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法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法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法的概念

篇1

科学记数法是一种记数的方法。把一个数表示成a与10的幂相乘的形式,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当我们要标记或运算某个较大或较小且位数较多时,用科学记数法免去浪费很多空间和时间。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能够测量到的是包括最后一位估计的,不确定的数字。 我们把通过直读获得的准确数字叫做可靠数字;把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叫做存疑数字。把测量结果中能够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存疑数字的全部数字叫有效数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一、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进行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来进行数学水平的划分。当然,这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对待现象,这个分层有利于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水平,以便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指导,这个分类在教师自己心中就可以,不用公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差不多,他们才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即使成绩有差别,也不是很明显。其实,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能够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好类之后,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不让他们在班级面前过于尴尬,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不同的问题提问,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就提问一些通过自学能够看懂的问题,比如一些图形的特性、简单的运算,而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比如图形之间比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个图形如何计算周长、面积,混合运算该怎么进行等等,这样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提问,又能让他们觉得教师提的问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同时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让学生觉得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尴尬或者滋生他们的自满心理,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思维就会很活跃,注意力会跟着教师的讲课节奏,课堂提问也算得上是有效提问,课堂效率自然能大大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必须表现在的课堂状态上,现在大多教师都只顾讲课,学生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要跟着教师,师生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动。所以要想进行有效互动,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多提问学生,很多学生都畏惧被提问,但是教师在提问时不能过于严格,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互动。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会直接进入正题,告诉学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计算他们的周长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四倍的边长,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那么它的周长就是4×5=20。在我们看来这样教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小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很大的难

度,而且很容易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搞混,如果教师能够多提问学生,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暴露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某个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时,学生可能会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告诉学生正方形之所以周长计算公式是四倍的边长是因为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把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3+3+3=4×3,这样通过加法与乘法的转变,让学生更加清晰公式的运用,这种互动可能学生并不是很喜欢,但是如果不进行,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与学生多进行课堂的互动,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所谓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课本中的语句和问题尽量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在遇到“甲与乙坐飞机去同一个地方,在中间都会转一次机,不出任何意外他们会在三个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但是由于中途甲所在城市的天气原因导致飞机迫降,最后甲比乙晚到了一小时,问甲到达约定城市共用了多长时间?”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涉及的运算也十分简单,只有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但是由于题目冗长,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自己根本不会经历到,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代入感就不强,也没有多大的激情来思考。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把数据都记下来,把题目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甲和乙两个人跑步去学校,按平时情况来算两人可以在三分钟赶到学校,但是由于出门之后,甲忘记了佩戴校徽,不得已半路返回,比乙晚到了十分钟,问甲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种方式的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把问题生活化也就相当于简化了问题。

总之,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做到有效,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篇3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篇4

【摘 要 题】外国教育

【英文摘要】On the basis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curricula, Canada has put forward an approach to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known a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 STSE) . It emphasi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SE approach and concentrates on its goals, dimensions, contents and processes.

【关 键 词】加拿大/STSE课程/科学教育

Canada/STSE approach/Science education

【正 文】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加拿大政府认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应注重科学与技术、社会及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模式(ST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课程模式(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 Approach, STSE, 下文使用英文缩写)。这是《加拿大学校科学教育新大纲》(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的基础,成为各省科学教育大纲的指导性原则,在全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一、STSE课程开发的政策背景

一直以来,加拿大就十分关注科学教育。早在1966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就成立了科学委员会(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主要负责向联邦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建议和信息。1984年,该委员会发表的报告《面向每个学生的科学:为明日世界培养加拿大公民》(Science for Every Student: Educating Canadians for Tomorrow' s World)是加拿大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报告强调学生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探索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技术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深入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道德,使他们成为理性的独立个体,为现代化的工作做好准备。[1]

加拿大教育部长委员会(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于1997年出台了《K-12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 to 12, K指幼儿园)。这是加拿大第一份国家科学教育纲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省在科学教育方面的自主性,要求各省统一科学课程,进行合作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全国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这份文件还标志着科学课程新模式STSE的建立。

二、加拿大STSE课程理念及其目标

1、STSE课程的基本理念

加拿大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并把所学知识恰当运用于生活,其学习效果会达到最佳。把科学教育课程真正付诸实施的是教学情境,因为它决定着计划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是否一致。加拿大学者格里克曼(Carl Glickman)曾指出,“有效的教学不是一套普通的教学方法。相反,这是教师根据实际条件做出的有关教学的决定。教学有方的教师不会在每一堂课中都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他们会不断地反思他们的教学工作,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再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2]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体现科学的本质和儿童学习科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教学情境,使他们有机会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最终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及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指出,STSE课程的认识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理解的复杂性——从理解简单、具体的概念到理解抽象的概念;

·知识的构建——从局部地了解科学到更深层、更广泛地了解科学和世界;

·情境的运用——从个人所处的情境、地方情境到社会情境、全球情境;

·变量和视角的考虑——从一个或两个简单的视角到更复杂的多种视角;

·批判性的判断——从简单的对错判断到复杂的评价;

·做出决定——从基于有限知识和教师指导的决定到基于广泛研究、不经指导而独立作出决定。

2、STSE课程的目标

STSE课程是加拿大学校科学教育的具体化,因此它的目标就体现了科学教育目标。《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把科学素养定义为“是一种逐渐形成的、与科学有关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融合。学生需要它们以培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且用来维持一种对于他们周围世界的好奇感。基于本纲要丰富的学习经验将给学生提供许多进行探索、分析、评价、综合和欣赏机会,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将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职业和未来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

