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研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89
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教学手段。为实现学生对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
,拓展教学手段
,实现多元化教学,更好地满足现代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不断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选择一些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以
提升
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例如,将一些生活中有关化学的小实验进行有效的收集,并运用到不同的实验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又如小组合作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现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沟通交流实现互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实验操作要点。另外,还有问题情境法。例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在演示实验之前,可以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还有哪些用到玻璃棒的实验?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在引导学生解答消除粗盐杂质的问题时,需要注意相关的原则: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或水,以易于分离除去;加入的除杂试剂要过量;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物质。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对粗盐提纯实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化,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
营造
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之中,营造出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互动式白板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比较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使得化学实验的展示更加具体、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实验现象。例如,微课教学中,教师提前录制一些化学实验的教学视频,挂在网上,在化学实验教学前,先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对相关教学过程的微观动画演示。如微观世界中化学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通过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实验内容。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演示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操作的步骤不变,只是变换了形式,用视频动画来表现,这样的方式更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拓展探究性实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实验操作,以实现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的提升,帮助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对此溴在H2O、C6H6、CCl4中的溶解度情况,让学生设想一下将其加入顺序进行相应调整,是否可以实现相关的实验目的。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可加强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创造性,拓宽思维的广度。又如,关于SO2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手中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可能会想到用NaOH进行酸碱中和,体现SO2的还原性,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该实验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只能宣告失败。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探究思路的引导,例如NaOH不行,可以使用C20H14O4,因为C20H14O4是红色的,这样就可以展示相关的实验现象了。在探究性实验中要注重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最好点到为止,主要还是以学生自己研究思考为主,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才能实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他们对相关化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验证,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创新,以
提升
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介入更多的探究性实验,
激发
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军事化
一p准军事化管理的初衷
学生难管p教师难教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管好学生?职业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分析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p措施和方法,开辟正确的工作路径。
1.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我校是由五所老牌中职学校整合组建而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因此我校的生源情况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状况。中职学生正处于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人生观p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固化定形,认知能力有限,可塑性强,如果关爱到位,引导得当,教育有方,他们一定会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仍然大有可为。
生源质量不高且严重不足的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变,那么职业学校如何才能摆脱招生难p管理难p就业难p发展难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这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的职责所在。从我校的情况看,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强化学生组织纪律性p提高学生身心素质p改善教学环境p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办法。
二p准军事化管理的成效
准军事化管理就是把军队建设的光荣传统引进学校,在学校管理中渗透军事纪律、军事作风、军事要求,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责任心、纪律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校委托有资质、有经验的外训机构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并成立了“训教中心”,建立了由主题讲师、心理辅导师、拓展师、教员、教研员和宿管近40人的训教队伍。训教中心承担学校日常管理、学生宿舍、校区警卫、主题教育引导等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礼节礼貌、内务卫生、仪容仪表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学管军事化作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我校推行伊始,就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其管理优势日益显现:校园干净明亮,宿舍整洁卫生;学生集合迅速,口号响亮,动作整齐;着装统一,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师生精神状态大为好转,教育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三p准军事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职业学校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在短时间内力图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职业学校利用外训机构,通过“托管”或“外包” 的方式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对重塑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学校对学管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还需要认真研究。
1.处理好学校整体工作与学管准军事化的关系
准军事化管理必须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有秩开展,准军事化管理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学校学管工作精力和重心应随着准军事化管理的深入而调整变化。
2.处理好准军事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准军事化管理比较严格,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职业学校在准军事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采用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尤其需要在柔性管理上动脑筋、下功夫,认真研究在准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做到刚柔相济p宽严适度。
3.处理好准军事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准军事化管理以养成教育为工作重点,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确实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处理好准军事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细化内容,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有秩推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4.处理好学习借鉴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篇3
【关键词】 婴儿,新生;窒息;血清酶;诊断
新生儿窒息指婴儿出生后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和混和性酸中毒,可致脑、心、肾、胃肠道等多器官损害,而血清酶学的改变与器官损害有直接关系。本文对117例窒息新生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进行检测,以观察窒息程度与血清酶学变化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窒息新生儿117例,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病儿,入院日龄均小于24 h,其中男50例,女67例;早产儿13例,足月儿71例,过期产儿33例;体质量4 000 g 38例;其中轻度窒息组84例,重度窒息组33例;健康足月儿15例为对照组,男8例,女7例。
1.2 监测方法
所有对象入院后第2天清晨均空腹静脉采血1.5 mL,对照组出生后12~24 h清晨空腹静脉也采血1.5 mL,采用CLT 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比色法检测酶学指标。
1.3 结果
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血清除ALT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88~6.61,P
2 讨 论
文献报道,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可高达82%,其中脑损害者占25%~72%,肾损害者占41%~57%,心损害者占25%~29%,肺损害者占23%~26%,胃肠损害者占11%~29%[1,2]。新生儿窒息早期,低氧和酸中毒引起体内血液重新分布,即肺、肠、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以保证脑、心、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如低氧血症持续存在,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脑、心、肾上腺的血流量也相应减少。此时上述器官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释放入血,使血清酶增加[3]。
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心、肝、骨骼肌和肾脏含量丰富。LDH分布于心肌、红细胞、肾脏、脑组织、肌肉和肝脏中。CPK位于胞浆和细胞器中。CKMB为CPK的同工酶,主要分布于心肌、膈肌、骨骼肌中。 αHBD主要存在于脑、心肌、肾等组织器官中。而上述器官有低氧损害时,血清酶值即升高。
本文117例窒息新生儿血清酶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窒息时同时存在脑、肾、心、肝、肌肉等器官功能损伤,统计学结果表明,ALT变化较小,AST、CPK、CKMB、LDH、αHBD有显著变化,且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上述血清酶值增加越明显。因此,临床上根据酶变化程度,可对新生儿窒息时器官损伤的程度、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从而减少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TNIONI A. Adhesion moleculestheir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Pediatr Res, 1996,39:191.
