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工程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化学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专业认证;师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64-02
2013年6月,我国成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高度关注日益增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更是在全球化浪潮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必由之路。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发掘某些秀学生的卓越品质,以此来昭示专业建设的成就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业绩,而是通过评价所有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来评价专业办学的有效性。那么与学生学习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工程教育质量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从建校以来,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培养步伐、加强师德建设与师资管理以及引进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环节等多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是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明确了师资总量、队伍结构、梯队建设等主要建设目标;二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将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三是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师资队伍良性发展,出台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强化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发展。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现状,明确师资建设目标,成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系列相关制度,为本专业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 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成立负责规划设计教师发展的专门机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以激发教师潜能、追求卓越教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开展合作交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在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建立适宜教师发展机制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为今后教师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二 严格人才引进程序
学校在人才引进的方面严把程序关,根据学校《河北科技大学人才引进暂行规定》和《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人员调入、引进程序》等文件要求,学院根据本部门编制及学科建设需要制定本单位用人计划,在上一年度上报人事处。人事处根据学校师资结构及编制状况拟定我校人才引进计划,经学校审议后,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对符合我校人才引进条件的应聘人员,由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教学、科研水平及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初选合格者须通过正规的试讲和考核,由校院成立试讲评判委员会,对试讲人的潜质和对专业课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判,考察合格者,提交学校党政联席会研究审议通过后引进。并从住房补贴、科研启动基金和配备办公用品经费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近五年学院引进本专业博士共7人。
三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才,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按照《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由导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师德、教学、科研诸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近5年共有5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导师培训。为了强化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学院实行博士班主任制度,制定《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博士班主任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提高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近5年共有8名教师担任了博士班主任。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学校制定《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学校每两年在全校青年教师中组织开展一次不同形式、内容的教学竞赛活动,使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
四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在教师在职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后,按规定落实相关待遇。目前在全职教师中,共有16名在职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2名教师目前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省人事厅优秀专家出国培训项目,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积极鼓励老师参加学术会议,为他们创造置身国际学术前沿、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推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出台了《河北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访学工作暂行规定》,在本专业教师中,共有10人有出国学习经历,近5年中有6位教师有出国学习经历。
五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制定实施《河北科技大学干部、教师听课查课制度》。对学院主要领导、相关处室中层干部、教学管理人员(含教务处部分人员、各教学单位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系主任、普通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进行了相关规定。
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关于系部开展教研活动的有关规定》,文件要求系部每两周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教研活动,针对本系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并解决。通过教研活动,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对促进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 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工科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引进的教师中,主要是来自于一些985或211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但是由于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出校门又进校门,缺少在企业的工程实践的背景,这对于工科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讲,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学校采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3~6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参与化工企业项目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化工设计、化工生产等环节的工作形式,提高其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本专业建立起一支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良好。本专业教师队伍具有很强的工程经历背景和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经历过化工企业项目的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他们通过了解及参与企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化工设计、化工生产等环节的工作,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或承担(或参加)过一定量的企业合作课题。同时,本专业聘任了30名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环节和教学检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将来学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宝,王静康.参与化工类专业认证的思考和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周伟,严兴春,鞠萍华,林利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教学研究, 2013(4).