《纲要》规定了STSE课程在各年级的具体目标。到3年级末,学生应能调查所处环境中的事物及事件并进行交流;展示并阐述借助材料和工具解决科学和实际问题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对生活及周围生物的影响;采取行动关爱环境,为集体决策做出贡献。到6年级末,学生应能说明运用科学技术调查世界的方法,了解它们的发展史和作用,清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描述其对生活和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到9年级末,学生应能描述科学技术在人们了解自然及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不同方法,解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阐述个人、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反作用,分析与科学技术运用有关的社会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说明持续发展的优劣条件。到12年级末,学生应能描述和解释学科及学科间的不同方法,区分科学技术在目标、成果和标准方面的不同,分析个人、社会和环境在社会和技术方面的相互联系,并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评价。

三、STSE课程模式的实施

1、STSE课程的实践策略

在《纲要》的影响下,加拿大包括安大略和阿尔贝特在内的几个省对各自学校的科学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把STSE课程纳入科学教育。加拿大大西洋省区(Atlantic Canada)明确了学校STSE课程内容的类型,共分为以下5个统整方式:[5]

方式1:用STSE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 by STSE Content)。在这种统整方式中,STSE内容的引入旨在增加科学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原理与社会现实中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动机和积极性,它们并不作为学业评价的内容。

方式2:STSE内容临时引入科学内容之中(Casual Infusion of STSE Content)。这种统整方式的特点在于,不是为了引入与科学紧密相关的社会性课题(科学内部的或外部的),而是在所需教学器材具备的前提下,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学的用途,在传统的科学课程内容主题之中临时添加短期(从三十分钟到两个小时不等)的STSE学习内容。学业评价主要涉及纯科学内容,而STSE内容则处于附属的地位,例如通常仅考查一些记忆性任务。

方式3:STSE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科学内容之中(Purposeful Infusion of STSE Content)。这种统整方式的特点是,短期(从三十分钟到两个小时不等)的STSE学习内容被引入到传统的科学课程内容主题之中,旨在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学习。这些STSE内容形成了具有统整性质的主题。在学业评价中,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查学生对这些STSE内容的理解。STSE内容与科学内容的相对权重可以是STSE内容占10%,科学内容占90%。显然,以上三种统整的方式在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中同样也是经常使用的。

方式4:通过STSE内容统整一门科学学科(Singular Discipline through STSE Content)。科学的内容和序列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STSE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的,即STSE内容成了统整一门科学学科的主题,其一系列纯科学主题与第三种类型所展示的相似。这种统整方式的特点是,课程政策中首先规定一门科学课程将包含的STSE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解决这些STSE课题所需具备的知识基础来选择相应的科学内容,但是内容选择主要在一门科学学科中进行。由此将会出现STSE生物,STSE化学和STSE物理这样的STSE科学课程。在学业评价上,将考查学生对STSE内容的深层理解,但是,在广度上显然达不到对学科内容的要求。二者的相对权重可以是STSE内容占20%,学科内容占80%。

方式5:通过STSE内容统整各门科学学科(Science through STS Content)。该方式与前一种方式的相同点在于,STSE内容作为科学内容及其序列的组织者而发挥作用,并且根据学生解决这些STSE课题所需具备的知识基础来选择相应的科学内容。但是第四种方式的内容选择主要在一门科学学科中进行,而第五种方式的内容选择则是多学科的(multi-disciplinary)。它的一系列纯科学主题看起来好像是从各种传统的科学课程中挑选出来的重要主题,但其中有些科学和技术内容是传统科学课程中所没有的,却与日常的事务或课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业评价上,同样考查学生对STSE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在广度上仍然达不到对纯科学内容的要求。二者的相对权重可以是STSE内容占30%,学科内容占70%。

2、STSE课程的具体实施

STSE课程的实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提出与STSE相关的课题,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新情况做出分析、综合和评价,最后解决课题。这个过程把原先各自分离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清晰、更牢固地理解科学内容和概念。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社会性课题为依据,进行科学课程的重组,从而构建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课程中所选择的社会性课题间接地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确定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在这个方法中,构建和理解科学的核心知识是学生研究和解决社会课题的有意义的情境。《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倡导的教学顺序是: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quiry)、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和做出决定(decision making)。

具体地说,在STSE课程的一个科学单元中,学生思考一个社会性课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件。例如,咖啡为什么会很快冷却。这种课题或事件使学生产生了对科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从上面这个问题出发,学生了解到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传递。在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之后,学生回过头来对课题或事件进行重新思考,着手了解相关技术:应怎样设计一个器皿以保持咖啡的温度。这促使学生思考、探索技术问题。通过研究,学生发现泡沫聚苯乙烯可使液体长时间保温。然后,学生就面临着STSE问题:生活中人们应该使用泡沫聚苯乙烯做的杯子还是瓷器做的杯子。这个问题牵涉到个人的健康、环境、成本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的可用性等方面的问题。当学生对解决课题或事件的科学知识有了深层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并且意识到各种决策选择中所蕴涵的各种社会主导价值时,便会作出深思熟虑的决策。

可见,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的STSE课程确保了科学内容按照对学生有个体意义的方式统整起来,而不再是分门别类、相互孤立的。

四、对STSE课程的争议与反思

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广泛运用开始影响学校的教学和课程。最为明显的是学校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渗透进了很多有关技术的知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而环境教育被看作是另一个专门学习的领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因而扩充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科学与环境教育之所以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人们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最有效的手段。于是STS教育又增加了环境方面的教育,扩展为STSE课程。STSE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在加拿大各省得到推广,并已被其他许多国家纳入科学教育课程纲要之中。

