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的资料,总结了各种各种基于化学反应的食品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食品检测中的各种方法分析

(1)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第一,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安琼、董元华以及倪俊等人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第二,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第三,IC法(离子色谱法)。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2)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一,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第二,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二、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篇3

摘要:本文以提高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阐述了构建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利用虚拟实验室对食品理化检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虚拟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将抽象的实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可以扩展实验教学的实验条件,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操作技能。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食品理化检验;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75-02

食品理化检验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技术性学科,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卫生检验检疫专业中的主要课程[1]。食品理化检验涉及的交叉学科多,实验教学使用的仪器种类多,考虑到大型仪器操作复杂,更需要学生多动手操作的因素,因此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环节。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资源投入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2]。例如,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硬件如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数量无法满足学生数量激增的需求;并且由于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在仪器设备维护和更新方面也不能完全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基于计算机平台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因具有自由度大、安全性高、灵活性强和节省资源等特点,因此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和时间限制,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进行课前预习;又可以作为开展正式实验前的情境模拟,这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延长仪器的使用率,减低实验室消防安全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探究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到食品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虚拟实验室的内涵和特点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是基于虚拟原型技术而建立的网络仿真模型,在校园网平台上营造出模拟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实验资源等内容[3]。其目的在于力求用计算机合成的人工环境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

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软硬件结合,最终实现整个真实实验的所有功能。软件平台是整个虚拟实验室的基础,它是基于B/S的网络结构,由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软件生成[4]。由于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故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并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登录虚拟实验室网站,模拟实验流程和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

在虚拟实验室中有三种人员角色:实验指导老师、学生和实验室管理员,他分别具有不同的权限。实验指导老师可以在线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包括布置实验内容、对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修改、实验心得的交流,以及实验后作业的批改。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平台上自主设计实验程序和步骤,也可以模拟大型仪器的操作,对仪器进行配置、连接和调节,进而熟悉实验流程。实验管理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安排实验时间和内容、实验内容和报告等[5]。

二、食品理化检验传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是以食品为样品,采用诸多相关课程知识与技术进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是无法进行实验流程和实验仪器的操作。因此在实验课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既要熟悉并完成实验流程,又要熟练安全地操作新仪器,其教学效果往往不佳,会造成学生对过程的一知半解;并且由于仪器数量有限,很多学生都无法亲自动手操作,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虚拟实验室的教学优势

1.实验内容更生动易懂。食品理化检验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为基础,采用限度地分离、浓缩、萃取等分析技术,讲授食品营养成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验检测原理和技术[6]。其特点是内容多、涉及学科广、技术性强且原理复杂,并且由于食品来源多样且组成复杂,造成相关的检验项目繁多。而虚拟实验室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等进行直观生动地演示,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并且学生会对通过互联网的新型方式获取知识更有兴趣,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在实践中发挥自主创造性,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查阅资料或者在线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并修改设计方案。

2.弥补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避免各种风险。近年来,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实验室超负荷运转以及实验教师工作量的增大。因此,很多实验项目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但因条件有限而不能开设实施[7]。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如果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已经熟练了仪器操作,亲自上机操作时可以有效利用仪器,减少仪器的维护费用,极大地节约实验费用。另外,对于有毒、有放射性、易燃易爆的试剂,由于学生在虚拟操作时候已经知晓如何规避,因此会减少实验中的隐患。

3.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鉴于食品理化检验实验的特殊性,要完整地完成某些实验一般需要1天时间。例如脂肪的测定,对样品进行处理比较耗时。如果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就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在上课前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进而提高实验课的上课效率。

四、虚拟实验教学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虚拟实验室有着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可重复操作、不受环境和时间限制、节约资源、安全性高等。在对我校2013级食品安全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的认同度达到87%以上。另外,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虚拟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对实验兴趣、增强动手操作、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但是,虚拟实验室不能完全代替实际的动手实验操作,有些故障和突况只有在真实的实验场景中才能发现。此外,学生对于虚拟实验的实验操作只是感性认识,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增强实验技能。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使二者发挥各自的优点,故提出以下建议:

1.提倡学科交叉。结合虚拟实验室依赖网络技术的特点,加强《食品理化检验》与信息技术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使虚拟实验室更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

2.合理安排虚拟实验室与实际实验两者的教学比例。在《食品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大型仪器操作或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侧重虚拟实验教学,这样能够节省传统示教教学法的时间,提高效率。对较简单的基础性实验,在课堂上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可依托虚拟实验室的课后交流功能,让学生多加强实验交流和完成实验作业。总之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实验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多元化评价。以往教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得分来完成实验评价,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学生人数多且时间有限,因此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评价。引进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跟踪学生完成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实验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实验心得交流,多方位、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评价。学生也可以登录虚拟实验室的交流模块,进行实验前的交流,还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分享对实验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黎源倩,孙长颢,叶蔚云,等.食品理化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刘泽良.发挥虚拟实验室建设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3-194.