[2]MARTINANCEL A, GARCIAALIX A, CABANAS F G F, et al. Multiple organ involvement in perinatal asphyxia[J]. J Pediatr, 1995,127:789
篇4
【摘要】 目的:率先制作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方法:采用Apache HTTP Server + MySQL Server+PHP黄金组合工具,进行组织学实验教学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结论: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该套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及时更新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而学生(会员)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由下载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互动。
【关键词】 组织学; 网络管理; Apache; MySQL; PHP
组织学是从细胞这个相对微观水平描述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结构,是医科学生理解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础,也为医科学生深刻理解疾病发生过程中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提供参照,所以组织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的成败[1,2]。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活动,诞生了组织标本的电子图库,组织学实验教学模式相应的发生了巨大改变。老师在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组织标本之前播放组织标本的电子图片,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将要观察的组织标本有一个直观印象[3~5]。但是要完成这一实验教学活动则需要更多的学时数,这与现代高等教学改革中减少学生授课时数的宗旨大相径庭,显然,组织学现代试验教学模式仍需通过不断的改革加以优化,对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后进行网络管理,无疑会赋予组织学试验教学更多的生命力[6]。简而言之,组织学试验教学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会提前将实验课所观察的组织标本电子图片及其它教学内容发送到网络上,学生能够自由下载这些资源,并能通过这一管理系统上传自已的观点和疑问。本研究拟以组织学标本电子图谱为组织学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的主体,以Apache HTTP Server + MySQL Server+PHP黄金组合为工具[7~9],制作组织学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平台,最终实现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
1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
本研究通过联合使用Apache+PHP+MySQL组合[7~9],构建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借此实现对组织学教学资源的网络管理。该平台实现网络管理的基本流程可分为以下6个步骤:①向Web 服务器发出请求;②Apache 服务器对客户的请求进行分析;③PHP 处理程序从服务器硬盘或内存中取出用户要访问的PHP 文件,对其进行扫描,同时连接到MySQL 数据查找所要的数据;④PHP 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后,将按照文件的要求,把文件内容转化为HTML格式;⑤将生成的HTML 文件交给Apache 服务器;⑥Apache 服务器再将HTML 文件发送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浏览器将该文件解释执行并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上。
组织学试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的详细实现过程主要设计到两方面。一是数据库分析与设计,主要是制定系统管理员(admin_user)数据表、注册会员(user)信息表、章节类别表(zhang_jie)等数据管理表格;二是制作核心功能模块并编写源代码。图1显示的是本研究所制做的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的登录界面,包括系统管理员的登录界面(图1A)和会员登陆界面(图1B)。
2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
2.1 系统管理员对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
本研究构建的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平台采用了Apache+PHP+Mysql技术模式,运行其之前,需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等)中预先进行环境的配置。在服务器所在主机上依次安装Apache服务器、PHP解释引擎、MySql数据库和管理平台驱动软件后,就可以实现系统管理员及会员的登录,登录界面如图1所示。
管理员在后台管理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登陆信息后,系统进入管理员的权限管理界面,如图2A所示。在该权限管理界面中系统显示了管理员的三种管理权限,包括会员管理、信息管理、留言管理三个方面。图2A所示的是管理员的会员管理界面,图中显示了3个会员的注册信息,在最后管理一栏中,管理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如姓名、注册时所使用的校园网IP地址等信息来判断会员的合法性。图1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的登录界面
图2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维护、浏览与下载界面
由于组织学实验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是组织学标本的电子图谱,所以主要需在各章节下录入图片信息,图片信息的录入通过如图2B红色圈所示的“插入/编辑图像”按钮来实现。将各章节下的组织学实验教学图片资源及文字信息录入完毕后,可通过“信息管理”主菜单下的“信息管理”子菜单进行全部教学资源的系统管理。点击 “信息管理”子菜单(红色圆圈标示)进入如图2C所示的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界面,该界面允许添加更新图片、文字,或将过时的图片、文字进行删除。
2.2会员对教学资源的浏览和下载
学生在Internet网上进行会员注册之前,需知道该套管理平台所在主机的IP地址,通过校园网在IE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管理系统所在主机的IP地址(如127.0.0.32)后,按回车键会自动链接到管理系统所在主机上,此时系统会提示会员进行注册。
会员登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后具有两方面的权限,一是浏览与下载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二是向管理员留言,如图2D所示。在该信息区内,会员除了浏览图片和文字信息之外,尚可以直接通过拷贝的方式下载感兴趣的信息资源。
2.3系统管理员与会员的信息互动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除提供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以外,尚给作为管理员的老师和作为会员的学生提供了信息互动平台,便于二者之间进行有关组织学实验课学习疑难问题的交流。
转贴于
学生会员登陆管理系统后,留言管理权限包括“我要留言”(图3A红色圆圈标示)及“查看留言”(图3A红色方框标示)两方面。管理员的留言管理权限包括查看会员的留言、对相应留言进行回复。针对图3B中“lili”会员有关血细胞分类的提问,管理员在回复内容空白区填写的回复内容为“根据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来分类”。会员的留言信息倘得到管理员的回复后,可通过登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查看,正如图3C所示。
3 讨论
为克服传统与现代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本研究率先以Apache+PHP+MySQL组合而成的网络资源开发架构为工具[10,11],构建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借助该平台对组织学标本电子图谱等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通过该套网络管理平台,组织学实验课能够迅速上传并及时更新高质量的组织学电子图谱等实验教学信息,能够科学管理所注册学生会员信息,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安全性。而上组织学实验课的学生可以方便的注册成为该套管理系统的会员,轻松获取重要的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并能以该套管理系统为平台,咨询管理员(老师)有关组织学的疑难问题。图3 管理员与会员的信息互动界面
与以往的组织学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本研究所进行的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丰富了高等医学院校网络教学资源;②该网络管理平台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该网络管理平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组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④该套组织学试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必将会推动与组织学具有相似特点课程的试验教学,如解剖学、病理学等以形态学为主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孙莉,宫晓洁,毛庭枝,等.组织学与胚胎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8,17:392.
