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铁路信息化管理

篇1

目前为止,对于BIM技术暂未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专家对BIM技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想法。初步BIM技术定义为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3D技术形式构成的有关数据信息模型进而应用在建筑管理中,影响深远。

1.1BIM模型完整性特点

BIM技术在项目工程中不仅能够对几何信息与拓扑关系进有完整的展现,也能够将项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例如:项目名称、结构、特点、材料属性、施工流程、经济投入、安全性等完整的展现。

1.2模型关联性特点

信息模型内的目标具有自动辨别、相通性特征,系统可以根据有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进而以文档、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若模型内的一个目标变动,那么其他关联目标也将变化,进而确保模型的关联性与整齐性。

2铁路勘查设计现状与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翻了传统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立足于不同理论知识体系与网络协同方法,BIM技术是基于设计与实际内容为落脚点,进而实现信息化铁路勘查设计管理形式。根据勘查设计环节分析,建筑模型的拆合、数据信息搜集、调节,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成为设计过程完善、分工协作的内在原因。因为勘查设计内容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模型,例如:数据处理、设计方案、施工流程、施工组织、指标控制等全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这一角度得出:BIM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数据信息整合还是成果展示上都具有帮作用。BIM技术也成为今后铁路勘查设计的主导方向,设计单位工作重心变为建筑信息模型建立与应用。其中,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效果也得到了凸显,对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如:质量、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水平等,并且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3铁路勘查设计BIM技术应用管理建议

3.1BIM软件选择

铁路勘查设计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点,设计站前、站后等不同设计内容。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应对站前、战后等专业列出具体内容,与信息管理单位进行预算商议、比较进而选择最佳BIM软件。

3.2组织结构分工

BIM具有一定严谨性与系统性,能够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部分组织变为新BIM技术的应用。想要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其过程中做好责任分工。例如:BIM经理主要分配BIM资源与权限;BIM信息部门则负责规范信息原则制定与调整;BIM设计人员负责模型设计与构建。通过不同责任分工使勘查设计单位的管理更有序化、制度化。

3.3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BIM技术对于人员要求较为严格,需要人员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与经验进而确保BIM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单位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BIM技术讲解、教育,教育安排需要综合技术水平、人事、时间等多项内容。

3.4系统管理

BIM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做好各专业的有效配合,数据信息的产生对于通讯网络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要求单位确保硬件与通讯的符合信息化要求。第二,三维设计效果具有一定复杂性,电子文档完整、格式多样、文档间的应用也尤为繁琐。因此,要求对文档下载、编辑、批改等做好权限管理。

3.5BIM与信息化平台应用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BIM技术的应用的基础,如何将BIM技术应用与铁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融合是重点研究的方向,将是行业内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BIM技术的应用主要基于各个独立软件的单一、分散的应用,在应用BIM相关软件的同时,应加强BIM软件应用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融合,结合铁路勘察设计的专业系统多的特点,打通各软件数据的接口,实现数据在平台系统间的流通和应用。这将是我们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的目标,也是行业推广和应用的目标。BIM技术和知识管理融合方面。以往的知识管理中,知识提取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需要结合较多项目经验进而制定较多方案,为铁路勘查设计提供参考。不过,不同的标准方案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设计师时常由于经验不足而未能掌握不同设计方案要求,成为现阶段设计知识的当务之急。对此,应用BIM技术首先能够将知识库和BIM数据库相连接,进而提出前提要求,应用各研究成果。其次,不同专业中的技术研究在数据库建设与设计阶段的应用。第三,知识地图和数据库的有效交互。如今,各设计成果与业务逐渐趋于BIM化,知识管理与BIM技术结合成为必然。

4结语

在今后发展中,BIM技术将紧跟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广泛应用各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在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也将随着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等国际行业标准组织的推动,更多交通、铁路行业BIM标准的推出和,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不断趋于成熟。

作者:徐茂元 单位: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骏,李安洪,刘厚强,叶明珠,张洁茹.BIM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4(03).

