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编辑存储、播放、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所以在有些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了不起再多一块小黑板,一副挂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甚至一些学生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和细节转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楚的感性认识。
2、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以其动感的画面、流动的音效、优美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一改以往学生厌倦的白纸黑字情形,创设出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做到“眼,耳,口,脑”多个器官并用,这就强化了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由教师板书出来,内容一多,就得花大半时间去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例如画正弦函数的生成过程,用常规的方法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像的过程就需要6~7分钟的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只需约1分钟就足够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时效。
4、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止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其重点、难点具体生动直观,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比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达180°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关系说清楚,学生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让图像绕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强化,使学生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二、应用多媒体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其本身的特点与限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过大,会出现“迷航”现象
当短时间内接受超置信息时,大脑会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叫“迷航”。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量罗列,而在使用时,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出现媒体信息海洋的“迷航”现象。
2、有些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但要选择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某些学科的内容是不适合强硬用多媒体去完成,在一些学校,因为多媒体的“热”,不少老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
3、容易使教师不分主次,并产生依赖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也不能全部替代教师的授课活动,所以,不能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轻易地展示出来。对于那些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内容,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课件。更不能产生依赖性,盲目崇拜、迷信多媒体。它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应给予正确的定位,即它的“辅”和“非主导性”。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历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当时它是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的教室般大,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并且当时它的计算成本很高,随着计算机成本的逐步降低,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专业的研究机构以及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应用计算机管理各种事务,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因特尔思维CPU处理器的诞生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直到1982年世界上首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使计算机的成本快速下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从一开始只能用于军事部门和大型科研企业开始发展转入到普通的小公司甚至一般家庭。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渐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向微型发展,进入到各个企业、家庭;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仍然在军事、国防、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
目前,计算机科学无论是在政府机关、企业、家庭等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不难发现,计算机儿科学技术是一个计算机是一个飞速发展、进步、具有超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计算机科学无论在运算速度、开发成本、使用性能都得到了质与量的飞跃,它的每次更新发展都必然带来自身的进步与推广。而如今,随着它的六十多年发展历史,并且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元向多元化的转变,极大的充实和发展了人类生活领域,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普及性与深入发展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中潜在与重要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生产力,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支柱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社会、文化、商业领域等。并且随着计算机不断地更新进步,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必然随之扩大。
(二)专门化与综合化
在计算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的同时,其专门化和综合应用的特点也日益凸显出来,例如,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具备了智能化,通过网络来操控家电的运行程序,家庭网络分布式系统将逐渐取代目前单机操作的模式,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某些经济政策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多方面专门化又必须强化为系统的综合性能,从而更好地解决方方面面的工作。
(三)突破性与深入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专业化的普及与发展,它的功能和定位将会更加明确,从而促使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功能分化,挑战更多的突破性革命,并且深入到社会生活更加广泛的领域。这种突破性突出表现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新上,从1904年电子管的发明到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共耗时42年,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半导体晶体管到半导体计算机的发明只用了10年的时间,此外。微电子精细加工发展到集成电路,历时不到两年,一直到到第四代计算机的问世,更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与突破,现如今,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各种台式机和笔记本逐渐诞生并且不断的进行更新改造,计算机将按照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更多的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向信息的智能化更加深层次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中心,在普及计算机功能上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宽带高速上网等服务是目前计算机的主要特性,各种不同的发展技术将在未来等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同时,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到来自于世界方方面面的信息,并从中获取我们自身想要得到的信息,极大的充实了人们的知识量、拓宽了人们视野。目前。人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应用在家庭、企业等不同领域,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文化、智能化在多方面得到了体现,促进了计算机想更高、更深入层次的发展进步。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日益普及、向多领域广泛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进一步向社会渗透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教育也在各种程度的教学领域纷纷得到实践,各个阶层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也大幅增长,“无处不在的计算”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国内,在国外同样日益普及,向多领域、多层次发展延伸。计算机科学技术存在于各种家庭电器中,现在的笔记本、电子书籍等更是计算机向多领域多层次发展普及的表现。不论是学生、上班族都可以根据手中的笔记本进行学习,查阅资料。即方便又快捷。它的发展普及适应了高效率、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发展。
(三)计算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性能品质越来越高