不过,加拿大有些学者认为STSE不一定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他们指出,STSE课程的目的是使科学教育更加针对由科学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强调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及其发展史,这的确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科学与技术知识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的,具有主观性。学者们认为,如果在科学教育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主观意义,就会忽视产生科学知识的无形的社会、文化或政治条件。当代科学教育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中形成的,这些背景在知识的产生、包装和传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所提倡的STSE课程注重科学的事实和知识,涉及的内容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因此,学生可能会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产生不完全的、甚至是扭曲的理解。相反,如果在STSE课程中增加社会批判、评论的内容,那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这在传统的环境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6] 例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在环境科学的教学上有多种角度。1995年该省颁布的《课堂中的环境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 in the Classroom)指出,环境教育是包含科学、经济、道德和政治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的事业,认为环境教育能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自然界的作用,形成环境价值观,从而最终作出明智负责的决策。为了把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该省在科学教育大纲中提出了六个原则——直接的经验、负责的行动、复杂的体系、行动的结果、审美能力和环境道德。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环境教育用两种方法来讲解复杂体系:一是分析自然界的复杂性及其内部联系;二是也研究人为的体系,包括人类建造的环境和部分的社会结构。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决策和行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环境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环境的审美能力,最终树立学生的环境道德观。这样的大纲为环境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内容更丰富的模式。相比之下,《加拿大国家科学教育纲要》中所描述的STSE课程就没能包含如此丰富的环境概念了。

参考文献

[1]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 Science For Every Student: Educating Canadians for Tomorrow' s World. Ottawa: 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 1984: 8

[2]C. Glickman. Pretending not to Know What We Know.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Vol. 48( 8) : 4-10.

[3]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 to 12. Toronto, Ontario: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1997: 12.

[4]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 to 12. Toronto, Ontario: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1997: 4.

篇5

关键词: 技术哲学兴起发展趋势

技术哲学作为技术领域中的理论思维,很自然地成为当代哲学流派中一支非常活跃的学科。技术哲学在当代迅速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世界范围掀起的反战、反核、反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群众运动。反对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促使人们反思战争与技术、人与技术、人与生存环境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现代化,要求发展技术。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这又涉及技术转移、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评价和技术选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必然会推动技术哲学的发展。

一、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

对技术进行哲理性思考,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人论及"工巧",即工匠的技能、技艺。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已有技术思想的萌芽,他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技艺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认为技艺中有四种东西,即质料、形式、动力、目的,从而自然界也有这四种原因。古代由于条件所限,人们把技术理解成就是技巧、技艺,比较肤浅。

随着欧洲近代产业革命的完成,技术对工业文明的作用日益增强,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研究便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时从工艺学角度考察技术的专门研究开始增多,相继出版了一批技术发明史、工艺学方面的专著。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卡普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卡普提出了关于技术本质的"器官投影说",认为技术是人类自身器官结构和功能变换为外部世界工具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卡普被认为是系统的技术哲学奠基者,其《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出版,被看作是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卡普《技术哲学纲要》出版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哲学研究。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因》、《资本论》、《自然辩证法》、《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对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应用的目的和结果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把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角度考察技术,构成了技术哲学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亦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二、当代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哲学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主要是德国和法国。本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哲学有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了西欧、英美、苏联学派,他们都为技术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世纪30年代,德国弗莱堡大学校长海德格尔以及雅斯贝尔斯等人,以当时正在盛行的胡塞尔现象和尼采的唯意志论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社会机能,形成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弗莱堡学派。概括起来,德国的技术哲学大致有四种倾向:工程科学、存在主义、社会人类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法国,技术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的历史发展及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侧重于技术伦理学的讨论。

在英国和美国,技术哲学产生于对技术所进行的社会学及历史方面的探讨。在美国,未来工业社会的管理问题激起人们对技术的哲学问题的广泛兴趣。讨论的问题包括技术哲学与价值、技术评价、技术发展的政治问题。197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一次关于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国际性专题讨论会,对技术的概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结构、技术设计方法论和技术发展动力等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

苏联从本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所提出的现代技术革命的特征是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的革命,即科学技术革命论。这是苏联对技术理论研究的突出成果,其重点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范畴、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在西方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自然物-技术物-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另一条是自然发展-技术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将技术作为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对技术本身进行研究,后者则是把技术放到整个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去考察。这两方面相互交叉使其理论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技术哲学作为技术领域中的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迅速崛起,很自然地成为当代哲流中一支非常活跃的新兴学科。

三、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

技术愈发展,体系愈复杂,哲学就愈应当把技术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现在,哲学家如果轻视对技术规律性的研究,拒绝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哲学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与迅猛发展的技术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尚未建立,而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关于文化规范的概念正遭到猛烈的冲击。面对新形势和新课题,未来的技术哲学应当考虑下列观点:首先、技术是意识的物质化,技术问题是人文科学问题,对它的理解需要揭示文化的深层基础。 其次、必须摆脱旧的"技术"形而上学概念并制订新的范畴模型,因为旧的范畴划分不能捕捉技术的实质。再次、技术比科学更具有基础性质,不能由科学解释技术,也不能把技术归结为科学及它的后果。最后、整个技术哲学,因为它是人文化的,所以不能把它局限于最高的抽象水平、一般哲学范畴水平。为了解决技术进步中出现的大量现实问题,进一步实现人在技术活动中的价值,对技术发展道路的研究已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国家上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对于发展中国家未来技术的发展道路问题,目前多数欧、美、日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模仿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他们认为,技术发展的道路决不是单一化的,人们完全可以在现代西方式的技术发展道路之外寻找到很多更好的"替换技术"道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这就使他们面临着一个如何使自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问题。这个结合决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理论上的问题,而往往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实践问题。鉴于这种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广泛的技术-社会文化研究,对这些国家摸索一条成功的技术发展道路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9。