篇2

关键词: 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面临的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铁路工务工程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输、延长铁路相关设备寿命的基础。我国铁路运输速度的加快,铁路运行密度的增加导致铁路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这些故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依靠传统的工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工务工程的需要,同时传统的铁路工务工程管理常常会因为巨大的维修工作量而导致一些潜在的故障被忽视,结果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因此加强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铁路工务工程对铁路运输、铁路设备以及铁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是铁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铁路工务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内在本质。

1.1 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 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 Graphics 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

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

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

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篇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正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效益,促进经济等领域加速发展。例如,通过引进信息化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出错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门及单位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显得十分繁琐和复杂。铁路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铁路档案的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通过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和实践,大大改善了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从而避免了文档的堆积以及工作的延误;其次,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进行检索,从而及时的补充、查找、调取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其他单位人员的查找;另外,可有效缓解档案的供需矛盾,提高档案信息质量;最后,可实现档案的多元化存储,方便相关档案信息的理解和取用。以上这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铁路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目前铁路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使用,这就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在目前仍比较缺乏既有档案管理经验,又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具备较高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第二,由于铁路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使得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的帮助也较小;第三,由于目前在铁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数刚进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后就离职或调离岗位,使得管理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二)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完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持。但在目前铁路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制度,与当下的环境形势严重不协调,从而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档案质量的控制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必要的检验,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显著下降;另一点是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改革的进度。

(三)缺乏相应资金

由于目前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中尚不能直观的看到效果,使得铁路相关部门对其没有给予较大重视,对该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改革造成阻碍。信息化改革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设备来作为基础,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保证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人才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在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改革,去除其中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的条例,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补充需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可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要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取激励的措施,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制度中要包含保证档案管理技术先进化建设的条例,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保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时刻保持与新技术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中要对新技术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最大程度提升其对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失问题是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大量计算机人才作为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最终完成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首先,铁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将信息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 铁路物资 管理 应用 分析

一、引言

所谓的信息化而言,主要是为现代通信以及网络和数据库的技术作为基础,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各个要素进行汇总,提供特定人群进行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在对这项技术进行应用之后,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功能已经是越来越强大,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也是被逐渐的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在目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铁路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

二、关于企业的信息化分析

针对企业的信息化定义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企业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且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应用以及挖局的基础上,从而使其企业的运营以及管理的效率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最终保证企业的利益可以得到扩大以及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企业中,其信息化主要是在新世纪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宠,并且在很多企业中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以对于信息化来说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通常情况下,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来说,主要是呈现为“点、线和面”的方式来进行扩张的一个过程。并且在进行基础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仅仅只是对局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解决,同时业务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进行资源整个的过程中,企业已经是形成了一个业务链,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效益全面的提高。然而在电子商务进行协作的过程中,企业将会全面的参与到整个行业的竞争之中,对“资源”进行了争夺,最终全面的去扩大市场的份额。

因为在每一个行业中,其所处的作业环境并不相同,同时条件业不同意,同行业之间的不同企业中,其规模以及发展的条件也并不相同。在电力企业中,因为自身对于信息的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并且信息化的改革也显得更加重要。要想能够全面的提高电力企业的运营以及管理的水平可以得到提高,使其能够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采取一个较为正确的措施是十分关键的。

三、信息化建设中采取建设新的措施分析

(一)BPR的建设

针对于BPR来说(为流程优化),主要是实施EPR大型项目的一个基础,同时将其企业的变革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作出有效的结合,并且采用流程优化的方式来理顺企业中每一个所孤立系统之间存在着的关系,由于企业长期是处于一个垄断的地位,通过对其进行应用能够有利于突破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其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

(二)ERP的建设

针对ERP来说(主要是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其项目主要是一个较为庞大以及复杂的工程,通过实施方和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并且是需要具有EPR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能够熟悉管理业务,之后则是对其进行选型,因此可以多访问一些软件公司,并且带着问题让这些软件公司进行演示,在一些企业中来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合作者也是ERP成功的一个主要内容。

然而针对内部的EPR来说,是需要能够形成上下联动的一个工作平台,并且平台则是可以通过组建出一些骨干队伍,从而实现跨部门以及跨单位之间进行合作沟通。这样也能够有效的解决EPR系统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使其能够构建出一个具有行业特点的业务流程。对于EPR的宗旨而言,主要是把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计划以及管理,从而能够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提高,最终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四、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制定系统管理办法,加强运行环境保障

一是需要根据集团公司的物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管理规定,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在这个基础上提高物资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和维护,保证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

