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电视频道 绩效管理 运营 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视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共有2100家电视台3600多个频道,其中通过上星对全国播出的频道超过50个。电视台管理的理念也从过去单纯要求电视台做“”,到现在同时强调电视台的经济属性,即“两个效益”的协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大量同质化的频道和形式雷同的节目迫使各个电视台从频道资源的量的扩张逐步向分众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而作为产业集团中相对独立的电视频道如何去经营管理,更需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机制来进行评估和认定。所以,本文从电视频道运营入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绩效管理机制在频道运营中是如何发挥它应有作用的。

1 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 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产业集团)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主要表现在,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频道出现后,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台─观众”变为“节目─频道─观众”,这就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既独立于台,又高于栏目,体现鲜明的电视品牌特征,这就使得频道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2 建立电视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频道的整体定位还比较模糊,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的投入与产出,不认真体察与研究观众的收视期待,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实际效果,简言之,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性。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与跟进。从微观角度讲,特别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就有必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它将已发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来判断现状的好坏,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可以说,进行绩效管理与评估是电视频道在寻求精细化运营管理的最佳选择。

当前,整个广电行业正在进行“制播分离,转企改制,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变革,这种变革命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据悉,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制播分离方案获得批准之后,湖南广电集团,山西广电总台也递交了各自的体制改革方案。实际上,管理是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流程优化和成本核算,对于广电行业时下的发展尤为重要。作为基础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与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关联度。因此,本文下面从绩效管理这一话题入手,管窥广电业管理水平领先者之秘诀。

3 健全的绩效管理机制助推电视频道快速发展

当前,80%的电视台经营得不好的根源在于缺乏健全的绩效管理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国内排名靠前的媒体集团到地市级媒体平台,很多媒体都有过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做“外脑”的经验,但是管理变革能达到什么效果和程度,则不尽相同。就绩效管理而言,笔者觉得,“一定要先从战略管理入手,然后做组织架构,最后才是绩效管理。战略是方向,组织架构决定了在怎样的组织基础上运作,最后才是把组织目标分解,分级进行考核” 。现代管理理念也认为,明确目标与责任是提升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只有目标层层分解,考核层层落实,才能最终形成全员绩效管理。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tatus of medical waste disposal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waste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dical waste disposal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dentification,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responding medical waste disposal and emergency pla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for the medical waste disposal facilities failure or serious epidemic and other emergency situations.

关键词:医疗废物;废物产生;医疗废物分类;问题识别;医疗废物处置;应急管理

Key words: medical waste;waste generation;medical waste classification;problem identification;medical waste disposal;contingenc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7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218-02

0 引言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这些废物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对空气、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鉴于此,我国先后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于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理进行监控管理,以期使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有法可依并逐步取得成效。如果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及应急管理问题的识别,将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 医疗废物的产生及管理现状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院是医疗废物产出的主要场所,医疗废物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由于医疗废物的特殊性,使世界各国都对此高度重视。

1.1 医疗废物产生

随着河南省医疗废物实际处置量逐年增加,部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处置能力已超负荷或接近饱和状况,面临着急需扩大处置规模的压力。据统计,2013年河南全省19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42吨/天,按330天工作日算,每年可处置4.69万吨。2013年全省实际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共计3.71万吨,实际处置2.64万吨。

1.2 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现状

河南省较具规模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19家(主要分布在18个省辖市和1个直管县),医疗废物处置方法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适合采用热解焚烧法、高温灭菌法及干式化学消解法处置;病理性废物适合采用热解焚烧法及干式化学消解法处置;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适合采用热解焚烧法处置。全省医疗废物不同处置技术设施的设计及预留处置能力见表1。

表1焚烧工艺项目总设计规模3.04万吨,实际处置2.64万吨;干式化学法项目总设计规模0.55万吨,实际处置0.39万吨;高温灭菌法项目总设计规模1.10万吨,实际处置0.68万吨。

1.3 医疗废物协同处置管理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不仅涉及医疗废物从产生到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整个运行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也涉及医疗废物处置技术选择,划分医疗废物协同处置片区,构建医疗废物协同处置机制等的处置全过程管理。

2 医疗废物处置分类及应急管理问题识别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的关键环节,但大多数医院没有完善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体系,导致各种类型的医疗废物混在一起,给后续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带来较大的不便,影响医疗废物的处置设施的处理效率。

2.1 医疗废物管理分类处置问题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河南省内大多数医院在逐渐建立自身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体系,给后续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置带来较大的便利。据悉,在不少医疗机构,损伤性、感染性医疗废物分类较规范,其他病理性、药物性和化学性等三类医疗废物有时混放到感染性医疗废物,时有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现象,导致处置时不规范。

2.2 医疗废物处置管理问题

河南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主要是严格安排行政区划来划分,受行政区域划分限制,部分区域由于医疗废物收运距离远,存在收运路线极不合理,而造成医疗废物处置费用成本过高的情况。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部分地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存在医疗废物收集率低,医疗机构覆盖率较低等,导致一部分偏远山区、农村等地产生的医疗废物尚未全部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置,医疗运输设备亟需专业化配置。

