一种奠基。

第三,在政治经济学的实际运用和具体发展时期(即对应于经典作家之后的正统研究者的研究),经典作家之后的正统研究者确实严重忽略了总体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结合这一关涉体系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具体表现为理论与法乃至内容与方法在方法论研究上的开始断裂,致使在实际运用与理论具体操作中的批判逻辑和建设逻辑的两分研究的状况及趋势逐渐得到强化。在教学中,政治经济学被两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完全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脱离,甚至在研究上直接对立,的正统研究方法日渐教条化。这一硬化的“正统’,一定程度上已经破坏了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使“历史”成为简单和断裂的,而不是完全相反的复杂和连续、累积的。所以,诚如卢卡奇令人信服地指出:“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所谓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从总体方法论角度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涉及对象的一种总体分析和全面理解,即总体政治经济学不仅包括狭义分析(对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经济系统分析),必然同时包括广义分析(对于人类劳动和生产过程的总体一般分析),或者说,在科学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之内,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不可偏废、有机统一的。虽然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属性,使这一结合乃至统一同时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历史阶段性特征,但总体性仍然是内在的分析逻辑。从这一意义而言,我们将要剖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政治经济学应该是批判逻辑与建设逻辑的有机统一,以及深层次地包括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分析,等等。

二、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科学内涵

这一理论剖析,可集中在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内核方法和逻辑框架的两个有机联系方面。

先来看第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伴随着方法论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发展和成熟,所以,迄今为止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内核方法,作为总体方法论的具体化和经济实现形式,突出体现为一种“总体经济结构分析方法”。简单示意如下表。

表中,社会总体经济结构被表达为“生产方式十生产关系”,准确地说,是以特定形态生产方式为基础、与之相结合并反映其变化的社会生产关系。因而,社会总体经济结构在层次划分上可以区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具体生成系统,表明生产关系生成系统本身决不只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全部,而且它作为“最高层级”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必然由“较低层级”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所决定,这就是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的一般作用原理。根据这一分析,看来波普尔将马克思学说系统地简化为一种“决定论”来理解的真正危险之处不是在于“历史决定论”本身,而是在于人为制造了历史决定论与科学决定论的逻辑矛盾。简言之,马克思关于决定论的论述所包括的三个层级关系,即物质技术或生产力决定层级、经济或生产关系决定层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决定层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的。马克思的科学叙述一再表明决定论是科学的整体决定论,其基本逻辑是:生产力对于总体社会经济系统的决定不会是简单、直接的,或者以某种线性形式进行,而是伴随有社会中介条件和过程的不断生成的一种经济结构形式的决定,本质上乃是一个生产力决定作用的逐步社会累积发展过程。

第一,社会总体经济结构的经济变迁过程指认社会经济系统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结构,这一分析最终可以表明,政治经济学始终是一门关于真正意义的动态经济过程分析的历史科学。具体而言,包括劳动过程、生产组织及相应的所有制一产权一管理制度三个子系统构成内容层级。它表明:(1)社会总体经济结构的真正基础乃是特定历史形态的劳动过程(演化)结构,包括社会经济系统所需的全部技术条件和物量基础两方面内容,通过技术结构(即劳动的物质技术条件组合系统)向社会结构(即劳动的社会组织条件或分工和协作系统)的对接和转换,从而最终实现劳动物量的社会化;(2)生产组织对于实现劳动与生产方式的结合始终具有直接的社会中介作用,内生于从特定劳动过程向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历史变迁和转化的过程之中;(3)因而,劳动过程和生产组织一起进一步真正构成了生产社会性质的现实基础,决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的具体形态,即表现为具体的所有制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产权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形式。

第二,社会总体经济结构的经济运行形式指认社会经济系统的形式结构,相应,这一具体分析是为了充分揭示和展现经济有机体的内在运行机理以及表层结构,从而使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数理表达特性,如可以表征为“在时间和空间里有确定位置的一个经济整体的特性的那些比例和关系”,等等。作为本质层次的外化和实现,经济运行形式对应地具体化为社会劳动形式、社会生产形式以及社会经济分配方式和形式等不同的运行层级形式。它表明:(1)就完整的劳动过程本身包含着劳动方式(作为劳动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条件)和劳动形式(作为劳动结合和交换形式)而言,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表层结构,劳动形式不过就是特定形态的劳动分工和协作或劳动技术组织条件的社会实现形式;(2)作为劳动(分工)形式的直接社会加总—“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因而社会生产形式在内涵上即表现为生产者之间的具体不同的社会经济联系形式,表现为基于特定生产组织形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如基于家庭生产组织的自给自足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基于企业生产组织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等;(3)同样,完整的生产社会形式由于要全面反映劳动和生产组织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和生产过程运行的社会全貌,因此系统包括以所有制、产权及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或与之直接对应的社会经济分配方式和形式,这显然同时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在内容构成上的具体化。

