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篇1

关键词:设计;本质特征;美;需要;设计精神;无为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76-01

设计产生已久远,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得到了发展。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造物,为了生产,从本质上讲,设计与造物是以人需要的满足为目的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一种积极的活动。

现代设计通常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现代设计的范畴一向并不明确,因为设计的涉及面非常的广泛,从复杂的宇宙航空器到简单的包装和电视广告,可以说充斥我们工作生活的任何一个侧面,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经过设计处理的,但是这些所经过设计的物体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与纯粹追求精神美感享受的所谓“纯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处于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临界点上。在任何一件”设计艺术品“上,既包含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元素和物质,同时又以人类所必需的某种物质功能形态的方式而出现。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而”设计艺术“的物化形态以及功能形态便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为核心。德国功能主义的具体设计思想是,首先发现事物的本质、目的和需要,正确充分发挥事物的功能,形式应当反映这种本质和目的。苏里文在“所考虑的高层建筑”一文中写道:“一切有机体和无机体,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类的和超人类东西,一切内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形状总跟随功能。”

另一方面便是人类精神性存在的需要。当我们说“审美活动”是人之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类在认识和追求美的同时,也将这种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美的标准”,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泛化到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对象和空间环境中去了。可见,人类所特有的这种“审美意识”不同于其它意识活动,它要求人类在发现、认识、表达乃至体验“美”的时候,必须借助具体化和特征化的物态形态或物质对象来完成。设计艺术中“美”的因素的存在,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中的“美”有着美学价值上的不同:一方面它是美的形式与规律的抽象;另一方面它又将这种抽象出来的美的标准泛化到人的所有的造物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美学价值既是人类特有的造物活动的标志,同时又带有其特定的功利因素。从事实的角度来看,也的确如此。在现当代社会,人们除对设计艺术所包含的“审美价值”给予认同之外,更对其所带来的巨大而又潜在的“经济价值”、“商业价值”以及“实用价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人类造物意识的产物,人们创造美的意识必将把某种“美的形式或规律”赋予或投射到该对象之中去,从而将一咱纯粹的“功能形态”转换为具有“功能”与“审美”的“复合形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人类在创造属于自身的“第二自然”时所遵循的不变的原则。现代设计艺术以工业革命、市场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作为自己的“时代文化”特征。机器的出现突破了人的生理极限,从而使技术的发展趋势于无限,丰富的材料世界又使得人的“造物方式”和“造物观念”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说每一次技术与材料地变革,都对设计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设计艺术”观念中,美不再是独立于功能、功能与技术之上的目的,而是作为功能为核心,以材料和技术为手段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来追求的。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功能与美的结合,并在其表现与物化的过程中体现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设计就是设计者所秉持的生活观念与设计精神,它将在细微处表现出设计者的视角和态度,从而去思考和探寻生活本质。而这种设计之中恰恰包含了一种“无为”思想,不是去追求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让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存于在艺术的抽象世界和作品之间,而设计者是一个在这里启到桥梁作用的媒介,是一条通道,使得一切畅通无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的概念显示的是人们创造事物的智慧,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设计本身的要求有所提高,而我们的生活睿智本身就是很好的设计,设计就是要让人认识到一些事物的本质。

总结:在经济文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设计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现代设计的内在本质特征是功能与美的结合,并在其表现与物化的过程中体现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而每一个设计作品都体现着其设计者的人生态度、生活观念及设计的内涵与精神。“无为”的设计思想更多的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共处,更多去关注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一切需要被需要的事物。

参考文献:

[1]王战.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风格论.

篇2

包豪斯作为上世纪20—30年代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校,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它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包豪斯所提示的设计之原则(1.艺术与技术相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至今依然对国内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仅从“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这一原则出发,针对当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认识。

“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源自包豪期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期在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对设计及设计教育的一种认识与主张,这一原则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提出了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并确立其为包豪斯的办学方针。后来他的好友莫霍斯依.纳吉在“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公式上补充了一个概念即科学,形成了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统一”新概念。他们倡导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单独研究使视觉教育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非个人的主观想象上,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艺术体系,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的奠定起业。

虽然“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这个要领的提出已距今天的我们有近一个世纪之遥,但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临新的一次社会升级转型,我们重温这一原则时,发现它仍对我国目前的现代设计艺术的教育具有现实启示作用。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本质和作用。

