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档案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1

各种新型电子产品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科技板块的大半部分,那么这些电子产品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种状态,将来又将将向那个方向发展呢。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一门发展时间不算太长的技术,现已大大改变人民的生活工作习惯,推动和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人类在经过了算盘、帕斯卡计算器、莱布尼茨机械计算机、巴尔奇的差分机、德国Z-3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和阿塔那索夫-贝利计算机之后,在1946年的2月14日,埃尼亚克(ENIAC)计算机终于正式投入使用,人类从此也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它是为了计算导弹的弹道而设计的,由于当时设备造价高昂,因此,一般只限于军事单位使用。直到1982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产生,从此计算机逐步向家庭和中小企业普及,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很多家庭已经用上了计算机,直到现在,中国的多数家庭也都有了一些智能计算设备,不管是传统概念上的台式计算机和还是笔记本,疑惑是智能手机等,都在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渗透。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般情况下,使用微处理器发展水平来评价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就目前来看,传统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过就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来看,当前各种计算机产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各种计算机设备也应已经互联起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并且其设备互联的带宽越来越高,它自身所具有的及时性、高效性和合理性的特点逐步显现出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逐步迈入云计算时期,它将各种计算能力全部放到一些超级计算机上,这样一些企业就不必自己在投入高昂的资金来购置硬件,只需通过网络来购买相应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从而脱离复杂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专心的放在自己的业务上,当前的云计算平台主要包括IaaS、PaaS、SaaS三部分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的从硬件到顶层软件的所有内容,为用户提供从开发、构建、平衡与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与云计算伴随成长的是物联网技术,尽管现在的物联网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会越来越成熟,并颠覆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比如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很快就会进入市场。

3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生物计算机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一种基于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计算机正逐步变成现实,一部分科学家已经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它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因此比现在的电子元器件结构要小得多,且它自身具有立体的结构,其集成密度要比轨迹的集成电路高五个数量级,且它本身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运算速度比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上一万倍,其能量消耗却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一旦出现故障,他们还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体相连,由细胞提供能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3.2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信号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计算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集成光路、激光器、透镜等,它与普通计算机相比,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因此不受电磁场的影响,耗能更低,速度更快,计算能力比电子计算机有了指数倍的增长。并且光存储的储量是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互连、光集成器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光子计算机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实已经不太远。

3.3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原子或者原子核的量子力学特性进行工作,它是基于量子效应构建起的一个完全以量子为基础的计算机。它可以利用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0和1两种状态,通过激光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流动,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并行计算可以达到每秒一万亿次。且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容错性,当系统一部分发生故障时,原始数据可以自动绕过出错部分,继续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高速度、低功耗的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4 总结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种新高度,它在过去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未来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论述,希望人们能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计算机行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和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9(10)

篇2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 实践创新 可持续发展 和谐 生态文明

一、科学技术理论

科学是什么?技术又是什么?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认识自然)、技术(改造自然)是实践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作为实践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物与人尺度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现在银行利用高科技设备如计算机帮助工作,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方便了顾客。但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又带来另类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破坏计算机网络、盗窃银行机密文件, 侵犯储户利益,获取非法利益。尤其让人不安的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所谓的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 ,让人产生一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

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质疑科学技术是否应该被应用,它的出现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答案是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一致的。因为造福自己与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从客观意义上说是必然的,科学技术活动就只能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而不可能彻底消除它。

三、科技理论创新――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对这些科技带来的苦果,并不甘心把它吃下去,而是进行科技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当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方便背后的危害,那时人们必须探求到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威害。我们必须用我们所掌控的知识来应对危机。随着科技理论创新“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

为了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突出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世界各国也相继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在这颗人类共命运的灿烂星球上共同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发展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遗余力的处理两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人类社会要想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始终让其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才有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从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来看,人与自然之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和谐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对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只能受制于自然,面对自然灾害和对各种疾病也没有任何防治能力,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在这之后,在人与自然的一次次对抗中逐渐掌握了自然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系统化,就有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二)对人与人关系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迫在眉睫,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综合协调不仅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协调,后者直接影响到前者。《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无疑是生产活动的目的,所以务必要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再强调它的中心作用。贫穷往往就是人们不能满足其生存和福利的需求,即使资源和服务是存在的,同时,那些没有陷于贫穷的人们的需求却可能带来重大的环境后果。”