篇2
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更新,丰富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是以工程为基础,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工程设计和施工技能的培养。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砌体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涉猎内容广泛、枯燥、难度大。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推行信息化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1.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目前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信息化资源主要有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信息资源包括案例库、课件、录像、试题库、元素库等,内容丰富。虽然这些资源网络共享,但利用率不高。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资源共享意识较弱,事实上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园林绿地喷灌系统的设计施工、喷泉的设计施工仅仅靠传统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信息化教学,通过视频动画重演施工过程,才能更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
2.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完善
当前园林工程教学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但不够精练。最突出表现在施工录像方面,园林工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现场施工技能,录像能够将施工过程重演,但通常项目施工过程时间较长,如小型假山施工经历选石、采运、相石、立基、拉底、中层、收顶等过程,步骤繁多,内容枯燥,长时间学习观看容易产生疲劳,影响教学质量。
3.学生信息化素质不高
园林工程整体学习虽难,但部分简单的项目还是适合学生自主研究的,例如,砌体工程、道路工程,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弱。有些班级开设园林工程网络课程,很多同学完成任务后玩游戏、上网,缺乏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学习的意识。
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信息化教学优化策略
1.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自身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化教育成效,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宣传工作。向教师展示现有的院校网络平台,使其有意识地根据需要查找取舍资源,让其体会到信息化资源的优势;(2)多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由于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应该分类分期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例如,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软件应用等等,以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合优化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目标进行适当整合、修改。针对园林工程信息化资源,教师应将资源分类整合,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源再划分、细化,例如,上文提到的假山施工视频,可以将视频依据施工步骤剪切为7个简短部分,或者将每个步骤压缩再整合,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
3.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篇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广告的产业环境与30年前相比产生了质的飞跃,广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为广告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手快”的人才,同时,也必须遵循学术兼修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兼及“后劲足”的特点。网络时代广告公司人才需求的变化
广告业的发展与媒介紧密依存,媒介技术的急遽发展给广告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快速适应新环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许多综合类广告公司在上个世纪末便展开了网络广告的业务,如北京电通、灵智大洋、好耶、奥美、精信等。进入到21世纪,一些专门进行网络互动行销的公司开始创建,如新意互动、瑞意恒动、悠意互通等等。新媒体的冲击,使广告公司的人才需求出现了变化与调整。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告人最基本的创意表现力已经不仅仅限制在平靣广告、影视艺术领域,而必然延伸至数字化表现、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之上[1]。广告公司实力竞争的一方靣在于技术类人才的竞争,即其能否通过技术研发使网络广告更好的实现互动性与精准性。另一方靣则是策划创意类人才的竞争,在于其是否深谙网络媒体的传播之道、能否洞悉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策划与创意。
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超过5亿人,手机网民也飞速增长。新媒介迅速崛起,广告公司对相关人才的渴求进一步增大。如果将广告行业在媒介融合期遭遇的挑战比喻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高校与广告公司就如同战场的后方与前方。广告公司处于前沿阵地,他们对于媒介的变化、客户的需求十分敏感。而高校处于“战线”后方,他们为广告公司输送人才,也为“战争”谋划布局。双方配合得当,有利于广告行业的顺利转型,也有利于高校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目前,行业对新型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高校必须做到身处“象牙塔”而具有市场敏感性,人才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学术研究则能指导行业发展。
理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的院校类型较为多元,其中,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开设广告学专业的数量位居前三甲。理工科大学主要是指以理工科学科设置为主及为主要特色的本科院校。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广告学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院系,范围涵盖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其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依托理工科院校已有的人文社科类基础,突出广告学的学理性,将广告创意与策划,经营与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二是依托理工科院校已有的设计基础,强调人才培养中的艺术设计能力;三是依托理工科院校的自然科学优势,强化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与实现能力。因此,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广告学的学科归口主要指向文史类、艺术设计类和新媒体类。另外,新媒体素养以及新媒体广告的制作能力已经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关于这一类能力的培养已逐渐作为新的要求出现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之中。
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广告学科实务性很强,这使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前沿课程能否与原有课程体系有机整合,二是专业培养是否达到“学术兼修”的目标。就目前理工科院校的现状来看,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前沿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的整合度
1.学界关于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现状
从课程结构体系来说,前沿知识代表着广告学发展的方向,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专业知识研究广告学发展规律,是广告学学科得以存在的前提,它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关于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界多有讨论,2005年,云南财贸学院新闻传播系的老师提出了广告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想化模式,将广告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市场板块”、“沟通板块”、“广告核心课程板块”和“文化素质板块模式借鉴了美国西北大学IMC系、密歇根州立大学广告系的课程结构。这四部分课程既独立承担不同培养目标又相互渗透,共同营造整合行销传播的概念。这个体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不足之处在于,该体系没有表明广告学前沿的发展在这个四个部分如何实现有机整合。
重庆工商大学程宇宁教授提出了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该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工作室、业界专家讲座等方式沟通外界,应该说,该模式简洁客观的反映了对广告学课程体系“学术兼修”与创新发展的思考,既具稳定性,又具发展性。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一定不足,它对于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前沿理论的具体授予方式并没有做出严谨的区分。