目前,计算机的更新效率越来愈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使用中日益暴露的弊端进行更新改造,并且更新改造的效率逐渐加快,比如,计算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程度越来愈高。目前世界上性能最高的计算机已经采用上万计算机并行的方式处理,Inter公司现拥有10亿以上的晶体管微处理器,把计算机协调并行起来,高效的解决现实存在的技术问题。高性能、高品质的更新技术日益发展实践,促进了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结束语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作为一股潜在的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现实生活需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并越来愈向高效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前进。更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化与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信息的智能化全面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科学及时的发展,像一把科学的利刃,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转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更加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健康发展趋势,跟随它的进步的脚印,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带领我们探索未来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发展;技术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计算机具有广泛性、智能性、实用性的发展特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性,扩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世界第一台由美军方制定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采用17840根电子管,长80英尺,宽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为170kW,特点为体积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价格昂贵。技术方面使用的机器语言跟汇编语言来编辑程序。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晶体管为主要的元件,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级。特点是体积比一代变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开始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集成电路也因此被制造出来,特点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体积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价格也没之前昂贵了,并开始应用到文字的处理和图像处理的领域中去。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至今)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积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开创了计算机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应用逐步向人们生活进步,在生活、工作、学习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计算机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从一开始到后面的家喻户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智能性,极度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为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无限的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计算机在教育、办公、经济管理等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明显的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例如,将应用运用到办公系统中,无纸化办公不再是柯南一梦,防止了纸张的不必要浪费,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人们只要将资料储存在计算机里,方便使用与快捷传送,有效提升人们的做事效率。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性
2.1广泛性
现在人人会使用计算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想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网上购物,不出家门竟知天下事,收集资料,图片与文字的编辑等,无一步体现出计算机的广泛性。
2.2实用性
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在线交流,使用编程控制机械的生产。
2.3智能性
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由台式计算机,更有便携式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利于办公。
2.4网络化
互联网将计算机串联在一起,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化。
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3.1科学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由美军定制用来进行计算弹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学计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和、数值计算、自动控制、翻译等。数值计算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解决人们无法算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地震的预测、天气预报、火箭发射的时间与轨迹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来进行高快速的运算。
3.2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使得电子控制产业的功能强大。生产率提高,计算机的发展对控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控制技术这个方面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起步比较晚,计算机的技术又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对控制着科技的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快运算会迅速的将数据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并发出指令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这样自动控制的操作理念既节约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和人们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满足生产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业应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其次还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预订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踪、道路的查询、紧急救助和跟踪系统等;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的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一体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坐席预订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船票等,购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业减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集成系统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下,分析数据,提供相对于的信息需求。
4总结
在人们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发展的同时业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出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计人们的生活水平被计算机所改变,人们的社会文明也被计算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我国必须健全对计算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必须重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深入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理论,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会有更多的发展,是无尽的,多方面的,创新的,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成为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曹伟,李峰,周书仁,何施茗,郑莹.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02):114-120.
