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反思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21-01
问题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发现探索过程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其准确理解问题情境的同时,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从而使学生不仅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通过问题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其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探究活动必须经过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资料以及相互合作,通过问题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训练,也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首先,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尽量独立地完成学习内容,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再者,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4 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问题,探究或应用来掌握知识,能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把所理解的历史知道有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运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加重大。
2 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方式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普遍应用问答型,所以,本文对这种简述此教学方式,包括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问方式、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的探讨,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简述如下。
2.1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相似性和异同点,产生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学习结束阶段的事件中,便可适时的提问“假如没有美国投发两颗原子弹,日本能否投降,抗战能否顺利结束;假如没有这两颗原子弹,抗战由要持续多久呢?”这一提问将会引起学生的争议,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教师可以给学生用解释的历史现象或实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对所面临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的疑问提出为什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还可采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展示的手段,比如在讲到埃及金字塔时,可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建造插图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发现问题。
2.2 设置问题的方式。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置,唯有有效的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才能取得问题教学所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提出问题,且保证问题恰当。一般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有梯度式的逐步加强难度,使学生全面把握历史问题。问题水平太低,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就差了,同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相反,太高问题水平,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再者,教师要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提出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够实现重要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即那些能够抓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关键点
此外,教师要提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过程才可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 应该尽量避免“发生于哪一年?”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不具启发性,只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心理。
2.3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不仅是科学性的问题,又是艺术性的问题。从科学性角度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充分肯定,且采纳学生的回答,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同样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就要加以指正,以期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谨慎思考,认真总结问题。
再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回答的异同之处,不能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 有些教师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有时会讽刺学生的回答,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也就不同。
此外,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然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很可能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才可得出正确的回答。尽量给予学生回答的空间和自由,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的思维方向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的耐心就极为重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3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既要求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又需要学校创造自由、民主的氛围。从问题教学的应用角度看,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徐红霞.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J].成功(教育版),2011,(11):178.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境会塑造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这句话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受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营造专属于历史的课堂气氛,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经过一定的调查,学生对学习疑虑之所以难以直接提出,很大程度是因为老师的威严与课堂凝重的气氛,很难使学生融入,可以直接、轻松的提出问题,又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老师不屑于解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扼杀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需要老师转变这种教学方式,或减弱老师个人的权威,即民主教学,与学生做朋友,在同一个平台上能够相互阐释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个人独唱秀变为学习交流处,使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与老师的平等地位,学生自然会愿意将自己的理解或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其次,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求得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课堂原先只属于教师的天地,使老师与学生能够真的身临其境,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增强历史知识学习。
二、制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情景教学是很多学科都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每门科目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体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在历史知识中有很多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学生难以有体会,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掌握知识,不至于对着整本书中毫无感情的文字干瞪眼。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相关事物或影片,不需要很长,剪辑出适合本堂知识的即可;又如,将学生现下所感兴趣的东西融入知识学习中,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但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老师加强知识与所应用的方式的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进行教学,也不能去随意、错误教学,要对自己所用的媒介进行完整的核查,避免对学生知识造成错误的认知。
三、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学生
此外,我们也鼓励老师建立一定的机制,来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该机制不只限于课本知识,也可以是课外的、相关的或是对之前部分错误认识、问题的改正、解释,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历史,培养学生寻找知识的兴趣,也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认识的不足与缺点,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而在机制的评价标准中,应更关注学生个人自身问题,这能够让老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使老师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学生、学生接受程度大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身,不断完善、加强自己能力;其次,旨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不应在发现学生问题时,就给予批评,应表扬、赞赏学生这种态度,要发现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使学生更上一层楼。
篇4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9-02
新课改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以提问方式主动向教师索取知识,不再是教师强行向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这样一来,不仅知识传播更顺畅、明确,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时间是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记,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学生常常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等待教师强行“喂”知识,更有甚者,越“喂”越不想“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感到厌倦,以一副课堂与“我”无关的姿态来上课,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对人的发展功能就达不到了。
2. 教师教学内容单一
长期讲课也会使教师的思维陷入硬性模式,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课本内容说一遍就马马虎虎地结束了一堂课。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没有形成发散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这无疑是教师的一大失误。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角色,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面思考,帮助学生6多方面了解历史、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整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教师在课堂设置好教学任务的情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不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和交流,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不再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玩的局面,而是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让学生明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是课堂的关键,运用问题式教学,学生提出历史问题和相关疑惑,教师和学生,或是同学之间对此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通过分析、举证、查阅文献、共同解决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问题性