2.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整合现状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认为:“对于部分高校来说,由于师资和硬件资源的不足,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和空洞,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社会发展需要。靣对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等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必须发展出新型的、具有开创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因科技发展带来的知识体系的变迁。目前,理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调整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局部性”和“滞后性”仍然是困扰课程体系调整的两个大问题。“局部性”表现为对既有课程体系的局部调整或者称“微调”,按照行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些适当的“添补”、“修改”,比如在既有课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而加入“新媒体概论”、“数字传播概论”等课程。“滞后性”是指课程设置始终跟在行业发展之后亦步亦趋,甚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
“局部性”和“滞后性”的改革目标在于“整合性”与“前沿性”,如何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机包含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既避免随着行业的发展被动的“修补”课程,又能够做到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具有前瞻意识。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从办学观念及方法上看“学术兼修”目标的实现
1.办学观念“重实务”
建国后,随着我国对工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工科性学科和工科高校的发展。这些高校的学科是按照行业归口原则设置的,并针对行业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6。广告专业也同样如此,学科的发展直接受到广告产业飞速发展的驱动,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重实务”的思维定势。但课程体系设置过度受制于行业的发展,会导致对学理性的忽视,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偏废。
暨南大学杨先顺教授曾提到,他们在与国内一些著名广告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接触中了解到,广告公司对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上手快,更要后劲足[7]。将办学目标与就业挂钩,可以培养“上手快”的人才,但持续的潜力、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与创造性的思维,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从“重学理”上来着力。如何均衡“实务”与“学理”,并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学术兼修、后劲充足,这是院校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2.文理学科未完全实现交叉发展
文理科渗透交叉发展,是当前世界理工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网络时代,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缺乏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缺乏技术教育的人文学科也是没有根基的。但目前看来,在办学方法及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并没有表现出非常好的应变能力。文理学科的界限没有真正打破,交叉渗透式发展也没有完全实现。许多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理工科院校仍重视专业的独立发展,缺乏院系合作,也缺乏理工、人文学科间的互相关联与配合,广告学专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所在学院的力量,以学院的特色为特色。如人文学院则重视策划创意能力的培养,传播与艺术类学院则着重强调艺术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做到将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相交叉,并互相借势的学校并不多见。
理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优化原则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合理的价值观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74-02
有机化学是一门探讨有机分子结构性质、有机反应途径机理以及相关产物分离与结构鉴定的基础科学[1]。在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有机化学被列为学科基础课程,面向动力机械环境材料类学科(动力、机械、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暖通空调、材料科学等)二年级学生开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发展方向以及其交叉学科的热点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然而,虽然已经修过普通化学,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依然容易感到内容多、头绪乱,学习吃力。这除了与有机化学覆盖面广、知识繁杂、理论抽象的学科特点有关外,下述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1)本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较短。(2)为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有大幅度删减,仅保留了跟环境工程学习联系密切的部分,导致课程体系存在缺陷,知识环节容易脱节。(3)学生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甚至在高中阶段没有学习过化学,跟不上课程正常进度;(4)学生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设立有机化学科目感到迷惑,觉得和专业相关较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打了很大折扣。针对上述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有意识地在提高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知识复习和梳理等环节进行改善加强,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此,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以便更好地推进有机化学教学。
一、讲好绪论,正确引导
绪论是整个有机化学教学的简介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中的正式章节[2]。讲好绪论部分,阐明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积极主动地学好后续章节。在这一部分,教师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发展前景,并概括了有机化学的教学特点、重点和学科学习方法,希望学生对所学科目加强了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特意阐述了有机化学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虽然涉及较浅,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有机化学的必要性。通过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以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充斥室内外环境等生动的例子,学生开始意识到媒体报道的各种环境污染和有机化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
二、改进教学环节,促进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也是应付了事;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集中,慢慢地就开始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甚至伏案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抱着课外书读得津津有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对教学环节作了如下改进:
1.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相应章节适当增加了一些名人轶事、有趣的实验介绍和教师的部分实验室经历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部分讲述德国化学家韦勒因一时疏漏而失去了发现化学元素钒的机会,教育学生工作学习中不能疏忽和粗心大意;卤代烃章节中简述了化学家格利雅“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鼓励学生好好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旋光异构部分提到了帕金森症的治疗药“左旋多巴”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次用镊子分开左旋和右旋晶体;芳香烃苄基氧化过程中,介绍实验室曾经滴加浓硫酸过快,反应物冲出瓶口,把一个学生吓得发誓以后再不做有机试验的经历等。通过插播类似“小广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之余,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一些试验技巧。
