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business.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the core sector of manufacturing, and various of informations technology were applied in the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expou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关键词:生产管理;信息化;特性
Key words: prod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featur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48-02
0引言
企业生产管理是指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过程,企业的生产活动就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生产周期更加短,产品更新更加快,很多产品的生产从传统的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甚至是单件生产的类型过渡,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而成本反而降低,售后服务更加周全。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生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迫不及待。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是制造产品,提供经济效益的直接主体,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生产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信息化管理,替代传统的管理,使管理更科学、更系统以及分级更细化。通过我们在制造业生产部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总结了以下的特性。
1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性
1.1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存在大量优化问题,需引入智能优化技术一般企业的生产管理中都存在加工调度问题,例如Flow-shop,Jop-shop问题等等,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利用标准的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等等)就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非常复杂NP问题,不仅目标函数很多,约束条件数量也会非常大,虽然也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计算步骤,利用当前最好的计算机也是庞大的计算量,甚至一年或者几年才能完成。为此引入各种智能优化技术来求得近似解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各种优化算法通过模拟和揭示某些自然现象或过程而得到发展,为解决负责问题提供了新得思路和手段,例如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广义领域搜索算法等等。在马钢车轮公司轮毂生产线中,就引入了多种优化算法。
1.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可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费用和管理费用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产管理的活动将延生到整个供应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制作人员不仅要优化生产部门的车间调度问题,还要求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原材料、产品的库存问题会是主要问题,信息化管理下的信息系统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人员管理,使得管理更加全面、细化、规范,管理效益也得到提高。每个工序都在对应的技术参数下得到优化,减少人为的差错因素,生产记录及时更新,原材料的需求、供应更加清晰,使管理及时、准确。生产管理的活动由计划、生产、控制转变为服务、生产,大大降低了管理费用。
1.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形象,更主要的是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传统的生产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产能与销量的矛盾,信息传递与生产协调的矛盾,计划人员经验与实际问题的矛盾等等。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品,并且提升企业形象,直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一般认为效益的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化技术、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了生产作业率、材料使用率;由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企业能收到更多的订单;由计算机代替人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精简调整,也会降低企业的负担。马钢车轮公司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等各个工作环节紧密结合,及时提供决策信息,优化车间生产调度,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在2008年一年就节省了两千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足见其巨大。
1.4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会触及企业管理中的敏感岗位和权利,它的实施过程会存在巨大的阻力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当企业接到一份订单后,生产计划是由车间排产员召集各个部门讨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组织生产。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外来的、客户的因素影响生产计划,导致企业效益受影响。当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后,只要把订单信息输入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优化的生产计划,冲击了生产部门管理层的权力。基层担心系统将取代人的工作,可能引起自身价值的降低;中层担心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自己的地位也将受到影响;高层一般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反而会接受这样的改变。这种矛盾的解决,要求IT人员制作信息系统时有不同的方式来服务不同管理层,同时协调好各个部门的沟通。
1.5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改变企业生产调度方案编制与管理的方法上节也提到了企业生产管理调度方案的编制。只要管理人员将订单信息输入该信息系统,自动就会生成生产计划,这就导致了管理方式的变化,一般会有三个层次的变化,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由计划、生产、控制转变为服务、生产;二是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客户领域的生产活动将得到发展;三是整个供应网络的管理活动将逐步形成和发展。
1.6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改变企业生产信息的方式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过程的记录,都是通过部门人员进行手工记录,并通过纸质的方式进行,在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加快,准确性要求更高,这种方式肯定不能满足企业的目标。采用信息化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及监控,将实现多媒体化。生产过程中的实况以及各种数据处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加工后,会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实时的、形象的反应出来,生产人员可以简洁明了的看到生产过程。
2结束语
通过在离散制造业生产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多年实践,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必将成为主流,因为他给生产管理所带来的变革,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他优化了生产方案,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各种费用,最主要也是企业最看重的是他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后在这个领域,信息化管理方法必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Farid Ameziane,Stephane Lasserre.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the build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s[J].UMR CNRS n694 MAP-Ecole d’Architecture de Marseille.
[2]DongjuanXue,XiaobingLiu,XiaoWang,ZhaoyangBai.Design of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7].
[3]王永琴,王 刚.ERP实施前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204-205.
[4]陈国华,杨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更新的研究[D].管理理论,2006,(3):84-85.
[5]谢伟.管理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方式的变革[N].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3,(3):25-26.
[6]蒋其发.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科技创业,2007,(7):115-117.
篇2
关键词: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采购体制的加速变革,航天企业普遍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来自用户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多型号任务并举、多阶段任务并行的复杂局面,急需大幅提升科研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航天企业在其主要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某航天企业是由研究院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工厂)两级、多法人组成的大型科研生产企业。近年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有限,信息孤岛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从研究院的层面就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探讨,试图提供一点对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尚未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二是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没有做到有效共享;三是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尽合理,仅注重满足应急的管理需求。