二是需要根据领用单位所提供出来的信息,使其可以建立起各个站、区间领用单位的联系表,每一个单位在进行系统使用的过程中要是遇到问题则是可以直接的去系系统的维护单位进行解决。

三是根据集团公司去开展网络以及信息安全的检查要求,对其系统的硬件以及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并且也是需要能够做到及时的有关软件应用和维护升级等工作。

(二)充分利用系统功能,确保业务流程有序可控

主要是根据物资归口管理的一个原则,物资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也是直接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每一个项目需要根据信息系统功能作为载体,从而开展物资的目录管理、需求计划提报和库存管理等各项业务,严格的去根据系统的流程去完成有关的工作,并且保证流程可以有效地控制,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

(三)及时维护系统数据,确保系统数据安全

对于铁路物资管理的信息系统而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本单位的物资管理活动,因此在系统之中每一个用户需要能够严格的根据系统的管理办法要求,从而可以及时以及准确地录入相应的信息,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同时也是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需要,制定出一个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根据其规定备份的方案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使其可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更好地实现物资数据可以溯源。

五、结语

共享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及商务平台的数据库,整合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共享库。建立统一的供应商信息库,主要信息包括供应商基础信息、产品信息、生产资质信息、供货业绩信息、评价信息等;建立各级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信息库,共享重点物资价格信息;建立积压物资调剂平台,促进各级企业合理减少库存占用。

(作者单位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郭海安,魏星.物联网技术在铁路物资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11):33-34.

[2] 潘博璇,孙兵,高虹,邓远平.开发设计数据集中式应用软件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01):33-35.

篇5

关键词:档案;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逐渐地深入市场,关于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日趋完善。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铁路档案管理的工作也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广泛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档案管理信息体系,使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好的为铁路建设事业服务。在一定意义上,通过积极探索铁路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途径,研究铁路档案整理的客观规律,从而整合铁路内部系统的各个方面,使得铁路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促进了我国铁路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铁路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所需保管的档案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光靠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日益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保证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为我国铁路档案管理事业开辟崭新的格局。而且,在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利用高效的网络技术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分类与整理,并将其储存在计算机设备中,使这些档案信息能够更好的共享,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更好的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管部门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淡薄。

当前,在铁路建设项目中,许多铁路档案管理的主管部门意识都很淡薄,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很多铁路建设项目参建单位没有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未经过档案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管理不规范。当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变更时,会出现档案资料移交不到位,档案资料流向不确定,甚至出现无人收集、整理和保管等情况。由此导致项目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到日后档案的归档及使用。

(二)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细节处理不到位。

如今的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可是却由于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细节处理不当从而引发许多问题。一是项目资料归档不齐全,特别是项目前期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各种立交、迁改协议等资料归档不到位,施工单位施工过程很多隐蔽工程验收原始记录收集不全,造成档案资料缺失。二是档案整理不规范,竣工文件资料签字盖章手续不完备, 质量记录手工填写与电脑打印混杂。三是信息化的表格使用不当,无法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及完整。

(三)铁路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铁路企业属于特殊的国有企业,其管理体制还具有计划经济的特殊性,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尚不成熟,因此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且铁路档案的管理人员在评聘中存在“终身制”的问题,能上不能下,缺乏灵活性,没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存在诸多隐患。可能还会因为c铁路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相比,铁路档案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内心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解决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铁路档案管理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首先,要加大对铁路档案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除开工准备阶段档案管理制度的宣贯指导外,还要帮助各参建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从而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组织专家系统编制项目档案编制手册、表格模板,下发各参建单位指导项目资料表格的填写。定期邀请上级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业务咨询等活动,组织本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到外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大对在建项目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对现场检查、指导,不仅能随时了解档案资料编制、收集工作的进展情况,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和修改。

(二)从过程控制入手,做好铁路档案管理的细节处理。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运用计算机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索引、卡片、等检索工具和相关参考资料,达到便于操作、便于查找利用的目的。根据铁路建设各阶段产生的各类问题,应归档文件内容和项目文件归档范围,从而为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和系统提供保障。同时,尊重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层次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系统,从而使操作便利,也有利于归档文件分类检索和查找。

(三)健全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建立、健全科学的铁路档案管理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铁路档案,并积极维护铁路建设的相关合法权益,我们必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铁路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合法的铁路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好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序。