2.加强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中国“90后”大学生勇于展现自我,自信张扬,逆反心理较强[3]。他们要求教师的授课角色顺应时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因此,要真正做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就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前和课间,教师都留下一些时间和单个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和学生一对一地交流,会让学生感觉被关注,更容易接受一些建议。在课堂上,教师也努力改变“满堂灌”的做法,讲解时会经常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鼓励他们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困惑。课后欢迎学生就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交流探讨。这些行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帖耳的课堂模式。“90后”大学生远远不满足自己只是受教者的身份,他们很喜欢尝试受教和参教两种角色。有机化学不可避免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仅仅依赖书本上的枯燥文字和简单图片,学生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而电子课件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教师号召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课件插件制作。事实证明,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画的结构式、机理示意图效果出众。而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对一些抽象概念也加强了理解,学习兴趣大增。此外,教师也注意到这些电子课件虽然比起板书更形象直观,可以快速传递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但也同时可能造成授课速度过快,学生无法跟上进度等问题。而采取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注重复习梳理
有机化学表面上知识点众多,反应繁杂,机理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内容都能归结到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这点,就容易死记书本上散落的知识点,难以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即所谓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对交叉知识点反复提及和前后印证,如在绪论部分已经把有机化学中几种反应类型讲解清楚,课程以后涉及每个反应都会自动归类到基本反应类型中。又如介绍完SN和E反应后,每次遇到一种底物,都会要求学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产物,以期学生能熟练掌握;每次课和每章节都进行复习梳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本堂课和本章内容有效组织起来,整理成知识单元;而全部内容学完之后的总复习则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
事实证明,采取上面一系列措施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这不仅对本科目学生学习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积累,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满腔的热情享受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等.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78.
[2]殷焕顺,周杰,钱萍,等.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07,(35):61-63.
篇5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篇6
关键词:高职化工制图教学改革
化工制图是化工领域工程技术上用来表达设计思想和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手段,任何工程技术方案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依据,因此化工制图被喻为化工技术工作者交流技术思想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全面,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化工制图》教学中,同一位教师多年都在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师讲授内容和方法已成定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往往书本上的工艺设备例图已经落后淘汰、先进的设备又没有涉及,导致学生进入工厂无法学以致用。其次,传统的《化工制图》教学中,通常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认识化工行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哪些化工工程学科会用到这些知识,使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和全面性。再次,传统的《化工制图》教学中,许多老师严格遵守国家制定和的制图基本规定,过于强调制图规范,把精力放在过高的图面质量上,而弱化了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培养上。最后,传统的《化工制图》教学中,由于课程直观性差,抽象难学,因此教师讲得特别多、特别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尽管老师讲得很卖劲,学生掌握情况与老师的预期仍有很大差距。
因此,传统的《化工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强调课程的基础性而忽视学科的发展性,强调课程的独立性而忽视学科的交叉性,强调图面质量的要求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理论性而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化工制图》教学内容出现了两种情况:要么是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照搬照抄,要么是将化工图样的简单粘贴。合理的《化工制图》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应具备以下特点:①以投影基础为基础,以机件表达方法为中介,以化工图样为主线,将机械制图基础内容融入化工制图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化工制图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②根据化工设备图与机械图样的共性与特殊性,在投影基础和机件的表达方法教学内容上解决了处理机件形状问题的能力后,直接进入化工制图的学习,将机器零部件、连接件和装配图等具有共性内容以化工设备图的表达特点进行讲解,突出了化工制图教学重点;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解决学时少及今后工作要全面应用的矛盾,即化工制图详细讲解用得最多的化工设备图、化工流程图和化工设备布置图,略讲化工设备及管件的平面展开图、化工管道布置图等内容,使得学生在今后工作应用中可以通过自学来补充完成;④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贯穿教学的始终;⑤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制图基础、具有空间思维能力、具有处理化工制图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服务为目的。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2.1 授课方式 在《化工制图》教学中,采用黑板讲授、化工制图多媒体课件和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用黑板讲授作图利用笔、绘图仪器求解作图,教师亲自示范做图步骤、做图思路,能让初学者耳濡目染,使教师讲的速度和学生学的速度相吻合,可以引导和规范学生手工绘图,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图面质量得到提高。
采用化工制图多媒体课件讲授作图,配有一定的动画,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图文并貌,并可以展现由二维图形向三维模型以及由三维模型向二维图形的转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采用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化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具有快速处理绘制化工制图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制图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2 考察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采用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与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成绩相结合给出课程总成绩的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几何构型大作业成绩、化工设备模型大作业成绩和测绘绘制化工单元装置的流程图及布置图大作业成绩四部分。期末试卷由试卷库抽题,以促进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成绩则以限定时间内上机绘图进行考核。