2 SilvaLopes VW, MonteiroLeal LH. Creating a histologyembryology free digital image database using highendmicroscopy and computer techniques for online biomedical education. Anat Rec B New Anat, 2003,273(1):126~31.
3 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 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大理学院学报,2008,7(4):54~56.
4 张耕,商爱民,王浩宇,等. 计算机辅助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5(5):71~72.
5 刘莉,邢文英,金辉,等.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解剖学杂志, 2007, 30(6):823~825.
6 Lessard Y, Siregar P, Julen N,et al. Multimedia and physiology: a new wa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knowledge.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06, 124:899~904.
7 卞腾. 基于Apache + PHP +MySQL框架的网络报名系统开发.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3):73~77.
8 徐辉. 基于PHP和MySQL的图片上传显示.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7, 20(9): 74~77.
9 Paolo Diviacco. An open source, web based, simple solution for seismic data dissemination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05,31:599~605.
篇5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同样也是士官院校改革的主旋律。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对士官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士官学员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加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阐述。
一、教员转变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士官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内容,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员首先要转变教育价值观点。按照素质教育的原则,学员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要“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员不能把教学仅仅看成是传授知识,应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渗透一些有利于学员持续发展的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注重知识点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员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建立良好的思维结构。
2、转变对待学员的观念
转变以往应试教育对待学员的观念,把学员视为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过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应试教育把学员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教学的客体,知识在实质上成为教学中心,获得知识是最高标准;而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学员视为教育的的主体,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形成具有发展能力的素质为最高标准。这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发挥学员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学员的内在潜能。所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学员为主体,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开创性地寻找走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二、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课堂教学中,只有掌握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员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士官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放在高于传授知识的地位上。例如,在进行某规律的教学时,应将发现此规律的过程讲述明白,不应单纯讲述规律本身的知识。特别是在讲授习题时,应及时总结推导过程的逻辑关系,重点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解题方法,不应以得到正确答案为唯一目标。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极端思维法.类比法、逆向法、虚拟法、对称法、移植法等。这些重要方法掌握,能较大的提高学员的能力和优化学员的素质,为今后不断地去完成新的创造,发现新的事物规律创造条件。
三、加强配套实验的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应重视配套实验的教学,尽量增加学员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要重视演示实验、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员的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的运用,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员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员的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实验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自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
其中,观察能力是指有目的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装置设备;教员的规范化实验操作;实验中现象、数据、图表、模型等能力,是实验的基础能力。操作能力包括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装配、测量,独立地进行实验等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指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进行逻辑的分析、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它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验能力的核心。实验设计能力是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统筹考虑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实验因素,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它是较高层次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考试
虽然教育界一致对“在素质教育前提下,是否提倡考试”争论不定。但是,考试本身具有检测教学的效果和反馈学员学习状况的作用。它能及时、较为全面地检测学员某阶段、某内容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员有效调整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改变教学策略,其本身也是学员能力的体现,应视作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知识管理 整合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和学者在KM或EL的单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提出建立适合KM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分析了KM的各种工具;中涉及了数字图书馆KM中的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营销和知识人员的管理等问题。但在EL和KM整合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在KM和EL整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中,作者强调KM和EL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使学习便利和组织能力发展;但是他们坚持两种不同的观点:KM涉及组织的观点和EL强调个体的观点。中提到关于KM和EL整合中短期性能支持和人们长期能力发展支持区分的问题。则强调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个体应该能够认识趋势,并确认他们正在从事的日常工作或主题的内在关联。因而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要求具有不同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及关系,分析和探讨两者整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2 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访谈的研究表明,KM和EL之间的感知连结没有开始运转,即整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少实现。KM和EL在概念和技术层次上的整合如此薄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整合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见图1。