[2]田绪红,肖磊,黄琼,梁早清.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9):12-16.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 发展历程 专业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凭借其在信息社会中独特的基础地位吸引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为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服务,尽管计算机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克服的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最困难的并不是技术因素本身,而是面对新环境下信息、知识、系统规划、企业文化、技术、资源等组成的一系列新的挑战。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1946 年 2 月 15 日这一天在美国的宾尼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这台庞然大物共计由 1. 8 万个电子管构成,重达三十多吨,占地面积大约为两到三间教室那么大,其运算速度竟然能够达到每秒五千次。虽然当在当时来说计算机的体积和重量都相当庞大,而且运算成本也十分高,但是就其问世对开创一个新时代所作的贡献而言,它的花费也是值得的。这不仅标志了新式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继这之后,人们开始对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于1956 年又推出了一种以晶体管为核心的二代电子计算机; 紧接着,以集成电路电子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的电子计算机于 1959 年面世。在这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计算机的生产成本逐步降低,计算机的硬件也开始由单一化向着硬件与软件固件组合的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性能上也迅速提升,其种类也开始由单一的一体化不断分化出巨型、大型、中型、通用、小型和微型等多种类型的计算机。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以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逐步向着微型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量研究,现代计算机已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操作也更为简单、运算速度更快而且价格也更加便宜。在各个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专业性和智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半导体晶体管技术、微电子技术、复合材料技术以及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方面,这促使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计算机的专业性和智能性日益突显出来。例如,如今的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使用对象的需要进行各种更新和改装,甚至还可以为各种不同需要的用户量身定做专门的笔记本计算机或者台式计算机,计算机的这种能够根据不同应用领域进行多种功能分化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其本身的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了其自身的专业性的一面。
2.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计算机就其实用性而言,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国内外信息进行快速、便捷和高质量的处理能力,并借此来达到对他们自身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其次计算机在工业上的应用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无人工厂问世的当今,世纪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可替代,它通过对自身的通信技术和程序编程的不断完善来完成工业生产中自动化、信息管理、集成制造以及辅助设计等功能。最后,在现代教育方面,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凸起,计算机对辅助老师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大。就整个多媒体网络教学而言不仅能够使教师的作用等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趣。
3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
概括地说,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在以下三个方向不断取得大的成果。其一是向“高”的方向不断发展。所谓计算机的“高”无非就是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说得具体点就是计算机的主频越来越高。其次便是朝“多”的方向发展,即在其空间上来添加一些新操作物或修改一些原来的设施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规模和工作的能力以及适用范围上来。最后就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4小结
总的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化过程是整个社会试图将一些抽象“目标”功能化的产物:在整个功能化推进的过程中,这种理想化的最佳或者最优的理念的实现是十分曲折的,面对现实的技术活动中各种复杂的、相互牵制的因素的影响,人们会针对这些问题建构或提出多种各有所长的实践方案来,但是就总体上来说没有一种方案能够全面兼容各家设计之所长又能最大限度排除其带来的弊端的;因此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只能在这些方案中做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折中选择,避免顾此失彼而折中兼容来达到计算机三个发展方向的突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曲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
[2] 樊玲玲.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 .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分享式”教学;“例证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式”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微电子技术和光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无线城市等新生事物已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兴技术也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学科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以中医药相关专业见长的中医院校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投入力度、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整体水平上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类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现状
为了了解我国中医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整体现状,我们选取了国内23所中医院校进行是否开设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和是否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调研,统计结果见表1。
据统计,在选取的23所中医类高等院校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占39.13%,开设计算机类、信息管理类相关本科专业的高校占73.91%,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高校占69.57%。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课率在中医类高校中很高,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速,各种新技术、新名词、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在日常教学中,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的教材理论性较强,知识范围广,包括TCP/IP基础理论、OSI七层模型、路由协议、安全加密、WLAN无线、互联网技术等板块,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老知识与新技术的融会贯通,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网络技术,最终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1 “分享式”教学法实践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师生影响深远,我们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像西式教育一样开放和自由,使得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的精神和“分享知识”的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最新的技术、产品和行业动态在教材中不可能全都涉及,因此为了在课堂上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呈现能力,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堂上开展了“分享式”教学实践。
“分享式”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课余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的方式。通过一些专业网站自学IT领域的网络技术、热门话题、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产品方案等内容,将学生自己感兴趣并认为可以分享的知识进行提前整理和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利用PPT演示的方式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与同学交流且参与答疑,教师最终进行点评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课堂上会邀请1~2位“小老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知识分享和答疑环节。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一个甚至几个知识点的阐述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展现和总结能力,而在答疑环节也促使学生在课下必须做足功课才能应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问题。在分享结束后,教师对于新技术要给出合理的点评,对老师同样是一种挑战。
这种师生全体互动的“分享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摒除了填鸭式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产品和行业动态的同时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
2.2 “例证式”教学法实践