2.2.3 课程反馈 在《化工制图》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制图基础、具有空间思维能力、具有处理化工图样能力。在后续专业课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基础、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势必会考察学生对化工制图课程的持续掌握程度,对课程进行反馈。使授课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修正,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2.4 能力培养 化工制图课程是一门形象思维很强的课程,要不断地由物画图、由图想物。化工制图课教学的中心是表现形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感性认识的积累与形象思维的启发与诱导。这就需要合理地使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化工制图》教学过程中把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几种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振珂,许春树.化工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篇7
【关键词】特种加工;多元化教学;探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硬度、高强度和高脆性的难加工材料在国防、军工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尺寸微小、结构复杂特殊的精密零部件制造需求也日益增加,仅依靠传统的机械切削加工方法难以满足新的加工要求。特种加工(Non-Traditional
machining)也称“非传统加工”或“非常规机械加工”,是利用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等能源来达到去除或增加材料的加工方法,因其具备的诸多优点,成为了现代先进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特种加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新加工工艺领域的认知、拓宽学生加工思路、培养学生对各种加工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内的许多工科院校均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了特种加工课程
1 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种加工是指利用力、热、声、光、电、磁、原子、化学等能源来进行加工的非传统加工方法,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精密与超精密磨料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工艺规律以及应用范围,涵盖内容特别广、前沿知识更新特别快,并与物理、化学、材料、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特种加工课程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只有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地了解各种工艺方法的加工条件和适用对象,才能够培养出学生主动思考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特种加工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较为繁杂、高深,但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按照教材内容体系传授,教学方式多停留在教师课堂理论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理解、记忆、认知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存在较大难度,学生上课热情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受到设备条件限制,特种加工课程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能利用特种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无法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
为了解决特种加工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出了“多元化”的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方法。
2.1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材+黑板”是进行课程讲授的主要模式,对于特种加工课程,涉及的加工方法多、内容知识面广、工程背景强,很多理论知识晦涩枯燥,依靠老师的语言讲授和简单、抽象的板书讲解,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授课意图,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24~32个学时,受到学时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展开深入讲解,对于每一种加工方法的讲授只能浅尝辄止,不能做到讲清、讲透,即使在黑板上绘制简单的图形,也难以将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而且又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
现代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教学内容结合成一体,通过交互式操作,向学生呈现图文并茂、鲜活生动的信息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记忆。多媒体教学凭借丰富的表现力,可显著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特种加工的每一种加工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及特点,语言讲解晦涩难懂,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对真实加工案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直观地展示各加工技术的加工机理及微观物理过程,使抽象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加工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可以有效弥补学时不足的弊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课堂互动的案例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授理论知识的主体,而学生作为被动的一方接收知识,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开拓与发展。另一方面,特种加工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要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需要在课外获取,仅通过课本让学生了解各种加工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学习了基本加工理论和工艺方法后,针对典型产品零部件案例,设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该零部件的加工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研讨,教师对此进行点评。例如航空发动机叶片上的冷却孔,可以采用电火花穿孔、电解打孔、激光打孔等技术方法进行加工,因此可以设立若干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该类零部件的结构和材料特点,并根据每一种特种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辩证的分析其各自具有哪些优缺点,最后确定实现该零件高效、精密以及低成本制造的加工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具体的产品案例和特种加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扩展至实际工程应用的层面,有利于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另一方面完成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角色转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积极开展工程实践
实践性强是特种加工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特种加工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安排一定课时的观摩和实验环节,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各种机床设备,并指导学生在机床上加工一些简单形状零部件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使其了解课堂中所学的内容究竟可以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实验室的观摩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真正的工业化生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特种加工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应该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深入工业企业,拓宽学生视野,使其直观的了解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等各种特种加工设备在生产中的普及情况,现场感受特种加工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对特种加工技术的生产组织、产品类型、生产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其今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
总之,对于特种加工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内容丰富、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理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晋春,白基成,郭永丰.特种加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2]张桂香,李志永,高军,等.“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20-221.
