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前景

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测绘项目;管理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发展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前沿,要想促进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大力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就必须优先运用最新的技术,以技术带动水利水电的管理。文章就主要探究了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技术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管理的内容

测绘项目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直接涉及到前期的工程成本核算、地质勘测、图纸设计,同时涉及到后期的工程项目建设以及项目施工管理,因此针对测绘项目的管理应从三点出发,首先是核心化技术监督,其次是测绘人员管理,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测绘审查管理,另一个是测绘现场管理,测绘审查管理属于建设单位以及审查单位的职责,依据相关法规条例,参照测绘勘测要求标准进行核查,保障测绘内容真实可靠,保障测绘内容无重大遗漏。

测绘现场管理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员配备管理方面,勘测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勘测技术,因此在人员配备方面必须有专业的技术证书,人员必须受过专业知识教导以及实际测绘训练。第二测绘监理方面;首先建立应具备专业的测绘知识,掌握现下主要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过程中的操控流程,了解测绘过程中的规章规范,对仪器的具体测绘以及操控所出的数据要进行核验;最后是测绘操作规范,这其中包含技术操作规范管理、人员操作规范管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有合理的测绘组织设计,针对具体地形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优化配备,强化人员配备设计,完善流程操作。

二、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的现状

1、技术方面的问题。服务于水利水电建设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印证了“3S”技术在水利水电测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水利水电测绘中,GPS和RS的结合在现代已成为行业标准,为水利水电测绘提供了传统手段完全不具有的经济效益、时间和成本优势,卓有成效,但是与GIS的整合这一环却严重缺失,虽然GPS和RS的结合和应用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但缺少依托GIS的信息资源化和集成化却往往成为后续产业链条发展的掣肘。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制约“3S”技术以及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各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耦合尺度研究缺乏。由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而非行业标准,相应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提和技术之间的衔接和处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基于NMGCOSR的CORS系统在国家三角点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平面起算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应用与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的标准存在偏差和误差,在不能满足时如何增加控制点,精度控制方面有待研究。在此环境下,因GPS高程测绘以其监测点不需要通视、劳动强度降低、不累计误差,效率高等优点取胜,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差异即垂线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理论上需要进行高层系统之间的误差计算,尤其在高纬度地形复杂的山区,然而误差的计算和修订研究缺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GPS高程测绘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4等以上几何水准精度要求差强人意。该方法的优势在误差的不确定下反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

2、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资源化与大数据建设支持薄弱。虽然水利水电测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水利工作和管理者在信息意识方面不是淝浚在信息资源化建设中,看重硬件建设,轻视资源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的;对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足够和合理的投入,没有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大的远景规划。信息资源网络化只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电子信息化最为基础的步骤,中国现在已迈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理念和项目如何在测绘行业中得到对接、应用与实践,大数据产业如何与水利水电工程耦合以实现数据、工程、服务产业链条的三位一体这是水利工作者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各水利测绘单位长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信息开发、研究、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市场的迅速发展,水利测绘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信息,又懂技术、懂开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群体。这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使得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制约。

三、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技术管理

1、GPS技术

GPS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功能多、应用广,观测时间短执行操作简便,全球、全覆盖、全天候、高精度的特点。因此在结合GPS技术时,其管理方向应重点放在操控人员的技术要求上,重点培养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性,强化技术人员的掌控能力,完善技术人员的实操能力。

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问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GI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二是多维结构;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问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因此其管理方向应结合GIS技术的自身特点,从定位、结构、数字化三个方向出发,对定位过程进行信息化收集,对定位进行核查;调整结构特性、使其整体模型向数字化方向靠拢,集合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3、RS技术

遥感RS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问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监测。这一技术重点在于配备方向,即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多注意RS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衔接管理,保障RS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完美融合。以技术为核心的研究过程是针对具体测绘方式进行的变革方式,以前我们只强调人员以及施工的管理,并未有深入到技术管理层面当中,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的相应结合,忽略了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因此在日后我们应当将技术管理放到第一位。

四、水利水电测绘的发展远景

1、加强测绘科技创新,加强对于国内外先进水利水电测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尤其注重在国内环境下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做到将先进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和进步。

2、强化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水利水电测绘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科研与工程,管理和技术并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3、研究制定水利测绘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立法规范,建立系统内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定信息数据的密级划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来发挥整体功能,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行业和社会。

4、完善测绘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机制,还应该对原有测绘档案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建成测绘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局域网络的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水利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网络化。

结束语

测绘技术管理是人员与技术的双向管理,既要明确人员的配备过程中技术实施的重点方向,同时要明确技术实施的领域,加强二者的结合才能使测绘管理迈入新的方向,与此同时作者强调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展开系统的切合实际的测绘审查,将测绘管理理念完整的渗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参考文献

[1]张宏波.我国数字制图产业的形成发展简况与前景[J].水利水电技术,2014(11):45-48.