网络技术重在实践,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内容偏于理论,所以必须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此时“例证式”教学方法可以大显身手。
“例证式”教学以学以致用为宗旨,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现实中的案例、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场景,带领学生从理论走进现实,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将以计算机网络中“无线技术”部分为例介绍“例证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
随着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终端的大量涌现,无线城市、电子书包、无线查房、无线输液、无线城域网等业务的需求驱动使无线技术也得到空前发展,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对无线技术的讲解显得匮乏,知识量不够且知识点不新。为了能让学生与时俱进,具备无线解决方案的初步设计能力,我们在教材内容之外进行了合理扩充。
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对无线局域网的组成、无线802.11局域网的MAC层协议、各种实物对无线信号穿透损耗、802.16协议、802.11a/b/g/n、2G/3G/CDMA、无线解决方案等无线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后,再重点介绍工程项目中的地勘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地勘高手。在此环节先介绍地勘前的准备工作及其意义和作用,包括讲解地勘必备工具如带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信号测试软件Network Stumbler、数码相机、拍照手机等,再分别具体介绍室内和室外无线地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室内无线地勘,要记录目标区域的物理结构图并且拍照,特别是楼内层结构、每层房间数量、房间职能及门窗材料、楼层接入交换机位置、交换机与AP部署点距离、是否有弱电井、无线的区域将来可能会有多少个无线用户的并发数等细节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和介绍。对于室外无线地勘,要注意目标区域的环境与周边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室外无线AP的部署位置及部署方式(抱杆、基站铁塔或贴墙安装)、室外AP的取电方式(交流电或者POE)、避雷防雷设计(避雷器、环形防雷网、避雷针)、室外天线的选择(90度/120度板状定向天线、鞭状全向天线等)和方向放置等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理论知识普及和地勘方法具体讲解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例证式”教学的实践阶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湖南移动公司已在全校区部署了无线网络,而高校宿舍网的无线网络建设历来是最复杂的区域,因此我们选取了本班男、女学生所在的两栋宿舍楼以及楼栋间室外区域作为无线教学实践点,进行“户外教学”实践。
通过对现场无线网络的实物展示,学生对课堂上讲的无线接入点AP、无线控制器AC、馈线、POE适配器、避雷器、环形防雷网等知识都进行一一对应,加深了印象和理解。学校学生宿舍结构是走廊单边宿舍,材料门为钢质,窗户小且高,最下两层楼层有防盗网,因此目前的无线网络在宿舍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房屋内部无线信号弱,上网访问速度缓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男女搭配八人为一组进行实地地勘,每个小组可以选用业界先进的无线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两栋宿舍楼室内和楼间室外区域的无线网络方案设计。在小组地勘完成后需要进行信息汇总和整理,地勘完成后立即对各个小组的地勘信息进行核查,包括每栋楼每层具体结构、房间数量、人数预估、门窗结构、弱电井位置、室内无线AP数量预估、室外无线AP部署方式等,如果地勘信息不全或者错误则需要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正确完成地勘,获得有效信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无线宿舍网解决方案。
此次“例证式”教学最终教学成果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无线解决方案和汇报PPT,汇报PPT是为下次各个小组的方案“讨论式”教学做好准备。
“例证式”教学模式可以用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各个章节教学中。例如,网络安全章节的讲解在介绍安全理论、加密算法之外可以结合软件防火墙产品和硬件防火墙产品进行产品介绍,让学生学习安全理论的同时与市场上安全产品进行联系,掌握实物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应用。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硬件实验室进行“例证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多方面准备,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的市场产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3 “讨论式”教学法实践
“讨论式”教学非常盛行,国内很多学科教育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我国教育学家梁启超、叶圣陶、魏书生等都倡导在教学中使用讨论法。“讨论式”教学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学术问题、热门技术、解决方案等,由主持者主导,采用自由、开放的讨论方式,让所有的同学均参与进来,老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无线宿舍网网络搭建,目前在业界有多种技术,可选胖/瘦AP的放装/智分模式;也可以采用主要室内无线AP信号覆盖加上室外AP无线信号补充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纯室外AP无线覆盖,因此无线宿舍网网络搭建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采用的无线AP型号、数量、部署位置、供电方式的选择、整体方案的安全性、设备性能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都与实际地勘数据以及学生对设备性能的掌握程度切相关,因此方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可讨论的空间大,非常适合采用“讨论式”教学的实践。
在无线宿舍网解决方案的“讨论式”教学环节,每个小组代表对本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汇报之后,其他同学提问,由方案设计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回答问题。此环节中学生是主导,老师是仲裁,遇到难点和争论性很强的问题,或讨论进入白热化且严重跑题的时候,老师需要进行实时解答和引导。在“讨论式”教学整个环节中必须有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氛围和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充分进行讨论和思考,最终切实获得实际经验的效果。
在开展“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必须注意:
1)课前准备充分。
没有好的议题难以将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际中,课前老师只有经过充分准备,才可能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可预知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因此,充分准备是决定“讨论式”教学能否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
2)以学生主导,老师引导为讨论原则。
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设疑,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错误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再次引发讨论并作出结论,对于有争论性的话题一时得不出结论的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在正确方向和恰当问题指引下,师生之间可以充分沟通,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入,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在实施“讨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课堂讨论主题、学生提问内容、教学形式要和课程知识密切结合,并与教学目的紧密挂钩。
4)深浅有度,及时总结。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不能进行过于发散的讨论,以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的引导下要灵活运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师生协同、反馈调节等各种教学原则,使用从特殊到一般、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方法进行启发性讨论。
“讨论式”教学可以在很多教学章节中使用,只要师生在课前经过了充分准备,“讨论式”教学在面对枯燥理论知识时,同样可以使课题气氛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其他教学法实践
图1总结了几种常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探讨和实践。通过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结合现代多种新颖教学方法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加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能够快乐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对网络理论进行死记硬背。
3 结语
通过对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级和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近百名学生的调研,统计结果显示,9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而单就计算机网络一门课程中涉及的工作岗位将囊括综合布线商、弱电商、系统集成商、安全厂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无线、服务器存储等诸多IT领域,因此对于中医类高等院校来说,在现代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切实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意识,对于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提高中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整体竞争力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3-354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知识、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安全等。计算机基础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力差别大,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教学难度不同