五、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二)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六、结论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虽然人类有了科学技术这个认识世界的积极成果后,对控制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类把科学技术投入到生产中,盲目的使用引发了很多问题。这时人们意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中诞生。即在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稳定。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要不断认识自然、理论创新,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这才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4

1988年,陈春雷在其专著《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给教育工作提供了什么新的条件,未来社会的生产对教育工作提出什么新的需求……应是教改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他在此文中指出:17世纪的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出现,科学技术广泛应用,需要学校教育培养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后备大军。于是,新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出现了。

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对未来劳动后备大军素质的新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现代文化科学素养的、有较强适应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陈春雷以改革者的创新精神将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中去。

1984年,陈春雷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创造性地将计算机运用到物理数学中,并提出把实验方法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模拟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在1985年全国第一届新技术应用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的教学软件。这使他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这以后,他开发的高、初中物理、数学、化学系列教学软件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学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并在多次国际流活动中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1988年出版的专著里,他总结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只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传输信息,学生往往不易接受和理解,而计算机可以发挥信息处理和图形输出的功能,以生动的形象揭示复杂的过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学生欢迎教学软件,正是由于教学软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其次,运用计算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陈春雷曾经在教学试验中,通过配备教学软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调用软件的教学程序,同时阅读课本、自选习题,遇到问题请计算机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试验表明,使用教学软件配合指导学生自学,弥补了课本上只有文字信息和静态图片的缺陷,利于自学,从而加快了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学会通过使用信息手段获取知识信息、学会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发展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经济中,计算机科学及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美国为例,在短短的几百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新先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技术创新。正是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全球经济才得以呈现出“一体化”,使得时间和地域的概念愈加变的模糊和经济发展信息化。并且,从研究领域来说,经济学的发展更是需要计算机科学的支持才得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和量化,从而彻底改变纯定性的非科学研究,使得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

一、计算机科学发展史

以科学技术为标志,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电的发现与应用掀起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则拉开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虽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走过了60个春秋,但计算技术和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要漫长得多。

1.1 电子计算机史前史

1.1.1 计算技术的萌芽期计算技术的萌芽期计算技术的萌芽期计算技术的萌芽期:使用石子和手指记数的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到算盘;耐普尔骨条,圆形计算尺等。凝聚着许许多多科学家和能工巧匠智慧的早期计算工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消亡,最终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

1.1.2 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式计算机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式计算机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式计算机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式计算机:法国科学家帕斯卡1642年发明第一台机械计算机,齿轮式能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计算器Pascaline;1673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建造了一台能进行基本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1820年真正商品化的机械式计算机正式出现;1822年英国数学家巴尔奇完成第一台差分机

1.1.3 工业时代的机电计算机工业时代的机电计算机工业时代的机电计算机工业时代的机电计算机:1941年德国的楚泽完成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程序控制的Z-3计算机;艾肯使Make-1计算机与1944年在哈佛大学投入运行;1942年,“阿塔纳索夫―贝利计算机”,简称ABC。

1.2 计算机的发展:1946~1958年,以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元件,以科学计算为主要应用领域,以IBM系列机为代表的第一代计算机;1958~1964年,以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应用领域为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的第二代计算机;1964~1974年,采用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应用进入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三代计算机;1974年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的第四代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应用空前普及的时期。