也正是受限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方面逐渐凸显出了以下问题:一是型号间、单位间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科研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相对不足;二是科研生产过程跟踪、监控手段相对落后,预防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较弱;三是在多型号项目同时存在并展开工作的情况下,单一型号项目的纵向管理突出,型号间的信息缺乏共享和交流;四是型号项目执行的要素(人、财、物与进度、质量等)在管理过程中的综合性体现不强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第一,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用户的交流、协作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业务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牵引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从科研生产管理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都是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确的管理流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固有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本身就给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加之在新的条件下,传统的航天型号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触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涵盖预先研究、型号研制、型号批生产、军贸项目等各项任务,涵盖探索、预研、研制、批产、售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涵盖进度、质量、成本、外协外购、人力资源、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全系统要素,还要与条件建设、综合保障资源、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一方面增强企业对多型号项目的集中管控能力,保证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单一型号项目管理,提升型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研制生产经费及信息等因素有机结合与利用好,保障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作思路及方法。基本思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完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应首先做的工作是流程显现,全面梳理出当前的技术、管理工作流程,之后应着重研究完善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并形成一整套的、有机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三是结合实际充分论证系统方案,把方案论证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四是规范过程管理,稳步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具体对策
1、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航天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通过两条指挥线的组织指挥系统,推动了我国航天型号工程项目的研制和发展。在传统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中,贯穿了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括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可靠性管理、经费管理、试验管理、风险管理等。针对单一型号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日臻成熟,为实现对单一型号的精细化管理和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急需引入多项目管理理念,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完善军品任务责任令和军品综合调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好对科研生产任务全阶段、全寿命周期的集中管理,全要素的统筹管理,并实现全过程管控、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管理。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作业文件,并确保这些作业文件有机连接、全面、系统,真正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信息化。
2、信息系统集成方法。针对企业科研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的客观实际,本文强调通过集成开发,实现信息化管理。传统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解决方案有4种类型:用户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函数/方法集成。这4种集成方法不能方便、灵活、低代价地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现代业务变化的需求。在不改变企业应用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集成开发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支持在中间层以服务模块方式实现解决方案,当多个运行在不同平台和技术上的应用程序必须互相通讯时,这种体系结构尤其适用。
基于SOA体系架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好基础集成平台,打造集成系统门户;二是集中任务列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界面管理;三是关注应用集成、应用框架和内容管理;四是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支持体系和基础硬件设施的构建。对于新提出的管理需求,可以基于同一技术平台,进行模块化开发来实现。
3、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从大的层面来看,首先要克服由于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难度大、复杂性高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艰巨的畏难情绪;其次要科学推进企业的组织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最后要紧密结合科研生产管理实际,充分论证需求,统筹策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是关键;二是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三是要注重需求牵引,力求应用实效;四是要推进统筹建设、强调资源共享;五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工作,严格计划考核;六是要协同推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四、结论
身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努力把信息化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流程再造的科学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水平,是航天企业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根本要求。着力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推动管理改革创新、规范科研生产流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初步提出了基于SOA架构实现系统集成开发、满足企业对多个型号集中管控和对单一型号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宏仁.信息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626.5文献标识码:A
1 建设生产信息化的目的和背景
青海油田在向实现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迈开步伐,由于青海油田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油井开发时间较长,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部门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各类报告、文档、报表等,这些文件、报告及报表文档等是我厂各部门发挥职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依据和行为体现,在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数据量大,报表、图件、各类文件繁多,依靠传统的办公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管理决策需要,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已不符合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发展需要。
我厂根据青海油田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恶劣、土地含盐碱量高等实际的情况特点,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信息化油田,以实现资源网络共享、无纸化办公,进而能够:1)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2)减少花在纸介资料上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约成本;3)整合资源,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投资。这就是油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2采油一厂信息化建设现状
1)生产自动化现状。尕斯库勒联合站是采油一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站,现用系统是2006年投产的,采用上海FOXBORO公司的I/A系列7.0版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除氨压机外,大型机械设备均采用PLC独立控制,负压机、螺杆压缩机采用的是约克公司独立研发的专用PLC系统,活塞压缩机和新水区的过滤器采用的是西门子S7-300系列的PLC系统,膨胀机采用的是GE公司的PLC系统,原水区过滤器采用的是日本三菱的PLC,这些PLC子系统相互连接,保证了联合站所有工艺参数都可以在DCS系统上显示。油区、气区、锅炉房均能独立运行,中控室可以对整个尕斯联合站进行集中管理或控制。并且在2008年利用OPC技术把联合站的所有参数传到至花土沟基地监控中心,实现了场站、生产运行科、厂领导的三级实时监控。此外,联合站还安装了11台摄像头,这样可以对联合站内外主要地方进行全方位监控,此监控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录像。此外,采油一厂的北区,中南区,砂西,油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信息化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已在574口油井安装了示功图自动采集系统,信息化采集系统已经达到了对单井的数据采集,对每口井的冲程、冲次、示功图等生产数据实现了采集及显示;在联六站,集输一站,集输二站、砂西综一站建立了示功图求产场站监控系统;在联十七、联二十四、砂西综一站三个场站安装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系统,基本实现了对各个场站原油计量的准确与否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场站的实时监控。
2)办公自动化现状。目前,采油一厂各场站包括尕斯库勒联合站和各个采油作业区场站均未实现无纸化办公,更不要说网络化办公。主要原因是计算机配置不到位,网络建设不到位,软件开发零状态。一些台账资料、数据报表、场站级培训教育、场站管理等资料还是打印发放及上报。办公区自动化的网络基础是采油一厂局域网。目前油田公司的3G环网已经建设完毕,分配给采油一厂的上联带宽为1G,已经为采油一厂配套了汇聚层交换机。但是采油一厂局域网与汇聚层交换机不匹配,原因在于油田公司的3G网采用的是单模光缆、单模光模块,而采油一厂局域网采用的是多模光缆、多模光模块。
3)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采油一厂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众所周知,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是推动我厂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是我厂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是我厂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厂信息化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素质较弱。
3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1)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划。采油一厂的自动化建设方针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木式扩建”。具体为:建立采油作业区单井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监控系统;建成注水自动化监测网络;尕斯联合站将实现所有数据实时监控;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实时传送、即将建设砂西综一站,联十七站,联四站数据远传系统及网络建设。
2)办公自动化发展规划。采油一厂将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协同管理工作平台、需要一个有效的知识资产管理平台、需要一个个性化的系统访问门户、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管理平台、需要一个集中的信息整合呈现平台、需要一个灵活业务流程整合平台。我们健全和完善了数据库;研发业务办公软件及进行了门户建设。