大一新生入校前生源不同,有的来自较偏远的农村,中学时基本没接触电脑,这类学生
初期使用计算机上手较慢;有的学生来自城市,中学时使用过电脑,这类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高中时学校没开设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的教学基本要从开机教起;有的学生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入大学,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完全没问题,有的软件甚至使用的比老师更熟练;有的高中时是理科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较快掌握;有的是文科专业,理解理论时较慢……。这些学生都用一个教学大纲,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有基础的学生懒得听,没基础的学生听不懂,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打击。
1.2教学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
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操作系统已经发展到的windows7,课本还是教到
windowsXP,office软件已经到了2007版,但是课本还是在教2003版,很多软件都如此,使得学生看课本没法照做,用时还是得自己摸索,这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但对于没基础的学生完全没法动手。因此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没法现学现用,学习动力不足。
1.3课堂讲课和上机脱节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配有上机课,但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具体操作无法记笔记,
学生上机时等于没听课。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像职校一样,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但是这种做法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能完全被动地模仿老师的操作,并不适合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几点改进意见
2.1区分文理、科区别对待
通常理科学生无论对理论还是实践都较文科学生强点,因此对于文理科学生需要采用
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理科专业可以提高难度,引导他们掌握更多较难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文科专业,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能够用电脑解决问题,学习的侧重点,如Office办公软件及Access等简单的数据库等等,授课时理论知识了解即可,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引导性课程,授课时理论概念要讲解透彻,注意加强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配合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计算机其它领域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的。
2.2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课堂操作过程
由于计算机基础有一半是操作课,上课时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接通过投影机
把操作投影给学生看,但操作过程一闪而过,学生一看就懂,一做就忘,学生来不及也不可能做笔记。那如何让不会的学生能够学习老师的操作过程并重复自己做就成了操作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屏幕录像”将操作步骤录制下来,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这样不会操作的学生能反复观看,反复操作,从而举一反三。
2.3调整课程顺序
通常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先理论后上机,但对于平时只上网聊天、看电影的学生,office
基本没操作过,那讲课时老师操作过程学生就一点基础都没有。笔者适当调整顺序,先布置简单的上机作业让学生熟悉office环境,学生操作过,知道自己欠缺之处,再上理论课讲解,加深印象,再布置较难的较综合的上机题给学生,从而实践到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对于office这种完全靠操作才能熟悉的软件的使用深入学生脑海里。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大学过程中不会因学而无用而苦恼,是每个从事计算机教学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仅就教学中碰到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2006.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107-04
我国高校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都还很不成熟,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结合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优点的新型办学模式,由于灵活的机制,在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独立学院办好网络工程专业的关键。因此,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在2006年申报网络工程专业后,既开始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1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独立学院自身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向市场需求型转变。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和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网络工程专业进行定位。独立学院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而所在区域往往不只一所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所以重要的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针对所在区域内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去确定差异化的专业培养目标。
1.2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强调学生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上面。但这种实践能力只能是初级的工作技能,成熟工作技能的真正形成是在工作后,是在年复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累积的。学校与企业比较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在学校里三年都学不会的技能,很可能在企业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主要原因是企业里有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及真实的工作压力,这都是学校无法复制的。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人的一生中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中。而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独立学院在为网络工程专业设计培养方案时,首先要保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需要接受企业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专业定位,其关键的实践能力也不同。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工程师,那么组建网络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但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人员,那么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这样做符合本科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能够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学生,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在校学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知识是在工作中逐渐学习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建立在对本专业基础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方法
1.1广泛调研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1.1招聘会调研
组织专人进入招聘会现场调研,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可以通过与招聘人员的交谈,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2) 可以设计一些问卷让现场的招聘人员填写,得到一些感兴趣的信息;
3) 可以汇总一些统计数据,招聘会得到的统计数据量较少也比较片面,但如果多次对不同招聘会进行调研,数据就比较可信了。
1.1.2企业调研
招聘会调查的对象往往是企业执行层的人员,了解的是一些具体和微观的信息。而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可以接触到管理层甚至决策层的人员,得到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企业调研分为三类企业,一是负责组网和建网的专业网络公司;二是使用网络的一般公司;三是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
1.1.3网上调研
1) 招聘求职网站调研。目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手段,有些招聘网站信息量很大而且提供了查询功能,表1是我们在“前程无忧”招聘求职网站上做的主要编程技术的企业需求比较,对确定网络工程专业编程类课程的设置非常有帮助。