铁路档案管理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关系铁路建设事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工作。只有从建立项目档案管理约束机制、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管理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加大建设项目全过程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入手,才能提高铁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更好地为铁路建设和发展服务。

篇6

论文摘要:分析铁路站段薪酬制度中存在的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薪酬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计思路,以及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重新分析站段岗位、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强化薪酬的激励作用等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建议。

1铁路站段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

1.1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

近年来,铁路一直全面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实行弹性调控,并允许一定范围的上下浮动,发挥了工效挂钩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铁路发展,实现了扭亏增盈,提高了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要求铁路局、站段对市场的反应应该更加快捷、准确、迅速。这就要求铁路薪酬制度适应市场决定机制、拥有更大的自主分配权。使铁路站段的薪酬制度与站段的管理结构符合,才能有利于铁路站段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可避免站段管理人员的短.视行为,例如:可能会放弃或忽视一些对于铁路长远发展有着决定险影响的工作,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研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而保持现在的业绩循序渐进、亦步亦趋,否则完成的指标非常好,则明年的指标自然会水涨船高,这就意味着给自己压力加大,导致今后的工作困难重重。

1.2技能工资与职工实际的技术等级脱节

目前的职工技能工资不是通过严格的考工考绩确定的,是由原等级工资制的标准工资转化来的。职工的技能工资不随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更多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增加工资。技能工资水平与职工的技能水平脱节,其高低主要取决职工工龄的长短。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技能工资应有的功能,不利于调动职工努力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名目繁多的奖金成了平均主义的翻版,弱化了技能工资的主导作用,造成工资与能力、贡献、业绩关联度低的局面。

1.3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尽管各铁路局近年来几次调整了岗位工资标准,但由于对岗位缺乏严格分析,导致岗位工资难以反映出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责任大小。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劳动条件、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的岗位工资档别却末及时调整,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稳定,并失去了岗位工资真正内涵。其次是岗位工资档别全路统一,不能反映各地区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差异。

对铁路运输这样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全面放开工资制度,实现市场化,条件并不十分成熟,但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关键人才和企业最重要的技术人才,可以局部推行与市场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以留住核心员工和骨干人员。

1.4薪酬水平较低

从全国看,铁路职工的工资总体水平不算低,在某些地区甚至为高工资。但目前较多的工资项目形成事实上的平均主义,造成铁路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甚少,能力、责任、风险等难于反映在工资水平上,即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简单岗位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使铁路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竟争力,人才流失严重、威胁到铁路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在减员分流中困难重重,难以达到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的目的。

2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想

铁路要充分发挥薪酬战略作用,从而提升铁路站段的竞争能力和对其激励作用,首先取决于薪酬战略的有效设计(获得竟争优势的薪酬设计模式见图l。铁路管理分为3个层次,与之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也应调整为3个层次:铁道部执行政府职能;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内部分配的主体为董事会;铁路站段拥有一定的分配权力,参与分配,决定其员工分配方式。这样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掌握铁道部的战略规划,明确各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责、任务,然后确定各站段的职责。同时,理顺它们各自面临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预测可能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依据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体系,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获得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2.1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

铁道部对铁路局实行工效挂钩办法,铁路局向站段落实工效挂钩办法,这是有效发挥工效挂钩作用、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关键。面对市场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和改制后的铁路管理模式,铁道部应组织铁路局进行挂钩办法的总结、交流和比选,探索和制订站段较为规范的工效挂钩指导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效挂钩办法,不断完善企业工效挂钩体系,优化各级工效挂钩办法。明确管理层次权限,并确定工资总额计划、工资增量来源、业绩考核等配套政策。争取实行充分体现铁路行业特点的分配政策,扩大工资来源主渠道。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站段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铁路企业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铁路整体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经营者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推进以站段为主,一站(段)多制的内部分配改革,即针对不同部门、班组的岗位特点、技能要求和贡献大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其他激励措施,如带薪休假、培训规划、晋升计划、出国考察等。

2.2重新分析站段岗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来各岗位的劳动条件、劳动密度、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的变化,有必要对现行站段的岗位进行重新分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权限等。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复杂程度等因素科学分析站段各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界定每个岗位作业量、作业难度、责任大小、能力强弱等不同,制订出反映岗位差别的岗位工资。使作用于各岗位的劳动能反映出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劳动者贡献的大小,并通过绩效考评和工资等级等方法量化他们的贡献。

