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

篇1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中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不但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学摒弃了以往知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实验结果,重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并合作,是否能完整、准确的进行表达。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他们对此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的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1、利用好第一节生物实验课。第一节学生实验课,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美观大方的实验室和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会吸引住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些是他们比较陌生但很感兴趣的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然后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室和模型室,看人体骨架的标本和胎儿的标本以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标本,学生将会充满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

2、利用第一节实验课的效应,教会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并开设展览与评比。将优秀作品在年级展出后收藏于标本室供今后教学使用。这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感到学习既快乐又轻松,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3、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的机会,鼓励学生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然后开展一些小游戏。如在实验课中限定时间操作显微镜,看哪组能够完成任务,或者开展小竞赛,看哪组操作又快又准。最后教师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生物实验课中,教师是课堂之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自觉主动求知的精神、技能和品质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热情,产生依赖心理。很难培养出有朝气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改革,促进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由学生动手演示,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结果,甚至不同于书本结论。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就会产生怀疑,并进一步研讨和探索,从而对所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向传统知识提出挑战,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做出效果相反的实验,大家很纳闷,通过探讨、重做,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大家开始怀疑书上的结论。直到两个班做过这一实验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原来课上时间太短,所以现象没有显现。虽然最后还是书上的结果正确,但这一论证怀疑的过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质疑,教师先不要立刻否定或批评,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书本上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描述,因此,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来说相对较简单,学生只需动手不需动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对一些验证性实验作适当的引申,增加创造成分,设置障碍,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 在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实验成功率很高,但对实验的一些要求学生很少深究。如果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提问:为什么实验前要漱口?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其他植物细胞时用清水,那么能用清水代替生理盐水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的开拓者。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3、突出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无疑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就该冲破思维定势,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要有独创性、新颖性。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这一点在探究性实验中非常突出。探究性实验往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例如,在 "鱼鳍的作用"的实验中,同学们检测尾鳍的作用,对怎样固定其他鱼鳍,设计了很多方案,有的用线绑,有的用纱布捆,有的用胶条粘,有的用纸板固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虽然这些新颖的设计方案不都是可行的,但这些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却是不能忽视的。可见,孩子将来是否可以成为创新性人才,关键看教师是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篇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笔者多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探究型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或诱发个别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加以利用,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物理电学教学中讲到“测电笔”这一节时,先介绍测电笔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作使用演示,最后提出问题: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测电笔中有没有电流通过?这时,同学们纷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氖管发光说明有电流,可老师为什么没被电呢?”“要是老师刚才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氖管还会发光吗?” “氖管里没有灯丝,电流是如何构成回路的?”此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答案不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检验答案,打破了学生的常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积极展开辩论,培养表达能力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都认真地寻找自己的论据,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改变了从众心理,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教学内容时,我设计内接法和外接法两种电路,给出两种情况下的两组数据:

U甲=6V I甲=1A U乙=5.76V I乙=1.2A

让学生求待测电阻的阻值,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答案:5.76Ω。让他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才知道他的理由是甲图(图略)中的电流是通过R的准确电流,乙图(图略)中的电压是R两端的准确电压,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R的准确电流,自然就得到了它的准确电阻。他的回答引来了好多同学的点头。我意味深长地问:他的回答有没有错误呢?同学们听我这样一问,胆就更大了,有同学说是4.8Ω,也有同学说是6Ω……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讨论、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教育他们要善于认真、独立地思考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多问、多想、多写、多看,积累知识量和语言的词汇量,才能在辩论中表达恰当而准确的想法和观点,将内在的知识跟外在的表现力结合起来,使创造力更强更饱满。

三、注重探究过程,推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物理探究和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皇冠与阿基米德的故事,再问学生: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浴缸里水的多少有关”“与挤出水的多少有关”“与放进去的东西的大小有关”等。接着验证猜想,以证实“阿基米德原理”,而不像教材处理的那样进行教学。这样,通过过程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出来,学生也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提高探索能力。这就要求要将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加以落实,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简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有些学生把玻璃杯换成了口杯,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教师应对肯动脑筋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学生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增大误差。学生最终会找到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个分析的过程,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这个思考、分析、设计、否定、再思考、再设计、再评估的过程中,增强了减少误差的意识,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新课改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最终造成很多学生死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但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每一节物理课都应该重视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机械运动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名法国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虫子,他伸手一抓,竟然是一颗德国军人向他射击的子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手抓子弹的现象呢?学生对此现象十分好奇,迫切想知道其物理原理,因此整堂课思维极其活跃。