艺术设计是艺术, 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是指在现代工业批量生产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它是以工程技术与美学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技术设计赋予艺术设计以内容,艺术设计赋予这种内容以形式,技术设计体现科学原理,艺术设计显示人性光芒,体现人文思想,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技术不断得以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革命的改变,今天科技进步远远超出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时的科技内容,人们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文化观,审美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现代艺术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材料美,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与过去也有着较大区别。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的看待现代艺术设计的两重性——艺术与科学技术。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艺术设计领域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人文精神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作用,努力把握最新科学技术,真正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能力水平。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体现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本质精神,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和审美需要。

有利于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现状的认识

艺术设计教育是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而且起着规范艺术设计职业模式的作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近几年无论是办学规模教育模式,教学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着一些问题。

1.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文轻理”现象。这种现象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跟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认识有关, 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美术加试,学习美术多年,学生偏科严重,进入大学后通过专业化训练及现行教育体系的专门化教学,造成了学生知识偏颇和视野窄化的现象。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设计的本质特征是科,艺,技的结合,设计能力的高低决不是仅仅取决于美术能力的高低和美感认识的程度。(虽然这两点对设计很重要)而是你对整个涉及设计学科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具有设计的创造力。只有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具有设计的创造力,才能把主观构思变为现实产品。另一方面:“重文轻理”的现象,与我们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关,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缺乏理,工科知识的讲授,缺少对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教学训练。因此整个设计教学变出现了“重文轻理”的现象。

2.对设计辅助工具认知的误区。计算机作为现代设计者普遍使用的一种工作工具,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帮助,但同时在学生学习中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对于电脑美术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今电脑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一种表现工具,正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有不少学生认为掌握了电脑手段,掌握了最先进的程序版本,就能够从事设计工作了。片面的认为电脑知识就可以代替设计所需的科学技术的知识了。因此学生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从事学习电脑程序操作的知识。而忽视了对设计本质的认识。忽视了设计创造力的培养,设计理念的建立。不少院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也不得不在课程结构上做相应的调整。在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肯定人工智能(电脑)参加进设计艺术中的积极作用。电脑美术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上的绝佳表现。它让我们体验到思维与表现完美结合的新境界。但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麻省理工大学的前田约翰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对电脑程序操作的学习只不过是对一种新工具的学习,而无法上升到对设计能力本身(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对设计的作用)的认识。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脑美术只能解决我们设计形式上的表现,而无法代替人脑解决设计内容上的问题。

有利于当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

“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艺术与科学技术。围绕这两方面,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可以展开以下几点工作。

调整科目与课时比例,合理增加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努力提升学生人文尺度,拓宽知识面,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升研究能力。许多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理论研究,只专心于某一技术学习和专业实践,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尤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成为合理的教育与教学目标。据美国教育研究专家梅雷迪斯.D.高尔例举了科姆罗和瑞普斯的一项在医学上的心血管与肺病治疗方面取得十项重大进展的研究在产生关键的影响的所有研究中,基础研究占61.7%,其中非临床导向与心血管医学毫无关系的占36.8.%。这个例子能够有力反驳那些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研究能力培养割裂对待的教育观点。

建立综合型研究性的工作室,就设计艺术工作室而言,传统工作室往往是为单一或某一单元教学服务目标而设计建立的,缺乏为整个课程体系服务功能,工作室仅仅定位在操作场地的概念上,不具备研究功能,无法真正担负起教学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开展。

通过以上对“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的重温,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从设计的本质特征出发,围绕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和树立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牢牢把握住设计的两种属性的统——艺术与科学技术对设计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展开设计教学,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文化视野,扎根民族文化,符合知识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

篇3

关键词:粮油标准;先进性;引导性;约束性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23-01

随着科学的发展,粮油检验作为一门科学也日益得以重视和发展。粮油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动了粮食行业的发展。作为一名粮油检验工作者,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悟。通过实践,我们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这样的感悟:产品标准应具备先进性、对产品的引导性和约束性。标准的先进性是指标准应根据社会时代的生产技术高低、生产工艺水平、生产设备条件等先进程度和实际产品的应用需要而制定的具有领先地位的标准。引导性是指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产品向更完善的方面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约束性是指对产品的不利因素加以约束,对不利于发展的产品实行强制性标准,限制其发展。标准的制定关系到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义深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规定的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的本质是统一。

篇4

一、“物质性”与“技术化”对于版画语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版画的创作媒材,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二者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技术时代里,版画语言在获取营养的同时,也饱受着技术的侵蚀与冲击,即直接导致了语言更加技术化。

