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计数法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 导入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武.《如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湖南教育》,2001年23期
篇2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握兴趣的引导,还要保证兴趣的保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兴趣的短暂性变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认真态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内涵,同时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其他学科的辅助老师,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4、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自己的个性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因材施教,学与玩同进课堂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教师要对爱好游戏的学生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6、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7、探索求知,强调重难点
篇3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门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学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参与方式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声音与生活》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在《动物运动会》中让学生见识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在《多样的天气》中感受不同的天气现象等,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2.展示事实,剖析结构。
如在《磁的应用》中展示磁悬浮列车,在《农业与技术》一课中展示农产品的各种用途,在《仙人掌的刺》一课中展示热带草原(沙漠)、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常见动物的形态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
3.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如在《食品的加工》一课中呈现牛奶从生产到上餐桌的整个过程;在《动与静》一课展示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植物的生长》一课中呈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形态;在《金属的来历》一课呈现铁的冶炼过程等,能够完整展示变化过程,解释其中原理。
4.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相比教师的口头质疑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示,对于学生疑问的提出、思考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展示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会立刻被吸引住,便会质疑题目,这样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便水到渠成。
5.提供示范,自主操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实验可视性差,示范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示范放大,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进而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操作,这比教师叙述挂图等形式要强百倍。
6.提供评价,分析归纳。
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取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成课件来进行综合演示,汇报他们获得的成果,使成果展示、分析归纳、评价反思更加具体明确。
7.运用网络,促进交互。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资源的共享,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网络教室,运用网络资源,或是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所需信息,或是教师制作专题网站供学生浏览,能够促进形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师更好地进行分层指导。
二、不同类型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1.观察体验课。
如《种茄子》、《养小鸡》、《我在长大》等课,课上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观察,然后汇总观察所得,得出结论,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在观察汇报阶段切入,主要用于观察记录的展示和汇总。
2.实验探究课。
如《传热比赛》、《燃烧的秘密》、《斜坡的科学》等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在这一类型的课中信息技术以“提供示范,演示操作”和“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方式在实验指导阶段和实验总结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展示、实验原理的见解和说明。
3.专题汇总课。
如《地震》、《生命从哪里来》、《巧妙的结构》、《浩瀚的宇宙》等课,教学内容多是同一事物或同一专题知识的汇总,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运用网络,促进交互”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展示事实,剖析结构”的方式在知识汇总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类汇总、形成观点,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百家争鸣”的效果。
4.探索畅想课。
如《未来农业》、五六年级各册的专题研究课等课,主要是对未来事物或行动的一种规划和畅想,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设疑思辨,解决问题”、“提供示范,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给以指引和启发。
5.成果展示课。
如四年级上下册的《展示会》、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回顾》等课,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参与整节课。这样可使学生展示自己,同时获得同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归纳的任务。
三、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高效利用课件,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件运用要注意适度性,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该“放”就“放”。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学资源,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同时兼顾扩大学生的视野,适时而“收”。
2.处理好实验示范与培养实验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这门课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示范能够带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直观的认识,却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课件示范科学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示范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时,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用途,但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必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思考、探索与计算机辅助展示之间的关系。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6-03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是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比较难,不易理解,期末考试不及格率相对较高。这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密不可分。与其他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相比,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数学计算与数学模型,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数学的分析工具,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弹性与刚性分析以及边际增量与总量分析等工具。正是借助于数学这个分析工具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相对比较严谨、逻辑性非常强。经管类学生以文科生居多,其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心生恐惧,再看到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自然会对这门课丧失信心。
我在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直注意探索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最佳结合方式。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既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这种分析工具,不会总是心生恐惧,又要让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浓厚的兴趣,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才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初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我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学的数学化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他系统地使用数学方法对厂商理论以及单个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此后的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进入数理化阶段,大批数学家以及学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家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在他们看来,数学语言可以将模型的前提描述的非常清楚,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可以推得人们直觉不易得出的结论等。当我们去学习西方经济学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对于本科生来说,主要是微积分、概率论等高等数学知识。西方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边际分析,从数学计算的角度看就是函数的导数问题;最优化分析主要应用的是函数极值运算;IS-LM模型的均衡使用的是初等数学的联立方程求解。这些数学知识其实不难,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高等数学足矣。只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基本的微积分计算没有掌握,看到西方经济学有数学计算就被吓倒了。可以说,数学基础越好越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笔者曾经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发现这些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显然要优于文科生。有人说数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行话,能否使用数学是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区别,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在高等数学上下工夫,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怎么可能学好中高级的西方经济学呢?