2.优化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优化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重视讲法,重视如何将教材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涉及甚少。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物理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凸显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并掌握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老师在课前准备中,要统筹考虑,如哪些环节自己点拨,哪些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需要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哪些地方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景,从而掀起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思考物理问题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假如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思考的兴趣,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思考、去探究。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实践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两种比较好的方法。

1.初中生对未知世间充满好奇,既想知道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又想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在培养学习兴趣的时候,要重视将物理学习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观察一把钢丝钳,然后说说钢丝钳运用了多少物理知识。当学生知道钢丝钳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后,会发自内心地惊讶,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家中煲汤的时候,沸腾后就用小火了,不必再用大火烧煮了,为什么?这里隐藏了液体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的物理知识,假如用大火去煮,只会浪费燃料,不起任何作用。事实上,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思考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很多学生喜欢物理是从实验开始的。初中生很好动,他们希望经常性地做实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要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不能只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而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越多,就会越喜欢物理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材主要安排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没有其他动手操作的内容,对此可以补充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可以让学生调节普通的投影仪,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调调投影的放大与缩小,还可以让学生调节照相机,利用成像规律掌握拍摄远景和近景的要点。这些补充的实践操作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思维极其活跃,极大地提高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中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思维能力比较弱,常常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采用模型、挂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接思维能力,理解物理原理。比如,在教学分子运动论的时候,可让学生观察分子的模型,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分子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物质扩散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又如在教学内燃机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以利用内燃机的模型,让学生观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了解每一个冲程的活塞在气缸内的运动情况,从而掌握各个冲程的气门开闭和能量转化特征情况。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后,就能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远比学生掌握几点物理原理、几个物理公式重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是新课程老师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生物作用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使生物科学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而没有开设生物课,但是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开始逐渐地接触生物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的复杂性及科学性,使中学生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生物学实验作为一种认识生命运动的手段,在生物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生物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要求初中生物教学需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而言,实施效果是不理想的,主要有以下一些不足:

1,教师的观念落后,不能很好地认识生物实验的功能

新课改使初中生物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而传统观念又影响着教师,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观念制约着行为,导致生物实验课滞后发展,使学生也认为生物实验并不重要。在一些落后的乡镇中学,实验器材短缺,在实验课上,只能教师本人演示,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而在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实验器材延长使用寿命,很少安排学生去上实验课,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结果,无法对实验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观念需跟上时展的步伐,观念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更新。

2,实验过程未引起重视,只注重结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方法不管是否得当,最终结果是相同的就可。指导老师也只注重实验结果,而全然忽视了实验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实验活动会使得学生依照书本固定死板地进行操作,在无任何新奇的发现下,就得到了结果。这样的实验只是表面工作,没有从实验中去质疑,也就无法掌握生物知识。

二,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生物教师要改善生物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面针对这些现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亲身实践。此外,初中生物实验形式很多,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创作性的实验,教师在课堂应逐渐由演示性实验向探究式实验转换,提高实验的深度。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地安排探究式实验,实验结果是未知的,老师只需稍加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学完《种子的萌发》这一节后,教师布置学生可以买点种子,种在花盆里,如绿豆、白菜等农作物,让学生记住种子的生长变化与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科学。

2,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对于教学目的而言,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观念要彻底改变,学习生物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生物实验课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它,生物教学将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要提高认识,要通过实验教学生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做实验时为了获取知识,发现生命规律,而不单纯是玩。

总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课程,生物教师要合理利用实验来检测所学知识,并以实验“搭桥”,着眼于“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发挥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彩荟.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实践[J]. 才智,2012,04:89.

