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浙江省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从建设“数字浙江”开始,全省信息化水平就一直跃居全国前列。在“两化”融合工作中,浙江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和建设指导,建立了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定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地方各级政府也把“两化”融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建立了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指导,集聚资源,上下互动,合力推进,加大对“两化”融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加快推进相关成果的产业化,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落到实处。本期推出绍兴市的案例,敬请关注。
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部坐落于绍兴柯桥的精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地区、高科技、外向型,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产业基地遍布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陕西等十多个省市区。4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拥有多家控股、参股公司,形成了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导产业和汽车制造、通用航空服务、房地产开发三大主要培育发展产业的格局,总资产210多亿元,员工14000余人。
精功集团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集团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原来的单机版小系统已经很难支撑现有的管理体系,运用现代信息系统的优势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成为一种必然。在实践建设中,精功集团始终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求精”这一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所有直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均由集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对覆盖面广、实施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要求分步实施,选择试点企业,成功一个推广一个,以确保项目风险降低;坚持以业务带动信息化,同时信息化又促进业务管理的不断创新、不断规范,实现了业务和信息化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公司组织机构和产业规划不断壮大,全线解决公司各方面的信息化问题成为一大难点。譬如因为各产业间无共性所存在的多个信息孤岛等,如何进行信息化规划,确保在集团内部的数据交互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全面提升集团的管理能力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中的各种问题。精功集团从财务、人力资源两条主线开展实施,以最终实现以财务、风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以资金、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以战略为中心的决策体系,通过这三大体系来支撑精功的战略发展。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员工从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逐步融入核心事务,提高了单位办事效率和整体执行力,降低了办公成本,在优化组织机构管理、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加强集团财务监控能力、降低投资风险等几个方面效果十分明显,迅速提升了集团核心竞争力。
系统的成功运行有力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优化了企业内部流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信息化水平连续多年入选信息化500强,各产业公司内部信息化水平也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公司信息化建设也给公司管理带来了可观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培养、锻炼了管理和技术队伍,总结了一套跨行业集团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方法、经验和方案,既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又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应用工作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信息化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对新事物有一个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习惯和观念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但企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的进步,信息化作为管理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我们相信,精功集团的信息化必将走在时代的前列,现代信息系统将助精功集团走向更大辉煌。
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
精工集团是省内典型的大型综合型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涉足的行业众多。在融合化、一体化、集成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应对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精工集团以财务和人力两线入手,提升了集团总部的管理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浙江南方石化工业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南方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位于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公司于2006年2月正式投产,形成年产40万吨细旦、异形、多孔等各种规格的半消光、大有光差别化POY、FDY纤维及纤维级聚酯切片的生产能力,从此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南方控股集团自1999年起开始着手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伴随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在纺织织造行业、进出口业务、化纤行业先后开展了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南方石化依托集团公司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和行业特点,坚持以自主开发的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推广工作。
篇2
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孙家广院士近日指出,必须实事求是评估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实施ERP的需求,要以理性与务实的态度来解决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他强调说,“三贴近”、“三集成”“三赢利”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制造业信息化需求不足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产业的78%,从业人员占82%,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0%、财政收入的50%、外贸出口的80%来源于制造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多数制造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迫切性。孙家广院士在调研中发现,在浙江省乐清市50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电器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不到50家;而在北京的114家电器企业中,真正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只有9家。这表明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左右。
孙院士因此指出,必须实事求是的对待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中国的企业并没有都达到需要信息化的阶段,我们对信息化需求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发达国家实现企业信息化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我们的跨越也同样需要时间。