2.3 应急管理识别问题

河南省较大规模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19家,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处理制度始于2003年“非典”爆发时期,各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上,对突发性的医疗废物处置问题考虑较少,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措施都比较缺乏。一旦发生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发生故障或需进行检修无法正常运营、某一区域发生严重疫情等情况下,没有相应的医疗废物协同处置及应急预案来实施。

3 医疗废物处置及应急管理对策与建议

医疗废物处置应急管理是指在医疗废物处置设备进行检修或因故障不能正常运营时,或者某一区域突发疫情等应急情况下,医疗废物处置不受环境和技术局限等因素影响,医疗废物得到消纳。根据《医疗废物分类名录》(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2003第287号),应急管理对策与建议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3.1 医疗废物处置分类适用性对策

分类处置对象适用性,可以解决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现象,处置时不规范问题。其策略:焚烧技术适用于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等各种传染性医疗废物;表2为三种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药剂废物等五类医疗废物的适用性比较(见表2)。

表2适应性比较表明,热解焚烧技术适应性最强,处置范围最广,可以处理各种医疗废物;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化学消毒法适用性没有热解焚烧法适用性广,一些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不能较好的处理,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化学消毒法在逐步得到推广。焚烧炉的处理规模在10t/d或以上,适合医疗废物大量集中处置。

3.2 医疗废物处置专业性对策

河南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规划建设的,各省辖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内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医疗废物处置处理成本高,医疗废物焚烧处置项目的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因而医疗废物处理费用也高。常用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如表3。

表3所示,每吨医疗废物处理成本为2000~3000元。由于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必须在废弃物产生后的48h内完成,即医疗废物回收物流网络是带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医疗运输设备需要专业化配置。鉴于部分偏远地区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少,造成处置单位对医疗废物回收、运输成本提升。如能优化医疗废物协同处置布局,例如个别县城可以就近选择收运和处置运营商,做到突破地域限制,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多方共赢,即打破地域限制,优化处置设施布局和服务范围。从表3的工程实践表明,医疗废物焚烧厂处理量越大,每吨医疗废物的处理成本越低。所以,医疗废物坚持资源整合,实现对全省医疗废物的协同处置。

3.3 医疗废物协同处置对策

应对医疗废物协同处置突发环境风险时,要有相应的医疗废物协同处置及应急预案来实施。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或者政府需要处置的废物,要以及时、快速且安全处置医疗废物为前提,启动跨区域协同处置方案来实施。必要时可动用医疗废物保证金,对协同处置单位进行费用补贴。来解决河南省19个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因故停运或检修期间、应对突发疫情等情况下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协同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器材、设备的配置,卫生防护设施和人员及时到位,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区域医疗废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置。

4 小结

总之,医疗废物处置及应急管理问题的识别,就是要以医疗废物能得到无害化安全处置为前提,通过构建不同处置技术之间、跨行政区域的医疗废物协同处置模式,实现对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参考文献:

[1]孙宁,张矗张筝,任志远.甘肃医疗废物综合管理和协同处置示范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15(5).

[2]张凤云,梁艳芳.医疗废物对健康的危害及管理规则[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01).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建筑行业的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建筑工程多是露天高空作业,现场施工项目种类繁多,从而造成施工状况比较复杂。抓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员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都有着促进作用。倘若因为管理不当或不足造成了安全事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这就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以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成,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1]

一、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是建筑工程业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是建筑工程项目预防事故夯实安全基础的需要;是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深入源头管理的必要措施;是施工现场安全专项整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是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保证。对企业和全社会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向老年化发展,劳务人员逐年减少,建筑施工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迫使建筑施工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走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标准化道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标准化创建显得更加重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和长远发展的需要。[2]

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

政府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定位不准、性质不明,现行质量验收规范不适于现状,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的质量验收规范的编制原则是强调结果,淡化过程,政府仅规定结果要求,而具体实施过程和工艺参数要求,则由建筑企业自身规定控制。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达不到这一层次,因此,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过程控制工艺标准和企业标准,新标准中又取消了这部分内容,因此,过程控制处于空白状态。结果是由过程来控制的,没有严格的过程控制,不可能有好的结果。长期以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习惯于现场检查、验收、评定。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做了大量本该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员、安全员应做的工作。监督机构仅注重施工现场到位检查那几天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而放弃了大量的不在现场检查时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另外,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性质不明确,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是代表政府的监督执法机构,应尽早纳入到公务员序列;另一种意见认为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纳入到中介单位范围。性质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人员的自身建设。[3]