篇2

1.1主要农作物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了由小区平衡向大区平衡的转变,总产量达到878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全区粮食产需平衡;2007年,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270万t,增长23.9%,在全国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继续上升。蔬菜总产1128万t,增幅11.1%,甜菜总产586万t以上,油料总产超过40万t。

1.2特色经济作物有了新突破

加工番茄、西甜瓜、酿酒葡萄、加工辣椒、打瓜等一批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工番茄预计总产462万t,增幅25.9%;西甜瓜预计总产280万t,增幅33.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面积达62.6万(667m2),涌现了一批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的“三高”示范田。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步伐加快。有4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农业部认证。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71家,产品总数达到20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5%。自治区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家,产品总数达到4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57.14%。5个县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03.9万(667m2),比上年增长246.3%。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的农产品合格率达99.96%。检查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2676家次,受理举报案件483件,查处400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5万元。

1.4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预计2007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农民收入实现了均衡增长和历史性突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首次突破3000元,较上年增加413元,增长15%。其中,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6%。

全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224.1万人次,占总劳动力的22.8%,实现外出务工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0.4%,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304元,增长25%。

乡镇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07年完成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2.7%,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增长12.3%。全区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总动力预计1265万千瓦,增长6.5%。地方国有农(园艺)场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7.2%。22007年重点抓的八项工作

2.1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007年,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棉花良种补贴630万(667m2),补贴金额945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000万元;落实农资综合补贴3.4亿元。自治区专项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达到28个,增加18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377万(667m2),实现节本增效31.65元/667m2,总节本增效4.36亿元。

2.2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狠抓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上,针对小麦生产大幅下滑和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棉畜协调发展。棉花生产上,突出区域优势,狠抓高产棉区,主攻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全区棉花面积突破2000万(667m2)。区域特色农业上,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龙头企业带动强的特色农作物,工业番茄、酿酒葡萄、西甜瓜、打瓜、加工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比重进一步加大。

2.3着力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进步

全面加强了棉花、小麦良种的繁育和供应,继续推广以高密度栽培加滴灌节水为核心的棉花增产技术,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高新节水、标准化栽培、复播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全区地方良种推广面积4022万(667m2),覆盖率达92%以上,其中小麦良种推广面积726万(667m2),占总面积的91%;棉花良种推广面积1235万(667m2),占总面积的96%;新增高效灌溉面积102万(667m2),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近400万(667m2)。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1080万(667m2),完成皮棉产量120kg/667m2以上面积617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151万(667m2)。全年农作物防治面积5981万亩次,实现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2.4进一步强化农业项目工作

2007年,共落实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各类项目114个,争取国家资金4.1亿元。完成了《新疆农业(种植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初步确定了生物质能源、农村市场建设、旱作节水、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5个建设规划。启动了农业部援疆工作机制,协调自治区农口各单位申报了102个农业部援疆项目。全区新建农村沼气项目户5.2万户,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2.8万户。培训农村沼气生产工1691人,技术人员846人,农民4.8万人次。

2.5启动“一村一品”规范化发展

按照农业部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自治区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2007年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有563个,占总数的6.4%。“一村一品”专业乡镇53个,占总数的6.3%。落实自治区“一村一品”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100个村,已有6个村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

2.6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全区34个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共培训4.12万人,转移3.85万人,转移率达到9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新立项9个县,304个行政村,共培训1.2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农民致富技能培训40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农村劳动力致富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7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资市场秩序。在全区范围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强化了为基层和农户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县由4个扩大到26个,培训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200多人。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参与“行风热线”节目,宣传减负政策,提高了基层和各级农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塔城市农业局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

2.8积极开展农业重大问题调研

2007年,重点开展了粮食安全、棉花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多次调研活动。就提高种粮效益,健全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扭转粮食下滑局面,保持区内粮食供需平衡;努力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和原棉质量,促进棉农增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我区向西开放的地缘和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2007年,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援疆工作机制,农业部、对口援疆省市农业部门和有关企业与我区签订了40余项农业援助和合作建设项目,总金额超过19亿元。同时,成功承办了全国棉花产业发展论坛、肥料双交会、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研讨会、2007中国(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等全国性会议,以及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上海(新疆)农产品交易会。绿博会总成交额达2000多万元,意向订单达6.4亿元。