[2]周昌忠:《科学思维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中山秀太郎(日):《技术史入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星野芳郎(日):《未来文明的原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

[5]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价值观;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22-04

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N Xiao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Modern Olympic Games'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ing of ecological sports precisely indicates “ecology value" to the people, whose core idea lies in the ecological sports, namely a coordinat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aborat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ree Concept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has decoded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values; Green Olympics; Hi-tech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2008北京三大理念实质是科学技术角度的生态价值的再现。因此本文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重新审视2008北京三大奥运理念,不仅有利于对北京奥运三大奥运理念的深刻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

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概念与特点

1.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则是指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那么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就是运用科学技术于奥运会,不仅能充分利用它服务于奥运会,也能够运用科技来保护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的环境问题[2],来克服和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

1.2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特点

1.2.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非必需性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说,这五种需要总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再逐步地产生其它高层次的需要。毫无疑问,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区别于生理需要的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而这种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科技也可以得到。因此,当人们利用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工具时,首先考虑的是他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生态价值。另外,当生态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时,还不成其为问题时,就根本没有特别的必要去追求生态价值。因此,人们意识不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存在是很自然的。

1.2.2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 森林、天空、海洋、河流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人离不开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环境为每一个人“服务”,它是一种“公共物品”。然而,环境的恶化同样也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公共环境,如果不加以法律方面的刻意保护,都无法逃脱“公有地悲剧”。正因为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人们在面临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还是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的选择时,很容易采取维护个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的行为。

1.2.3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潜在性 科学技术具有生态价值,但这种生态价值是潜在的,使人不容易认识到它的存在。由于人类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很多努力常常不光是利在当代,而且是功在千秋,受益者不仅是现存的个体,而且是未来的后代。[1]这就使得如果以眼前的利益为出发点,就很难看到科学技术对当代人的环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1.2.4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难度量性 生态价值也是价值的一种,也可以衡量出价值的大小、效用的高低。然而,和经济价值相比,生态价值是很难量化的。这不仅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需要程度不同有关,还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对生态环境的需求程度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显现并呈增加趋势。它具有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特征。处在较低发展阶层的人们不可能对生态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小康之后,人们对环境舒适的需求会急剧提高,而后继续发展,到极富阶段趋于饱和。由于生态价值难以度量,许多国家采取了用经济学中货币替代法来计算生态价值的方法,也有人主张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模糊数学法等来计算生态价值。但是,那些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利益问题及价值观念问题是无法用任何数学模型来描述的。正是由于生态价值的上述特性造成人们对它的忽视,从而得出科学技术没有生态价值的结论。

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解读北京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

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实现必须又以生态价值作为其实现的标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这里的“生态”不单单是生物学话语中的“生态”语意,而是更具有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语境中的“生态”所表达的含义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一样,成为具有和谐、协调、平衡发展关系的宽泛概念。[3]生态价值事实上是对奥运举办城市环境的要求,但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的体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它以生态价值为依据,以更高的标准去实现北京三大理念。

2.1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绿色奥运理念的实现核心

2.1.1 绿色奥运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 绿色奥运是指奥运会及其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应以对自然环境的最小破坏为目的,注重可更新能源的利用,资源的保护,废物利用和管理;保护人类适宜的空气、水和土壤;保护古建筑等自然文化环境的社会活动方式[2]。在这些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生态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能够实现北京绿色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实质是以人类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但生态价值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为现实绿色奥运指明方向。

2.1.2 奥运会逐渐重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与支持的重心慢慢转移到举办城市的生态环境。这种转移就是确立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运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一个区域环境的开发本质上就是对一个区域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的过程。因此生态价值也逐渐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重视,事实上对生态价值的关注就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4]。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1991年《奥林匹克》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条款:“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认真关心的条件下举行。1996年7月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将保护环境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的“绿色奥运会”。这一切无不显示出生态价值在当前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2.1.3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促进了奥运会的发展 对于北京奥运来说,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须有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观在推动北京绿色奥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二者互为条件;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就是站位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来运用科学技术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在绿色奥运理念中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所以说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是绿色奥运理念的核心。

2.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科技奥运理念的实现准则

2.2.1 高科技技术广泛运用于历届奥运会中 现代奥运会10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与科技发展密切结合的历史,奥运会成了现代科技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室。1964年东京奥运会由于首次使用计算机而被称为“技术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的“计算机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的“因特网奥运会”,高科技与奥运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2.2.2 北京奥运是注重生态价值的科技奥运 无庸质疑,“科技奥运”是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纵观历届奥运会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往往聚焦于与训练有关,鲜有以生态价值观为基准去发展奥运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4]2008北京奥运会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来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各个方面:场馆建筑中将广泛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将采用高效、清洁的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地热利用、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城市改造、道路交通、场馆布局、建筑用材、人文社会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废品物质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增加废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开拓生态市场、增加产品的生态科技含量。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科学技术实现北京科技奥运。

2.2.3 生态价值是北京科技奥运的主导 在2008北京科技奥运中生态价值应是主导,主张用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奥运、生态北京,强调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5]。科技奥运的准则是“生态价值”,强调“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自然属性上来说,是指保护和加强北京奥运环境系统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社会属性上看,是指在不超出维持北京奥运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奥运周边人民的生活品质;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观的技术属性看,是指在建设北京奥运过程中转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2.3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人文奥运的实现途径