篇8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教学改革 高职
化工自动化是连续化、大型化、复杂化的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安全、节能、降耗、提质、增益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化工企业人员来说,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术。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仪表及控制仪表;能够根据控制规律的特点,整定控制器各种参数使自动控制过程能够平稳顺利的进行;能够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及对控制系统的了解,优化控制方案。本文将结合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供大家探讨。
一、目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教学内容的选取缺少企业支持
化工仪表课程一般都是在学校完成,企业基本没有参与,校企合作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无法适应企业需求,由于高职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应加强对地方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已面临淘汰或者现阶段极少使用的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知识要少讲、粗讲,对于企业经常使用的要精讲、细讲,从而为学生顺利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训条件相对匮乏,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一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以化工生产中的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包括化工生产中四个主要的工艺变量检测、简单和复杂控制系统以及典型的化工单元控制方案等组合而成,需要加强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属新组建院校,硬件设施薄弱,即没有自动控制系统装置,也没有化工仪表维修工竞技实训装置,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使学生只能学习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理论知识,学生仪表操作与维护、生产过程的控制等技能的培养较弱,偏离了职业院校教学目标。
二、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大部分都分配到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操作、控制及设计等岗位。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仪表及自动化知识,必须能够正确的选用和安装仪表,能够读懂工艺流程图,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中各控制规律的参数特点,并能够正确开停车。因此,对于高职专业学生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仪表知识,从而在技术设计、正常运行中,都能够同自控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正确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应以实际工作应用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满足实际工作对学生在仪表及自动化方面的要求为原则,综合考虑相关岗位对仪表知识及能力的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需要什么就讲什么,使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
以化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把内容陈旧落后的或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的少讲或不讲,在有限的课时内,坚持“少而精”的教学思路。由于高职院校均有化工单元仿真操作软课程,部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可与化工仿真课程结合在一块讲解,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对于复杂的电路图、对象特性和建模中的公式推导等可省略,只讲被控对象特性参数即可;对于各种高级控制系统的介绍,可不再重点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降低理论要求,增加实用内容,注重外部特性及其应用,如检测仪表中的四个工艺变量测量的意义、类型及选用、安装、维护等,各种控制规律参数的整定方法,典型化工单元控制方案进行重点讲解。
三、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直观、具体、生动地描述仪表及自动化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化工单元典型控制方案为例,对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如精馏塔自动控制方案,教师布置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确定控制方案,然后老师对其方案进行校正,并对各小组设计控制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控制方案。通过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强化了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知识面。网络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很多新的仪表及自动化控制方案都可能在网络上出现,而许多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包括研究所专家及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也常常出现在网络上,对各种仪表及自动控制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海川化工论坛、化工技术论坛等国内著名的化工技术知识论坛网站,可以提供许多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同时提供在线帮助,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交流平台。
四、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是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实训条件建设力度,购买化工仪表维修工实训装置、各种检测仪表等实训设备,充实校内实训中心,同时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化工企业合作,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实训、实习搬到企业中去,加大实践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的化工单元仿真操作软件进行教学,由于计算机仿真软件能便利模拟出正果自动控制过程,其操作条件和参数便于改变,可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思考与分析各种操作条件和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化工单元仿真系统操作,可以对操作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调高;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自动化知识的理解。
五、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新的控制技术与化工仪表不断发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化工“双师”队伍素质。一方面教授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首先要利用假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每年在企业中锻炼的实践至少一个月,这样才能接触到较先进的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其次要参加本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再次要在企业中指导学生完成校外实训学习的同时自我充电。另一方面学校要在企业中聘请一些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本课程校内外实训。
高职教育现阶段处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以及高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工仪表人才。
参考文献
[1]厉玉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艺出版社,2010.