2.3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直接关系到员工工资收入状况、投入多少、能力差别及贡献大小与回报的对应,优化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就是要突出以岗位差别为主,兼顾能力差异;强调技能水平,淡化资历。同时,对不能反映突出贡献,变相平均主义的奖金进行压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按岗位职责确定,拉开同一职级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中的“大锅饭”问题。调整操作服务人员岗位职工间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操作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整个岗位工资体系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为价值导向,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2,4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

新的分配制度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引入市场价位机制,调整分配关系,重点向关键管理、科研技术岗位及企业主体生产一线、安全、服务岗位倾斜。将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关键营销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增资幅度提高,使其接近和超过市场价位,同时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的简单操作服务岗位的增资幅度,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通过在内部工资分配中引进劳动力价格机制,使劳动力价格能够起到调整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和差距的作用。合理把握铁路内部各种分配比例,妥善处理工资结构、地区差别等关系,强化奖金管理制度,规范各种奖金办法的立.项、程序、批准权限、操作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积极推进工资收入货币化、规范化。

篇7

关键词:铁路设计院;信息化;工程建设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对于铁路设计院内实行的设计勘测一体化建设属于一个时间较长的实践过程,需要在建设信息化工程的同时,进行综合性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分步骤依次的实施。同时,各个项目的开发工作需要依照设计勘测的数据进行,并且重视对生产作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与联系,不可单独对待。在破解各个板块的功能与作用的前提下,逐步的将相关功能信息与数据进行集成,从而实现以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体,以工程信息数据库为设计中心的铁路设计院信息化工程中的设计勘测一体化的建设,进一步的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一、在设计勘测的发展基础上进行的铁路设计院信息化工程建设

现如今,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并且与各个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铁路设计院中,相关设计、勘测以及管理等步骤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并且铁路企业的局域网与VPN技术也加强了铁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1]。当前,在铁路设计院中,很多数据管理以及生产等均已实现数据化,所以说,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帮助设计院实现设计勘测一体化的重要工具。目前,全国各地的铁路设计院都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发展策略,并且自行开发了相关测量管理程序。所以已经有很多的设计院实现了户外测量与操作的数字化、标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铁路测量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在航空测量的方面,很多铁路设计院引进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的电子化与自动化。另外,在采集地质信息数据时,采用遥感技术,进行相应的物力勘探、土质研究、设置钻探地点以及勘测点等,均采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进行实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并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在综合相关的管理方面,很多铁路设计院引进了流程管理的概念,从而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实现了项目设计、任务管理、就成控制、电子签名、权限管理以及网上资料共享等,为创造新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铁路设计院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设计勘测一体化

在进行设计勘测一体化建设是,应当从数据的手机、传递、应用以及储存等方面进行,应用数据库技术、模型设计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进行专业的二维、三维工程的设计,从而完成信息化的集成协同设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设计与共享程度,使得信息能够在生命周期内实现共享[2]。另外,还需要深化设计流程管理,创建标准的设计勘测一体化系统,完善各个专业的工程软件,构建健全的信息化工程的数据库,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连接。在探究工程设计的协同联系时,需要在设计院内部进行协同设计,以工程信息数据库为中转,创建能够跨专业的协同设计体系,并且对工程档案进行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知识体系的管理。

2.设置网络平台

在对现有的局域网进行升级管理时,需要创建广域网,为广域网提供数据信息共享、视频会议等服务,创建虚拟的办公中心,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接收到共享的信息,从而达到实现远程设计、远程办公的目的。另外,还需要创建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对互联网、服务器以及信息数据库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监督与管理。同时应当创建具有较大容量的储存体系,更新服务器系统,从而完善数据库内信息与数据,以创建铁路设计院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满足网络科学技术含量的需求。而且,需要设置安全防火墙,提升网络管理的安全系数,防止病毒或不法分子的非法侵扰,备份重要的信息与出具,对传输通道进行加密,或是设置使用权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网络信息的使用安全。