版画的“物质性”特征使版画语言的技术化倾向更明显地表露在外。就概念而言,一般把“物质”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如金钱,可供吃、穿、用的东西等。此观点即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这种观点经过科学客观的解释,在人的头脑中首先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物质”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体。这也是对“物质”概念最朴素、最客观的解释。另一方面,人们把“技术”理解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认识的活动,而这些手段或活动往往又与“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解释在暗示物质与技术关系的同时,也隔断了“物质”与版画艺术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必然在思想上,为版画语言“设定”了语言“技术化倾向”发生的可能性。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设定”。这里的设定相关于上文提到的“思维定式”,就是从既成的观点出发,去认识某物,并应用之。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现代技术设定自然、挑战自然,从而导致了各种事物“非自然状态”的展现。这里的自然指从自身涌现――它相关于存在、真理。因此,所谓的非自然状态就是指那些远离自然之原始时间性,从技术处理的在时性出发而发生的物质存在状态。这里,技术干预了自然之本性,致使自然成为技术的对象物。技术的本性展现为一种“框架模式”,技术迫使事物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模式去发展,这种发生实质上是对存在的遮蔽。它不同于让事物自身显现的艺术和真理。作为艺术创作形式之一的版画,在占据了“物质”与“技术”两大特性之后,其艺术语言更容易偏离艺术自身,而走向技术化。正是技术的这种“遮蔽”效应,使这一点很难被已成为技术持存物的人们所发现。因此,剖析版画创作中技术语言的本性有利于保持艺术语言的纯粹性,也有利于正确地对待技术。海德格尔“把事物加以物质化、功能化、奇一化的展现,剥夺了事物自己的东西、真正的东西和实体性的东西,通过这种剥夺使事物成为单纯的影子和格式,因而使事物不再能够成为汇集人性和沉思的容器。”的论断,指出了存在被遗忘的命运,也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

二、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本性”的揭示

版画语言基于一种惯常与流俗的物质观,其“诗性”本质的揭示将是对以上物质观的一种批判。在这种观点看来,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审美想象得以实现的载体,而人类的审美想象是以思想为指导的。这一观点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物质是载体,没有物质,人类的审美想象就难以实现。其次,物质变为载体的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人是这一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人凭借物质来传达情感,交流思想,物质在人的活动中成为工具。最后,物质作为人的工具由思想规定。显然,这种物质观在决定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又否定了物质第一的观点。它很难把握版画语言之本质,不仅如此,这种物质观还是版画语言技术化的思想根源。

把语言作为精神活动是近代笛卡尔思想的结果。版画技术语言的“人性”说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此观点把语言说成是思想表达的外壳和工具,企图从语言之外为语言寻求根据或规定。认为语言的物质性不是完全的、物理意义上的物质或物品,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是那种在美学和艺术学中被称为艺术的“感性媒介”的东西,如建筑语言中的结构、造型、质感和装饰,绘画语言中的线条、形状、色彩和色调等等。这些艺术语言因此被认为是表达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技术和工具。现代技术对版画艺术的介入,在丰富语言表现媒材的同时,更加剧了版画语言的这一特性。各种人工语言正在代替自然语言而被广泛地运用于版画创作之中,并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语言因此具备了“符号化”、“精确化”特征。其实质是艺术语言的形式化与技术化。可悲的是,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版画语言的研究领域中仍占据相当地位。

传统的“物质观”不能关切版画艺术之本性,版画语言的技术化亦偏离了艺术自身,这些都有待于艺术语言向诗意本性的回归。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是诗”,而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这是对语言本性的揭示。因此,在剖析版画语言的“诗意”本性之前,必需先对“诗”之概念进行剖析。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种,通常指以分行押韵的形式,富有韵律的语言,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意境,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体裁。而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并不意味着一切艺术形式都要回到诗歌形态。作为语言的诗歌是狭义的诗,只是广义的诗意创造之一种。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也不是回到浪漫、想象或异想天开的虚构。在艺术作品中发生作用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真实,比如珂勒惠支描写母亲的版画,凡・高刻画农鞋的油画,都不只是显现了个别的存在者,而是在与存在者整体的关联中,使美发生。比如珂勒惠支版画中的母亲,只是生活中的一位普通母亲。但作为艺术作品的“母亲”,则从母亲这一人物的存在中,向我们再现了黑暗、恐惧的战争,传达了德国大部分母亲对战争的抗议。而凡・高画中的农鞋,也只是一双普通的农鞋。但作为艺术作品的“农鞋”,则从农鞋这一事物的存在中,揭示了农妇的生存状况,敞开了农妇的世界。在显现中,母亲与农鞋越质朴,越不加修饰,越纯粹,则真理就越如其本性般地显现出来,而这闪耀嵌于作品中的亮点就是美、就是艺术语言向诗意本性的回归。因此,这里的诗在本性上有别于作为文学体裁的诗歌。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是指回到诗意或诗自身,而不是回到具体的诗歌形态。所以,最早的语言就是未受技术影响的纯粹语言,即诗性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够保持诗意本性的特点。海德格尔把语言放在本源性的时空中去遭遇,使存在居于原创性的语言之中。诗在此表现为一种“创造”力量,所以,诗从来不把语言当做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艺术的创造本性决定了语言之多样性特点,正是诗本身创造了语言产生的可能性。