2.1 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通常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所分隔为一个工作空间、一个学习空间和一个知识空间。为了能使学习有效,这些空间必须连结在一起。但由于每一个空间有其内在的结构,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它的人们的智力模型,因而会在这三个空间之间出现一个认知分离问题。将已有的KM概念模型连接到学习活动和现有标准中也会出现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2.2 技术层次上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作、学习和知识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实现。这些空间包括特定的桌面应用、EL平台和KM系统。每个技术系统有其潜在的内容结构,这将让这些系统整合和集成变得非常困难。
2.3 忽视学习过程问题
KM着重强调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并聚集于特定的非正规学习形式。KM系统聚焦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和知识的调度。然而,它们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过程自身,而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此外,KM没有充分认识到应以组织的形式促进面向有目的的学习。
2.4 引导度提供问题
如上所述,能力发展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期间。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组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完成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某些技能和专长。许多KM系统很少甚至没有为无经验的个体提供引导,而许多EL课程则提供太多引导,并且阻止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这被认为是整合KM和EL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们的导航或内容选择和隐藏则显得不灵活。根据结构主义者的学习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送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学习者个别地构造和社会性地联合构造。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宽范围的服务,以便帮助和促进知识构造,因为学习者自己可以对来自不同途径的学习主题构造出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提供给学习者的引导度应该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2.5 忽视背景问题
学习的观点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强调人类的任务总是依赖于它们被完成时的情况,即它们会受背景的特征和关联影响。KM和EL都有一个有限而又孤立的背景因素。首先,EL解决方案通常没有考虑在有组织背景下发生的集体学习和基于真实世界需要的学习目标;其次,许多KM观点忽视了信息块的传递不必表示用户获取新知识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如果个体的背景和特征被忽视,则学习可能不会发生。
2.6 内容构造和注释问题
理想地,整合KM和EL也意味着有组织地利用可用的知识资源作为学习素材。这将伴随着许多困难问题,因为与KM相反,EL主要强调传递个体化内容,开发存在于学习素材中的关联、链接和交叉参考。这个过程要求将素材构造成相对较小的片断,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建议的方式与更大的对象相结合。此外,所有片断和已结合的对象必须用足够的元数据来注释,以便提供关于与其他对象关联、先决条件、陈述方式等信息。关于这个工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而大部分需要手工来完成,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2.7 交互性缺乏问题
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经常缺乏交互性。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吸引学习者并让他们加入学习过程通常可以增加学习动机和收益。通常,KM系统中的信息块没有为教学而设计。为了成功地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块,需要将它们嵌入到交互学习活动中。此外,交互性概念缺乏操作定义。
2.8 动态适应性问题
自适应系统通常努力监控学生并选择下一个学习步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顺序适应性课程阶段:适应性课件阶段和动态课件阶段。尽管适应性课件阶段创造了适合基于静态学生模型的学习者需要,但是动态课件阶段可以观察,并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动态重新产生课程。在将来,特别是动态课件的适应性,更可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在KM系统中,适应性可以帮助重新利用现有信息用于教学。但是,传统的EL系统通常没有为动态选择和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安排做好足够准备。
2.9 内容认知不足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EL系统不支持识别主题间的趋势或相关性。对学习者来说,就是要让EL变得足够认知,令人感兴趣,阐述清楚等。
3 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KM和EL的整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则显的尤其重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阐述KM和EL整合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3.1 能力管理
构造一个框架,在能力和任务或性能结果之间设立一条连接,能力发展可以看作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组织需要支持个体,工作任务须与学习途径相关,即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它必须为学习目的提供内容,并支持学习者找到合适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支持学习的交互性,如在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个课程会议,或者向督学者和专家请教。此外,为了满足已定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目标,依照加权训练方法学潜在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够用于开发训练路径。
对于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力性能框架。然后,就可以通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的情况来诊断其能力状态,根据此状态得出个体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只有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力性能框架,采用动态适应性技术和措施,能力管理方法才能在KM和EL整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交互教学
在KM系统中创造交互教学,远离静态知识组件,为了学习目的,现有素材可以被讨论和重新利用。一个会话型诊断(CDA)能够根据技能提供诊断,学生或教员可以利用它来访问教学资源。CDA模型基于一个学习等级,在该学习等级中,技能被分解为必不可少的子技能,并且指明这些技能间的关系。
对于交互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关键环节:①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必须具有交互性;②要能吸引使用者;③在每个交互状态中,需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询问,以便将问题数量或成本减到最少;④给予使用者适当的主动性控制度;⑤使系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询问以及对该问题的解答系统又是如何进行答复的;⑥处理中断(临时主题转移)和子目标(替使用者回答系统问题提供信息或者得出需要使用者回答而其不能回答的问题的信息);⑦容许使用者询问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当需要时,使系统也能够询问使用者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⑧建立友好而有效的交互模型。
3.3 扩展学习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现有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从而达到整合目的。特别地,它可以支持社会学习和协作学习。现有典型的解决方法有最小活动计划方案(MAPs),如图2所示。该方法能够以组织方式培育自我组织学习。这些计划方案能够用一个具有足够启发式的描述框架进行描述,并且必须通过每个接受者来进行解释。该方案虽然不能描述分离的工作过程,但能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码,并通过包含有目标行为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现有的或新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EL环境和平台,对解决EL和KM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3.4 不同层次上的整合工作与协作
通过把管理员的背景意识结合成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可以改善以组织形式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学习环境应该捕获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环境传递方法应该考虑背景,例如通过裁减内容来为学习需求或长远的学习战略服务。最终,当为信息或学习目的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时,KM系统中存储的大部分资源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创造。