3)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促进信息化人才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是从业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厂建设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厂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我厂建设大系统相协调,不能脱离大系统而追求自身的优先发展。要从社会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出发,注重内部人才资源与外部人才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体设计人才规划,系统配置人才资源。面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学习交流、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在职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提供了方便,已成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问题
1引言
与世界先进的造船企业相比,我国的造船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上问题颇多,从而使得我国在世界船舶市场中占据不利地位,阻碍了造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的造船企业来说,要想与国际水平相接轨,就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生产计划管理中。因此,我国造船企业应对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使生产技术信息与经济管理信息结合起来。
2传统造船生产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计划编制的问题
在传统造船生产计划管理中,在计划编制上存在着问题,在编制计划时,没有完整的项目体系作为基础,使得生产计划体系不够完整,具体表现为:各个层次的日程计划较为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关联,且各层次之间的计划项目没有进行对应,导致上一层的计划无法对下一层的计划进行很好的指导与制约,下一层计划的执行情况也无法及时反馈到上一层计划中,每一层与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甚至每个级别的计划管理人员可以随意进行调整。
2.2资源冲突问题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其造船资源主要包括材料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设备资源等。在传统的计划编制中,对造船过程所需资源的数量与具体时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有些甚至是在施工前或施工中才对资源进行调配。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资源冲突,特别在多条产品线同时制造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班、加人以及延长工期,这就使得船舶建造的质量与交货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3计划的控制问题
在传统的造船计划管理中,造船企业通常只是单纯地按照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而没有将计划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也没有将其与原有的计划进行对比,尤其是缺乏对负荷问题的考虑,使得计划无法按照规定的日期完成。同时,整体计划会受到局部计划的影响,使得企业的指令得不到有效落实。上层计划不能对下层计划起到指导与制约的作用,下层计划没有主动向上层计划进行反馈,使得下层计划与上层计划相互脱节。另外,生产部门对于配套项目的执行情况无法进行有效掌控,从而使整个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缺乏一定的控制力。
2.4造船交货期问题
在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中,由于所分配的任务不够合理,导致资源供应不及时、零件与材料无法如期到货。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延误造船日期,无法按时交船,使得船东与造船企业同时受到损失。
3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3.1船舶建造日程计划管理
3.1.1线表计划管理线性计划管理是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测算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进行新产品的设备负荷预测,还能够对新产品的生产计划进行控制,保证产品如期完成。线表计划就是指船舶建造中的四大节点计划,具体为开工、上船台/入坞、下水/出坞、交船四个方面。根据产品合同书与建造计划,结合造船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确定四大节点的日期与周期。线性计划管理的具体作用主要包括线表计划编制与线表计划查询两个部分[1]。3.1.2船台或船坞搭载计划管理船台或船坞搭载计划指的是以分段划分为依据,并充分考虑设计要求、生产工艺,以此来搭建网络图,并描述船舶分段、总段的搭建顺序,然后根据线表计划对船台或船坞搭载计划进行编制。船台或船坞打造计划对其他计划的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点:建立船台或船坞的搭载关系;编制船台或船坞的网络图与网络计划图;分析船台或船舶搭载网络计划关键路线;显示进度示意图。3.1.3码头试验计划管理码头试验计划的制定目的是对码头的试验任务进行指导,它可以反映与码头试验有关联的工作的标准日期与周期。对码头试验计划而言,其可以体现出码头的使用周期,并据此对计划进行分析与优化,以使码头周期缩短,促进造船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码头试验计划管理的作用包括:建立码头试验计划标准网络;编制码头试验计划;计算码头试验计划的关键线路。
3.2设备负荷计划管理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其应在获得各类产品的设备负荷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产品设备负荷的曲线,并通过运用二次函数的曲线拟合办法,来对新产品的制造周期与设备资源进行有效处理,这便会获得企业将来生产过程中设备的负荷信息,并可以与造船企业当前的生产情况相结合,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与分析,最终使设备资源需求计划与配置计划管理更为优化[2]。3.2.1生成船型设备负荷标准曲线在建立某一类型产品设备负荷曲线时,应以历史完成一定量的同类产品的原始数据为依据来进行。对于不同的生产部门来说,它们的生产特点与物量的分布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在构建不同类型的设备负荷标准曲线时,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生产部门来分别进行。具体步骤包括:建立产品标准曲线;预建完工产品曲线采样点;将完工产品预见曲线转化为标准曲线;显示产品负荷标准曲线。3.2.2企业设备资源需求预测和配置计划管理在建立企业设备资源需求预测和配置计划管理系统时,应按如下步骤进行:按照新产品制造阶段设备负荷的预测与调整情况,通过报表的形式得出主要部门、设备以及部门部分产品的设备负荷测算报表,然后据此得出主要部门设备需求以及主要设备需求统计表。它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测算统计产品设备负荷与统计设备需求。
3.3场地资源配置计划管理
3.3.1船台或船坞配置计划管理在编制船台或船坞的配置计划时,首先要结合线表,对船台或船坞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较为直观的方式来反映船台或船坞的生产情况。船台或船坞配置计划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括:建立船台或船坞的布局信息;编制船台或船坞的配置计划。3.3.2分段制造场地配置计划管理在制定场地资源配置计划时,需要建立分段场地资源布局信息,并利用图形来描述场地资源的布局信息。实施分段制造场地配置计划管理,可以掌握分段制造场地具体的布置位置以及所耗用的时间。在对分段制造场地配置计划进行编制时,所使用的工具要能够体现出计划的具体内容,并要有利于调整该计划。在分段制造场地计划中,不仅要能够反映出分段制造场地上的分段计划信息,同时还要体现出分段制造场地自身的一些信息;在对分段制造场地计划进行调整时,应保证其能够体现在船舶壳舾涂一体化计划中。分段制造场地配置计划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括:建立分段制造场地布局信息;编制分段制造场地配置计划;分析与统计场地负荷[3]。
4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我国的造船企业来说,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设的需要,这就要吸取先进的经验,将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造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弢.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2】曹阳.造船生产计划信息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大数据
安全生产管理永远是一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不断在加强的其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不断在探讨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将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的要素加入其中。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将安全生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信息盲区、平台功能性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而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统一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全面推进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好的固化业务流程、制度规范、考核标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协同化,杜绝人情干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流程改进、决策分析提供准确、详实、可追溯的数据支撑,从而很好的将安全生产管理“精、准、细、严”的理念精髓贯彻下去。
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早已实现了由简单数据处理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转变,如建立了办公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各个企业得以推广应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化普及程度低部分企业仍未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即使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也仍然较低,大量信息依旧停留在繁重人工统计分析工作中,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2.信息化平台功能性低部分企业采取了边开发、边改进的系统建设模式,造成了功能模块不齐全,这直接导致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无法满足日常安全生产管理需要。3.信息化平台精细度低有的企业在开发其业务板块的时间先后,各业务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业务信息精细化程度不高,无法及时准确的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信息化云平台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需求及现状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相应2015年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还需要与企业其他业务板块进行整合,甚至与政府或者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接口。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来整合分散的计算、存储、数据和业务资源,从而解决各部门业务系统分散、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应用部署灵活性不高、运维困难等问题,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基于上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承载平台架构图可以了解到,整个系统构架将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日常涉及的安全生产文件、工作动态、隐患排查、事故快报、信息台账、档案管理、ES系统、安全管理等基础信息设置于业务应用系统中。在进行云承载平台搭建时,通过将底层资源进行池化,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及按需取用,通过安全建设,实现云内部的安全防护,从而更好承载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信息化业务。2.系统构架设计在企业云资源池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分别建立云计算中心、安全出口区、安全资源区、云平台管理区、网络互联区、应用资源区、存储资源区、数据库资源区,具体的功能划分以及区块之间的联系详见下图。3.云管理平台构架通过云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所有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网络资源、内部用户和业务的融合管理,提供基本的网络资源管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内部用户管理及系统安全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全网资源相关管理人员在云平台的相关活动日志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审计,最后以报表形式进行输出,简化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工作,也可通过大屏直观的展示出来。