问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就是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整堂课的主线,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方式解决问题。
2. 交流性
提出问题之后的下一步就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依据自身知识体系相互交流,深入开展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更容易使问题的解决出现新的进展,从而交流出成果,交流出结论。
3. 开放性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教师所设立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主观、不唯一的,这也合乎了历史的多面性。比如,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枭雄,有人认为他是小人,这种多方面的认识使得历史充满了迷幻色彩,所以,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是非常符合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不再使学生拘泥于教师言传身教的死圈子里,而是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之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4. 过程性
问题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它主要是先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环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重视过程,按程序来开展此教学模式才能使问题式教学方法得到良好的运用。
三、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在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稍有欠缺,同做一件事,可能我们循规蹈矩,他们却通过创新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就应抛弃传统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历史不是靠死记的,只有深入到那个情境里,方能领会整个历史事件的缘由和来龙去脉。问题式教学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经提问、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创造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根据课本提出问题不免有些枯燥,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设置本堂历史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感同身受,有利于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掌握事件的发展方向。关于情境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多媒体放映相关视频资料、诗歌、图片,口述历史背景等。事实证明,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迈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2. 提出问题
情境铺垫好之后,就到了提出问题的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性,以开阔学生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此外,教师还应该带学生入情境,多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不要有顾虑。
3. 分析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首先应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问题式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独立思考问题,还应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积极和老师沟通,相互完善对方知识,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多视角、全方位,每个人的看法都不能忽略,要尽量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以符合事物的多面性。
4. 解决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每个人心中大概都对问题有了答案,通过合适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形成了问题的结论。结论总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所以教师可对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敢于怀疑,不断补充的意识,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识奠定基础。
5.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设置情境一定要到位,从此情境中,要让学生轻松地发现问题,要有暗示,并进行合理引导。
(2)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时,教师应在一旁观察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鼓励大胆猜想,合理假设,不可限制学生,必要时可点拨问题的关键点,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发掘问题本质。
(3)在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不管讨论出的答案如何离谱,都不能一概否定。此时,首先肯定他们的成果和努力,然后引导学生审视历史,进行重新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历史记忆深刻,全方位地了解历史,其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如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协作能力等。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跳出了“教师教,学生背”的硬性模式,剔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2,(66).
[2] 亓晓霞.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设疑、质疑、释疑[J].中国教师,2010,(12).
[3] 王克盛.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篇5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教育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此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问题,否则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借助追根溯源的课程特点充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保持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注意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探索,使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展现。
(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实物、图像等,而初中生群体年龄层为13~16岁,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历史资料可以充实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头脑中呈现出立体的教学内容,由此引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时候,可以利用文物图“丝绸之路”引出问题:“这幅图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解,结合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发生在唐朝这一客观事实,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探索,结合文字、实物等历史资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矛盾观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历史这一学科最能体现新旧知识的交替以及现象本质评价标准的时代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矛盾观点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新与旧的切换当中引导学生进行异同的比较,在认知冲突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发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中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背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来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由问题表象转向问题本质的关注,这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对话式”课堂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单线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充实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来进行教学,比如,建立讨论小组、组织辩论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让学生充分体会“课堂主人”的荣誉感,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夯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持久战”这一战略方针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以往认知进行讨论,建立开放性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多种不同观点当中学会正确历史展位,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来思考问题,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朝着严密、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又充分发展了学生多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
篇6
问题导学法就是以问题为契机,引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物理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谈谈初中物理问题导学的具体操作。
一、新课导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成功的物理教学,不是靠灌输获得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在物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时,就必须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通过精心设置物理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物理学习的天地。
如在教学《机械运动》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二战时飞行员抓子弹的故事: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执行任务,看到旁边有“虫子”在飞动,他好奇地伸手把“虫子”抓过来,结果让他吃了一惊,抓到的“虫子”不是虫子而是子弹。为什么手能够抓住子弹呢?悬念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到“机械运动”的学习中。
二、学习过程——巧设疑问导引
问题将学生引入物理课堂,学生的课堂学习仍需要问题来驱动。教师可通过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中的情境,设计物理教学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产生物理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浮力》时,笔者是这样设疑导思的:“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吧?这艘豪华巨轮足有几层楼房高,但是却可以在水上行驶;而我们把一个小刀片放在水里,小刀片却下沉。同样是水,为什么有时能够托起万吨巨轮,有时却连一块小铁片都拖不起?”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对“浮力”的思考。此时,顺水推舟,提出了课堂探究的主题: “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导入到了浮力的学习和探索中来。
再如,教学《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
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
C.可以倒着行走
D.学生举不起来200千克的石头
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对“重力”“地球引力”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质疑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提出有物理学习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鼓励学生,让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会提问题。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后,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下列问题:
①塑料挂衣钩为什么能“吸”在墙上?
②在用离心式抽水泵抽水时,为什么要“放气”?
③教材中瓶子吞鸡蛋的实验,为什么要在瓶底铺层沙?为什么要把鸡蛋煮熟?
④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要用1m的管子来做?为什么用水银,而不用水呢?