2.3.1 科学技术是人文奥运的实现途径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人文奥运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倡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美好的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化体系。

2.3.2 人文奥运是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体现 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代表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代表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在科技与奥运组织管理的融合中,日益显示出科技的伟力和奥运的科技需求。而这种“伟力与需求”的日益彰显正是因为它们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使运动员及时快速了解比赛信息,做好赛前准备;使更多人参与到奥运会中去,观赏精彩的奥运赛事,获得便利、舒适的信息服务。在“人文奥运”的主题下,北京将加大修建文化设施的投资,改善环境[6]。

2.3.3 坚持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实现北京人文奥运 北京奥运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些都是以人的长远发展为根本的,而人的长远发展的体现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实现途径去建设2008北京奥运会的生态环境,真真正正实现人文奥运。

3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北京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的优势与创新

3.1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奥运三大理念是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深刻认知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其中科学技术是承载这三大奥运理念实现的基础[7]。科学技术价值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从先前粗放发展到现在的集约发展都是科学技术价值观的次次改变。因此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分析三大理念,需要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深刻认知。

3.1.1 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 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即人们运用其特有的系统知识认识、改造自然事物从而呈现出的可视价值。这是科学技术的主流价值、人类特别看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上。人类的物质文明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既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价值的标志。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和生产本身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目的性[8]。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实现人的目的,人们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为之物,由此引起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化。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就在于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

3.1.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科学技术真的规律性使人们有效驾驭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在更高程度上利于问题的控制,使人们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并积极利用绿色科技,促进环保的进行。科学的高速发展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技术平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是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要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9]。以生态价值观为价值尺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态价值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准[10]。

3.1.3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与北京奥运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智力活动的角度看,科技精神便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意义。在北京科技奥运中的奥运理想和精神,以及人们在追求这一崇高理想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生态价值已超出原有“生态”的本身含义,是环境生态、人文生态的中生态所表达的意义相同[11],与绿色奥运中的“绿色”一样,因此绿色奥运是以生态价值为尺度建设北京的生态环境,实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尊重生态价值的生动体现 生态价值是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实现尊重大自然的原则设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3.2.1 生态价值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人类在构筑文明时,首先应关注它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的任何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都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相适应,而不应威胁、破坏它,这是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义(法则)。目前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在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实施环境保护上,人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策略,许多国家、政府也正采取积极措施,自发的民间组织也开展活动[12]。人们也已普遍认识到科技的重大力量及科技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努力在实践中加以实施,而正确全面地评价科技的生态价值是前提。这需要对科技认识的转变,从把科学作为一种实体力量角度,对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预见、认知及增值角度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转变到新的更高层次即科学美层面。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态价值须贯穿于科学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中,且使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观,这样才能在当今时代展示出巨大意义[13]。

3.2.2 生态价值与北京奥运 科学的生态功能既是人类对自己控制自然活动的再控制,又是人类对自己调节社会活动的再调节[13]。《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将“绿色奥运”定义为:“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美化绿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北京市将在防治环境污染、完善城市建设重点,构筑良好的生态基础。在奥运场馆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以生态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来建设奥运场馆,如国家体育场馆观众席等处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尽量减少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对场内用房的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控制,优化保温、隔热设计。同时,对大面积窗户也将做外遮阳处理,以全面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水平;此外,国家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射击馆等6项工程采用了自然采光屋面。充分体现了以生态价值的思想[14]。以上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环保的基本思想,更体现了据生态价值观而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3.3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对三大理念的创新理解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对三大理念的创新理解,其创新性体现在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解读奥运理念,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基础,建立在生态价值之上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价值理念体体系,从奥运理念中找出对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使用与延伸,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北京奥运三大理念。

3.3.1 对绿色奥运的创新理解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不等同绿色奥运理念,它的内涵大于绿色理念,对绿色奥运理念的创新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08年北京的绿色奥运将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既需要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功能支撑,又需要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支撑,更需要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支撑,因此加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使三大奥运理念形成一个系统: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生态奥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18]。在这种意义上,生态是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以生态价值观规矩科学技术对北京奥运会的推动,生态更是一种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竞争、共生与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其次,绿色奥运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的表象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还需要生态功能的内在绿(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管理体制、生态保育意识),更需要动态机制的潜在绿(拼搏竞争、协同共生、自力更生)。这是对绿色奥运的创新理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升华。三是纵观“绿色奥运”的提出,基本思想的形成以及实现途径,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利用生态价值桥接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在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的指导下,2008年北京奥运定能实现绿色奥运行动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2 对人文奥运的创新理解 在三大理念之间,科技奥运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来理解人文奥运的创新性就体现在:一方面,我们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是因为我们通过倡导人文与生态价值,促进科技奥运――技术进行角色上回归――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价值本身就内涵人文规范。之所以形成技术与人文对立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技术时忽略了内涵在技术本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所以其创新之二也应该时刻地体现出人文和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目的,解决其工具理性与目标分离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所以,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解读人文奥运的创新之三在于恰恰是出于消解科技奥运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这一根本性目的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树立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即生态价值观,将技术恢复到本来的面目――技术内在规定着的,包含着新人文观的确立、生态观的体现内涵的新技术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确定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基本关系,将三者之间协调统一起来。所以,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反思和重树科技生态价值观为背景,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该及时地树立起生态价值观的旗帜,[16]一是可以凸显独特的技术理念,并由此而使北京奥运会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一种具有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决策,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可以加快和加深人们对于新发展观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促进技术尽快地进行角色的合理回归,从而使技术真正地体现人文奥运观,成为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有效的、合理的工具和手段。