四、总结
安全生产管理只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从一朵“小云”融汇成一朵“大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阶段通过进一步完善“企业云平台”的构建,实现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开展的协同化、信息共享的标准化、决策分析的智能化。以标准的系统构架,为各级领导提供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为各级生产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为各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与生产相适应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战斗力。
作者:孔令 单位: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监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MIS系统;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应用
造纸企业的生产管理复杂,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很有必要。造纸企业车间级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的应用,是造纸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应用类型。
1MIS系统在造纸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对于提高整个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在大型造纸企业中,生产管理系统化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广泛展开。但在部分中小型造纸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具体的造纸企业,制定针对性的MIS系统,使企业实现生产工艺控制和生产管理之间协调一致,达到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提高管理的效益和能力。
2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是调节管理层、执行层以及生产管理调度三者关系的重要枢纽。涉及造纸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原材料、设备、工艺、生产过程以及循环利用等。从目前对造纸小型企业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些小型造纸企业的管理还处于“人治”阶段,这不仅增加了造纸企业的管理和投资成本,同时也会阻碍车间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为影响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3造纸企业应用MIS系统的分析
3.1高效使用率。造纸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原材料(采购、运输、贮存)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处理管理等。从目前的实《中国造纸》2017年第36卷第8期验室研究数据来看,该系统具有使用安全、管理便捷、成本低廉和运行速率高等优点。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可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同时也可满足用户对于及时供应和按订单供应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3.2经济效益分析。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截至2016年4月30日,2015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按东财行业划分,造纸行业共有22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达850.86亿元;净利润达23.50亿元。2015年营业收入排名:晨鸣纸业达202.42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太阳纸业和山鹰纸业分别以108.25亿元和97.87亿元,分列二三位。从排行榜的研究数据到期间涵盖的经济效益和产能分析,不仅得益于其优势分析,同时在资源、能源和效益产能产出上,实现了其管理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3.3能耗分析。目前造纸企业每年用于处理废弃物和废水的费用依然占据整个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引用,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化管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浪费。3.4提升造纸生产企业管理效能。在造纸企业中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可确保生产设备拥有自动化防控效能。同时,在系统操作上实现市场企业与管理企业的接轨和融合,从而实现造纸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尤其对一线技术工人而言,不仅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与传统管理系统相比,MIS系统不仅运行成本更低,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对一线车间生产工人而言,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库存保管费用。这样,企业员工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市场中,大大提高了造纸企业的经济效益。
4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实例分析
4.1造纸企业成功案例。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台湾、巴西、美国、巴拿马、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中的一部分造纸企业,已经实现了以信息管理和各种技术创新手段为先导的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从实战经验和现有的成功案例来讲,现有的造纸企业可在成功案例的指引之下,全面践行造纸行业应用法制,实现造纸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科学创新。台湾中华纸浆股份有限公司以质量控制系统B/M9000CS实现多种横向控制功能、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巴西CENIBRA公司以Exaquantum工厂信息管理系统,每年为CENIBRA造纸厂节省200万美元。美国Smurfit-Stone包装公司依托巴拿马城工厂,通过升级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客户独立完成对现有的控制系统的转换。日本Chuetsu造纸公司,在川内工厂将以前独立的水资源利用功能集成到自动控制系统中,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印度尼西亚RWE解决方案公司,实现了大规模DCS/PLC组合系统。这些成功的造纸企业案例,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了企业的发展。4.2造纸企业成功案例体会。MIS系统在产品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充当最佳信息传递者的身份,从原材料控制到成品出入库以及废水的处理和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中实时准确的生产信息、生产执行系统规范、实时工作情况、资料反应及回馈,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对于改善一线车间工人的工作条件,实现成品货物的出货以及库存周转和利润的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巴西CENIBRA公司的项目证明Exaquantum车间级信息管理系统(PIMS)可以带来环境和财政效益。该项目的启动,可减少开支,节省费用,尤其是以二氧化氯(漂白)的使用量减少了12.8%,每年节省120万美元;在燃料消耗上,年节约成本57万美元,故障排除(初期蒸煮器单元堵塞)时间是原来的1/6。应用生产管理系统,严格地控制生产,最终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作为企业敏捷化信息管理的基本手段,MIS系统能够实现对生产功能模块的全面把握。及时、迅速地获取造纸产品从生产到订单结构优化等一系列活动的信息,及时解决车间管理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维修保养、工序调度、生产分配、生产过程流程配置、生产信息反馈、产品管理等。4.3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策略和实现途径。车间级MIS系统和生产设备控制中心的现场自动化系统,二者并不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单元。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现场控制之间的信息传递要做到准确及时,避免信息的断层。为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性,使用车间和管理层的联动控制来达到互通有无,以便快捷地实现对生产计划和生产决策的把握。造纸企业的生产要重视基础自动化改造,尤其要把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作为实施生产的重要环节。车间级MIS系统,从生产排产、质量管理、分切优化、产品跟踪、发货装车到利润盈余的管理和实施,是终端用户体现价值的根本所在。以信息集成通信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功能应用软件。在软件中监控生产过程、调度优化、物流、追踪、物料管理、能量平衡与管理和生产工艺优化。这些信息通过管理网和控制网实现信息管理建模设计,并投入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之中。4.3.1探寻管理漏洞造纸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并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系统化的车间级管理中,利用其寻找管理漏洞,及时反馈上层管理人员意见和建议,以便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动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4.3.2实现流程化、科学化管理辅助决策、工业生产流程控制、自动化信息传输和流通,以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核心技术架构,体现其科学化管理优势,实现无地域化控制。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在远端对系统的浏览、查询、控制和审阅。4.3.3搜集市场信息从市场的角度上考虑,实现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的搜集和程序化管理,不仅在层次功能上实现了对各种计划的监测和控制,同时在本质上,也实现了对预设目标和预设程序的控制。在反应时间推移和外部变量改变下,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搜集的市场信息库建立的强大且有效的知识库,对帮助造纸业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4.3.4集成化生产控制车间级MIS系统的应用,不仅可预测生产的集成信息、控制现场生产,也可解决企业库存问题,同时也是企业集成化管理各个环节的需求。在企业的问题控制和反馈上,包括库存储备、流动资金占比、交货期限、设备和原材料期限等的控制价值明确,实现了针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的集成化生产控制。
5结语
为保障造纸企业生产管理质量,从车间开始着手,致力于信息管理和生产自动化模拟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全面科学的实现造纸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在现代造纸企业生产管理中,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对代造纸企业生产管理建设项目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MIS系统管理,作为造纸企业实现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的有效集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作者:胡宇航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参考文献
[1]CaoJian,YangChun-jie,LiPing,etal.Designandaimplementa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aLargeScalepaperMill[J].ChinaPulp&Paper,2002,21(1):38.曹柬,杨春节,李平,等.大型造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中国造纸,2002,21(1):38.