总起来看,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过程或经济结构的变迁和运行的机制是这样的:特定劳动过程一社会劳动形式一生产组织一社会生产形式一生产的社会形式。它的深刻内涵包括:(1)总体生产方式包括劳动方式(作为微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形式(作为宏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的社会形式(作为社会生产方式本身)三个层次⑩,从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运动具体化为完整生产方式内部结构的运动;(2)从劳动过程到生产过程的社会总合的经济运动,作为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一般原理的具体运用,无疑深化了既有的二重性经济理论,并可能重塑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逻辑路径;(3)从科学决定论的方法论出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构造”,劳动过程理论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在于赋予劳动价值分析的结构内涵,从而可能重塑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内部理论构成关系,实现劳动过程分析和剩余价值分析的内在结合。

进一步从第二方面看,从完整劳动过程二重性(包括劳动技术过程和劳动社会过程)出发,需要将《资本论》中的狭义逻辑论证框架—作为“商品一资本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扩展为总体逻辑论证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因为不仅马克思的科学资本主义批判本身就是批判逻辑与建设逻辑的直接的统一,也就是同时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的“从正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以及“从反面来表述它的规律”两方面的内容要素,而且《资本论》本身也是劳动二重性逻辑的直接展开,也就是分别作为“资本主义本质论”和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资本论》中,劳动技术过程的直接规定是劳动过程的自然属性,劳动社会过程的直接规定则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社会属性,从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规定性上劳动二重性与生产二重性取得了内在的一致,并构成社会抽象劳动一资本关系基础上的“资本积累一经济结构”图式。但是,即使仅就资本主义过程而论,社会生产或资本积累过程也总会与特定劳动过程相联结并以之为基础,反过来,每一劳动过程的新形式的形成则会推进一种新的社会积累体系或结构形式。由此使得这种分析本身带有两个新特点:

第一,价值决不只限于狭义价值,而首先是一个总体价值的概念。在资本主义过程中,狭义劳动技术过程被直接简化和还原为劳动社会过程,社会总资本代表了简单劳动过程的完全的社会加总,社会价值关系体现为既定社会总需求结构下的社会抽象劳动关系。在广义劳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总需求结构不变假定的放松,价值首先体现为一种“劳动效用关系”—作为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概念,其真实内涵是总体劳动过程视阑对于简单劳动过程视阑的替代。总括两方面的论述,价值总体地乃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总体价值概念表明:价值作为社会作用中介,也是一个总体过程,是“劳动过程一商品一资本”过程与“劳动过程一企业一资本”过程的一种复合。关于前一过程,马克思给出的社会经济总揽的公式是“商品价值构成”,由此引出资本的各种物质形态,引出狭义资本总公式;相应,对于后一过程,则可以相对给出“企业价值构成”的社会经济总揽公式,由此引出资本的各种人力形态,引出人力资本的社会规定。由此,基于完整的价值概念,可以得到总体资本形态,也就是作为物质资本形态和人力资本形态的统一。

第二,直接嫁接在总体资本规定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与资本的总体形态对应,资本总体规定则作为历史规定(积累起来的历史劳动过程)和社会规定(积累起来的社会抽象劳动)的统一,或者说,乃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这一规定使资本概念成为社会总体经济结构的最为突出的表征,从而通过总体资本的社会作用中介,经济总过程事实地裂变为“劳动过程一价值一私人资本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以及“劳动过程一价值一公有资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前一过程发展了资本和劳动的社会对立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则确立了私人资本的牢不可破的社会主导地位:资本是“没有任何日期”的历史存在权,资本所有权是“一种普照的光”,“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因而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后一过程发展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协作关系,使得“企业所有权”能够游离于资本所有权进行经济生长,从而企业不仅作为劳动生产率单位因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微观基础,也同时作为产权经济组织因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现实基础和社会载体。总括两方面的论述,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从具体劳动过程向抽象劳动过程进行社会转化和还原的价值增殖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在生产专业化以及生产和谐两方面均占有效率优势的价值和谐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无疑,社会主义劳动过程对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将体现在对于“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才受到尊敬”乃至“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生产经营信条的历史否定和扬弃,而且必将体现在实际劳动过程现实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

总之,对于总体政治经济学而言,商品不再简单地成为(或表现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形式,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历史和“被决定”的范畴,替代它的将是更为基础和根本的概念—劳动过程;而既然社会经济系统首先面对乃至需要解决的是无数个千差万别的单个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问题,那么,经济学不仅需要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单一形成要素,而且需要细致地理论剖析和阐明它们各自在总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内部有机联系,并努力地将之推进到经济运行的现实表层结构进行分析。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重点