[3]唐九飞,欧阳星明,于俊清.虚拟实验系统中操作重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0):2323-2326.

[4]李笑,董云耀.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2):132.

[5]韩琴,冷言冰,贾皓,等. 3R原则与虚拟实验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30):152-154.

[6]李芳,王苏华,邢光伟,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食品理化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1):67-69.

[7]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展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48-251.

篇4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篇5

关键字:电子产品制造技术;项目认定;学习过程化

1 课程背景介绍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是学院批准的“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作为一门以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制造业领域所需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电子制造企业的先进工艺知识和技能的、能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 学生情况分析

这门课程在五年制学生的第三年上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简单专业知识,如电路基础、模拟电路知识专业基础课,所以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零起点。设置本门课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练电子产品制造的工艺流程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基础薄弱,学科化、理论化容易使学生接收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不能真听讲,进而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反映出团队协作精神;相对于其他分析项目学生均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规范及条理性。

3 项目认定及教学资料完善

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实做为主的课程,它适用于五年制高职的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起点低,基础差,是没有接触过实际电路的学生。因此在实做内容的选取上,要有特点,要有特色,要选取一些比较容易不太复杂、比较新颖,趣味性比较强的电路,使学生看到以后比较感兴趣,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比较愿意学。

项目的选择有如下特点:

1、突出趣味性(机器猫)、增加实用性(FM收音机)、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前提下确认项目。项目中加入注重THT电子产品和SMT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

2、采用购买套件进行组装的项目。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套件组装更符合现代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采用套件组装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操作的规范性。

3、项目制作过程不仅有电路的制作,还有导线部分的制作,整机总装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

这两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试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束缚。

(2)渐进式课程体系体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做,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在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中简单的让学生完成一项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以典型产品为载体”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制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电子产品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载体的选择上遴选有更多教学元素的产品,结合教学设计将知识的内容有机融入产品制作之中,通过电子产品载体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专业教育阶段。

(3)教学过程步骤化。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两个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法选取的。第一个项目比较容易,对学生比较适宜,第二个项目在做完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加大了难度。通过完成以上2个典型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工作方法,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模拟企业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学习过程借鉴企业工作过程,企业工作过程是首先接受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实施、完成并进行评价。课程的学习过程是首先进行任务描述、准备环节、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实施方案、创设情景,再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制作机器猫项目为例说明以下教学实施过程,任务描述具体如下表1所示:

学生得到教学任务描述后进行准备环节、制定活动过程计划、学习活动实施方案等,详见图1所示。

篇6

关键词 食品化学与分析;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4-01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LU Jin-zhen 1 REN Jun 1 XIONG Han-guo 2

(1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41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according to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several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teaching reform;suggestions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从化学角度分析了食品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发生的变化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1]。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目前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没有根据专业产业需求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宽泛;教学内容多为理论课程,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单项理论讲解,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课程评价方式为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单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背课本、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借助动画、图像、声音等方式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如在介绍水分子氢键的形成时引入动画,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适当播放视频,可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色素之惑、反式脂肪酸等相关视频。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1 案例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在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多联系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结合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久后出现的硬化现象解释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结合巧克力的生产介绍油脂的同质多晶型;结合日常生活中家庭制作糖醋排骨的例子讲授糖类焦糖化反应;结合香蕉、苹果、土豆的变色现象讲解酶促褐变;结合冰淇淋、雪糕、蛋糕等食品讲解蛋白的起泡性;结合兰州拉面的制作介绍面团形成的本质等。案例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食品化学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可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如“水分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功能性油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脂肪加工中的危害控制”等。要求学生查资料完成报告,由教师进行审查,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展全班自由式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记录学生的观点,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

