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篇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24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质量提升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的重点,传统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研究均把重点放在课堂时间的有效、充分的利用上,这实际上还是未能挣脱传统复习课堂高速、海量传授的藩篱,试图通过海量知识的覆盖所形成的“溢出效应”,来弥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架构的欠缺,低效、缺乏针对性、没有设计理念等三大常见问题就成为高三化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三化学复习课评价标准的“异化”。

大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优质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必须从“入境、在境、出境”三个层面设计教学。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入境”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传统的高三课堂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而且越是重点高中的教师越是对讲授法情有独钟,在标准化、模式化的知识中心背景下,教师通过流水线式的教学大批量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操练,以试图实现复习教学和高考内容的对接,其基本模型如右上图。

事实上这类缺乏设计思想和教学灵魂的课型,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就没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优质的高三化学课堂首先从“入境”开始。

如果说情境的“情”是指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愿望、学生的积极态度,那“境”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优质的“入境”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愿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中,我执教了高三《电化学》复习课的“下水课”,试以本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入境”设计环节,我是以中央二台热播的“喜剧界的姚明”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开始创设情境的,当提出问题:“用水果电池能给iphone充电”,是真的吗?学生很疑惑,是是而非,当他们讨论出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事实却需要2380个橙子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实现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相信这时的学生一定希望在复习课上见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电化学装置,趣味的开场使学生初步“入境”。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在境”

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并非高二新授课,因此知识层次的处理只是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并非复习课教学的重点。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应该是针对电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高二新课教学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复习。学生在电化学部分分块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等具体知识后,对电化学相关内容有了个性化、独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电化学知识,是否能见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森林”全貌,则功夫全在“在境”。

作为高三复习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对于新课教学中比较关注的“变量控制”未做过多涉及,但在学生探究活动“电化学装置设计”中设置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对比、加工,采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内部通过讨论,交流,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叉反馈中来矫正和强化,用集体的智慧来丰富个体的收获,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构建对电化学装置及其反应原理的理解模型。“在境”阶段的设计是需要教学智慧的引领的,在《电化学》课中我采用了三重设计:

第一,矛盾引起探究冲动。对于电化学装置的识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先是最简单的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再用西红柿作为平台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在一起(如图)。

最后用实验演示了同一个装置由电解池转化为原电池,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无疑当最后的音乐贺卡响起时,学生们都很惊奇:一个电解NaOH溶液20秒后切断电源的电解池怎么反过来却能为音乐贺卡供电呢?这种反差引起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失误引导思维反思。“在境”不仅要求学生“人”在,还要“心”在,不仅“耳朵”在,还要“思维”在。我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课堂参与预留了充分的时空,如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电解法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可能设计。这个问题相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由于有学习小组在,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组内研讨中得到启迪和帮助,最终学生设计虽有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很快完成了。然而这远不是教学的结束,就在学生的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因为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电解池达到同一个目标,在各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既失落又兴奋的心情。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让他们领悟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思维应该是开放的,然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却是严密的。相信这样的“在境”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学会拓宽思路。

第三,实验引燃创新火花。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很多教师甚至直接忽略了实验的作用,试图用习题分析和黑板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化学情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离开了实验这个最重要的化学教学媒介,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缺少学生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境”?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入了DIS数字化实验,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材料镁和铝作为电极,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传导器精确测定电流方向和大小。传统上学生会认为显然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理所当然的是铝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会清楚地看到电流方向在两个不同阶段的流向情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极的反应,让学生“亲眼”发现问题,引燃他们思维创新的火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梯度性和层次性的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弄清了原理,还提醒了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这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在境”本身不是教学的追求,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秉持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出境”

“出境”本质上关注的教学落点的问题。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但教学设计目标更应该是多元的,使得高三复习课成为学生不断回味的“品质课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读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第三境“出境”大抵与此相似。能否“出境”主要看教师从课程、教材、课堂三个层面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其基本模型如下:

《电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低端的教学设计常常不能站在课程的高度,只是基于教材和课堂,对电化学知识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和复习。而高端的教学设计则需立足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高三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本节教学内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作为了本节课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高三复习课上必须要关注分析、运用、整合等三大能力的形成。

首先是思考分析能力。《电化学》这节课中我设计的问题都是系列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内容是相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比较问题的“同”与“不同”,并在比较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铝和镁原电池,同样用镁和铝为材料形成原电池,但用盐酸做电解质和用氢氧化钠做电解质,电极反应就有同与不同;甚至同样的铝和镁为材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不同阶段电极反应也不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无思考,不学问”的课堂魅力。