管理信息化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孙家广院士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上,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对管理的理念并不清楚,进行的都是朴素和直观的管理,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他们对于数字化管理的认识尤为不足。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此外,现在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同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国产软件大多模仿国外产品,与国内企业的需求特性有较大差距;二是服务跟不上,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比较大。
他进而指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有其特殊性,投入和风险都比较高。提高效益的硬指标不能全部作为信息化的任务,而要将信息化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他还强调说,信息化主要任务是将抽象的计划和四流做到统一的发展,即计划同资源的结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流的密切结合。
治理信息化“浮躁风”
目前,一些IT企业热衷于追逐概念和扩张,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用户方面,不乏企业为了赶时髦,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形象工程”。针对这种浮躁现象,孙家广提出了“三集成”“三贴近”“三赢利”的观点。
他指出,“三集成”就是要把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资源集成起来;“三贴近”则是ERP厂商贴近企业、贴近实际需求、贴近最终用户;厂商有钱可赚,服务厂商和制造企业都受益,这就是“三赢利”。这三大原则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所在。总结而言,“需求牵引”是制造业信息化和ERP产业技术发展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篇3
(1)IT治理风险。IT治理风险的宏观体现是最高管理层对信息化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领导力影响的不确定性;微观体现是缺乏制度化与标准化的约束,缺乏部门之间及流程之间协调、沟通的机制,造成IT系统与业务需求的脱离,以及IT系统和企业信息资源间的孤立。
(2)遵从性风险。指企业内部IT策略与外部法律法规的遵从(Compliance)所导致的风险。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出台大量法律法规加强了对信息系统的监管。例如,2002年美国国会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虽然没有直接明确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但据统计,企业在实施符合法案要求的工作中,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量占比超过40%;2006年中国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也直接对技术风险较大的电子银行提出了进行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
(3)信息安全风险。企业信息系统不断开放和复杂,使得信息安全面临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攻击方式简单易学、攻击对象身份隐匿,造成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极易转化为现实的业务威胁,如支持员工移动办公给企业资产安全性和可用性带来的压力倍增,许多敏感机密信息被轻易泄露。
(4)可用性风险。可用性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IT平台系统自身漏洞导致的系统停机事件越发难以掌控;二是由于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连续性计划等IT服务管理流程缺失或不到位,导致IT系统不可用;三是来自自然的灾害威胁着IT系统的可用性。
(5)绩效风险。若IT投资行为不能带来合理的回报,如规划不当、控制不严等,将使组织面临巨大财务风险。同时,如果对IT的投资绩效和运行绩效不能进行有效测量,就不能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随着信息系统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核心,且贯穿在完整的流程过程中,企业业务和支撑业务的信息系统愈加无法分割,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IT风险带来的挑战不仅影响到信息系统本身,也同时会影响到业务的稳定运行及发展,更有可能影响到外部的业务客户。在应对这些IT风险时,传统的方式大多是采用事后反应式的控制措施,使得技术人员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风险,且在面对制度、流程、人员行为等方面带来的风险时,传统的控制方法存在明显不足,而降低企业IT风险的关键是需要有一个主动、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2企业IT风险管理及其标准指南
企业IT风险管理是围绕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通过在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运行、维护、监控与评价的各个阶段中降低企业风险的科学化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的策略制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的处置等环节,以达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个科学的IT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控制机制,能综合防范和应对IT治理、法规遵从、系统可用、信息安全、IT外包、业务连续性、IT绩效等诸多方面的企业风险,并能使企业IT战略与企业综合战略相融合,以实现有效益、可持续的信息化发展。信息社会环境下,无论何种规模、什么类型的企业,都需要面临围绕信息系统制定一套管理体系和控制指南,有效地管理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并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
在此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企业IT风险管理的标准或指南。例如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于2004年颁布的《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此框架要求企业管理者以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企业风险,对包括IT风险在内的所有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容纳量(RiskAppetite)的范围内。而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的COBIT标准自1996年诞生以来已经更新到了第四版,已成为全球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该标准每一次更新都在不断强化IT风险控制的目标内容,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提出了具体指导。此外,国际知名的信息安全标准也都提出了各自的IT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包括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使用规则)、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Prince2(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等。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各行业也积极加强了企业风险管理。以金融业为例,2004年9月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其中包括了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IT风险控制要求;2009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2011年银监会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与此同时,其他行业监管部门也已经或计划出台类似的风险管理措施。上述标准或指南为企业IT风险管理提供了原则指导和对策框架,如何将这些原则性建议与企业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如何将IT风险管理融入常态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仍然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因此,本文以我国企业IT风险管理的先行行业———金融业的管理实践为例,详细探讨企业IT风险管理的体系结构及其关系,并就企业IT风险管理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
3企业IT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