[2]纪玉嫦.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J]. 学周刊,2012,07:130-131.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探究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想使教学取得实效,就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喜欢从科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有关生物知识,而不喜欢单纯地在课堂上接受相关知识。这就说明,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并积极采用。那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些笔者的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施原则

(一)密切联系实际。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要考虑两方面的实际:一是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易冲动,对危险和是非等判断不准,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应注意避免涉险。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往往要到野外开展,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掌握野外安全防范知识和野外突况应急处理技能。就算是室内实验类的探究,也应当让他们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知识。二是内容和地方实际。实施前要考虑拟实施的活动内容与拟前往的地点的匹配程度,这种匹配程度越高越好。此外,如果是去野外,还须充分调研,对拟前往地段的交通、安全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学生到来后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二)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在《课程标准》的大原则范围内开展,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在《课程标准》范围,不与《课程标准》相冲突,切忌漫无边际和目的地开展活动。

(三)动态监测学生活动情况。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室内还是野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全盘监控,随时要求学生反馈信息,动态掌握学生探究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更有效地在活动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国内不少教师都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方式,目前经验证较有效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探究、调查、课外实践、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制作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这些活动方式作简单的阐释:

1、观察。观察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节中,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难点,我们先是培养一部分学生,带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对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体会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进行“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探究实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或者乡镇上,对蚯蚓接触较多,活动条件优越。我们要求学生课后按课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观察,特别是蚯蚓在玻璃板和硬纸板的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列表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报告,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如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制作。如对于微生物,学生知道得较少,而在我们生活中却用得比较多,特别是在食品方面,如蒸馒头、做泡菜、酿酒等等都有微生物参与,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我们提出问题:糯米甜酒是怎样酿制成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了一次酿酒实践活动。由他们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到市场上选购糯米和甜酒曲,并进行酿制。两天后,“丰硕成果”出来了。学生们都很高兴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接着要求学生用酒液制成临时装片。并且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串串的酵母菌,原来甜酒是酵母菌繁殖、发酵而形成的。在品尝和观察中他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活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调查。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调查动物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等。

4、探究。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些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都能找得到,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按课本要求,在家里饲养,观察后,再带到课堂上来交流。

5、思考与分析。思考与分析是指对观察和实验以及相关科学探究活动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思维和分析,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和扩展“课外实践”,使他们在生物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的可能。

生物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初中生物所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青年,对事物正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高墙四壁的教室对他们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行动和思维的限制。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45分钟,而应当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实施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不过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实施原则,充分了解各种探究方式,结合实际选择一种或多种探究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2] 韩鹏.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经验[N].学知报,2010.

[3] 娄继武.浅谈中学生生物教学[J].中华素质教育.2005.5

篇6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得到足够应有的重视

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众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对于不参加中招考试的生物课重视不够,每周仅安排两课时课堂教学时间,其它时间不允许占用。辅助教学的教具、挂图、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资。实验仪器要么不愿买,要么上级配发了也是束之高阁。素质教育成了口号,致使初中生物基础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2.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的中招考试中有专门的理化生实验考试,三门考试共仅占15分。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嫌麻烦等因素,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只在实验考试前,突击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实验学习。再加上实验考试要求相对不严格,就更加纵容学校工作的功利性,靠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由于生物没列入中考科目,上上下下都将其视为“副科”而打入“冷宫”。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极少生动讲解,不愿对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上课时不愿携带挂图、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教师的消极情绪又反过来刺激学生的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上课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或复习中考科目。教师和学生的“负面”情绪相互影响,使原本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失去了魅力而枯燥无味。

二、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创新教育对策

要走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使初中生物教学赶上时代的步伐,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应试教学”为主的办学思路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切实从各个环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提高对生物学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克服“短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观念,把生物课放在应有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改变教学现状,以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基础教育被动局面。

2.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实现生物学科的改革

提高国民的生物学素质,培养生物高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考试就是指挥棒”。不考,就不会引起重视。如果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并与理、化等学科并驾齐驱,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都会对生物重视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中,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增加对生物教学设施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首先,要增加??验设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开齐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普遍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为课堂教学提供内容配套的直观教具。其次,开辟生物园地,通过科技活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志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科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4.改进初中生物教材,切实普及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县以下的基础教育贯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特别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农村有相当部分初中毕业生要加入广大农民以科技为支柱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就业前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生物学教学的改革要适应这一需要,教学大纲和教材要进行改革,在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对农村初中生物课程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医药卫生等教学内容和实用技术,相应增加课时比例。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篇7