3.3.3 对科技奥运的创新理解 奥林匹克运动必须以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和谐统一体作为其价值前提,实现技术效率的同时要实现技术对人文的关怀,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科技奥运中的人文价值观,但是在以生态价值观审视科技奥运理念的创新性与上述不同,它更多的焦灼于科技奥运中人们大生态环境的改变及提高与之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奥运理念相比相形见绌,科技奥运中生态价值体现在由关注科学技术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转变以生态价值为主,反对科学技术异化,不注重人文价值[17]。使用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方面和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将更多的技术运用到生态环境的改变上来。通过组织“奥运工程建设能源环保展示推介会",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污水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生态渗水砖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奥林匹克公园和一些场馆得到应用,推进了在奥运村实施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3.4 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将新的元素融入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对于此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更是这样,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入发展。不局限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在文化、教育而是通过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使人们了解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增大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范围。这有利于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最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本身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这是科学技术产生和立身之源。所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在奥运理念中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必然的前提――技术在提升运动能力时,必须以减少健康损害、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追求为预设的人文前提[18],即技术化的科技奥运必须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价值关怀,此外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必须以生态价值观核心,这是北京奥运三大理念成为内在成为一个整体的充要条件,这更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优势与创新理解。

4 结 语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科学技术最高的价值观之一,它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长远建设;它是一个涵盖奥运会整个过程、各种需求的全方位理念,它保证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成功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北京奥运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兵,于海娟.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9-41.

[2] 马岳良.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探略[J].南京体育学学报,2003,17(1):13-17.

[3] 孔庆鹏.大力推进和谐体育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3.

[4]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5] 孔繁民.奥林匹克文化论[J].体育与科学,2003,24(1):20-22.

[6] 北京奥组委.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解读[N].中国体育报,2005-06-27(1).

[7]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8]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33-436.

[9] 王新华,等.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64.

[10] 李石柱,等.加快科技奥运建设,促进首都实现跨越式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3(3):73-80

[11] 黄鲁成,娄岩,吴菲菲.“科技奥运”理念及其实施[J].中国科技论坛,2007(5):91-94.

[12]关于人文奥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EB/OL].省略/rendanews/displaynews.

[13] 彭永捷.人文、人本和文化――“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4] 张洁,生态自然观与绿色奥运理念[J].体育世界,2007(10):105-106.

[15]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4-7.

[16] 郑贵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理论与观察,2006,2.

篇7

档案术语定义的逻辑学要求

要给概念下一个正确定义,除了必须具备被定义概念所涉及的具体科学知识,还必须遵循定义规则。形式逻辑对概念定义提出了诸多要求,只有把被定义概念所涉及的具体科学知识和定义的逻辑规则结合起来,才能给概念做出正确定义。档案术语定义同样应该符合逻辑学关于概念定义的要求。

形式逻辑首先要求定义要适度,要紧扣概念外延,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完全相同,不可过宽或过窄。DA/T 1-2000关于“档案管理”这样定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除了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档案编目和检索也是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但“档案管理”的定义却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反映。

其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简洁地包含被定义项,不能循环定义。DA/T 1-2000对于原件和复制件分别这样定义:原件——“最初产生的区别于复制件的原始文件。”复制件——“与原件内容相同的复制品。”定义“原件”时使用了“复制件”的概念,定义“复制件”又要通过“原件”来解释,这是比较典型的循环定义。

再次,在“属+种差”形式的概念定义中,种差需要明确所定义概念与其他并列概念区别开来的区别特征。DA/T1-2000中,6.11条“目录”的定义中明确指出目录是“由揭示档案特征的条目汇集而成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档案检索工具”。6.11.1“案卷目录”、6.11.2“卷内文件目录”、6.11.3“案卷文件目录”、6.11.4“分类目录”等是档案目录的不同类型,其属概念是“目录”。但这些术语的定义中都采用了“按照……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档案目录”的形式,“以一定次序编排”是目录的基本特征,其下位概念自然包含这种特征,不需要在下位概念的定义中进行重申。

此外,定义规则建议在内涵定义中一般不要使用否定形式。在内涵定义中使用否定,通常可以说明被定义项所反映的概念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没有说明被定义项具有什么特殊属性,不利于概念内涵的揭示。DA/T 1-2000就存在这样的定义形式,如自由标引——“不用主题词等控制工具而直接使用关键词等自然语言进行的标引”。虽然该定义可以反映概念“不用主题词等控制工具进行标引”的属性,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探讨不使用否定形式定义的可能。

档案术语定义的语言学要求

定义还应该遵循语言学的规则,这是科学定义的最基本要求。符合语法是档案术语定义的最低要求。DA/T 1-2000的“鉴定”术语定义为“判定档案真伪和价值的过程。”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可以将其分解为“判定档案真伪的过程”和“判定档案价值的过程”两个句子。判定即为判断和推定,真伪是可以被判定的,但是价值是档案本身就具有的,它不应该被判定,而应该被区分,此定义改为“鉴别档案真伪和区分档案价值的过程”,似乎比标准中的定义更为妥当。同样,“档案工作”的定义一“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可以分解为“管理档案的活动”和“管理档案事业的活动”,但是根据汉语语法我们很少说管理某项事业,应该寻找更为恰当的描述方式。再如“收集”、“归档”、“移交”、“征集”、“寄存”等术语,其属概念有的为“行为”、有的为“过程”、有的为“活动”,行为、过程、活动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不同词语的选择是否准确揭示了被定义项的属概念?还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分析。