企业IT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对企业信息安全各个层面实际需求和风险的分析,引入恰当的安全控制措施,并且同信息系统审计相结合,从而保证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企业IT风险管理框架可分为风险治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个主要的方面,并通过风险沟通和监控等手段将三方面有效结合。该体系框架遵循PDCA(Plan、Do、Check、Act)的管理模式,能确保企业IT风险管理始终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并通过阶段性地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以发现存在的偏离,及时调整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上来。
3.1风险治理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基于风险的信息科技决策、定义风险策略、建立风险组织和风险整合等内容。例如宣传IT风险对于决策的价值、将IT风险考虑纳入业务和IT决策、整合IT风险策略和业务风险策略等都属于风险治理的内容。
3.2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维护等内容。诸多国际标准都提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如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O/IECTR13335(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NISTSP800-30(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管理指南)等,可作为企业实施风险评估实践的参考。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具体的风险管理对象、识别风险、根据模型进行评估、识别现有控制、分析剩余风险等步骤。风险维护就是对企业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管理,跟踪风险处置情况,更新风险清单,可通过创建和维护风险数据库来实现。风险维护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以实现对风险的持续管理和改进。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后,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措施和整体策略,使剩余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风险应对措施包括接受风险、转移风险、避免风险和降低风险。风险应对活动包括确定风险处置方案、实施风险处置、响应和处理风险事件等。
3.险监控/沟通
风险监控/沟通是链接企业IT风险管理各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得以运转的重要方面,包括建立和运行风险指标体系、IT风险内部监督体系、风险报告体系以及风险沟通渠道等。风险管理需要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共同参与,这需要将风险直观准确地展现、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并持续进行监控。
4企业IT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
为了推进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本文在总结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得出企业IT风险管理可行的实施步骤,具体包括识别管理对象、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沟通等五大关键步骤。
4.1管理对象识别
明确风险管理对象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本文提出风险地图(RiskMap)的概念,即实现风险评估对象的可视化,明确识别出全部或特定领域的所有管理对象,只有保证企业风险地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才能准确识别并标示出IT风险所在的位置,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全面的IT风险管理可从如下三大维度进行风险管理对象的识别:(1)从资产的角度进行识别,即对组成信息系统的系统、设备和数据等信息资产进行全面识别和统计,具体实施细则可参照ISO27001。(2)从管理领域的角度进行识别,如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配置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可参照COBIT。(3)从服务的角度进行识别,具体实施细可参照ISO20000执行。
4.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通过科学方法了解企业所面临的IT风险,分析风险的来源、性质,并进行风险处置和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方法;(3)故障树分析法,又称分解分析法;(4)业务流程分析法;(5)情景分析法;(6)专家预测法,包括个人经验法、专家会议等形式;(7)筛选、监测、诊断法;(8)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方法是最常用的IT风险分析方法之一,具体是指采用“背对背”的沟通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合理的预测结论,利用德尔菲法进行IT风险分析的具体流程如下。除了按照上述方法识别风险,也可直接从风险来源入手建立企业的IT风险清单,如行业公认的风险清单、监管要求、监管机构风险提示、过往事件、自我或外部风险评估结果、内部审计发现、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在工作中的认识等。
4.3风险分析评估
IT风险分析评估是根据一定的评估模型,评估企业IT固有风险值、控制风险值,再根据固有风险值和控制风险值计算出剩余风险值。风险分析是IT风险管理中较难实施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评估模型的制定,可以采用较易开展的定性方式,也可采用准确度较高的定量计算,也可以定量和定性综合使用。以下是一种较为通用的风险分析模型和流程,可以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具体流程包括:(1)计算固有风险值。从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两个维度进行评分,可得出固有风险分值。如下是风险评估的量化模型和公式。其中风险评分从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两方面进行计算,并给出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两方面的评估参数示例。(2)计算控制风险值。结合现有控制评估的结果,从设计、执行、补偿性控制三个层面,参照衡量标准,最终确认控制风险分值。(3)计算剩余风险评估。在获得每一个风险的固有风险等级和控制风险等级后,可根据矩阵获得剩余风险等级值。
4.险应对
首选需要确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等级。风险偏好是为了实现目标,企业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然后根据剩余风险评估结果及风险偏好,依据内外部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剩余风险提供恰当的控制改进建议,以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处置措施包括接受风险、转移风险、避免风险和降低风险。在风险处置计划方面,一方面需要体现可操作性,如分为短期(半年),中期(1年),长期(2-3年),同时也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如组织架构、人员、制度流程和技术等。
4.5IT风险监控/沟通
风险指标是有效进行风险监控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指标是一种可量化的、被事先认可的、用来反映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识,是绩效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IT风险管理引入指标体系,可以促进整个活动的有效开展。指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准备阶段,可以清楚的反映目前企业的信息安全现状,并为制定目标提供依据;(2)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反映进展情况;(3)便于各层人员把握活动的进展情况:使高层领导清晰地了解关键要素的进展和改进情况;使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对活动中的重要和关键要素,及时诊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在实践中,应针对关键的风险领域,即根据企业及领导层的风险偏好,建立可监控、可量化的IT关键风险指标。IT关键风险指标来源可包括内外部监管机构数据、自动监控平台数据、IT风险检查果、IT风险自报结果等。关键风险指标可分为风险指标(KRI)、控制指标(KCI)。以变更管理的风险管理指标,可设置紧急变更次数、变更失败比例、变更导致的事件数量等,针对每个变更管理风险管理指标,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如预警阀值和容忍阀值。
5结语
篇4
统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与的功能,进而提高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建设涉及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而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是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其基础是统计管理与运行模式。
2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企业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深入,传统的统计手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职能的要求。企业通过统计信息化,建立一套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准确、及时的管理,实现了统计工作的高技术化与最优化。