[2]潘丰,须文波.DCS与MIS互连的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2004,19(4):39.
[3]邓海翔,汪秉文.论SCM在软件企业开发过程改进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5):95.
[4]童艺川.面向准时制(JIT)生产的车间级MIS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0.
[5]王硕.印刷工业中基于JMF通讯机制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6]姜涛.一种面向造纸企业的QCS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 建筑安全;诚信体系;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行业固有的低效能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特点也决定了其较高的危险性。本文就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提出了若干办法和建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大家共同探讨。
1、简述建筑市场安全管理机制
1.1、安全管理机制
1.1.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必须明确、具体,针对地方、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性强、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全面、具体、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兼顾体现行业、地方、企业的总体先进水平,避免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过高过大或过低过粗,不利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进步及保证项目的安全生产,更不利于保障企业和职工的生命与财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1.1.2、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科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是确保安全生产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没有一个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没有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 只有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方可进一步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最终保证生产安全,保障企业及职工的利益。
1.2、证件管理
对于证件的管理指的是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管理人员要求具备相关证件之后才可以在相关岗位上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根本要求是管理人员需要做到持证上岗。主要包括有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项目施工管理之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大到目经理,小到施工人员。而对与特种作业,尤其是对周围设施有着较为重大危险的作业要求贯彻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特种作业岗位证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按期加入到复检,按时复检、不合格和长期没有在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的人员做好管理工作。
1.3、施工技术机械管理
施工机械、施工用电电器元件和一直相关的其他安全用品等需要具备出厂合格证,或者是质量性能检测报告等件。同时需要定期检测重要设施、安全用品的性能;制定各种专项检查、验收、维护、拆除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且需要不断做好对于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装置(设备)的管理;及好对检查、维护等过程制造之中出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的管理;专项整治的管理工作。
1.4、事故救援管理
施工企业及项目部制定好救援预案并保证在安全事故发生之时可以做到有条不紊,不断提升安全应急能力。同时将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到位,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演练。安全事故应该急救援预案需要依据企业、项目等等具体情况制订。
2、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2.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培训缺失
教育和培训时间同样不足,导致管理人员平常的管理工作之中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如何把安全管理工作同项目的生产、质量及成本管理工作彼此结合而缺乏常识,可以在第一时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当前我国对于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则一般是通过项目部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执行,这样就比较缺少较为有效的监督以及指导。所以诸多的项目将成本节约,同时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使得诸多的施工人员在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就有一定的危险。而这些都给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种下了安全隐患。
2.1.2、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安全度
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管理人员比较少,并且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建筑施工内部安全管理的投入不够充分,在安全投入上就变为企业利润挖掘的一种方法。同时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全投入不够,而在安全上投入则变成企业利润挖潜的一种变相的手段,做好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企业安全检查工作则形同虚设,建筑企业如果过分依赖监督机构和监理单位,其在安全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形成一个严格明确细化的过程安全控制,全过程安全控制运行体系就没有办法获得高效的运行。建设工程的流水施工作业,作业地点环境更换频繁。当前工程进展以及作业人员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施工技术等等需要不断发生变化,此些变化则就给施工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安全风险。
施工企业同项目部分离,使得安全措施没有办法获得充分的落实。通常一个施工企业会承担诸多项目的施工作业,企业同项目部之间一般是分离状态。此种分离可以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由项目部承担。然而,因为项目的临时性以及建筑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其在经济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公司的安全措施通常会被漠视。
在建筑施工的现场会存在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建筑施工作为一种作业强度高、能耗较高以及施工作业的现场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同时施工现场的存在诸多的污染比如说噪声、有害气体、热量以及沙尘等等。同时其劳动对象的规模的较大并且高空作业比较多,而此些工人则通常会露天作业,受到天气、温度的影响比较大,而此些则是工人经常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以及负荷。其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程度通常达不到,也会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逐渐增多。而工程的建设则是需要诸多参加,要求诸多专业技术知识;建筑企业数量比较多,同时在技术、人员、装备、资金等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而这些也会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逐渐提升,管理层次比较多,而管理关系也变得更加的复杂。
2.2、构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的措施
2.2.1、认真搞好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规划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规划,这是保证施工项目安全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诸多项目在项目总体策划之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通常较为一笔带过,缺少具备针对项目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特点,编制较为详尽的安全管理方案,使得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之中缺少预见性,工作较为被动。
2.2.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需要逐渐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将安全生产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事故的发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安全生产之中应该严格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首先应该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要求;对于具体安全生产程序也需要进行落实;其次,需要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再次,需要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求;第五,应该不断具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办法,使用考核的方式,实现奖优罚劣,这样就可以提升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使得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不断巩固。
2.2.3、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其生产工艺,使用最新的技术,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进程,如此则就可以有效减少工人劳动强度,逐渐提升其施工安全技术水平,并且给安全生产创造条件。第一,应该对“四口”、“五临边”依照颁布标准进行水平以及立体防护的同时,同时设置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栏杆、防护门、防护盖板以及传部位防护罩等防护用具;第二,应该设置统一的标准化安全警示牌、标志牌,将警示牌、标志牌的作用及时发挥出来,发挥出警示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第三,应该严格检查锅炉、提升设备、塔吊、压力容器、施工机具等安全设施,逐渐提升设备设置开门自锁停靠装置和防脱落断绳保险装置,坚持预防性电气绝缘检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机械强度试验以及检修制度,那么就可以使得伤亡事故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有所控制。
2.2.4、规范防护用品采购、保管使用制度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品这是施工生产过程之中预防事故、保护工人安全、健康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错误使用防护用品或者是使用假冒伪劣防护用品而导致出现的伤亡事故。因此对于伪劣防护用品流入应该做好管理工作,严禁其进入到施工场地。