三、版画语言与技术发展的良性互动

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认为,艺术终将为哲学所代替。在他看来,近代艺术从开始就被蒙上了“理性”的面纱,因为理性过度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即是技术理念对艺术的挤压。时至现代,技术化与商品化导致纯粹、超功利艺术作品的缺失,复制技术更使艺术作品丧失了其唯~性优势。因而,现代艺术在本性上受技术的制约,艺术语言的发展从本性上偏离了其诗性本质。现代版画受技术的影响与支配,其艺术语言亦被扭曲与异化,并有被逐步固定在成熟与定型的范式框架之内、日渐对象化的危险,而这些都有待于诗性语言对技术语言的克服。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之本性基于座架之中”。其意思即是说技术通过科学的加工与处理,以“成熟”、“定性”的方式关联世界,成为人类联系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艺术领域中,技术的这种成熟与定性,为艺术语言预先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思维框架,并使其按照技术的这一设定去实践。这里的语言已经远离了语言的原初本源性,其实质是对真理的一种遮蔽。实际上,当人们在探讨语言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对象性的思维框架之中。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弄清语言之本性的,因此也就更无关于诗。海德格尔同时指出“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去蔽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性的另一个完整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敞开自身。这正是去蔽的即真理的领域。”因此,让语言回到诗,并不是要单纯地否定或抛弃技术,而是要让语言跳出技术统治的思维框架,回到其原始本源状态;同时,要防止技术语言的无端干扰与侵蚀,以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使其在相互遭遇中,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一者为代价而换取另一方的片面发展。可见,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之本性所在,既是语言发展的障碍,同时也预示着语言发展之可能性。

篇5

模拟法是通过设计与原型(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的方法。它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此法应用于物理教学可使事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室重视,可将现象简化或进行时空的放大、缩小,可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解决那些尚无简单有效的仪器可演示的实验,模拟法则成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物理实验中的模拟法,根据其特点主要主功能,并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分为以下四类。

一、对象模拟

用放大或缩小了的,相似的,而又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规律的客观实体来代替研究对象的方法叫对象模拟。

对象模拟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下述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突出客观实体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如物理中的多种理想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模型,微观结构等几何相似模型。在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在实验基础上,运用对象模拟法,用自行车气门和进水阀门来模拟单向门。如此,不但加深对“单向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开阔了思路。其二是为了解释某些行为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模拟。如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比较抽象,在地理课中亦有提及。我们不妨取一只旧的橡皮蓝球(或地球仪)来模拟地球自转,然后将红墨水从上往下滴落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此时即可明显看到水痕西边呈扩散状,从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北半球南流冲刷西岸这一自然现象。

二、物理相似模拟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常希望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以便使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某些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例如用水代替石油研究其在管道中的运动,把设计好的收音机缩小成模型放在风洞中试验其特性等。其特点即模拟与原型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故称为物理相似模拟。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失重和超重模拟实验”,“萝卜”马德堡半球,帕斯卡裂桶,用带电的肥皂泡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模拟,以及十分壮观的“可乐瓶水火箭”等,均是物理相似模拟的范例。

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教学中一般只作介绍,至多不过看看录像,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在实验室加以模拟,则不仅可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还可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在三面透明的玻璃箱中放入若干白糖而不加搅拌,使糖水造成折射率随深度而变化,而最大折射率出现在含糖较多的容器底部,以此来模拟大气折射率随高度而变化。(如图1)当用氦氖激光光束从侧面射入此溶液时,即可看到光束弯曲现象。然后再如图2作海市蜃楼模拟,使之起到突破时空限制,重视自然奇景之目的。图2中(1)液化汽灶,(2)铁板带沙,(3)半透明纸,(4)台灯,(5)小景物,(6)蜃景。