2.2有利于企业提高国际协作能力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间企业的合作更加频繁,这就对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统计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国外信息用户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的信息,有利于海外融资,提升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水平。
3 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相关制度不完善或制度落实不到位
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统计信息化建设都应该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所以同统计信息化相关的很多方面处于摸索和改进的阶段。在企业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具体的工作没有具体制度的规范,造成了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性。
3.2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影响统计信息化发展
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从主观上忽视了对于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而且对信息化人才的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长期制约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相关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的人才。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已经开展了各种培训,但受到培训内容、时间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3.3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
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对于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企业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还增加的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信息管理方面的建设要求。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识存在误解或者不全面,对于信息技术同企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这些都直接制约了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4 统计信息的安全性较差
目前企业建设的统计信息系统,往往并未同企业的采购、生产、运输和人力资源等子系统有机的结合。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许多重要的信息会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传递,因此必定存在被截取、篡改和泄漏的风险。所以在互联网环境条件下,信息的安全性已经受到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4 我国企业实施统计信息化的对策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针对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应当尽快填补相关方面的法律空白,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套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准则,为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此外,企业在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时必然无法脱离网络环境,因此还要加大在网络环境条件下的统计理论、方法、实务的研究力度。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在统计信息化建设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
4.2提升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关的统计工作从业人员其目前具备的专业知识在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时往往是不足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求统计工作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求其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信息化知识水平,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企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本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从而为本企业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时还掌握现代统计手段和管理理论的综合人才,最后实现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4.3提高企业员工对统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还要受到国外企业的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市场条件下,企业必须要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提高企业员工对统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宣传力度,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首先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在推动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相关领导需要进行全程的组织与监管。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游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
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篇6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7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承包工程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因其自身的工程环境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必然有其不同于国内承包工程的需求。
从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看,一般分为改变或提升生产方式的单项信息技术,改造或加强管理方式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等两类,对于改变生产方式的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大多采用第三方产品或二次开发,且主要应用在复杂或大型具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工程中,应用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不做具体需求特点讨论,只在应用范围中列出其重点单项技术内容。
一、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如同国内工程的计算机应用首先从工程预算开始研究应用一样,国际承包工程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最初也是从工程投标报价的需求开始的。
1.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数据资料依据
国际承包工程的招标一般是提供书面标书和部分提供电子标书的形式进行招标,国外各国或地区基本都没有统一的工程预算定额,但一般会有政府或行业制订的供工程建设使用的规范化的工程计算规则与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规范与国内近年新实行的工程量清单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国际承包商在进行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时,不可能象在国内一样按不同省市或地区的定额做报价,或者用工程量清单套不同地区的定额,国际承包商只能按市场情况和本公司的掌握的数据资料做报价方案。
2.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信息化软件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的资料依据和环境都不同,决定了国际承包工程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报价时不可能依赖每一个承包商都可以使用的工程报价数据库和相应的软件。面对这种情况,国际承包工程公司只能在采用通用表格处理计算软件进行工程报价处理的情况下,积累自己的工程报价资料以逐步建设形成自己的投标报价数据库基础,待条件成熟后再租用、自主开发或购买其他公司使用的工程报价软件,将自己的数据库按要求转入并在应用中不断扩充,最终形成公司自己的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数据库和报价软件系统。