以上的论述并不表明劳动价值论在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体系中的缺失,相反,更加凸显其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内核基础。因此,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重点乃是在于,科学确立劳动价值论和经济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理论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打通劳动价值论发挥功能的两个基础: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实现理论与方法的一体化。这一研究是通过不断理论建设和利用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来达到的。具体而言,从理论基础的角度,劳动价值论与价格理论、企业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除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论述的狭义价值生产、创造和转型及狭义价值流通、实现和分配诸理论,还应当包括具有广义内涵的价值创造、转型乃至实现和分配等理论;与此相应,从方法基础对应的角度,总体经济结构分析必然会进一步具体化为基本经济分析和基本制度分析等方法,前者如基于劳动的平均一边际分析方法、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后者如基于劳动的演化一博弈分析方法,等等,从而,在总体政治经济学体系内,通过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的对接以及有机结合,最终能够实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科学意识形态功能和科学方法工具功能的完美统一。

从现实逻辑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分析,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结构和层次性的认识问题,则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政治经济学重点分析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和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乃是社会主义总体经济结构变迁过程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及运行模式的不断变革和调整,因而需要整体处理好经济变迁过程与经济运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经济转型、发展与经济改革间创设适当的制度和结构形式作为调整工具变量和中介条件;其二,从劳动价值论的总体经济结构分析内涵出发,单纯的经济分析只是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数量特征的认识,而无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的质的特性的剖析,因此需要实现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分析的“共量化空间”与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层结构分析的“制度化空间”的互补和结合;其三,与新古典对于市场的看法完全相反,马克思框架内的市场概念既非完全静态的,又非纯粹工具概念,而根本地是一种“制度演化空间”,因此,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和发展而引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既是一场涉及经济全局的深刻的大规模制度变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又同时是介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中间过渡与连接地带,从而是具有设计性和灵活性的一种自觉秩序,这极大地增进了经济实施和操作过程中的异常复杂性、不确定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具有前无古人和伟大空前的经济实践的内涵属性。

篇3

关键词:环境主题;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03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相关物质及其变化引起的。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中涉及大量与环境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基于环境主题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更好地实现化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基于环境主题化学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从化学视角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参与度和决策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1.1有助于学生建立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物质(污染源)引起的,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从物质的视角建立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通过化学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造成环境问题的污染物产生与变化过程、物质变化特点,以及污染物的元素不变性。通过从元素观、物质观和价态观多个角度认识环境问题,了解与环境相关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识框架,由“环境问题是什么”到“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与反应机理”,从“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到“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具备了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当学生再面临环境问题时,能够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能够更本质、更全面、结构性地认识环境问题。

1.2有助于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还应该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从物质、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分析环境问题,寻找防治环境问题的办法(见图1)。具体包括:认识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是由物质的什么性质引起,分析一种物质产生的多个环境问题是由物质的哪些不同性质导致的,或者一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何种物质什么性质产生的;从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视角分析、解释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和形成过程;根据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针对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比如控制污染物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借助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质转化成无污染物质等。

1.3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

通过与环境主题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严重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例如,学生通过硫和氮氧化物性质的学习,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污染物一旦进入大气,可能就会与大气或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污染环境的物质,造成污染之后的治理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难度相当大,因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才是更有效的治理办法。

1.4有助于学生培养环保技能,提高环境问题的参与度和决策力

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更高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当面临环境问题或现象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通过化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分类处理废旧电池,采取正确措施面对氯气泄露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应用化学知识,科学合理地保存、使用物质(化学品),避免或者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

2

基于环境主题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对环境相关的素材使用方式和水平多样,主要有三种:①以化学知识为主,环境问题或现象只作简单介绍,随着化学知识的展开随机插入。②围绕环境问题展开教学,以环境教育为核心,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或者化学概念原理时穿插介绍;③化学知识与环境教育并重,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获取和环境问题解决两条线索并进,促进学生建立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框架和从化学视角认识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笔者称其为基于环境主题的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更倡导第三种教学处理方式,因为新课程倡导基于真实背景的化学教学,环境问题为化学知识提供了真实、富有教育价值的情景,能够满足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环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落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的教学。为此,笔者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基于环境主题的教学设计思路(见图2)。

篇4

    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新课程下、新时代下我们所要极力倡导的体育教学“生活化”。

    一、小学体育主题单元设计策略

    (一)主体性策略

    1.自主选择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对学生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每一节课留15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学生可以自创,也可以参照教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跳绳、踢毽、玩纸牌片)练习。

    2.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老师。随着多元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探究知识的渠道很多,我们理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操作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挑选感兴趣的活动(跳皮筋、纸牌片、跳方格的玩法),自由组合成4人一组,其中一人是小组长。

    (2)分工合作寻找玩法,也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寻求玩法。

    (3)教学展示。请几组上来同时表演,教师进行组织工作。

    (4)每堂课教师上20分钟主教材,剩下的15分钟由学生2人一组合作活动,还有5分钟教师讲评。

    “互帮互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

    (二)生活化策略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要实现小学体育生活化有效发展,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则是丰富多彩和动态的,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1.模拟生活情境,增强生存能力