3.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很多铁路设计院中,距离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为相关技术与设备仍然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专业化管理人才越来越多,相应的项目管理思想也逐渐成熟,所以在相关的类项目管理体系上还是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绩。另外,还有很多铁路设计院已经在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严格规定了工程计划进程,控制费用及资源的使用,以设计管理为中心创建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3]。现如今这些已经逐渐的形成为合理、健全的人工的管理系统,能够估算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报价,对工程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控制。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及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因此迎来了世界性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也为很多企业提供的发展机遇与跳帧。信息化就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先导性,并且涉及的范围广泛,作用深远,所以属于帮助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化铁路设计院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加快涉及勘测一体化建设进程,从而促进铁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薇.铁路勘察设计BIM运用中的信息化管理探讨[J].铁道勘察,2013(,5):86-88.

[2]王鹏亚.浅析如何加强铁路设计院科技档案管理[J].铁道建筑技术,2014(,12):88-89,101.

篇8

1.1何谓计算机信息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指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管理人员通过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处理数据之后,获得自己所需要资料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多计算机硬件方向资源信息的优化和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协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预测、控制以及帮助决策的作用。总的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新系统就是充分利用网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全面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1.2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设计原理

(1)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一般设计过程: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其系统构建的原理是首先要全面分析数据信息,进而确定对信息管理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设计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铁路系统的信息化。

(2)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在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中,往往采取分层设计的思想。从目前应用实践的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四层结构:数据输入层,数据输出层,信息检索层和软件维护层。

2、铁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从当前铁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2.1文字处理

在铁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用于业务需求的文字处理功能。从过去传统的文件管理与打印,到今天提倡的无纸化办公业务中,文字处理是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最基本的业务范畴。

2.2数据采集

铁路计算机对信息管理离不开对相关数据的采集,这也是计算机超越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由于铁路系统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对数据采集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目前的技术手段也基本成熟,比如我国高速铁路的建成,其运行基本上是全自动化操作,而这其中就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2.3数据处理

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其本质就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加工成各类信号与信息,为铁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从管理层面来说,数据的处理还涉及到各类数据资料的管理,比如存储与计算等。

2.4科学预报

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还涉及到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为铁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信息预报。比如对客流量的预测从而为票务的发行提供依据。

3、当前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1)信息设备老化,网络不健全。尽管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建成大量的高速铁路,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中,网络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从基础设施来讲,还存在着部分信息设备的老化情况,影响了铁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投入建设经费有限。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由于经营的经济效益问题,而把铁路系统戏称铁路是“铁老大”。事实上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经费的投入仍然不足,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铁路基础建设以及硬件设施方面。对于铁路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而言,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比例。

(3)铁路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铁路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铁路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目前铁路系统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尤其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力量薄弱。

3.2加强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的建议

(1)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支持。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其实质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场变革。系统目标在于铁路系统管理职能的总体优化,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主要领导统一指挥,势必难以克服传统习惯势力的阻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完善技术手段。就铁路网络系统而言,单靠以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网络环境下多项信息系统同时实施的状况。同时,人员的有限性也增加了对现有网络环境进行高效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在管理技术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可以实现网络中心服务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提升信息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各项铁路业务的正常运行。

(3)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安全策略。铁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离不开对信息安全的防范与管理。在当前铁路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构建了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但我们应当意识到,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考虑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安全问题,不是有了安全问题才采取措施,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防范。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发生,且尽可能减少安全问题给网络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4)建立素质较高的计算机技术管理队伍和应用队伍。计算机系统关键在于使用,系统开发与利用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应用的最终决定因素。一方面,要树立信息化观念,使大家对信息化有一个感性认识,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便利性、有效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他们既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单位实际业务,与业务人员紧密配合,促进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篇9

在铁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人才发挥关键作用,是决定铁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目前,在铁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人才严重短缺,而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完善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对策

2.1强化制度建设

为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铁路部门应当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源点信息采集的精准性、可靠性。在众多系统中,其运行的复杂性主要是因为频繁的信息交互,因此,确保信息采集的精准性至关重要。在铁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基础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自动采集、人工输入,在自动采集、人工输入的过程中,要求铁路部门应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信息输入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此外,要求现场生产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应经常进行交流、沟通,双方应熟悉和了解彼此工作的特点,相互借鉴彼此工作的经验,进而不断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2加强铁路运输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为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铁路部门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转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训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议、交流会议等等,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吸收其各自管理的经验。此外,铁路部门的领导阶层应经常参加与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国际交流会议,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使人才更好的服务于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2.3建立信息化的统一标准