要使该方法有效,重要的是处理好概念层次、过程层次和技术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层次所面临的具体整合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要根据EL和KM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并通过措施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整合目的。
3.5 用虚拟界面整合KM和探索性EL
探索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为识别知识模式提供机会。虚拟界面并行支持用户多重询问。在两类与EL相关的领域,作者可以论证他们观点的可行性。这两类领域为:①动态仿真,学习者需要探索仿真结果如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②信息恢复,包括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因特网上收集信息资源。
EL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EL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界面或接口来进行EL,并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6 标准和KM技术对整合的支撑
IMS学习设计模型化语言支持KM和EL的整合。通过使用KM掩模方法论,为知识资本设计EL活动。由文献[8]和IMS相关知识可以知道,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能够用来模拟学习课程。根据EL和KM整合的特点,我们认为用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来模拟学习课程,需要考虑下列要求:①课程模块分解,即课程必须能由多个单元构造;②嵌套分解,课程必须能由其他课程来组成;③选择性,可以指定课程哪些元素是强制性的,哪些元素是可选择性的;④顺序性,即组成课程的元素需有先后顺序之分;⑤完成性,课程元素完成的要求和课程自身能够被指定;⑥条件分解,能够指定包括哪些课程元素和排除哪些课程元素的条件;⑦规范性,必须以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描述课程,以便实现自动化处理;⑧互操作性,必须支持互操作性,以便不同的支撑系统可以共享和交互信息。
上面讨论了几种KM和EL整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改进KM系统的学习功能,借助开发KM技术,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实现KM和EL的整合。可以看出,EL和KM的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良好的EL环境,而构建良好的EL环境又离不开好的KM方法及其管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EL环境,这是整合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EL和KM的要素或主体是人,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取决于个人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和创新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
4 未来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在EL和KM领域之间存在更强合作的趋势。这样的整合有潜力显著改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解。随着EL和KM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两者的整合研究热点展望如下:
当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教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它们当前的背景;未来的论题是如何处理不完全的、动态的用户背景信息。
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非常相关,它们与任务结果而不是学习指定的主题相关联;应用学习等级来支持EL和KM之间的连接。
解决方案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促进自我导向和自我组织学习方面,而不是系统所提供的指定课程;能力发展应该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
通过使用能力性能结构,自动能力造型可以实现自动化。由于这些结构集成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则造型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于启发式而不是描述式的框架更具有灵活性。在未来,自适应教学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方法:自动交互性可以创造交互教学而远离静态知识组件。
由于KM和EL整合要求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内容可重新利用,KM和EL的整合与完好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高度相关。由于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复杂度增加,加之不同媒质的使用、已增加的元数据集和适应性需求,必须考虑EL内容的软件化。
新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匹配现有健康发展的KM与EL规范和标准。这将促进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结构及学习内容的知识块之间的转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提供内容和使用正确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有目的行为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参与来运作。
篇7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活起来,学生也活起来,教学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将达到“以智寓德、以德促智”的双赢。为此,我进行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学生的场合。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被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思想教育以化学史的内容出现,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我特别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严谨治学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等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例如:在战国时代,古人就懂得用生铁炼钢;我国古代“黑火药”发明后,在宋代,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又如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怀着开拓民族化学工业、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深入探索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人类对化学成果的研究和发明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的大好素材。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永恒不灭的规律。所以,化学教材中不缺少德育教学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德育教育的浸透。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了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8
关键词:文化诗学;非物质文化研究;文艺形式;民间经验;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179?04
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欧美后现代语境的新历史主义思潮,它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勃兴却是伴随着国内文坛逐渐兴起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热潮[1](142)。 当代文艺研究的历史、文化和诗学转向,不断激发中外学界对文艺经典与历史意识的研究兴趣。与此呼应,非物质文化研究在中国学界的高调兴起,理论方面是回应从文艺形式到文化活动的研究转向,实践方面却是源自从城市空间到民间经验的趣味嬗变。如果说“今天的历史,是身体处在消费主义中的历史,是身体被纳入到消费计划和消费目的中的历史,是权力让身体成为消费对象的历史,是身体受到赞美、欣赏和把玩的历史”[2](21?22), 那么非物质文化研究,就是要将身陷城市空间的主体视界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梦呓当中解脱出来,以历史意识和文化传统积极应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异化城市”,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幻象的“自我迷失”。诚然,非物质文化研究能够改善和提升不同城市空间话语的历史形象、文化品质和认同意识。因此,从文化诗学视角来看,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理论范式和社会价值三个层面,总结和反思其对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利弊,从文艺形式、历史情境和民间经验等方面深入探讨非物质形态的学术空间。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非物质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话语经过后现
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推波助澜,业已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最负有争议的理论话语。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本身也发展成为形式上无所不包、实质上内容宽滥的混沌概念。如果说物质化的文化概念已经漫无边际、无法界定,那么当下学界何必又多此一举? 再次推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意欲何为?又有何作为?