2、施工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效益而忽视质量安全问题则会酿成大患,当前许多建筑行业的管理者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还没有明确认识,对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不高。由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致使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忽视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其中不乏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的现象存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质上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受企业领导者对安全问题不重视的影响,许多建筑项目中的质量安全制度和质量安全规章没有按要求结合实际进行构建,往往照搬照抄一些已经陈旧的规章制度,这导致了许多规章制度与当前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不相符,当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时,无章可循、无章可依。

(2)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当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以包代管的不规范生产行为;施工单位特别是项目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项目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加强对现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等,导致施工单位内部质量、安全自我检查、监督、控制、验收、保证、管理做不到位,从而致使工程质量安全无法保障,诱发质量安全事故。

(3)建筑材料不符合规格,安全资金投入不够。一些建设单位领导、项目经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安全投入当作是上级的指示和命令,是被动、消极的。对安全防护装置的投资、安全维护费用、个体防护费用、安全教育培训费是能省就省,为了节省费用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体防护,临边、洞口防护设施不全等等,都是安全事故隐患。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1、强化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力度

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为重点,强化政府监督,严格执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要从现场实体质量拓展到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应重点监督施工现场的两个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具备持续改进功能;应重点监督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责任是否落实;应重点监督施工企业各有关人员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发现违法违规,不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有关人员,要坚决予以处罚。

2、提高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树立安全施工管理意识

针对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程建设单位要形成足够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不断培养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施工施工企业内部还应建立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中责任机制,通过责任机制,明确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主体的具体权责,为工程职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4]

3、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的组织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应分别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及本项目部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应由施工企业直接委派。施工企业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年度内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的计划,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以及消案制度。所建立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构和应上报建筑工程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并在施工现场张榜公布。

四、总结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化企业化的问题,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生产组织、工艺方法、材料、机械等等,都与工程质量与安全密切相关。为防止质量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可以采取扩大其内涵,缩小其外延的作法,把与工程质量和安全相关的活动,诸如工艺方法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等等,都纳入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并采取有效手段落实监控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防止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最终形成生产促质量,质量保安全的良性循环,有力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永涛.浅议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2] 王勇. 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要素[J]. 西部探矿工程,2008.2.

篇4

一、民营银行基础理论简述

(一)民营银行概念之争

什么是民营银行?也即关于民营银行在学理上的界定,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目前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三种学说。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 2002) 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二)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民营银行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然需要完备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有三种学说。

(1)金融中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Benston和Smith(1976)、L-eland和Pyle (1977)、Diamond和Dy bvig (1983)以及Allen和Santomero(1998)等所创立和完善的,并且主要通过模型的方式来论证。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Goldsmith (1969)提出的,他从各种金融现象出发,并归其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等三个方面,同时从金融的职能来探讨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后,金融结构研究者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 (1993)、Levine和Zervos (1998) 的研究发现一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系发展是正相关的。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 (1973)和Shaw(1973) 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M 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金纯( 2006) 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二、民营银行从设立到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制度监管

我国较早提出民营银行一系列监管措施的是徐诺金(2003),认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王晋、任吉武(2003)从“风险意识”从发,认为民营银行存在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管制风险,从而提出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信息披露, 提高透明度,合理鉴定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加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祝健(2004)则认为确立最低的资本充足率、准备金要求,创新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加强对风险的市场约束、建立对存款人风险补偿和对有问题机构的救助机制才是合理监管民营银行发展的关键。朱怀庆、丁力(2005)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角度,认为民营银行在设立之初,应审查民营银行注册资金来源的合规性,审查经营者的合格性,审查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篇5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体系 应急能力 对策

近年来,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进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医疗卫生应急联防网络,各级医疗机构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

1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卫生投入占全民经济总量的比值本身就偏低,在有限的投入中,农村人口分配的卫生资源不足三分之一,这种卫生资源投入结构严重不合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很少,物资储备的更新、升级没有形成机制,部分单位完全没有应急物资的储备。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当前,农村各地方政府、各医疗卫生机构都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但是,这些预案都是以医疗卫生机构牵头完成,应急能力建设涉及各个职能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能力缺乏,即使建立相关的机制和方案,也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1.3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各种资源都向临床倾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投入显著不足,基层预防保健工作薄弱。

1.4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临床医师和预防医师各司其职,各自的知识面交融不多,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临床医师普遍缺乏预防医学知识,预防医师的临床知识量也明显欠缺。另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还存在着不少非专业者或是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疾病控制工作,这些人员完全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1.5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很不平衡,各地差距很大,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还有待提高。

2 对策和建议

结合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建立乡镇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先要取得政府重视,政府应占主导地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发挥整体功效,才能够尽量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损失。 转贴于

2.2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室,在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配合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最新进展,并对趋势做出预测。同时建立应急队伍,做好现场救治、健康教育、隔离检疫等环节的处置工作。

2.3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业务费、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同时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2.4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人才建设 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培训频度,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另外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2.5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 编制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预案后,所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要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并每年进行1~2次协同演练,保证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预案能够得到落实。

2.6开创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科普宣传工作,扩大应急知识与法规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动员并争取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开创全社会参与卫生应急工作的新局面。