3.国际承包工程标书中对工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设备要求
通常情况下,国际承包工程的招标书中会对工程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设备配置、软件配置给出具体的要求,有的甚至会指定某一个信息技术产品的名称牌子和供应商。
对于标书中有关信息技术配置的要求和说明,做报价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领会并理解,否则容易发生理解错误导致报价差别很大。比如在标书中,有关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项目,标书的项目说明中可能只简单说明是要求提供工程资料管理软件而并未详细说明要进行哪些资料处理,如果投标方阅读标书时理解成只是为了进行一般的文字资料处理而采用OFFICE报价就可以了,这样的理解大多是不符合标书编写者所要求进行资料处理和管理的原意的。由于国际工程的管理各方对工程实施中的各类文件非常重视,特别是对承包商来说,工程文件将是工程款申请或工程索赔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通常在国际工程中要求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工程各方使用的综合资料管理系统,除了工具化的OFFICE软件外,报价时还要考虑是否需要提供专用的网络化资料管理系统并且要考虑所需要的用户数量,否则报价可能会相差10至100倍而发生报价错误并影响工程成本。另外部分国际工程招标文件中的指标项目文字说明用的是其他类似工程的或者是几年以前写的标书项目说明的拷贝,这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性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发现标书中有已经落后的信息技术产品的项目就要考虑应否改用新的产品或咨询确认,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不进行核实而简单地按标书说明的内容报价就很容易发生报价错误。
二、国际承包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环境、工期、人力、设备、物资等条件的限制,与国内承包工程相比,国际承包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更为重要。
1.国际承包工程进度和网络计划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由于业主和承包商施工管理的需要,国际承包工程的网络计划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情况下,招标书中都规定了要为业主工程师配备正版的网络计划软件系统,使工程师可以在电脑网络中直接操作工程网络计划,这就促使承包商也必然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相应的网络计划软件以适应向工程师报送相同格式的网络进度资料的要求。
除了适应工程师的要求外,承包商自己对工程的管理也需要配备网络计划软件。因为国际承包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一般都限制承包商进入工程所在国人员的数量,这就排除了国内工程为解决工期紧张采用集中人力的“人海战术”突击赶工的做法,国际承包工程基本采用工程分包的方法,一项工程可能会有数百个分包合同上百个分包商,工程高峰时可能发生上百个分包商同时交叉施工,这时靠传统的手工调配很难适应,为此国际承包工程的承包商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做施工组织方案时借助网络计划处理软件模拟计算出工程实施的合理资源配置、工序和和时间控制。
2.国际承包工程工程质量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国际承包工程的工程质量控制方式与国内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和现场工程师的检查是必要的程序,国际承包工程质量的保障还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验收、保修等各个环节责任共同并自然实现的,特别是按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国际工程项目,由于其信息化管理程序清晰、文件记录完整,质量控制在程序的执行中就完成了,并且具有质量管理资料的追溯功能。
在信息化的国际承包工程质量管理程序中,除了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技术对质量的影响外,材料进场使用管理的信息化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物资材料管理系统记录了材料订货、进场、验收、检验、加工、使用部位、剩余处理等完整信息,这为工程质量管理和追溯提供了可靠依据。
3.国际承包工程安全和环保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在政府投资的国际承包工程的实施中,由于政府对于工程安全、工伤及环保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承包商必须配备的专职安全员、防止安全工伤发生必须采取的措施、为环保施工增加的现场管理措施等使工程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为了做好这些工作,采用计算机来辅助进行国际承包工程的安全和环保管理非常重要,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当地建设主管部门会指定工程必须使用哪个软件进行现场安全环保资料记录,以便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信息化安全环保管理检查或数据采集。
有实力或有远见的国际承包商一般都会配合政府的监管自行开发或购买相应的软件系统对工程安全环保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给监管人员带了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认真负责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国际承包商的影响和工程的顺利进行。承包商应当将这种工程安全和环保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用于其他类投资工程的施工中。
4.国际承包工程资料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从投标报价开始到项目中标和工程实施并最终验收结算,以至延伸到工程的维修期,承包商和业主、设计师、政府监管部门、分包商、供应商甚至一些环保等社会组织之间会有大量的与工程有关的书信、传真、电子邮件、图纸、电子存储介质、照片等资料的来往,这些资料对工程的施工、验收、结算、索赔、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靠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这些工程资料的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承包工程成功实施的要求,工程资料的管理信息化是国际承包工程必须实行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大多数国际承包商都是在工程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工程文件资料的管理。
5.国际承包工程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承包工程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承包商总部或地区公司(经理部)对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工程现场的劳动力资源调配信息化管理两方面。
承包商或地区总部对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在于在建立公司内外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作好工程人力资源需求的跟踪、招聘、考核、选拔、培训、派遣、调配等服务工作,工程现场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是结合工程实施的进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调配使用和日常管理。在工程和劳务分包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工程中,由于总包方并不了解所有分包人员的状况,因此对分包商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考核管理也显得更为重要。
6.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
工程承包商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国际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目标,工程的投标报价、计划进度、设备、物资材料、质量、安全、环保、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聚焦目标还在于为工程的财务成本效益服务,因此财务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需求。
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或难点:一是工程地点远离承包商总部,总部必须考虑采用什么方式对工程财务成本进行管理控制;二是工程所在地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科目划分要求,采用什么科目方式进行工程成本信息化管理较为适宜;三是工程实施使用大量的分包商时,采用什么方法对工程的收入支出进行管理控制。由于工程进度质量是影响工程财务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国际承包商总是期望对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工程的财务成本和质量进度能进行实际的了解或控制,但由于国际工程的项目地点大多远离承包商总部,国际承包商对工程的财务资金和进度质量的管理控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必然的需求。