3努力做好2008年全区农业工作

3.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2008年,粮食生产必须看得更重、抓得更紧、做得更实,确保小麦生产全区平衡,略有节余。认真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小麦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小麦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完成2008年春麦播种330万(667m2)任务,努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确保2008年小麦总产量350万t以上。及早安排2008年850万(667m2)冬麦生产任务。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按照1:20比例扩繁良种,恢复小麦三圃田制度,搞好提纯复壮,保证良种供应。在粮食主产区建设3-5个种子生产基地,在北疆的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生产基地。

继续落实好扶持小麦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小麦直补政策。2008年,自治区将新增1000万元用于实施粮食“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三项科技工程建设。

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综合效益。在南疆重点推广小麦留行套种、麦收后再复播二熟三收制种植模式,扩大超吨粮田和高收入田面积,提高粮食的综合效益。在北疆地区光热水利资源较好的伊犁河谷、北疆沿天山一带扩大复播面积,推广麦收后复播青贮饲料、豆类、油葵、蔬菜等作物,提高小麦的比较效益。2008年,复播套种面积达到600万(667m2),平均单产提高50~100kg/667m2。

3.2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作物协调发展

坚决贯彻自治区的既定部署,棉花面积控制稳定在2000万(667m2)左右,产量保持在250万t左右。棉花生产重心要放在改良品种、科学种植和倒茬、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退出来的棉田要用来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开展白色污染治理工作试点,摸索总结经验,推动自治区白色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重点是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吐鲁番、哈密、伊犁、塔城、乌鲁木齐、昌吉等设施农业主产区形成一批千亩、万亩连片基地,继续扶持建设若干个自治区级区域性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口岸优势,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示范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做好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适当增加特色作物补助种类,重点扶持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业发展。

3.3组织开展“四项”促进行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启动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认证监管,健全淘汰机制。2008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认定生产基地20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60个,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家,产品达到50个,建立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农产品地理标识制度。从2008年开始,在乌鲁木齐市、14个地州所在城市及10个重点县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例行检测,在乌鲁木齐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大力实施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与发展推进行动,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2008年开始,在南北疆挑选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实施产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示范带动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600个以上制度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社员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一村一品”发展为抓手,以南疆三地州、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产业优势区为重点,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村,重点抓好20个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大户的扶持示范工作,有效提升自治区“一村一品”及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认真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行动。以“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突出源头治理,加强与工商、质检、农资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制度,有效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3.4加强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与高密度栽培优质高产技术模式,力争实现全区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1100万(667m2),棉花增产20%左右,其中皮棉单产120kg/667m2以上面积700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250万(667m2)。进一步完善小麦产量400~500kg/667m2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小麦产量400kg/667m2以上面积达到400万(667m2),500kg/667m2以上面积100万(667m2)。加大一年二熟三收制技术推广力度,吨粮田面积达到150万(667m2)。开展免耕法种植技术示范。切实做好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和青贮微贮技术服务,为促进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饲草料保障。

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争取以县为单位覆盖面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0万(667m2)。制定和推广以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和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着力抓好蝗虫、小麦锈病、棉花“三虫两病”的防控,确保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3.5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结合国家即将开展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致富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重点培训种植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建成一批集示范、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农牧民培训实训基地。努力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2008年,争取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确保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150万人次以上农民参与劳务创收的目标。

3.6加大农业项目工作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各地优势,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标准化示范、科技入户、产业提升等一批重要科技推广项目。继续抓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几大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力争把我区列入国家优粮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力争国家对南疆三地州支持政策上有新突破。

以发展农村沼气、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力争全年完成户用沼气11万户以上,确保“十一五”末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23%以上。

3.7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制定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案或意见,积极稳妥地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和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展专项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培养一批知法、懂法、用法的种子执法人员,培育一批遵法、守法的经营人员,建设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子管理队伍。以品种优化工程、品种保护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支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严把品种“源头关”、市场“准入关”、种子“质量关”三个“关口”,着力强化种子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用种。

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办法,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地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发挥农场集约经营办大事的优势。

3.8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008年,国家将启动“金农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时机,加快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加强农业信息,加大信息分析工作力度。力争全年新建60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90个信息采集点和22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4200名农村信息员。

切实加强农情调度工作。要稳定专业农情队伍,切实提高农情调度的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各地要加强支持数字农情建设,不断提高软硬件装备水平,规范农情调度内容、方法和程序,强化分析研究,增强农情调度的效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