其次是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各种电化学装置的识别到设计,从定性地写出电极反应到定量的计算,再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没有了正负极标记的蓄电池如何判定正负极?)。在各种新情境中,学生除需要全面地运用电化学反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当然还有物理的知识。正是在这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加强。

最后是拓展整合能力。这其实就是知识的建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虽然这节课的问题解决涉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不同知识点,但由于巧妙的情境创设,我们看到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通过生动而有序的编排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知识网络和思维经络呼之欲出,最后以思维导图形式来结课也显得水到渠成。

篇2

关键词:问题设计;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17

一、教学思想

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这是最新的有效教学理念。问题化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又有情感参与,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发展,教师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问题化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分享经验,让学生产生快乐感、成就感,使师生产生互动。教师给予学生思考、活动、交往、实践的空间,教师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有深度、新意和大的思维空间,使问题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的好载体,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而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键、离子晶体的意义;理解离子键形成的条件、组成离子键的微粒,理解影响离子键强弱的因素以及定量衡量离子键强弱的方法。能利用图表来认识离子键的实质和结果。可与物理学中静电力的计算相结合,晶体的计算与数学的立体几何、物理学的密度计算相结合。

(2)过程和方法:在问题化情景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养成问题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据材料和图表的分析,提高数据、图表解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动手能力。理解离子晶体的概念、构成及物理性质特征,掌握常见的离子晶体的类型及有关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键知识的生产、生活价值;认识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和科技价值;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循环经济的地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观念;体验化学理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离子键的成键微粒和成键性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问题1: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描述金属钠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现象?

[设计意图]引入,从微观到宏观角度认识离子键的形成。

[学生观察]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黄光,有大量的白烟生成,集气瓶中黄绿色气体颜色消失,生成物为白色固体。

问题2:请解释为什么钠能与氯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上述的白色固体构成的微粒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归纳]Na:1s22s22p63s1Na+:1s22s22p6

Cl:1s22s22p63s23p5Cl-:1s22s22p63s23p6

Na-e-Na+

Cl+e-Cl-

问题3:氯的电负性为3.0,钠的电负性为0.9,请从电负性的角度判断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物是什么化学键?

[设计意图]从量的角度判断键的类型。

当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成键的两元素的电负性差用Δx表示,当Δx>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所以该反应生成物是离子键

问题4:什么叫离子键?怎样从能量和平衡的角度解释生成物离子键的形成?

[设计意图]从能量和平衡的角度研究离子键。

阴、阳离子之间形成稳定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横坐标:核间距r;纵坐标:体系的势能V。下面来考察Na+和Cl-彼此接近时,势能V的变化。

从图中可见:

r>r0,当r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V减小,体系稳定。

r=r0时,V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表明形成了离子键。

r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即当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离子键,整个体系达到能量最低状态。

问题5:哪些物质中存在离子键?

[设计意图]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分类物质。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铵根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离子)形成的盐。

(4)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问题6:阴、阳离子是否只在某个方向才能产生静电作用?一个阳离子是否只能吸引一个阴离子?

[设计意图]认识离子键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阴、阳离子可以看成是球形对称的,其电荷分布也是球形对称的,在各个方向上都能与异性离子产生静电作用,只要空间条件允许,一个离子可以同时吸引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因此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特点:没有方向性,没有饱和性。

问题7:影响离子键强弱因素有哪些?怎样定量衡量离子键的强弱?

[设计意图]离子键强弱如何衡量。

(1)离子半径的影响;

(2)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F=Kq1q2/r2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就越强。

离子键强弱衡量标准——晶格能。

意义: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

符号和单位:U;kJ·mol-1

例如:拆开1mol NaCl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钠离子和氯离子时,吸收的能量用U表示:

NaCl(s)Na+(g)+Cl-(g) U=786 kJ·mol-1

[讨论]晶格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和分析表格的能力。

问题8:如何表示离子键的形成?