3 小结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一系列重大传染病,也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粉等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突发事件,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都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考验。只有建立与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动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引起的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护士分层级管理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护理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将护士按其自身能力分层级进行护理工作,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1]。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至今已有1年。现分析对比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探讨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基层医院,相对于公立大医院而言护理人员的起点较低,护理水平及自身素质也相对较低。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现将2015年1月~12月的时间段设为分层级管理前,共38名护理人员。将2016年1月~10月的时间段设为分层级管理后,共52名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前,3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7.64±3.51)岁;学历分布:中专10名,大25名,本科3名;分层级管理后,52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8.48±3.34)岁;学历分布:中专12名,大专35名,本科5名。其次,分层级管理前的检测数据以2015年12月为准,分层级管理后的检测数据以2016年10月为准。

1.2方法

1.2.1分层级管理前:分层级管理前,护理人员实施轮休制护理模式①新旧搭配:新进护理人员与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护理人员搭档。②实行弹性排班制,护士长可根据临床需要和护理人员的意愿合理利用护理科的人力资源。

1.2.2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①将护理人员根据其自身学历、职称、专业技能等分为N0、N1、N2、N3、N4。②划分工作内容: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N2~N3护理人员负责危重患者,N1和N0护理人员负责康复期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患者更换护理人员时,各层级护理人员要有序衔接,确保护理质量。其次,N2负责审核该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发现、提出、整改出现的问题,督促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③分组培训和考核:分层管理后,N3根据护理人员所属层级针对性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内容,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档案。④调整原有待遇:即将护理人员管理患者的数量、护理水平、患者满意度等与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职称、晋升等相结合,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及难度[2]。

1.3观测指标 分别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10月,采用我院自制的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等五项进行检测;每项评分10分,分值越高,护理人员在该项目的护理水平也越高。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检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分层级管理后,护士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分层级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是针对患者提供的个人卫生、健康方面的照顾和帮助,其目的是促进患者病情痊愈、改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具体措施则包括巡查病房、整理病床、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帮助患者洗漱、指导患者用药或陪伴患者进行输液等。目前,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大都采用轮班制和弹性排班制,而临床观察发现,该制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极易出现护理人员工作内容混乱、人员分配不均、护理质量差等情况[3]。因此,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对临床护理意义重大。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联合医院实际情况提出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相对我院情况而言,综合能力突出的N2~N3级护士担任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综合能力一般的N0和N1护士从事低级别的护理工作。通过该模式,一方面使各护理人员明确其自身职责,各司其职,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又能达到层层管理,层层落实,提升基础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管理效率,实现无缝隙护理,发挥护理人力的最大潜能和作用。其次,还能将工作职责与层级管理有机结合,激发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使高层级护理人员协助和指导下层级护士的发展。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将护理人员按其职称、工作能力、学历、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分层,并将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与其管理的患者数量、护理水平、患者满意度等相结合[4]。通过这种方式,能在同事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促使护理人员自觉、主动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护士分层级管理更能促进护理人员对自身护理能力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在本文结果中,分层级管理后,护士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分层级管理前(P

综上所述,实行分层级管理制度后,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琳,罗仕兰.护士分层级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27):3839-3842.

[2]郭卫丽,吴帆,郭颖,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10):1401-1403.

[3]刘小娟,肖瑾,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在心理卫生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5):1118-1121.

篇7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公允价值 个别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 投资收益

一、关于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的具体账务处理

(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于处置的股权,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相关金融资产。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按有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分两个步骤进行解读:

1.对所售的股权的账务处理。

对所出售的股权,个别报表应结转与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所得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即是以个别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以所持有的相应的子公司的股权比例,再乘以所出售的子公司的股权比例。

举例如下,黎明公司于2006年6月持有旭日公司80%股权,账面价值为8000万元,合并初始日旭日公司的净资产为9000万元,黎明公司于2012年3月30日将所持有的旭日公司50%股权出售给阳光公司,出售所得价款6000万元,丧失对旭日公司的控制权。

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8000÷80%×50%)。

个别报表确认投资收益1000万元(6000-5000)

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6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000

贷:投资收益 1000

2.对剩余股权的账务处理。

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的剩余股

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按有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首先,如果处置股权后对子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当对被投资

企业依然采用成本法核算,不作账务处理。

其次,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按有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剩余股权部分,应当假设合并初始日对子公司就采用权益法核算,对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对原取得投资初始日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进子公司实现的净损益,应按剩余股权比例确认为留存收益;对处置当期年初至处置投资日子公司实现的净损益,应按剩余股权比例确认未分配利润;因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应按剩余股权比例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举例如下: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31日旭日公司共计亏损1000万元,2012年1-3月亏损300万元,合并初始日至出售日资本公积增加500万元。

处置股权后黎明公司持有旭日公司30%股权,按此股权比例按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

增加未分配利润-300(-1000×30%)