目前,在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投资建设很多工程项目,但是,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铁路部门应将国家给予的资金投入到急需建设的项目之中,但是,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建立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铁路部门应转变以往的决策手段,由铁道部门全面、深入的进行调查,科学、合理的评估项目建设,依据铁路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统一的铁路信息发展规划方案,并且还应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使各个铁路运输企业能够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划方案,实现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过后,铁道部门应当依据不同的标准,组织专家统一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的对策,进而有效确保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统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同一时期,能够使各个铁路运输企业建设的信息化项目趋于一致,有利于各个铁路运输企业的合作。相比于各个铁路运输企业独立进行开发,统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现,能够降低开发的难度,减少经济成本的支出,并且可以缩短建设的周期,使铁路运输信息化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结论

篇10

[关键词]物资统计 物资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85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2201

物资统计是对物资管理结果的客观反映;是评价物资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是预测物资经济活动的科学方式;也是与其他物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铁路物资统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铁路物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6月铁道部统计中心组织召开了首次铁路物资统计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调整铁道部统计中心编制的通知》(铁劳卫函〔2010〕394号)和《关于规范铁路物资统计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劳卫〔2010〕71号),全面加强全路物资统计的专业和归口管理,明确了各级物资统计承担机构及职责,规定各铁路局必须配备专职物资统计人员及相关计算机设备。

一、铁路物资统计发展概况

随着铁路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物资统计的对象、目的不断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资普遍紧缺,物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物资工作的重点是取得资源、保障供应,各单位的物资统计结果,是制定物资采购、储备、消耗计划的直接根据;统计的作用,实为物资保供服务。

市场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物资市场逐渐放开,很多物资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铁路物资工作的重点,转变为保障供应和降低成本相结合,在这情况下,国家、铁道部对采购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招投标法要求降价节支、降储节支、降耗节支,因此物资统计结果成了制定物资招标计划、制定库存储备定量、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直接根据。物资统计为保障供应、提高效益服务。

2011年,铁道部提出落实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全面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物资统计工作,将服务于铁路企业运输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需要。

二、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铁道部2012年铁路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铁路统计工作紧紧围绕铁路科学发展中心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形势需要、确保统计质量、发挥更大作用为目标,继续在强化行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基层基础、改进统计手段、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铁路机制改革、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铁道部统计中心《关于2012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铁办统计〔2012〕9号)提出,将“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着力提升统计手段”作为2012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路局“组织开发铁路物资统计信息系统。

目前铁路物资统计大多采用人工搜集数据,再加总填报统计报表的方式。该统计方式较为落后,因包含较多人为因素,可能存在数据的漏报、晚报或误报,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准确,且错误查找较为困难。物资统计直接服务于现场,统计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物资部门的经营决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物资统计作为物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物资统计信息化,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从统计设计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和等全过程的数据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全方位改造统计工作方式和手段,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增强物资统计部门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物资统计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自1975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始筹备以来,经过30多年的历程,中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所有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众多应用项目(包括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应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铁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铁路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1.0的启用,为全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新版物资目录的推广使用,为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开发并维护,于2010年在全路推广使用,各路局的物资采购、各站段的物资收发存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该系统完成,该系统启用后,于2011年底全面推广使用新版物资目录。铁道部编发、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物资目录》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物资目录记录物资的主要用途和特征等信息,是铁路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物资目录以物资编码作为标识代码,所有物资在系统中均以唯一对应编码作为识别标志,为物资数据准确统计汇总提供有力保障。

四、物资统计信息化的实现

统计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统计报表自动化、统计管理的信息化、统计资源网络化等。其实质是围绕统计核心业务,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有关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的目标:

1.物资统计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统计指标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目前《铁路物资目录》的全面使用已提供较好的改造环境;第二是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为信息采集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第三是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基础上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系统内外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2.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第三,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的信息化,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物资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4.物资统计数据信息化。物资统计数据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铁路内部网络建立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实现物资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公开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1.加强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资统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是统计数据采集、信息的平台,应实现基层站段统计数据直接报送。

2.做好物资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