7.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供应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的采购是国际化的,即使主要材料都是在工程所在国采购或能通过国际承包带动国际承包商所属国家国内物资材料的出口,其操作管理方式也必须符合国际化的运行模式,国际化的材料采购模式就是集约化管理的集中采购供应模式,即使国际承包商在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只有一个工程,承包商也不能对工程物资材料采购的操作放任不管,也应当通过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来规范管理,以防止或堵塞可能发生的漏洞。在工程特别是国际工程地点分散的情况下,因为承包商总部远离工程现场,物资材料采购的管理规范是国际承包商工程管理的重大课题,也是采用信息化手段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工作。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控制采购合同、材料进场使用、材料付款等关键环节和流程,这些信息化管理控制手段不但不会影响工程的进展,还会有利于工程的进行。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施范围和内容
通过对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特点初步分析,可以将其主要应用需求范围划分为管理类信息技术、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应用两大类,本节将对国际承包工程应用这两大类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
一、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
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类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够起到改变传统国际承包工程生产方式方法、提升施工生产力水平的信息技术,这类信息技术通常以单项软件系统产品方式向用户提供,其强大功能体现在软件产品上,但与之配套的必要的系统设备是保证应用效果的基础。
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可以应用的这类信息技术主要有:
1.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工程设计工作甩掉图版实现全面计算机出图的目标。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不管是工程总承包工程还是施工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工程,工程前期和施工中设计的变更是经常发生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远程图纸的会商和传送、进行电子图档的及时修改确认,可以为国际承包工程设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程施工的正常进展提供保障。
2.工程测量计算机处理系统
工程测量的计算机处理在一些大型国际承包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处理测量系统能够实现陆地、空中、水面、水下、地下等的移动动态控制测量数据采集和集中快速处理,工程测量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测量生产方式,为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计算机控制激光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超高层及高耸构筑物施工中建筑物的垂直度偏、扭监测的计算机激光定位,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工程计划进度管理系统
工程计划进度管理信息技术是国内外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最早、最成熟、最有成效的信息技术之一。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工程投标时连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一起提交整个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工程进行中也必须按月向业主或驻地工程师提交月度进度计划,许多国际承包工程还要求承包商必须按业主或驻地工程师要求的数据格式或认可的软件提交计算机处理出的工程进度计划(横道图或网络图)资料。为了有效地管理工程的计划进度和工程成本,工程承包商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计划软件进行工程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4.工程现场监控及远程验收系统
工程现场监控及远程验收系统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系统,在视频多点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工程现场设置的多个视频摄象机,工程管理者可以实现对工程现场进行远程监控,也可以通过视频摄象机对工程的进展和特别部位进行定位或动态观察配合数据传输得到的工程资料实现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的远程监控或远程工程验收。
5.虚拟现实及GPS信息化施工技术
虚拟(可视化)施工及GPS建筑施工技术:运用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仿真技术,对多种施工方案的全过程进行实时、交互三维可视化模拟、验证和优化,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业主、项目管理者评估项目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手段和资料,达到在工程未进行时就能评估出整个施工过程,工程进行中调整、优化施工过程,全面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研究并应用采用GPS技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结构日照变形、风振的观测,为建筑工程测量提供了快速、精确、自动化程度高、全天候适应能力的新方法。
6.钢筋工程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
钢筋工程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包括钢筋大样计算、钢筋计划、原材进料、钢筋加工、安装绑扎、原材追溯、工程算量等钢筋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施工中的钢筋计算工作繁琐,容易造成材料浪费,采用计算机辅助处理系统,可以按计算机处理出的计划进料,按计算机算出的加工指示选择不同的原材料直接进行加工,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材料、提高工作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二、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是指用来改变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理念和方式、促进承包商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和相应的系统设备。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实施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途径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工程的管理方式和业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确定符合现代化工程管理的模式,归纳出科学合理而规范化的管理和业务处理流程,确定管理和业务处理岗位角色及权限,最终以自主开发、购买引进、合作开发或购置定制出的方法形成符合工程管理需求的系列软件并进行使用。
国内外工程建设企业和行业软件科技公司在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经历过一段从积极的制造“信息孤岛”到艰难的打破“信息孤岛”的过程。
所谓制造“信息孤岛”就是各个业务环节的工程业务处理者为了解决重复繁琐的手工劳动而开发、购买的单个业务处理软件,如预算软件、会计软件、材料仓库管理软件、计划软件、人事软件、质量软件等,这些软件的优点是实际好用见效快,解放了手工劳动,但由于这些软件在设计时没有从工程管理的全方位和发展需求考虑,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业务部门的要求用计算机模仿手工工作,并没有考虑与其他业务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因此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系统在一个小范围内封闭运行,数据封闭使用,大量相同的原始数据需要在不同的业务处理环节进行重复输入,不同的业务环节对同一个数据指标的汇总统计结果不同,管理决策者很难快速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报表,这些软件明显不符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需求。
当现代化管理的工作处理和管理者需要高效、快速、准确、真实的数据时,发现以前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企业和工程管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效益的障碍,但这时打破“信息孤岛”哪怕是部分的打破也是十分困难的,企业为此将付出比制造“信息孤岛”时数倍的人力、才力等资源投入。但是,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大多数国际承包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否则企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工程管理方法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所以改善原有系统,发展新的符合集约化管理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国际承包企业的重要课题。