增加未分配利润 -90(-300×30%)

(说明:因1-3月旭日公司的净利润已经体现在合并报表中,故本年度追溯调整的净利润通过“未分配利润”反映,不影响当期损益)

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0(500×30%)

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

贷:未分配利润 -300

贷:未分配利润 -9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0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如果在合并初始日存在相关商誉,还应当扣除商誉。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对上述解释分四个步骤解读,

1.计算在合并层面确认的总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6000+3600)-(9000-1000-300+500)×80%-800=2240

(注:上述公式中的800万为合并初始日形成的商誉(8000-9000×80%),计算投资收益时予以扣除)

在母公司报表中已确认1000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在合并层面应确认1240万元(2240-1000)的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40

借:投资收益 1000

贷:投资收益 2240

2.对所出售部分的股权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

黎明公司持有旭日公司期间利润增加而相应增加的收益(权益)相对于处置股权部分的份额未考虑,购买日至处置股权日旭日公司实现净利润-13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500万元,由于在个别报表未体现,合并报表应予调整。

增加未分配利润-500(-1000×50%)

增加未分配利润-150(-300×50%)

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50(500×50%)

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未分配利润 -500

贷:未分配利润 -15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0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8000-5000-240+1240-400=3600

而剩余30%股权的公允价值正是3600万元

3.调整综合收益的影响。

旭日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中与黎明公司持有股权(80%)相关的部分(500万元×80%=400万元),也应当转为当期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贷:投资收益 400

4.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在丧失对旭日公司控制权当期的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黎明公司还应当披露其处置后剩余的旭日公司30%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3600万元)、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金额1140万元(3600-8200×30%)

二、关于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的解释的主要变化、特点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本项解释的主要变化。

本项解释规定将所持有的全部股权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出售,用所持有的全部股权股权相对应的公允价值与子公司的净资产所占份额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这是新的解释与原准则最大的区别之处,原准则仅确认出售部分的投资收益,新的解释不光确认所出售部分的投资收益,还同时对剩余股权视同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出售确认投资收益。

2.本项解释的特点。

对于剩余的股权,在个别报表层面,维持原先的历史成本基础,按照追溯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披露;而在合并层面剩余的股权是按照公允价值披露。这样将导致处置后剩余的同一项股权投资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上的计量基础不一致,个别报表上保持原帐面值基础,合并报表上则重新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并且该差异以后将一直存在直至股权被处置为止。这种处理方法体现了了有中国特色的合并报表层面趋同,而个别报表却部分趋同的特性。

3.本项解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首先,本解释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巨大。本解释施行后,对于一些投资

期限较长特别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远远低于其公允价值,这样给一些企业留下了较大的利润调整空间,处置投资时点的选择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因而监管部门应加强各企业信息披露的力度,要求各企业采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确定公允价值,在使用估值技术的情况下,特别关注估值技术的的依据和估值方法的合理性。

其次,按照新的解释账务处理后在合并报表中反映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为公允价值,更符合资产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按照原准则处理后的长期股权投资为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确认的投资成本,但是对于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特别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远远不能反映其公允价值,即不能反映“预期会给企业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采用新的解释帐务处理后更接近它的公允价值,更接近于资产、尤其是一项投资性质资产的真正内涵,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

再次,按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按照新的解释在合并报表中反映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和处理方法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

总之,本项准则的调整对企业的利润、资产的价值影响很大,也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研究其内涵,保证披露的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作为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出租车;客运;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95-02

客运出租汽车是指依法取得经营许可,按照乘客意愿提供服务,以行驶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车辆。隶属于城市公共交通范畴,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整齐划一的外观,来来往往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已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管理水平、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出租车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为城市投资、旅游及外来人员提供了便利,在扩大就业,树立城市流动窗口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尴尬的是,直至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出租车客运管理法规,立法的空白,致使对出租车市场管理存在着诸多不完善。

一、出租车客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出租车管理体制不顺

职能交叉,有的城市归城建,有的城市归交通管理。各地对出租车管理各自为政,管理主体不统一,导致行业管理效率不高。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国家级管理办法出台,职责不清。

(二)出租车管理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行业管理不规范

虽然有的地区制定了出租车管理办法,在实际管理中往往与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发生冲突,国家与地方管理脱节。地方立法法规层次低,管理中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出租车营运模式不规范,弊端大

目前中国出租车运营模式以公司化模式为主(实体型公司化模式、份钱型公司化模式、挂靠公司化模式)。在各类公司中,份钱型公司化模式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多。公司与司机只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所有权、经营权归公司,出租车由公司购买。出租车司机租车运营,在运营前要先交数万元的抵押金给公司。个别公司甚至用抵押金去购买车辆,等同司机自己买车给公司,再从公司手中租回来,很多情况下抵押金会被公司以各种理由扣净,不退还给司机。这种模式差不多是一种空手套“白狼”。公司只注重收费,忽视管理与服务。