[2]梁钢锋,刘亚,郑绍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9:158-159
[3]石梅,李中,郝红,徐惠芳,齐智涛.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8-83.
篇9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学生;价值
前言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实践和认识关系为基础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存在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同时价值的各因素相互独立且相互作用。
能够满足价值主体正当需要的客体就对主体有价值,相反不能满足或者有碍于价值主体需要就没有价值。实践是制造价值主体的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此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主体是学生( 实现何种价值),教学中涉及的其他因素都是满足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的客观实在。通过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调查结合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要求进行分析: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顺应时代特点,结合大学生价值,更主动推进社会进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工程。更能实效的完成当代课程改革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高校736名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分别以一百为满数对业余体育活动和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
2.资料分析法:查阅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政策及评价要求;“十七大”报告内容。
3.逻辑分析法:通过现有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科学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业余体育活动喜好平均分值为68.25,对公共体育课程喜好平均分值为56.76。问卷调查结果很显著——大学生对于业余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远远大于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为何精心设计、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课程不及业余体育活动的引力和影响。二者都服务于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但是影响大相径庭,业余体育活动任由学生选择的因素较大更接近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我们从我国宏观高校体育课程态度和高校学生价值变化入手,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高校学生价值实现的影响。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围绕教学主体实现的各种因素是相应主体的客体部分。教学是主体实现价值的实践部分。
2002年以前我们国家对于高校体育的要求都是以指令性计划颁布实施的。2002年以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与其相符合的就是对学生评价的对应变化。2002年7月以前实施的是《大学生体育课达标标准》。2001年元月在广州大学召开“2001年全国大学校长体育工作研讨会”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希在报告中提到:‘多年来我们对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跑、跳、投三项体能测验,结果发现 ——学生体能测试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学生体质测验不和格不可能是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存在,应该是普遍现象。说明《标准》的制订、实施偏离了现实学生的情况。2002年7月后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相对2002年以前对于学生的锻炼项目有所放宽。
2002年7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前比更符合学生的现实,但是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在发生巨大变化——高考招生年龄段大范围放开,导致考生年龄差距加大;学生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受父母能力影响较大;学生客观条件、起点不同,却用相同健康标准去推动健康工程只能满足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行使管理权。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身体健康是学业完成和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而练习体育课内容,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体育课程结业以后是一种负担的摆脱,很难建立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激情。
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
恩格斯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的性格将主宰时代的性格,高校学生是青年人的杰出代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了学生的价值实现而设置,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指令性模式,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创造条件。
二、结论
课程建设要有时代感,紧跟历史潮流。历史上教育是对经验的总结和传授——这样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现代的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知识发展的预测,教育面向未来是当代的教育的主流。同样高等教育中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应该具有一定前瞻性,满足于学生未来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
三、建议
学生的身体生理基础不同,对于体育运动技术掌握不同,遗传造成的运动能力不同等等众多客观因素条件下采用相同模式进行评价可能形成评价结果有一定不公平性;强制的迫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缺乏积极性的调动,这样的结果可能含有不科学因素。
为了公平、科学的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考虑取消强制的评价形式,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及锻炼方法途径开发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发展,真正拥有健康身体从事未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体育艺术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13号文件.