此外,定义要尽量采用科学语言。为了清楚地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用科学术语给概念下定义,不能使用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轻易地使用俗语及日常用语。DA/T 1-2000中对于“文稿”这样定义——“文件起草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稿子,可分为草稿和定稿两种。”何谓“稿子”?“稿子”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使用这样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来定义文稿,不利于人们对文稿概念的明确。再如,“联合全宗”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立档单位形成的互有联系不易区分全宗而作为一个全宗对待的档案整体”,其中“对待”一词过于口语,使用“管理”似乎更为准确。

当然,这是笔者从挑毛病的角度对DA/T 1-2000的语法问题进行的剖析,关于语法问题的争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在这里提出以上实例的目的就是想说明语言规范对于术语定义的重要意义。

档案术语定义及术语选择的术语学要求

定义的表述是术语学重要研究内容,由于术语自身特点及使用目的,它对术语定义提出了诸多要求,对档案术语进行定义应该建立在对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

1 优先术语与许用术语

从级别上,术语可以分为优先术语、许用术语和拒用术语三个等级。其中优先术语是指某概念的诸术语中作为第一选择的术语。根据《GB/T 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的规定,概念的缩略形式和完整形式都可以作为许用术语,但只能选择一个作为优先术语。优先术语应选择领域内被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词汇,这样既有利于保持词汇使用的历史习惯,又有利于术语的推广应用。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就存在优先术语选择不够理想的情况。档案基本门类分为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缩略形式,但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说“科学技术档案”,而以“科技档案”简而代之。笔者搜索了大量专业文献,发现档案理论界中也较少见到“科学技术档案”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该概念都被称为“科技档案”。因此,该概念的优先术语应为“科技档案”,“科学技术档案”可以怍为许用术语存在。DA/T 1-2000给出的优先术语却是“科学技术档案”,标准编制十余年来该术语被认可的程度和使用频率远远不如“科技档案”这一指称。

2 单义性

单义性是术语学对于术语选择提出基本要求,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概念只用同一个

术语来表述,不能有歧义。单义性原则要求术语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同义术语、同音术语、多义术语的出现,这类术语极易造成交流上的困惑。DA/T 1-2000中第8.17条“加湿”即为典型多义术语,标准对于该术语给出两个定义(a增加档案库房内相对湿度的方法;b将过于干燥和易碎文件放在蒸汽室或有潮湿空气的容器内,使之逐步吸收水分以增加柔性的方法),表达了两个概念,这必然会给档案领域的业务交流带来一定困扰。虽然“加湿”这个术语演变为多义术语有很多客观原因,对其进行指称的分离存在一定困难,但单义性依然是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追求目标。

3 系统性

在由若干个定义组成的定义系统中,各个定义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联系的性质,这就是定义的系统性。定义的系统性源于概念的系统性,在同一领域中,概念和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一般情况下,定义应体现概念之间的这种关系,术语学认为术语定义的优选结构是: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间的区别特征。这样概念的属种关系、并列关系等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DA/T 1-2000中的大部分定义体现了概念的系统性,有利于使用者对档案学宏观的概念体系进行掌握。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号索引”等术语采取了相同的定义形式,以“档案索引”作为共同的上位概念,通过索引所建立的依据的不同体现三种索引之间的区别特征,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号索引”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于“索引”这一概念的属种关系。

4 简明性

简明性是术语标准定义的基本撰写要求,包括“除指明上位概念外,只需写明区别特征”;不应采用“用于描述……的术语”、“表示……的术语”的说明形式,一般不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该”、“即”、“指”等;除非必要,不包含解释说明性的文字等,简明性要求有利于术语的使用和推广。DA/T 1-2000关于卷内文件目录是这样定义的——“登录卷内文件题名和其他特征并固定文件排列次序的表格,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前”。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前并不是卷内文件目录区别于其他表格的本质特征,这一句似有多余。关于“适宜性原则”,DA/T 1-2000定义如下——“档案修复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即所用修复材料必须有最适宜的强度和特性。”这个定义指明了适宜性原则的地位和要求,但从形式上看不符合术语定义的简明性原则。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相似性原则”、“可进性原则”“卷内文件备考表”等术语。可见DA/T 1-2000对于术语定义的简明性原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5 协调性

篇8

一、新课程习题不必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课程标准不从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习题设计在知识双基的要求方面有所降低,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有所提高。

教学大纲的习题反映了对物理概念和实验现象的记忆要求,强调概念定义的背记和定义关键字词的是非判断,旧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记忆型的、辨别型的概念填空题为主。而在新课程标准的习题设计中,对温度的概念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能够对常见的温度有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并有意留下空间,让老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和现象,体现了新的课程价值观。

二、新课程习题设计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知识,新物理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新课程习题设计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

例如:

(1)实验探究“烧不着的布条”。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3)根据蒸发致冷的道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装置。

(4)观察并探究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三、新课程习题设计要体现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9

[关键词] 技术美 产品设计 功能价值 协调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设计领域和制造商已经为艺术地表现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同时,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产品设计中单一的审美元素,而是更多地期待技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审美思想的贯通,从而给人以身理,心理,情感直观愉快的形式张力效果。因此对产品设计中技术美的认识和研究,关注产品设计中技术美学价值,关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协调,对于丰富和完善设计思想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一、功能价值是产品技术美的中心概念

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设计,技术操作等活动,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新技术物化为劳动产品,从而获得产品新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中,实现功能的最大体现。