2.3、特种设备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依法进行定期检验。特种设备的单位应该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设备,特种设备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之前的1个月,使用单位需要向及时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的要求,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各单位还要加强与外协队伍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并对特种设备依法进行定期检验,以便于对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符合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项目进行整改和维护。加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管理。为了避免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反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管理规定的情况的发生,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培训且持有效证件的熟练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此外,必须需要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工作,特种作业人员除了必须接受一般员工的安全教育外,还必须接受从事特种工种工作所要求的严格教育培训。主要是三个方面: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传授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教育、一般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教育、安全生产意识和事故案例教育来讲授。比如说机械司机安全教育培训梳理规范成以月度安全教育培训为主线,其他例行性教育培训(如岗前三级安全教育、班前安全教育等)、突发事件教育培训(如事故分析处理通报教育等)、季节性教育培训(如防风防台学习培训、防暑降温与防雷培训等)和专项性教育培训(如应急常识及其演练培训、回炉防疏培训、安全操作和技术攻关交流与培训等)等为支线,交接班安全生产信息交接以及临时性安全生产短会为补充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3.1、重视起信息化的作用,推动信息化发展
面对时展的趋势,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信息技术化发展必将成为一个既定的发展趋势,所以,作为一个建筑企业,既然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就必须抛掉陈旧的思想,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融入社会,全力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增加自己的竞争筹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绝大部分的建筑企业依然没有重视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这显然是不行的,这样的企业,在未来的科技化的社会竞争中,必将面临着淘汰的危险。作为一个建筑企业,就应该做到管理办公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同时减少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降低建设成本。而且,相对于人类来说,拥有系统化规范化处理技术的计算机,在核算以及统计规划上,拥有着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这些,都将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资本,所以,作为建筑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抛出现今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不完全性的弊端,全力发展信息化技术。
3.2、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加强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改变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的现状。企业要重视起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绝不能仅仅使用在施工中的机械自动化中,在企业的管理中,同样要利用起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建筑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优势。此外,应用软件同样也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该具备的条件,而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业务缺少开发或者购置与之相应的软件,那么比较难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的,也发挥不出硬件资源的作用。所以,为了可以不断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筑企业需要对应用软件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不断做好软件的开发以及更新工作。
3.3、数字管理系统
数字管理系统是与当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不断推广相适应的,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领域已经大面积实现了施工资料和建筑施工管理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无论是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据的录入,还是教育培训的进行,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文档进行,更可以与网络链接,传递与共享相关资料,而数字管理系统就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产生的数字化文档进行整理和归并,一方面以备查阅,同时也便于形成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数据库。
4、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保持着比较好的增长势头,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当前我国建筑业较为落后的安全管理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业的形象以及竞争力,所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本.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齐新波.建筑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基金研究[D].重庆大学,2013.
篇8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安全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念,本质安全化的思维,量化的方法理性地去认识安全管理,并把其纳入科学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思维方式、观念、管理方法的创新[1]。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服从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按照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根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侧重的不同内容,对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横向过程的全覆盖。这类方法以“PDCA循环法”为典型代表,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进行要求,采用“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的闭环过程,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再根据实施结果的检查改善计划,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1.2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方法
详细列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并对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类方法从企业的制度、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纵向内容的全覆盖。常用的方法包括安全目标管理法[2]、全面安全管理[3]、无隐患管理法[2]、职业安全健康(OHSMS)管理体系[4]、安全评价[5]等。1.3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特定阶段或特定内容作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般作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内容管理方法的辅助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事故预测与预防方法[6]、安全行为抽样技术[7]、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方法、危险控制技术、本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建设[8]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目标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述三类方法因其侧重点不同,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过程、内容的全覆盖。
2安全生产标准化发展现状安全生产标准化[1]
是一种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内容涵盖了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对象管理和关键点管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统一要求。
2.1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和标准体系发展
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来源于质量管理体系,重点突出对安全质量的要求,即要求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称为安全质量标准化,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对企业提出了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随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内容逐渐弱化,形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近年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冶金等重点工矿行业、领域相继开展相继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研究的进展,结合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形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体系(图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3]23号)和国务院安委会于《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的,全面推动了全国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
2.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全国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已于2011年全面开展,各行业和各地政府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各行业已形成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企业。在全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显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2.2.1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已经出台了统一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石油、烟草、家具、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和领域形成了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在危险化学品[9]、冶金、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纺织、造纸、食品安全、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白酒、啤酒、乳制品、商场、仓储物流、石膏板、饮料、调味品、酒类(葡萄酒、露酒)、服装生产、酒店业等行业和领域也出台了相关的评定标准[10]。一方面,很多行业的评定标准以部门文件方式下发,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中主要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和总体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要求还有待细化,针对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相关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工作要求、记录/档案/报表等格式化文档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的标准。2.2.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行业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管理中,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11],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契合,需要不断充实管理要求、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改进和提升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要求、明确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各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2.2.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人员、设备、物料、环境以及生产管理等各项内容,除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外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和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配合,涉及企业内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料档案分散于系统各处,并不能直接提供标准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技术支持;而一些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使用人工的手段,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没有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导致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3.1管理模式要求
