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

篇1

1.1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提高全社会防范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属地负责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发生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时,请省、市派专家到达现场,协助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跨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中毒人员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助处理。

依法规范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的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依靠科学开展食物中毒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1.4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食物中毒报告的规模和起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地带,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拥挤,为预防食物中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尤为重要,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将是食品卫生的重要任务。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组成与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局长任副指挥长,负责对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其组成单位为:人民政府办公室、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门、工商分局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局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农林水局主管部门等。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整组成部门。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应急处理机动队、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管理组。

应急处理机动队:成立1-2个应急处理机动队,人员由食品卫生、流行病、卫生检验、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调查处理,调查中毒的原因,提出现场处理建议,并具体组织实施。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医疗救治组:组建1-2个医疗救治组,负责中毒病人的救治,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物资保障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所需物资、经费保障,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信息管理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设立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办公室(下称“应急办”),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1.2、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成立和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局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主管区长担任总指挥。组成部门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工商分局、区农林水局等。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部门协调。

区卫生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现场控制、病人救护、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

区教育局:督促学校落实控制措施,负责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责任追究,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区公安分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公共秩序维护,调查处理人为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

区财政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和经费。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中毒病人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劳动保障、抚恤金等。

区农林水局:负责农药、鼠药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农药、鼠药监管处理以及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原因分折排除安全隐患。

区工商分局: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2.2.1、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本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协调和指挥,决定采取本行政区域内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

2.2.2、日常管理机构

区卫生局设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室是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区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3.1.1.1区卫生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动监测。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重大食物中毒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1.1.2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发生食物中毒的患者或其它知情人,一旦发现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可以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报告。

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市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件,不得瞒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3.1.2、信息报告

3.1.2.1责任报告单位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

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

区人民政府;

区卫生局及区卫生监督所;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医务人员;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3.1.2.2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局应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接到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区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3.1.2.3报告内容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报告食物中毒的内容包括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

区卫生局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填报《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涉及的其他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通报。

3.3预警支持系统

食物中毒信息监测网络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建立专用应急电话,制定应急信息报告制度,24小时派人值班,做好信息记录,以确保通讯畅通。

3.4预警级别及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食物中毒事件划分为一般(Ⅲ级)、较重(Ⅱ级)和严重(Ⅰ级)三级,依次用兰色、黄色、橙色进行预警。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5解除预警

解除食物中毒事件预警需符合以下条件: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3.5.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区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或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5.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3.5.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3.5.4食物中毒事件后期评估

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评估报告上报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4、应急响应

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1.1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4.1.2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4.1.3区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提供支持。

4.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2.1接到较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2.2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应急处理机动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2.3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4.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3.1接到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3.2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5、应急保障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1技术保障

5.1.1信息系统与通讯保障

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必须配置专用固定电话一部,专用手机一部,传真机一台,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报告电话为:。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电话为:。

5.1.2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我区按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平战结合、统筹兼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科学建设、坚持标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医疗救治队伍和医疗救治机构。我区指定区人民医院为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

5.1.3应急处理机动队

区卫生局建立应急处理机动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5.1.4培训和演练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安排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5.2物资经费保障

5.2.1物资储备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计划,建立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应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救治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储备各类食物中毒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5.2.2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保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基础项目建设和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经费,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日常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区人民政府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应急状态时,政府根据食物中毒事件需要决定动用应急储备金。

5.2.3法律保障

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利,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篇2

【关键词】:生物学 生物实验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窗口,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前几天带学生在实验室做《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时,发现不少学生在实验中 出现不知道如何观察金鱼的呼吸,以及当金鱼游动的时候怎样更好地观察。有的因过于兴奋而忘记观察,有的注意力不专注而将金鱼呼吸的次数数得遗漏,有的自由散漫而根本就不去观察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及以往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同样问题,心里很是焦虑,同时也深深地思考一番,发现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如下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是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

2、观察中目的性不强与持久度不够

初中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力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观察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3、观察的准确性与敏锐性不够

生物学观察是—种精细的操作,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的观察缺乏准确性与敏锐性,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看到气泡就以为是细胞,看到显微镜中的异物就说是变形虫。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技能。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对观察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能灵敏地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具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还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的自学、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并在观察中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观察目的

这是避免观察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前提。在观察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然后拟定观察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实验的目的。

2、科学观察依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必要的。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为例,显微镜中出现许多连成一片的洋葱表皮细胞,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先看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再选择一个较完整、清晰的细胞观察结构。观察细胞结构时,要从外到内,依次观察各部分结构特点。这就是一种最常用的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观察方法。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选择不同的程序和方法。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教师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成功的要素。