1.3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从类型上看,计算机正向系统巨型化、体积微型化、资源网络化和功能智能化这几个方向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球信息网所引发的涟漪效应已经远达网络的瀚海之外,并且已经冲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受的巨大冲击,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工具,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2.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来实现,该系统所包含的基础功能模块和工具软件有:通讯软件、文字处理、excel、图形声像的处理、自动排版、安全保密系统等。为保障系统安全,一般通过防火墙进行保障;为实现资料共享,可依据自身的管理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库和数据资料的检索数据库等。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领导层通过这些管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作出决策。这就要求信息资料的准确和完整,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就充分利用了网络所有的控制和决策职能,将信息系统所保存的目标信息与该系统所获得的当前信息相比,找出差异和问题,然后进行决策并执行。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管理全程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企业人、财、物实行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分析企业各种物资消耗看,进行人事档案动态管理,财务工作实时监督等,能够完善工作环节,保证工作真实可靠。在企业运营方面,可以在市场分析、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科技创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售后反馈等方面实现网络管理,使企业真正达到一个较高的等级。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网络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以来,其发挥的作用正趋于全面化,对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可以提高信息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和外部信息是通过数据的采集、加工、传递和提取实现的。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可以说与网络经济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网络经济的兴起并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经济的结构,使其向高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由于信息产业本身具备的特点,它在国民经济中已成为与钢铁、能源、汽车相并列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其表现为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可以改进传统技术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生机,使经济结构趋于“软化”和高级化、信息产业也是促进其他高技术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信息网络化的过程实质是物质和劳务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业演进的过程。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赵军,张家.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7(17).

[2]陈孟建.计算机科学对经济发展促进的研究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8).

篇6

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科学技术引领的生产力的进步而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科技发展: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准确的利用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

2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晰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因为造福和危害可能是同一个过程。”即便只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但有时也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科学和技术两面性的存在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科技活动中尽可能去抑制或者规避其不利因素,但不是完全消除它,因为其存在两面性,创造的同时必然存在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的利益性利用利益性利用科学技术在任何地方都无处不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果。这表现为人类外在因素的危机和内在因素的危机两个方面,外在因素是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内在因素是指人类身的威胁。人的外在环境制造了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物质与资源的锐减等诸如此类的方面,人们凭着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毫无节制地索取和消耗,最后导致一方面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枯竭;“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对自然‘索取’的同时,却又向自然不停的‘污染’,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大量的污染物,诸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金属废料。”它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科技的不平衡进步科学技术的不平衡进步指的是科技在不同领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平衡的进展。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那些利益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科技发展存在的这种机制,同时指明了这种道理和事实:那些利益性强大的群体或者民族,一般能够最高效、最快速地重视和推进科技进步,在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来一直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至今仍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头,而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亦在里面。因此,科技的不平衡进步与人类文明中群体、民族、国家或者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相对关系。

(3)科技的不理性应用所谓不理性的利用,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只在乎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大化、最直接的利益而使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第二,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的预期,因而即使出于善良的心里也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时期。第三,科学技术也被用于侵略的道具。人类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不同的群体、民族甚至国家每一个利益群体从原则上说都是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削弱和抢夺别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利益集团时常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危害对自己不利的一方。科学技术的不理性应用导致了人类本身的危机,即技术的特异化导致人性的变化,人的主观性的沦落。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如何使得人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从而使人获得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确立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认知和改变自然的进程中,实现了人的改造自然的主观意愿,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自由和解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出现,使人越来越快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使得为科技发展获得更大解放,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度的自由。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缺乏对科技的全面的认知,同时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科技的扭曲。在扭曲的状态下,技术不再只是一味的为人类创造利益,反而成为人类走向堕落的主观体、压迫人类不断走向灭亡,这种力量其实就是在慢慢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人类服从它,最终使得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奴役。

(4)科技的两面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它是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科技在不断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愈加损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现在,它对于我们的利与弊在同时增强,因而愈加体现科学技术的矛盾性。

3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为它既定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广义性,还具有狭义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普遍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且各个群体或者地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科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重要的效应,与此同时必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技术,过度盲目的发展,而体会不到科学技术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但需要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环境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该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最大化的提供服务,但对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要提高警惕。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这是事物的两面性,人类不光只看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而且还必须了解其存在不利的因素,科学技术所带来生产力的改革是惊人,同时伴随着灾难与破坏也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用它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改变人类的观念,使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进程中担负起中坚力量。

