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物科学;交叉学科;编辑加工
中图分类号Q-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34-02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自然学科,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应用。目前,科学的协同作用及相互激励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随着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对生命科学的日益重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从已经获取的新的生命信息中,不断修改、增添各自学科的理论、定义,从而使得一大批生物科学交叉学科蓬勃发展,如生物地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光学、结构生物学、纳米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耦合仿生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伦理学等。
加工这类交叉学科的稿件,对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如知识结构、科学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尤其是进行规范性编辑加工时,要求编辑具有掌握不同学科行业规范的能力。下面根据生物学与所交叉学科的不同,举例子说明编辑加工此类稿件的要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介绍稿件中遇到的相关学科内容的加工重点,至于生物学范畴内的基础知识加工规范,在此不再赘述。
1 与物理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学科主要有生物力学、生物光学、生物声学等,这类稿件中,除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加工外,主要涉及对数学公式、数学符号规范方面的加工。
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的特点是字母多(英文、希文等)、符号多(各种运算符号和数学符号)、层次多(上下角标、行列式、矩阵等),因此编辑加工难度较大,且极易出现错误。为了使科技类图书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使数学公式更加简明、规范、准确、直观,下面从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两个方面介绍加工要点。
1.1 数学公式
1)数学公式一般以另行居中排为原则。
2)公式前面,如上行末文字是“令”、“为”、“有”、“是”、“得”等字时,其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3)公式中常用的括号有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三种括号多重使用时,一般是圆括号外套方括号,外再套花括号。
4)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式不是特别复杂,则符号说明可在“式中,”之后按接排式的版式排(中间用分号隔开)。
5)公式需加排序号,采用阿拉伯数码,并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版口处。
6)公式中的主辅线要分清(一般主线比辅线长),并且主线要与运算符号在同一水平线上。
7)方程组在编排时应尽量排在一面上。
8)编排行列式和矩阵时,应特别注意元素的行列要上下对齐,每一行的间距要均匀一致,行距通常为半个字距;对角矩阵的对角元素所在的列应明显区分,不能上下重叠,混淆不清。
1.2 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的字体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主要有大、小写的区别,白、黑体的区别,正、斜体的区别。
1)未知量的符号,表示变量的字母、变量符号,以及表示点、线段的符号用白斜体。
2)集合符号用黑正体,如集合B。
3)矢量(向量)符号、张量符号、矩阵符号都用黑斜体表示,如力F、张量T、矩阵A。
交叉类稿件的加工中还应特别注意公式里出现的容易混淆的字符,如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容易混淆、英文字母O和阿拉伯数字0容易混淆、英文字母a和希腊文字α等。因此编辑在加工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标识清楚,以避免排版人员在排版时出错。
另外,一些物理学和数学家的名字也会有常用错别字,如“傅利叶”应该为“傅里叶”、“笛卡尔”应该为“笛卡儿”。
当然,关于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使用还有很多详细的要求,以上列出的仅是生物类交叉学科图书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2 与化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学科中,主要任务是对化学式的加工,最容易出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1)单箭头表示反应单向进行,双箭头表示反应双向进行。
2)化学元素符号用整体,表示反应组分数量的变量符号用斜体。
3)有机化学式中,化学键的键长要统一。
4)有机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和键号必须对准。
3 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包括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这类稿件的加工通常注意以下几点。
1)会出现数学公式和符号,加工重点见上。
2)有较多的计算机软件生成图或者屏幕抓图,因此加工时一定要注意图片的清晰度,图片模糊的话需要作者重新提供。
3)稿件中会出现较多的缩略词、简写,包括计算模型的缩略词、研究机构的缩略词、数据库的缩略词等,因此加工时要注意这些缩略词是否前后一致;同时要尽量保证这些缩略词的拼写正确。例如,“GenBank数据库”不能写成“GeneBank数据库”。
4)稿件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代码程序,特别注意,这时不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编辑加工知识去随意修改,因为代码有其本身固有的格式。
4 与医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医学影像学、生物制药、医学细胞生物学等。这类稿件的加工难点主要是一些常见医学术语的规范。例如,“罗音”应该为“音”、“爱滋病”应该为“艾滋病”、“抗菌素”应改为“抗生素”、“心肌梗塞”应改为“心肌梗死”等。
4.1 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的交叉主要涉及一些生态学科类的图书,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这类稿件的加工中,除了涉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外,加工的重点主要为地图、插图类问题和数据错误。
1)地图、插图类问题。
(1)岛点差错(漏标主要岛点)。
(2)界限画法错误(国界、未定界)。
(3)注记差错(级别、字色、错别字)。
(4)区域设色差错(如台湾底色)。
(5)比例尺差错。
2)数据错误。
(1)求和、求平均值、计算增长率等错误。
(2)正文中的数据与表中的数据不一致。
(3)同一个数据,前后文不一致。
(4)文字描述与数据不一致,如“第一年是272t,第二年是230t,增长了……”。
5 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生命伦理学关注的是生物学、医学、控制论、政治、法律、哲学和神学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因此其通常会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这类稿件的加工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敏感问题。这类问题可能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就要特别引起重视,属于政治性差错的范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类图书中会出现很多专业名词,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图书,涉及的专业类别很广,编辑的知识不肯能面面俱到,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一定要核查准确,确定是错误的字、词才可以改动,绝对不能妄改。关于专业名词,可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上进行核实。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类图书承载“介绍新知、推广技术、传播资讯、传承文化”的使命不断增强。因此,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应当密切跟踪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以此为基础增强科技类稿件的科学性,判断稿件的真理性,提高稿件的逻辑性。作为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科技类图书的编辑要着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加工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稿件。
参考文献
[1]张祖权.科技文献中插图编辑加工刍议.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1996.