初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多媒体对初中生物创新的影响

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想象思维

一、引言

关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能力目标”部分是这样阐述的:“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对上述六类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列出了基本要求。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仅就其中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通过质疑,引领学生徜徉于自主探究的园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著名论断都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时处处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善思、解疑。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开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终结,以旧问题引出新问题,将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之中,以问题为动力,引领学生乐此不疲地徜徉于自主探究的园地。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并鼓励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境创设可以来自教科书、实验活动和现实生活。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对相关科学概念、规律和错误经验进行质疑问难,进而提出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正面、侧面或逆向等多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和指向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事实或相关实验加以证实或证伪,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譬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第1章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内容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将盛着金鱼的鱼缸带进了教室,充分运用实物,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具体事物联系到了一起,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真实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启示?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写在黑板上,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质疑和表达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而后,发动学生依靠群体智慧,对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笔者对个别问题进行精辟点评,强调了科学问题应该具有真实性、操作性和指向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跟下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联系起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来一步一步地展开教学:提供材料思考质疑自由提问(教师也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评价选取形成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2.借助猜想与假设,催生学生的想象思维之花。

猜想与假设具有三个特征,即猜测性、科学性、可变性。有人把科学猜想与假设比作通向真理的桥梁,由此可以看出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是当前生物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猜想与假设,催生学生的想象思维之花,有效发展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要创设蕴涵丰富信息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立足于客观事实,使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猜想和假设,保证学生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克服随意性,避免学生陷入漫无边际地猜想与假设的泥潭。二要营造气氛融洽的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心理安全,二是心理自由。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学习伙伴和向导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便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猜想,也不敢当众发表。这样,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猜想,对那些喜欢发表奇思妙想的学生要给予热情赞许和表扬;对于提出一些荒唐猜想的学生也要平等对待,不能置之不理,态度冷落。三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猜想时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倘若保证不了时间,猜想和假设就只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接触不到问题的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3.适时引导、点拨,促进计划有效实施,摘取探究活动之硕果。

制订计划是基础和前提,实施计划则是关键和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实施计划”作为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多年,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坚持做到如下三点:任务明确,合理分工;任务驱动,适度引导;任务跟进,有效评估。在方案实施前要让学生明确本方案中探究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着什么任务,这是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待学生明确任务之后,要以“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实验、观察、思考、收集数据。在实施过程中,应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探究活动增进对生物学的认识与理解,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摘取探究活动之硕果。

三、结语

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优化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取得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9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授,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灵活使用教材

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的编排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水平,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重组和调整,了解学生需求,灵活使用教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认知规律,改变传统由教师带领了解课本,得出结果的方式,而是由学生自主讨论课本内容。如,《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是要了解显微镜的各部分和名称。这时应当安排学生利用显微镜学习各个部分的功能,脑海中留下印象,继而名称就能更好、更快地记忆。《细菌和真菌》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冷冻食品的保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了解教材的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题,重在发现,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教学“植物开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时,(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的开花;如环境因素空气、光照和温度;自身因素,是否成熟等等。(2)自主动手进行试验探索,分析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开拓新的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逐渐在当今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中。利用播放视频和图片,播放音频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时,可以通过图片或者是视频向学生展现人体所需的相关营养物质,以及利用调节饮食减肥的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把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

四、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

传统以期中、期末成绩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学习能力的评价。只有建立起新型的评价机制,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使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科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需要,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生物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两栖动物(青蛙)的生长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学生会倍感亲切,脑海中浮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又能达到点出青蛙生活季节、生活环境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如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除此之外,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诀、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二、与时俱进,融入生物科技最新成果

生物科技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总理所说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当前生物科学技术主要在农业和生命健康领域发挥重大作用,而这事关人类的发展和生命安全。为此,初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以教材为主进行生物教育,同时还应该跳出教材,与时俱进,将当前生物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从内部驱动学生进行生物学习,这样学生会更专注于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积极的帮助。

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节中,我以“转基因”食品为主题,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为案例,阐述生物科技在农业中的实际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副作用进行探讨,甚至可以以“我们要不要转基因食品”为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对生科技术的利弊进行探讨,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要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初二上册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这节内容,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

笔者听后很高兴,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根据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假设:“狗(猫)的游泳是先天”。这样一来就容易观察了,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启发。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创造、更新,要求教师多给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从现代的教育理念来看,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把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教育技术手段与生物学科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由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微观变宏观。

1.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课件,使学生在接受能力范围内,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动漫、图片或视频使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性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