4结论

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网络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新时期人类科技技术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标志,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交通、建筑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也优化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前进形式。文章主要是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1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信息科学是理解和应用信息的科学,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提出的理念,其主要是指依据信息为基础分析目标,且结合信息运动特点和方案为基础分析内容的一项学科。信息运动特点通常情况下包含了信息监察、传播以及解决的特点,信息的分析目标包含了应用信息达到方案、管理的全面,最后达到系统组织的改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是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在构成和发展过程中,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工业社会的约束,逐渐来到信息时代,促使信息技术成为发展的重点内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特点一般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这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智能化产品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展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更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网络化。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两者结合的特点就是网络化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自身就具备高效率、便捷式和数字化的特点,同时科学应用网络技术,可以让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以此全面展现在人们眼前。由此可知,因为网络化特点的影响,有助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降低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且依据网络信息资源,促使信息及时传递,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2.1光电子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中心技术

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出现,为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现阶段,我国已经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时期,21世纪是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有效推广和应用的阶段。光子自身可以成为能源和信息的载体,且逐渐构成信息光子学和电子学,同时依据时代的不断变迁,促使其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

2.2智能化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包含了PC机、服务器以及其他外界设备的开发技术、移动计算、网络计算以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能等。直到现阶段,计算机的实际性能正在依据每两年增强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有效前进,且并行处理器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和创新。现阶段六十四位CPU已经逐渐转变为三十二位,在构成产品的过程中,互联网设施也在逐渐渠道计算机的重要地位。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储备期占据的区域逐渐增加,储备技术也在向着大量储存前进、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使计算机、通信以及家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手写判断技能和语言判断技能开始投入到市场当中,数字图像交换技术也得到了现实的应用和推广。因此,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全面优化,在未来发展中一定会向着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面发展,如笔记本会因为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薄,手拿电脑也会成为大规模推广的形式。

2.3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技术

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都是互联网技术的重要内容,目前多样化工作、高性能和大容量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IP工作的爆炸式提升、超高速互联网和宽带综合工作数字网的推广成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点内容。第二代互联网开始整理信息、语音、资源,且构建了多样化的网络,现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已经替代了第一代互联网。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实际发展中,于光网通信技术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网络传递成本支出,在不断发展中也可以为大量应用者带来无线宽带,促使多媒体及时传递信息成为现实。在某一网络中达到整体媒体信息的有效传递,以此有效优化多媒体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与以往信息通信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包含了多样化信息影响因素。由于多媒体信息在通讯过程中会形成更多流量,并且连接媒体具备实际效益的规定,这样及时传递信息在多媒体通讯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重。

2.4ID自主研究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广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国家之间合作的电子信息科技活动存在约束,不是一切电子信息科技活动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一般情况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沟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包含的信息大都是这一国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中的边缘技术,国家自身是不会将聚集大量社会资源的电子信息核心科学技术与其它国家共享的。由此,为了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能力,为我国成为世界地位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强国,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时展需求,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的自主研究水平,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促使我国自主参与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沟通和交流中,从而促使我国在国际技术和经济沟通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面对的是一个科技技术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的社会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为人们带来革命性的转变。文章主要分析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且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就需社会各界人士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此明确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从而正确应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8):197-198.

[2]蔡鑫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7+9.

篇8

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引文:自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它从开始时设计单纯的来提高处理速度的高速计算器,到现在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智能机器,经历了无数次的突破。而在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在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也渗透其中,从以前的一元化不断走向了今天的多元化,所以,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运用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于美国,这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计算机,它是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重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因为在当时它的计算成本很高,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后,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及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才开始应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特尔思维CPU处理器诞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到1982年时,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计算机的成本快速下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计算科学技术一方面向微型发展,进入到了各个企业和家庭,另一方面则仍然在军事国防等反面广泛应用,目前,计算机科学体现在了各个方面,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充实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 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涉及到了经济和社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在人类生活、生产、文化娱乐等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2.1在教育领域中的所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不但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更加符合学生的联想记忆模式,同时,学生可以在交互操作中汲取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才能有发明创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无限拓展性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的探究与协商学习等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读书,去感悟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在某个意义上说,算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计算机网络还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不但有效的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