三、过程模拟

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并根据其本质特征而设计的一种模拟叫过程模拟。其特点是过程简化,易于控制。

气体压强的分子运动论观点,通常采用雨滴打伞面来类比。这种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碰撞的过程,如果用豆(或沙)落在平衡天平一端倒扣着的托盘底上的现象来模拟,就显得直观生动了。布朗运动的模拟,伽尔顿板,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和退磁等都是过程模拟的成功例子。

电子技术中半导体的导电机理,电子运动易理解,空穴导电则抽象,课堂教学中如用“空位置”的运动来作一现场过程模拟,无疑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分析曲线运动的思想方法——运动的分解和合成是个难点,我以平抛运动为突破口,在演示有关实验后,用“慢镜头”的方法,手持粉笔头边走(模拟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边沿自身前方,从上向下加速下移,以此模拟平抛运动,既简单明了,又便于分析。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和光本性的几率概念,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怎样从个别事件的无规律过渡到大量事件的有规律,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全同等可能过程,在不同时刻的空间比较可以等效变换成同一时刻不同状态的比较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同时掷币若干次,然后统计比较下列情况“国徽”朝上的次数:(1)某同学,(2)某小组同学,(3)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既突破了难点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方法论教育。

四、模拟放大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正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思维顺利进行。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的“水面浮针”,学生感到新奇,但在分析受力时往往错误认为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经指出后又不理解沿液体表面作用的力并没有作用在针上。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缺乏直观材料。为此,我用一只较大的气球,充入少量气体,然后在上面放一根小铁棒,以此来模拟放大液面浮针,并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同橡皮膜的张力,只作用在它们的表面,并没有作用在针(或棒)上,作用在针上的是因液体表面张力而产生的液面对针的支持力。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保持液面不分裂。

力的分解,关键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分解和三角支架问题是其中的典型(如图3),我在教学中用长毛板刷来模拟放大物体的运动趋势,用吹塑纸模拟斜面,则斜面被压和物体向下滑动趋势一目了然。

新编中师物理教材中增加了多普勒效应。要观察由于声源和观察者的运动而使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发生的变化显然比较困难,但用单位时间内从观察者身旁通过的人数来模拟放大声波的波数(即频率),并让学生实际表演一下,确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对此现象的理解。

篇6

关键词:奥帆剧场;结构;环境;科技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44-01

一、奥帆剧场简介

1、优越的地理位置:奥帆剧场是目前国内首个海上剧场,位于青岛奥帆基地最佳的海上地理位置――奥帆中心原丈量码头顶端,充分利用环湾优势,与青岛市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遥相呼应。

2、强大的内外部空间:奥帆中心海上剧场是一个三面环湾的可开合式海上剧场,海上剧场将室内演出与室外实景相结合,文艺表演与体育展示相结合,歌舞表演与激光焰火相结合,同时,开启式海景舞台、水幕喷泉景观、海上音乐焰火展示、城市亮化银幕等,充分展现青岛地理位置的优势。

3、品牌效应突出:青岛奥帆中心集合了世界帆船健儿在此竞技,汇聚了全球人的目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颗新星,璀璨无比。

二、奥帆剧场的科技美

(一)奥帆剧场外部结构科技美

1、科技原则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设计的科技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现代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要考虑反应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艺,使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科技原则的应用要依据现实情况,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需要何种构造?为了生产出来,需要何种技术和材料?有必要不断考虑现实状况来做决定。

2、奥帆剧场钢结构建筑特色

奥帆剧场内部采用全钢结构建设而成。钢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大大节约施工时间,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增大住宅空间面积,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可重复利用,拉动其他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抗震性能好,使用中易于改造、灵活方便,给人带来舒适感等等。

3、奥帆剧场玻璃幕墙结构特色

奥帆剧场采用半圆形玻璃幕墙,观众透过幕墙可观赏到青岛市天海相接的海滨景色。玻璃幕墙是当代的一种新型墙体,它赋予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将建筑美学、建筑功能、建筑节能和建筑结构等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筑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色调,随阳光、月色、灯光的变化给人以动态的美。