篇3

(一)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①思想认识不到位。单位领导及其财务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不了解或不重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②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很多部门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包括经费开支标准,业务流程等,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按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一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种种原因而不能执行或没有执行,执行力低下,制定的制度和办法形同虚设。③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合规定等等。

(二)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三)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是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二是资金分配存在着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②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付款多,购物少)或贷款担保形成呆坏账。③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其主要表现在:①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②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③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五)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①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②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①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②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③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资金不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①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首先提高认识,强化“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单位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财会部门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建立健全会计内控的责任意识。再次,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②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等等。

(二)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①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②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③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④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三)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四)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①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②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篇4

    一、指导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对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了知识类型;二是界定了认知层次。由此,解决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以初中“”一课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按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类型来讲,“林则徐”和“《》的主要内容”属于史实性知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属于结论性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来讲,“讲述”属于“记忆”层次的学习要求,“简述”属于“理解”层次的学习要求,“认识”属于“分析”层次的学习要求。

    有了这样的分析,讲授“”一课时,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林则徐的重大活动;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提纲教学、多媒体教学、地方史资源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林则徐的民族情怀,学做一个爱国、有勇有谋的人;认识中英是一次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应该说,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真实,课堂教学就会方向明确、任务明晰、效果明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照搬教师用书提供的教学目标,出现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使其被拔高或浅化甚至被虚化的现象。案例如下:

    教师甲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的壮举;认识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得结论,教师给予补充;对于不足,教师婉转指出。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爆发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评价林则徐及其禁烟措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体会林则徐,学习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师乙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讲述林则徐的故事;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简述《》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近代列强侵华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培养史料解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觉形成“珍爱生命,远离”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自觉接受林则徐人格精神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自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丙

    知识与能力:的背景;林则徐与;《》的内容;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的背景;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的能力,从中认识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远离的态度;记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开放的文明交流意识。

    对照内容标准,回看甲、乙、丙三份教学目标,存在这样几种倾向:

    内容超标:课标不要求掌握“的背景”,三份目标却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

    要求拔高:课标只要求“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却有两份目标规定或“掌握”或“认识”;课标只提出“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却有目标要求“认识”。

    能力失准: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这些是学科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根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落实。再说,对初中学生而言,这些能力要求也过高。

    方法空泛:“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方法的获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在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逐步获取。对初中教学而言,我们应该强调“通过……的学习,尝试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中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是空话,获得更不可能。

    情感标签:如“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开放的文明交流意识”,“让学生自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这些随处可用的情感目标让人觉得教学没有针对性,缺乏灵魂,抹杀了历史教学的多样性与吸引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提倡机械地使用课程标准,而是建议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用准确、真实、具体、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二、指导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认知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如下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结构图示(图1):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如下的“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教学策略”模型(图2):

    总结以上图示、模型,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与认知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见表1)。

    据此,我们可以按照如下两个策略组织“”一课的教学:

    策略一:资料情境再现历史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的视频后,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块浮雕——、纽约的林则徐铜像和英国蜡像馆里林则徐的蜡像三幅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阅读教材后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并谈认识。

    策略二:问题情境探究历史

    (一)林则徐为什么要?

    1.走近林则徐。

    (1)读教材中林则徐湖广禁烟的内容;

    (2)教师介绍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奏折。

    2.鸦片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提示:一份奏折、一首歌谣、两幅图片(教材中《炮子谣》、“快蟹”鸦片走私船、英国输入鸦片激增表)

    对经济的危害:________

    对吸食者的危害:________

    对吏治的危害:________

    对军队的危害:________

    (二)英国发动的目的是什么?

    1.观察19世纪世界地图,指认中英两国地理位置。

    2.要求学生根据两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前,中英两国发展的视频

    材料二:前,中英发展的对比表格(见表2)

    ①据材料一获取的有效信息,在材料二中的对应位置填写对外政策的具体内容。

    ②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述英国来到中国的目的。

    (三)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读中英《》的主要内容。

    2.分析《》的危害。

    3.分组讨论: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后,魏源认为,“中国要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读书;思考质疑

历史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基本要义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分析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更能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多读历史知识素材,学会辩证质疑思考,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知识储备量,培养学生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该种教学方法运用更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

一、运用背景知识略读,拓宽知识视野

任何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背景。利用这些背景来优化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还能够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基础上增强认知感悟。这些背景内容往往就隐藏在课程的知识小提示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通读学习知识整体结构基础上,围绕学习提示进行略读,以做到“整体认知感悟”。在略读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学习素材,要求学生能够从知识素材中去归纳历史学习的一些综合性要素,像历史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略读学习方式,首先,要能够用心默读,综合运用大脑、眼睛等多种学习感官,提高阅读速度。其次,要能够找出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要点,以便能更为深入理解感悟历史知识。再次,联系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略读学习过程不断深化认知,推理历史事件发生的影响价值等。