3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食品化学与分析应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妥善删减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3]。例如,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添加剂方面的教学内容应以其作用机理为主,而食品添加剂课程则应侧重于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内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介绍酶这一章节时,应将重点放在酶对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影响等内容,而生物化学课程则应侧重酶的特性、化学本质、催化机理及酶促反应动力学。

4 将前沿科技成果充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将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讲到单糖的构型时可介绍L-阿拉伯糖的生物化学作用;讲到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的结构时可介绍其生理功能、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讲到美拉德反应时介绍食用香精的制备、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抗诱变性能、消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性能以及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即使是实验课,也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质的提高。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教学规律,适当提高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主要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方面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掌握食品化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并且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4]。

6 改进考核方式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过程的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所占考核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到50%~60%,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心学,考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考后便将课程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可将平时提问、课下作业、课前相关知识的播报、课程小论文或报告、挑选简单内容让学生分组做课件上讲台讲解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每上完一章内容,分组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学习理解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知识面。期末考试试题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7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欣.食品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6):14.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食物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要想保证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保证人们健康饮食,就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测,重视食品销售、生产和加工等各个途径的安全检查。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食品生产或者是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这需要人们找到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准确性、高效性的食品检测技术。随着现代科学不断深入研究,我国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方面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种高质量、高效率的检测技术得到很多人喜爱,不同食品生产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1.1生物传感器法

人们身体健康和食用食物很大关系,病从口入就说明不健康的食物会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害。这主要是因为食物被细菌污染,人们也就很容易感染上疾病。比如疯牛病和禽流感等都是食物携带病毒,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我国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主要是物理化学方面的感官检测或生物检测,存在很多问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确定都很差。就生物检测技术来说,检测所需要细菌很多,因此,需要在检测前培养细菌,这就浪费一定时间,然后等将近一周左右时间,检测结果才能出来。但是这段时间内可能已经发生灾情[1]。因此,高效食品检测技术很有必要。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主要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病菌开展检测,检测效率高,并且检测准确性高,可以利用和开发的空间很大。检测食品时,通过观察传感器上的生物化学反应,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

1.2化学试纸比色法

[2]化学比色分析法是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快速检测技术之一。这种方式通过对食品中主要分析相应化学成分,然后将需要检测食品采用化学反应方式做显色实验,将颜色和正常标准颜色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果。除此之外,关于微生物检测纸片历史起源很早,可以准确检葡萄球菌、菌落总数、霉菌、大肠菌群以及沙门菌等测。比如在大肠菌群的试纸检测餐具表面时,检测效果很好,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节省时间和材料。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测积极使用化学比色法可以提高检测效果的精确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样这种方式操作简单,结果清晰。不断的研究和完善,这种方式方法实现准确性和敏感性的进一步提升。

1.3酶抑制分析法

[3]酶抑制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经常用到,这种方式相对其他检测方式而言成本低、检测效果好和准确度高等优点。这种检测方式和范围的应用也很广泛。虽然如此,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检测过程中,一些农药残留导致蔬菜检测会出现假阳性现象,影响检测结果,给农产品安全检测带来难度。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检验非食用物质技术的发展分析

随着国家在非食用物质方面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在不正当食品生产和加工方面打击力度很大,必须重视各个生产厂家非食用物质生产添加问题,坚决打击行为,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检测技术,实现检测手段和方式的提升,保证人们饮食安全[4]。

2.2检测农药残留法的发展分析

随着检测技术的提升,对食品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监督逐渐加大,促使我国在食品农药方面的检测技术的提升,降低农药在食品中的存留,提高检测技术的敏感度。同时需要加强对检测时间和检测精确性的研究。

2.3检测兽药残留的措施发展分析

通过不断研究发现,我国在兽药检测方面有了很大突破。检测残留的仪器和相关措施的效有所提升,相关药物检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阿维菌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β-兴奋剂、氨基糖苷类、氨基硫脲类以及喹喏酮类等[5]。

3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一直影响着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保证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检测技术,运用多种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实现检测结果精确性提升,保证人们食用放心,保证社会稳定。

作者:吕琳 刘天 单位:营口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万宇平.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新方向[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1,29(4):1-5.

[2]王伟华,韩占江,魏新军,等.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01-1101.

[3]方邢有,高志贤.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罂粟碱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5,24(12):1-4.