鉴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覆盖、长期有效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应满足如下要求:(1)安全生产管理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续有效。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所有对象、并实现周期性动态管理。(2)管理模式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具体要求,还对具体的工作方式、文档内容等做出统一的规定。(3)管理模式应具有自适应性,能够随时根据不断完善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进行调整,而不是进行大量内容的重建。
3.2管理模式体系结构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以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对象管理为基础,通过整合完善,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每个对象的每个管理阶段作出统一和具体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和对象的立体全覆盖。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由核心要素集、基础信息库、管理工具箱三部分(图2)组成。3.2.1核心要素集管理模式的中心内容。由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两个维度共同确定核心要素矩阵,方法中规定了该要素对应的对象在对应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3.2.2基础信息库管理模式的数据基础。一方面包含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包含相关法规标准中对应的要求。3.2.3管理工具箱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所采取的手段。包含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各类工具表格和报表,规定了对每类表格和报表的具体项目和要求。
3.3核心要素集
核心要素集由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共同确定。3.3.1管理过程依照PDCA循环法,安全生产管理以一个年度为一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都可以划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的管理过程,新一个周期实现对旧周期的改进,每个周期的具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1)计划阶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的要求,针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周期内的计划(如周、月、季度、年度计划等)和跨周期计划(如设备定期检验、应急预案修订计划等),其中跨周期计划还应参考上一周期的相关信息。计划的制定应包括对象、计划内容、要求、预期完成时间或关键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监督部门等内容。(2)实施阶段:包括计划的落实和落实情况的检查。计划的落实应详细记录落实情况、完成人、完成时间等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查应除记录检查情况、检查人、检查时间等信息外,还应对未完全落实的内容提出建议整改并督促落实。(3)总结阶段:对照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按照实施阶段的落实和检查结果,定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分对象的总结和全面总结。3.3.2管理对象管理对象的分类既要保证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内容,又要避免不同对象之间涉及内容的重叠导致工作的重复。安全生产标准化从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培训教育、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等13个要素[1]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象及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对象的管理工作有重叠和交叉的内容,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减少重复工作,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人、机、物、环、法”,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进一步分组,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管理五类,明确每类对象管理的重点内容,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与管理对象对应关系见表1。
3.4基础信息库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对安全管理对象进行信息统计,形成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库,作为日常管理的信息来源和基础,同时对应各项法律法规标准生成管理要求。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信息库包含各自对应对象的具体信息,管理信息库除包含管理档案信息外,还包括前四类对象的关联信息。3.4.1人员信息库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表、培训要求信息表、职业健康体检要求表等,信息表中涵盖人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部门(车间、班组)、岗位、人员类别、证书(类别、编号、有效期)、入厂时间、从事本岗时间、最后一次培训时间等。3.4.2设备设施信息库主要为设备设施信息表,涵盖设备名称、类别、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投用日期、有效期、技术参数、日常使用要求、检测校准要求(含检测校准周期)、最后一次检测校准时间、维修保养要求等。3.4.3物料信息库涵盖物料名称、危险品属性(剧、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化学品)、用途(原料、中间产品、产品、检测试剂)、年均用/产量、年最大用/产量等。3.4.4环境信息库涵盖场所环境名称、类别、位置、面积、层数、层高、封闭状态、门、窗、紧急通道、周边环境、其他信息。3.4.5管理信息库由组织机构表、机构安全职责表、文件资料分类清单、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表、应急预案、人员部门岗位关联表、设备设施责任人信息库、物料流向责任人信息库、场所责任人信息库、设备物料信息库、场所设备信息库、场所物料信息库等组成。
3.5管理工具箱
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所涉及的表格和报表通常根据经验或结合相关文件的要求由企业自行设计,没有统一的格式,导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表格复杂,难以适应不断完善的标准要求,难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了简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便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持续改进,本模式的管理工具箱针对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台帐、报表中至少应包含项目的统一要求,见表2。由于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的各类信息单,如物料出入库单、设备维修单等是由各岗位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本方法中不对这类信息单进行格式规定,只要求信息单需覆盖相关法规标准文件中要求的内容。
4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应用
应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核心要素集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部对象和全部过程,各要素之间没有重叠,管理工具集按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统一的工具表格项目要求,这种特点使该管理模式适合信息化建模,信息化模型不需要大量的表格,而是通过各种分类和要素的关联实现动态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内容。
4.1基础表格建立
基础表格包括企业基础信息表、过程管理工具表、分类信息表三类。(1)企业基础信息表对应本管理模式的基础信息库,包括企业各类管理对象的基础信息,包括人员信息表、机构信息表、设备设施信息表、物料信息表、场所信息表、安全管理依据表、应急预案表、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表等。(2)过程管理工具表对应本管理模式的管理工具箱,一方面包括统一格式的计划表、落实台帐、检查台帐、总结报表,另一方面包裹具有特定格式的各类工作记录单,此外还包括用于动态管理的动态提醒工具表。(3)分类信息表将管理对象及其细化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要素分类表和管理内容表。要素分类表中存储管理对象按照类别细化的具体要素,管理内容标中存储管理对象按具体内容细化的各个要素,这两类表可以各自建立一个表格,也可以各自建立一组表格。
4.2关联关系和用户表单的建立
基础表格建立后需要根据管理的要求建立各表格之间的关联管理,形成综合管理模型,以人员培训管理为例,关联关系的建立如图3所示。关联关系建立之后,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框架已经形成,就可以按照本管理模式的管理工具箱建立信息系统各类安全生产管理用户表单。
4.3工作流程建立
按照本管理模式所确定的“计划-落实-总结”三个阶段,结合具体工作需要,并应用信息系统智能化特点,以一个自然年度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内按照“计划、提醒、落实、检查、总结”的顺序建立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建立主要是将相关表格按照不同的阶段和因果关系进行关联,如按照计划表生成提醒信息、按照提醒信息对照落实记录生成检查辅助信息、对照落实记录和检查记录生成统计报表等。
4.4基础数据导入
表格、关联关系、用户表单、工作流程建立后,就形成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框架,还需要收集企业的基础数据导入系统,才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且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随时添加相关数据。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计划的制定指导、相关工作的提醒、工作落实情况的统计分析等功能,灵活的根据需要建立相关管理体系文件系统,有效避免重复性工作。
5结论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硬件保证;技术保证
1.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成为当前企业在发展中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油田的开发、管理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程,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如何提高油田开发的速度和效益,降低开发的风险与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我国国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信息化管理主要利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数据通讯、测试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等高科技,为油田科学采油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证和技术保证,[1]其在油田中的应用使得油田开采行业可以集采油生产控制、检测和生产控制、监测和生产管理,地面向地下延伸于一体化,降低生产中的风险,实现高效率生产。
2.自动化信息管理应用于油田中的利处分析