以略读形式来初步理解历史现象及内容,更能够深化认知体验。例如,在川教版的“法国大革命”教学中,笔者就推荐学生阅读《人权宣言》,并要求学生能够以略读形式了解该宣言颁布时间、机构以及核心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所表达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略读能帮助学生开阔历史知识视野,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二、借助学习理解精读,增强认知感悟

对历史知识重点和难点则需要教师运用精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感悟。精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的目标要求来仔细阅读思考,让其能够深化认知感悟,更好提高感悟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历史素材中体现的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逐字逐句阅读,并能够对其中所体现的表达要旨进行归纳总结。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准确阅读历史素材内容,并能够高度概括其中的信息内容。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带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深入思考和仔细阅读历史素材,以升华学习认知感悟过程。再次,建议学生能够从精读过程中提炼表达科学严密的结论,并能够与课程教学指导要求进行融合,以增强准确性。

以这样的学习理解精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刻,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在“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教学中,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利用历史提示内容,结合前面课程学习内容,找出的诞生前后的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在含义。同时,可要求学生注意诞生前的运动和后来的巴黎公社的建立,注重诞生前后工人运动的形式、彻底性的比较,反复阅读认知,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三、鼓励拓展延伸品读,指导学习策略

在精读基础上的品读则是更体现了学习与思考的有机联系。通过品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增强内生动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品出意味,我们才能体会、华盛顿、林肯等伟人的情怀;读出境界,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感悟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思考阅读。首先,建议学生利用多媒体、电子读物等资源来搜集与历史品读相关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资源运用策略。其次,结合阅读学习内容要求,建议学生能够对其中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要求学生能够围绕历史发展规律来概括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运用策略。再次,建议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综合表达形式来呈现品读所思所感。这些学习品读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敏锐的历史学习意识和综合运用技能。这样的品读,学生才能够真正被历史所打动,才能动其情,启其行,更好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综上所述,读思教学模式运用,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为充分理解感悟学习知识要点。其次,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习惯。最后,要能够培养学生读思学习相协调一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朱泽刚.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下旬刊,2010,(10).

[3]廖志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读思问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拓展;社会热点;误区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非唯一资源)。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抓手。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灵活地利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一、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讲与不讲、详讲与略讲的关系

根据教材、《课标》、教学参考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确定;根据学生课堂学习中对知识把握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确定;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兴趣为标准,有时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多讲,但有时还要对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多讲,反之亦然。详讲就要细磨慢咽,把书读“厚”,有两层含义:第一,内容要厚;第二,深度要够。把书读“厚”主要要求做到:①对教材的重要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和补充,使之更加系统。②收集相关的最新史料。③对社会热点进行相应的专题总结。略讲就是把书读“薄”,秘诀在于:把握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与本质,对教材进行高度概括,浓缩出精华,如“年代”“关键性人物”等。另外建“知识树”、列表概括、编提纲等不一而足。此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有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内容,对学生的能级要求就不必过高,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

2.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中,我们要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比如,教材中对某事件的历史背景介绍不详,不利于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对事件的描述跳跃性过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发展;不强调事件过程,只强调事件结果,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结果感到愕然。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适当适度的拓展与延伸,此外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历史教学)的网站或博客,让学生课外去搜集、完善材料,从而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如: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一样吗;通过电视剧《亮剑》看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等。

3.与社会热点和中考有机链接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着社会与我们的生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学史明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材料和平台。如9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即),将这三个岛“收归国有”。这一闹剧使得中日关系降到冰点,国内出现不少游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为此我在全校进行了热点讲座,并且联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中日以及《》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不受侵犯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学生非常感兴趣,反应非常强烈。

初三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升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教材与中考有效对接,根据考纲和中考试题对教材适度删减。比如:本地去年的中考大题往往不会再是今年中考的大题;本地去年中考中与热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由于相对滞后于今年的热点也不会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点,复习中我们就可以一带而过或是换个角度进行复习。

4.创新研读,把书读“活”

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创新研读,把书读“活”,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更高层次的要求建立在把握基础、提高能力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带着批评的眼光、挑剔的态度和扬弃的观点看待教材,并加以创新。如:课本的编排有无瑕疵?本处的史料是否恰当?汤怀田老师在《初中历史新教材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材发现:学科知识不一致;各册概念不统一;子目录顺序较凌乱;图文史料欠一体;子目录用语不精确。另外,专题复习阶段,要打破课、节、框甚至年级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整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分析,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把“死书”读“活”。

二、对教材使用的误区

在课改中,有的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没有立足课标,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往往陷入以下误区:

1.“唯教材论”

将教材视为不可动摇的“圣经”,课堂教学仍是照本宣科,在此条框的约束下和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养成了服从、接受的思维定式,缺乏质疑和创新能力。

2.脱离教材,偏离教材,教学随意性太强,视教材可有可无

篇7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2011版课标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对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初中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涉及面非常广,也因为文章篇幅的局限,笔者仅依据2011版课标的其中一个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而做的一些探索。

一是课标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篇8

关键词:多媒体;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69-01

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初中历史课后,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片面的强调多媒体展示,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二、学生成为被动的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7-02

一、农村历史课程教师现状

1、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调查我县中学历史教师40人,涵盖我县农村和县城的初中历史教师。

(1)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15%,40岁以上的教师仅占45%,50岁以上的占40%,显然,教师年龄普遍老化,结构不合理,存在断层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新招聘的毕业生少,加上有的学校教师紧缺,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招聘数量不足。学校用一些年老的教师来教历史。

(2)教师学历情况。10%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40%的与历史专业不对口。

(3)历史教师职称情况。初、中级职称的较多,高级职称的占15%。

(4)学校历史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兼职的60%,专职的较少,周课时都在14―16节之间,教师教学任务较重。

(5)历史教学方法情况。普遍存在单一陈旧,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一支粉笔,一节课,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甚至就读课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浅,基本功较差。

2、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调查范围涵盖我县县城、农村、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县级农村实验学校共四个初中学校,随机三个班,涵盖七、八、九年级,学生现状如下: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教师(班主任)都重视不足,个别学生有点兴趣的,约占17%;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约占68%,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约占75%,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2)农村中学的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有限。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和课堂,少数还能从电视、小说中获得一些知识,就别无他径了。

(3)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只需要记忆就可,记忆多了,历史自然就学的好。就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都认为(约占85%):开卷考试会找就行,就可以得到高分,就更不必说七、八年级的学生。

3、教学资源现状

(1)大多数的学校仅有历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一些教学挂图。学校的图书室也常常是徒有虚名,没有专人管理不开放,学生根本不能借书,教师上课也只能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约占55%)。更有甚者由于受经费的影响,连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全凭教师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2)学校有电脑,有远程教学设备,教师自己由于受备课时间的影响,自己不愿意使用班班通等设备,只得尘封一旁,还有许多教师从没有用过(约占25%)。

(3)当地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安全问题,耽误教学时间,也不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而弃之不顾。

4、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现状

(1)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2)评价方式的单一。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和升学考试的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没有实践活动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看书找找。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几点思考

1、要积极更新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结合历史这一学科以及农村中学实际的情况,我们教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途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知识、情感、价值三者结合的良好人格。

2、要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很少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原因有的是部分教师根本不会,或者是教学平台会用的嫌麻烦。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

3、要重视开卷考试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学生单纯的认为开卷考试非常简单,所以书不用看,课不用听,拿书抄就行了。事实上,在中考的两个小时里,即要做历史,又要顾政治,平时书不熟,到时候再去找答案,谈何容易?历史是用来感悟的,历史是项链,历史知识是珍珠,而感悟历史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线。如何去感悟呢?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一次学习心得,这样我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反思。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真正感兴趣。让学生对历史重视和喜欢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调动学生,教师就要努力走出教材,用各种方法使历史学科更能吸引学生。以教材为说理基础引导学生培养高尚人格和科学观念,以实践去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篇10

[关键词]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即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电教媒体,二是教育过程。只有把电教媒体应用于教育过程,使二者有机结合才构成多媒体教学。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现在多媒体的应用符合这个规律才能更好地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服务。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对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多帮助的,下面我先谈谈多媒体教学对历史课堂教学促进的一些方面。

一、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历史知识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限制,对事物的思维较为直观,而多媒体教学在演示的过程中,能通过课件把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等详实的资料展现给学生,把不可再现的历史事件,重新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原本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顿时鲜活起右来。

二、容量大,能声情并茂,创设历史情境

以往教材编写更注意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在每一课的题目中先下定论,再按定论讲述内容,至于这些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却没太多提及。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缺少了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编写则力求摒弃这一已有的做法,注重史料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制作精良的课件,不仅容量大,而且能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便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历史中,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地去感悟历史,探究、深化历史知识。

三、节省书写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历史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凭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幅挂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演示,受时间、个人的书写水平,黑板的书写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耗在了板书上面,上复习课时,这方面的缺陷尤其明显。课堂上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向课堂要质量”往往只能成为教师们的美好愿望。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教师们除能摆脱课堂书写的疲惫外,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重复制作,不断改进,使板书结构更为合理,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随意性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误区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误区三: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倒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五、结论

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