表1 主要编程技术的企业需求比较
2) 其他院校的培养计划。现在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公布在网络上,对这些培养方案的研究,既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又能够避免和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形成同质化竞争。
3) 政府网站。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政府网站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了一些权威的统计数据、一些权威的预测数据、一些重要的政策和精神,甚至在一些领导讲话中也包含了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全面把握有比较大的帮助。
1.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将调研结果汇总到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后,专业指导委员会参照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IEEE-CS/ACM的《CC2001教程》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了美国ABET认证的思想,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一一对应起来。表2为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表2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1.3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比例
在进行调研时,企业普遍认为技术过硬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但最受欢迎的员工是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合作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员工。由于可见技术能力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中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我们首先保证了专业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们在公共选修课中加入了一些人文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学生的发展有后劲,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占总学时的40%多,这也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表3是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表3 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3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
3.1培养复合型网络人才的专业定位
我院地处大连软件园,而大连是国家唯一的软件
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拥有很多国内和国外知名IT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的网络人才。在广泛分析、比较其他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与特长的基础上,考虑网络工程人才缺口情况,并结合我院的优势,我院确立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毕业生可以从事包括网络规划和设计、网络管理和维护及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CC2001教程》中也特别强调了在课程中进行大量实验的必要性。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实践类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三大模块。课程内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我院每名学生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以课程内实验又分为随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随堂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方案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也使实践学时达到了总学时的54%。实践类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形成某方面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专门实践课程,如网络工程实践课程。集中实践包括实践学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实践学期是我院的一个特色:在一个学年有三个学期,包括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表4为实践学期教学进程表。
4结论
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方法来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确立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并基于对就业市场的认真分析,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需要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
参考文献
[1] 姜腊林.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
[2] 龙陈锋.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 福建电脑,2006,(9).
收稿时间:2007-2-20
篇8
论文摘要:“C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文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化为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探索通过三种能力的培养提高“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引言
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高等院校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C语言是当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因此“C程序设计”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不仅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程序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理论教学一般采用“计算机+投影+黑板”的教学设施,教学课件是PPT文档,教学方法是教师控制PPT播放的进度,边播边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实验教学包括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三种类型。一般采用“实验指导书”的教学材料,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安排进行实验。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教师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2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2.1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和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如下不足:
(1) 学生的反馈。课程的语法知识太多,理解和记忆都不太容易,即使记住了语法知识也不一定能灵活应用,程序调试不容易通过,独立地编写程序更难等。
(2) 后续专业课教师的反馈。语言基础不牢固,学过的知识如何应用到新的课程还有些困难;适应新的开发环境能力差,动手编写程序的能力弱,缺乏克服困难的主动性等。
在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下,加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2.2相关研究
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探索诸如“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该课程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已经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生的参与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设计和编写教学案例会给教师增加额外的负担,而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也不太容易。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对学生的克服困难、认真钻研的主动性要求比较高,如果过程监控不到位,则可能出现严重的抄袭问题。
本文研究在“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下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既不过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水平。
3注重三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
“C程序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面向大学新生,中学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3.1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C程序设计”课程包括C语言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学生开始学时候比较认真,对所学内容掌握较好,但大部分同学过于注重细节,习惯机械记忆,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机械记忆容易出错,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笔者从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主线。