从事石油开采行业的人都知道,油田生产管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抽油井的管理,对于油田来讲,生产过程与信息自动化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有:提高生产效率、自动采集生产数据;远程监控生产操作与设备;对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防止油气泄诵与污染、通过系统监控与趋势分析实施预防性维修维护、及时提供完善的文件资料、及时调整减少人力资源浪费、远近结合提高晟终经济等九个方面。笔者根据相关的从业经验总结认为,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油田中有几点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优化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使油井日常管理有了质的变化,它可以针对油田内部各生产厂站在地域上显著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生产厂站已建的信息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油田通信网和局域网实现对现场控制信息和生产状况的远距离监控,监视油田厂站生产装置的运行状态,完成生产管理、调度指挥、事故诊断分析及系统维护等功能。通过数据共享打印输出各种报表和曲线,从而将企业网延伸到各个实际生产现场,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加强即时控制的能力,加强提高管理的水平。
2.2提高整个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油田开发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后可以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远程被控对象的监控.便于大型企业对分散的生产厂点进行整体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油田实际,近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功能,远期可望实现现场生产装置的无人值守。[2]另外还可以实现:①迅速对流失产量提供报警;②迅速查处故障地点;③对潜在故障远程报警,以避免因机械损坏和产量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④当发现严重问题时,自动停止运转,避免了停产和设备损失;⑤查出油区的设备运转问题。
2.3提高安全生产的安全性。自动化信息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及时地收集现场施工的情况,为生产管理者提供及时的现场信息,使得生产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根据自动化系统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一旦发生事故的时候,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油井生产流程化,达到长时间安全、稳定、优化运行的目标。
2.4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无疑减少了许多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甚至在某些环节还可以实现无人操作的状态,而单从井口功图采集、油井三相电流到开、停井和自动选井阀组有操作控,这就已经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对人力更加充分的利用,生产管理人员也可以减少许多数据收集以及数据整理的工作,为油田的开发节约了较大的信息收集成本,极大的提高了管理上的效率。
3.自动化信息管理应用于油田中出现的问题-信息化建设问题
随着全球范围内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国内外石油公司已经认识到必须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必须重视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在信息管理和应用上创新;不仅要获取信息,而且要将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企业知识库,并将它们管理起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信息利用程度较低。要实现自动化信息管理应用于油田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得信息自动化系统所收集到的各种油田开发探测数据服务于油田的开发管理中,这些数据信息可以说贯穿于油田开发管理的各个阶段,其重要性也被管理层所认同,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和信息主要是为专业领域的专门问题服务的,信息的标准和平台往往是异构的,造成跨部门和跨领域的信息无法在网络环境下转换和叠加,使得这些开发数据大多数难以被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信息上的大量浪费。因此,开发单位应该要大力的培养和开发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一个一体化服务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方便各个管理层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3.2信息网络建设应该要统一规划。当前,许多油田开发单位各部门之间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的安排,信息网络建设经费投入较大,但是效率却较低。因此,信息平台的搭建应该要由相关的部门提供统一的参考数据,以避免数据建设上的重复投资,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3信息数据的保密问题。目前高新技术广泛用于窃密活动,窃密手段向高智能、多功能、超微型、善隐蔽、无国界方向发展。窃密主体更具多元性,窃密渠道更具广泛性,窃密手段更具高技术性。[3]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的成败,因此,油田开发的相关单位在实施自动化信息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信息数据的保密安全问题。
篇10
关键词:IT外包;电力;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电力行业是基础产业,它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电力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大规模开展了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深入到电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外包是国际流行的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可行方案,电力企业选择IT外包服务必须要考虑两点因素:一是能否控制外包服务风险;二是能否管理和控制外包服务的成本。本文对电力企业进行IT外包服务的选择和策略进行分析。
1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1.1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公司总部及各分、子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基层供电单位系统开发应用较好。并且各分、子公司、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域差距和专业差距。
1.2 信息化管理力度不够
开展信息化建设,公司在组织机构、专业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未到位,影响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1.3 核心技术人员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人才队伍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再创新方面,还不能适应电网发展的要求。
2 IT外包服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IT外包服务,是指聘用外部专业服务商来为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或者信息技术服务,内容包括:IT设备维护、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运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和推广、数据容灾备份、培训等。选择IT资源外包,一方面电力企业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上,另一方面由专业的IT人才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跟踪IT新技术,降低重复开发成本。
外包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电力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没有通用的,成熟的标准化软件,必须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如果采用与某个厂商签订合同,按合同内容进行开发,最后验收合格后投入运行的的模式,电力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一切的升级和改造,功能及应用的扩张都要依赖于厂商,如此以来系统生命力是不强的。
2.2 无法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化队伍
电力企业在开展信息化项目中,逐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了对系统开发的具备足够的控制力。如果采用系统开发外包,完全依赖外包供应商,企业失去对关键功能的控制。
2.3 安全问题
采用网络管理外包,存在数据失真和泄密的可能,对电力企业可靠供电造成安全问题。
3 IT外包的选择
IT外包选择策略通常为:把企业内部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活动上,把非核心业务和企业中非关乎核心业务而又不会令企业被排除出供应链的业务和工作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代劳,这样就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电力企业的IT外包选择取决于多个因素,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和战略来评估这些因素。
3.1 有效性
主要评估IT外包对企业自身活动的影响。供应商是否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IT服务,企业是否对其产生业务依赖,是否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重点关注,如果IT服务出现故障,在多大范围内会影响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水平。
3.2 管理和运营
主要评估IT外包的成本和效率优势。IT外包是否更能节省成本,是否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是否及时的得到了最新的IT技术,管理者是否能够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在核心竞争力上。
3.3 与供应商的关系
主要评估电力企业选择IT外包供应商的成本。是否能够通过询价、招标、谈判等手段,有效保障外包IT服务的质量,降低IT服务费用,是否有符合要求的IT外包服务商。
3.4 整合度
主要评估IT外包与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协调程度。IT外包是否能使各种平台、各种环境和不同地点的IT设施有效地协同工作。员工是否能够快速的适应和接受。业务流程与IT结合的程度如何。
4 IT外包的策略
4.1 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对IT外包选择因素的评估,电力企业积累的信息管理的经验和逐步提高的IT管理水平,对于规范程度高、影响不大的信息业务可采用外包,例如: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网络通道租用及管理等,以取得成本和效率的优势,但是必须加强对外包实施的过程管理,提升外包服务质量,促进专业化发展。
可靠的绩效数据:信息化外包服务的绩效数据指企业与信息化外包供应商之间的服务协议上所约定的服务指标,其中服务可用时间、服务响应时间和用户满意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
持续的沟通管理:保持不断的沟通有助于识别和解决信息化外包服务过程中的变更问题。由于在信息化外包服务的持续性,变更几乎不可避免,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将变更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的机会。
有效的监督机制:监控措施的执行应该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到出现问题时才实施。对于外包供应商反馈的绩效数据及相关信息需要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和趋势分析,找到潜在的改进点。
4.2 “以我为主、合作开发”模式。对没有标准规范,无法采用外包或者效果不明显信息业务,采用自主模式进行,例如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应用等。
“以我为主、合作开发”模式是以我方为主,合作开发商参与开发的方式。如此,电力企业就能够掌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随着生产管理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真正做到生产管理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相生相长。
“以我为主、合作开发”模式,应组成由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业务人员牵头,管理咨询专家、软件专家参加的开发组。推广实施模式采用先试点、后推广,先选择一个供电单位统一组织试点,完成试点后再统一组织推广实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