[设计意图]理解离子键的含义和化学用语的书写。

请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MgCl2、Na2O2、NH4Cl、NaOH

问题9:离子化合物常温常压下大都是晶体,晶体和固体有何不同?晶体为什么有固定的几何外形?什么叫离子晶体?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什么?离子晶体的微粒间的作用是什么?离子晶体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归纳、表达能力。

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由于内部离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离子晶体是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微粒间作用:离子键。性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硬而脆,不导电,熔融或溶于水后能导电。晶体还有高度对称性、最小内能、相对稳定等。

问题10:离子晶体形成时阴阳离子排列时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理解紧密堆积原理。

阴阳离子尽可能紧密地排列,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尽可能相互接触,且一种离子周围紧邻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尽可能多。这样体系能量低,形成的离子晶体稳定。

问题11:离子晶体有哪些晶体结构类型?观察模型,分析晶体微粒排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1)ZnS型 (2)NaCl型 (3)CsCl型 (4)CsF型

问题12:观察氯化钠型晶体模型,氯化钠型晶体的配位数是多少?每个晶胞中含有几个钠离子?几个氯离子?它们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是什么形状?与一个Cl-相邻最近且距离相等的Cl-有几个?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

(1)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胞;

(2)Na+和Cl-配位数都是6;

(3)Z=4

(4)Na+,Cl-,离子键。

问题13:观察氯化铯型晶体模型,氯化铯型晶体的配位数是多少?每个晶胞中含有几个铯离子?几个氯离子?离每个铯离子最近的铯离子有多少个?与一个C1-相邻最近且距离相等C1-的有几个?

(1)立方晶系,简单立方晶胞。

(2)Z=1。

(3)Cs+,Cl-,离子键。

(4)配位数8∶8。

问题14:氯化钠和氯化铯都是AB型离子化合物,两者的配位数却不同,你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氯化钠和氯化铯两者的配位数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离子半径的差异。Cs+半径要大于Na+,因而吸引更多的Cl-。离子晶体中离子配位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阴、阳离子的相对大小。

规律:阳离子、阴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

r+/r- 配位数 实例

0.225~0414 4 ZnS

0.414~0.732 6 NaCl

0.732~1.0 8 CsCl

>1.0 12 CsF

四、教学感悟

1.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的落实有效教学新课程理念

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关注的是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课堂教学能否根据新课程要求重新塑造,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中有两个问题,一是预设,二是生成。预设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设计和斟酌,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生成是灵动的,有学生提出的,有教师根据学生疑问提出的,在解决问题中出现认知冲突,实现概念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通过问题的讨论,师生的互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交会碰撞,创造火化。新的信息、新的需求和学习激情不断涌动产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辩论、争论、实验、类比,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生命本色。

3.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法,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明确的考察目标,体现基础性和典型性,是高考的热点和易错点。问题设计上可以是高考试题的改编和生产实际,为此,教师课前设计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习新课标,反复揣摩问题如何设置合理。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有发现学生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的慧眼,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产生教师要追本求源,是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还是基础知识出现问题等。每节课都有优点,也肯定存在不足,通过对问题化和互动课堂教学的反思,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问题化教学把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度或结构,让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共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熊新华.论化学学科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6-8

篇3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诱思点; 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教学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备课中最关键的一环。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我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以及化学课堂设计三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以诱思点的切入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探究。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如果教师没在诱思点切入上下工夫,照本宣科、枯燥生硬的讲授,怎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愿望呢?如何把化学基本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知识探究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诱思探究切入点,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取,就可以抓住规律展开。先是研究药品的状态、所需的条件,由此可知所需的仪器。接着,收集气体的方法可根据本身的化学性质而得出结论。

(三)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学课上实验很多,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分组让学生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

(一)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一般地,新授课的结构则包括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小结。

(二)课堂结构的功能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理,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从两种课堂结构的时间分配上看,传统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里,转入“新投”时学生已经疲劳了,新课的教学效果就差。新的结构把“进行新课”放在最佳时间里,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较集中,就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传统教学结构基本上是属于以老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为主的结构模式。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学生“学”为主的结构模式,“教”服务于“学”。前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后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优于前一种课堂结构。

三、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是要通过实验、理论及其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等知识结合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的发现观、思考观和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如何能高效?我觉得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篇5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教育问题。近几年,国家也开始注重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不断对教育进行改革,无论是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是在教育模式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改变,也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而数学是小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小学数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40-02

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从小学开始实施,从课堂开始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所以说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小学课堂,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模式。通过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教育。

一、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1.理论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意义就是通过改革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从而在数学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收获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课堂,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但是现在的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所以说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改变这一不好的情况。在优化设计中,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将其学活,而不是单单去学习书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

2.实践意义。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不断地讲授、不断地灌输,学生不断地被动接受,这样就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课堂的主体错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课堂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老师和学生感到轻松,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在课堂优化过程中找准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2.找准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课堂效率,但教学的起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所以找准教学起点非常重要。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确定任务时就必须确定一个正确的教学起点,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将上次课的结束点作为下一节课的起点,这样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并不是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百分之百掌握了,如果老是忽视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就会因为没有完全掌握之前学习的内容而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也没有了。比如,老师在学生还未掌握加减乘除的真正含义时,就继续将其运用,这样就会使学生在面对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时根本不知道运用什么算法去解决这一个问题。因此,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从而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起点。