    体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体育素材,创设某种特定情境,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生活素材或情景,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体育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例如:水平一一年级《爬行》的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爬行教材的设计重点放在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上。老师利用体操长凳,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爬行,在宽松环境下,学生欢快自主地进行练习,教师对所模仿的动作不作具体规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模仿、比较和讨论,琢磨“爬行”的主题。为今后学习队列体操中的高姿与低姿爬行打下基础,也为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需要打下基础。

    2.模拟生活情境,解决环保问题

    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十分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年儿童是环保建设的生力军,怎样将环保这个社会化问题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呢?在设计“快乐的小足球”主题单元时,我根据水平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废报纸”作教具,自己设计障碍物,用有趣的练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运球过障碍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开拓思维能力。用完的报纸请同学放进垃圾桶,让学生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体验到环保工作的快乐。

    3.模拟生活情境,探究合作学习

    生活即教育,体育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时下的独生子女体会不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陶行知先生的着名诗歌《手脑相长歌》形象地指明了教育的宗旨是既要让学生学会用脑,又要让学生学会用手。而体育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大丰收》这节课,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废报纸自制“丰收的果实”,通过自然而然的活动层层铺开(运动:播种——动手:浇灌——劳动:收割——搬运)。学生通过想象和模仿,学会了播种、浇灌、收割等基本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负重和奔跑能力,老师设置一个学生熟悉的丰收情境,不仅让学生学会丰收,在劳动中体会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模仿、合作交流等方面有快乐的体验。

    (三)趣味性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游戏、品德行为模拟再现等手段创设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刺激,使之进入特定的氛围之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

    1.游戏竞赛

    心理学家根据游戏过程中游戏者的互动程度和性质把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互动型游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设计互动型游戏竞赛,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成长的萌芽,有兴趣的人,就会感到生活丰富多彩,人生充满欢乐,从而视野开阔,胸怀豁达,保持乐观情绪和蓬勃朝气。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的体力或精力也不感到疲倦,而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喜欢表现,是培养兴趣、锻炼意志的关键期。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其实是一种移情训练。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这样的换位思考,使学生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言行,重新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四)体能化策略

    1.素质练习

    每一节课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身体的素质练习,作为体能储备。身体素质练习以补充性为主,比如:投掷课以上肢的练习为主,在素质练习阶段就以下肢练习为主。球类的练习中以下一节课的球感练习为主。素质练习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练习方法学生自主选择练习。

    2.体能作业

    学校的练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适当的体育体能家庭作业就是对体能贮备的补充,体能作业以适合学生练习的手段为主,应该简单易行。比如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柔韧性的练习等等。学生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和家长一起练习。

    二、小学体育主题单元设计的注意要点

    体育生活化是以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外在表征,是学生的主体建构和创新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学习过程的总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生活化设计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让学生在与各种生活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2.要课外活动,更重课内实践

    生活化体育主要是学生的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必要的时候向课外多延伸,因此,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极为突出。然而教师往往认为实践活动之类的教学行为是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事情,所以大多课堂教学内容,一旦延伸到课外去进行,便感到无所适从,发挥不出必要功能。所以我们在安排学生课外活动的时候,课堂之内的实践更重要,我们要利用课堂的人际资源,设计一定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集体互助下完成对生活体育的实践,更能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和实践效果的理想性。

    3.热热闹闹不等于活动有效

篇5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主题公园;设计

1主题公园的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游客。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1]。

2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它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2]。(2)环境心理学与主题公园结合的必要性。

3主题公园的问题

(1)主题公园选址的不合理性,其中主题公园只有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多的城市和特大城市中才能保证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2)在主题公园的设计中,内容过于雷同重复单一,大多数没有大型景观,而是以微缩景观为主,缺乏创造性的思维。(3)设计过于简单,建造粗糙。(4)经营主题公园时,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经营不善,导致主题公园难以长期存活下去。

4主题公园的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

主题公园是市民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地提高公园的数量和质量。它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基本功能上,让人们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通过感知和体验得到舒适、方便安全并具有趣味意义的体验。因此提出主题公园与环境心理学结合,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人们对主题公园的追求以及需求,以人的行为心理活动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塑造人性化的公园空间,为主题公园的设计与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

5在主题公园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5.1从功能区分中来探讨

在主题公园设计中,现代的功能配置增多无疑为公园景观的合理性提出考验,而功能设备等条件增多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安排主题公园的结构恰恰是塑造良好公园必须的条件。在主题公园中,大众有各种各样的游乐活动以及休闲方式,而且这些活动和休闲方式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也会不同。因此,设计时最好将公园的活动内容进行明确区分,这样就会满足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兴趣爱好的人去自己喜欢的区域。为不让各个区域显得生硬,需从活动内容、娱乐方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合理安排,还应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动静分布。