(1) 课前预习。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要性的预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分清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为了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要提前布置预习内容,然后对预习内容进行检查,譬如将单选题测验、概念提问等检验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2) 课中听讲。引导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要有充分准备的教案,其次要进行适时的课堂提问,再次对学生课堂笔记进行检查,譬如课后用2~3分钟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笔记,检查的情况也记入平时成绩。
(3) 课后复习。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地复习,要布置一定的作业题,下一课要对复习的效果进行考查,考查情况也记入平时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三阶段学习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2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课程重在应用,在应用中掌握语言的语法知识、编程思想,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文应用“案例设计”的教学方法、“项目开发”的教学方法探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2.1 “案例设计”的教学方法
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应用于“C程序设计”课程获得成功的关键,一般由教师完成。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阅历不同,兴趣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教师辛苦设计的案例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设计,即“案例设计”的教学方法。
“案例设计”的要点包括:(1)经典教学案例的讲解。通过讲解使得学生掌握案例设计的步骤、方法。(2)案例征集。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灵感,促进优秀案例的产生。(3)案例评价。案例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优秀案例答辩等形式的案例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4)案例库完善。案例库存放所有学生的案例设计及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或学习探究等。
3.2.2“项目开发”的教学方法
“案例设计”形成的案例其实就是项目的需求分析,对案例进行编程实现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实的项目开发经历,进一步明确注释、编程风格和开发记录等对项目成功实施的意义。
“项目开发”的要点包括:(1)数据模型。要区分数据或结果的存储方式是内存还是外存,内存方式可以是变量、数组或链表,外存方式是文件。(2)功能规划。包括功能安排和菜单设计。(3)函数规划。根据功能要求明确函数调用关系。(4)函数设计。包括函数的原型、数据传递方式和功能实现。(5)系统调试。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对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和完善使用说明的编写。(6)项目评价。项目实施情况按指标进行等级评价,争优的项目需要参加答辩。
3.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不少同学认为,C语言太灵活,容易出错,直接应用C语言开发系统的机会很少,这影响了他们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每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学好了C语言,对学习其他高级语言有较大的帮助,这就是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习C语言本身,更要注重学习高级语言的共性。
(1)IPO思想。一般程序都包括输入(Input)、处理(Process)和输出(Output)三部分,编写或分析程序分成三个部分有助于简化问题。
(2) 结构化思想。三种基本结构、复合语句和结构嵌套。任何复杂的结构都可以细分为这三种结构,结构化读写和分析程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模块化思想。宏、函数、方法或过程就是程序模块,C语言是一种函数式语言,函数是C程序的模块。模块化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有助于问题的控制与解决。
在程序分析或设计中,注重上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共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结束语
根据对2003级、200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在“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C语言、应用C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语言学习方法、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实践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蔡红.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98-99.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1099-02
Research the Model of Computer Bilingual Teaching
ZHANG Hu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a convergence technology and wealth can be a tool for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become familiar to people and accepted. However, the bilingual teaching computer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results are not satisfactory, looking for a university computer profess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for the mode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to avoid the objective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jury has now become urgent in bilingual teaching Question to resolve. This paper discuss computer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OfficeApplicationwithweb.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ults
1 引言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也正符合了这种需求。通过双语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
2 OA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内容
《Office Application with web》(以下简称OA)双语课程涉及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技术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根据我院与新加坡Genetic学院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要求,本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制定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表、实验进程表等相关教学文件。课程实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从实践环节上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3 双语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
3.1 双语课程教材建设
近年来,根据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开展了OA双语课程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建设尤为重要。目前使用的是新加坡Genetic 学院自编的《Office Application with web》英文原版教材。该教材的英文表达是原汁原味,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同学有些偏难,该教材与我国同类教材的内容和侧重点差别较大, 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原则,安排教材的内容。目前课题组成员正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引进的教材内容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整合,自编双语教材和英文辅助教材。
OA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必备知识,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安排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表1所示。
3.2 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OfficeApplication with web”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较大,教材内容与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又有较大差别,部分同学出现畏难情绪,甚至选择了放弃。本人及时调整了教学模式,在演示外文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短语和句子用英文给出的同时,增加了中文翻译、中文板书,使学生能够通过记笔记、圈重点参与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课后阅读课本的盲目性,促进了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积极适应。
3.3 双语教学成果在OA课程中的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教室的设施确保证理论教学的顺利开展,全英文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借鉴相关优秀教学成果倡导的双语教学多媒体化,OA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使用灵活的特点,实现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送大量的教学信息,是一种很有活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法,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趣, 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符合心理学的“兴趣主导、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省去了板书的时间, 对重点和难点的反复重放,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还增加了大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发挥。