篇2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中学生物
传感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处于常态化,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使用较少,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了传感器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近几年,传感器类的试题已经悄悄地出现在试卷上了,这让教师和学生都措手不及。怎样选择和使用好传感器成了当务之急。
一、科学选择传感器
根据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特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物理类:主要基于力、热、光、电、磁和声等物理效应;二是化学类:主要基于化学反应的原理;三是生物类:主要基于酶、抗体、激素和核酸等分子特异性识别功能。中学数字化实验室的标准配置中大多是物理类传感器,它们具有快速、简便、直观、量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优点。
根据中学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合理选择传感器,不仅能直观地显示实验现象,而且能科学定量地显示结果(表格或图像),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进而体现了它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选择时主要依据传感器的量程、分度和适用范围(不同品牌的传感器其量程和分度略有不同)。
例如:在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原理时,不能选用电流传感器(量程:-1A~+1A;分度:0.01A),而是要选择微电流传感器(量程:-1μA~+1μA;分度:0.01μA)。这是因为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的局部电流是很微弱的,只有微电流传感器才能测量到。
又如:在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中,如果实验对象是陆生植物,变量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主要发生在周围的空气中,那就要选择氧气传感器(量程:0~100%,分度1%)或二氧化碳传感器(量程:0~150Kppm,分度1Kppm)。如果实验对象是水生植物,变量中的氧气会溶解在周围的水中,这时就要选择溶解氧传感器(量程:0~20mg/L,分度0.2mg/L)。
二、优化现有实验
1.案例
探究酶的高效性。原实验繁琐,特别是检验这一环节,由于加酶试管的实验反应快,气泡多,而且只能定性检测实验结果,无法定量检测O2。
2.改进
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简化实验。改进引入压力传感器(量程:0kPa~300kPa;分度:0.1kPa;配件:20ml注射器)的使用,可用于直接测量气体的绝对压强。注意装置必须保持密封。试剂的添加也做相应的改变。原来是等量的两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滴加等量的催化剂和肝脏研磨液。现在改为试管中加入等量催化剂,酶和蒸馏水,注射器中是1ml过氧化氢溶液。连接压力传感器、采集器和计算机,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应软件系统,系统会自动识别所接入的传感器,并显示压强值窗口。“组合图线”添加不同颜色的“时间―压强”图线。“调零”后开始记录数据。系统就会显示实时的参数变化(形成曲线图)。实验现象直观、精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延伸
此种方法还可以用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装置和方法基本相同,只需试管中改用等量的猪肝匀浆、胃蛋白酶溶液和蒸馏水,系统设置基本相同。还可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或酸碱度。配合使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控制自变量温度或酸碱度进行实验。
另外,多种动、植物活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传统实验无法准确区别不同活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或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传感器的使用使其成为可能:可以比较不同植物、动物活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的情况,如比较猪肝匀浆、胡萝卜、大白菜、苹果、土豆等匀浆中过氧化氢。传感器精细的分度可以感知微小的变化,通过图表的形式能直观反映出不同的活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并反映出所含的量是有差异的。
传感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科学拓展延伸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4.解读
改进要点:一是筛选传感器,此实验可以用氧气传感器(量程:0~100%,分度1%),也可以用(量程:0~20mg/L,分度0.2 mg/L)。根据量程和分度以及对比压力传感器,后者的测量结果误差小,更科学。二是试剂添加方式,原实验试剂过氧化氢量大,催化剂和酶的量虽然少,但是其高效性促使反应剧烈,不适宜改进的实验。改用传感器后,反应无需剧烈,微小的变化也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所以通过注射器来少量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否则由于产生的压强过大而弹出橡皮塞或炸裂试管。三是装置要密封,由于是选用压力传感器,因此密封是关键,否则测量结果不正确,误差大。
5.缺点
随着压力的增大,注射器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弹,进而影响实验数据。建议选用注射器的针头越细小越好,或增大注射器活塞的摩擦力和增加一根橡皮筋。
三、拓展研究性学习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已开展十多年了。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传感器,有助于STS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实验教学无缝对接
例如:在开展“叶色与植物生长的研究”“不同种子储存条件的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测量不同颜色的叶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以及不同种子的呼吸速率。传统方法很难开展实验,也没有直观的数据可记录。这使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科学性大打折扣。传感器的使用使其简便易行。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传感器,其功能强大,携带方便,涵盖了所有与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关的变量的测量和计算,其叶室能对光照、温度、含水量、CO2等环境因子进行自动或手动控制。传感器的使用加强了生物学科知识与研究性学习双向渗透。
2.STS教育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STS教育强调把学科教育和社会、科技发展、生产生活等紧密结合。尤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血糖调节和模拟尿糖实验时,可以联系生活,介绍生物传感器在医药卫生和生活中的应用。如高精度血糖分析仪,它是采用固定化酶的生物传感分析仪,可以测量新鲜的毛细血管全血或静脉全血的葡萄糖含量。其分析精度很高,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反复使用。
又如: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芯片是生物传感器的阵列和集成化。基因传感器和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为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以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把生物实验室集成化到芯片上,使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更加灵敏、准确、快速和简便。
生物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认同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四、总结反思
利用传感器进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不仅开拓了现代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个新领域,而且还改变并弥补了传统实验方法、设备的不足,使其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定性实验提升为定量实验。可以进一步定量比较、探究实验,同时,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协作,通过实验图像学会并提高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