(二)奥帆剧场内部科技美

1、内部设施。灯光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调光系统,目前已经在巴黎歌剧院、新加坡国家大剧院等世界顶级的国家级剧院使用。音响采用高端的通利Pa6音响,配合灯光,营造震撼的视听盛宴。

2、舞台结构。整体舞台宽敞并分为8个分区,分区功能各不相同,可实现舞台的升降、倾斜,增强动感和艺术性。舞台前端为泳池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利用。机械球幕使整个舞台幕布分内外两层,全部伸展呈半球状,可根据需要实现各种遮挡作用。

(三)感悟奥帆剧场科技美

奥帆中心海上剧场的选材、技术方面来看跟随了时展的步伐,反映出奥帆中心海上剧场的科技美。奥帆中心海上剧场内外部结构建造体现出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它们是人类崭新设计思维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时尚的建筑思维在推动现代建筑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

设计与环境相辅相成,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美化人的生存环境。奥帆剧场的科技美也体现在它的内外部设计与环境的相结合。设计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从选材、技术、造型是否合规律,而且要考虑建筑与所处的环境是否结合起来,与使用者及其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是否结合起来。只有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的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设计行为所必须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

三、结语

科技美更好的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等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类社会风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时刻在变化着,进步着,新材料也不断出现,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把握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设计真正服务生活、服务人类、始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寻。

篇7

引言:工程的本质在于创造,工程创造的内涵就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程正是通过对辩学知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造世界上原先没有人工产品或系统来满足社会现实可能的需要。工程是一种创造力的专业,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专业有着不同的分工,以创造为自己的使命,这正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光荣任务。现代工程的定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l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一切创新都依赖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承担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双重任务的高等教育,必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寓有创造本质特征的工程教育应当更加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一、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验开发研究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对现代工程的概念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专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本质就是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工程就可以理解为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创造出当前没有的产品或者是系统,以此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与其他的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为主要的就是工程专业可以理解为创造力专业,这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一切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要依赖于知识的开发与运用,而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正是对知识的开发与运用的实施者,培养创造型人才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对工程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也是当前高等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

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研究

通过对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被安排的位置是在理论教学之后,其实验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工程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创造能力,这是对于理工科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因此可以说,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发和研究,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进行创造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处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综合创新实验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同时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研发,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新设备的购置,通过对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优化和整合,引入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综合创新实验的整体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综合创新实验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应用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学会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综合创新实验通常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之后,综合创新实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其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学生在完成一项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实验的设备进行熟练的掌握,也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实验。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ι

1、实验设备:细纱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实验内容:(1)测绘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2)应用测试系统检测钢领板运动规律;(3)根据检测的钢领板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控制凸轮机构;(4)对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5)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ⅱ

1、实验设备:机器动力学实验台,计算机,测试系统。

2、实验内容:(1)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机器动力学实验台,当载荷一定时,在安装飞轮和不安装轮飞两种状态下主轴转速的变化情况;(2)建立实验台等效主轴的运动方程,分析飞轮的调速作用;(3)按新给定的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反求设计飞轮;(4)在计算机上实现不同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条件下飞轮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ⅲ

1、实验设备:1511织布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实验内容:(1)测绘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2)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检验棕框机构运动规律;(3)根据检测的棕框机构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棕框共轭凸轮机构;(4)对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5)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

系列“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一般安排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然后独立完成计算分析、创新设计以及在计算机上实现创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虚拟设计等项内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系列“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系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是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由浅人深,认识问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设计的,它重视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篇8

一、学具使用,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3个;。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3种分法与前2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3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学具使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使用学具,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探索能力。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篇9

关键词:哲学思想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为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所用。

这里在于强调与明确: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2、“捷径、同化”潮流、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3、“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全”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这一技术观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诞生,都是同一轮与时俱进新共识的基础。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4、“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认知的升华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如果说客观上必要走过前者的发展阶段,那么两种技术观点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术观点主要反映为,在其现行“半”创新发展进步形态停滞不前;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5、既有技术产品垄断性消极因素的转化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黄花梨浮雕螭纹圆椅设计功能形式

明代是自汉唐以来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的兴旺,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发展起来。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的参与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后,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更加密切,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通高103厘米,座高52厘米,座面63×4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说这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一例,同时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款式。

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圈椅,明代直称之为“圆椅”,其后背及扶手一顺而下,柔和而且美观大方。其尺度比例合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就座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放,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撑,甚为舒适。