3.注意以引导为主。在课堂中,老师不应该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老师第一时间应该是提问,并提示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先将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老师只有不断进行正确地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求助,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4.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这一门学科对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再者贪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这就需要老师来调动课堂气氛,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在课堂内增加一些游戏,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这不仅满足了学生贪玩的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学到了知识,记忆非常深刻。

5.注意教学顺序。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按照教科书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虽然这一顺序经过许多专家论证,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顺序。老师可以通过研究,进行创新,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大脑里面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

三、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难点

首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比较贪玩儿,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数学这一门课程,有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说要通过课堂优化来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改变小孩子的看法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一点,不仅仅是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老师的改变,所以这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最后,在国内还有很多地方的教育条件比较差,这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案例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本思路为主线,首先进行情景导入,然后就是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针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最后进行习题训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效果不会特别好,所以这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下面将具体就“商是二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会利用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的确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只是短时间的。紧接着的知识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然后给学生留下大量的训练题目,这样会完全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首先是对“商是二位数的笔算除法”这一问题进行分解,分步进行教学,不要一次将所有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将其分为:掌握商是二位数且末尾数为零,除数是二位数的笔算除法;判别当被除数的前二位小于除数时,商最高位的书写位置;判别当被除数的前二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二位数且不趋近整十的笔算除法;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二位数且趋近整十的笔算除法。通过这样将知识进行分解,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适当时可以进行一些奖励,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一直保持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研,都会经常运用到这一学科的内容,所以说让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这是他们刚开始真正意义上学习数学,也就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将数学学好,就会严重影响后续学习。打破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彦福,蔡梓权.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

一、坚持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学的侧重点就是向学生多灌输知识与技能,目的是让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虽然学生能考好试卷,但没有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新课程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中不再只看知识获得的多少,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并在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新课程教学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围绕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教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不能一言堂,将知识直接的告知学生。而是尽量的将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来解决,这样能避免学生从单一的死记原理转变为探知的学习过程,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教学中,应该避免将配制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使单纯的实验技能训练转变为实验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这一节教学的设计,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1.提出讨论的问题。在实验中经常用到一些溶液,需要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等于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因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必须解决下列问题:如何精确确定溶液的体积?如何确定一定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在实验中如何实现取用这一定物质的量溶质?短短的几句话,就配制溶液的核心问题转为学生的探究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容量瓶。容量瓶是实验室用于准确配制一定体积溶液的容器。容量瓶由瓶体与瓶塞两部分组成。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瓶的规格、温度(一般标记的温度为20℃),容量瓶颈上有一刻度线。在容量瓶上所标记的温度下,当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容量瓶中的溶液的体积即为容量瓶上标记的体积。容量瓶不能用做物质反应或溶解的容器。热的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3.引导、组织学生讨论。选用合适的容量瓶来精确确定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将溶质的物质的量转化为物质的质量,然后用天平称量。

4.组织学生讨论配制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最终能总结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一般步骤:

计算:配制100 mL 0.100 mol·L-1Na2CO3溶液所需Na2CO3固体的质量为1.1 g

称量:用天平准确称取1.1 g的Na2CO3固体。

溶解:将碳酸钠固体放入100 mL的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冷却到室温。

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100mL的容量瓶中(注意:不要让溶液洒到容量瓶的外面),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容量瓶中。

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颈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5.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心得,并归纳总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注意事项。

这种设计集教师讲授、实验操作、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于一节课中,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认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能较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探究活动,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体会到知识获得的过程。

三、优化教学过程

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合理、科学。每一节课的开端部分,主要是向学生揭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最好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课的中心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能不能完成,学生的素质有没有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都看这部分的效率高低。课的结尾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归纳、强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一般来讲,课的开端与结尾都应该围绕中心部分来设计。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教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更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器,强行的将化学知识、原理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个性特点,还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拥有的教学资源,一切应时而变,但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了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而是为了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具有智力性、创造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对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自觉性,从而具有减少盲目、避免失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新时代和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化学新课程理念

化学新课程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二)现代化学教育思想

新的世纪,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体现和发挥其作用的。现代化学教育思想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科学与化学科学的整合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想像力、拥有和谐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激励和允许差异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知识形成和方法培养的教育理念、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切实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使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丰富实践体验、培养道德情操、形成行为习惯、提升人文修养、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三)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的自然科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加深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的过程。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从宏观、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是学生研究化学和学习化学的必由之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进行操作和观察的实验方法、概括和抽象的思维方式及探讨和研究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充分挖掘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设计。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及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实验区教师的新课程教学案例,我们认为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按下图的流程进行设计。