二、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
在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思路。一种是任何数学推导、数学模型都不介绍,只介绍理论,这样经济理论有失严谨,学生理解不透彻;另一种是针对任何一个理论,过分关注其数学推导,不去阐明理论本身的含义,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上成高等数学课,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非常枯燥,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经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马歇尔反对过度的数学化,在阐述经济理论时他尽量采用举例的方式,如果必须用数学,他便将这些数学推导放在附注中。他不想因为过多的数学使经济学失去原有的魅力。国内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学教授在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时,同样以案例为主,数学推导为辅,课程生动有趣。我们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也不能只关注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应当重视的是经济理论的实质。教师应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之生活的实际去描述经济理论的含义,而不是一味推导模型,当然一些图形和模型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就要讲解。比如说在讲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时,先告诉学生为什么开始成本的增加是缓慢的后来急剧增加,还可以讨论总成本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增减以及其二阶导函数的正负取值,以此确定了短期总成本函数图像先凸后凹的特征,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但是不管如何讲解都不能撇开总成本函数变化的原因单纯做数学分析,这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脱离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公式等都是数字游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注重数学模型的使用
数学模型是对经济理论的抽象、简化,是用数学语言对理论的描述。它可以表现为用字母、数字或者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者不等式,也可以以图表、图像等描述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西方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学模型,如蛛网理论模型、供求模型、古诺模型等。在经济命题、假说的推导过程中使用数学模型,可以使表述清楚、层次分明、提高效率,有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应用数学模型时,一方面要注重假设条件,不可以照本宣科。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纪人”的假设与“完全信息”的假设。“经纪人”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要给学生讲明白这两个假设的含义,也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完全信息非常困难,我们的所有行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二是每一个理论的具体假设。比如需求定理离不开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个假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要求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是为方便理论的推导,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揭示了一些市场运行的机理以及一些重要变量间的关系,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思路。教学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以后,也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比如春运时火车票的一票难求现象实际是供求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政府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实际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学生对身边的大小事都可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从而形成经济学思维,达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四、使用案例教学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对理论的描述即使加上数学模型的推导,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用案例来阐明经济理论的含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应该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供求定理时,引入北京儿童医院挂号难这一案例,引导学生用供求定理分析原因。学生会看到医院的专家、医疗条件是相对稀缺的,而看病的人非常多,但是挂号的费用相对比较低,导致一些号挂出来后卖高价形成所谓的黄牛市场;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除了要讲清楚概念的表面意义外还要讲清楚其引申含义,让学生明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理性的人应当选取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去思考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哪些,估算四年的学费、如果不上学四年间可以取得的收入,让学生去比较大学毕业以后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孰大孰小,由此得出大学到底值不值得上的结论。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实例的引入,既解释了理论,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首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相关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其间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作进一步的推导和说明,最后再通过理论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将会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J].职业教育,2012,(7).
[2]王博.经济学教学化的教学启示探究[J].中国商界,2009,(11).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方法 应试技巧
现代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优生与优生之间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影响、相互欣赏。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的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后进生,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也看到许多后进生在超越自我,大胆展示。
(二)小组学习,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竞争,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增强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需要沟通、协调,需要讨论、交流,需要质疑辩论,学生的交际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人人积极参与,敢想,敢说,敢写,课课都有收获,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安全感、成就感和快乐感。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复习、训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是一遇到不清楚的就立即翻书。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需的,只有多做题才能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就往往在考试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步骤和环节
(一)反思成功之处。如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
(二)反思失误之处。对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能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反思教学机智。记课堂生成的资源,一些偶发事件和瞬间灵感,自己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什么感触。
(四)反思学生见解。记学生的独到见解,好方法、好思路。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
(五)反思改进教学设计。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整体效果如何,对有遗憾之处进行重新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压垮,谁也不能打击我的自信心。
其次,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最后,要认真纠正考卷中的错误。一是自我纠正、适当点拨。对于考卷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自己仔细地分析其原因,并及时认真地将其纠正。要和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研究、取长补短、以正弥错。对于真正不会的错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指正。二是错题补考、错中求正。对于每次考试,教师必须全面、客观、认真地进行试卷分析,准确地把握哪些是学生已经握了的,哪些是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的,哪些是学生根本不会的。教师将那些失分多的带有普遍性的错题,重新编印成试题,组织某个分数段以下的学生进行补考,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补考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补考时,要严肃考风考纪;补考后,教师要面批试卷。三是错题作业、因错施教。要求学生将自己考卷中的错题,作为一次特殊作业,认真地做在作业本上,由教师全批全改,对于错中之错,要明确地标注指正。四是错题竞答、拨“错”反正。教师让学生将各自的每道错题的原题分别写在数个小纸条上,由课代表收起来交于老师,教师要认真地进行整理、筛选,将那些有代表性的错题作为竞答的内容。
总之,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应试技巧,也就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学识、口才、智慧的综合体现。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桥梁。导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的投入新课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其基本方法主要有:
1 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 、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如三年级《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重要的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师:(放映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课件)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是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
2 设障立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的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还可以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疑问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3 激情谈话导入法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 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 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4 引导观察导入法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具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用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致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5 引用故事导入法