产品内在的功能美是相对于产品外观装饰美而言的。最初,人们认为产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属于实用的范围,无美可言,产品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表面的形式装饰上。在欧洲封建贵族的倡导下,轻视实用,追求装饰的风气,经历了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而在18世纪的“罗可可”风格中达到了顶峰。人们热衷在盔甲和弩弓上雕刻极其复杂的花纹,刻意修建建筑物的过梁、门像柱、柱座和线脚,以至于出现科林斯柱装饰的蒸汽机,阿拉伯图案装饰的压榨机。这种注重产品外观装饰美的倾向,导致了浮夸形式与实际功能的脱离,产品的审美设计与产品技术设计的对立。为了纠正这种偏颇,一些有眼光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开始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机器本身去探求一种新的美――与功能结构相统一的美。勇敢地提出了“形式随功能”的口号,强调美和实用应该吻合,一种物品或产品形式只要明显地表现了它的功能,那就是美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兴起的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思潮,就坚决反对一切多余的装饰,认为不必把功能所要求的材料和结构加以掩盖,而应该从材料和结构内部去寻求美的形式,创造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在产品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功能最能体现技术的水准,新的技术一旦物化为劳动产品后,就意味着获得了新的功能,新的使用价值,由此导出物化技术功能美的概念,成为技术美学的中心概念。人类为了交通的快捷,设计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运用不同材料,攻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从而解决速度的问题,虽然造型结构,原理和材料不同,但功能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人类行走速度的“飞跃”。柯布西耶曾说:“设计如果不符合功能目的,一看上去就在使用上不方便,那不管怎样讲究外观美,并加以细部的装饰,看起来也不会是美的”。因此,产品的功能价值是技术美的核心内容。任何产品的设计只有通过技术的设计而实现功能的价值,从而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当然,我们强调产品设计中技术美的功能价值,并不是说凡是有功能有用的就是技术美,更不能以功能效用价值来规定审美价值。产品技术美的核心内容是功能,但产品的技术美是一种与功能密切联系,但又超越功能的美。

二、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是超越产品功能价值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相和谐的愉悦体验

如果我们对产品审美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技术的求索也就失去了目标。我们所谈的产品的技术美不能脱离功能,但它并不是产品功能的直观表现。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标准化的生产排斥了生产者的个性与想像,工业产品虽然具备有物质的功能,但出现了物质与精神,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脱节,科学技术沿着适应自然规律的理性方向发展,有可能突破人的感性适应性,造成人的生理、心理和体力活动规律的不相协调。在机械化初期,“丑陋的机器”制造了粗糙的产品,也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在这里自然谈不上产品的技术美。而只有把人,人的生存意义与科学技术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找到摆脱这种设计危机的出路。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为人类自觉地扼制非美化,非人化,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在个性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产品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出现了更大的相容性。工业产品的设计要求在技术条件下具备文化的品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并且在人为环境中产生审美的情感效应。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探求更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如何把高技术与高情感结合起来,建立起新技术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技术的途径建立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体验,是产品设计中技术美永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B&O公司曾经生产的家用音响系统,采用透明面板技术来展示CD碟片的运动过程,并以鲜艳的色彩对比来营造一种游戏般的情调。又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家用电器产品设计也开始转向所谓的“生活型”。即强调产品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个性的需求。松下公司针对年轻人市场的录音机,一改先前漠的黑色面孔,以斑斓的色彩显示青春的活力,苹果公司推出的Imac电脑,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培训的恐惧感。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实现了高技术,高情趣的完美结合。

这一系列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推动力。

三、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是一个发展的观念,它有着时代的特征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技巧

高中物理怎样学?这是高中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也是高中物理老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常常想找到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轻而易举或稍加努力就能掌握好应学的知识。其实,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但对不同的人又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学无定法”。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内在规律,按照其规律及特点去学习、去探讨,这就是基本的思想方法。关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物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它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生产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既包含了对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的探索,又对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我们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是利用物理知识改造世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跟物理学分不开,如果不是在19世纪中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建立起相应的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发电机、电动机,现在电气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也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网校,如果没有对气体性质的研究和热学理论的建立,那么应用机、汽车、轮船、拖拉机、机车、坦克等的内燃机也就不会存在。如果至今没有人类出行的交通工具,我们就真正处在封闭状态中,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将成为空想。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规律,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人类登月更不可能变为现实。进入20世纪物理学更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征得中科院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十件大事中有两件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首件事就是物理学革命,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和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与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一起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概念。20世纪大多数物质文明都是从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物理基础学科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件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因特网的应用,从目前看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开始迈向信息社会。

基于以上看法,同学们就会明确物理学研究内容,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家兴趣盎然,摩拳擦掌,准备在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傲游。

2. 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学好物理课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过程隐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又包括思辩性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思考和论证,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学习物理自然会有较高的收益。

另外,要自己动手做实验,要做参于者而不当旁观者,做实验所用到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与物理知识有关,而实验原理往往就是所学的规律。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3. 学习物理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进行数字推导,重要的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要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清楚弄清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明白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而不能简单地以做习题,题海战术来代替,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概念不清做题不仅费时间费精力,而且遇到的矛盾或困惑就越多,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本知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不少同学总是觉得自己对概念已懂了,就是不会用,一遇到物理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是不少同学常有的困惑。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对概念反复比较,找出与相近的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另外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搞清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然后找出每个物理过程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各物理过程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相应方程。做物理题的过程重要的是分析思考,分析思考的辅导手段是画图。图就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模型,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虚幻为真实,解起题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