适合现代化管理方式并需要在研究开发和使用中考虑数据共享、数据交流的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需要开发建立的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为了解决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沟通和使用操作的方便,必须把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在一个综合平台上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平台除具有集成各个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的功能外,还必须具备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平台是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操作的所有人员都要使用的一个办公平台,系统会根据使用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密码为其显示不同的操作功能界面。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一般不需要自己开发,市场上有功能近似但适应需求不同的这类软件系统可供选择。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工作平台的主要数据是文件资料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等,该平台应实现能集中显示其他业务处理系统数据资料的功能,在没有发展到协同管理平台阶段,可以不进行与其他业务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
对于管理比较规范的国际承包商,为适应工程外部协同管理的需求,其管理信息平台应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达到工程管理内部协同的作用,进一步可以发展成适应工程管理的各方协同的作用。
2.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
资格预审的信息化处理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系统,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应建立有大量企业承建的工程的简要说明、照片、工程特点等资料。成熟的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一般应预先建立好类似工程资格预审资料模板,一旦有新的工程需要编制资格预审资料,可以以模板为范本从数据库中筛选资料形成崭新的资格预审报告书。
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一般没有合适的商品软件可购买,大部分国际承包商都是自主开发或委托开发。国际承包工程资格预审信息处理系统需要建立的主要数据库有工程项目资料库、工程资格预审资料模板库等,该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进行的数据交换主要是工程资料库,即施工的工程完成后应将工程基本工程资料导入该系统数据库,并将工程典型照片转如该系统的数据库。
3.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
由于大部分国际工程的投标都没有定额可供承包商套用,承包商必须依靠自己掌握的市场价格和公司内部工程资料的积累进行投标报价,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是国际承包商的重要工具。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标书手工输入、扫描输入、电子文件导入的输入和检查,工程分部分项的划分和对应,分部分项单价形成计算,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形成计算,管理费计算,指数和风险预测计算,按全部或部分分部分项进行单价、总价、升降率进行投标方案调整,制造打印标书等。
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有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可供购买、租用,为了保障公司的资料安全,有实力的国际承包商采用自主或委托开发的方式建设自己的报价系统。在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香港注册的控股企业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早在1992年开始就自主研究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软件系统,应用效果理想。
国际承包工程计算机辅助投标报价系统需要建立或依赖的主要数据库是工程分部分项指标数据库、劳动力资源价格库、机械设备价格库、物资材料价格库、典型工程库等。该系统所产生的投标数据库是工程中标后工程分包管理、工程财务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如果在工程成本管理中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处理以分析工程经营效果与投标报价的关系,投标报价结果数据库是重要的依据,投标报价结果数据库也是企业与工程项目经理签署工程施工责任书时计算制造成本的重要依据。
4.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内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有所不同,除正常的公司自由人员自然数据管理外,还有护照签证管理、居留工作证管理、不同国家税制的报税管理、保险管理等。对于大量外籍员工的聘用考核管理也与国内员工不同。
我国走出去的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是自己开发,很少能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适合使用的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承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的数据库主要是人力资源数据库,该系统需要与工程投标报价、财务劳资管理、工程管理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5.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是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各种工程保函管理、工程分包管理、工程款收入支出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物资材料款支付管理、日常会计记帐与过帐、财务报表等。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内一般工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是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货币币种换算和汇率风险,还要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引进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工程管理软件并要求开发商进行适合需求的改进。但我国的大多数走向国际的承包商都没有采用国际上知名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工程管理软件,有的是把计算机当计算器使用进行财务手工管理,有的使用国内的财务软件,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工程中采用自主开发的适合国际模式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工程动态管理系统,运行非常成功,效果显著。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的数据库很多,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因此该系统有与人力资源、工程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交换数据的需求。
在国际承包工程财务资金及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中,需要重点把握并注重以下问题:一是财务资金和工程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和预警,要求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与计划相结合,系统中应设立不同类型的控制预警点,以便实施对工程财务成本的过程管理。二是工程成本管理的科目设置,财务管理对工程成本管理的科目设置可能与工程管理对工程成本科目的划分不同,信息化实施时应尽可能统一,以避免工程和财务不同管理部门对工程成本的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此时最好由财务管理业务制订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成本科目表并建立数据库。三是工程分部分项指标的组合,为了适应工程成本管理科目的统一和工程成本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处理规范化,在工程中标后的实施中,无论是企业依据标书计算制造成本、项目做预算成本、项目做计划成本、项目向业主申报工程款、向分包商核批工程款、企业审核工程款等工作流程中,都需要对工程的分部分项指标进行分解组合,工程中一般采用WBS分解技术,但是为了达到工程成本管理的统一和成本的还原计算,只有成本项目的分解并不够,还应当有成本项目的抽取组合,在信息化设计时形成成本项目的分解、抽取、组合、还原循环流程处理功能,这是国际承包工程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6.国际承包工程设备及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