(四)出租车经营行为不规范,扰乱汽车客运市场秩序

比如客运站周围不同程度还存在出租车喊客、争抢客源现象。严重扰乱了客运站周围秩序,影响了城市形象。出租车司机停车待租,固定线路经营,拼客、宰客、超范围经营长途客运等。

(五)交通运政管理部门执法渠道不畅

国家省市立法建规滞后,行业法规与地方政策相左,打黑扫非活动中各部门配合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黑车隐蔽性强,执法“三难”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干扰多,阻扰、围攻、威胁执法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黑车反复打击效果不明显,不能根治。

二、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尽快出台国家省、市、级统一的出租车管理法规

地方省市出台的文件在法律效力上不尽相同,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差距,对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出租车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加强出租车行业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必须抓紧组织深入调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力争早日出台出租车管理法规及实施细则。

(二)严把市场准入关,实行出租车总量控制

随着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出租车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掌握好出租车数量的供求平衡。既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又能减少道路拥堵符合国家能源的低碳环保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出租车行业管理部门做好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出租车市场供求状况,为政府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许可法的程序和条件进行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实行出租车市场总量控制。

(三)提高出租车行业管理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积极组织运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岗位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修养和行政执法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出租车行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要不断提升管理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出租车行业管理之路,加快推进网上受理、投诉,网上申请、网上审批,推进办公自动化提高办事效率。推广使用GPS管理系统。

(四)全面实施出租车客运服务质量信誉考核

出台《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实现出租车汽车管理由定性考核向定量考核的转变,充分依靠科学管理技术,开发程序量化考核记分标准全面推行IC卡出租车记分管理,实现出租车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程序化、人本化,注重日常违章记分考核。从根本上提高出租车管理和服务水平。出租车客运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实行记分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实行百分制。驾驶员考核实行实分制。一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企业质量信誉年度考核结果,作为经营业绩的主要内容,信誉考核绩优公司可获得累进增批出租车数量的奖励,对绩劣公司进行消减出租车数量规模和经营期满取消竞标经营权资格等处罚。对驾驶员年度信誉考核为一般等级的,其驾驶的车辆停运两周,并参加脱产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经营期内质量信誉年度考核有一次为较差等级或连续考核等级为一般的出租车驾驶员,取消出租客运从业资格,收回服务监督卡,二年不得从事客运出租经营。

(五)开展联合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

一是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出租车市场秩序集中整治活动,整合运管机构交通执法力量,采取定时与不定时、固定检查和流动检查相结合,异地换防检查等形式,严厉打击黑出租非法经营行为和出租车停车待租,固定线路经营,拼客、宰客、超范围经营长途客运等。二是针对客运出租市场存在的问题,立即制定联合整治方案,应急预案,上报政府,形成了政府主管,交通牵头部门联动的良好机制,组建高素质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大对黑出租的力度,净化客运出租汽车市场。

(六)发挥出租车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租车行业协会在经营者与管理部门之间起到纽带、桥梁作用。各地应积极促进出租车行业协会的成立,通过协会贯彻行业的规章,制定经营和服务规范,了解出租车经营动态,防止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协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9

关键词:自动检测 开关量 输入开关量分类 事故处理

0、引言

自动检测微机保护装置的突出优点。它具有很多自检项目,输入开关量的自检就是其中一种。当保护装置检测到某些输入开关量发生变化时会将微机保护装置的某些功能闭锁,并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同时,输入开关量的自检也给我们在处理微机保护装置的事故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开关量的定义及输入开关量分类

开关量就是触点状态(接通或断开)或是逻辑电平的高低等。开关量可分为输入开关量和输出开关量,而输入开关量又可分为:

(1)内部开关量:反映安装在开关量内部触点状态的开关量,称为内部开关量。例如,各种工作方式的切换开关,保护装置在调试或运行中定期检验时使用的操作键盘触点,复位按钮及其它按钮等,其输入电路如图(a)。

(2)外部开关量:从微机保护装置的外部,通过接线端子排引入装置的触点。这类开关量主要有保护屏上的各种压板、连片、切换开关触点以及操作继电器的触点等。其输入电路如图(b),此类触点由于与外电路有联系,不能象如图(a)那样输入,而需要经光电耦合器进行隔离,以避免由于触点输入而随之引入的干扰。

2、输入开关量在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这些开关量输入各CPU之后,CPU将读取各开关量的状态,并存放在RAM区规定的地址中。在自检中不断地读入当时的输入开关量状态,并与原来开关量状态进行比较。如发现输入开关量发生变化,则发出呼唤信号,并打印出输入开关量变化前后各输入开关量的状态。我们在处理微机保护装置的事故时应该要充分利用这些开关量的变化来达到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

首先,在处理LFP-901A(或902A)保护装置的收发信机不能启动发信的故障时,应充分利用保护装置CPU1的有关开关量。我们曾经用这些开关量处理过这样的一个事故:220kV清远变电站220kV清红线A相保护(该保护装置是LFP-901A,配SF600的收发信机)收发信机用"通道试验"按钮时,收发信机不能起动发信,如下图。其处理过程是:

(1)进入CPU1的输入开关量状态子菜单,找出“CHNL”(通道试验),此时状态为“0”。当按下按钮时,“CHNL”由“0”变“1”。这说明试验按钮和+24V电源均正常,排除了按钮损坏或+24V电源不正常的可能。

(2)在输入开关量状态子菜单下再往下看发现“SX”(收信空接点)为“1”。而此时收发信机没有收到任何高频信号(用电平表在高频电缆侧测量)。由于“SX”为“1”,导致保护装置以为收发信机长期处于收信状态,而闭锁启信程序。

(3)于是拔出收发信机#10插件(解调输出插件)测量SXJ的输出空接点,发现其在正常状态都导通,接点粘死。更换另一对备用接点后,用按钮启信正常。

如果这样的事故不充分利用开关量,大部分的继保人员都以为是收发信机本身的启信回路有问题,就不能准确迅速地找出事故的原因所在,就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保护装置的重合闸不能充电时,应充分利用这几个开关量:HHKK(合后KK)、HYJ(压力闭锁重合闸空接点)、BSCH(闭锁重合闸压板或接点)、TWJ(跳闸位置接点)等。例如在试验LFP-900系列的110kV线路保护装置时,习惯于把模拟断路器合上,然后再把控制KK打到合后位置,就出现了“CD”灯(重合闸充电灯)不亮(即不能充电),而其它显示均正常的现象。于是进入保护装置的输入开关量状态的子菜单发现:此时HYJ为“0”;TWJ为“0”;HHKK为“0”;BSCH为“0”。可以看出重合闸不能充电的原因是HHKK为“0”。通过查阅图纸发现(如图):虽然把KK打到合后位置⑤⑧接通,但正电源不能导通使KKJ动作,于是按正常操作开关的步骤把模拟断路器合上后,CD灯亮。

有了这些开关量就有了线索,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开关量通过查看图纸来找出事故的原因,大大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

最后,对于保护装置不能动作出口的故障,应要利用保护投入的开关量。如以下这个例子:在对110kV凤城变电站#2主变保护装置(其配置是LFP-971+LFP-973A+LFP-974+LFP-973B)进行定期试验时,出现无论怎样调试都不能使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动作的问题。后来进入LFP-973A保护装置的输入开关量状态的子菜单发现:“GL”(复压过流保护投入)为“0”,这说明复压过流保护没有投入,但定值的控制字整定是复压过流Ⅰ,Ⅱ,Ⅲ段均投入了,而贴有“投过流”的保护压板却也投入了。这时我们怀疑是投错了压板,于是把所有备用压板都投入。投入“GL”就由“0”变为"1",证明是投错了压板。再把备用压板逐一退出,找出"过流保护"的压板,再试验保护正确动作。

保护投入的开关量使我们清楚地知道保护的投入情况,从而为我们处理保护装置不能动作出口的事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结束语

虽然输入开关量不多,但如果在事故处理中能充分利用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继电保护装置作为电网“卫士”的作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因素;处理措施利润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54-02

1 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工程成本受到经济、社会、环境、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必然的。由于工程成本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在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前。其往往成为成本管理效果的“外因”,而内部环境恰恰是影响工程成本的“内因”。这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往往人为的成分比较重,弹性也比较大,因而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稍微容易改变成本管理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本文将这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及其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作为重点阐述的内容。

2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中影响成本管理的方面包括企业决策程序、建筑企业实际拥有资源的能力、建筑企业领导机构及团队精神、项目经理部领导机构及决策程序、项目工程工期、质量等要素要求及实际掌控能力。

2.1 建筑施工企业的决策制度及程序

建筑施工企业的决策对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模式、制度的制定及时与否、制定的程序以及成本管理的执行严格与否、是否及时完善修订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决策程序越发简单明了,越有利于成本管理活动的展开。

2.2 建筑施工企业实际拥有资源的能力

建筑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是工程成本管理的有力工具。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设备、资金、品牌等如能随心所欲地满足项目工程的需要,那么项目工程的成本得到有效管理和保障就有了条件。但不意味着能够及时满足项目工程对资源调集的需要就一定能够降低成本,因为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更是有代价的。

2.3 施工企业领导及团队精神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在一定的企业管理阶层推动和领导下进行的。当企业内部领导者、决策者由于变换了工作岗位或离任时,企业成本管理很难不受影响。有时新的领导者会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改变旧的成本管理中不适合的方面,使得影响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建筑企业领导机构及团队精神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管理的质量。领导机构如果设置合理、分工明确、责权对等,那么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成本管理一定会行之有效,也一定会体现同行业同专业的先进管理水平。团队精神对企业成本管理则起着阳光和土壤的作用。