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入新课;方法与技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如缕缕清风吹进校园。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很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下面拟对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谈点体会。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当新课题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新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点明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并有意导向教学内容,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开门见山法。
如在讲授选修2-1“求曲线方程”一节时可这样引入:“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知道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方程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寥寥数语,点明了课题。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前后内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与新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
此及彼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复习旧知法。
本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如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弧度制”第一节课的引入可作如下设计:提问:(1)1度的角是怎样规定的?(2)如果把整个圆周分成360等
份,每一等份是多长的弧?其所对的圆心角多大?教师板书:1度的角=1/360圆周角=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接着指出: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这种设计紧紧扣住了“1度的角”和“1弧度的角”的联系,以“1度的角可视为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作铺垫,恰当地引入“1弧度的角”,从而使“弧度”这一令许多学生糊涂的教学难点获得突破,使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与接受。
三、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跨入到理性认识。
联系学生熟知的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为新知提供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地交流,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联系实际法。
如在讲“近似数”时,教师可以从班里有多少学生讲起。当老师发问时,学生一方面会感到奇怪,另一方面又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全班学生的准确数字。教师再根据”国新办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举行会,指出我国的总人口数为13.705亿。”提问“我国现有人口是多少呢?”大家会很快地回答“十三点七零五亿”。教师进一步问“我国人口恰好是十三点七零五亿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大家又常常这样说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大家一时会答不上来,抓住时机教师很自然地点明课题,就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
四、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提出探索性问题或设置疑问,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设置疑问法。
五、简述故事,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开始,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讲述一个与该课题有关的数学典故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在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简述故事导入法。
如讲授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当其他同学忙于将这100个数逐个相加时,年仅10岁的小高斯稍加思索就得到了正确答案5050,这使老师和同学非常吃惊。你们也感到吃惊吗?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算出来的呢?该问题直接激发了学生探求等差数列求和规律的强烈愿望,急切地盼望与等候老师把“谜底”解开,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六、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动手操作,不但能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学生动手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动手操作导入法。
篇8
一、要结合初中教学大纲,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结合大纲,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课堂教学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结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进行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一体化。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教学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的方式方法产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谩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梅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会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古其中的思维方法。数学问题的化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的问题,通过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策略,得到以化归思想指导将思维定向转化成求已知矩形的面积。这样以问题的变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求解该问题的实质是等积变换,即要在保持面积不变的情形下实现化归目标,而化归的手段是“三角形位移”,由此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以分散方式的渗透性教学为基础,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由个别的具体感悟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范倒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9
一、课堂幽默法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需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其知识本身的教学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不愿意听,甚至昏昏欲睡。要打破这种局面,靠教师对学生训斥恐怕不奏效,而如果运用一点幽默艺术,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炎炎夏日的第五节课,部分学生两眼迷离,睡意朦胧,有的干脆伏到桌面上,准备小憩。这时我停止讲课,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老师学垒巢的时候,总是爱把头和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这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总是喜欢把头贴到桌子上,大概也是缘于此吧!”话音一落,笑声骤起,困意全无,兴趣骤起,专心致志。
不仅课堂沉闷时需要幽默活跃的氛围,而且在个别的学生开小差时,使用一点幽默也是很奏效的。一次,有两位学生互使眼色,小声唠叨。我走了过去,用教鞭在其中一位的头上轻轻的敲了三下,然后说:“据说,当年孙悟空拜师学艺,课上嘻笑调皮,老师就在他的头上敲了三下,示意让他三更的时候去找老师,孙悟空心领神会,如约而至,所以老师将武功传授给他,不知今天我在你身上运用此法,能否明白老师的用意”。学生大笑,那两位同学面带愧色,从此课上专心致志,而且对讲课内容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成绩突出,连我都感到吃惊,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那其潜能将会滚滚而至。
二、现代教育技术法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时,既可以省时省事,又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初三数学《切线长定理》内容时,为了能把枯燥的符号变成条东的音符,我借助多媒体教学传递教学信息,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引言的:“昨天我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吵着要测出篮球的直径,我冥思苦想了一夜,也没有想出来一个绝妙的测量方法,哪位同学能利用所学知识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发言,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测量方法。随后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将篮球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进而提问:“在测量球体的直径的过程中,你还发现圆外一点P与切点A、B之间的线段PA、PB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那么圆外任意一点是否都具备这种性质呢?”
由此可见,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促使它们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讷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感情融入法
篇10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要把研究性学习开展好,绝非一两节常规教学所能实现的。在具体操作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特点选择活动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建构,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应达到的主要认知,当学生的建构活动再进行下去已不能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应立即结束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解题过程,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制定教师指导方案。
关于“合作学习”,其积极作用是:(1)同学之间想法易沟通。(2)向同学请教问题比较轻松自在。(3)批判性地听取同学的建议,学习精神状态比较积极主动。
其消极作用是:(1)容易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或者过分挑剔质疑,钻牛角尖。(2)讨论小组被少数学生统治,多数学生成为旁听者。(3)不如教师直接讲授的省事省力。
关于情境教学,作为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巧妙地把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讲授法”的重新认知,“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概念,叙述事实,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简便知识容量大,覆盖率高,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而全面,也比较准确是这个方法的主要特点,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坚持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议论,被一些人戏称为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所以,必须同时辅以其他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人们常常用知识大爆炸来形容,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已经显得不可能了,所以,单纯讲授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需要它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维持学生注意的方式,如变化刺激、改变用词及声调,以及引起学生兴趣,了解和引导学生思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理清思路、开拓与活跃思路。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到新奇,就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根据上述的教学观,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有:
1.丰富情境,寻找可使学生产生数学化的问题,把大量的教学题材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