圈椅靠背有多种做法,如全部光素(即无装饰、素面)或者光素而只刻花纹一窠(即靠背只刻一团花纹),或者有透雕花纹,等等。这一圈椅,靠背整板浮雕两螭(小龙),肢尾衍成卷草,左右回旋,生动有致。

此外,从这一圈椅还可看出两点:1.它充分体现了木材的色泽、纹理,不涂油漆;2.它采用了明式家具的“攒边”技法。它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中心板四周出榫装入四边的通槽,这不仅使木板的结构加固,而且有伸缩余地,同时也可使木板不露截板纹,增加了美观。此外,有的明式家具还有“搭脑”,使头部舒适的“托泥”等部件,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式样都极为丰富,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对称式,如一桌两椅或四凳一组等;在制作中大量使用质地坚硬、耐强度高的珍贵木材。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一、从《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看明代家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明代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上部与下部,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做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等都为之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绝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当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二、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

设计是研究形态或样式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功能和形态的生成。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运用,人们试图在创造或改进周边的一切事与物,并作出判断和决定。设计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种种矛盾,从而达到更高的探索、追求和创造。设计能够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我们的祖先自从区别于动物开始发明和使用工具时,就有其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如他们会选择石块打制石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不但提高了美观度,而且提高了其实用价值。

原始陶器的创造,可以说是手工业时代造物设计的第一座丰碑,这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化学的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造物活动,为原始先民结束采集渔猎的漂泊不定,稳固地定居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原始陶器的品种及造型都是根据定居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和美观。早期的陶器造型形式多为球形和半球形。这种敞口、深腹、圆底的造型,使用器物内具有宽大、内空的虚空间,在使用时能满足较大容量的需要,且制作方便,一物多用,既可以做炊煮器,又可以做盛储器,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最为常见的实用器皿。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原始人造物设计的能力逐步提高,原始陶器的造型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出现了有流、口、肩、腹、足、盖、座等组合性结构形式,造型的品类也逐渐多样化,纹样的装饰丰富多彩。原始陶器造型的发展演变,又促进了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得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见传统的造物设计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的本质特征。

人作为设计的主体,既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和被设计服务的对象。因此,设计艺术的本质便成为了提高物质使用的价值和满足精神上的舒适,也就是“用”与“美”的统一。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美的规律即是艺术规律”,艺术规律需符合社会的时代性,体现着时代美。如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既是明代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又是人文环境的表现,它具有较强的时代人文特征。其次,“为人即是便于人的使用,亦功效”。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即所产生的物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因此设计又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在设计同时,设计者思想的赋予,又产生出形式美,形成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后,“造物即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创造发明和制作”。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必然存在着合理的使用性和美观的艺术性。因此,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设计与科学技术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基本上保持着同步的发展态势。当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时,才是有价值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为人造物的艺术。

三、人造物的功能美与形式美

人造物即设计产品。与一般艺术品不同,产品的设计形式创造是受一种外在条件制约的,即由产品的功能决定。在产品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功能因素是最能体现科学的水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许多交通工具、卫生用具、灯具、家具等产品的功能,就充分体现了古代设计师非凡的科学创造才能,不少才能在当时来说属于世界首创。如汉代设计的记程鼓车,与现代车辆的记里器功能完全相同。汉代青铜灯具的消烟除尘功能,明式家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与世界同时期的同类产品设计相比,其功能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设计科学的本质不是为了物的造型而造型,而是为了创造承载在有形的造型之中的无形的价值而造型。这种价值就是技术产品基于理性的实用价值与基于情感的象征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价值,但设计在本质上是物质文化的创造,尤其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背景下的现代设计,所以,它是以实用价值的创造为主要目的,以象征价值的创造为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主要手段。

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言,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或建筑家具等人为事物,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在对待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上,我国古代哲人早就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标准,即“象以载器,器以象制”。因此,在设计中,重视功能的思想早在人类创物之初便成为了设计的基本思想。例如墨子主张的“先质而后文”,就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被英国《百科全书》称为“伟大的设计师”的孔子则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造物领域可以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这一点与现代设计包豪斯所强调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在观点上相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美与形式美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要服从功能,另外一方面功能也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即是“用”与“美”的统一。功能上要求合理,视觉上要求和谐,内容上要求准确,这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已转化为一次又一次新的创造。造物的伟大就在于其直接证实了人类的伟大,一步步实现着设计艺术的目标,也一步步体现着设计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