5.2公园道路上,进行人性化设计

公园中,道路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竖交错,当然具有交通的功能以外,还能将公园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分配,划分出不同的景区以及公园需要的景观的功能。现在社会的快节奏促使人们喜欢走捷径,经常会直线穿越景观草坪或在植物上面强行走过,这样不仅会损坏植被,还有损公园的美观以及个人的素质。所以在公园道路设计时,尽量避免多路交叉在一起而造成的路况复杂和导向不明确,还应避免道路的蜿蜒曲折。设计时,道路还应做到主次分明,宽度尺寸;铺装设备、方位标志上面都应该有明显的设计。若是只考虑捷径会使公园缺乏欣赏性,若只有弯道则会让公园显得凌乱烦躁。尽量减少三岔路口,以及不可避免的三岔路口可以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在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坐轮椅者、拄拐杖者、以及小孩老年人都应考虑。

5.3在主题公关的设计中,植物的合理分配和配置也相当重要

设计时,植物应是多样化的配置。它不仅需要能够针对游人游览观赏、娱乐休闲,还能够让游人合理地使用,自觉保护植物,满足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所需要的私密性。浓郁的树下人们可以乘凉休息,就需增加座椅。草坪上人们可以活动玩耍,则需宽敞简单的空间。需要宽敞的空间就需要私密的空间,则可以用灌木作为绿篱完成一些特需的功能,既能把一些宽敞的场所隔离成为一些小点的功能区和空间,这样不仅有私密空间,又能降低噪音增加隐蔽性,也可以挡风又能隐藏不雅的景致。通过一些绿色屏障也可以形成视觉控制,让人们在各自的空间获得领域性,在静逸的空间中读书,交谈静坐等。

5.4公园的设施

在主题公园的设计中,公园设施需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段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主题公园中还应该有人性化设计等设施,在草地、湖水、绿篱、垃圾桶、卫生间、井盖、电房等设置明显的标识,保证游客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徐磊清,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学校的环境称之为潜在课程、隐性课程等,是以学校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卫生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作用于学生的主体课程。班级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班级环境分为硬环境(班级墙壁上的画像、标语、板报),软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他们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学生接受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人交往中、优良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师生之间融洽的赋予教育性的,起着相互作用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范畴。

美国学者威廉・格拉斯尔的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在该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塑造成功者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奠定好一生的基础。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在班级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发挥出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看班级环境中的硬环境的创设。班主任常常认为小学生认知能力差,知识积累少,分辩事物能力低,对于班风、学风、标语等班级环境等工作的布置,只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给学生参与整个布置活动的过程。

再看班级环境的软环境。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提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始终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本人总是拿出长者、师者的姿态来和学生对话,师生之间和风细雨的时间少,严厉批评的频率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使学生缺乏了班级管理主动性,不能进行双向平等交流。

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师本身不敢放手让学生参加班级环境的布置与管理工作,把学生个体定位低了,总认为孩子小,不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他们不会想出什么好的班风标语,知道哪个名人、名言警句的含义。班级环境布置工作,是教师的工作,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取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个性需求。班级环境创设因缺少学生的参与而显得缺乏生气,形成了死板、机械的局面。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活动的学生,由于没有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熟视无睹,不知所云。这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做环境的主人,而环境这个隐性课程也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学生本身缺乏自信心。由于平时没有锻炼的机会,学生动手创设环境的能力很差。一旦有机会参与,也常常无所适从,长此下去,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竞争意识,对今后走上社会,参与竞争非常不利。

三、教师在思想上并不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平等交往关系的建立。学生眼中,教师就是一个知识传播者、班级管教者。教师本身又很少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更少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谈,不能激发学生与人交往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的交往能力就会下降。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现在的教师虽然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吸收,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建设做得不够。

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班级环境课程所指向的对象是学生个体,创设良好班级环境的目的是作用于人、培养人和陶冶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的能力。

一、教师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信任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班级环境建设中缺少学生参与的现象。多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创设班级环境的机会,如班级怎样根据实际确定班风、请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当然,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学生把握好主体方向。

二、将创设班级环境与每个学科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每个学科特点可以在课前做一些环境上的烘托。如教学《王二小》一课,在课前将学生自己收集到的王二小的不同方面的画像,挂在教室里,利用黑板报介绍他的英雄事迹,在课前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将小英雄的故事,将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学习栏中挂出来,通过学生创设的这些环境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以拓展。又如,利用思品课、班队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然后在墙上悬挂他们的名言、警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独特的氛围中接受到隐性教育。

三、将班中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通过班级墙报或学习园地进行表扬公布,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设爱的人际关系。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多与学生进行交往,这种关系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上,要交给学生与教师、同伴、他人交往的技巧,多为他们创设一些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爱。