2.2在经济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不断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软件类型有SPSS、EVIEWS、MATLAB、SAS、LINDO等等。在这些经济分析软件中SPSS是应用非常广的经济分析软件,它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及准确描述,还可以假设参数和非参数及其他检验,并且可进行方差、回归、时间序列以及可靠性等分析等是spss所特有的特点,同时,它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软件程序进行修改得到所需结论。同样,EVIEWS与SPSS相比较而言,EVIEWS对于分析时间序列较为重视,而且还可以对经济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种软件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其具有操作简单、无需过多处理程序的功能。LINDO软件的其功能较单一,适用于物流供应链、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进行线性或非线性规划和分析较为重要。MATLAB软件在经济分析中优势较明显,但需要进行复杂的编程,所以可以进行模拟分析,因为该软件能提供六百多种数学模型,因此在实际工程计算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拟,因为经济现象多数异常复杂,所以,采用计算机软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在此就需要设计有效的程序,处理对经济模型运算方面的问题,这是处理许多经济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2.3在法律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法律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侦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取证,有效的提高了侦查效率,公安机关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性,才能将犯罪嫌疑人所涉及的文件侦查出来。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帮助公安机关辅助判决,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检索系统,协助法律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检索,这种软件叫做“法律之星”,通过这种软件帮助案件进行辅助判决。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现如今,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三维方面进行考虑,一维是向高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速度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高,计算机的主频也越来越高。二维是向广度的方向发展,因为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和各个区域的渗透,计算机的发展无处不在。三维是向深度的方向发展,就是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目前,计算机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难用的,因为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毕竟与人类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人类很难用自然地方式跟计算机打交道,所以,计算机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计算机的老百姓日益增长,计算机智能化方向的研究也是社会所强烈的需求,要求创造服从于软件需要和课题自然逻辑的新体制。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IT技术人员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断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应用和网络技术等的开发,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专门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才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这门专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计算机的发展前景相当广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文化以及会现象,在现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所不能相比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门学科发展的困难和局限性,计算机科学仍面临着结构过于复杂,智能化解决难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更加积极的完善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 库恩.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晓风.计算机应用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2004年,几乎在互联网泡沫崩溃的同时,web2.0的技术和理念横空出世,颠覆了传统web1.0网站单向信息的模式,web2.0强调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作,用户既是网站信息的浏览者,也是网站信息的生产者。在这种被称为“自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网民能够进行主动表达、主动信息并进行观点交互。可以说自媒体技术催生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为大家带入一种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更强调平等、对话,避免自上而下的说教。2010年左右,随着移动化、社交化技术的成熟应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迅速兴起,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所具备的传播属性让媒体再一次看到发展机遇,纷纷开始试水新兴媒体。从技术角度看,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的飞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和发展的过程,依然是新技术催生了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将逐步成为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新闻的生产、制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科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推动了媒体向前发展。谁率先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并将其和传播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谁就能够在媒体发展中抢得先机。

二、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要求

2014年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日渐成熟,移动化、社交化应用得到普及。通讯进入4G时代,新兴媒体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抓住新兴媒体发展的机遇,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存在丧失舆论主导权的危险,各媒体深刻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纷纷建立和完善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兴媒体平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报社等先后开通法人微博、微信公共账号,建设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生产,以占领舆论阵地,发出主流媒体声音。但是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兴媒体到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如果不谋求融合,只是将其作为自己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那就又会走上10多年前建设网站的老路,即使可能壮大了门户商业网站旗下的新兴媒体,却无法达到占领舆论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目标。发展新兴媒体的道路,可能会导致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受到影响,甚至会关乎生存。同时,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兴媒体又需要大量技术和资金投入,没有商业网站的资本运作方式,没有传统媒体的不断输血,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兴媒体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要提高传统媒体中新兴媒体的地位,将新兴媒体融入传统媒体当中,一荣俱荣,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道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和探索,从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网站),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报网互动、二维码),现在需要进入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对手关系,而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新兴媒体的发展壮大不应当以牺牲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为代价,传统媒体也不应以保护自身固有的利益而限制新兴媒体的发展。只有进行充分融合,媒体才能够发展壮大,才能够发挥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完成中央赋予的主流媒体职责。这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倡导的平等对话原则,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传统媒体要发挥内容和人才优势,新兴媒体要发挥技术和灵活的优势,最终做到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对传统媒体的体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经营方式不能再墨守成规,走过去粗放型广告包打天下的老路,而是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投送、线上线下等新形式拓展运营模式。

三、科学技术如何助力媒体融合发展