⑤教师:我在资料上看到这样一道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一个小孔,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⑥农村有医生用“拔火罐”来治疗风湿,火罐能“吸”在患处,这是不是利用了大气压强?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解答、点拨,即使一时回答不出来,也可以留下来让大家一块在课外继续探索。这样不仅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反而能够将物理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对于一时有争议的问题,不要急于求统一,求标准答案,要让大家民主平等地思考问题。
四、习题教学——问题的化解与归整
篇7
一、营造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对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利用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物理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知识的探究实践过程中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因素,创设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这样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经历观察、体验、想象、思考等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如在学习惯性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列举实例和出示实物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自行车和汽车谁的惯性大?同样大小的棉花团和铁球,用相同的力让它们运动时,谁移动的距离大?用铝做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球,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谁移动的距离大?教师采用设置这些问题情境,能渲染课堂教学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物理现象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二、组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班集体和学生的帮助,离不开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设计适宜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其中,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资料,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物质密度”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来水和盐水,以及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鉴别。有的学生提出用手来掂量,谁重,谁就是铜,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我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不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进行探究活动,各组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框架和思路,我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注重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创设问题的能力
篇8
1. 要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
一个老师的专业基础和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容不迫,对各种疑难问题,才能信手解决。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对教师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对自己教师的职业进行全面规划,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才能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未来做合理的调整,这样,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2. 加大培训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快捷的手段。通过培训,老师不仅可以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新课改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特性来制定教学规划。所以,培训是提高和转变初中语文老师的转折点。
篇9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历史 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育法的运用,其问题式教育法指在课堂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教育的中心,从而促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可以进行主动自我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历史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然后在对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从多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诱使学生可以自我对问题进行探究.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起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把教学效果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现象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一个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以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以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是空想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这里历史的哲学角度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应用最为普遍,因此本文仅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论述。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有关北京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
2.设置问题的策略。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 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3.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篇10
教学过程中如果创设好物理学习的情景,在合适的物理情景中,学生可以提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能很快地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的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学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事件或问题的欲望
问题情景是指以真实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事件或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创设物理问题情景的本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去。
创造思维训练中强调创造思维训练的十个步骤:一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二是独立思考,集体研讨;三是拓展信息,分层激励;四是奇思妙想,精选评议;五是再设情景,再提问题;六是再次思考,再次研讨;七是再拓信息,再施激励;八是再择奇妙,再举评议;九是最后小结,上升原理;十是动手动脑,课后练习。由此可以看出创设情景的重要,而创设问题情景是其中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情景是产生思维基础,也是思维的最终目的。以问题情景为基础,引发学生提出课题,完成探究,便使教学内容和师生思维活动进程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把学生的"思维之锚"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习得能力、建构意义。
3.联系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生活中、自然界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学生已习以为常。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生活,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刚学习光学,可以先播放自然界中的闪电、太阳、星星、月亮和生活中的城市夜景节日彩灯等。然后问:对于光,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彩灯为什么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晚上没有光,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白天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可以利用光来进行天文观测吗?近视和远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光有关系吗?盲人为什么看不见物体?等问题。又如:学习声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采集到的各种声音给学生听。然后问: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而有的声音不好听?在水里说话时,岸上的人听得见吗?如果听得见,是什么原因呢?在空旷的地方说话,为什么会有回音?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能直接通过说话交谈吗?蝙蝠、海豚、鲸等动物发出的声音和我们人类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地震、海啸的发生可以利用声音进行预测吗?聋哑人是怎么造成的?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否则物理知识的教学就会显得枯燥和乏味,而这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格格不入,如果这样,将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终身失去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4.创设新奇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中,可以让同学带来吉他,小提琴,小鼓,笛子等乐器让同学们演奏同一首曲子,用手去感受乐器的振动,在一把吉他演奏的同时在它附近放另一把吉他,在某一个位置也可以发出嗡嗡的声音,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而且有音乐课上所没有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再如"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回答。可以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在物体运动速度的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搬到运动场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跑步速度的测量。比较跑50米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时间;比较跑20秒不同的同学跑过的路程的长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跑步或走路速度的比赛,根据时间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乐当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速度"这一物理概念,这比任何说教、举例都更加有力。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景,学生整堂课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5.创设递进情景,使学生善于学习物理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如何判别一个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问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可行性?创新性?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物理情景:"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苹果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苹果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在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在水里面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在水里面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这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轮船是钢铁做的,按照常识钢铁应该在水中是沉下去的,但是轮船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找出钢铁在水中不会下沉的条件,使他们明白物体的下沉、上浮不是由受到的浮力大小决定的,而是由物体受到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游泳时所处的状态与所受浮力变化的感受。问题层层递进、层层推进,学生对情景不断进行想象和呈现,可以建构起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真正掌握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创设随机情景,使学生能触类旁通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创设随机情景。这是为了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