图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依托教科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先有知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确定适当的教学媒体、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反思,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一)教学资源分析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所使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价值,认真分析学生的能力、知识等起点行为和身心及学习特点,精确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用其中的活动探究建议及学习情景素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适合于学生的、可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选择、情境创设、媒体确定;活动及评价设计时,启发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针对学生营造学习情景,创设探究活动、确定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充分把握教学要求,体现课程宗旨,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终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对过程目标的陈述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陈述不应有具体结果,而且在陈述上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与单元、课题目标相一致,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阶段性。其基本表达句式一般为:(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程度标准)+行为结果。

例如:义务教育“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课题l“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煤炉内发生反应的探究,认识碳的化学性质,解决身边发生的有关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实际,提升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方法及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的总和。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知、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情景创设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教学情景一般包括:①事实情景。包括化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②实验情景。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③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④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五)教学媒体的确定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像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像)、视觉媒体(在电视上移动的影像)、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及计算机多媒体等。而计算机多媒体则更能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较强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六)探究活动设计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行过程的总称,是进行化学教学的途径。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一般在内容上包括:①事实性知识探究。即与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的探究。②理论性知识探究。即针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性知识解决“具体化”问题的探究。③策略性知识探究。即指对化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④STS型知识探究。即从学生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内容出发,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实验型、讨论型及调查型探究等。

(七)教学评价设计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

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众所周知,真正的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在课堂上。加涅认为:影响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即指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外部条件,这是独立于学生之外存在的学习环境,它由教师创造,涉及教师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组织学生,怎样给予反馈,以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应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如:怎样让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怎样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等。现就本人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的体会略谈一二。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并在指导学生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

1、全面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知识与技能注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认知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掌握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本程序、具体做法和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教学应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事物端正的态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不再是现成结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体验得出结论,获得一定方法策略的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要寓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过程与方法中。

2、准确性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要使教学目标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就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制定出目标明确,操作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课程标准,例如《离子反应》课程标准要求为:认识离子反应,理解离子方程式发生的条件,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具体为“会判断离子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反应。《原电池》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为“①通过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②能够书写常见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3、层次性

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在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让不同学习者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注意结合课程标准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例如:《原电池》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能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和“根据原电池原理能书写常见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两种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太原市一位优秀教师展示课中《燃烧与灭火》课题中采用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引入课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堂学生都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烈;《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展示:展示超市里整齐的货架、书店里排列有序的书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分类过渡到化学中的分类,利于学生接受学习目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采用实物展示:展示放在煤油中的钠,露置在空气中镁条引入课题,等等。总之,可题的导入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灌输课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地运用教材的过程,教材的处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做好二次开发和应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一些具体、生动、科普、趣味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课堂中。例如:《化学电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废旧电池,在课堂上进行拆分,来获取知识。《盐类水解》教学中可以列举生活中盐类水解应用引入课题,氯化铵溶液可以去除铁锈,明矾可以净水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教学日趋常态化,若教师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利用flas展示原电池反应原理,实现了微观结构宏观化,形象直观,便于理解;通过播放录像---酸雨造成的危害,可以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可以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发挥实验教学功能。教学中可以优化实验的呈现方式,改进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过程等途径,尽可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源泉,获取知识的手段。如:做钠和水反应实验,可以借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克服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面小的不足。

(4)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多样化学习方式并用。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三、达标检测的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除了精彩的导入、教学过程合理精心的设计,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达标检测题的选择。它是检测学生对本节学习目标要求理解多少、沉淀多少、生成多少的一个重要依据。检测题的选择既要体现出对学习目标的检测,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题型的选择要有阶梯性,可以做到全面检测全体学生学习目标落实情况。例如:芳香烃---苯的教学,达标练习设计如下:

1、下列物质加入水后,分层并能浮在水面上的是( )

A 乙醇 B 苯 C 四氯化碳 D 硝基苯 E 溴苯

2、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B 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C 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D 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3、下列实验能证明苯分子中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的是( )

A 苯的一溴代物无同分异构体B 邻二甲苯无同分异构体

C 苯的对二溴代物无同分异构体D 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猛酸钾褪色

总之,当前课堂教学要求老师们摒弃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思考如何把握好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展现学生在课堂内的主体作用等。这就要求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侧重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

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