无论是国内工程还是国际承包工程,物资材料的管理信息化都是决定工程成本效益的重点。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由于国际工程距离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只能放权给项目自行采购。但是有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材料的集中管理就有了保障。物资材料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处理模块有:物资材料供应商管理、品种价格管理、合同订购和供应管理、供应到现场管理、检验入库管理、使用管理、付款管理、盘库调配管理、代分包商购料管理、材料成本分析等。
国际承包工程设备及物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的主要数据库有供应商数据库、材料设备数据库、材料分类数据库、材料参考价格库、采购供应合同库等。该系统需要与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工程成本管理系统、投标报价系统等进行数据交换。
7.国际承包工程资料文档管理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功能在管理信息通用平台中实现,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工程的往来信函、工程图纸、质量资料、安全资料、环保资料、工程进度资料、工程技术资料、施工日志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些功能有的可以通过管理信息通用平台进行设置,设置不能解决的可以开发或购置相应的软件系统,一些国际大承包公司开发或购买使用的工程管理系统都有齐全的工程资料管理功能。
8.国际承包工程合约管理系统
国际承包工程的合约管理与一般的文件资料管理既有相同的功能又有不同的要求。国际工程的合约管理包括总包合约、分包合约,其合约处理需要与成本、计划处理进行联动,因此不是简单的文件流程处理,而是要与其他系统互动的动态处理。工程实施中的设备和材料采购供应合约一般放在设备材料处理系统中进行,工程内部责任书也属于合约的范畴,通常放在成本管理中。
三、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
前面列出了国际承包工程中有关财务资金和工程成本管理、物资材料管理、计划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实施的内容,无论是采用类似ERP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还是采用单个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1.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不是用计算机模仿手工管理
国内许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都在让计算机模仿手工管理和业务处理工作,这样做的短期结果是解放了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让计算机迁就个人的要求,而在管理业务中,不同的人的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办法是不同的,因此简单的让计算机重复人的手工做法必然忽视了公司的整体要求,影响了规范化管理,为继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造成困难,阻碍了公司长期发展对现代技术应用的步伐,浪费了大量人员和资金。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简单的代替并解放手工劳动发展到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重大突破,现在要求的是如何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从而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以增强生产单位的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也是国际承包工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课题。所以,在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中,在开发、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企业是否有改变传统管理和业务处理方式的决心,哪怕是只改变一部分也要成为企业的共识,要考虑软件的功能是否适应长期应用发展的需求。
2.国际承包工程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的益处
对于国际承包工程来说,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减少或基本消灭因工程管理人才流动带来的信息资料失效或丢失。当不用信息化管理时,即使人人有电脑,工程人员都在电脑中处理数据,但实际上公司的资料和数据还是在雇员个人手里,和以前记在个人的小本子上一样属于个人掌握,特别在工程投标报价数据的掌握上,投标报价数据是承包公司最重要的企业机密之一,在不使用投标报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国际承包公司,公司最害怕报价师的流失,一旦报价师流失,该人负责的报价数据即使还存在其使用的电脑中别人也不能或不敢使用,一旦实施信息化管理,雇员在使用电脑时系统就自动进行了数据资料的储存保护,系统甚至不能让任何人拷贝走数据,这样就使公司的宝贵资料从个人掌握转化为公司掌握,多国际承包公司都从信息化管理中体会到了这一点的好处。
信息技术在国际承包工程中材料管理、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益处是国际承包商最为关心也最能体现效果的问题。工程材料和财务成本的信息化管理不但能起到节省材料、成本降低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还能起到增强国际承包企业行业信誉、提高社会声誉的作用,还能起到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损失、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作用。
3.企业业务处理系统的封闭使用是信息化应用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工程承包企业中,在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某些专业系统特别是财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封闭在自己部门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带到了国际承包工程中。从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看,在一个企业中有封闭的系统是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更不适应信息化发展应用的需求,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已经证明,如果企业不下决心或不愿意打破某些封闭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会成功的,相应其工程的信息化应用也会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4.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应用的方式
国际承包工程的信息化应用方式一般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就是只要工程所在地能解决电话通讯问题,工程项目就必须直接通过远程联网使用企业的信息化业务处理系统,这样企业可以对工程项目实施直接管理控制而不需要工程项目上报报表。分散式就是让工程项目自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工程管理软件或者自己决定用手工式的计算机辅助处理,这样企业只能通过工程项目报表(而不能有把握确认报表是否真实)来管理工程,而从许多国际承包工程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过程看,大多数工程项目都不会将实际发生的数据填写到报表中而必然会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有时是合理的、有时是有自我考虑的、有时是虚假的)后才上报。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属于工程承包企业直接经营的项目,因此其信息化应用不是工程项目自身的问题而是企业的问题,所以国际承包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必须与工程承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综合考虑,事实上不管是国内工程还是国际工程,其信息化应用是企业的一部分,工程项目不能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软件而必须按企业的统一规定购置安装使用,如果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所在地通信条件较好,工程项目甚至不需要单独安装工程管理软件而可以直接使用企业的电脑网络进行业务处理和工程管理,这种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方式在绝大部分国际承包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5.坚持应用是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任何信息化软件系统在初期开始使用时,都会给人不习惯或麻烦的感觉,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关键是要使用,只要坚持使用,就可以慢慢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中的数据积累越多,以后的使用就越方便快捷,不但是国际承包工程,信息技术在任何行业中的应用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提高效率、提升效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