[4]“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
[5]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电子实习;课程;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14-02
电子实习作为工科类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是大学生具体运用电子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必修课程,也是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电子产品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电子产品用途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提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新的要求,而且也对电子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满足新要求、迎接新挑战,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不断探索工程应用型电子实习教学的新模式。
一、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工程应用,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多以电子产品电路板的焊接、装配和性能调试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常用仪器设备使用和基本技能训练,形成了模块化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阶段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式教学法为主要代表的电子实习教学模式。虽然国内电子实习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但由于这些模式只是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模拟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所以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方面与现实工程应用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1.产品研发方面存在的差距。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产品的种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企业要想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动向,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不断改善产品品质、优化产品功能、改变产品款式、增加产品型号、开发产品新用途来吸引消费群体,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内容主要以现成的电子产品作为对象进行元器件装配焊接、故障排除和性能测试,不仅很少考虑产品的种类、款式、型号、功能或品质方面的情况,更不用说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经济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了。
2.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差距。企业产品设计有特定的部门负责,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产品功能要求设计产品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型号和封装类型,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的产品设计基本上还停留在模拟环节,学生只是以教师提供的产品原理图、元器件的型号和封装类型为依据,用设计软件比照现成图纸资料模拟绘制产品原理和电路板PCB图,没有真正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内容,与企业产品设计的要求相差较远。
3.产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差距。企业产品生产也是由特定生产管理部门负责,配备有生产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生产进度,下达统一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保证产品满足技术要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重点强调产品的装配、焊接过程,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缺少生产管理环节。
4.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投放到市场进行销售,所以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有设备齐全的质量检测部门。大多数企业还专门制定“三检”制度,要求只有通过生产人员自我检测、生产人员之间相互检测和专业检测人员检测之后都合格的产品,才能投放到市场进入销售环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对于制作出来的电子产品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有的检测设备和仪器也不齐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对产品进行检测,教师只是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在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质量也就很难得以控制。
5.产品维修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电子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企业的售后维修服务部门也日益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旦出售的电子产品出现问题,企业售后维修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排除故障,满足消费者在维修服务方面的要求。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教学模式在实习产品的维修服务方面考虑很少,在教学完成之后就把实习产品当垃圾废品随意抛弃。
二、探索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为缩小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与现实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打破校内校外体制机制壁垒,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就需要突破目前模拟工程应用为主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通过工科类普通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企业产品研发中心、企业建立工科类普通高校实践训练基地等形式,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环节的融会贯通,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1.产品研发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研发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内容与企业产品研发相脱节的现象,通过电子实习课程的教学选拔出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研发小组和团队,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和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协同创新、技术转让或者项目立项等形式来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直接为企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工科类普通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又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的研发成本。
2.产品设计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设计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模拟产品设计与企业产品设计相脱离的实际情况,增加创新理论、行业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组建专门的设计小组和团队到目标企业进行实习,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企业产品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原理图,选择元器件的型号和封装类型,结合现实生活的需要,优化电子产品的种类、款式、型号、功能和品质,设计更多更好的功能先进、实用性强、外观时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选拔。
3.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脱节的现象,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和实践训练基地,把电子实习课程的产品装配焊接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操作标准、技术要求和生产控制真正统一起来,通过企业实习等环节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这样既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协同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缩短上岗培训的时间,为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
4.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目前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缺少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的现象,构建起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接轨的电子实习产品质量控制机制,通过校企联合配备齐全检测设备和仪器,组建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和团队,负责实习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按照企业的标准严格实行“三检”制度,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检测、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质量控制小组和团队专业检测之后都合格的实习产品才可以交给实习教师验收。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质量检测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又方便教师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提高电子实习产品的工程应用价值。
5.产品维修服务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产品维护方面的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支持和鼓励学生组建汽车、摩托车、电动助力车、空调、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热水器、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电子电路维修服务组织或团队,通过建立校内校外电子产品的维修服务网点,锻炼学生查找收集电子电路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维修服务的本领,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进一步提高工科类普通高校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缩小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与企业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新方式,结合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维修服务等环节不断解决高等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才可以更好地探索出一些工科类普通高校电子实习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岑盈盈,朱建华.电工电子实习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张国云,彭仕玉,湛腾西.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