篇8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安全检测;苯甲酸;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98-02

防腐剂是指具有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增殖作用的物质。如果从抗微生物的角度称为抗菌剂。为了防止各种食品、水果和蔬菜等腐败变质,实践中食品的安全生产可以从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防腐。化学方法即使用化学制品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这种化学物质即为防腐剂。以下就防腐剂的作用机制及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作以简要论述。

1 食品防腐剂概述

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的物质,生活中又将防腐剂分为杀菌剂和保藏剂。杀菌剂是指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保藏剂是指具有抑菌作用的物质。但杀菌剂和保藏剂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同一物质,浓度低时能抑菌,而浓度高时则能杀菌;作用时间长可杀菌,作用时间短则只能抑菌。同时,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同一物质对一种微生物有杀菌作用,而对另一种物质只有抑菌作用。从防腐剂的组成和来源来看,可分为有机化学防腐剂和无机化学防腐利。有机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乳酸等,无机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亚硫酸及其盐类、二氧化碳、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

2 食品变质条件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繁殖导致食品变质从而失去商品价值。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是有一定条件的,食品本身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等,这些综合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着食品是否发生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2.1 食品特性

营养食品所含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变质一般称为发酵;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变质一般称为腐败。

2.1.1 氢离子浓度

pH值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食品的pH值范围不一样,动物性食品pH值范围为一般为5~7,蔬菜pH值范围为5~6,水果pH值范围为2~5。在一般食品中,细菌最适的pH值下限为4.5,因而非酸性食品是最适合多数细菌生长的,而在酸性食品体系中,则主要是适合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

2.1.2 渗透压

一般来说,微生物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较易生长,而在高渗透压中易脱水死亡。就微生物种类来说,各种微生物对渗透压的忍耐能力大小不同,酵母和霉菌一般能忍耐较高的渗透压。

2.2 微生物

能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细菌、霉菌、酵母菌等都可以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有的微生物是病原的,有的是有芽孢的,有的是非芽孢的;有嗜热、嗜温、嗜冷;有的分解蛋白质能力强,而有的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力强。有的微生物还能导致食物变质从而使人类中毒。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食物中毒和毒素型食物中毒,感染型食物中毒是指食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进入人体后大量繁殖。霉菌分解利用物质的能力很强,无论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糖类,都有很多种能将其分解利用。

3 防腐剂的作用机制

食品加入抗菌剂的结果,可能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也可能使其中的微生物仍然存活,这取决于抗菌剂的用量,因为抗菌剂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后才能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这种作用应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几个方面效应综合的结果。不同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代谢方式是有差异的,因而同一种防腐剂对不同的微生物的效果不一样。防腐剂抑制与杀死微生物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作用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作用于细胞膜,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物质外流,从而使细胞失去活力。如苯甲酸和酚类物质;

2)使细胞活动必需的酶丧失,很多抗菌剂的作用就是通过抑制细胞中酶的活性或酶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酶可以是基础代谢的酶,也可以是合成细胞重要成分的酶,如蛋白质或核酸合成的酶类;

3)破坏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使其失去功能。

4 苯甲酸及其盐类食品防腐剂的使用

苯甲酸是最早的一种食品防腐剂,1985年就已经开始对其杀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1900年大规模生产利用,许多天然果胶种中就存在。例如,安息树胶中含20%苯甲酸,红莓、杏子、苹果、桂皮中均含有苯甲酸。

纯苯甲酸为白色,具有光泽的鳞片或针状结晶,无臭或略带安息香味或苯甲酸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温度在25℃时,100g水中能溶解0.364g苯甲酸,100g乙醇中能溶解33.3g苯甲酸。苯甲酸钠为白色结晶,在水中溶解度比苯甲酸大,在0℃、20℃、和100℃水中溶解度分别为62.8g/l00mL,66.g /100mL和74.2 g/100mL,因此在实际中苯甲酸钠比苯甲酸更为常用。苯甲酸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由于苯甲酸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实际应用时要加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90'C以上的热水溶解,使其转化为苯甲酸钠后再添加到食品中去。若必须使用苯甲酸,可先用适量乙醇溶解后再应用;

2)由于苯甲酸对水的溶解度比苯甲酸钠低,因此在酸性食品中使用苯甲酸钠时要注意防止由于苯甲酸钠转变成苯甲酸而造成沉淀,降低使用效果;

3)lg苯甲酸相当于1.18g苯甲酸钠,lg苯甲酸钠相当于0.847g苯甲酸;

4)苯甲酸钠一般在汽水、果汁中使用时,应在配制糖浆时添加,苯甲酸钠、柠檬酸、悬浊剂必须先后依次加人,若苯甲酸钠、柠檬酸同时加入则会出现絮状物;

5)用于酱油时,苯甲酸钠要在杀菌工序中添加。

参考文献

[1]卢秀花,宋海燕,南京熙,等.两种天然防腐剂对延边黄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0(11).