篇7

[关键字]经济学 建筑节能体系 分析 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s increasing emphasis on building energy issues, so do building energy systems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of building energy systems analysi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buildings to provide some help.[Keyword] Economics Building Energy Analysis Syst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的研究现状

1.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的房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和商品房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体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建筑节能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我国现有的建筑面积中房屋的节能效果只相当于外国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新增的房屋建筑中,节能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任由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效果发展下去,肯定会进一步加剧我国资源的短缺。二是,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善的建筑节能制约机制。首先是,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在建筑节能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很多空白。其次是,我国相关的建筑节能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机制还很不健全,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最后是,国内企业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

1.2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建筑节能体系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起步阶段,在理论基础上和实践基础上海很缺乏。但是目前,我国总结国外发展经验和国内建筑节能经验总结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节能指标上。目前,我国节能指标存在三个标准。一是,规定性指标。规定性指标通过对建筑节能系统中各部分进行量化性规定,只要符合最低标准就可以成为合格的节能建筑。二是,性能性指标。性能性指标对系统中各部分能耗进行具体规定,只是对建筑整体的节能性能进行规定,因此性能性指标给了建筑设计师在建筑上发挥自己设计才会的空间,受到大部分的设计师的喜爱。三是,年能耗评价。年能耗评价吸收了以上两种的优势,是以年为单位对建筑能耗进行评价,因此非常符合现代建筑节能发展思路。

2.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筑节能的目的就是实现建筑获取做大经济性。二是,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进行分析,是建筑节能体系思路的一种拓展

2.1有助于提高节能分析的准确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只能根据理想状态下,对建筑节能实行模型化,进而对建筑耗能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建筑节能的最后结果。但是这种分析是有缺陷的。一是,建筑节能模型设计有偏差。二是,节能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如果从经济学教学对建筑节能体系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节能分析的准确性。一是,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建筑节能管理人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建筑节能影响因素的考虑,提高节能预测准确度。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进行分析,可以将建筑节能中无法用设计量化统计的存在,用经济学语言表述,进而提高建筑节能计算的准确性。

2.2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

传统的建筑节能标准大部分只有相关的从业人员可以了解以及应用。但是建筑的投资权和施工权都不在建筑设计师手中,因此即使有良好的建筑节能设计,也很有可能因为不符合企业的成本控制而被筛掉。从经济学校对对建筑节能体系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提高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比例。因为,经济学讲究数据分析,讲究利弊,因此,建筑设计节能的情况可以通过数据向建筑商和入住居民进行解释,帮助建筑商和入住居民选择节能性好的建筑

3. 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的分析的措施

3.1.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建筑节能对象采取措施

建筑节能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它应该有建筑施工方、建筑消费者相关,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建筑节能对象考虑。一是,要考虑建筑施工方的供给情况。要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技术施工条件,施工人员素质下手,通过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以后,选择合适的招标工作和项目施工企业选择。二是,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节能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和种类,进而进行具体的改进和完善。建筑节能通过对供给和消费两大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建筑节能的有关因素,进而通过具体的措施进行改进。

3.2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节能衡量手段上采取措施

我国在建筑节能衡量标准上已经有了一定研究成果。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开拓节能衡量手段思路,进而促进建筑节能行业发展。一是,建筑节能可以根据建筑施工过程进行节能阶段性成果验收,并根据计算对下一阶段建筑施工提出节能方向建议;也可以对建筑进行整体性节能效果验收,根据节能验收结果进行必要的节能细节整改。二是,通过经济学节能效果衡量手段的措施,对建筑节能行业进行必要的规范。建筑节能经济学分析可以基于供求角度,也可以基于成本控制角度,不管基于那种衡量手段都可以对建筑企业在建筑衡量技术方面做出衡量,进而为规范建筑节能行业提供必要依据。

3.3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建筑节能工具上采取措施

传统的建筑节能措施基本都是进行管理和制度上创新来实现。但是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进行分析,就有两种新的实现形式。一是,国家对建筑节能行业进行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国家可以通过对建筑节能行业进行税务,财政等多种手段的调整,提高建筑企业在建筑节能方面的重视,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水平。二是,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用经济学模型对建筑节能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目前,国内已经产生了部分基于经济学的软件并且已经运用到建筑节能设计当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3.4. 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提高建筑节能意识上考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节能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大部分的人民群众还处于只要有房居住即可,对房屋建筑节能意识不强。因此,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通过对建筑节能前后,建筑对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方面综合效益的对比,通过数据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提高人们群众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进而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3.5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体系分析可以从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上采取措施。

目前,国外在建筑节能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必须要借鉴国外建筑节能方面的经验。国外在建筑节能方面大多采取多种灵活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新开发住宅上的应用。因此,我国也可以通过研究经济学中,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措施,协调各部门职能,对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进行经济鼓励,提高我国新建建筑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总结语:

目前,我国建筑中建筑节能技术利用率还比较低,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节能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会有更多节能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当中。

[参考文献]

[1] 张丽;刘长滨;;建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2]杨桂丽,陈杨生;关于建筑节能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建材;2004年03期

[3]邹云峰,王立久;建筑节能体系的经济评价与选择[J];绥化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张丽;刘长滨;;建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篇8

关键词: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民主化;经济学

学校的设立、投资、管理及自之类的经济学问题对提高办学效益,降低教育成本意义重大。改革办学体制虽早已受到众人的关注,但改革的经济学原因及要求之类的问题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民主化是世界政治经济和谐发展的主旋

教育民主化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裴斯泰洛齐的“普及教育”到康有为的《大同书》,等等,无不饱含教育民主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几经斗争,今天终于演变成了方兴未艾的教育民主化思潮。在当今国际教育界,教育民主化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出于经济竞争的需要各国争相加快发展教育,同时由于广大民众的顽强斗争,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日趋深化,教育民主化必将继续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并终将成为未来全球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二、改革办学体制是我国教育民主化建设的新要求

(一)调整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普及和改善义务教育,这是现阶段促进教育民主化建设的好办法。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型,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愈趋多样。在我国最贫穷的20%家庭仅占有全部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家庭却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同时,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且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发展又极不平衡,各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教育的基础更是悬殊巨大,要保证广大青少年充分享受教育民主,教育的困难异常艰巨,资金匮乏成了最大的问题。不仅经费投入不足,而且人均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长期总体偏低。

(二)就学校内部的管理而言,集权管理体制的学校实际上是作为上级行政机关尤其是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它素来就没有多少办学的自: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指示、会议使办学者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学校从发展规划到经费安排,从组织招生到课程设置,从职称评定到人事编制,等等,都必须听命于上级主管部门,按红头文件执行。学校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无从诞生,也就不可能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于是普遍的情况是,教师应付校长,校长应付主管领导,大家都一心应付、做表面文章而不思或难思管理及教育的改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几乎丧失殆尽。如此这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终将成为空话,难以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育,也无法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教育过程的平等。

三、教育平等是办学体制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就其内容而言,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两者都以经济因素为背景条件,前者的基础是社会的政治制度,它从质上规定是否可能受教育;后者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从量上规定受教育机会的充分性。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教育平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办学体制改革作为发展教育的措施当然应该向教育平等努力。

改变由政府统一办学的体制,其主要经济学目的在于解决资金匮乏和融资体制问题,而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服从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办学体制改革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分层多样化的现实,调整政府支付教育成本的方式,努力增加受教育机会,集中有限的教育经费发展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而决不能借口办学体制改革,减少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决不能不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收费标准,做于教育民主化建设有损无益的事。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构建 ; 自主学习 ; 教学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构建和谐的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动机,完善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机制,多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笔者经摸索研究,结合他人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商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我鞭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商就是EQ,是一个人对自我情感世界的理解以及情绪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使自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学习与事业的成功。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关键因素是“情商EQ”。

语文教学从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探讨学生如何“学”,情商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只有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和志趣投入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情商培养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在动力,学习活动才会有“能源力量”,反之,学习就会丧失求知欲望,给学习带来“阻抗”。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因势利导地用语言激发鼓励,使师生双方情感得以充分交流,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融洽的气氛心境下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一种平等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学的形象性和情意性,为情商激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走进丽江》、《一块特别的石头》等课文,教师进入教室要亲切热情,精神饱满,切忌故作严肃,或对学生不屑一顾,或专制苛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情感氛围,适时地播放《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走进丽江》、《一块特别的石头》等课文中的祖国山河之美、炎黄子孙的人格光辉形象的再现出来,针对出现的画面,文字和背景音乐,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因势利导地引导,无不对学生产生感染和启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会在这种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努力、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赏识教学环境,激起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核心,没有自信就谈不上信心。赏识不仅仅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多年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增加自信,预防自卑,塑造优秀品质;能调动情绪,营造健康心情;美化心灵,催化美好人生;让学生有晶莹的心,学会进取,拥有积极的人生心态。