3.4 OA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效果
本课程安排七个实验,其中五个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堂内容理解。二个综合性实验可以检验学生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的技能。
实验采用自编英文教材。上机实验一人一机,采用小班教学模式,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在实践操作中,努力营造双语教学氛围,通过使用软件让学生把英文命令和具体操作联系起来,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水平,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实验也发现综合性实验与实际应用之间还有些距离,综合性实验项目还有待改进,实用性有待加强。
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数字取证;信息安全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17-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method into the digital evi-dence class teach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ability of combining theoryand practice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for students can be pro-moted by using this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accordingly the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digital evidence; information safety
1 前言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兰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1]。他认为:“每一种法律原则和理论均需要漫长的发展和推演。而传统教学法尽管也将这些法律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并没有让法律学学生利用自己的大脑分析和领悟这些理论。假如让法律学生在通过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阐释这些法律理论,将会更好地达到法律教学的目标。”这一教学法深受学生喜欢,已经普遍被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工商管理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中,并成为“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定义。在教育学中普遍采用的定义是:教师以典型案例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剖析和探讨案例,在情境中领会相关理论知识并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规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2]。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使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已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安全专业已成为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在2003年经过国家批准成立信息安全专业。基于多年的专业建设以及国家、社会与信息安全学科的多种需求,随着数字取证技术的发展,在2015版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大纲中增加了数字取证课程,顺应了时代潮流。
数字取证技术也称为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是信息安全学科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分支。数字取证有不同的定义,常用的一种定义是:使用被证明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数据进行恢复、保存、分析、验证,作为呈堂证供提供给法庭。可以说数字取证是一门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和法律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信息安全相关法律知识也是数字取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的数字取证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受重技术轻法律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热衷于学习各种数字取证技术,而轻视数字取证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从信息安全教育以及数字取证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各种数字取证技术的掌握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对数字取证相关法律法规有较深刻、系统全面的理解,才能达到数字取证课程的学习要求。
2 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取证课程中的应用
有多名学者对数字取证课程的教学研究进行探讨[3-6],但都侧重于数字取证实验教学及专业建设的研究。如宋秀丽等针对计算机取证课程的实验教学提出两套方案[4]。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数字取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如何让学生既学到各种数字取证技术,又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还没有研究。
根据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应该是既掌握各种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又掌握计算机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字取证课程的教学中。这是由于数字取证技术既是一门涉及计算机和法律的跨学科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案例教学法恰恰适合这样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收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处理实际中问题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就运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数字取证课程的实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民警在某繁华地段路口抓住正在发放宣传材料的嫌疑人甲,传单主题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只有加入他们的组织才能得救和“教”能治病、能消灾避难(宣传)。据其口述,他否认自己正在宣传,并称自己只是受雇于一个陌生人,按小时计费发放传单,并不知道自己手中传单材料的真实内容和来源。警方希望能从扣押的电脑中得到相关证明和线索,找到传单材料的真实来源和其他涉案人员或信息。乙为警方初步掌握的和其QQ有联系的另一嫌疑人。
问题:1)查明甲乙联系途径;2)传单材料的内容;3)嫌疑人甲持有传单材料的来源;4)嫌疑人甲是否打印过乙发送给他的文档材料;5)嫌疑人甲使用的计算机的基本信息;6)嫌疑人甲使用的设备中有一型号00jb-00kfa0的WD移动硬盘,请确认该硬盘序列号200511124835;7)查明乙可能的IP地址;8)此案中涉及的证据有哪些?
案例二 近期,某GA部门在监测巡查过程中,发现XX小区X楼XX高层存在一个以虚拟物品进行电话诈骗的组织,经秘密调查,发现该组织以XX币为基数,以利滚利的盈利方式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经紧密跟踪观察,已掌握部分案件信息,并在X日深夜突击扣押三台犯罪嫌疑人的手机、一台笔记本。因时间关系,只对笔记本硬盘及其中两部手机进行了证据固定,笔记本硬盘已被制作成为证据镜像(文件名为电话诈骗.E01)。
作为调查人员,请从这些手机与硬盘中找出参与电话诈骗的涉案信息。调查要求:1)找出参与电话诈骗的人员信息,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2)找出犯罪嫌疑人可能使用的通信工具及涉案内容。
正式课堂讲授之前,先给出案例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认真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他们各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将学习内容寓于案例实践之中,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也将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受益,达到与学生双赢的结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法的有益补充,以其理论蕴含于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数字取证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理解去获取较全面的知识和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案例准备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organ E M. The Case Method[J].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1952:379.
[2]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案例教学在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吴同,韩臻,王健,等.保密专业计算机取证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13):32-34.
[4]宋秀丽,陈龙,邓红耀.计算机取证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47-51.
- 上一篇: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税费服务和征管保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