2.4 项目经理部领导机构及决策程序

项目经理部尤其是项目经理对项目工程成本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必然与该项目经理部项目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决策程序、项目领导班子的整体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均有很大关系,而项目经理部也会从这种简捷高效的管理及其效果中得到很好的回报。

2.5 工期、质量等要素的要求及实际掌控能力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相关要素,在项目法施工中,各种管理要素交互作用及项目经理部对相应要素的控制管理能力都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工程成本。特别是工期、质量管理水平的好坏会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造成直接的影响。

2.5.1 工期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在建筑项目工程中,根据项目的规模、工程量、难易程度、气候环境条件计算出其合理工期。但实际生活中,业主单位往往都会让施工企业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其工期要求,这种承诺工期在施工合同履行时,建筑企业因管理水平、实施能力的不同而采取的工期管理的措施不同。无论何种情况,过分地压缩或拖延工期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t合对应的是C合,C合是成本最低点,即在t合处工程成本最低,这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工程成本管理的最佳效果。具体地讲:如果工程的工期t一味地延长必将导致人工费、租赁费、管理费等的急剧增加,最终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如果一味地压缩工程工期,而为了保证工期必然采取抢工措施,这就导致措施费、抢工费、管理费的急剧增加,也将反映为工程成本的上升。所以应将工程工期控制在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合理工期范围内,力求工程项目的成本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5.2 质量对工程成本的影响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成本。过分强调质量必然要进行更多的投入,工程质量低劣又会因返工造成浪费时间和材料、人工,所以过分追求工程质量或质量较差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从图2中可以看出工程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工程质量出现偏差甚至不合格,项目经理部为了使工程质量满足规范和施工合同规定,就会出现大量返工和修复,造成项目的故障成本急剧上升最终导致工程成本费用的增加:如果工程质量要求太高,须做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又不得不大幅增加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引起预防成本的大量增加,最终也导致了工程成本费用的增加,而工程质量既能满足业主的要求,达到国家规范规定的合格标准,又不过度追求“奢华”“精品”。让工程质量始终处于“适用区”范围,确保其对应的工程成本最低。这就为建筑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要同时抓好工程质量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管理途径。

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针对性处理措施

因建筑企业管理都是以人为基本因素展开的,为了使建筑企业的人文环境、管理环境能及时有效地对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成本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3.1 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的服务、指导体系

市场部门负责商务投标工作的接洽安排,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做好工程成本测算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对投标报价、经营预算工作的开展程序。要求形成相应的制度和数据共享。

人力资源部门就相应施工项目选派项目经理和组建项目经理部提出成本责任要求和相关条件。就人员选派、人员聘用考核、定岗定资、晋升奖惩等要求形成具体的与工程成本管理挂钩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能真正落实公司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合同管理部门应将国家政策的趋势及变化充分预测,根据前期工程的合同履行的数据建立一定的风险系数作为工程成本目标控制的依据。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及成本风险系数确定项目标准成本(成本预算),经过内部谈判与协商后,落实项目责任成本总额,

签订项目责任成本合同。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生产部门就项目工程各项目标的实现要会同项目部形成相关制度,规范督察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管理行为。

项目经理部在施工项目开工后应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目标成本测算,分解成本指标。落实项目相关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的岗位责任。

项目经理部的相关岗位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搜集成本数据,监测成本形成过程。每月及时与业主单位核对已完工程量,有跟踪审计的及时与审计单位进行过程量价的核对,特别是实际工程量与投标工程量清单比较有重大变化的,应及时与业主、审计及监理单位确定调整方案,避免事后商议,做到月清月结。

3.2 目标考核,定期检查

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成本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如上所述,项目经理部一旦与企业签订了工程成本目标考核责任书,项目班子要认真执行责任书,企业相关部门要及时检查指导,而不能以包代管。对成本管理的目标应追求认真执行而不是机械执行:对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仍然应坚持以人为本,太随意或太苛刻,对员工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和损伤,此两种情况都不会使制度执行与考核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图3。

3.3 根据成本管理工作的检查情况,及时制定对策,纠正偏差

建筑施工企业针对各管理部门及项目经理部,就其成本管理的行为及执行力的问题应进行随时处理,其处理流程框图如图4所示。

3.4 对成本管理的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及时调整与完善

若项目工程的工程量有重大调整或工程有较多变更内容时应重新调整成本目标计划。与原成本作系统比较,与历史水平、企业类似工程水平进行对比,从而保证整个工程成本的形成过程在有效控制之下,其控制流程如图5。

3.5 及时兑现奖惩

工程竣工结算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办公室、财务部门与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召开项目工程的成本分析会,梳理工程成本目标责任制的履行情况,按照责任成本合同的相关规定及时兑现奖惩,确保项目经理部成本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有效地贯彻落实。

通过采取以上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内部管理因素对成本控制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创造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尤其是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以项目经理部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离不开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服务与指导。只要内部管理一直维持在和谐的、有章可循的状态下,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一定会循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将项目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程鸿群,姬晓辉.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