语文教学中,以赏识为主,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理解学生的感受,拉近师生的距离,爱护学生的自尊和羞耻心,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不要苛求学生的对与错,让他们自己体验,不要呵斥和处罚。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多赏识对学生是很有促进作用的,但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定多种赏识性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那就更上一层楼了。例如,有一个班全都是刚插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他们学习《鸟的天堂》时,要求学生齐读,结果没读几行,全班已乱套了。教师不但没批评,反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一位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咖啡猫,表扬学生读得够力度,够响亮,学生面对这样的评价既惊喜又惭愧。教师趁机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鸟的天堂》中舒缓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以及绚丽的美景表现出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他们也懂得什么叫做美。“咖啡猫”此刻就趁机鼓励说:同学们投入一点,控制一下节奏,那肯定也能慢慢的达到这样的水平,试试看吧!学生受到鼓舞,每次朗读都读得特别投入。一个月后,一个以前从不开口读书(学生自己的话)的学生每有朗读机会都争着上台对着话筒,读得有模有样,希望能得到“咖啡猫”的赞赏。教学中赏识学生,在这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容易于与学生沟通,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相信每个学生在某方面都是天才,运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3 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隐性教学环境,呵护学生自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隐性教学要求“以人为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激发他们对教学要求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容不得正面批评,对教师的生硬说教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抵触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媒体技术设计一些间接的、含蓄的、潜在的、暗示的、不露痕迹的、旁敲侧击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学生的逆反心理化解于无形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采用“自评――欣赏”的方法,其中欣赏这环节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欣赏学生优秀的作文或名家作品。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直接批评学生的作品,而是通过教师发现且欣赏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侧面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创作的快乐和鉴别自己作品的好坏,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今后的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60.

篇10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经济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

1 现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以及贫困生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实际调研,缺乏可信度。在我们学校,每年申请的学生超过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能够确定为贫困学生的能占到30%。每年的9月,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申请和所带的各种证明来进行确定,而这些证明是由当地村委、乡镇、县级民政部门来出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示由村、乡镇级甚至县级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部分学生因为家人外出打工或者孤儿等原因,办理不了相关的证明而失去申请贫困的资格。现在大学生有从众和自卑两种心理。有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看着别的同学都申请,就跟着也申请,这种从众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有少数困难学生心理有自卑感,自己又好面子,不想让大家知道自身情况,所以即便真正需要资助也不申请。在资格认定结束后,到了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没有机会获得资助了。有的班级提出申请的学生就少,那么在接下来的资助环节上,只要申请的学生就能享受到资助。

(2)等级高的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少真正困难的学生没资格申请。国家和省级奖学金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勤奋好学并且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专门设立的,在学习成绩优异相仿的情况下应该多考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如果说学生综合表现优秀,可是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困难,那就不符合申请的条件。而现在许多班级的在评定工作中,就出现了有些不把家庭经济困难放在首位。也有些学生看着励志奖学金的5000元奖金非常眼红,从一开始的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就表现非常积极;有的班级害怕没有特别符合条件的,致使分到班级的名额浪费,辅导员或班主任就对于比较积极的学生适当放松了条件,这就致使不少学习成绩相差无几,但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就不到资助,使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

(3)国家助学金金额大,资助广,家庭情况不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也在增加。原先的国家助学金分三个档次,根据不同的困难等级享受不同的资助标准。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现在上调到每人300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能覆盖到全国430多万名困难大学生,这样就能帮助绝大多数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而不再需要家里给生活费。

每年大概有约20%的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每生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并且国家的政策让能获得资助的人越来越多,现实中有些班级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几个,但分配到班级的名额却一点不少,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得到助学金。

2 应对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规范基层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增加可信度,提高真实性。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面广,并且年年都有,所以要对认定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从基层抓起,认真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研。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困难家庭调查工作方面的管理,保证提供的证明及调查表等材料真实可靠。每名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真实说明。学校很难到每一名困难学生的家里进行调查,这样就要求村委或者社区街道办,以及政府民政部分切实做好基础调查,保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学校要完善工作制度,从初期的调查到评议、认定、资助等各项工作,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负责,确保这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学生之间更加熟悉,更能反映出多数实际情况,要经常与学生交谈,把认定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地做好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调查外,也需要学校做好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培养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避免出现自卑等不良的情况。

(2)学校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时要加强监督工作。要把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奖助学金的基本条件,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综合表现优异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大,班主任要认真综合地对比申请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成绩、综合素质考评等。一般来说,申请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类奖励、荣誉次数多,那么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几率就大。在评定时,要明确励志奖学金评定的首要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当家庭困难情况差不多时再去比较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说学习好的前提下看困难情况。

(4)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属于一般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助学金的评定标准。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班级内部进行。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和申请学生的舍友,或者平时一起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也可以打电话给困难学生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进行核实。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法,全面了解班级内的困难学生,比如说他们平时在校期间的消费、交往等等情况,让事实来说话,把这个看作评定依据。

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国家的资助政策,辅导员和班主任就要铁面无私。在名额分配上要有所侧重,根据提出申请的人数按照比例来分配,而不是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

(5)学校要增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有偿助学,做到物质和精神助困统一。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些生活费用。学校在做好政策行资助的同时,应当适当增加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费,变无偿为有偿,让受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资助。

每年的学生奖助学金认定以及发放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等大家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资助的工作新模式,做到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切实让家庭积极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昆,于敏.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

[2] 王迎丰,杨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6-10-15.

[3] 张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