与侧重大众文化和意义生产的文化研究思潮有所不同,非物质文化概念首先源自于对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责任和生态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在巴黎签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定义如下:“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1)相对于文化研究的文化观念,非物质文化概念更加关注群体性的文化遗产观念和集体性的社会建构活动,具体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创新意识,即基于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文化认同经验和历史传统意识,以及尊重文化差异和社会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非物质文化的文化观念当中,“这些集体创造的社会产物,其美学价值存在于特定的再现方式,同时却又联系到由机制、实践和信仰组成的整个文化网络”[4](6)。因此,非物质文化研究具有文艺形式和文化经验的两个方面内容,它在社会建构层面上与文学艺术的文化形态具有相似的文化生产实践,在文化遗产层面上则呈现出与其迥异的历史传播结构。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研究应该首先关注和探讨它本身的二元属性,即群体性的文化遗产观念和集体性的社会建构活动。
从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和文艺作品一样,在文化生产的社会活动当中实质上“都是一番谈判以后的产物,谈判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5](6?7)。有所区别的是,文艺创作的价值视角可以时常呈现为不同作家个体对各自时代的主流文化的叛离和颠覆意识,非物质文化的价值观念则必须、而且只能依靠社会群体对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的继承、恢复、改良和传播过程。对当下语境的研究者来说,首先要关注这些文化生产活动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情境。如果说各种历史主体的时空对话是文艺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属性和社会潜能,那么对文化诗学批评来说,“这种交流,正是现代审美实践的核心,为了对这种实践做出回答,当论必须重新定位:不是在阐释之外,而是在谈判和交易的隐秘之处”[6](14?15)。因此,它最终指向的乃是非物质文化作为历史经典的塑型经验和传播过程。
实际上,能够在历史传播过程当中最终成为经典的文艺作品,它们内部要素必定包括以下内容:“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以及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7](86)文艺经典的这六个要素基本上围绕特定历史情境的文化生产实践,在作者创作、社会传播、读者阅读和文化消费之间,形成一种基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历史传播结构。以文艺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批评观念,它的弊端主要在于回避文艺作品本身的社会属性和传播方式,因此在重视形式价值的同时反而忽视作品之外的诗外功夫,在强调形式结构的同时反而消解文学艺术的传播结构,专注形式批评的同时反而遮蔽文化生产的生态空间。有鉴于此,文化诗学视域中的文艺批评也好,非物质文化研究也罢,就是要重新回到文艺传播的社会空间,充分关注文化生产的民间经验。
二、作为理论范式的非物质文化
针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论范式,高小康先生主张以“非文本诗学”作为文艺研究活动的“文化生态视野”。具体来说,就是要转向以文艺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还原“文学文本发生和传播的活态过程”;以民间文化的生态意识作为研究视野,考察“经典的文学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影响与共生关系”;以文化生产和社会传播作为理论范式,致力发现“活态的多样性特征”;以田野实践作为研究方法,“以参与、同情、体验和对话为方式的研究文化差异”[8](13)。作为文化生产和历史传播的两种不同批评视角,文学艺术的文化概念与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意识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彼此渗透:文学的文化批评对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建构层面的文化生产实践,非物质文化对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则在于文化遗产层面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与文艺研究的泛文化观念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它们的理论重心或许有物质和非物质,或者是文本和非文本之间的形式差异,但是最终指向的都是文艺作品的文化生产实践以及文化活动的历史传播结构。
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各种集体性的社会建构物和群体性的文化遗产,它关注的是文艺形式的文化生产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理论角度来看,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或许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两种批评范式,并非是其转向社会、回避文本的理论借口。实际上,从后现代文化的学术语境来看,文本和非文本之间的文类区别,或者说是诗学距离,确实有可能扭转当代学界自语言转向以来日益走向极端的文本化和平面化倾向,也有利于促进文艺研究积极转向历史情境、传播过程和文化生态的理论范式。然而,从符号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文本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非物质文化的批评范式问题,它突出和放大社会语境的文化活动和生态价值,反而被视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本”或“口传文本”。对此,康奈尔大学拉卡普勒教授认为,“这种语境主义范式鼓励的通常是片面和狭隘的档案阅读”,在此之中“语境只不过是时间符号或现象表述,不加分析的阅读阐释方法常常成为绕过文本自身的途径,最终成为忽视文本阅读的某种借口”[9](147)。
卡普勒描述和批判“语境修辞”和“情境阅读”的话语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侧面却强调了文本阅读的理论范式:语境阅读同样离不开文本层面的文化符号,文本结构已经蕴含时间符号的历史语境。蒙特洛斯用“历史的文本性”概念进一步阐明文本性对历史语境的两种批评范式:① 从社会文本到历史语境的阐发范式,文本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不依靠社会现存文本踪迹的中介作用而存在的活态物质形态”,“它们至少部分是源自那种保存和抹杀的那些复杂而细致的社会过程”;② 从历史语境到社会文本的传播范式,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对于社会文本的重新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些文本自身一方面是作为历史学家阐释历史文化的‘文献’平台,同样也是作为后续、甚至后世学者阐释和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播媒介”[10](15)。无论是历史文化的阐发范式,还是社会文本的传播范式,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工作在理论视角上采用的是非文本诗学的生态批评观念,然而在研究范式上却仍然延续着人类学和符号学意义上的社会文本模式。