[2]郭文辉.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甲酸和山梨酸的简便方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10).

[3]赵云雨.食品防腐剂山梨酸的合成及工艺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篇9

本书分为2部分,第1部分 着眼于聚合物材料在农业和农业化学品中的使用,第二部分聚焦聚合物材料在食品中的角色,共包含6章:1.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介绍合成活性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背景知识及其物理和力学性能;2.高分子材料在种植和植被保护中的应用,分别描述了高分子材料用于作物生长、植物保护、农业建筑材料、水处理和水管理方面的作用;3.高分子材料用于控制释放农业化学品,主要描述了在农业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在农业化学中缓释剂,能长时间避免活性剂被雨水和灌溉冲走;4.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介绍活性高分子在解决常规的食品加工生产中问题的基本原则,如制糖工业、果汁饮料和饮用水;5.高分子食品添加剂,主要介绍了以色素、抗氧化剂、甜味剂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分子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6.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包装和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在传统食品包装、金属食品罐头、可生物降解包装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1)介绍最新报道的使用活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它在农业中解决了与传统农药相关的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2)旨在获得绿色化学的新技术,它可以满足工业和农业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

本书可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对于食品安全、农业和植被保护感兴趣的读者也是有用的参考书。

篇10

食品研究的主要对象如糖类、蛋白质、淀粉等都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助剂和添加剂如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等大多数为合成有机化合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食品的营养健康、食品卫生与安全性评价、食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加工方面的专门人才。有机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专业后续的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学习。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以高鸿宾主编的《有机化学(第四版)》作为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食品类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及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该课程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难于记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规律复杂不好理解,知识零散不好学习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程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讲解,并将各类化合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基本理论和反应机理合理的分散。使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结合应用。注重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质及结构与化合物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及转化方式。将经典有机化学知识与食品科学特色知识合理的结合,如将动植物油脂内容在烃类中引入,将保鲜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防腐剂的化学性质、合成及应用在相关章节中均做必要讲解。虽然涉及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也是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对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性。适当的增加食品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组织一些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在食品类专业的应用。

二、精选教学案例,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本专业的相关实际问题精选出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组织分析、讲解并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机化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案例很多。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聚氰胺、地沟油、增白剂、瘦肉精、塑化剂等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和伤害。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是一种化工原料,添加到牛奶等食品中能提高蛋白质的检出量,但不等同于蛋白质。2008年7月至今已使1000多名婴儿患泌尿系统结石,危害极大。面粉中增白剂有效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对上呼吸道和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广泛用于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的加工,结构达百余种,某些结构类似于荷尔蒙,又称“环境荷尔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长期食用塑化剂会造成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异常、甚至引起畸胎和心血管疾病,塑化剂污染目前已成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添加于食品中的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β-环糊精等,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等,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的酯类等均为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将一些与食品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经过认真梳理后渗透进不同的章节,不但可以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浓厚兴趣。合理的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作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有密切的关系,还使学生平时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去研究和探索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

三、改革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以前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不分专业特点,均是通用实验,针对性不强。通过对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有学生反映实验内容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愿思考,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该校有机化学课程组认真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在安排2~3次实验讲解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之后,其它实验均选取与食品专业相关内容。苯甲酸、苯甲酸乙酯、苯甲醇、薄荷酮、肉桂酸等均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合成中间体,在讲解这些化合物用途的基础上,在实验中安排学生制备这些化合物。从胡萝卜中提取β-胡萝卜素、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从花生仁中提取花生油及从牛乳中提取分离酪蛋白和乳糖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对天然有机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综合与应用实验中安排了香料洋茉莉醇和葵子麝香的合成,也有学生做了葡萄糖酸锌的制备。通过实验教学一系列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物质制备和提取分离为主线,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内容为特色的,专业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这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