数字化实验教学极易走入机械化实验教学的误区: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显示、计算实验结果,减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计算的时间,但也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惰性。怎样最优化利用数字、图表等直观的数据反映出定量实验的结果,还是一个课堂实验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原本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和错误结果会被新的错误所代替,怎样科学、高效地解决生成的新问题,对教师把握实验教学的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述燕,陈家凤.《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6):104-146.
篇3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工程教育;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协议《华盛顿协议》的临时缔约国(预备会员)。包括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Polytechnic)、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淡马锡理工学院(TemasekPolytechnic)、义安理工学院(NgeeAnnPolytechnic)、共和理工学院(RepublicPolytechnic)在内的多所高校工程类专业都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著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The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简称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简称NTU)所培养的高等工程专门人才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新加坡教育界对工程教育领域各种理论问题的学术研究是起步较早并且深入系统的。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新加坡政府明确了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和国际接轨,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工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和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双重战略,大力支持并推动本国开创型工程人才培养。
一新加坡高校工程教育的特点
新加坡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之后,立足于把国家经济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开创型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就成为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出发点,新加坡高校由此开启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到如今,其高等工程教育业已凸显出“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鲜明特点。
(一)国际化合作拓宽工程教育视野
早在21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就明确了“逐步确立全球教育服务中心”,并通过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R&D进步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新加坡高校不断加强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其一,合作形式多样。首先,新加坡高校积极主动发展留学生教育。仅以NTU为例,工程类专业中超过约25%的学生来自包括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印度、泰国与越南等亚太地区的国家,他们在新加坡接受着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留学生教育的高水准发展,扩大了新加坡本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其次,新加坡高校开展工程类专业领域的合作办学。他们通过常年聘请海外人才,进而和世界各国的顶尖大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国际工程教育机会。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校区的国际知名大学有: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Digipen理工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最后,一些国外的专门研究单位也在新加坡设立校区,或和本地的理工学院合作办学,让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获取证书后,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位课程。其二,合作内容丰富。首先,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课程设置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优化了学生的工程知识结构。新加坡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总是能够根据世界前沿、尖端课题的研究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更新,始终实现与国际接轨。其次,合作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并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跻身国外高水准教育教学序列,新加坡高校非常注重与欧美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工程教育合作。其三,合作效益明显。国际化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接受人才培养的多种选择机会。
(二)多元化协调营造工程教育环境
新加坡高校十分重视工程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既注重协调外部环境中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又善于处理内部环境中工程技能训练、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联系。其一,与政府的协调。新加坡政府一般在宏观意义上直接参与对高校的管理,这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提供优质的办学资源,有利于理顺责、权、利三者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相当大,教育经费投入很多,一般可以达到政府财政总投入的五分之一以上,仅次于国防投入,高居各类财政投入第二位。政府还有对高校办学水平履行专门质量评估的职责,对董事会、校领导、管理与策略、教学、校企联系职能、校内外服务等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与考察。其二,与企业的协调。新加坡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优秀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保障本国经济持续发展并保持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企业主动参与培养各行业的工程人才,高校则将企业真实环境引入教学环境,校企双方便能够在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效益等方面构建共同利益集合。高校教师由专项支持,保证其在企业接收进修、提升,企业则得到技术效益的有力支持。校企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工厂”办学理念与模式,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其三,与科学研究的协调。新加坡高校善于处理好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大学的研究功能与教学功能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工程教育的链接,巩固了教育的根本地位。以NTU为例,该校科研实力强大,有包括高级计算与媒体研究群组、生物医学与配药工程学研究群组、环境与水技术研究群组、信息与传播研究群组、聪颖设备与系统研究群组、纳米科学与纳米科技研究群组在内的6个跨学科研究群组和33个研究院所。