非物质文化的研究重点就在于“考察艺术话语与社会环境话语之间关系”:在群体性的社会建构层面,它必须关注历史情境和社会机制的阐释和生产过程,“将多种社会、机制和政治实践,连同其它比如文学或非文学文本这样显著的话语现象一样,被放置于同样的阐释过程”;在集体性的历史传播层面,它又必须重视社会文本和文化活动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将社会重写成‘社会文本’,将历史、机制和社会实践视为‘文化脚本’”[11](257)。从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高小康先生指出这种“作品链和活动史”理论范式表明当代文艺研究的非物质文化导向,他认为文艺研究话语应该关注文艺作品之后的“叙述――接受”活动演变历史,并且延伸到“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变的活动过程及其文化环境中去”,从而“从作品价值与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作品背后的活动方式与形态研 究”[12](63)。 由此可见,当代文艺研究逐渐重视文艺作品和文化文本的社会属性和传播结构,更加突出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建构和历史传播两个层面的理论观念,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为非物质文化研究则提供出从文化符号的历史传统转向社会活动的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
三、作为价值体系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理论对象表现为文化符号或叙事文本,它的研究路线大致是首先从文本和符号来解读出符号制品和文化仪式的历史情境,其次从文化符号的历史情境来探讨和重现相关文化生产过程的社会活动,最后从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来考察各种文化符号的历史传播结构。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视角来说,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工作同样要“研究各种独特文化实践的集体性建构过程,以及探讨这些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首先要针对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播结构,“探讨这些集体信仰和经验如何得以成型,如何在媒介之间实现传播,如何专注那些可以控的美学形式,以及如何被提供给消费活动”;其次要针对文化符号的社会建构过程,“考察如何标识在各种文化实践艺术(通常被理解为形式和相近表述方式)之间的各种边界,也可以厘定这些特别划界的区域如何被给予权力去赋予愉悦、激发兴趣或是产生焦虑”[13](5)。从文本和符号的社会建构过程来考察历史情境的文化活动,从它们的历史传播过程来考察当代社会的群体文化意识,文化诗学的批评观念在社会建构和文化传播两个层面丰富和提升了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非物质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文化诗学批评对文化符号与群体意识的不断关注。这两种批评话语的理论对话和渗透过程,不仅融合文本和非文本形态的诗学空间,而且呈现出活态历史与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系。
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来看,它必须厘定至少三种理论关系,即文学文本与文学活动的关系、经典文本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学形式与文化空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研究对象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化活动表明它更加关注非文本形态的文化经验和非典型特征的艺术价值,理论范式从经典文本转向民间文化体现它更多采用去精英化的批评视角和社会介入式的研究方法,理论旨趣从文学形式转到文化空间突出它更加重视历史性的文化生产过程和结构性的历史传播体制。然而,从文化诗学的批评观念来看,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历史观念首先应该确立三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即关注对知识与意义的研究立场,穿梭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的研究方法,审视中西文化对话的研究视角[14](46)。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不仅呈现为客观知识形态的史学考据和文化考古,而且还表现为主观意识形式的历史阐释和审美经验。它的理论范式不但包括对文本结构层面上的文化符号的厚度阐释,而且蕴含在历史情境层面上的文化生态的活态阐释;它的理论旨趣不但在于反思西方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本土文化形态分析,而且在于西方理论与本土经验在理论空间和诗学层面的交相呼应和彼此融通。文化诗学视域中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虽然呈现出“厚度描写”历史和“深度阐释”文化的不同形态,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强调的都是文艺活动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符号的传播属性,彼此关注的也都是社会文本的整个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最终呈现的也都是历史情境的集体生产过程,以及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播结构。就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系来说,文化意义的传播结构实际上是同时存在于文化符号的社会生产、 历史情境的文化再现,以及当下群体的认同意识,它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语境的逆向研究,而且也包括对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
针对文化诗学的价值体系问题,童庆炳先生曾经强调:“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语言之维度、审美之维和文化之维度;有三种品格:现实品格、跨学科品格和诗意品格;有一种追求:人性的完善和复归。”[15](9) 对文化诗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来说,它的价值体系同样可以拥有文化符号、传播结构和群体意识的三个分析维度,具有社会文本的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跨学科意识,以及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这三种批评观念,而其最终目的就是在民间经验层面上建构自愿的群体意识和自觉的文化认同。具体而言,它在文化符号维度上考察文艺活动作为文化生产的活态历史,在传播结构维度呈现社会文本维系文化传承的审美空间,在群体意识维度探讨文化遗产作为认同方式的民间经验。然而,非物质文化研究对文化诗学的理论借鉴,不是要以后者的诗学体系规化收编前者的非物质形态,更不是要以原本作为理论视角的诗学话语越俎取应作为研究内容的文艺经验,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补充强化文艺活动的活态历史意识和民间经验的群体传播结构。由此,非物质文化研究致力呈现的不仅是活态历史和生态文化相互交织的理论阐释视角,而且是文艺形式、历史情境和民间经验彼此对话的文化诗学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圣传. “文化诗学”流变考论[J]. 《天府新论》2012(5): 142?149.
[2]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http:///new/zh/unesco/resources/publications/unesdoc-database/, 2003年, 巴黎.
[4] Stephen Greenblatt, The Power of Forms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M],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 1982.
[5] Stephen Greenblatt.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M]. Oxford: Clarendon, 1990.
[6] 张京媛(主编).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7] 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3): 86?88.
[8] 高小康. 非文本诗学: 文学的文化生态视野[J]. 《文学评论》, 2008(6): 13?17.
[9] Dominick LaCapra. 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 Harold Abram Veeser (ed.). The New Historicism [C].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11] Murray Krieger (ed.). The Aims of Representation [C]. 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 高小康. 作品链与活动史-对文学史观的重新审视[J].《文学评论》, 2005(6): 57?63.
[13] Stephen Greenblatt.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篇9
关键词:新时期职业学校 班级管理 人性化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技巧。传统的普通班级管理尚且如此,新时期新职业技术学校的班级管理更会给班主任工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经几轮筛选后落选的90后优生优育的行为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差、社会反映差的“四差”学生,且依赖性强,逆反心理较大。迟到、旷课是她们的家常便饭,不爱护寝室卫生、夜不归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班主任如果没有相应的班级管理技巧,是难以管理好学生的。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除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操和自食其力的技术技能的正常人的管理。为此,我认为“人性化”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的“爱”
爱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对他们予以无微不至关爱。要真情付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呵护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用爱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悟爱,理解爱,觉得班主任是知心人,可以依赖的人。但爱学生,不等于要我们去做“保姆式”的班主任,而是要用“心”去关照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敢于在我们面前讲真话,道真情。有些老师认为关爱学生就是只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能讨得学生的喜欢。于是,在学生的举止行为方面往往采取无原则的纵容、认同态度。我认为关爱学生,就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去营造爱的氛围,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如我班吴某某,二年级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她忽然对我说要退学。我找她谈了几次话,又与其家长进行电话家访,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她之所以要求退学,是因为家庭贫困,母亲又卧病在床,父亲年老体弱,尚有一个弟弟正在念初中的缘故。掌握了这一情况后,我向学校分管理领导反映,一边在校内开展献爱心活动,一边在网上发帖。几周过后,她不仅拿到本校师生的爱心资助金,还得到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在对口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一所高职院校。
二、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要求的“严”
爱与严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谈不上对学生的真爱。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以此类推,学校要有校规校纪,班级也得有自己的班规。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关心、爱护、了解、体贴学生。一个班级中无论是男是女,不管是优还是劣,班主任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方面去关注他们,平时多走近他们,多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贫困学生要多给予一些帮助,差生更是如此,要给予一些鼓励。另一方面,又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制度应该对全班都具约束力,班主任也不能例外。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在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中,班主任要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去与同学一道共创佳绩。班级受损,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相反还应鼓励或正确引导。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优生犯了错误,性质严重的毫不手软,坚决处理。但处理要留有余地,切忌 “一棍子把人打死”,还必须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能治标。启发教育才是这种手段的本意,才能治本。犯小错误的,班主任要暗示,或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其知道错误就行了,不宜揪着不放或将小事弄大。而对差生来说,由于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又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在处理过程中,切忌伤他们自尊,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要有耐心去正确引导他们。如果大小错误都一顿严厉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对班级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要更加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得法。
三、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智慧的“赏识”
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能言语、会思维、有感情、善交际的活生生的人来进行管理。人际间的交往,最基本的条件是互相尊重。作为班主任绝对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地挖苦讽刺、谩骂亵渎。要尊重学生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人,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承认学生个性的特殊性,个性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开展学习。从这些方面来看,班主任更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可侵犯、不可伤害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等等。不要强迫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应把学生置于同自己平等的地位。同时,班主任还要学会对学生智慧的赏识。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特别是赏识他们的小发明,以及在学习上所取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等。
四、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对待
一个个性相当特殊的群体,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管理好的,而是靠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的共同努力。在管理中要尽可能地调动每分子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快的集体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优生,淡漠差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后进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自己做主的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
五、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篇10
地球化学指导实践源于19世纪
早在1910年,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英国博物学家A.R.华莱士就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更早于1870年,法国的J.Raulin首次发现了Zn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此以后,人们陆续确认了生命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1916年,В.И.维尔纳茨基认识到有机体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地球化学异常将导致动植物及人类的某些病症的发生或变异,并于1927年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世界人口及工业快速增长,大量废物排放到水体和农田,一些元素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毒害,如日本因铅锌矿开采的镉污染引起的骨痛病和氮肥废水排放汞引起的水俣病,以及加拿大、挪威和美国的汞中毒等一系列事件,推动了以研究人为因素引起元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的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1988年实施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IGCP259计划,以人为重点,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开展跨国界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开始了用地球化学眼光研究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保部门则在“七五”期间开展的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中进行了包镉、铅、铜、砷等对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的生物效应专题研究。
80年代中期,我国地学界兴起了地质与农学结合的农业地质研究,主要从名特优农产品分布与地层岩石背景的相关性出发讨论农业地质背景问题。国家层面还开展了一项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科技攻关――“区域地球化学在农业和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研究”,项目将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研究系列中的主要环节连接起来,反映出营养元素通过水载体,从岩石到土壤经农作物到人体的整个迁移、转化历程,提供了较完整的环境地球化学素材。
湖南率先命名“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世纪之交,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列入了国家地质大调查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2年启动了部省合作形式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湖南是我国东、中、西部先期展开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并率先以涵盖面更广、表述更精准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名。生态地球化学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地质复合系统中的循环为基础,以元素对人的影响为核心,研究元素在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其生态效应的新兴边缘学科。为正确认识资源环境本底,全面评价生态环境问题,科学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因此于2007年启动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