NTU通过优化内部环境,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打破,使学生可以进入跨学科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对校外学生开放科研活动,造就了“无墙”模式。其四,与人文科学教育的协调。新加坡高校深刻意识到在纯粹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可能受个人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而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现代工程”教育,除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的教育,还在经济与管理、法律与政策、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人文与社会、工业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程素养。这些知识的传授,营造了其工程教育的优质生态环境,有效避免了人文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之间彼此割裂的现象,增强了工程人才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学生从事工程师职业的“软实力”。
(三)个性化培养增强工程教育实效
个性化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的个性化途径是否畅通,手段是否科学,效果是否明显。新加坡高校着重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实现高等工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其一,灵活的课程教学领航个性化培养。新加坡高校多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制,学校对工程类课程设置有明确的导向和严格的监控,倡导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全球化思维能力的国际性课程。新加坡高校还重视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注重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都坚持课堂授课和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通常以项目(project)为主要开展形式,让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或开展“本科生在校研究计划”,培养学生合作、协调、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本科生导师制护航个性化培养。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加坡是常见的,本科生导师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护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之同步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人格养成也得到了保护。本科生导师在学业辅导、学术辅导和职业规划辅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新加坡高校还重视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其考核结果超过了高校对教师综合评价结果的50%。这样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大多是对教师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教师对人才培养投入,使得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因此,“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教育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个性化培养效果得以体现。其三,“本科生在校研究计划”助航个性化培养。新加坡高校大力改革工程教育,在本科生中推行“在校研究计划”。学生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喜欢的领域及与专业同学不同的研究领域,参与各种研究项目。NTU全面实施“本科生在校研究计划”,学校每年准立超过800个研究项目(包括工程、生物科学、传播、工商管理、会计及人文学领域的研究项目)。
二新加坡高校工程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高新技术产生发展的最前沿,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高等工程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工程人才,进而实现研究科研课题、开发科技产品、推动科技进步。工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相对于经济,也有其必然规律。因此,站在“新常态”视野中的高等工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在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学习新加坡高校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同时讲求有所拓展和创新。
(一)“新常态”下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工程教育模式,虽然在工程实践培养阶段上有所区别,但都十分强调大学生的工程师职业资格。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中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在这样的“新常态”下,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工程教育放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视野中进行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局限在高校开展传统实践教学的狭义范畴中。其次,应该加强对工程教育理论的研究、总结和创新,从而指导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具体实践。
(二)“新常态”中的三维度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所谓三维度工程教育体系,即强调完整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见图1)。教学目标分三层次:通过工程类课程教学和课外研学,使大学生学习并树立工程观念;通过课内基础训练,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通过课外研学、综合实训,使大学生初步具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分三阶段:面向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是工程基础课程;面向二、三年级的主要是工程类专业课程与工程基本技能训练;面向三、四年级的主要是综合实践创新训练。教学形式分三模块: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发挥实验教学的推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并推动学生主动实践;发挥创新创业训练的拉力作用,使学生接受系统、规范的训练,拉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发挥学术科技竞赛的助力作用,使学生协同合作,展示成果,助推学生成才。
(三)“新常态”中的三维度的高等工程教育合作
所谓三维度的工程教育合作,即国际校企合作,国际校校合作,国内校企合作(见图2)。实践证明,开展好国际化视野下的校、企合作教育对于推动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国内校企合作,通图1三维度的工程教育体系图2三维度的工程教育合作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企业导师,合理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增强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国际校校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办学,增加大学生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思维、国际间交流等能力,实现人才标准的国际接轨,即“国际通用”。开展国际校企合作,通过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宏珍,侯义斌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5):16-18.
[2] 郭华.新加坡高等教育及其特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